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先搞清楚哪几个问题,再考虑要不要给他上托班?

孩子 0 55

家长先搞清楚哪几个问题,再考虑要不要给他上托班?,第1张

家长先搞清楚哪几个问题,再考虑要不要给他上托班?
导读: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去上托班?在孩子2岁左右的时候,我曾考虑过这些问题,最后我决定给孩子报个早教班,就没有去上托班。我这样决定并不是否认托班不好,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的,下面说说我的观点。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去上托班?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家

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去上托班?在孩子2岁左右的时候,我曾考虑过这些问题,最后我决定给孩子报个早教班,就没有去上托班。我这样决定并不是否认托班不好,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的,下面说说我的观点。

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去上托班?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家里有没有高质量陪伴的人?

像很多双职工家庭,平时只有下班的时候才可以陪孩子,白天孩子多是由老人或者保姆陪伴,而且陪的时候,多是给他们吃饱穿暖就行了,看护人没有精力或者不会陪孩子玩游戏。而3岁之前孩子的大脑正在飞速发展,是需要游戏、语言、音乐等刺激的。所以,如果是这种情况,就可以考虑送孩子去托班。

2、有没有好点的托班?

什么叫好,一般来说老师态度好、班级环境好、伙食好、日常活动科学规范是最起码的。无论是选择托班还是幼儿园,父母真的是要多花心思选的,不能只图近或者便宜,这是我实地考察后的总结。

我之前跟朋友一起去小区附近的一家托班考察过,坦白讲很失望。托班的孩子不听话,老师立马发火大吼,甚至出手打孩子;孩子上过厕所后不引导孩子洗手,就直接回教室发饼干给他们吃;孩子喝水的时候,把手伸进了水里玩,老师看到还让孩子喝;托班有监控,却不给家长,告诉家长说系统老了,只能到那边看。这些都是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而学生家长收到的孩子开心玩耍的照片,是老师抓拍的。所以,很多家长都以为那边还不错,可实际上怎么样,孩子那么小表达能力有限,家长啥也不知道。

而同样是托班,我带孩子上早教的那家就做得特别好,他们的食谱每天都公布,我有时候带孩子到那边玩,也能看到,伙食不错。老师也特别的有耐心,孩子去上厕所,老师会跟着,一路说说笑笑地陪孩子进来,然后引导孩子上厕所,教孩子冲马桶,提醒孩子去洗小手。孩子哭了,老师会心疼的抱起来安慰,有时候孩子贪玩,不进教室,老师会蹲下来耐心地跟孩子说。

另外,这边每个教室、甚至每个角落都有监控,而且对家长开放。这些都是我无意间看到的,没有一点做作的成分在里面,更能体现一个机构的服务态度,不是吗?

所以,如果想让孩子上托班,尽自己所能给孩子选择一家好一点的吧!

3、孩子自身情况怎么样?

孩子在家往往是一对一的服务,而到托班就不一样了,一般化一个班级两个老师配一位阿姨,这是比较好的。还有的是一个老师一个阿姨,然后照顾一个小班,一个小班一般也有一二十个孩子,甚至还有更多的。如果孩子过于娇气、简单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理能力都不行,过去肯定是要受罪的。不建议立马送孩子过去,家长可以带着引导孩子,等他能力及习惯慢慢能适应托班生活了,再送过去也不迟。另外体质不好的孩子,最好等孩子调理好后再送去。

4、家庭条件允许吗?

一般好一点的托班价钱也不便宜,我给孩子上早教的那家托班,一学期是一万多的,这个价格一般工薪家庭,若再有个房贷压力,过去还是有点压力的。所以,给孩子选择托班是要考虑这方面的。

如果综合考虑以上问题后,觉得可以送孩子上托班。家长在孩子回家后的时间,一定要多花时间陪他们,这会让他们有安全感,更快地适应托班生活。观察身边上过托班的孩子,他们一开始多多少少都会有分离焦虑,这个家长也不用过于担心,都是正常表现,好在,很多上过托班的孩子,后面再上幼儿园的时候,就不会再焦虑了。

以上就是要不要送孩子上托班要考虑的问题

父母年纪大了,我们还要不要他们帮忙带孩子?哪些问题要慎重考虑?第一、父母帮助看孩子,大家要学会感恩

还记得家乡有一个隔壁邻居,孩子妈在镇里工作,天天都是爷爷奶奶帮助看孩子。老一辈的照料孩子较为糙,她们没有看过哪些育儿书籍,有些专业知识一代代传下来的工作经验。家里种有一棵桃树,到时节长十分旺。孩子看见桃,十分爱吃,老人就顺手摘了一个,在裤子上蹭了蹭就要孩子吃完。可是孩子妈在一旁看见,感觉没洗过不干净,就一把夺了回来。但是孩子一看桃消失了,就嗷嗷大哭。姥姥心痛孙子,便说儿媳好好夺孙子桃干什么!儿媳瞥了一眼,说没洗过不干净。这一说老人就生气了,大呼:“大家小时候,不都都是这样来的,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就是这样婆婆与儿媳赌气了一阵子。

父母累死累活一辈子,老了又帮助我们照料孩子。可以这么说做家长的,是这个世界上最大公无私的人。尽管学生的教育理念有一些落伍,可是我们也应该适度尊重父母。日常日常生活,婆媳之间则是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可是在一些无关重要的小事上,大家如果要谦让下老人。

第二、父母看孩子会出现难题

父母带孩子的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有许多。在他的教育理念中,衣食无忧,孩子不磕着碰着就行了。老人隔三差五带上孩子去公园转悠,一些不正常的小零食,孩子大吵大闹着得吃,爷爷奶奶给我购买了。但这样暂且不说物品卫不干净,总那样孩子很容易被惯坏。直到孩子念书,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出现了。别人家的小孩子便是,爷爷奶奶平常惯坏了,上了幼儿园常常与小孩子产生矛盾。由于吃不惯幼儿园里午餐,老人居然每日搞好饭食亲身给送过去。

第三、大家需多关注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虽然也有老人帮助我们看见孩子,可是孩子依然必须母亲的爱与父亲的爱。不论是孩子性格变化、家庭幸福感、归属感这些,需要大家亲自参加,陪孩子玩乐、阅读文章、外出旅游,给与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这些都是老人给与不掉的。一旦父母长期与孩子防护,就会有一种“亲子互动终断”的感觉了。慢慢地孩子就会越来越内向不爱说话,甚至有一些不自信。孩子小时候,性情可营造性也很高,别因工作太忙,就忽略与孩子陪伴。

爷爷奶奶照料孩子,大家做家长的要给予一定的认知。可是我们也应该腾出时间,陪伴我们的孩子。了解而且感谢父母给的支持,但是也不能忽略老人照护孩子遇到的问题。

首先,家长们要清楚自己的位置。一般情况父母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教育孩子的主要义务和责任在于家长,而老人们是辅助者。所以在思想教育、行为规范方面都要起到主要的作用。正因为家长们工作繁忙,所以在陪伴孩子方面更要是专心的、高质量的陪伴,让孩子体会到尊重以及亲子互动的满足感,从而了解孩子,有利于建立好良好的亲子关系。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规范自己的言行,达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因为即使父母陪伴的时间有限,孩子们还是会“有样学样”,受父母的影响很大。

第二,老人是辅助者,是来帮助他们的子女的。因此,首先,要懂得尊重与感恩。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尊重和感恩也是身体力行、耳濡目染的教育。但有些家长把老人当作保姆一般,从而让老人有了不良的情绪;其次,要懂得认可。老人们放弃自己的安逸的老年生活,来帮着带孩子,他们付出来很多的心血,是渴望得到认可的。子女们的认可会带给老人成就感与满足感,有利于促进双方的关系;另外,要去了解老人,学着换位思考。首先,人在每个阶段的需求是不同的,关注点也会发生变化,随着年纪的增加,身体的逐渐衰老,老人们更在意的是健康,不仅仅是自己的,还包括子女、孙辈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人会把对小朋友的关注点放在“吃的好不好”“有没有受伤”等方面的原因之一。其次,换位思考,站在老人的角度也许会更能了解他们的一些做法。比如,很多老人对于孩子的替代多,限制多。有很多老人表示:“孩子的父母如果不小心让孩子受伤了,他们也会心疼,但是小朋友的父母往往不会有隔阂,事情很快就过去了。但是如果是老人照顾孩子受伤了,小朋友的父母会有隔阂与指责。”这种会破坏关系的压力让他们难以承受。责任太大,以至于他们更愿意选择安全型的育儿方式。

第三,正确理解和灵活掌握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各个专家都在呼吁家庭教育要一致。但是有一部分家长在实际执行的时候,有时候过于刻板。

很多家庭中会上演这样一个情景:家长在一副严肃的教育孩子、甚至会打孩子。一旁的老人护着孩子,阻扰教育的继续进行。继而家长们内心产生很多不满的情绪,有的人使劲压制那种不满,有的家庭可能就升级成一场“战争”。

其实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尤其是非常严格甚至打孩子的时候,老人们会忍不住心疼,会护着孩子。这一点我们可以试着站在老人的角度给予理解,不必总是在这一点上和老人争辩和计较。更重要的着眼点是让老人们温柔而坚定的告诉孩子——虽然你的爸爸/妈妈刚才批评你了/打你了,我们很心疼,也觉得他们那样做不好,但是,你刚才确实在哪些方面没有做好。这样既让老人表达了对孩子的心疼,又告诉孩子一个明确的立场。其实,这样既满足了老人的诉求,又达到了教育的一致性。

另外,在对于孩子的教育上,没有绝对的一致性,家长们要学着接纳,不是原则性的问题,不必总上纲上线,要灵活运用。一个和谐有爱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希望家长们能够有原则而又灵活的和老人们共同携手守护孩子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