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的老师需要送礼吗?

孩子 0 30

小孩子的老师需要送礼吗?,第1张

孩子老师需要送礼吗?
导读:一朋友在全寄宿私立小学工作。他说:“小学孩子小,想得到老师的特殊关照,家长送礼成风,老师收的礼物都很贵重。有的老师收下金项链之后,先放在手里垫垫重量,轻点的上交,重点的就悄悄留下。学校明令禁止教师收礼,即使收到礼物也要上交学校,学校退给家长

一朋友在全寄宿私立小学工作。他说:“小学孩子小,想得到老师的特殊关照,家长送礼成风,老师收的礼物都很贵重。有的老师收下金项链之后,先放在手里垫垫重量,轻点的上交,重点的就悄悄留下。学校明令禁止教师收礼,即使收到礼物也要上交学校,学校退给家长。”

我也有孩子上小学,听了他的话后,也纠结了很长时间,到底送不送礼物给老师呢?最后,我决心不送。有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不送礼,有利于孩子的终身学习。在小学,先要打好孩子的一生发展的基础,如认真听课的好习惯,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快乐生活的好心态。送礼给老师后,孩子在课堂上有了小毛病,不认真听课,老师假装视而不见不批评。即使课后老师帮助补课,也是效果不好,反而让孩子慢慢养成自由散漫的无所谓的学习态度。我孩子班里有一家长送礼。其孩子确实得到了老师优待,做最好的座位,见了老师也没大没小嘻哈胡闹,无视纪律秩序。平时是老师眼里的红人,但是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一到考试就成了孩子中间的笑柄,同学们往往拿她打趣。相反,成绩好的,学习认真的孩子慢慢凭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同学的友谊,在学生中间有很高的威信。鼓励孩子凭实力去获取想要的一切是孩子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和基础。而不是一味拿钱砸老师。

第二、不送礼,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家长送礼多了。老师没办法好好管理班级,造成了班级管理混乱。送礼的家长都想让老师给好处。有的孩子根本没有管理班级的能力,自律性非常差,老师让他当上了班长,结果班级越来越乱,以致任课老师都无法正常教学,成了乱班。破坏公平规则的老师和家长孩子都没捞到什么好处,处在混乱的班集体,相反自己孩子也会越来越差。在班里拥有特权的孩子往往以后发展并不好。如张国立的爱子张默,聪明调皮,在学校胡作非为,最后明星的光环也没能让孩子发亮,而是进了阴暗的牢里。最近,台湾名人富豪狄莺的独生子孙安佐也跑去美国坐牢了,资料证明孙安佐在台湾就是特权孩子。所以,孩子的发展不是家长送礼多少,而是要孩子自己自律自强才行。如果在学校一味有特权,在社会上竞争时候往往会头破血流。在一定程度上,家长频频给老师送礼,给孩子捞好处往往是害了自己的孩子。

第三、不送礼,减轻家长的负担。在中国,一个班级内家里钱多的花不完的是少数。多数都是中产和工薪阶层。如果家长攀比送礼,送多少?如何送?送多少次?都是家长头疼的问题。如果越送越多,互相攀比,全班都送,老师照顾谁好呢,等于都没送礼。无形中也给很多不想送礼的家长增加了负担。如其把孩子发展的希望寄托在老师那里,还不如花些时间在孩子身上,让孩子自身强才是硬道理,也是对老师工作最起码的支持和尊重。

需要送老师礼物。

需要在教师节到临的时候给老师准备一份礼物,这是对老师的尊敬和支持,能在老师心里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礼物不需要多么贵重,可以是孩子自己做的卡片或者手工艺品也可以是比较实用的小东西。这样做能让老师感觉到学生对老量的尊敬与重视,能给老师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让老师以后对孩子多关注一些, 

有些家长对教师节送老师礼物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送老师礼物就要选择贵重的值钱的东西去送,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对老师的重视,其实只有少数老师会在意学生送自己的礼物有多贵重,多数老师还是品德比较端正的,他们在意的是学生对老师的那一份尊重,所以在教师节到来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自己动手给老师做一份礼物,这样老师也会很喜欢。

如果不想在教师节到来的时候给老师送礼物,那么在家一定要给孩子说,那一天是教师节,见到老师以后可以说一句节日的祝福,可以给老师写了一个少先队礼,或者给老师鞠一个躬,这样老师也会特别开心,会感觉自己的学生特别懂事乖巧,会给老师留下比较好的印象。

孩子上小一以后在教师节的时候可以给老师准备一捧鲜花,也可以让孩子给老师送一点更实用的东西,带一盆绿植去学校,既送给老师又可以摆放在教室中,装扮他们的班级,让班级教室内散发着淡淡的花香,会让老师和学生都有比较好的心情。其实教师节给老师送礼物,送的是尊重和理解以及关爱,并不是为了巴结老师而去送礼物,如果真的需要老师为自己做什么,可以在选择礼物时注重它的价值。

孩子马上开学了,比如说,老师面对学生家长送来的礼品,我曾遇见过,对此,我向家长表示感谢,并严肃的告诉家长,"我是人民教师,教育学生是我的职责,首先,我不知道教师的品行,通过送礼,我们可以看出很多东西。老油子还是小菜鸟,贪婪还是正值,好不好打交道。如果老师没收,要么有可能是老师因为各种原因不敢收礼,就送礼而言,只要你开物凳送了第一次,就难免会有第二次、第三次,送礼未必会增加老师对你的尊敬,也未必会让老师对你的孩子另眼相看。这样的前提就决定课堂上老师必须得照顾到教学进度,在这个前提下,还得想起来你家孩子,因为关键的是你家孩子还得争气。试想一下叫起来一次回答不出来问题,再叫起来一次又回答总之,我也有孩子,我深知教育孩子是我们作为父母一生的事业,该付出一定要付出。特别不赞成把孩子全都推给学校,那么也一定失去了父母的责任。积极配合老师

老师会让你带回去,反正我们这一届老师就是这么干的,怎么带来的还怎么带回去。我会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也很辛苦,把礼物带回去送给父母。要让孩子跟别的其他孩子一样,不要享受特殊的待遇。要在学校用好的表现、好的学习成绩赢得老师的表扬。让孩子用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在班级出类拔萃。建议:如果你经常跟老师沟通交好链流孩子的学习情况,逢年过节给友蚂孙老师发条祝福短信,保持纯洁的家校关系,为保持风清气正的学校风气做一些贡献。一些家长为了让刚入学的孩子能够受到老师特殊的更多的关注,就有可能通过给老师送礼的方式,来拉近与老师的关系,从而达到特殊照顾自己孩子的目的。

作为家长有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错误,为什么要给老师送礼呢,谁规定的?从孩子一年级开学就开始送礼,送到何时为止,这不是给自己增加压力和烦恼吗,又给孩子在从小的心灵上留下不良的印象。对老师的尊重产生了质疑。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的目的是为了接受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那就应该在家庭教育这方面,给孩子渗透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思想品德基础,孩子有了这些丰富的底蕴,不论到哪一所学校,接受哪一个老师,都将成为老师最欢迎喜爱的学生,同比你给老师送礼更有价值。

不要助长歪风邪气

作为家长你给老师送礼,会助长歪风邪气,社会上一些人批评老师收礼,都是家长惯出来的,大家都不送才是正确的选择。还有你给老师送礼的时候,说明你的教育理念出现了问题,这是在变相增加老师对孩子的不公平,老师不接受,你会没有面子,甚至还会担心是不是送少了,老师是不是看不起自己?如果老师接受了,你表面高兴了,但内心你一定是看不起这个老师的,以后他在教育你孩子的时候,说的话做的事你一定不会信服,当你对老师有怀疑时,还怎么配合老师工作呢?

照顾孩子是老师的责任

孩子要上小学了,作为家长肯定会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孩子可以接受义务教育了,再也不用交昂贵的幼儿园学费了,但又担心孩子入学能不能适应学校生活,能不能听懂老师的讲课,能不能坐个好位置,能不能得到老师的关爱等等。为了感谢老师对孩子在学校的教育,总觉得应该给老师送点什么表示一下心意。我以一个老师的身份说真心话:家长真的没有必要给老师送礼,给孩子传授知识教育孩子,这是做老师的职责,老师不会因为家长送了礼,而对孩子格外照顾。

说到给不给老师送礼这个话题,真的是看自己。笔者对送礼的态度是不提倡,不拒绝。如果有需要就送,孩子调皮捣蛋,让老师多费点儿心,送点儿礼,让老师生气后心情不至于那么差,这样做应该没有什么原则性问题那么严重吧,应该可以看做是一种尊师重教,但是如果老师因为学生送不送礼而区别对待就不对。

有的人就觉得不送礼不放心,老觉得孩子成绩不好是因为没送礼,老师对孩子关注度不够。如果是这样,为了给自己心里安慰,也可以送礼。也有的家长反应,给老师送过礼之后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度确实提高了,上课提问也多了,这种情况送礼明显对孩子有益,那也是可以送礼的。

其实送礼也不用送什么大礼,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意就可以了。一个保温杯,教师节时一枝鲜花就行了,这就是对老师的一个尊敬态度。一个班级里大概六七十个孩子,老师的关心肯定不能每个人都照顾到。而且光靠老师的关心是不够的。家长一定要付出足够的时间,在日常生活中随嘴提问孩子,经常听写一下最近的上课内容,加深孩子的印象,孩子的学习成绩肯定会有所提高。同时家长还要在培养孩子性格方面下功夫,让孩子有一个积极阳光的性格,做一个懂礼貌,有家教的孩子。这在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比学习成绩重要的很多。

孩子优秀,不需要。因为优秀的孩子老师本来就喜欢。如果孩子比较调皮捣蛋,并且智力条件不错,那么你的孩子就需要特殊关照,表示一下,教师会更用心,毕竟老师的精力也有限,不可能照顾到全班那么多孩子,老师也是凡夫俗子,逃脱不了人情世故!

在邢台一些小学私下里确实有给老师送礼的现象,有些是可以提倡的,比如教室节的时候给老师准备一份自己手工制作的贺卡或者其他小礼物,讲究的是尊师重教,这是礼,可以提倡;但是,如果担心老师区别对待,怕不送礼,孩子得不到重视,以这样的缘由送礼会助长一些 社会 不良风气,是不提倡的。

不提倡送礼

一般送礼都是奔着让老师多照顾自己孩子的目的,这样的送礼行为,其实最大的坏处是让孩子从小就树立了不正确的价值观,认为任何事情都是可以用钱解决的,这样的“金钱至上的观念”,很容易让孩子在学校养成“跋扈”习性,认为老师一定会向着我,不会受到批评,久而久之就成了“问题学生”,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相信大部分老师还是很有职业素养的,不会因为送不送礼问题而“分类施教”,当然了老师还是喜欢成绩好的学生,所有,成绩好才是硬道理,家长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督促孩子功课上。 但是 ,现在的 社会 又是人情 社会 ,有些时候不可避免的需要送礼,这个时候要特别注意避开孩子,不让其知道。

培养孩子的自信

在学校中,除了注重学习成绩外,还应该培养孩子的自信,要挖掘孩子的优势,教导孩子不虚荣,不自卑,做一个自信的,充满阳光的孩子,这样懂事乖巧的学生,老师怎么会不喜欢。

送礼,这是老话题。这个问题无论在哪里都应该一样。送礼也有不同情况:一是,为了讨好老师,我觉得这种做法不可取。孩子的学习不是由送礼来决定的,需要自己努力去学习,掌握好知识,老师自然会喜欢。如果不努力学习,不听话,老师也难喜欢。所以,多和老师沟通交流,掌握孩子的情况,这样才会对孩子有利。

二是,为了表示对老师的感谢,适当送一点儿有意义点纪念品,老师也会很欣慰。俗语云:礼轻情义重。

一次在路上听到两个老师的对话:今年你收了多少?收了多少不知道,谁没送准知道。现在老师不直接收钱,都是把自己的银行卡号告诉同学或家长,送钱直接打卡到老师的个人银行账户上,有的家长买超市卡送给老师。这是普遍现象,大部分家长都是一年送两次,春节、教师节,每次都要送四个代课的老师,也就是八份。如果每个送200元计算,一年送两次,每位家长一年就要支付1600元的额外支出。这是最少的,可能要多的多。

很多人,把给老师送礼和给老师送个孩子的心意混为一谈。我们先聊聊何为送心意。

这个送心意,是非大人的意思,而是孩子本身的思维。就是说,是孩子自主的行为,不是大人强迫或者通过孩子的手来给老师送东西。这个送心意,并不需要多少银两,就是孩子自己对喜欢的老师送出的一份祝福。

这个送礼就很有意思了,有人说这礼必须给老师送,别人都在送咱不送肯定对咱孩子不好。有的就说上个小学送什么礼,我上学的时候也没送礼这不都过来了吗?

其实送礼这个事我个人是反对的,整体上学校还是以教学为主的地方,风气是正常的,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总有写害群之马混入其中。在我身边法生的一件事,其实应该让我们引起反思。朋友孩子在市里某知名小学上一年级,开学后教师节就来临了,我朋友两口子就相互商量是不是给班里老师送个礼。商量了半天还是感性战胜了理性。决定给老师送一个某园的购物卡。到了老师那,直接找机会塞给老师,结果老师给拒绝了。朋友感觉老师挺好的,就回来了。回来家里人问他老师收了没,他说老师挺好的死活不要。可是第二天他就欲哭无泪了。

孩子身高一般,本来在前排,孩子回来后告诉他被调到最后一排去了。他就怎么也想不通,这问题是处在哪里。又过了几天家长们相互交流才知道问题处在哪里。

不是老师不收而是觉得卡上数额太少,当时办了一张500卡,老师内部都有说法少于1000不收。结果孩子就成了牺牲品。

这个是个真实的案例,我们姑且先说家长的做法,明知道这是不正之风。还要去做,这和知法犯法没啥区别。其实家长的心里都可以理解就是希望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好点。如果每个家长都能做到不给老师送礼难道老师就要给每个孩子穿小鞋?我想不会吧。所以想抵制这种送礼的不正之风就要从源头家长这里找原因。

咱们在来说说老师,这个老师绝对师德有问题,你是教书育人的,不是拿孩子做筹码来满足你个人私欲的。通过孩子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做法太过可耻,已经不能说是自身素质不足,是师德的沦丧和道德的缺失。

从我个人来说,还是不提倡送礼的,如果家长都不开这个头就不存在这种不正的风气。

你我脑袋被驴啃了吗?出这样的问答正说明你弱智,送不送谁还满大街喊啊!没话题别写,省得出来招骂!

为什么?

因为妈妈们都会这么想:

如果大家都送,自己送了也许老师不会特别关照,但起码不会对孩子不好。

如果大家都不送,自己送了,老师就会对孩子特别关照。

如果大家都送,而我不送,老师可能会对孩子区别对待。

再加上一些送过礼的妈妈们渲染加描述一些不知从哪儿听来的,因为没有给老师送礼,孩子被老师故意刁难的例子。

最后大部分的妈妈们都会选择给老师送礼,包括我自己也是一样的。

给老师送礼,老师也收了之后,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微妙了。家长的心态也会跟没有送礼之前不一样了。具体如下:

首先,家长会想:老师既然收了自己送的礼,那么,肯定也会收其他家长的。也许其他家长还有送得更多的。或者,我在全班家长中间算不算送得少得?

如果孩子在班级里当了个小组长,家长就会想,老师肯定是因为我送了礼,才安排孩子当了小组长,为什么没有当班长呢,大概是我送得不够多,或者关系不够硬吧。

如果孩子在学校跟同学打闹,老师认定是自己孩子先打人,或者有错在先。然而询问孩子情况时,孩子通常会把自己摘得一干二净,都是同学的错。家长这个时候也许会怀疑:老师有没有秉公处理?是不是因为自己送少了,使孩子受了委屈?

如果老师向自己反馈孩子情况,表扬孩子在学校一段时间的表现。家长也会烦恼,老师是不是暗示自己该表示表示了?

……

老师的心态也会因为收了家长的礼会发生变化的。

首先,既然收了好处,就要有所表示。所以以前小学每个班级只有班长和组长,现在的小学生班级里各种职务,五花八门。有的班级每个孩子都是班干部,管纪律的,管学习的,管拿牛奶的,管作业的,管眼保健操的,管卫生的……,实在排不开了,就轮流做。

除了安排班级职务,班级有什么活动,选谁参加,这个时候的评选标准也不是谁更适合,因为老师会根据家长贡献情况,安排孩子们参加活动频率。

家长跟老师之间的沟通也会出现微妙变化。原本,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是家长信任和尊敬老师,老师定期跟家长反馈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需要家长在哪些地方配合,家长和老师相互配合,共同管理和教育好孩子。

但是因为有了送礼,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就变质了,被蒙上了一层利益交换的外衣。家长对老师对少了尊重与信任,就会失去理解和感谢。老师由于家长的不理解,也渐渐失去了对孩子的奉献和责任。

在整个过程中,家长的钱包损失了,老师的道德丧失了。可是,我们的孩子真得受益了吗?

前不久,上饶一小学生的父亲因为自己孩子长期被同学欺负,而用刀杀死了那位欺负自己孩子的同学。

事情发生之后,社会各界都在谴责这个行凶的父亲。甚至暴出来这个父亲精神有问题,是个疯子。

可是,这件事情的背后,难道没有女孩长期遭受欺负的原因吗?难道没有老师调解不利的原因吗?难道没有女孩家长感受到老师的不公平对待的原因吗?

为什么这位父亲会有这种被不公平对待的情绪?

为什么这位父亲会笃定自己和孩子不会受到公平处理,从而选择用极端的方式为女儿讨一个公道的做法?

因为,这种家长和老师之间不单纯的关系,已渐渐吞噬着校园这片公平的净土,让攀比、腐败、不公的歪风邪气在整个社会弥漫。

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个例。

去年,浙江温州瑞安,一个10岁的小男孩,被人杀害在学校卫生间内。原因是行凶者的女儿在学校与同学发生口角,被同学打致眼部疼痛,而且不严重,正常上学。父亲心生怨气,携带水果刀来到学校寻找打伤女儿的同学报复。

运城市垣曲县篦子沟小学,两个学生因小事打架。事后,一名小学生家长冲进教室打伤另一名同学,并将前来制止的班主任打成重伤。

这种校园恶性案件屡件不鲜。

那些慈爱的家长怎么一步步变成了拿刀的凶徒?

为什么校园里充斥着这么多戾气?

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所有家长反思吗?

我想说,每一个给老师送礼的家长,都在为这种校园歪风邪气导致的不公正和暴力,助力添材。

宗教中有一句话:只要还有一个人被奴役,那我们就全体不自由,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陷入他的境地。

同样,只要还有一个孩子被伤害,那我们所有孩子都不安全,因为我们每个孩子都可能面临同样的遭遇。

幼儿园有必要提前给孩子教小学知识吗

近年来,很多家长都反映幼儿园“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不少幼儿园都开设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如英语、珠心算、识字、拼音等,一些家庭甚至把幼儿园当成“托儿所”,指望着老师帮着看孩子,而家长只关心孩子学会了多少知识,学会了多少单词。

让孩子提前掌握一些基础知识,这种教育观念古而有之,无可厚非。但是,这种知识传授也要讲究一个度,如果一味的灌输超过孩子接受能力的知识,就会适得其反,不但不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且还有可能让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

有专家指出,幼儿园应该有别于小学,要重视对孩子全面发展的培养。有记者在采访北京几所幼儿园时发现,幼儿园超前教育现象已经十分普遍。不少幼儿园已经把小学的拼音、算数等课程提前教给孩子,而且孩子们的“学习成果”还被展示在幼儿园的橱窗里。当记者询问这些孩子什么是拼音、什么是算数时,得到的回答是“不知道”,显然这不是家长也不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感觉“欣慰”的事情。

事实上,幼儿园“小学化”是许多国家都普遍存在的一个“怪现象”。几年前,英国教育部发出警告,大量超前教育使儿童身心俱疲,结果导致学生厌学、逃学现象日益严重。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英国政府对大中小学全面实施“快乐教育”。这一新政立即在英国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教育革命。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应该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它应该渗透在五大领域里,包括社会、健康、科学、语言、艺术。因此,幼儿园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注重幼儿个性健康发展,让幼儿快乐地在幼儿园中成长。

幼儿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和谐的,不能只注重幼儿智力的开发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正确领会并落实《指南》的精神,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不要“拔苗助长”,应该根据幼儿各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逐步进行启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