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学童入学仪式

孩子 0 60

古代的学童入学仪式,第1张

古代的学童入学仪式
导读:古代的学童入学仪式介绍如下:古代的学童入学仪式是开笔礼。开笔礼五个环节如下:1、正衣冠衣冠不仅仅只是意味着遮羞,更重要的是反映人的精神面貌。所谓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衣冠是让我们忆起先祖那些优秀品德的最好载体,也是让孩子们知书明理的第一步骤。

古代的学童入学仪式介绍如下:

古代的学童入学仪式是开笔礼。

开笔礼五个环节如下:

1、正衣冠

衣冠不仅仅只是意味着遮羞,更重要的是反映人的精神面貌。所谓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衣冠是让我们忆起先祖那些优秀品德的最好载体,也是让孩子们知书明理的第一步骤。

2、朱砂开智

所谓“朱砂开智”就是用朱砂为刚刚入学的孩子的额头正中点上红痣,这又称之为“开天眼”。其寓意着孩子从此眼明心明,好读书,读好书。

3、击鼓明智

击鼓明智其目的在于让孩子目明耳聪、茅塞顿开、创业建功。

4、启蒙描红

这一步骤主要是让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写“人”字。之所以选择这个笔画简单而意义深远的汉字,是希望孩子们在人生的启蒙阶段学会做人,知道做人首先要堂堂正正地立身,像“人”字那样顶天立地。

5、启蒙教育

启蒙教育是由校长为刚入学的孩子上漫漫求知路上的第一课。

开笔礼简介如下:

开笔礼仪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成长过程中接受的首次大礼,这一仪式被称为“破蒙”,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学习国学经典中的道德价值,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民族民间文化活动。

开笔礼主要特点如下:

1、古今结合,有时代特点在参加开笔礼的服装方面,学宫取“开笔”有关寓意,订做小博士服,而不是照搬古代秀才所穿的服装,更贴近现实生活。

2、启蒙教育通俗易懂启蒙老师在做关于尊师重教、孝顺父母的教育时,不是诵读古文,而是说得比较通俗易懂,迎合孩子的需要。

3、书法育人开笔礼上,书法老师手握毛笔,饱蘸浓墨,在挂起的宣纸上一撇一捺写“人”字。“人”是一个笔画简单而意义深远的汉字,寓意在人生的启蒙阶段学会做人是最为重要的。

4、寄托祝福随后老师们手捧朱砂走到孩子们面前,在他们的额头中间点上红印,祝福他们从此眼亮心明。爸爸妈妈们也可以将写满祝福语的卡片送给自己的孩子。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释义: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____颜真卿《劝学诗》

释义:如果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3、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____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释义:专心读书,不知不觉春天过完了,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

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____颜真卿《劝学诗》

释义: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代要知道发愤苦读,勤奋学习。

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____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释义:形容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6、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____杜甫《柏学士茅屋》

释义:自古以来荣华富贵必定从勤苦中得到,有识之男应当如柏学士一样去博览群书,以求功名。

7、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____孟郊《劝学》

释义: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8、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____王禹偁《清明》

释义: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古代小孩入学的仪式有: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启蒙描红。

1、正衣冠

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让学生注重自己的仪容整洁,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课。入学时,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衣冠整齐”地排着队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

2、行拜师礼

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所谓六礼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是:芹菜、莲子、红豆、红枣、桂圆、干瘦肉条。

3、净手净心

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净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4、朱砂开智

也叫朱砂启智或朱砂点痣,是开学仪式中最后一道程序。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因为“痣”与“智”谐音,朱砂点痣,取的其实是“智”的意思,意为开启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学生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

5、启蒙描红

“启蒙描红”这一步骤主要是让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写“人”字。之所以选择这个笔画简单而意义深远的汉字,是希望孩子们在人生的启蒙阶段学会做人,知道做人首先要堂堂正正地立身,要像“人”字那样顶天立地。

古代学生入学礼叫入泮礼。

在古代,凡是新入学的生员,都需进行称为“入冸”的入学仪式。《礼记·王制》记载:“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

入泮礼也叫入学礼,是我国流传了几百年的民俗礼仪,是对幼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古时,入泮礼是极为隆重的典礼,对每个读书人来讲有着重大的意义,与成人礼、婚礼、葬礼一起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古人通过这种庄重的仪式,为孩子们播下一颗尊敬师长,明礼守法,崇学向上的种子。

入泮礼大致有4个环节:

正衣冠

《礼记》中有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古人非常重视仪表,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让学生注重自己的仪容整洁,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课。

在这个环节里,学童们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为学童们整理好衣冠。然后,排着队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在先生的带领下,跨过一个半圆形的水池(泮池)之后,便会进行拜师礼。

拜先师

步入学堂后,先要举行拜师礼。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以表示求学的诚心与恭敬心。之后,便是学生间互相鞠躬,表示互爱互帮。

所谓六礼束脩,分别是

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

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

红豆:寓意红运高照;

红枣:寓意早早高中;

桂圆:寓意功德圆满;

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

洗净手

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净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开笔礼

这是入泮礼中最后一道程序,包括朱砂开智、击鼓明智、描红开笔等。

“朱砂开智”就是先生手持蘸有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红痣。因为“痣”与“智”谐音,寓意着孩子从此开启智慧,目明心亮,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

入泮礼的各个步骤,都是根据《礼记》和《弟子规》而定。经历了这样的仪式之后,标志着学生们正式成为了孔门弟子,从此便踏上了“路漫漫其修远”的求学之路了。

在古代学童入学要举办入泮礼。

入泮介绍:

指的是中国古代学生的入学仪式。在古代,凡是新入学的生员,都需进行称为“入冸”的入学仪式。

出处:

周诸侯的学校前有半圆形的池,名泮水,学校即称泮宫,见《诗·鲁颂·泮水》。后代学宫沿袭其形制。明、清两朝州县考试新进生员须入学宫拜谒孔子,因称入学为入泮或游泮。

入学满六十年称“重游泮水”,为曾充秀才而享高寿者的庆典。罗雅臣《清儒人袁雅堂(袁可立七世孙)墓表》:“而公之先君(袁占鳌)先伯,皆得英年入泮,不幸享年不永,良可叹息。”

现代入泮:

2010年8月28日,杭州万松书院为50名即将入学的童子举行“入泮”仪式,孩子们身着汉服,礼拜孔子,重现古代学童入学前的传统礼仪,汲取尊师爱学的品行美德。据悉,万松书院是明清时期浙江省的最高学府,而古时把学生入学称为“入泮”,是开始接受学堂教育的象征。

入学礼介绍:

既可以指礼仪,也可以是礼物,是为古时学生的入学大礼。“入学礼”在中国古代,新生入学不仅有隆重的“开学仪式”,而且备受重视。“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

在古代,凡是新入学的生员,都需进行称为“入冸”的入学仪式zhi。周诸侯的学校前有半圆形的池,名泮水,学校即称泮宫。

后代学宫沿袭其形制。明、清两朝州县考试新进生员须入学宫拜谒孔子,因称入学为入泮或游泮。入学满六十年称“重游泮水”,为曾充秀才而享高寿者的庆典。

古时的入学礼非常庄重,入学礼第一步正衣冠。学童们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为学童们整理好衣冠。“先正衣冠,后明事理”,是儿童知书明理的人生第一步。

接着,叩拜先师。学生们在先生的带领下,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再拜私塾先生,三叩首。礼成后,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修,分别为芹菜、莲子、红豆、红枣、桂圆与干瘦肉条。

然后净手净心。学生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寓意去杂存精、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最后朱砂开智。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痣与智谐音,寓意儿童开启智慧,此后目明心明。接着描红开笔,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写人生的第一个字。

古代儿童入学礼仪如下:

1正衣冠

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让学生注重自己的仪容整洁,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课。

学生们穿着正式长袍、黑缎子马褂和戴圆形黑缎帽站立,寓意表里一致,提醒做人的行为要正派。入学时,新生要一一站立,由老师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

然后,“衣冠整齐”地排着队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学堂。既相当于理清了思路,同样也是对先贤、老师的尊敬。

2行拜师礼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步入学堂后,先要行拜师礼。而在对老师行礼之前,学生要先对一位更重要的老师行礼,那就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不仅学生拜,老师也同样跟着拜,要行“三跪九叩”大礼。拜完了孔子,学生们再拜老师,只需“一跪三叩”就可。

3净手净心

磕完头、送完礼之后,学生们都已有些衣冠不整,就到了“净手净心”环节。老师会叫人端来盛着水的盆,学生要按老师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净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

这可不是一次普通的洗手,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希望孩子们以后能够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读书学习。

4开笔礼

这是开学礼的最后一道程序,包括朱砂开智、击鼓明智、描红开笔等。

朱砂开智,由老师手持蘸有朱砂色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红痣。这点颇像印度女性额头上的“吉祥痣”。

对于印度妇女而言,吉祥痣拥有三种含义:表示婚姻状态,有之,便已婚;表示其夫健在;表示家庭平安,一切吉祥。

因此在印度的婚礼上点吉祥痣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过程。而在这里,点朱砂痣,则是为了开通学生的智慧,因“痣”与“智”谐音,故人们寄希望于这一红“痣”能让学生目明心亮,学习一点就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