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孩子寄居在亲戚家,都会给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孩子 0 45

将孩子寄居在亲戚家,都会给孩子造成什么影响?,第1张

将孩子寄居在亲戚家,都会给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导读: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塑造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把孩子寄宿在亲朋好友的家里,无疑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有好有坏,不同情况成长起来的孩子也有着很大的差别。我从差不多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寄宿在我爸的妹妹,也就是我的姑姑家中,一直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塑造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而把孩子寄宿在亲朋好友的家里,无疑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很大的影响。

这些影响有好有坏,不同情况成长起来的孩子也有着很大的差别。

我从差不多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寄宿在我爸的妹妹,也就是我的小姑姑家中,一直到初二结束的暑假才从姑姑家搬出来。

后来初三和高中三年的时光都是住在学校度过的,在然后就是考上了离家乡很远的大学,直到现在工作了也没有在离家近的地方找工作。

我相信没有一个孩子是愿意离开家在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待着,但是我就是越长大越不想待在离家很近的地方。

当我的爸爸妈妈告诉我因为工作的原因,决定把我托付给姑姑姑父时,我立刻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委屈和愤怒。我大发脾气说:''我不想住在姑姑家,''父母给我的回应只是几句,''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啊,我们多辛苦你知道吗?''

我意识到发脾气也不能解决问题之后,我开始哭着恳求他们:''爸爸妈妈,我只想和你们待在一起,你们去哪我去哪儿好不好?''但是他们的态度依旧非常决绝,根本不考虑我的感受。

我害怕离开父母,所以我哭我逃避,抓着父母的手臂不松手,还是无济于事,最后什么也没有改变,他们决定好的事情我一个孩子根本拒绝不了。

后来每每想到这个场景,都会忍不住落泪,爸爸妈妈所谓的辛苦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根本不能体会,更别说让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去懂事,也许就是因为徒劳的反抗在我的心里种下了心结,此后我才会产生不回家住的想法。

在姑姑家的生活不能说差,因为他们其实也会照顾我,给我好的生活条件,可是这段时光也造就了我现在的性格,处处小心翼翼、没有安全感、缺爱、孤独。

寄人篱下所以处处小心翼翼

以前在家的时候我想怎么翻东西都无所谓,因为那是我自己的家,但是在姑姑家里,我连自己住的那个小房间都不可以乱翻。

我记得有一次和姑姑家的女儿、儿子玩捉迷藏,然后我就躲到了主卧室,后来玩完结束以后,姑姑说她的戒指不见了,我记得那个场景,她站在我们三面前,却只用眼睛注视着我。

那时候如果一恍惚,我都要相信是不是我什么时候看见装进了口袋,几天之后的大扫除,姑姑在床底下找到了她的戒指,但是我却没有收到解释和道歉,我甚至会想,她会不会认为是我拿了戒指,但因为胆怯又放回了床底。

此后我变得小心翼翼,除了自己可以活动的范围,哪都不去,连吃饭都不敢多夹肉的那种,生怕他们会觉得我吃的太多了。

他们给孩子买的零食水果我也从来不主动拿着吃,除非递到我的手里,我才客客气气的接受,有时候姑父会问我:''你怎么不吃零食啊,都是买给你们的,''我假装说道:''我不太爱吃零食,而且吃过饭我都不饿了。''

其实真实情况是,我下午没有吃饱饭,现在很饿但是我也会倔强的什么都不吃的。这个习惯到我离开姑姑家以后,也没有改变,和任何人相处我都会特别疏离,我从来不想要去麻烦任何人,反倒对于其他人的诉求我不知道该怎么拒绝。

没有自由

以前在家的时候,院子里都是熟悉的小伙伴,学习之余我都会跑出去串门,要不就是几个人约好在小区里探险,到了姑姑家以后,没有认识的朋友就只能待在家里。

不过我明白这是需要适应的,可是当我在新学校认识了新伙伴以后,这种状况依旧没有改变。

学校举办了运动会,为期三天,最后一天的下午很早便结束了项目,老师说打扫完卫生以后,就可以回家了,我们几个女孩子想要一起到学校附近的公园逛一逛,于是就借了同学电话告诉了姑姑。

当时电话里她说了“好”,于是我们便在公园里聊天、骑自行车,大概二十分钟以后姑姑就来电话催着我回家,我说再玩十分钟就回去了,她也同意可是没过五分钟就又开始催我。

于是我一个人先回家了,姑姑和我说:''你现在住在我们家,我要为了你的安全负责,以后就别和同学出去玩了,等你住回爸妈家,再出去玩吧,''姑父也附和着说:''对啊,你要是出了什么事情,我们没法和你父母交代。''

面对他们的言语,我只能说:''好,我知道了。''后来同学们的聚会也好,朋友间的聚餐也罢,我再也没有参加过,后来没有朋友约,也就整日整日待在房间里。

不知道是不是这种身体上的不自由逐渐演变成精神上的不自由,当我每一次想提出自己的想法时,我会想会不会被拒绝,万一拒绝了我该怎么办。

所以至此以后,极度的敏感和不安全感,让我没有办法说出自己的想法,无论是后来面对父母还是朋友,我都不敢发表自己的建议。

以至于现在我觉得一个人生活实在是太好,不用面对其他人的喜怒哀乐,也不会被麻烦或者麻烦他人。

极度缺爱

小时候的缺爱造成我极度不相信亲情、爱情和友情。

在生活中我也很喜欢给予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也在人生中遇到了很多帮助过的人,我相信大家都会是善意的。

但是只要认识时间稍微长一点,就拿我和大学时期的舍友来说,我就会想他们真的在乎我吗?还是只是住在一个宿舍的客套而已,如果有一天他们吃饭却忘了叫我,我就开始认为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

遇到喜欢的男孩子也是这样,他们都对我很礼貌,但我总是觉得他们没有那么喜欢我,可能只是这段时间想谈恋爱了,刚好遇到了我,于是就觉得能够试一试。

都说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是父母,可我总觉得我们之间缺少些什么,无论怎样都走不进对方的心里。

我害怕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所以总是伪装成懂事、听话的样子,大概连我的喜好他们也不知道吧。每一次离开家我都觉得对于他们也无所谓,回到家的我就像一个过客,家就像是酒店。

现在越来越成熟了,我也不会在怪他们把我寄宿在外面,反而我在内心深处很爱他们,但是就像一个人的性格无法改变一样,我也没有办法改变现在的生活现状。

您好亲,很高兴为您作答,根据您的问题描述,我不建议姨妈给孩子送结婚时穿的衣服的亲,这个一般都是父母准备的哦亲,姨妈的话可以送个有纪念意义的镯子或者首饰之类的比较好呢,结婚衣服就算了哦亲。您可以参考一下我的回答呢亲,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哦!

婚姻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无论是新郎新娘本人还是他们的亲人,都会不遗余力、欢天喜地去操办。而且在广大农村,关于婚嫁有很多风俗,老人们觉得这些风俗有关孩子一生的幸福,都会郑重其事,不敢越雷池一步。

在农村,结婚时候的讲究多了去了,什么时候上马,什么时候下马,马头(即车头)朝向那里等,诸多规矩,叫人叹为观止。众多规矩中,有个关于迎娶人身份的讲究,那就是农村老人就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姑不接,姨不送”,叫外地来到亲友一头雾水。

众所周知,无论到什么地方,在农村结婚,都有接新娘和送新娘的习俗。

在新娘出嫁的时候,自己的亲朋好友都要送到新郎家,而新郎的亲朋好友首先要来新娘家迎娶,新娘一行才会随行而去。

要按照年轻人的思维,迎娶的时候,双方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可以参加,但按照一些地方的老风俗,迎娶人的身份都是非常讲究的。俗语所说的“姑不接,姨不送”说的正是这个习俗。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姑不接,意思是说就在迎娶新娘的时候,男方的迎亲队伍中,新郎的姑姑,也就是姑妈,是不能出现的。

姨不送,说的则是,如果新郎来迎亲了,在送新娘的人群里,新娘的姨姨,也就是姨妈,是不可以跟新娘一起到新郎家去的。中国北方农村很多地区,比如河南北部农村以及山西东部一带农村也都有这个习俗,那么这个习俗有什么道理呢?

先来说说前面这半句“姑不接”,一般农村结婚的时候,男方前往迎娶新娘的人都是新郎最亲的人,而按理说姑姑和新郎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可以说是最亲最近的人了。但是如果姑姑已经结婚了的话,在农村,嫁出去的姑娘就是泼出去的水,就不再是娘家人,哪怕是再亲的血缘关系也不能再算是自家人了,所以按照接亲的人是自己家最亲的人这个标准来看,已婚的姑姑就不能去迎娶了,所以才会有“姑不接”的老风俗。

同样的道理,姨妈如果是已婚,也不能参加送亲的队伍,新娘的姨妈和新郎的姑姑一样的身份,都是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

不过这个习俗在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寓意,有些农村地区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那就是姑姑作为新郎这边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可以说是至亲了,而且姑姑也和新郎的父母是一辈人,都是长辈,对于晚辈来说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而接亲的时候新郎的父母是不去的,这个时候作为与新郎父母同辈的姑姑如果去的话,那就会显得有失长辈的身份了,所以姑姑不去接亲。

而对于新娘家来说,新娘的姨同样也是新娘妈妈的姐妹,地位可以说和新娘的妈妈相差无几,而送亲的时候新娘的父母也是不去送的,如果姨妈去送的话,同样会显得新娘家这边没有身份,为了不自己贬低自己,新娘的姨妈也不会去送亲的。

不过在时代在发展,有的地方这些老风俗都已经慢慢不时兴了;而有的地方则依旧保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