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爸爸用汽车送小明上学,路上看见小河边有棵树,书上有个鸟巢。小明看见树根被水冲出来,又忘记带书包,就要求爸爸回家,带上书包、铲子。重新到小河边,用铲子铲土埋住树根后,就高高兴兴上学去了。 孩子上了小学,不可避免就会涉及到送娃上学的问题。大部分
爸爸用汽车送小明上学,路上看见小河边有棵树,书上有个鸟巢。小明看见树根被水冲出来,又忘记带书包,就要求爸爸回家,带上书包、铲子。重新到小河边,用铲子铲土埋住树根后,就高高兴兴上学去了。
孩子上了小学,不可避免就会涉及到送娃上学的问题。大部分家庭都是老人送娃,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成了送娃上学的主力军。但一些没有老人帮忙的家庭,则以妈妈送娃上学为主。爸爸送娃上学就较为罕见,也不够“专业”,往往走的是“佛系”路线。
妞妞上了小学后,一直是妈妈送她上学,风雨无阻。但周一要开年会,需要提前一个小时到公司布置会场。妈妈无奈之下,只好让爸爸送女儿上学。
清早,天还蒙蒙亮,妈妈就起床了。她为女儿和老公准备了早餐,并将女儿的书包等一应物品放在沙发显眼的位置,自己就匆匆出门了。
结果,到了中午,妈妈却接到老师的电话,“你们家长太粗心了,竟然不给孩子带餐具!”原来,女儿忘了带餐具包,到午餐时间才发现,老师只好临时帮她找了一个餐盘和一双筷子。
晚上回到家里,妞妞向妈妈哭诉,爸爸叫她起床晚了,结果早餐也没吃,就匆匆去学校了,还忘记了带水杯和餐具包,她都一天没喝水了。妈妈好不容易才安抚好女儿,觉得还是自己送娃上学才比较放心。
其实,在大多数中国家庭中,送娃上学的主体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妈妈,爸爸很少现身孩子的学校。
但正是爸爸平时送娃较少,一旦遇到特殊情况,需要爸爸接送娃上学时,爸爸可能就会出现手忙脚乱、丢三落四的现象,甚至还会表现得比较“佛系”,让孩子也特别不适应。
1、出门前的准备
从叫孩子起床,到孩子洗脸、刷牙等,再到坐到饭桌前吃早饭,妈妈就是孩子的定时闹钟,会不时催促孩子,让孩子知道时间的紧迫性。
爸爸就比较佛系,可能会默默关注着时间,看着孩子忙碌。等到出门的时间到了,爸爸不管孩子是否准备好,就会叫上孩子,准备出门。
2、漏带东西的频率
妈妈送娃成了习惯,在出门前就会让孩子提前准备好一应物品,比如让孩子检查书包中的课本、文具等是否带全,再拿上餐具包,带好红领巾,准备出门。
爸爸往往会由着孩子墨迹,等到时间来不及时,再匆匆赶往学校,漏带东西的频率就比较高。比如,到了学校门口,爸爸和孩子才发现,两人都没带餐具包,孩子没带红领巾等等。
3、送娃的谨慎态度
妈妈送娃,当然会一路陪伴,将孩子送到学校门口,并且会亲眼看着孩子走进学校的大门,妈妈才会放心离开。爸爸可能将孩子送到半路,遇到孩子的同学,就会果断让孩子和同学一起走,自己则半路折返。
有时,爸爸刚将孩子送到小区门口,可能孩子随口说了一句,“我可以自己去学校”,爸爸就马上转身回家,毫不担心孩子独自到学校的能力。
4、途中的交流
在送娃上学的途中,妈妈会开启“慈母”模式,一路絮絮叨叨,与孩子谈论学习、讲一讲生活中的道理,或者说一些开心的事情,上学的路上充满了温情和笑语。
但爸爸送娃上学的路上,几乎没有语言交流。在孩子的眼中,爸爸可能是“语言贵如油”,连说话都吝于开口。
5、孩子的状态
妈妈送娃上学时,为了让孩子一天精神饱满,一般以鼓励的话居多,或者多与孩子聊一聊开心的事情,让孩子处于较好的精神状态,热情饱满。
但孩子与爸爸在一起,缺乏语言沟通和交流,孩子的心情往往处于平静无波的状态,情绪并没有被带动起来。
6、在学校门口
妈妈将孩子送到学校门口,即使看到孩子进了校门,可能还会再等一等,顺便与身边的家长聊几句。
爸爸将孩子送到学校门口,马上就会转身离开,根本不会和其他家长交谈。爸爸几乎两耳不闻“送娃”之外的事,对学校、家长以及孩子的班级,都知之甚少。
家有小小读书郎,送娃上学就堪比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家长应当做到风雨无阻,每天准时将孩子送到学校读书。不管是老人送娃,还是爸爸妈妈送娃,都要确保“送娃”任务的完成。
爸爸送娃上学的表现看似“佛系”,其实粗中有细,会有不同的考量,对孩子反而是一种别样的体验,还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但对爸爸来说,送娃上学是难得的亲子机会,与孩子多沟通和交流,可以有效增进亲子感情。
现在的小孩懂事都很早,3岁的小孩也已经有他们喜欢的东西了,送礼物肯定是送他们喜欢的东西,下面结合本人孩子的喜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挖掘机玩具
为什么要把挖掘机玩具放在首位呢?因为本人的孩子正是3岁多的男娃娃,对于挖掘机感觉男孩子天生就没有抵抗力。在路上看到真实的挖掘机工作,可以坐在那里看一两个小时不会挪窝的,广场上用小型挖掘机挖沙的游戏,无论玩多少次都不会腻,家里大大小小的挖掘机玩具一大堆,但是每次看到之后,还是会继续要求买。所以,如果你的家里也有三四岁的小孩子(特别是男孩子),送礼物送挖掘机玩具,那么肯定没错。
二、积木玩具
这个也是本人实测,也就是带着娃娃去逛儿童游乐园,发现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特别喜欢玩拼积木这种玩具。网上都说拼积木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和思维观察能力,虽然不知道是否有效,但是孩子们玩起来确实乐此不疲,各种乱拼就能对付大半天,确实是带娃的神器。
但是需要注意:有些小孩喜欢咬积木,第一不卫生,上面沾了很多细菌,第二要防止孩子误吞,所以在玩积木的时候,大人一定要在旁边陪着,千万不要偷懒,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三、各种布娃娃玩偶
这是3岁左右女孩子最喜欢的礼物。每一个女孩子从小就喜欢各种可爱的东西,所以无论她们有多少娃娃了,你也可以继续买,而且绝对会受欢迎。带儿子去读早教班,就发现中午午睡的时候,有不少女孩子喜欢抱着布娃娃睡觉,可见它的受欢迎程度。如果女孩子已经有很多小的娃娃了,你不妨送她一个类似于大人高度的大型娃娃,绝对会让她爱不释手的。
最后,以上的推荐只是本人的个人经验,孩子不同也可能喜好也不同,所以也仅供参考而已。如果你拿不稳送他们什么礼物,既可以直接问孩子喜欢哪些东西,毕竟现在3岁的孩子聪明得很,基本的表达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当然如果想要给孩子一个惊喜,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东西,3岁的小孩子不会掩饰自己的想法,只要你稍微用心,一定可以送出让他们喜欢的礼物。
当然可以用啊,图案颜色正适合小男生,
你才上二年级挺合适的,不用顾虑那么多了。当然可以用啊,图案颜色正适合小男生,你才上二年级挺合适的,不用顾虑那么多了。当然可以用啊,图案颜色正适合小男生,你才上二年级挺合适的,不用顾虑那么多了。
第一招,送来玩。
有人说过,玩具是孩子的好伙伴和老师,因为孩子可以通过玩玩具来接触世界。所以,父母不妨为他选择一些合适的玩具。当然玩具不是随便给的,也没有什么有挑战性的玩具。孩子一般玩几天就没兴趣了,然后就扔到一边了。这真的是很大的浪费,让送礼变得毫无意义。
七岁男孩正处于活跃期。可以给孩子一些电动玩具和遥控模型,比如汽车、飞机等。,比如孩子需要自己组装的四驱和火车的型号,会让孩子放下。此外,还可以选择益智玩具,既好玩,又能开发智力,还能让贪玩的孩子集中注意力,比如积木、拼图、数珠、画涂鸦等。,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
第二,送知识。
这里建议,书不要送科教,因为这个时候的男生不能专心学习,而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充满探索的欲望。
冒险类书籍或常识类书籍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从而对世界有更多的了解。
而且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一个男生对故事书不感兴趣,只是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如果你送他一本像《白雪公主》一样的故事书,他肯定不会感兴趣。
第三,送实用。
给男孩送实用的生日礼物可能会受到父母的欢迎,但孩子的兴趣会更低。
比如这个年龄的男生鞋子穿的最多,可以送一双好一点的鞋子,衣服,书包等。,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第四招,送特供。
有时候特别一点可能更有意思。
比送一个变色杯,可以激发孩子探索的欲望;比如送一只可爱的小猫存钱罐,让孩子从小培养存钱的观念;比如给孩子一个有趣的陶瓷娃娃,用有趣的陶瓷娃娃记录他们童年的样子,会成为孩子童年的美好回忆。
这个问题我不请自来哈哈哈,南南妈妈和我爸妈都觉得做爸爸的粗心大意,做事毛毛躁躁,不放心让我送。新闻里就没少报道,“郑州某爸爸把孩子送错幼儿园”,“ 宝山某舅舅把孩子送错幼儿园”,“爸爸问宝宝,你上的是哪个幼儿园”。粗心大意的毛病,全国爸爸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但我真的是很爱我们家南南呀,我觉得我自己去送还是有比他们更好的地方,我把理由说给他们听后,他们同意让我送一段时间试试,现在我家南南在我的接送下还是有所成长滴。
1、宝宝有安全感
情绪的影响是相互的。宝宝上幼儿园,开始哭闹的时候,妈妈和爷爷奶奶开始心软加不舍,在这个犹豫不决的情绪中,会影响宝宝的情绪,宝宝更加有了依赖。而爸爸的情绪相反,觉得这件事情是非常轻松正常的,不会有多大的情绪波动,反而给了宝宝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
2、会影响宝宝性格
爸爸的性格阳刚果断,会传染给宝宝。比如宝宝想要一个玩具而哭闹的时候,妈妈会拿一个玩具去哄,爸爸一般就不怎么理会,不给玩具也不哄。宝宝觉得自己的哭闹不能解决问题时,就会停止哭闹了。爸爸的这种行为,从根本上断了宝宝哭闹的想法。
3、培养宝宝独立
爸爸在宝宝成长过程中,对于培养宝宝独立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相处的时间少,宝宝在独立上会有所欠缺。比如,宝宝上幼儿园的路上,常见一种情况。妈妈送是帮忙背着小书包,还要抱着宝宝走。爸爸送是,宝宝自己背小书包,牵着手一起走。这个事情确实是一件小事情,但是就是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事情,无限放大后会影响到宝宝的性格。
4、增加父女感情
很多家庭的爸爸都是早出晚归,好不容易等到下班回家,宝宝已经睡着了。这样的生活缺少和宝宝的相处和沟通。既然晚上很少有时间陪伴宝宝,早上送宝宝去幼儿园,就是一个很好的相处机会,有助于增加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现在我家宝宝已经上中班了,我开始给她找一些app来对她辅导学习,英文类的还没找到,但是识字类的我有特意买一个,我先自己试玩一遍,觉得比较好操作,有趣味性,才让她试玩一下,看她喜不喜欢,叫《猫小帅学汉字》,也没有天天教她看,但她隔一段时间会要求自己要看,当走在街上看到哪个认识的字,她就会开心的指出来 ,然后回来查看自己读的对不对,如果她不想看我们也不强求。到现在,已经能认800个字了呢。
送孩子上下学,宝妈比宝爸多。
在幼儿园工作,经常见到,接送孩子上下学的,除了爷爷奶奶和保姆,剩下的,妈妈居多。常常有人说,因为爸爸工作很忙,所以,接送孩子的重任交给妈妈。
其实现在生活妈妈的工作和爸爸一样,忙的大有人在。只是妈妈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做得更细腻,对孩子的关心和担心会有更多的顾虑。
前一阵不是有新闻,说有一位爷爷把孩子送去幼儿园,送错了地方,当孩子哭闹着说这不是他上的幼儿园,爷爷说你就是犯懒,你不愿意上幼儿园才说不是你的幼儿园。
而我也亲眼见到不少的爸爸偶尔来接孩子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中班还是大班。孩子教室在什么地方,他也不清楚。爸爸带娃粗心的多一些,对孩子的各种细节不够上心,于是妈妈感觉不放心,干脆就自己带了。所以但凡妈妈有空,大多都是妈妈接送的多。妈妈接送可以多一些跟老师当面交流,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爸爸接送基本很少跟老师交流,早上能安全的把孩子交到老师的手上,晚上能平安无事地把孩子从老师手上接回去就已经很不错了。而给孩子报名注册的时候,留下接送的电话大多也是妈妈的。
当然也有很细心的爸爸,每次接送孩子的时候,事无巨细的跟老师交代孩子的注意事项,或者是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只是这样的爸爸似乎比较难得。
我家孩子上幼儿园基本上都是我送,爸爸偶尔送。
而据我观察,负责接送最多的是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等老年人,然后是妈妈,最后是爸爸。
这大概是现实的写照, 本来也没有什么问题,有老人帮忙最好,没有老人帮忙的话就一般妈妈会选择全职,最后就是爸爸有空时来带带孩子。但最怕的是形成思维或者行为上的惯性,认为孩子就是某一个人负责的,很多事情与自己无关。
记得有一次儿子班开家长会,说是第第二天有活动需要家长帮忙,看那位家长有空可以报名。结果有一个爸爸就站起来说, 我帮孩子妈妈报名,她妈妈是全职妈妈,明天应该没什么事,今天我是替她来开会的。
我们家长听了都笑了,老师也说: 你是孩子的爸爸,来开家长会也是你的责任,你怎么能说来替孩子妈妈来开的呢,就凭你说的这个话,就可以想象你在孩子成长中的参与度,还是希望爸爸多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
说出来很可笑,但却是事实,不论是爸爸还是妈妈,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孩子完全交给另一个人,觉得就是另一个人的责任,自己完全不参与。
当然接送孩子只是一个方面,谁有时间谁接完全没问题,关键是看平时的陪伴,任何一以工作忙为借口不陪孩子都是不负责的。
关于谁送孩子上幼儿园的问题,我也来说说我的看法哦。目前我在我家宝宝幼儿园看到的妈妈接送的居多,也有一部分是爷爷或者奶奶接送的,爸爸负责接送的也有,但只占了一少部分吧。
在现在的 社会 环境下,每个人的家庭环境都是不一样的,而且我相信每个做爸爸妈妈的都会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孩子做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的,只是很多时候迫于生活等等因素,让我们不得不做出一些选择。
我们可以看到,当下全职妈妈的比例是多于全职爸爸的,甚至说全职爸爸在我们的身边是很少见到的。一般都是在有了家庭,特别是有了宝宝之后,妈妈放弃工作选择来照顾孩子,这可能一方面与女性照顾宝宝比较细心有关,另一方面男性可能在家庭中承担的更多的是赚钱养家的责任。
当然也不能单一的这么说,其实现代女性也有很多比较独立的,既能赚钱养家,也能照顾好孩子的也不少呢。
不管是谁接送,肯定爸爸妈妈都是爱孩子的了,养育孩子,照顾孩子,爸爸妈妈都是有责任的。
每个家庭接送孩子的状况肯定是根据状况来的,希望每个孩子在人生每个重要的阶段我们都能一起经历呢
我来说下我的情况:
首先我是宝爸,儿子上中班,其次我们在广州十三行开个档口卖女装的早上730要开档(商场规定的时间不开罚款的,下班14:30)!
1早上上学基本都是我送,
7:50~8:00出发,十分钟到学校,儿子很这一点很好,随时可以起床,洗个脸就可以走,有时候会问妈妈呢?我说妈妈上班早不能迟到,小孩子还是会理解的,但是有时候会向我倾诉他想妈妈送,小孩子希望的是父母一起送当然也是一起接的!
2放学时间周一周二17:30周三周五16:30一般都是妈妈接,我忙着跑厂拉面料做衣服很晚才回来,他会问同样问题,爸爸怎么不来接我,妈妈给他同样的解释!
3有段时间舅舅接送,宝宝早上送他上学会说爸爸你今天可以接我吗?
总结:爸妈谁有时间谁去,都有时间偶尔也要一起一次,譬如一个月一起接送一次!每次要和宝宝沟通一下,表示爸爸妈妈很爱他,也可以约定!
最主要是接孩子回来,出校门就开始:你要和他尽量聊一下今天在学校是否开心,和小朋友有没有什么愉快的事!孩子都会说的!你可以一直问:还有吗?还有吗?
儿子很喜欢我去接他,主要是我会给到小惊喜:比如放学容易饿,我带个小猪包,小饼干,放在我包里,最近天热,我也会学校附近和他一起买冰激凌,让他自己挑自己选!如果他要买玩具或者软糖我会否决的
说这么多就是想告诉你们,无所谓谁接送多,应该说谁陪伴的,谁更了解孩子的学校生活以及学习情况!谢谢不喜勿喷!!!
刚开始的时候是爸爸妈妈一起送孩子上学,我八点半上班,他们都是八点,所以我的时间比较充足,有时候孩子在幼儿园里不想家长走,我就多呆那么一两分钟,有时候跟老师聊几句,了解下孩子最近的情况和表现。
后来要照顾老二,早上事情多,就成了爸爸一个人孩子上幼儿园了,刚开始的时候,孩子有点情绪,所以每次都会送到电梯口,跟孩子好好说再见,然后就乖乖的去上学了,表现很棒,没有那种撕心裂肺的哭过。有时候孩子哭,肯定是有原因的,问清楚什么原因,沟通好,下次就不会哭闹了,不要每次都恶语相向,孩子会有阴影。
我家孩子早上送幼儿园,送的最多的是我,也就是妈妈,只有我工作出差或是生病,无法送孩子 的时候,爸爸才会出场,担负起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责任。
根据我送孩子上幼儿园看到的情况,送孩子的,妈妈居多,爸爸只是少数。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一部分是我们国家的国情决定的。在当前的 社会 ,家里的经济支柱以爸爸居多,妈妈的责任以照顾孩子、照顾家庭的居多。
既然爸爸是家里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那么,爸爸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工作上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要养家、养孩子,承担孩子上幼儿园、上兴趣班的支出费用。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现在是工作和家庭不能两全。
妈妈们既然把精力更多的投入到家庭和孩子身上了,那么职场上,就可以松懈一些,能兼顾工作更好,不能兼顾工作就全职照顾孩子,现在好多二胎家庭,妈妈基本上都是全职在家照顾孩子了,早上送孩子时,看不到不少抱着老二、牵着老大上幼儿园的妈妈们。
养育孩子,已经成了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好多父母也意识到了隔代养育的弊端,一些父母已经把养育孩子的重担扛在了自己的肩头,不再希望父辈们来帮着养育了,夫妻俩分工合作,共同承担起养育孩子的责任,爸爸负责挣钱养家养娃,妈妈负责接送陪读陪玩,按照科学的 育儿 观念去养育孩子,虽然家庭收入少了,但是孩子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父母亲自带的孩子,远比老人带出来的孩子更懂事、更有礼貌。
我们家是一切都是我负责,早上起来给女儿做早饭,穿衣服,吃早饭,梳头发,洗脸等全部都是我的活,女儿暑假每天早上八点要去学舞蹈,因为离家比较远,至少提前半小时出门,七点二十几了叫老公快起来了,七点二十几了,他还来句你还知道七点二十几了呀,真的想打他,可惜打不过他!平时女儿上学的时候也是我一个人做这些,把女儿送到学校再去上班,下午五点下班了再去接她。晚上晚饭也是我煮,洗澡洗头也是我的事,每天晚上给她读故事书也是我的事。老公就是每天洗洗内衣内裤和给我们娘俩弄点水果吃,晚上如果他在家吃了饭的话他会洗碗。
这个问题其实是想折射出这样一个问题:父母应该多陪伴孩子,把孩子的事要放在心上。
孩子上幼儿园,不管是妈妈送的多还是爸爸送的多,这其实并无多大的影响,谁有时间,谁方便就送,这不是非要严格区分开的,所以不要纠结这个问题了,关键是父母要好好看看自己怎么陪伴孩子的。
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爸爸妈妈的工作、时间不一样,所以讲究一个原则,谁方便谁就送这是理所应当的。但是,谁送的多并不代表谁就为孩子付出得多,更不能以此来当自己的“挡箭牌”。有的父母就是经常在关于谁送孩子去上幼儿园的这个问题上大动干戈,喋喋不休,其实这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父母要转变思想,提高认识,要把焦点放在如何高质量陪伴孩子上。
有过送孩子上幼儿园经历的父母,都可以感受到孩子的爷爷奶奶送接最多,其次是妈妈。在我们眼中,可能是爸爸接送的最少。这也许和爸爸的工作及时间上有很大的关系。但是爸爸也不能因此当作接口,有时间的话主动承担起来,或是有机会就去接接孩子,这是给孩子的惊喜。
此问题表面看上去是一个谁送孩子上幼儿园最多,其实暗含了父母的 育儿 观和家庭氛围的建设问题,这两个方面对孩子的教育引导有很大的影响。父母不应该比较谁送的多,这是毫无意义的比较,也不能代表谁为孩子付出的多,谁又付出的少。同时,父母之间多一份信任和理解,构建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至关重要。
所以,基于家庭教育的到位,父母尽心陪伴孩子的情况上,这就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比较。父母给孩子高质量陪伴才是至关重要的。
爸爸上班忙,没时间
很多家庭,爸爸是经济支柱,照顾孩子的事情自然落在了妈妈的身上,孩子在幼年时期通常与妈妈更亲近,也会更愿意让妈妈去送他们上学。
上幼儿园的孩子,更容易哭闹
孩子刚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因为与不愿与妈妈分离,是很容易哭闹的,而爸爸们通常不善于处理孩子的情绪,或者没有足够的耐心,所以让妈妈送。
其实爸爸妈妈送孩子,都各有各的好处。
在我们小区有一位邻居曾讲述自己孩子上幼儿园的经历,儿子刚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因为先生顺路,他想让孩子与先生多一点相处的时间,于是每天早上让先生去送孩子上幼儿园,结果先生每次把孩子送到幼儿园,转身就走了,没有注意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适应情况和表现情况,直到孩子出现抗拒上学,才发现其中的问题。
爸爸会让孩子更自信
爸爸常常去送孩子,会增加亲子相处的机会,爸爸的方向盘,爸爸的肩膀,爸爸的大手掌都会让孩子更加有安全感,有研究证明,爸爸陪伴多的孩子会更加自信。
当爸爸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越多,他对孩子就越了解,在孩子身上时间付出的越多,对孩子的感情也就会越深。
小伙伴们,这是一个真实的事实,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也是看到题目从网上搜索到的,其中也有的网友给出了各种不同的评论。
看这张,有不少孩子背着漂亮的书包。而他背着妈妈为他缝制的麻袋书包(编织袋书包)
我想起了我的小的时候,哪有什么书包啊。也是妈妈用军绿色的布缝制的书包。跨肩式的,能比他的编织袋缝制的好一点点。我并不感到自卑,我感到实用就可以了。当然,我也想有个好书包,我也羡慕别人有好书包,好的铅笔,钢笔,文具盒,橡皮和作业本。
我什么都没有,只有妈妈给我亲手缝制的布书包,而且书包里除了几本教科书,就是爸爸用来包中药的马粪纸做的作业本。
人家其他同学有漂亮的自来水钢笔,我没有,我只有几分钱能买到的蘸水钢笔尖,用筷子用细线缠上,自制的蘸水钢笔,写在马粪纸上发出沙沙的声响。
人家其他同学交上的作业是整齐的买的作业本,我交上去的是用马粪纸装订的不太合群的**的作业本。老师并没有嫌弃,还照样批改,我并没有因为这点比别人差,我知道那不是我的原因。
照片里的这个小男孩,我想和我当时是一样的。什么自卑,攀比,憎恨都是你们给加上去的,他这么想了吗?
我想他会羡慕其他的孩子,他的心灵深处也渴望有个好的书包,好的学习用具,但现实的贫穷他无能为力。
其中,有个网友说,告诉孩子,你有无价值的闪光点!说得真好!
如果孩子把目光放在物质上,就会把贫穷无限放大。
如果把目标放在未来上,努力学习,孩子,你就有无价值的闪光点!
孩子背着妈妈缝制的麻袋书包上学,羡慕其他孩子,感觉像穿越到了小时候。以现在的生活水平,以及国家的大力扶贫政策支持,像这样的情况不太可能发生。偏远山区的孩子也会不会惨到背这么丑的书包。当然,这样的情况曾经发生过,我小时候也经历过这种贫穷。
记得我上学前班时,别的小朋友都有新书包,就我没有,妈妈把表姐背过的一个军用黄挎包给了我,就这样上学了。年纪小的时候背什么都无所谓,而且书包旧一点还没那么多讲究,有时半道走累了,就随地就着书包一坐,倒也觉方便。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种自尊的东西就跑出来了,和同学们相比,我的穿着打扮太不一样,总之一个字,土。两个字,还是土,感觉不是个滋味。
上 体育 课时,别的同学都是穿球鞋,只有我一个人穿着妈妈给做的千层底,偏偏 体育 老师火眼金睛,把我从人群中提溜了出来,让我站了一节课。她事先已经和我们说过,要买双球鞋上 体育 课,全班都买了,就我一个人没买。可能她觉得挑战了她的权威吧,她哪里知道,家里经济条件太差,连9块5毛钱一双的球鞋都不舍得买了。这件事让我感到很自卑,也很无奈,虽然学习成绩很好,但是自信心大大受挫。整一节课,全班人的眼睛刷地盯着我,太难受了。
我并没有因此埋怨父母,因为我知道他们不容易。平时也不会乱花钱,而且在学习上更加刻苦了,父亲鼓励我,一定要把书读好,读好书,以后才有出路。困难都只是暂时的,也不要害怕别人的眼光,做好自己,不偷不抢,贫穷并不可耻,只要努力,我们家一定会好起来的。那时的父亲虽然在病人,但还是会想办法赚些小钱,让我们不要中断了学业。我们非常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学业上的成就冲淡了物质上的馈乏感,我们甚至感觉比别人拥有得更多。
当家庭物质条件不如人意时,家长更应该乐观地引导孩子不要在意他人的眼光,也不要在意眼前的得失,而是要有勤奋的双手,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未来。记得小时候,我们在学习之余会自己创造收入,去山里采一些中草药和蘑菇去集市上卖,然后给自己买想要的文具,有时还有多的钱给母亲买盐,那种自己劳动所得的幸福感令人难忘。
现在回想起来,父母的睿智在于,不自怜自艾,哀叹自己命运不济,不会赚钱,而是引导我们积极乐观地想办法创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与其他孩子相比,我们成长之路虽然坎坷,但是没有走过弯路,没有犯过大错。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困境,都能泰然处之。我想,这也应该是题目中的家长应该要教会自己孩子的道理。大家觉得呢?
我上次看到一位大V写的悼念他同学的一篇文章。大V当年家里挺穷的,他学习好,靠着读大学走出了农村,现在是个知名人士,财务自由,有 社会 地位。他的同学中年就去世,跟他平常没有来往,属于班里的差生,没上完初中就出去打工,生病去世。
大V在悼念文章里,说感谢这位同学。因为他家当年很穷,但并没有自卑心理,因为那位同学家也很穷。他说,就因为有同伴存在,自己就没有自卑感,以为世界就这样。等上了大学才发现,原来世界是有贫富差距的。但上大学的他,已经有了判断力,不会受这些东西影响了。
而图中的这位小孩,背着妈妈缝的麻袋书包,明显跟其他人格格不入。不仅仅是书包,还有衣服、鞋子。不仅仅是贫困,还有肮脏。看到这样的孩子,我心里是有些心疼的。
这个世界是有贫富差距,但这么赤裸裸地让一个6、7岁的孩子来承担,稍微有些沉重。
首先,我不知道他家是什么情况。因为看其他小孩的穿着,不太像贫困地区的孩子。 这表明这孩子家比较特别,这么贫困,应该有具体原因,不知道是家里有人生病,还是发生过重大变故。
其次,如果我是这孩子的父母,家里如此贫困。我肯定会把原因告诉孩子。 因为孩子会困惑,为什么别人家日子好好的,自己家这么艰难?父母一定要讲清楚原因。如果不讲清楚,孩子甚至会自责,会想是不是自己的原因造成了家里的不幸?
第三,不管家里有没有钱,干净是第一位。 我认为一个爱干净的家庭,最终命运不会太差。虽然我家里很穷,但是我是勤劳、干净,有自尊的人。我奶奶就是特别爱干净的人,家里当时很多孩子上学,很穷,但衣服都干干净净的,补丁也补的很整齐。这些东西会让人振奋。
第四,如果家里贫困,父母不应该抱怨,而是要展示给孩子看,大家一起努力,改变生活。 我总认为,贫困是个现状,但态度决定着未来。只要乐观、努力,最终会翻身。
最后,在城市中,虽然没有像图中的这位小男孩那样,贫富差距看起来如此明显,但实质的贫富差距也许更大。 家长对于孩子也需要解释,为什么我们家是这种情况,别人家为什么会有钱,父母有没有局限性,钱究竟意味着什么。我认为这些事情也是必要做的。
大家觉得呢?
60年上学的时候,妈妈给我做了一个蓝布书包。两个跨带,背在右侧肩膀上。70年上班的时候,喜欢军用挎包,也是妈妈做的,那是军绿色的,挎包盖上绣着为人民服务五个红字。对了,是用针掇出的字。茸茸呼呼的。后来80年我用的是人造革的手提包,黑色的,上面和侧面有拉锁。90年代用的是公文包,真皮的也是黑色,手拿着或者夹在胳膊肘里边。现在孩子们背的背包太大了,感觉孩子们要背不动了。
很多答主都PO出了那个背麻袋书包的小孩,可是你知道吗,还有太多这样的孩子。
你看这名年仅4岁,就要帮助家里割草的小女孩,你看她的欲哭无泪的表情!
这名孩子前几天我们已经提到过了,父亲不幸去世后,母亲改嫁。14岁的姐姐勇敢地接过了8岁弟弟的照顾任务,甚至要去给弟弟开家长会。
这是孩子。
12月6日,河南焦作的一名48岁男子韦某,原本正在医院治疗的他,因为不舍得10万元的治疗费用,也不想给老婆孩子增添麻烦,默默离开医院后轻生。
想来,这位父亲并不是不怕死,他一定不舍得离开还在读大四的儿子。但是,贫穷,是压死这位父亲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并不想让儿子还没毕业就身背巨大的债务。
为了孩子,他选择了死。
这种悲凉,只有穷人才会有体会。
贫穷,会让穷人,本能地把自己与其他人划开界限。背麻袋的孩子未必是自卑的心理,而只是觉得自己在同学中是个另类,他自动把自己划到了另一边。
上图中的这位民工师傅,带着孩子,却坐到了地上。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坐到座位上?他一笑说,觉得自己身上不干净,别弄脏了椅子。
有位网友说:
总结:回到题目中,希望这位背麻袋书包的孩子,能够努力学习,争取早日摆脱这种贫困的状态。
如果不是收到这个问题的邀请,我也不会知道在现在这样的时代,居然还有这样的事情,一个小男孩,身上穿的又脏又旧的衣服,背上背着一个蛇皮袋缝制的背包,可想而知,孩子的内心是怎样的难受,他是多么的羡慕别人的孩子有真正的书包被啊。
别说什么这个书包固然难看,但是藏着妈妈的爱呀,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还记得我上高中那会儿要住校,想带好一点儿的床单被套到学校去用,我妈妈就是不给,不是家里没有,而是妈妈要留着,怕以后要用,我看上了一个被套,碎花的,特别喜欢,央求妈妈给我用,但她无论如何也不同意。最后,我带到学校的床单被套都是很旧的,为此,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很自卑,心里很不舒服。还有热水瓶,也是带一个很旧的,妈妈说,这些东西没必要用好的,但我就是无法理解。后来,几年以后,我大学毕业了,这个碎花床单给我用我也不喜欢了。
大人都知道要面子,他们以为孩子不要面子吗?错!有时候,孩子的自尊心比大人还要强很多,大人知道能屈能伸,会自己调节心态,孩子呢,有痛苦只能向爸爸妈妈求助,如果从爸爸妈妈那里得不到回应,很有可能性格会越来越孤僻。
希望所有的爸爸妈妈在孩子小的时候,都能够尽量给孩子多一点的关爱吧,愿这个孩子不要因为这件事情而蒙上心里阴影!
看到这个问题,一下子就想到我小的时候,当时上学的书包是我妈妈用帆布手工缝制的,那个书包的袋子就是一个帆布的裤腰带,不知什么原因,烧出了一个很大的缺口,但是那个腰带真的很结实,所以被我妈妈改装成了书包带,就这样,我背着这个纯手工制作的书包,读完了初中和高中。在这个过程之中,没有一个人注意到我背着这个书包是这个样子的,因为那个时候别的孩子背的书包,大多数也都很破旧,就几乎没有人在用那种买来的书包。
再说一个与书包无关的事情。
在我家孩子刚上小学的时候,我刚刚开始创业,买了一个脚蹬的三轮车送货用。这个三轮车是当时我家里唯一的一个交通工具,所以我也用它来接送孩子上下学。整个小学期间都是用的这个车。在那个时候,其他孩子的家长都已经是开着轿车接送孩子了,可是当时有好多小孩子看到了我的脚蹬三轮车都很喜欢,都吵着要坐我的脚蹬三轮车,所以有几个顺路的我就把他们放在我的三轮车上。我的脚蹬三轮车上,经常是拉着满满一车的小朋友,他们的爸爸就憋憋屈屈的开着轿车在后面跟着。我,以及车上的娃娃们,感觉老开心了。其中一个小家伙,甚至吵着让他的爸爸也买一个脚蹬三轮车,用来接送他,不过这样一个高大上的交通工具他爸爸怎么可能给他买呢?
所以在小孩子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的世俗,妈妈可以跟孩子说,全班只有你的这个书包是纯手工制作的,非常的特别,妈妈的手这么巧,你应该感到很开心才对,并不需要羡慕那些买来的书包,因为那样的书包,只要有钱,谁都可以买到呀?有什么好羡慕的呢?
有些时候,特立独行,才能彰显与众不同。
跟我的小时候差不多,我上学那会家里特别穷,书包是布缝的,连衣服都没有,老是穿着哥的旧衣服,或者是大人的衣服改的,那会我也很羡慕别的同学穿着好看的衣服……但是现在这个年代不应该有这么穷吧!再怎么难也应该省点钱给孩子买个书包吗?毕竟现在时代不同了不能让娃幼小的心灵受伤。
我小时候还好,妈妈自己缝制的书包,还有姐姐用了剩下的书包,我都可以用。我们家孩子比较多,我是最小的那一个。可是等到我大一点的时候,父母都已经老了。长大后,家庭条件就比较差。读初中三年没有买过衣服,都穿姐姐剩下的,在1996年读高中,同学的生活费一个月都有60到100,我40元老爸都嫌多,他还说一个月应该30元就可以了
我见过的中国式溺爱有孩子不吃饭父母追着后屁股喂饭,孩子快5岁了衣服还不会自己穿,上大学了,自己衣服从来不洗,还有就是饭点不正经吃饭,饿了马上就去给孩子做饭。
现在因为家庭条件好了,很多家长父母对孩子也是过于的溺爱,90后的一代几乎都是一家一个孩,等到他们生孩子之后,更是父母爷爷奶奶眼中的宝贝,时时刻刻都需要有人照顾,我同学家的孩子个子不高,但是却挺有自己主意,有一次我领孩子去他家玩,到中午吃饭的时候,所有人都在饭桌上吃饭,但是他儿子却自己一个人在地上玩,我转头对他说:快来吃饭,不吃一会都吃没了。结果他来一句:“我一会吃,一会让妈妈再给我做!"
我转头对我同学说:"你家孩子不按时吃饭吗"我同学给我的回答是“让他妈惯坏了,什么时候饿了什么时候他妈给他做饭吃。没事,长大了就好了。”我其实是很不理解的,我小时候吃饭经常是上桌晚了,就没多少饭了,并不是父母不爱我,而是告诉我要按时吃饭,当时还感觉父母是不是不爱我,但是长大了才知道一个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是按时吃饭对身体好,更重要的是从小养成习惯,会让人感觉很有教养。
还有的中国式溺爱更可怕,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在水房遇到个同学,那过来个内裤用水洗了一遍直接要走,我问他不用香皂洗洗?结果他跟我说,没事下周就回家了,我洗衣服都是我妈给我洗,她说我洗不干净!
这真的让我很是不能理解了,这么大了衣服能洗不干净吗?马上都要自己工作的人了,衣服还不能自己去洗,真不知道他父母从小得溺爱他到什么程度。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我自己就深有体会,以前家庭条件很一般,买个新衣服都得求我妈好几天,但是现在整体生活水平上去了,独生子女的孩子更是家里的宝贝疙瘩,恨不得所有好的东西都给他,我妈看到她孙子总是买这买那,去一趟奶奶家,饭都不正经吃了,就爱吃小零嘴,我跟我妈说,我小时候怎么没这待遇呢?我妈给我来一句,当妈的时候不怎么喜欢孩子,现在当奶奶了,太喜欢我孙子了,可能是隔辈亲!
现在这种情况实在是太多了,中国式的溺爱也越来越眼中,很多家长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但是这种溺爱往往会伤害到孩子,孩子是不懂事的,只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要自己想要的东西,作为父母不应该一味的去满足孩子,而是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给孩子指引方向,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所以有时候作为家长要“狠心”一些。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