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中国民俗中,服饰鞋帽的刺绣装饰常常富有一定的寓意内涵,寄托了亲人美好的祝福和理想。 以前鞋垫是婆婆绣给新婚儿媳的,大红的底子透出了新婚之喜庆,也洋溢着母亲的喜悦。中国有句古诗“绵绵瓜瓞”,意为瓜的枝蔓连绵不断,瓞(小瓜)亦会随之滋生延绵,由
中国民俗中,服饰鞋帽的刺绣装饰常常富有一定的寓意内涵,寄托了亲人美好的祝福和理想。 以前鞋垫是婆婆绣给新婚儿媳的,大红的底子透出了新婚之喜庆,也洋溢着母亲的喜悦。
中国有句古诗“绵绵瓜瓞”,意为瓜的枝蔓连绵不断,瓞(小瓜)亦会随之滋生延绵,由小渐大。“瓜瓞绵绵”象征了子孙万代绵延不绝。
“瓜瓞绵绵”图案有的是瓜随藤蔓枝叶连绵不断,也有的在瓜蔓之间穿插蝴蝶,取“蝶”“瓞”谐音。鞋垫中的各种花样象征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图中这双鞋垫所绣的花形似牡丹,取花开富贵之意。
扩展资料
送礼的规矩
1、礼物轻重得当
一般讲,礼物太轻,又意义不大,很容易让人误解为瞧不起他,尤其是对关系不算亲密的人,更是如此,而且如果礼太轻而想求别人办的事难度较大,成功的可能几乎为零。但是,礼物太贵重,又会使接受礼物的人有受贿之嫌,特别是对上级、同事更应注意。
除了某些爱占便宜又胆子特大的人之外,一般人就很可能婉言谢绝,或即使收下,也会付钱,要不就日后必定设法还礼,这样岂不是强迫人家消费吗?如果对方拒收,你钱已花出,留着无用,便会生出许多烦恼,就像平常人们常说的:“花钱找罪受”,何苦呢。
因此,礼物的轻重选择以对方能够愉快接受为尺度,争取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多花钱办好事。
2、送礼间隔适宜
送礼的时间间隔也很有讲究,过频过繁或间隔过长都不合适。送礼者可能手头宽裕,或求助心切,便时常大包小包地送上门去,有人以为这样大方,一定可以博得别人的好感,细想起来,其实不然。因为你以这样的频率送礼目的性太强。
另外,礼尚往来,人家还必须还情于你。一般来说,以选择重要节日、喜庆、寿诞送礼为宜,送礼的既不显得突兀虚套,受礼的收着也心安理得,两全其美。
3、了解风俗禁忌
送礼前应了解受礼人的身份、爱好、民族习惯,免得送礼送出麻烦来。有个人去医院看望病人,带去一袋苹果以示慰问,哪知引出了麻烦,正巧那位病人是上海人,上海人叫“苹果”跟“病故”二字发音相同。
送去苹果岂不是咒人家病故,由于送礼人不了解情况,弄得不欢而散。鉴于此,送礼时,一定要考虑周全,以免节外生枝。
例如,不要送钟,因为“钟”与“终”谐音,让人觉得不吉利;对文化素养高的知识分子你送去一幅蹩脚的书画就很没趣;给伊斯兰教徒送去有猪的形象作装饰图案的礼品,可能会让人轰出来。
4、礼品要有意义
托人赠送。即委托第三者代替自己将礼品送达受赠对象手中。当本人不宜当面赠送礼品时,采用这种形式可以显示自己对此十分重视,或者可以避免对方的某些拘谨和馗尬。不过,所托之人在转交礼品时,一定要以恰当的理由来向受赚对象解释送礼人何以不能当面赠送丰礼品。
礼品上最好也附有一份礼笺,当面赠送。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赠送礼品形式。其好处是,可以在赚送礼品时随机应变,或杨叙情义,或介绍礼品的寓意,或演示礼品的用法,有助于充分发挥赠礼的作用。
-鞋垫
可以接受,大学生普遍都是全日制,很多的大学生往往懒于洗鞋,10元一双这个价格,加上能够上门接送鞋,在大学里面是可以被多数同学所接受的。因为现在多数同学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一般都会有几双比较爱惜的鞋子。
就我个人而言的话,我对自己的鞋子的干净程度就是比较在意的,并不是因为自己的鞋子贵,也不是因为鞋子是名牌,只是因为干净的鞋子更能够彰显出体现出一个人的良好生活作风。所以大学生活中个人的慵懒品质和作风效应就成了一对主要矛盾。
正是这个矛盾不断刺激着大学生洗鞋市场的产生与发展。多数同学愿意花10块钱,去重塑一下自己爱惜鞋子的容貌。在真正创业之前,一定要做好学校市场经济调查,调查好学生的需求程度,和消费水平。
适合学校门口做的小吃:
煎饼果子
煎饼果子作为早餐比较方便,近年来开始在北方各城市流行。在煎饼(加鸡蛋)里裹上油条(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区,山东北部的乐陵市称之为馃子),所以叫“煎饼馃子”。
煎饼馃子由绿豆面薄饼,鸡蛋,还有油条或者薄脆的“馃篦儿”组成,配以面酱,葱末,辣椒酱(可选)作为佐料,口感咸香,如今的煎饼馃子原料已经不仅限于绿豆面摊成的薄饼,还有黄豆面,黑豆面等等多种选择。
白族:聚居于点苍山下、洱海之滨的白族人民,在生活习俗和服饰等方面,一直保持着本民族鲜明的传统特点。白族男女普遍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重。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喜缠白色或蓝色包头,多穿白色对襟上衣,外套黑领褂,下身穿宽桶裤,系拖须裤带,有的还喜佩带绣有美丽图案的挂包。其他一些地区的白族男子,则又喜欢头戴瓜皮帽,穿大襟短上衣,外套羊皮领褂或数件皮质和绸质的领褂,谓之“三滴水”。显得敦厚英俊,洒脱大方。享有“金花”美誉的白族妇女的服饰,更是色泽鲜美,绚丽多彩。大理一带的妇女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配丝绒黑坎肩,右衽结纽处挂“三须”、“五须”的银饰,腰间系有绣花飘带,上面多用黑软线绣上蝴蝶、蜜蜂等图案,下着蓝色宽裤,脚穿绣花的“白节鞋”。手上多半戴纽丝银镯、戒指。已婚妇女梳发髻,未婚少女则垂辫或盘辫于顶,有的则用红头绳缠绕着发辫下的花头巾,露出侧边飘动的雪白缨穗,点染出白族少女头饰和发型所特有的风韵。剑川一带的年轻女子则又喜戴小帽或“鱼尾帽”。洱源西山及保山地区的白族妇女,常束发于顶,上插银管,再以黑布包头,穿右襟圆领长衣,系绣花腰带,衣袖和裤脚喜镶绣各色宽窄不同的花边,有的还喜束护腿,显得十分匀称协调和俊俏美观。总之,各地白族的服饰虽呈现出某些地区性的差异,但色彩明快、映衬协调、挑绣精美、古雅端庄等,则又是共有的特征。白族服饰因聚居地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所体现出的总体特征是:用色大胆,浅色为主,深色相衬,对比强烈,明快而又协调;挑绣精美,一般都有镶边花饰,装饰繁而不杂。将其地域特点与白族服饰特色联系考察大致可寻出这样的变化趋势:白族服装越往南显得越艳丽饰繁,越往北越见素雅饰简;就山区与坝区比较,山区白族穿着较艳,坝区白族相对较素。
白族妇女的衣饰堪称造型与色彩调配的艺术杰作。青年女性的衣饰,主要有头帕、上衣、领褂、围、长裤几个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衽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上下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对比中求和谐。有的以嫩**上衣,配同样颜色的长裤,点缀大红丝绒的领褂,有的以湖蓝色或绿色上衣,配上黑色丝绒领褂,再以镶深色边、缀深色带的浅色围腰抬色,明快之中显素朴,秀艳之中见端庄,醒目大方,毫无细碎之感。
白族妇女的头饰比较华丽,往往与其上身穿着相映成趣。不同地区的白族妇女所戴头饰有不同特点。大理的妇女皆戴头帕,未婚者编独辫盘于顶,辫上多缠红白绒线,左侧垂有红白绒线流苏;已婚者多挽发髻,用腊大理市白族姑娘绣花服饰。
大理市白族中年妇女蜡染镶边服饰。染或扎染花布为头帕。洱海东部地区妇女爱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上簪子,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剑川的青年女子则喜戴小帽或布满玉兔银泡的“鼓钉帽”、“鱼属帽”之类;鹤庆一带的白族妇女所戴帽子像个大圆盘,形状别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各地妇女都爱佩戴耳坠,戴手钧镯。
“要得俏,一身孝”。尚白的白族,以白色作为服饰的基色(大理)。白族男子一般穿白衫、长裤、裹腿、草鞋、外罩黑领褂,或皮质或绸缎,质料考究,俗称“三滴水”,腰系兜肚,下著黑色或蓝色长裤。
剑川县白族服饰。白族服饰既是适应于白族人生产劳动、生活文化以及气候特点的产物,又是秀丽的湖光山色潜移默化地对白族人审美观念陶冶的结果,具有独特的风格。在服饰方面,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大理一带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海东(洱海东部地区)男子则外套鹿皮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鹿皮或绣花兜肚,下著蓝色或黑色长裤。女子服饰则各地不同。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掖结纽处接“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编独辫盘于顶,已婚者改为挽昌。海东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佐,或缩以管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剑川未婚女子则戴小帽或布满玉兔银泡的“鼓钉帽”或“鱼尾帽”。大人小孩均喜报羊皮。约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内地城镇妇女,多有缠足者。后来,随着社会风气的进化,已逐步废弃。解放后,白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不断提高,民族服装也向着更有利于生产,更美观大方的方面发展。
白族生活习俗
一、服饰
早期男女衣服多用棉布自制而成。老年男子多穿对襟短衣、大襟长衫、大摆档裤。头戴瓜皮小帽。脚穿布制圆口虎头鞋或荷叶绣花鞋。青年男子多穿蓝白对襟衣,套银钮黑褂,黑蓝色摆档裤,头戴瓜皮帽或包头、毡帽。系腰带。脚穿布制连绊鞋或绣花叫底皮衲。到民国初,年青妇女穿着改变,衣着各色大姊妹装和红、紫、黑褂,自绣各种花案,配上各色宽窄花边。银光片订在衣袖衣襟上。裤子为黑蓝、水红。中老年妇女也有裤脚镶花边的。姑娘们系有黑蓝布系腰或绣花围腰。脚穿各种布制的绣花鞋。喜戴银、玉耳边环、柳叶耳环。手镯有滑标、扭丝、平扁银、玉镯、还多戴金银戒指。
已婚妇女束后发髻,髻上有红头绳别上银簪、玉簪,有的套上网兜。也有用4寸宽、1寸长的黑衣布条围住发髻和顶部的。五十多岁后,衣服花纹逐渐减少,多穿短而宽、袖口大、长到膝的大襟衣,外套一件满镶满滚的黑褂,系黑蓝色系腰,穿普通裤,脚穿鼻尖船形布鞋。封年过节和做客,才戴耳环手镯。
二、 婚姻
1、说亲 :男方父母探好女方姑娘后,托媒到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同意,就把姑娘生辰八字告知男方,经男方请人“合八字”,若婚姻合,表示这门亲事已定。
2、订婚:在合婚后,男方择定吉日“喝订酒”,日期多以正月初二、十六为吉。
3、结婚:日期多在十冬腊月或正二月,分搭彩(杀猪)、正婚(正客)、回门(谢彩)三天。
4、迎亲:俗称讨媳妇。过去是骑马或坐轿,吹唢呐接亲。
5、认亲:第三天回门认亲,就是娶亲后的第一天。
三、喜事
1、满月酒:这是婚后生头胎婴儿请客,届时男女双方的伯母、婶婶:姑妈、舅母、娘娘,每人送20个鸡蛋,红糖1斤,米1升,布料3尺,到男方祝贺恭喜。
2、报喜:这是妇女生育后第三天,丈夫要带上一瓶酒,到岳父母家报喜。
3、戴百家锁:小孩满周岁,要到本主庙祭祠。并请夫妻双全、子女多的二老给小孩戴一把长命百岁锁,祝小孩健康成长,兴家立业。
4、建新房:地基选择、动土挖基必须请地师择定,立木梁这天称造大吉,要贴新对联,亲朋好友送礼鸣爆竹祝贺,主人杀猪祭祀土地神、祖先和鲁班,请客一天。
5、 做生日:老人活到六十花甲,要请客做生日祝寿。
小孩一年一度做生日,往往杀只鸡,摆上点糕点。
四、节日活动
1、春节: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六,是白族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
2、过小年:即元宵节。
3、清明和冬至这两个节日,要到坟山墓祭祀祖宗。
4、端阳节:大人小孩都要戴五色线,喝菖蒲雄黄酒,以消患难。
5、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晚上杀鸡祭祖。晚饭后天黑,点火把,把全家端午节戴的五色线剪下塞入火把烧掉。
6、中元节:又叫“七月半”是白族的“接祖节”。
7、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五、禁忌
1、忌日:除夕晚上、大年初一忌串门子,忌口吹火。妇女忌洗衣梳头。建房办喜事,忌家长属相年月日。丧葬忌重丧、重佛,立秋之日,忌做农活,忌用刀、锯、斧、镰、锄。
2、忌人:在外死亡忌抬入村进家,只能在村外收殓入葬。非正常死亡忌入祖坟。“安财门”后一周内忌外人进入。妇女生育不满月忌入他家。老人落气未安埋前孝子不能进入别人家门。
3、忌讳:妇女忌披头散发和赤脚哭闹而上别人家门。在别人家中忌哭泣流泪。出人家门忌踩门槛,手排门枋。饲养牲畜不得进别人家门。
4、忌食:除夕晚杀的公鸡肉外人不能吃。
六、丧葬
1、装棺守灵:老人寿终,一般将丧事作喜事办。选好吉日,念经超度,亲友前来奠祭后,才能出殡安葬。在家停放期间,儿女要昼夜守灵。在超度期间,要办酒肉,请前来奠祭的亲友吃饭。
2、出棺送葬:出殡时,街坊邻友自带抬具帮助抬棺。为死者念经引路,孝男拄拐哭丧棒走在棺前,孝女走在棺后。棺材抬至绕棺处,摆在高凳上,由念经先生举行绕棺仪式。念完《绕棺经》,称为“搭桥过路”,遇到过桥时,孝男跪在桥上,棺从身上抬过,称为“背棺”。
平坝地区的白族人民,主食多为稻米、小麦;山区则以玉米、荞子为主。副食品有各类菜蔬、野菜和多种山川特产。
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并善于腌制火腿、弓鱼、螺丝酱、油鸡枞、猪肝酢等各种味美可口的菜肴。白族人民喜喝烤茶。烤茶时,用一陶制小茶罐将茶叶烤黄,冲以沸水,顿时热气翻腾,芳香四溢。有客来家,必烧烤茶水招待,每次只斟浅浅半杯,饮后口角留香,热渴顿解。大理等中心地区的白族人民,还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称“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再切成肉片或肉丝,佐以姜、葱、醋、辣椒,以宴请客人。此外,还有用糯米酿制的白酒,用苍山雪炖梅和糖制成的“雪梅”,邓川特制“乳扇”品也都十分可口。
日常生活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挪卫你(谢谢你)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给老人。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动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说脏话,不准跷二郎腿。一些山区的白族,家庭成员各有比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长辈坐左上方,女性长辈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辈坐下方和上方。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内吐口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家庭内忌讳戴着孝帕的人进入,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不洁。
婚丧与生育
白族妇女怀孕后,以系合页双屋围裙,并将头页对折别在腰间作为有喜的标志。外人见了,要懂得注意重点保护。倘若误伤了孕妇,要担保到产后母子平安为止。有些地方的白族,怀孕妇女不能进入新郎、新娘的洞房。婴儿落地后,谁第一个跨进产妇家的门,谁就是踩生。白族认为,谁来踩生,将来孩子的脾气就像谁。白族最忌讳戴孝的人来踩生,所以婴儿降生后,家人要立刻用白石灰在门口撒三道弧线,并在门槛上缠一道青篾子。若是生男孩,还要在青篾子下加一只草鞋,有的还在大门上钉一个甑笆底,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送一碗新鲜稠米汤、红糖、鸡蛋、甜白酒和一土锅猪蹄子炖韭菜根给产妇吃。产后第三天早上,产妇家要请粥米客或称稀饭客。到白族人家做粥米客,要用竹篮提着鸡蛋、红糖、小孩的衣帽等前往恭贺。大理、剑川一带的白族,妇女产后,主人要请第一个进家的客人吃荷包鸡蛋汤圆,客人不能拒绝,否则主人会生气。
食俗
白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养麦、蚕豆、薯类。雪梨、柑橘和论茶是著名特产。居住在湖、河地区的白族以稻麦为主粮;居住在山区者,以玉米、养麦、马铃薯为主粮。吃大米饭、包谷(玉米)饭及各种米面制品后于脑制牛、羊、猪肉及各种咸菜。洱海盛产鱼类,弓鱼最著名。喜食砂锅菜、酸菜等。口味以酸、冷、辣为主。
白族日常饮食以一日三餐为主,农忙或节庆用则增加一次早点或午点。平坝地区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常吃玉米、洋芋和养麦。主食一般蒸作干饭,下地携带。此外也喜爱粑粑、饵块、汤圆、米线、稀粥、糖饭(糯米与干麦芽粉制)等。
白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白族的传统节日有三月街、火把节。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夏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明清时期,川、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新中国成立后,三月街已发展成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大会。
火把节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举行,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你知道苗族和白族有什么传统节日吗 白族 白族民居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住房多采取“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格式。他们十分重视门楼建筑和照壁、门窗雕刻及山墙彩画的装饰艺术。门楼装饰,通常采用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砖和青砖等组成串角飞檐,花枋精巧,斗拱重叠,雄浑稳重,美观大方,体现了白族劳动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 白族人民偏爱白色,他们建房的总体色调是白色,白族传统服装的色调也是偏白色,以白色为尊贵。大理地区的男子通常穿白色的对襟上衣,外面套一件黑领褂;海东地区男子则外套皮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小”,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妇女是白上衣,再套一件蓝色、红色或黑色的坎肩、腰上系着绣花的小围裙。已婚妇女的头饰一般是蓝色。姑娘是把辫子和一根红绳结在一起,然后把一块五颜六色的手贴缠在头上,雷白的缨穗在头右边飘飘洒洒,很能显出姑娘的妩媚。 大理白族酷爱花,几乎家家都种药,当地有“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之说,姑娘的名字大部分都带有花字,如:金花、银花、德花、美花、春花等。 白族独特的节日有“绕三灵”、“石宝山歌会”、“本主节”“耍海会”和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三月街”、也有白族人自己的“火把节”等众多的节日。 苗族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 “蒙”、“达木”、“达吉”。他称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服饰 颜色而称“红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 以住地或种植的作物而称“高地苗”、“八寨苗”、“栽姜 苗”等;三是旧时代统治者对他们的侮称,如“生苗”、“熟 苗”、“麻布苗”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广西的苗族占全国苗族人口55%,占广西人口1%,在广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汉、壮、瑶族之后位居第四。全国苗族的主要分布地在贵州和湖南,广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与湖南、贵州、云南接界的广西北部、西北部和西部的山区。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 苗族有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拉鼓节、芦笙节等,但其中最隆重和内容最丰富的就是苗年。 过苗年的时间,各地并不相同。融水、三江、龙胜一带的苗年一般在农历十一月的 亥日。苗年隆重热烈,除祭祖、饮宴之外,还举行各种活动。新年来临,全家守岁。吃 了“过地餐”(这是苗家人与在阴间的祖先共进的团圆餐),拜过年,人们就开展各种 活动。祭龙潭、祭田神、吹笙伴舞,热闹非凡,是苗年最隆重的场面。祈神求丰收,是 苗年活动的一个大主题。 苗族过年,食品也多种多样,有米饭、糯米粑、肉(酸肉)、鱼(酸鱼)等,还有 一种特殊的食品叫“辣椒骨”,它味香而辣,可增进食欲,驱风御寒,防治感冒,是苗 家常备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佳品. 瑶族 瑶族现有人口2134万人,分布于广西、广东、湖南、贵州和云南等省。云南现有173万人,主要分布在河口、金平、马关、富宁、文山、麻栗坡、邱北、元阳、绿春、 红河等地。此外,勐腊、景东、江城等地也有少数分布。历史上,瑶族和苗族有密切的亲属关系,同源于秦汉时的“武陵蛮”部落。大约在隋代,居于现在湖南、湖北 一带的瑶族和苗族已分化成两个族群。云南的瑶族是明、清以后分别从两广和贵州迁入文山境内的。以后又分迁到红河流域和墨江、勐腊等地。云南的不少瑶族不仅会 说本民族的语言,还兼操汉语、壮语和苗语,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
白族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 白族最隆重的节日是大理三月街。
大理三月街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民族传统盛会,它既是云南西部最为古老而繁荣的贸易集市,也是大理州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民间文艺体育大交流的盛大节日。
还有就是白族火把节。
在云南,许多民族都过火把节,而各自过法不同。白族火把节于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白语称为“夫汪舞”,意为“六月狂欢”。无论城市乡村、山区坝区皆普天同庆。在白族人心目中,它是仅次于春节的最隆重的节日。除了村寨竖大火把的集体活动,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佳肴美食、各种节日用品,嫁出去的姑娘都要回娘家团聚。节前,遍街卖的是火把节的标志物――用竹篾彩纸糊扎的小升斗、小火把、纸火香袋以及专供妇女用来染红指甲的凤仙花根等等,恭日气氛非常浓郁。
白族有什么节日 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远近闻名。
年节
居住在云南碧江的白族,有自己的独特的年历。他们根据树木的生长来确定时令。当桃花发苞时就是他们的三月,漆树叶发到五寸时,就是五月……这样,他们视一年不是十二个月,而是十三个月。
在一年中,三月和十三月是他们的休息月。三月为三月节,十三月为过年月。但是,过年月只有一天为新年,这一天又不固定,它是由寨中各宗族的老人在每年来商定的。新年确定后,这天清晨,全寨成员在有威望的老人的率领下,带着自酿的米酒和糯米粑,一齐到寨头的大树下举行祭树仪式,预祝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祭奠完备,人们将带来的年礼,先赠给老人一份,然后互敬年酒、粑粑……
祭奠活动结束后,大家回去杀年猪。如果商定这天要合伙煮肉吃,杀猪人家就要拿出十分之一的肉来大家煮吃;如果不合伙吃,杀猪人家也要向没有养猪的人家赠送猪肉,以示团结友爱。
三月街
三月街:古代亦称观音市或观音会,据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每年夏历三月举行,地点在大理城西苍山中和峰脚下。节日内容原是佛教庙会,举办隆重的讲经拜佛活动。是白族人民的传统佳节,每年在大理古城的中和峰麓,中溪河畔的空旷地上举行。每到“三月街”期间,远至千里,近到邻县的商人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交易。市场商品,从药材到食品、家具、牲畜,应有尽有,它是滇西商品交易的最大聚集地。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暴君,奢望长生不老,听信一个侍从的话,每天吃一对人的眼球,这给当地白族人带来深重的灾难。当时有个充满神奇威力的勇士,为了给白族人民除魔灭害,在三月的一天,巧施妙计,把暴君骗到苍山的中和峰麓,唤来神狗咬断了暴君的咽喉,喝干了他的血液,消灭了这个魔王,为白族人民除了祸害。为了纪念这个勇士和白族人民得救的大好日子,人们每年在农历三月十五――二十日,聚集在苍山脚下,欢歌乐舞。年复一年,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街”。现在“三月街”期间,除了交流物资,还表演民族歌舞、体育等活动。特别是参加赛马会的各族骑手,云集苍山脚下,扬鞭策马,腾云驾雾似的向洱海边奔去,其情景煞是壮观。
火把节
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是白族人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这天,每个村寨都要竖立高大火把,各家立起小火把。夜幕降临,大小火把一齐点燃,犹如千万条火龙在 漫山遍野奔驰,人们 田间,捕虫灭害。刚生婴儿的家庭,在大火把下请乡亲们喝“喜酒”,祝贺母子平安。
绕三灵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举行。届时白族群众朝拜金龟寺、圣源寺、崇圣寺,同时在寺庙前的草地上通宵尽情歌舞。
抢头水
大年三十,是大理白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抢头水”的佳节。夜幕降临的时候,姑娘小伙子个个忙着梳妆打扮。他们穿上艳丽的民族服装,手上拎着一串鞭炮,肩上挑着一担水桶,笑逐颜开地行进在村头巷尾,来到水井边。到了午夜零时,只听鞭炮齐鸣,只见大家争先恐后的“抢头水”。每家每户把“抢”来的“头水”挑回家去后,便用它赶做汤丸、面条等食物,煮好后装在碗里或盘里,恭恭敬敬地挨家挨户送到老年人手里,祝贺老人新年快乐,幸福健康。老人收下礼物后,在还碗盘时,在碗盘中放几分钱,以示压岁。祝年轻的一代健康成长,美好幸福……“抢头水”活动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敬老爱幼的民族传统。
耍海会
云南洱海沿岸的白族人民,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都要举办一次传统的耍海盛会。相传过>>
白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三月街
白族
人口约140万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水稻。大理雪梨、宾川桔柑都是驰名中外的特产,白族有本民族语言,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信仰佛教。白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创世纪》、《火烧松明楼》、《望夫云》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不少被编入戏剧上演。
习俗: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最讲究的茶礼,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白族就餐很讲礼仪,长辈、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待候。
婚俗: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食俗:平坝地区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为主。
因鲜菜常年不断,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鲜菜和各种腌菜。白族妇女大都善作腌菜,腌菜的种类很多,除腌制鲜菜外,还做豆瓣酱、豆豉、面酱;剑川、鹤庆的白族常采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制成各种风味菜。
肉食以猪肉为主,除用鲜猪肉做各种炒菜外,还喜腌制年猪,加工成火腿、腊肠、香肠、猪肝、吹肝、饭肠等精美风味食品。冬天,白族都喜欢大锅牛肉汤,食用时要加蔓菁、萝卜、葱等佐料一起食用。临河而居的白族,擅长水鲜烹调。
白族大都喜饮酒,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种类很多,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另外还有一种糯米甜酒,是专为妇女和孕妇制作的,据说有滋补和催奶的作用。
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晨茶称“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内放米花和奶,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的风味菜肴很多。生皮是为白族逢年过节必备的菜肴之一,是用多种辛麻辣拌成的冷荤菜。毛驴汤锅,是用毛驴肉烧制而成。柳蒸猪头也是白族传统名菜之一,是用猪头放在柳条架上入锅蒸制而成的。大面糕是白族中秋节特制的糕饼,用发酵面团加佐料蒸制而成。
服装:男子的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鸳鸯戏水”等字样。绣荷包是爱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聪明智慧的结晶。
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红白相衬,相得益彰。腰系绣花短围腰,更显得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已婚妇女改为挽髻。洱海东岸妇女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白族妇女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居住在大理洱源县的白族妇>>
白族的节日习俗是什么 居住:
白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分布于云南省各地及贵州省毕节地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湖南省桑植县。
语言文字:
白族人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彝语支。有南部、中部和北部3种方言。绝大部分白族人使用本民族语言,并通晓汉语。
民族艺术:
白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创世纪》、《火烧松明楼》、《望夫云》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不少被编入戏剧上演。
宗教信仰:
族崇拜相当于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
民族节日: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每逢节日,除必备节日食品之外,还要进行拜佛、祭天和敬祖等祭祀活动。年节最为隆重。自腊月起家家都要置办年货、杀猪、磨豆腐、舂饵块和糯米粉。除夕时,各家主事人都要带着饭菜、茶酒用托盘顺着天地、大门、水井、灶神、祖先牌位的顺八进行祭拜。然后全家人吃团圆饭。隆重的团圆饭在餐桌中央摆一个大的铜火锅,必上猪头肉,周围有八大碗寓意深刻的日菜肴。
祭祀:
中元节和祭天是专门祭祀性节日,特别是每年阴历七月的中元节,是祭祀祖先亡灵的节日,如果是新丧之家祭祀更要隆重,届时要准备八大碗馔肴祭奠,其中有千张肉、排骨、酥肉、酿茄子、百合、羊肚菌,以及脍鱼包肉馅,每道菜不仅用料讲究,做工精备,并且要富有观赏价值。如是直系亲属或姻亲户,在发丧前还要做名为“三滴水”全席来吊唁。所谓“三滴水”全席是指有果品、牲礼(做成凤鱼狮象状的菜肴)和八大碗三大类。
食俗:
白族通常习惯于日食三餐。农忙季节或节庆期间,则多加早点和午点,平坝地区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为主,常吃干饭,外出做活随着携带盒饭,就地冷餐。
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晨茶称“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烤茶,全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吃“休息茶”或“解渴茶”,内放米花如乳扇,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大都喜饮酒,酿酒是白族家庭的一项主要副业。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家酿酒的种类很多,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另外还有一种糯米甜酒,是专为妇女和孕妇制作的,据说有滋补和催奶的作用。
婚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恋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斯间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礼仪:
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待。三道茶是白族最讲究的茶礼,即斟茶三道:第一道为纯烤茶,第二道加入核桃片,乳扇和红糖,第三道加入蜂蜜和几粒花椒。因而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进餐时,老人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待候。>>
白族的节日 白族主要的传统节日包括: “绕三灵”――“绕三灵”又称“绕山灵”、“绕三林”,是云南大理白族的传统节日,白语叫“观上览”,意即“游逛园林”。“绕三灵”的会期为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共三天。“三灵”指“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奎寺,“佛都”崇圣寺。“绕三灵”主要是串游这三个寺庙。节日期间,人山人海,在“三那绕南四绕北”中,歌舞不断;晚上宿营田野,唱白族的大本曲,对歌到天亮;可谓狂欢通宵达旦。 “三月街”――“三月街”又称“观音市”、“观音街”,“祭观音街”,是云南大理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街期,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耍海会”――“耍海会”,又称“捞尸会”,是云南大理白族的民间传统节日。“耍海会”的会期长达一个月,从农历七月二十三日至八月二十三日。而规模最大的,要数大理洱海西岸的沿湖村庄八月八日的耍海会。是日,周围许多村寨都将花船云集到才村附近的水面,但见洱海里白帆点点,岸上人头攒动,船只连绵十几里,观者逾万人。 白族其他独特的节日还有“石宝山歌会”、“本主节”和白族人自己的“火把节”等众多的节日。
白族传统节日 云南白族是怎样过春节的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1、春节: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六,是白族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
2、过小年:即元宵节。
3、忌日:除夕晚上、大年初一忌串门子,忌口吹火。妇女忌洗衣梳头。
4、4、忌食:除夕晚杀的公鸡肉外人不能吃。
5、每逢节日,除必备节日食品之外,还要进行拜佛、祭天和敬祖等祭祀活动。年节最为隆重。自腊月起家家都要置办年货、杀猪、磨豆腐、舂饵块和糯米粉。除夕时,各家主事人都要带着饭菜、茶酒用托盘顺着天地、大门、水井、灶神、祖先牌位的顺八进行祭拜。然后全家人吃团圆饭。隆重的团圆饭在餐桌中央摆一个大的铜火锅,必上猪头肉,周围有八大碗寓意深刻的日菜肴。如:藕有眼寓意开窍通畅;蒜苗白语意“顺”寓意万事通顺;烧鱼寓意富富有余等。大年初一早晨要煮汤圆,有的做面条,都寓意团圆、和顺、益寿等美好的祝愿。从初一到初五,每天吃什么都有一定的规范。居住在碧江的白族,过年的方式与其他地区不同,在碧江的白族把一年分成十三个月,年节则在13月的下旬属猪或属蛇日进行。除夕晚全家都要先祭树神,而后全村要一起聚餐。在其他一些节日里,除要杀猪或宰羊置办酒席外,还要有应时的食品。如三月街要有各种蒸糕、凉粉;清明节要凉拌什锦;端午节包粽子,喝雄黄酒;栽秧会吃栽秧肉、炒蚕豆;六月二十五日火把节吃甜食和各种糖果;中秋节吃白饼、酥饼;尝新节吃掺新米饭等。
蒙古族和白族和傣族有什么节日 蒙古族是那达慕,白族是三月三歌会,傣族是泼水节
送礼就知道,不好意思哦 中国普遍有“好事成双”的说法,因而凡是大贺大喜之事,所送之礼,均好双忌单,但广东人则忌讳:“4”这个偶数,因为在广东话中,“4”听起来就像是“死”,是不吉利的。再好,白色虽有纯洁无瑕之意,但中国人比较忌讳,因为在中国,白色常是大悲之色和贫穷之色。同样,黑色也被视为不吉利、是凶灾之色,哀丧之色。而红色,则是喜庆、祥和、欢庆的象征,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另外,我国人民还常常讲究给老人不能送钟表,给夫妻或情人不能送梨,因为“送钟”与“送终”,“梨”与“离”谐音,是不吉利的。还有,如不能为健康人送药品,不能为异性朋友送贴身的用品等。 1、礼物轻重得当 一般讲,礼物太轻,又意义不大,很容易让人误解为瞧不起他,尤其是对关系不算亲密的人,更是如此,而且如果礼太轻而想求别人办的事难度较大,成功的可能几乎为零。但是,礼物太贵重,又会使接受礼物的人有受贿之嫌,特别是对上级、同事更应注意。除了某些爱占便宜又胆子特大的人之外,一般人就很可能婉言谢绝,或即使收下,也会付钱,要不就日后必定设法还礼,这样岂不是强迫人家消费吗?如果对方拒收,你钱已花出,留着无用,便会生出许多烦恼,就像平常人们常说的:“花钱找罪受”,何苦呢。因此,礼物的轻重选择以对方能够愉快接受为尺度,争取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多花钱办好事。 2、送礼间隔适宜 送礼的时间间隔也很有讲究,过频过繁或间隔过长都不合适。送礼者可能手头宽裕,或求助心切,便时常大包小包地送上门去,有人以为这样大方,一定可以博得别人的好感,细想起来,其实不然。因为你以这样的频率送礼目的性太强。另外,礼尚往来,人家还必须还情于你。一般来说,以选择重要节日、喜庆、寿诞送礼为宜,送礼的既不显得突兀虚套,受礼的收着也心安理得,两全其美。 3、了解风俗禁忌 送礼前应了解受礼人的身份、爱好、民族习惯,免得送礼送出麻烦来。有个人去医院看望病人,带去一袋苹果以示慰问,哪知引出了麻烦,正巧那位病人是上海人,上海人叫“苹果”跟“病故”二字发音相同。送去苹果岂不是咒人家病故,由于送礼人不了解情况,弄得不欢而散。鉴于此,送礼时,一定要考虑周全,以免节外生枝。例如,不要送钟,因为“钟”与“终”谐音,让人觉得不吉利;对文化素养高的知识分子你送去一幅蹩脚的书画就很没趣;给伊斯兰教徒送去有猪的形象作装饰图案的礼品,可能会让人轰出来。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