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教师节”这一名称出现于近代。但古时也有类似的日子,那就是孔子诞辰日和塾师生日。徐梓介绍到,古代的启蒙学塾分为私塾、家塾、义塾三种类型,“在家塾中,老师的收入大致包括束脩、膳食、节敬等三部分。在每年特定的节令,或者一学年开始或结束、或者学塾
“教师节”这一名称出现于近代。但古时也有类似的日子,那就是孔子诞辰日和塾师生日。徐梓介绍到,古代的启蒙学塾分为私塾、家塾、义塾三种类型,“在家塾中,老师的收入大致包括束脩、膳食、节敬等三部分。在每年特定的节令,或者一学年开始或结束、或者学塾开办或关闭的时候,东家往往会向塾师致送银钱或礼物,这被称之为“节仪”。因为节仪是用来表示对塾师礼敬的,所以也被称之为“节敬”。有一些私塾,明文规定节敬和膳食都包括在束脩之内,在节令时也就不再另行致送。还有一些私塾,平时并不向塾师支付束脩,而在节令时支付。这时支付的束脩,就有了束脩和节敬的双重意义。
节令的确定,主要依照我国传统的节日,但各时代或地区也有差别。有的地区特别重视清明、夏至、端午、七月望、中秋、十月朔、冬至七节,有的家族则在四节致送,也就是清明、端节、七夕和重阳。在很多地方,最重视的是三节两寿:“三节”是指端午节、中秋节、年节,“两寿”则是指孔子诞辰日和塾师生日。
在所有的节敬中,贽敬或贽见之仪是最基本的。贽敬或贽见之仪是拜见之赀,也就是学生第一次进学拜见老师敬呈的礼物,一些地方俗称“拜见”。节令或塾师生日时可以不送礼,但第一次进学从师,贽见礼是必不可少的。学童第一天入塾,按传统习俗,先向孔子神位跪下磕头,后跪拜塾师,并献上“贽敬”。
教师节可以送给老师做的手工礼物有:书签、纪念相框、黏土或黏土的艺术品、手工制作的卡片、DIY背包。
1、书签:您可以制作漂亮的书签,让老师在阅读时使用。使用色彩丰富的纸张,绸带和装饰品,创造出一些独特的设计,例如老师最喜欢的书籍封面的照片或绘画。
2、纪念相框:您可以制作一个漂亮的相框,在里面放一张您珍贵的照片或一封感谢信。您可以使用各种材料制作相框,例如纸张、棍棒、珠子等。
3、黏土或黏土的艺术品:使用黏土或黏土制作的艺术品是一个独特的礼物。您可以制作老师最喜欢的动物、鲜花或食物等。
4、手工制作的卡片:您可以制作一张手工制作的卡片,表达您的感激之情。在卡片上写上感谢老师的话语或表达你的祝福,使它看起来像一个小书籍。
5、DIY背包:如果您善于缝纫,可以尝试制作一个DIY背包作为礼物。您可以使用不同的布料和图案,制作出一个个性化的背包。将它的样子和颜色都制作得充满季节的感觉,以让您的老师在季节变换时使用。
衍生文化
中国第一套“教师节”邮票,即发行于1947年8月27日,这套邮票共4枚,图案内容为孔子像、孔子讲学的杏坛、孔子墓、孔府中大成殿。1986年9月10日,原邮电部发行一套“教师节”纪念邮票,全套1枚,面额8分。
张磊设计,影写版。齿孔11度,背面刷胶。邮局全张枚数56。北京邮票厂印刷。票幅规格40毫米乘27毫米。发行量599069万枚。图案由黑板、讲台和献给老师的鲜花组成。票名、铭记和面值等文字设计在黑板的左上角,采用**与白色。
古人拜师要向老师献“束脩”之礼,六礼指:芹菜、莲子、红豆、枣子、桂圆、干瘦肉条。
“六礼”含义为:
1、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
2、莲子心苦,寓意为“苦心教育”;
3、红豆则含有“鸿运高照”之意;
4、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
5、桂圆寓意为:“功德圆满”;
6、干瘦肉条用来表达弟子心意。
束脩:
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
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唐代学校中仍采用束修之礼并同国家明确规定,不过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教师在接受此项礼物时,还须奉行相当的礼节。
春秋时期,学生拜师要给老师“束脩”作为见面礼。
束脩,古代民间上下级、亲戚、朋友之间相互馈赠的一种礼物。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被称为“束脩”。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唐代学校中仍采用束脩之礼,并由国家明确规定,不过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
教师在接受此项礼物时,还须奉行相当的礼节。束脩的致送,表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如: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或献人。——《礼记·少仪》。受新生之束脩,频为改换。——张鷟《监尹勤奏学生多无经业举送至省落第并请退还本邑以激励庶望生徒进益》(《全唐文》卷一七三)。
扩展资料
束脩,历来解释不同。可以将它理解为“十条腊肉”。
弟子要拜师,总要有拜师典礼。所谓的拜师典礼,就是先向老师鞠躬,然后再奉上“束脩”,这样,孩子才算是正式入门求学了。《晋书·慕容廆载记》、《唐摭言·两监》、《宁海林贞妇方氏墓志铭》中的“束脩”指的都是给老师送的见面礼。东西虽然不多,但已经能显现出对老师的尊敬之情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送给老师的见面礼不一定就是“束脩”了,也可以用其他礼品来代替,如唐朝就有人送酒肉或者丝绸之类的东西,以代替“束脩”。东西虽然变了,但“束脩”作为给老师见面礼的名词不但没有改变,连后来给老师送的学费、酬金或者工资也都称为“束脩”了。
弟子拜师,送上挚礼,是应该的;但是礼过重、过轻,都有失中道。孔子在对拜师礼的制定上,也表示了中道原则。
“十条腊肉”,是孔子规定的拜师礼。朱熹认为“束修其至薄者”,意思是这“十条腊肉”不算什么厚礼。我以为“十条腊肉”可能也不算薄礼。“肉食者鄙”的说法,以及孟子对老人能够吃上肉的社会的向往,说明肉类食品,不是常见的食品。
远古物质并不丰富,恩格尔系数高,古人吃肉不易。但“十条腊肉”也不应该是了不得的厚礼,即使一般穷苦人家,稍作努力,还是应该拿得出这个挚礼,不然,孔门就不会有那么多出身寒门、生平寒微的穷学生,如颜回、子路、卜商、冉求、仲弓、原宪、伯牛等。
孔子并不嫌贫爱富,相反,他坚持了“有教无类”的平等原则,将许多贫寒的弟子培养成了君子。那种动辄说孔子是贵族代言人之类的按断,其实是极不负责任的说法。
《朱子语类》说到本章云:“古人空手硬不相见。束修是至不直(通值)钱底,羔雁是较直钱底。真宗时,讲筵说至此,云:‘圣人教人也要钱’。”说得有趣,可以参阅。
束脩在(西周)春秋以前就存在了。但也有不同意见,例如: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在谈到孔子时,刻意比较了他与希腊大哲苏格拉底这两位老师的风范。结论之一是:苏格拉底有教无类,并且不收学费;孔子也是有教无类,但是他曾公开声明:“只要交了学费,我是没有不教的。”
反而,我们看到“自以上”的句法出现两次,都是在《周礼·秋官司寇》里,原文是“自/生齿/以上”,亦即从“长出牙齿”(约一岁)以上的小孩,才可以登录在户口上。在此,明明指的是“年龄”。
那么,孔子的意思可能是“自/行束脩/以上”了。古代男子十五岁入学,所备之礼即为束脩,行此礼之男子的年龄可用“行束脩”称之。因此,东汉郑玄为“束脩”所下之注语即是:“谓年十五已上”(见《后汉书》卷六十四,《延笃传》注)。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