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生入学200多位家长留宿,上大学家长该不该送?

爸爸 0 54

高校新生入学200多位家长留宿,上大学家长该不该送?,第1张

高校新生入学200多位家长留宿,上大学家长该不该送?
导读:9月初开学季,是很多大一新生奔向高等学府的日子。这批大一新生平均年龄在19岁左右,大学生活是集体生活,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住校。 新生报到这几天,送新生入学的家长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最近网上出了一则高校新生入学200多位家长留宿的新闻,很多

9月初开学季,是很多大一新生奔向高等学府的日子。这批大一新生平均年龄在19岁左右,大学生活是集体生活,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住校。 新生报到这几天,送新生入学的家长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最近网上出了一则高校新生入学200多位家长留宿的新闻,很多网友对上大学家长该不该送各抒己见。有网友说都上大学了,又不是小孩子,还要家长送上学,现在的孩子真娇贵啊,还没断奶。有网友说让家长看看我的大学,看看我四年学习和生活的地方,见见我的室友和老师。

当初我上大学是父母亲自送的,因为我的大学不在本市。一方面家长对出远门的我不放心,另一方面我的父母在我开学报到的当天跑前跑后费了不少的心。入学手续的办理全程有父亲打理,所有刚入宿舍的生活用品都是妈妈爸爸陪着自己去买的。爸爸妈妈把这些处理好以后陪着我在校园转了转。哪里是食堂,哪里是图书馆,哪里是教室。了解我的导员班主任和助教老师,我的室友都叫什么并给小伙伴买了水果和零食,关照我们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上互帮互助。爸爸妈妈带我去找了附近的超市,小吃街以及银行。他们也是第一次来我的校园,但是他们的经验是,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平时可能用到的生活必需品,哪个超市离自己比较近,哪里的供货比较全,哪里的饭菜会比较适合地域习惯,银行在哪里,下次没有钱的时候你需要如何操作。初上大一,我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手机。方便日后与远方的家长随时联系,让他们知道我很好。

有的家长想要锻炼自己孩子的独立性,以后总要一个人面对社会,那么走进大学便是你走入社会的提前练习。有的家长如我父母,想着以后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见面,很多的舍不得,想着能够帮我更多便多做一些。总是语重心长的说:父母以后不再身边了,自己要照顾好自己,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你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吃饱饭,不要总吃零食,学校哪里哪里就是你们的超市,食堂里的饭菜不合口可以去XX街道的小吃街。看书的时候记得注意保护眼睛,你的医药箱里有感冒药,创可贴,消食片,维生素,不舒服的时候记得吃上会舒服点,如果严重记得吊盐水,在外面健康最重要。你的书包侧袋里面有针线包,你应该用得到。这些平时琐碎的婆婆妈妈,这些看似大包小裹的急救包,针线包在我的大学生活帮助我不少。如果是我自己,也许很多时候都是临时抱佛脚。因为爸妈,因为第一次离开家,内心的惶恐,新奇,期待惊喜,都被安放。因为入校的前夕,有父母一路前行。入校是我们的成人礼,挥别父母,独立已悄然开始。

生活在身边,去热爱,去享受 生活在身边ID:lifezaishenbian

这位爸爸是非常想女儿的,所以才会在女儿住校之后接连哭了三天。在读高中之前,女儿一直是走读的,所以说爸爸每一天都能够见到女儿。现在女儿却要住校,又因为疫情的原因不能去看望孩子,爸爸就很伤心难过。有孩子的家长肯定能够理解这种感情,在孩子上学之后就特别的想孩子。

女儿是去200公里外的高中读书的,所以就没有办法走读了,必须要住校,这也让爸爸特别的难过,送完女儿之后就产生了很多的想法,比如说直接去当门卫或者去当宿管。如果真的是在高中里面工作,和女儿见面机会就会变得比较的多,但是这也是比较难的,毕竟学校招聘人会统一的招聘不会临时的去招聘一个保安或者宿管。可以看得出这位爸爸的情感是比较的丰富的,对于女儿也确实是很爱,不然也不会表现的这么的激烈。在这三天之内,爸爸两天都没有起床做早餐,第3天才开始在家里面做饭,但是吃饭的时候也比较的消极,边吃边流泪。

大部分的家长对于孩子去读高中都是比较的欣慰的,就代表着孩子又长大了一岁,也能够减轻一下自己的负担。不过有一些家庭内只有一个孩子,总是和孩子待在一起,对于孩子的突然离开就是很不适应的。这就会让情绪变得比较容易波动,开始不停的掉眼泪,或者有一种身体上的不适感。当了爸爸的人可能就能理解这种感情了,毕竟女儿和儿子是不一样的。

天天哭泣也是很不好的,爸爸可以看一看女儿的照片或者视频,这样也能缓解一下自己的思念之苦。等女儿回家之后就可以做一些好吃的,让女儿补身体,不要带给女儿太大的情绪负担。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家长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加班简直是家常便饭,这也导致他们没办法接送孩子、甚至给孩子准备晚饭都是大难题。

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得不去寄宿学校。

据悉,我国一二线城市的公办重点中小学、幼儿园都开设了寄宿部,寄宿逐渐出现了低龄化趋向。

但是,教育专家钱志亮曾说过:“孩子高中以前最好别送寄宿制学校,最早也别早过孩子上初中,否则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

这是危言耸听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下面这位寄宿生妈妈的哭诉或许会给我们答案。

孩子送去寄宿学校好不好?一位寄宿生妈妈哭诉:别再步我后路

“请你们别再步我后路了!”

儿子上初中前,这位妈妈就让他报考了寄宿学校,她还得意忘形地对好友说道:

“这孩子一点自理能力都没有,连洗袜子都不会!现在好了,我把他送到寄宿学校,这样就可以多锻炼锻炼,要不然以后上大学了连床单都不会铺,那就来不及了。”

那么,这位妈妈打的如意算盘成功了吗?

从结果上来看,她或许“成功”了。

儿子学会了生活自理能力,虽然瘦了不少,又患上了胃病,但是他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啊!

按理来说,看到儿子的进步,当妈的应该高兴才对。可是,这位妈妈却一点高兴不起来。

因为她发现儿子变了,变得沉默寡言,以前他总是围在自己身边转,现在却总是躲着自己,就算是对话也离不开三句话“知道了”、“没事”、“好的”。

“我的儿子怎么变得冷冰冰的?难道是寄宿学校导致的吗?”

这位寄宿生妈妈含泪哭诉道,她在网上发帖告诫其他家长:

“请不要再步我后路,别轻易把他们送到寄宿学校啊!”

许多家长都觉得把孩子送进寄宿学校,可以帮助他们快速成长,按照这些家长的思想,那就是孩子离开自己身边就会“长大成人”。

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曾说过:“如果父母和孩子隔断开了就能锻炼出很强的自理能力的话,那么孤儿院孩子的教育应该是最好的。”

孩子去寄宿学校,究竟是家长偷懒不想教育孩子,还是真想让孩子去锻炼呢?我们不得而知。

孩子该不该去寄宿学校?前段时间,网友分成了两派,进行过激烈地争吵。

正方观点:孩子应该去寄宿学校!

反方观点:孩子不应该去寄宿学校!

评委:开始!

正方一辩:孩子住校,可以更高效的学习!孩子在家写作业,诱惑那么多,家长也没有时间管,就算家长想管,也管不好!

正方二辩:没错!孩子在集体生活中还可以学会独立,这些生活技能家长忍心教给孩子吗?

反方一辩:反对!你们这些只是借口罢了,孩子去寄宿制学校,究竟是谁的需要?家长有时间、有精力,还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想偷懒!

反方二辩:没错,现在许多孩子上小学时就住校,家长都不能给予他们关爱与安全感,孩子就会对父母的感情变淡,他们就会对父母表现出愤怒、委屈、抗拒等情绪。

反方三辩:我们用数据来说话!

1930年美国教育学家斯基尔斯在福利站做了一项追踪研究,他选择了两名孤儿,智力测试都低于50。

后来,研究人员把他们从孤儿院转移到智力轻度落后的妇女创办的教养院,半年后,这两名孤儿智商分别达到了77和87,2年后,他们智商又分别达到了95和93。

为什么这两名孤儿的智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原因就在于这些低智商妇女像母亲一样对待他们。

如果这一点你们不相信的话,我们再看看1959年美国著名的恒河猴实验!

心理学家给猴子准备了两个妈妈,一个是布料妈妈,一个是铁丝妈妈。

虽然铁丝妈妈的胸口挂着奶瓶,但是猴子并不喜欢铁丝妈妈,它宁愿不喝奶也要抱着布料妈妈。

由此可见,你们总说真正离不开孩子的是家长,殊不知亲情关系是相互的,孩子也是离不开父母啊!

正方三辩:你们举的例子确实很有道理,但是不要忘了,并不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有爸爸、妈妈。

就算孩子得不到亲情,他们在寄宿学校也会结交许多朋友,获得珍贵的友情。

反方一辩:但是你们也不要忽略了有些孩子并不适合寄宿学校,况且宿舍里的学生性格各异,谁能保证他们就会成为好朋友?

若是自制力差的孩子,还可能“学坏”呢。

评委:各位宝妈、奶爸、孩子们,你们的意见是什么?

为什么有些孩子选择寄宿学校?多半是这5点原因,第3点有些扎心

1家长精力不够

许多家长工作繁忙,老人身体也很差,没办法带娃,他们就只能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这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2家长想锻炼孩子

家长本身不会教育孩子,但是又想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与独立性,就想当“甩手掌柜”把孩子扔到寄宿学校,让他们“自生自灭”。

3家长走不进孩子的内心

孩子要不要住寄宿学校,也要看亲子关系。如果亲子关系差,就算家长陪伴孩子也于事无补,孩子反而更愿意住校生活。

如果亲子关系好,就算孩子每周只回家一次,也能得到家长的高质量陪伴。

4距离关系

偏远山区、偏僻地区的孩子,家和学校的距离非常远,他们想上学需要早上5点就起床,这就会影响生活质量。

所以,家和学校的距离过远的孩子,也要被迫去寄宿学校。

5学校政策

现如今,许多学校都鼓励学生住校,这样他们就可以收取部分住宿费。

另外,一些学校都会开晚自习,一个月只放假2~3天,孩子回家也没有太大意义。

孩子去寄宿学校,家长要注意什么?

1提前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

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差,他们去寄宿学校的话,什么都不会就无法正常生活,一个月就会瘦下来。

所以,家长要提前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至少要教会他们叠被子、洗衣服等最简单的生活技能。

2帮助孩子融入寄宿生活

有些孩子性格内向,不擅长与同学交往,这类孩子可能就不适合去寄宿学校。

如果他们非去不可的话,家长就要帮助孩子融入寄宿生活,帮助他们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告诉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不要憋在心里,学会跟父母倾述。

3家长要关注寄宿易出现的问题

主持人白岩松就坚决不让孩子住校,他觉得孩子住校容易早恋、疏远亲子感情。

所以,家长要按时给孩子打电话询问他在学校的情况,监督他们不要学坏,同时在休息日把孩子接回家,给予孩子高质量陪伴,这样感情不会慢慢生疏。

小贴士

儿童心理学上,12岁之前的孩子在感情上对父母特别依赖,教育专家们也说过“父母的有效期只有12年”。

由此可见,孩子去寄宿学校不要太早,至少别早过孩子上初中,他们需要父母。

我们也相信父母需要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