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痛也会把心爱的玩具送人,总爱“讨好他人”的孩子,究竟怎么了

孩子 0 23

忍痛也会把心爱的玩具送人,总爱“讨好他人”的孩子,究竟怎么了,第1张

忍痛也会把心爱的玩具送人,总爱“讨好他人”的孩子,究竟怎么了
导读: 看到这个回答后,我立马知道了问题所在—— 很多时候,家长们都容易犯这样的错误: 吃亏的经历及生活的不易让成年人在社交时有着许多的灵活性,我们会不断地在心里权衡着 “要不要送”。 但孩子是单纯的,他们的世界对于成年人的世界就简单

看到这个回答后,我立马知道了问题所在—— 很多时候,家长们都容易犯这样的错误:

吃亏的经历及生活的不易让成年人在社交时有着许多的灵活性,我们会不断地在心里权衡着 “要不要送”。 但孩子是单纯的,他们的世界对于成年人的世界就简单多了:

“教育”最怕“想当然”,理所当然地觉得孩子应该知道“男生女生是不一样的”,应该知道“受到侵害得告诉爸爸妈妈”,应该知道“只能送便宜的玩具,贵重的不可以送”……应该知道“爸爸妈妈觉得自己应该知道的所有事情”。

所以,在孩子“送礼”的问题上,家长应该保持原则与态度的一致性,千万不要出现上面所述的问题。

可话又说回来了,孩子为什么非要“送礼”呢?

同样都是“送礼”,背后隐藏的动机可能完全不一样:

1为了帮助他人或表达友爱

“同学忘记带铅笔了,所以我送给他了一支”,对于糖豆的这类“送礼”动机,我自然是支持的。 除了支持,我还会有意识地向糖豆做这两件事情:

2纯粹为了讨好他人

这就是文章开头讲的那一类“送礼”动机了——“如果我不送给他,他就不和我玩儿了”。

在这样的“送礼”动机下,就需要我们家长进行引导了。

而我对孩子的引导,不在于是否让孩子讨要回已经送出的玩具,也不在于一味地批评教训孩子,我更注重的是“如何让孩子理解,怎样做才能获得小朋友的喜欢、交到真正的朋友”。

每个人都需要朋友,孩子也不例外,他们天然也有社交的需求。

通过“送礼”来赢得他人的“喜欢”,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一种社交战略, 但我们需要让孩子学会用“大局”的眼光看问题:

当我们知道真正原因后,就可以与孩子一起来想解决问题的方案了。关于孩子能玩到一起的两个关键性因素(能否遵守群体规则,能否为群体做出贡献),这里就不再展开赘述。

我们可以基于这两点和孩子一起思考,用哪些方法可以融入这个群体。如此我们就能让孩子明白“并不是只有送礼物,才能讨好他人、顺利和小朋友玩儿在一起”。

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我通常会引导糖豆跳出问题的本身,试着让糖豆理解“什么是朋友”。当我问糖豆什么是朋友时,糖豆回答说“朋友就是‘多米’和‘凯特’”(他把朋友的含义与具体的两个人挂钩了)。

听完回答后,我就会问他:“你跟他们一起玩儿开心吗、舒服吗?”糖豆说是的。之后我就会尝试让糖豆理解“朋友的定义”—— 朋友就是我喜欢和你一起,你也喜欢和我在一起,大家在一起会很开心、很舒适 ,就像你和多米、凯特在一起时的感觉一样,你们会互相尊重,不会强迫另一方做不喜欢的事情。

“假如朋友告诉你说,你只有把玩具送给他,他才会做你朋友,那你觉得这是朋友吗?他究竟是喜欢你还是喜欢你的玩具呢?”相信孩子会得出答案的。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说:“这个是我的玩具,但因为我们是朋友,所以我可以跟你分享着玩儿。”

当然,我也会专门向糖豆强调“朋友”的定义。“朋友是要互相尊重,不会强迫对方做不喜欢的事情的。那假如你把属于你的玩具送给他,你是不是会不开心、不乐意?如此,这还是朋友吗?”

“假如你拒绝把玩具送给他,而对方就是强迫要你送出玩具,甚至还威胁你,那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拒绝他,因为这根本就不是朋友能做出来的事情。”

我的建议是,即使在一开始孩子可能并不会理解完全,在孩子第一次有这样的社交困扰后家长仍是要试着给孩子解释“什么是朋友”的。

时间久了,再加上逐渐丰富的社交经验,孩子自然就能清楚“与人交往的界限在哪里”。而这,也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传承)。

是不是可以要回来,关键则取决于孩子的家长——要问问自己,送出玩具这件事,对你的困扰究竟有多大:

因为人与人是不同的,所以有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并不是小不小气的问题。

假如你实在觉得肉疼,我建议你和对方孩子的家长取得沟通联系,把玩具要回来,如果实在觉得在面上挂不住,也可以带个小玩具与对方交换。

最差劲儿的做法是,自己不好意思把玩具要回来,却不停地数落孩子的不是。 你都觉得把玩具回来很难做,那就不要把自己的“无能”迁怒到孩子的身上。

为人父母,一切都要从孩子的角度去出发,但凡过程中有任何的假装,都终将会反噬到我们教育孩子的结果上。

任何成长都是需要代价的,但只要我们能从中有所收获,那么这个代价也就值得付出。

最后要说到的一点是,小孩子表现出来的“讨好型人格”其实只是本能反应,还处于“形成社交能力”阶段的孩子可能对“朋友”并没有那么清晰地界定。这个家长不要过度担心,只要能恰当引导,就能对孩子的三观产生正确、深远的影响。

遇到问题不要焦虑,你的一个正确态度、一个正确观点,就能为孩子 健康 三观的建立添砖加瓦。

加油吧,数以亿万的养育人们~~

人类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居动物,想要在这个社会更好的生存,学会人际交往是最重要的一点,而孩子也是如此。教育专家孙瑞雪曾经提到过:孩子的人际关系就是从一对一交换玩具和食物开始,到寻找相同情趣的朋友开始相互依恋。

不得不承认,我家儿子是一个善于交际的孩子,很早之前他就明确知道自己喜欢谁,想要和谁一起玩。楼下有一位比儿子大一点点的小哥哥,两位小朋友在一起总是很开心,无论是家里新买的玩具,还是爸爸出差带回来的零食,小朋友的第一反应就是拿下楼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分享。

如果不是自己特别喜欢的人,小朋友也不会表现出讨厌或是故意远离,但是很明显没有对待小哥哥那么热情。慢慢的我发现,儿子不管到哪里都能很快的和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看来,儿子的人际交往是不用愁了。

我的一位朋友曾经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你是怎么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其实,除了孩子的“本能”之外,家长的引导也至关重要。 首先,家长要知道,什么是孩子的人际关系敏感期?

孩子从出生之后就在学习如何更好地适应这个全新的世界,在这期间,他们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敏感期,比如语言敏感期,手的敏感期等等,而2—5岁之间,便会出现人际关系敏感期。他们迫切的想要属于自己的朋友,如果孩子愿意分享自己的物品,说明他们正在尝试着与别人相处。

但是孩子终究还小,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别人进行等价交换,一切的标准只是自己喜欢。于是就会出现用小汽车交换气球、用洋娃娃交换饼干,甚至用自己的模型飞机交换了一个纸飞机……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怕不是一个“傻子”,但在他们的眼中,自己用最喜欢的玩具交换别人最喜欢的,这种交换就是平等的。

所以,家长不要觉得自家孩子吃亏或是占了便宜从而影响孩子,这样只会影响他们正常交友的过程。当然这也不是说家长就可以对这种行为不管不顾,一味地放纵会让一些“聪明”的孩子产生坏心思,刻意拿出自己并不喜欢的物品交换别人的贵重物品。

当孩子表现出交换行为时,家长只要做好这3点:

不用家长的成见干涉孩子

就像刚刚说的,孩子没有价值观念,但是家长一眼就能看出他们有没有“吃亏”或是“占便宜”,尤其是吃亏的时候,父母就会用恨铁不成钢的态度责骂孩子:“你傻呀,换了一个这么没用的东西回来……”甚至还会要求他们把物品交换回来。

这样做无疑是让他们做一个出尔反尔的人,所以,家长不要用责骂对待孩子,以免打击到小朋友的自信心。

鼓励孩子交换和赠送

家长要理解人际敏感期孩子的交换行为,甚至可以为他们创造交换的条件,比如邀请他的小伙伴到家中玩耍,让孩子为他们准备礼物。也可以举办一个属于孩子的交换晚会,大家互相交换礼物,从中感受到交换的乐趣。

让他们知道交换就不能后悔

很多小朋友在交换礼物之后会感到后悔,想要将自己交换出去的玩具要回来,这时候家长就要告诉他们,既然交换就不能想着要回来,因为那个玩具已经属于别人了。这样就不会养成小朋友出尔反尔的习惯。

人际关系敏感期是每一个孩子都会遇到的情况,家长要做的不是阻止他们,而是用正确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引导,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明白与人相处的道理,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

了解孩子的需求

首先,理解孩子的需求和动机非常重要。为什么孩子每天都要求新玩具?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感到无聊、想要尝试新的体验、或者受到广告和同龄人的影响。与孩子建立沟通,询问他们为什么想要新玩具,可以帮助妈妈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

设立预算

为了管理孩子的购物欲望,妈妈可以制定一个购物预算。家庭预算应包括每月或每周用于娱乐支出的金额,这可以包括玩具、游戏和其他娱乐项目。通过设定预算,可以确保购物支出的获得控制,而不至于影响家庭的财务稳定性。

教育理财技能

教育孩子有关理财和金钱管理的基本知识非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钱的价值、如何赚钱、地位的重要性以及购物的重要责任。通过教育孩子如何做出购物决策、理解预算和地位,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坚实的理财基础。

奖励系统

引入奖励系统可以鼓励孩子通过表现良好或达到特定目标来获得新玩具。例如,孩子可以为家务或学校表现优秀而获得奖励积分,然后可以使用这些积分来选择购买新玩具。这可以教导孩子努力工作和自律的重要性,同时将购物与具体的成就联系起来。

优先考虑教育玩具

在购买玩具时,妈妈可以优先考虑教育性的玩具。这些玩具可以帮助孩子发展技能和知识,例如拼图、教育游戏、美术和手工制品。教育性玩具既具有娱乐性又具有教育意义,让孩子在物品中也能够学到东西。

鼓励、分享和善待

妈妈可以鼓励孩子分享不需要的旧玩具,或者一起进行慈善活动。通过分享和参与慈善,孩子可以学会关爱他人,并认识到拥有太多玩具并不总是必要的。这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玩具卡塔尔和社会责任感。

延迟满足

教育孩子延迟满足的概念也很重要。孩子需要明白并接受并不是一切都可以立即获得的。这有助于培养耐心,让他们学会等待,不一定要满足每个愿望。

给予选择权

在某些情况下,妈妈可以给予孩子一定程度的选择权。例如,允许孩子在某个时间点自己选择购买的玩具,这可以帮助他们有一定的决策权,同时也要在一定范围内引导他们做出了明智的选择。

征求意见稿数量

强调质量是数量选择,教导孩子如何在购物时考虑经久耐用且有价值的物品。妈妈可以与孩子一起考虑哪些玩具会带来长期的乐趣和好处,而不仅仅是一时的快感。

培养家庭价值观

最重要的是,妈妈应该在教育孩子时树立积极的家庭价值观。这包括让孩子明白购物不是唯一带来满足感的方式,而且金钱应该明智地利用以满足更多的需求和愿望。的家庭价值观,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购物的诱惑。

总而言之,当孩子每天都要求购买新玩具时,妈妈需要采取一系列方法来管理孩子的购物欲望,同时教育他们有关理财和资源管理的知识。通过建立明智的购物预算、教育理财技能、奖励系统、通过教育性玩具等方式,妈妈可以在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的同时,确保家庭财务保持活力。重要的是,妈妈应该与孩子积极建立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动机,并在此过程中建立强烈的家庭价值观。这将帮助孩子们认识到购物不是生活的中心,而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满足来自学习、成长和亲密关系。

不是很严重的事情,但感觉奶奶的顾虑也是没错的啊,小孩子不懂事互相玩玩具很正常,而且本身就要教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不过孩子私下送玩具,你收到的这方肯定时要还回去的,不论东西值不值钱。如果都是大人带着一起玩儿,那人家小朋友送大家也知道不就没啥了。应该不是奶奶说的好像你儿子偷的一样,她可能是怕对方家长觉得是你儿子拿了他家孩子的玩具,不管咋说不都是为了你儿子好嘛,如果是奶奶送上幼儿园,就让奶奶自己去解释不就好啦,本身也不是啥大事儿

小朋友经常要求购买玩具是常见的情况,以下是一些妈妈可以考虑的方法来应对这个挑战:

1 沟通和理解:与孩子进行开放的对话,了解他们为什么想要这些玩具。尝试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动机,这样可以更好地回应他们。

2 教育理念:为孩子灌输明智的消费观念,教导他们货币的价值以及购物的权衡利弊。让他们明白并逐渐接受不是每个愿望都必须立即满足,有时候可以考虑更加有价值和持久的选择。

3 设置预算和优先级:帮助孩子制定购买计划,为他们设定购买玩具的预算,并教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和决策。这样的做法可以帮助孩子学习理财和优先规划。

4 奖励制度:可以建立一个奖励制度,让孩子通过积累点数、完成任务或取得成绩来换取他们想要的玩具。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努力工作和等待的价值。

5 倡导分享和节制:鼓励孩子与他人分享玩具,教导他们在拥有过多玩具时要懂得节制和分享,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交和合作意识。

6 提供替代活动:为孩子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和娱乐选择,例如户外运动、阅读、艺术和手工制作等,以分散他们对购买玩具的过度依赖。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关键是与孩子保持沟通、耐心和理解。同时,妈妈应该根据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和教育理念来做出适合的决策。

我觉得孩子都已经上高一了。还选择撒谎。肯定是有难言之隐的。如果是他自己买的鞋,那么家长可以暂时不要说这个问题。而是应当主动的关心他。看看平时是不是没有关注到他需要一双鞋。如果孩子他愿意跟你交流,承认的是自己买的鞋。我觉得也不应该说他。只是应该叮嘱下次不要撒谎。自己买鞋名正言顺,不应该撒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