
导读:究竟该不该给孩子送礼物呢? 礼物可以送,并且应该送,但重要的是怎么送,送什么。家长们对送孩子礼物产生犹豫的心理,是由于对礼物的错误定位造成的。这些家长对于送孩子礼物的原则不能很好地把握,以至于担心或者已经让礼物变成了物质激励的手段之一,从而
究竟该不该给孩子送礼物呢? 礼物可以送,并且应该送,但重要的是怎么送,送什么。家长们对送孩子礼物产生犹豫的心理,是由于对礼物的错误定位造成的。这些家长对于送孩子礼物的原则不能很好地把握,以至于担心或者已经让礼物变成了物质激励的手段之一,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弊端。对于这个问题,我希望能从昕昕成长过程中的几件小事来谈谈我和昕昕爸爸对待礼物的态度。 我们觉得送礼物应该是有时机的,比如生日的时候、节日的时候、旅游归来后等时机。 昕昕姥姥的生日是阴历九月初一。昕昕四岁那年,姥姥到我们家来小住了一段时间,正赶上我和昕昕爸爸都遇上了出差任务,因为有姥姥在,我们就很轻松地接受了任务,并且各自出发了,连中秋节都没能在家里过。那次出差的时间比较长,姥姥生日那天我们都还没回去,而且连日的开会奔忙,也使我们忘了换算阴历阳历的日期,结果在姥姥生日当天,我和昕昕爸爸竟然都没想起来,所以连个电话也没往家里打。几天后我们回到家,姥姥和我们说起这件事,我们两个脸羞得通红,特别过意不去。而姥姥根本没埋怨我们,只是夸昕昕懂事。 原来姥姥生日那天,昕昕和姥姥一大早就开始等我们的电话,可是我们谁也没打个电话回来。这让昕昕有些着急了。她着急的是姥姥过生日怎么能没有礼物呢?这个小小的人儿思来想去,竟然想出了办法! 姥姥信佛,每天都要独自在屋子里诵一会儿经,那天也不例外。姥姥正在诵经时,突然听到昕昕敲门,还小声地喊姥姥。姥姥很奇怪,以为昕昕想要什么东西,打开门一看,昕昕规规矩矩地站在门口,双手捧着中秋节吃剩的半块月饼,举到姥姥眼前,仰起小脸,可怜巴巴地对姥姥说说:“姥姥,生日礼物。”昕昕自己也感觉到这份礼物有些“寒酸”,可这简直太让姥姥意外啦!这半块月饼对于昕昕来说可不一般。昕昕最爱吃月饼,可是小孩子不能一次吃得太多,所以中秋节买的月饼,姥姥一次只准她吃半块,结果一直到了姥姥生日这天,还剩下最后的半块没有吃完,昕昕这是把自己最爱吃的东西送给姥姥做礼物了。 姥姥对于这半块月饼的重视程度,比我送过她的各种营养品、衣服、保健器材等礼物都要高。后来姥姥还背着昕昕假意挤对过我,说我都不如昕昕疼她。我却觉得昕昕之所以能这么重视姥姥的生日,与我和她爸爸对她的影响有关。 我和昕昕的爸爸从昕昕出生开始,亲身体会到了“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的道理,从而对“儿的生日,娘的苦日”这句话有了很深刻的理解。所以从昕昕出生以后,我和他爸爸过生日的时候都会大包小包地给妈妈送上一些礼物。昕昕过生日的时候,除了给昕昕买一份生日礼物,也会给我准备一份礼物。等到昕昕上了幼儿园以后,我的那份礼物就由昕昕来送了。她有一次给我画了一朵花,只有手指甲那么大,我也很高兴地收下了,并且一直保留到今天。由于昕昕习惯了我们的做法,并且对于生日是一件值得重视的事、生日礼物是庆祝生日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物品、孩子过生日要送妈妈礼物等观点有了顺理成章的认同,所以她对于姥姥和奶奶的生日礼物就格外重视,因为姥姥和奶奶是她接触到的最年长的“妈妈”,每个人过生日都有礼物,姥姥过生日,怎么可以没有礼物呢? 让孩子学会在对某个与我们相关的人有特别意义的日子里,送一份最能体现自己心意的礼物,这并非一件多此一举的事,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礼物本身,而是爱意的表达。这会让孩子在今后的人际关系处理中游刃有余。人总是会对重视自己的人有特殊的好感,这是天性使然。在“重视”面前,礼物的作用早已超越了价值,而在于人本身了。让那些我们所关心的人知道你心中有他,这是最重要的。无论是对于亲人、朋友、师长,抑或是对于某一阶段的某一方面的伙伴,懂得在恰当的时候恰到好处地用礼物表达自己的重视,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催化剂。 但是,让孩子学会这一点,最好能在行动中教,而非用直白的语言去教。比如有些家长,在鼓励孩子给长辈送礼物的时候,会告诉孩子如果送了礼物,长辈就会最疼他,还会给他红包,红包里的钱可要比买礼物的钱多多啦,这就不可取了。我和昕昕的爸爸从来没告诉过昕昕如果送了礼物就会得到什么好处,也没强调过礼物的价值,但昕昕一直以来都很重视自己身边的人,所以亲戚们、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都特别喜欢她,这种喜欢,是因为感受到重视而发的。 礼物的作用不仅仅是让孩子懂得向他人表达爱意,还会让孩子在某些特别的日子里有快乐的感受,为孩子的童年增加快乐的回忆。 我们家很少过外国的节日,除了圣诞节。因为圣诞老人是一个童话人物,对孩子非常有吸引力,所以我们从昕昕小的时候起,就会在圣诞节的时候冒充圣诞老人给昕昕送礼物。 昕昕曾经对圣诞老人的真实性产生过怀疑,总问我们是不是真的,我们就说当然是真的了,圣诞老人在每个圣诞节都要坐着鹿拉的雪橇给全世界的小朋友送礼物。昕昕小的时候就很喜欢在圣诞节的早晨翻看床头的袜子,里面准是塞满了她喜欢的东西。我们也假装兴高采烈地和她一起翻,然后一起兴奋得大呼小叫。还说:“哎呀,圣诞老人真善解人意呀,昕昕恰好想要这样的礼物,连颜色都一样!” 昕昕曾经企图见见圣诞老人,看看圣诞老人的雪橇和拉雪橇的鹿,也对雪橇竟然能在天上跑感到好奇,所以在平安夜的时候总是想熬夜,我们就告诉她,圣诞老人只送给乖乖睡觉的孩子礼物,因为孩子乖乖睡觉才能健康,不知道健康重要的孩子,圣诞老人不喜欢。 上了小学以后,昕昕对圣诞老人的怀疑就更大了,因为很多同学都告诉她 圣诞老人是假的,都是爸爸妈妈假装的,礼物也是爸爸妈妈买的。那时她再问我们,我们就说:“怎么可能是假的呢?爸爸妈妈和你在同样的时间上床睡觉,这你是知道的呀。再说,圣诞老人送你的礼物,商店里都没有呀,爸爸妈妈想买都买不到。” 其实我们之所以能够冒充得像,也是动了脑筋的。买礼物的时候,我们会先在常去的商店转上一圈儿,看看昕昕比较青睐的礼物都有哪些种类,然后再跑去平时不会带昕昕去的稍远些的商店,选择能满足昕昕的心愿,但又与昕昕在常去的商店见到的商品不同的礼物。所以昕昕尽管怀疑,可还宁愿相信圣诞老人是 真的。 在昕昕小学二年级那一年的圣诞节前一天,我和昕昕去商店给老师选贺卡,回来得稍晚些,天已经黑了。昕昕走累了,没有力气,走路拖拖拉拉的。我家离广场不远,广场上有一盏旋转的灯,能照出很远,光线随着灯的旋转而旋转,我家也在它的光线之内。那天晚上我见到那盏灯旋转的光线,灵机一动,对昕昕说:“哎哟,不好啦。”昕昕听我这么说,来了精神,问我:“怎么了妈妈?”我说:“你看,圣诞老人在数小朋友了。”“咦,在哪呢在哪呢?”我说:“你看你看,这光线,这光线比每天都亮,这不是广场的灯照的,这是圣诞老人的大手电筒照的啊!圣诞老人正在查咱们小区里有几个小朋友,要准备礼物了,咱们快回家快回家,一会儿照不到咱们就惨了。”听了我的话,昕昕撒腿就往家里跑,我便在后面追。我俩气喘吁吁地跑到家,昕昕连鞋都没顾得上脱,就立刻跑到了窗前,让圣诞老人的大手电筒实实在在地在她身上照了一遍,这才放下心来。不用说,第二天早上床头的袜子里是她期待以久的浅**流氓兔转笔刀。这让她的怀疑再一次瓦解了。 但圣诞老人终究只是个童话人物,孩子不可能永远相信他的存在。昕昕渐渐地不再向我们求证圣诞老人的真伪了,只是对圣诞礼物仍然满怀向往,她开始享受与期待这个过程。让孩子的梦自己醒来总比人为地打碎它更好,所以我们始终坚持把圣诞老人当做真的存在,每次千方百计地从昕昕口中挖出她想要的礼物,然后在夜里把它塞进袜子里。直到现在我们都在送昕昕圣诞节礼物,但我们都知道,她的梦早就醒了。孩子现在想要的,只是一个全家的一次集体快乐而已。今年的圣诞礼物不能放在她的床头了,孩子远在他乡,不过还是要邮寄给她。 还有六一儿童节礼物、旅游礼物等。六一儿童节是孩子自己的节日,应该送他一份礼物以示庆祝。大人如果有单独到外地的机会,回来的时候可以给孩子带一份礼物,这也会让孩子很高兴。 我之所以支持在一些特别的日子里送孩子一份礼物,是因为作为大人,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懂得在特别的日子里应该用特别的方式向他人表达爱意,并且相信对方能够快乐地接受,首先应该让孩子亲身感受到这种来自于他人的“重视”会让自己有多么快乐,并愿意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人。 但是,在教会孩子正确赠送礼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教会孩子如何选择送礼物的时机,这取决于我们在送孩子礼物时对时机的选择。比如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当他考了一百分的时候,当他做了一件值得表扬的事情时,我们就没有必要用礼物这么“隆重”的方式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我看来,孩子对知识有了相对全面的掌握,或者有了好的习惯与好的成绩,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将这些原本很正常的事情夸大,并用送礼物的方式来加以强调,很容易让孩子对此有不好的理解,甚至像很多家长所担心的那样,让礼物变成物质刺激的道具,让孩子将对美德的追求转变成对物质的追求——这是极端错误的引导。 因为如果好成绩被礼物引导了十几年,那么十几年之后呢?走出校门后的孩子要走向社会,要参加工作,没有人有能力用物质来引诱一个人一辈子。如果孩子习惯了因物质而追求成功,反而会养成追求功利的错误人生观,甚至变成致命的弱点,这并非杞人忧天! 在探讨完送礼物的时机之后,我觉得送什么样的礼物也是父母应该动脑筋的一个问题。我们的想法是要送孩子一些他喜欢的、有实用价值的礼物。另外,送礼物的时候,在价格方面应该量力而行,并且绝对不能对孩子强调物品的价格。比如家庭条件一般的,在送孩子礼物的时候就不能到了“一咬牙买下来”的地步,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孩子要的是一份心意和一个欣喜,不是父母钱袋的“一咬牙”。家庭条件比较宽裕的,也没必要以价选物。如果买了很贵的礼物给孩子,千万不要对孩子强调价格,以免将孩子的注意力从礼物本身转移到价格上,养成攀比等不良习惯。 我的昕昕爱看书,她想要的礼物也多半是书,所以我们大多是送她几本她喜欢的书做礼物。她小的时候,也会有一些小玩具或者学习用品,除了书价我们不能选择,其他礼物的价格普遍都不是很高,只能算是性价比较高而已。 崇尚自然教育的美国著名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认为:“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父母亲的行为要自慎,应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为或坏的行为都是父母教育的结果。
家里有孩子的,尤其是上幼儿园和小学的,估计我们作为家长的都会每天重复做着一件事情,就是接送孩子。这对我们来说是一项很重大的决定,那么你是怎么接送孩子的呢?用什么方式接送呢,尤其是在这寒冷的严冬。
在小编这种四线城市,接送孩子的大军就是电动车大军了。每天一到放学的时间点,我们就能看到学校门口人山人海的,再加上开车来接的,整个学校旁边的道路堵车是一定的了。
我和老公原本是没打算买车的,因为上班的地方都挺近的,而且骑电动车比较方便,觉得买了车不经常开放到那里也会很心疼,所以一直就没买。这不,今年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离我们家骑电动车有十多分钟的路,前几个月一直是我们骑电动车去接她,她也很乐意。
但是自从到了冬天后,尤其是有大风的天气,女儿坐在电动车后面冻得瑟瑟发抖,说实话那时候我也是心疼的,看着有的别人家的孩子放学后坐着车就回去了,也觉得亏欠女儿的。那天,下了点雪,还刮着风,我去接女儿,女儿对我说:“妈妈,今天我们打车回去吧,我看你骑车子那么冷”。从那刻起,我心里有了一个想法,就是买车,女儿是心疼我,可我知道因为她也感受到了所以也知道我的感受。
回到家后,我和老公便商量买车,老公听后也同意了,觉得有这个能力就不该让女儿受这份苦,于是第二天我们就果断的提了一辆车,不知道我们的决定是不是溺爱孩子,我感觉不是溺爱。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们所面临的变化和挑战要比我们家长多很多。
在孩子的成长轨迹中,我们需要做的不是为孩子亲力亲为,解决所有的烦恼和困惑,而是需要送给孩子们三幅隐形的“翅膀”,帮助孩子展翅高飞!
有一个非常恰当的比喻:家长是弓,孩子是箭,要想箭射的远,需要弓拉得更开。生活中也是一样的,我们拉弓的幸福和使命感,正是为了将箭直奔靶心。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需要适当的锻炼和成长,而不是一味的将孩子包裹在翅膀底下,这样他们会错过很多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见过很多的父母,他们对孩子也算是尽心尽力,但是对孩子亲力亲为:生活起居,学习教育,都做到了事必躬亲,就连早上的牙膏也帮助孩子挤好了。那么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爱是不是有点喘不过气呢,他们终将来独立生活,走向 社会 ,家长是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的。
同时,因为家长的不愿意“放手”,会很大程度的束缚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变得无所适从。 每当生活中遇到挫折或者困难的时候,他们还是会第一时间找来家长,因为在孩子的眼中,家长就是这样一个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人。
案例 :艾米是一个六岁的孩子,平时喜欢画画,喜欢做手工,每当孩子在家里绘画的时候,家长总在一旁指导孩子第一步,第一步甚至每一步的步骤,比如折纸的过程,孩子会严格按照家长的指导流程来进行操作。
直到有一次,孩子在画画,这次她要画出来一只小船,家长因为忙就没有管孩子,不一会功夫,孩子折出来的作品让家长大吃一惊:孩子没有按照自己定下来的标准进行,而是做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小船,并不十分的相像。她却可以告诉母亲这个“小船”上的每一个笔画代表的含义:
“这个线条是划船的桨,这个三角形是一个人,这个人戴着一个帽子,赤着脚,是个渔夫!”
面对孩子这样的解释,家长纳闷,自己从来没有教过孩子这些东西,便追问艾米是从哪里学来的这些,孩子说在一次动画片中看到的渔夫形象,然后自己加工想到的
艾米的家长没有想到孩子有这样的想象力!
我们的养育目的是要让孩子真正学会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适当的放手吧, 你不放手,你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这样的优秀,这样的富有创造力!
在日常的生活中,面对不同的挑战,我们是否经常激烈自己,要挺过困难,要突破自己。
作为家长,既需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和闪光点,帮助孩子在他擅长和喜欢的领域内深耕,也要注意帮助孩子在自己不喜欢和不擅长的方面有所提高和突破。前者只要是对孩子的鼓励和赞扬;而后者主要是指导孩子走出舒适区,能够突破自己,解决困难。
在幼儿园的时期,几乎所有的班级都有关于孩子“兴趣”方面的发掘和突破,比如各样各样的兴趣班, 在对孩子潜能的发挥中,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己擅长的东西。
有一两样兴趣爱好,可以帮助孩子承受挫折,磨练心智,帮助孩子应对未来不可知的某种境遇。比如钢琴,可以让孩子在音乐中调节自身的情绪,陶冶情操;比如舞蹈,可以帮助孩子成长,培养良好的性情;
我的一个朋友,她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孩子喜欢的是球类运动,于是辗转各地,从足球到篮球,从篮球到羽毛球,每个项目都请到了专业的老师帮助孩子训练和提高。
她告诉我,她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要通过一两样热身的运动,来增强孩子的体魄,让孩子成为一个精力充沛,体格强健的人,来面对未来的风雨。
家长能密集陪伴在孩子身边的日子不多, 而孩子的2-6岁的成长关键点能够点亮和放大孩子身上的“小星星”是最好的。
面对不同的生活角色,让他们都具有承担责任和勇于突破的勇气;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增强孩子灵活适应 社会 的能力和转化思维的能力,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在风雨中“跳舞”,在挫折中成长!
不管走到哪里,不管你的孩子多么优秀,都要教会孩子心存感恩,拥有善良和一颗关怀他人的心。
我们从小就读着“人之初,性本善”的诗歌长大,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永远都处于核心地位,家长愿意去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对其过度溺爱。再加上家里缺少能和孩子分享和互助的兄弟姐妹,这样一来,孩子在家长的溺爱中很容易形成很多的弱点,比如缺少爱心。
不要忽视榜样的力量,在家庭中 ,孩子的爱心是通过对父母自然而然的模仿和潜移默化的渗透学来的,家长需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和示范作用,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孩子,让孩子从小学会关爱他人,帮助小朋友的良好品质,让他们互帮互爱,关心身边的朋友和家人!
可以创造一定的机会来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环境和氛围。
比如经常带孩子回家看父母,照顾他们的生活;在老人过生日的时候,尽量打电话或者是回家庆祝;在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慷慨的伸出援助之手;在外面老人摔倒的时候,能够毫不犹豫的走上去搀扶起来,竭尽所能的帮助他人。这样的做法都会带给孩子很多积极的影响!
爱是永恒不过时的东西,在生活中,永远不要吝啬你的善良,因为在漆黑的夜里,爱会发光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