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对于这个问题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这是孩子没有得到他迟到应得到的后果,或者说迟到对他来说,就是父母说一句,老师说一句,相当于隔靴搔痒,无关紧要的事,反正脸皮厚一点就过去了,对他自己没有一点影响。对于这样的事,我们需要给孩子一点压力,让他知道
对于这个问题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这是孩子没有得到他迟到应得到的后果,或者说迟到对他来说,就是父母说一句,老师说一句,相当于隔靴搔痒,无关紧要的事,反正脸皮厚一点就过去了,对他自己没有一点影响。
对于这样的事,我们需要给孩子一点压力,让他知道迟到的后果,或是暴力,或是体力惩罚。当他知道迟到不是老师说一句,父母批评一下就结束的,而是需要得到严厉惩罚的,他就会小心翼翼,认真的对待这一问题了。{这相当于司机和红绿灯一样,没有惩罚的话,闯红灯的多了去了。}
这里顺便说一下,对于处罚,我不提倡暴力,或是体力处罚。我提倡表扬性处罚。可能大家还没有听说过这种处罚。这种处罚就是对待犯错误的孩子,给他一个快乐改正的机会。你犯了错误,应该得到处罚,现在,我不处罚你,你去做一件有意义,并且大家认可的好事,来补救。{必须做}。孩子可以替家长扫地,刷碗,扶老人过马路,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这些都算,用这些来不久自己的错误。事后家长一定要讲明他的错误说在,表样他的劳动。
这样既培养他及时改正错误的毛病,有养成勤劳,乐于助人的习惯。
一大早就看到甜甜妈发的消息:“甜甜快满5岁了,在幼儿园甜甜的生活自理能力表现都比较好,可是在家里甜甜什么都想叫妈妈做,就连早晨起床穿衣也没有不自觉性,常常妈妈担心孩子迟到会给孩子穿上衣服。妈妈这种做法对吗?如果你家孩子像甜甜这样,你会怎么做呢?”
随着气温的不断变化,天冷了大人还想睡懒觉呢,孩子赖床也在情理之中。孩子赖床人之常情,小宝宝睡懒觉不起来无所谓,可是对于上幼儿园或小学的孩子来说,赖床要有个时间范围。在可允许的时间范围内多睡一会儿可以,但是超过时间范围就要迟到。
面临迟到孩子依然懒床不起怎么办?家长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好,将对孩子影响很大。别以为看着孩子快迟到了,家长只是动手给孩子穿衣服是件小事,其实隐藏的危害却很大。家长无原则的关心孩子,帮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仅会剥夺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还会破坏孩子的规则意识。
蒙台梭利根据孩子成长过程中个阶段的特点,把孩子成长过程划分为儿童九大敏感期,其中两岁多到六岁是儿童社会规范敏感期,这阶段的孩子能意识到社会规范的存在,并在权威人士的要求下遵守社会规范,但是还不能能够理解这样做的意义。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应该坚守原则说话算数,说一不二,这样才能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威信。得到孩子的信任家长说的话孩子才能听,相反一个言而无信的父母教育不出诚实守信的孩子来。
现在回过头来再仔细看看甜甜妈妈对问题的具体描述,特别是看到关键处:“常常妈妈担心孩子迟到会给孩子穿上衣服。”看着看着我就不由自主的乐了。孩子既然在幼儿园生活自理能力表现都好,为什么在家里早上就不自觉起床穿衣服呢?其实,孩子在家的惰性都是家长养成的。
大家都知道,孩子在3岁之前要做的事情包括:除了智力开发、安全感的建立之外,还有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培养又包括语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快到5岁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完全没有问题,从题主对问题的描述中也可以看出来。这时家长还帮助孩子穿衣服,就是在剥夺孩子的自理能力。
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表现为什么会截然不同呢?
要知道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心里有数的很。他知道他不起床有人会喊他;他自己不穿衣服,有人会给他穿;他对家长的心思了如指掌,所以就会牵着家长的鼻子走。反正我不担心上学迟到,我也不需要操心,因为爸爸妈妈会比我更着急。孩子有了这样的心思,会主动起床穿衣服吗?当然不会。
针对孩子面临迟到都不自觉起床、穿衣服,父母应该怎么办?
1、跟孩子一起定计划
常言说得好:“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一个负责人的父母,在孩子3岁之前就已经培养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孩子自己会洗手、洗脸,会自己喝水、吃饭,会穿衣、穿鞋、穿袜子,同时还会大小便等等。
当孩子具备了以上这些生活自理能力之后,从上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就应该给孩子立规矩。给孩子立规矩就要定计划,定计划不是父母规定好直接让孩子去照着做。而是要采取民主的方式,跟孩子一起立规矩。比如:早上几点起床、刷牙、洗脸、吃饭,几点上学,晚上几点洗漱、睡觉等。跟孩子一起定时间,因为是孩子自己参与定的,孩子就乐于执行。
2、告诉孩子那是自己的事情
孩子天生爱撒娇,尤其是在父母面前。孩子都知道在幼儿园老师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明白那么多小朋友,自己不做老师压根就不会给做。所以孩子就乖乖地去做自己所有要做的事情。一旦回到家里,孩子立马变了样。因为孩子知道之前家里一直有事无巨细无微不至关心自己的父母在,于是就会耍点小聪明,撒个娇,凡事都想让父母帮着做。有的父母没有立场,明明对孩子说好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孩子一撒娇就立马满足孩子的要求。久而久之不仅养成了孩子的惰性,还让孩子学会了做两面人。
当面对孩子在家不愿做自己事情的时候,父母只需提醒告诉孩子那是你自己的事情,爸爸妈妈不可能帮你做。比如:早晨眼看快迟到了,孩子依然赖床不穿衣服的时候,家长告诉孩子离上学还有多长时间,如果再不起床就会迟到。家长这样说过之后就不用再说什么了,至于他什么时候起床穿衣、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上学统统不用问。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要跟孩子说清楚今天迟到的原因,如果老师问及的时候,一定要实话实说,狠下心来这样做一次,孩子下次估计就会改了。
家长送孩子总是迟到。多次沟通,依旧不改。这说明了沟通,没有起到完全的效果。再次沟通的话,就当有所改变。
首先要从孩子着手,向孩子了解,上学以前在家庭里的活动情况。你就是要搞清楚,为什么家长送孩子送晚了。问题,是在家里,还是在路上?只有这样才有针对性。同时,通过对孩子的了解,也进一步了解家长的性格。因为扎扎于各种理由是不是真实的?从孩子嘴里基本上还是能知道的。但是我还是相信家长不是故意让孩子迟到的。孩子心里也是不愿意迟到的。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是你和家长沟通的出发点。你有这个信念,在家长面前,就能保持平静的心态。不至于有情绪,以至于说错话 。
再次沟通的时候,切入点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因为你已经了解了孩子是怎么想的。你可以告诉家长孩子希望不迟到的想法。也可以告诉家长,孩子不敢跟你说。同时,对家长做出要求。不要因为孩子跟老师说了自己的想法,而回去责罚孩子。甚至可以问一下家长,但在小时候上课,是不是也经常迟到?也请家长说一说小时候上学的时候看到其他同学迟到,心里是什么感觉。
顺便有一点要提到,送孩子上学并不是家长必然的责任。因为我们要求孩子是自己的事自己做。与家长这种辛苦的付出要表示感谢。并且告诉家长,你的孩子也很理解你的辛苦。这也是他没有给你提出出发上学要再早一点的原因。
孩子要上小学了,家长要注意些什么(五) 父母要提前了解一年级新生的学习压力 入学,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转折,是孩子真正接受正规、系统学习的开始。学校生活与学前生活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从此社会对孩子的行为和学习有了要求。家长要想让自己的孩子从一入学起,就能成为一个好学生,必须对此有所了解,并配合学校做好工作,让孩子接受并习惯这种要求。 (一)入学后,学校对孩子的行为有哪些规范要求 入学后,学校对孩子行为上的规范要求很多,涉及了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1、课上、课下的纪律要求:上学不能迟到、早退,中途不能随便离校;因病、因事不能到校要提前请假;上学要按学校规定着装,并配戴校徽;上课前要准备好学习用品,并把书本、文具都摆放在指定的位置;要听到上课预备铃响就立即有秩序地回到教室,安静坐好;上课要由班长喊“起立”,全班同学一起向老师行礼、问好,老师还礼后听口令坐下;如果谁迟到了,要先喊“报告”,老师允许才能入座;上课时要专心听讲,想发言先举手,得到老师允许才能起立,提出或回答问题;课堂上坐、立、走姿势都要端正,不能随便在下边做小动作,不能小声和同学说话或自言自语;下课要由班长喊“起立”,等老师说“再见”才能离座;要请老师先走出教室,自己再离开;在走廊里要靠右侧通行,不能在楼内跑跳和大声喧哗;课间都要到操场上去活动,并且玩正当游戏;间操或其它活动需要站排时,要动作迅速,做到快、静、齐,等等。2、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要尊敬老师,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见到老师都要主动问好;对他人特别是长辈要懂礼貌,进办公室或他人房间要先敲门,得到允许再入内;同学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不打人、骂人;要爱护公物和他人物品,如果借了别人的东西一定要按时归还;要热爱集体,遇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先公后私、先人后己;思想上要有一股积极向上的劲头,面对学习或其他方面的竞争、竞赛,有勇气参加;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不胆怯和后退;犯了错误要敢于承认、勇于改正;不说谎、不骗人等等。3、良好学习习惯的要求:上课时要学会听课,眼、耳、口、手等器官要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下课后,要学会把书包中的书、本有次序地放好,本子的使用要固定化,不同的本子要编上号码;铅笔盒里只能装铅笔、橡皮、尺子等必备的文具,并摆放整齐;写字要学会正确执笔,姿势端正,按正确的笔划、笔顺运笔;课后要学会按教学进度预习、复习,并按时完成作业;要学会正确阅读和心算、笔算;学习时专心,不能一边学习一边玩耍,等等。4、其他习惯与常规要求:要养成劳动习惯,学会轮流担任值日生,参加班级大扫除;要养成卫生习惯,每天都做到“三带”--带茶杯、手绢和抹布;“四不”--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纸、不在黑板上乱涂、不在墙壁上乱划、乱画;要做到“三洁”--皮肤清洁、头发清洁、指甲清洁,等等。 孩子能按这些要求去做,就有了取得优异成绩的保障;孩子不能按这些要求去做,学习就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家长如果能在孩子一入学时,就紧密配合学校老师,对孩子强化这些方面的训练,使这些要求变成孩子的自觉行动,就是在家庭教育上取得了一大成功。 (二)入学第一年,孩子在学习上必须掌握哪些知识 现在,小学的主要学科是语文、数学、外语。在一年级,特别是上学期,三科的功课都不重。尤其是对那些学前受到过良好教育、智力和知识启蒙较早的孩子,更没什么压力。各科要求孩子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分别是:1、数学:孩子要在一年的时间里,学会10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加、减法的进位和退位;懂得小时、分、秒等时间单位,千克、克等重量单位,米、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会做比较数的大小,物体的多少、轻重、高矮、长短,和一步运算的应用题。 教学的重点:一是发展儿童的数概念。孩子必须从入学之初的按实物、进行运算,逐步过渡到脱离实物,把实物数量的形象移到头脑中进行运算,再之后学会进行抽象的数概念的运算。若是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个过渡,运算能力长期被实物或手指头所束缚,那将会严重影响以后数概念运算能力的发展。二是提高儿童的口算、心算、速算能力。不仅要求孩子会算,还要明白“算理”、方法正确,算得又快又准(每分钟30道题,正确率100%)。三是掌握数与序数的不同,学会比较数字的大小、数量的多少(懂得甲比乙多多少,也就是乙比甲少多少)。如果孩子过不了这一关,以后的数学学习也会吃力。 教学的难点是解应用题。难就难在孩子必须逐渐学会脱离实物对题目进行分析理解;必须做到既能从已知数出发,又能从问题出发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懂得要求两个数的“和”,必须知道两个“加数”是多少,要知道两个数的“差”,必须先知道“被减数”和“减数”是多少;并掌握加、减算式之间的(可逆)关系。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孩子才能在做题时全面理解题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为以后学习两步、三步以至更复杂的应用题打下基础。2、语文:一年级的学习任务,一是掌握汉语拼音的读法、写法、拼法,会正确读、写字词的音节和标出四声。二是要识字700多个,其中有400多个要求会写,即掌握笔顺,会查笔画,会按偏旁部首归类,懂得常用字义,会组词,会辨别形近字和同音字;另外300字,只要求会读、能正确填拼音。三是能流利朗读课文,背诵其中部分内容。四是学会看图说话和看图写几句话,做到句子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一年级语文,每一个知识点孩子都必须掌握好。至于哪是难点,那会因人而异,与学前教育有很大关系。“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就看功夫到不到。而功夫下到什么程度能算够,也不好说。因为语言这个东西深不可测,而汉语拼音和汉字都只是学习语言的工具,不会认、不会写,肯定不行。可是会认了、会写了,还得会用。会用又有一个看谁用得好、用得巧的问题。朗读、背诵课文是学习运用字词的重要手段,不读熟、背熟肯定不行。可又不是能读熟、背熟了课文就行了,还要课内、课外结合,加大阅读量,提高孩子对字、词、句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语文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就识字、写字来说并不存在一个由浅到深的问题,反而越是小学低年级就学到的东西,越是日常生活中要经常用到的东西。如果孩子的数学在哪一阶段落下了,会很明显,也可以靠突击把它补上;要是孩子的语文出现了欠账,当时往往不明显,事后也很难靠突击把它补上。 3、英语:各校选择的教材并不统一,但对一年级学生要求都不太高,都是从“Hi!”“I am Ami”等简单对话开始,一学期顶多学十来个句式,百十来个单词,而且一般开始都只要求孩子会读,不要求孩子会写。这对于正处于学习语言最佳年龄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如同游戏,只要他愿意学,都能轻而易举地学会。 教学的重点是让孩子发音准确,关键在老师的发音是否标准。难点不在课内,而在课外。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孩子放学后大多数都没有复习外语的语言环境。结果是,他们在课上学得快,到课下也忘得快,一过起始阶段,就很难跟上教学进度了。到那时,一些孩子就会因为课上听不懂,课后背单词的压力很大,没有语言环境,又得不到家长帮助,等等,失去了学习兴趣。弥补的办法是有的,家长可以给孩子配备“好易通”、“复读机”、“随身听”之类的工具。关键是孩子要会用、爱学、有毅力。 其实,孩子学习的真正难点并不在各科知识的内容,而在于能否在这个过程中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能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学习方法。用一句老百姓通常说的话,那就是能不能让他在学习上“上道”。
在上学期间,我相信很多同学都有迟到过,而且跟老师说的迟到,理由都是千奇百怪。但也有的孩子,他是因为家长的原因,所以才迟到的。那如果说一位学生因为家长上班原因,上课总是迟到,老师该怎么处理才最好呢。
一、让孩子跟家长进行沟通首先,老师可以跟孩子进行沟通,也可以让孩子跟自己的家长沟通一下,因为对于家长来说,他们的工作时间可能很难协调,但是可以寻找其他的办法,所以这个时候老师确实可以让孩子自己去跟家长进行沟通,而且要明确让孩子不要迟到。有的事情可能让孩子跟家长沟通的话,会更加有效,如果说是有老师出面的话,沟通的效果肯定是不及孩子自己跟家长沟通来的好。
二、找家长了解情况在孩子跟家长沟通过后,其实老师也可以跟家长进行电话沟通,了解一下具体的情况,并且也明确告诉家长,迟到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这样子会让孩子没有时间观念,而且也会让孩子的学习进度慢下来。所以对于这样的情况,一定要让家长重视起来,不要觉得因为自己的工作就可以耽误孩子上学的时间。我想大部分家长应该都知道,在上学期间迟到是一件不太好的事情,那么老师也是应该要跟家长说清楚。
三、做思想工作虽然说孩子跟家长的沟通会更加有效,但也是需要老师跟家长进行深度沟通的,这样子才能够更加好的保证孩子上学的问题。送孩子上学,这样的问题其实只是每天早几分钟起床就能够很好解决的。每天早几分钟,其实就可以完全避免孩子迟到,有的孩子他们迟到会被老师罚,甚至要在全班的面前走进课室,这对于孩子来说就像接受别人眼神的审判了。
1、家长要给没感觉的孩子制作计划表。
2、孩子迟到大部分是由于对时间没有特别清晰的概念。那么家长就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去制作一张时间计划表,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直接跃然于纸上。
3、这样孩子就能清晰地知道,每一个时间点应该要做什么,让孩子产生紧迫感改掉爱迟到和拖拖拉拉的坏毛病。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