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送灯的来历?

孩子 0 84

正月十五送灯的来历?,第1张

正月十五送灯的来历?
导读:正月十五“送灯”起源的传说                       据正史记载,“元宵节”起源于我国西汉时期宫廷祭祀“太一神”(主宰宇宙一切之神)的活动。随着朝代更迭,这一节庆逐渐由宫廷延伸到民间成为重大节日,到唐宋时期空前繁荣,称为“

正月十五“送灯”起源的传说

                    

  据正史记载,“元宵节”起源于我国西汉时期宫廷祭祀“太一神”(主宰宇宙一切之神)的活动。随着朝代更迭,这一节庆逐渐由宫廷延伸到民间成为重大节日,到唐宋时期空前繁荣,称为“元宵节”。而据民间野史杂录记载,元宵节的一些庆祝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即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是天官的生辰,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是地官的生辰,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是水官生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故人们为迎接天官赐福,到处张灯结彩,大肆庆祝。

  而在我们老家,很少有人把这个节日叫“元宵节”的,而直接叫“正月十五”或是叫“过十五”,这也是一个全家团聚的日子。按照我们当地的风俗,这一天除了中午要吃团圆饭,晚上玩龙舞狮庆祝外,当天傍晚还有一个最最重要的活动,那就是去本族坟地给逝去的先人们“送灯”,风雨无阻。关于“送灯”的形式和做法大家都知道,我们论坛里之前也有人写过帖子,这里我就不多说了。据光山县志记载,此风俗的形成距今已有数百年的时间,成因大概跟我们祖先的迁徙地有关。当然这一点是可信的。但是它的起源在何时何地?为什么正月十五要“送灯”?正史上现已无从稽考。那么今天我就讲一个有关正月十五“送灯”起源的民间传说。

  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统治,抵御北方匈奴族入侵,就连年强征民夫修筑万里长城。这一年的初秋,淮河流域有一个叫范喜良的文弱书生在新婚之夜就被强拉去修长城的工地上做苦力。长时间的繁重体力劳动,加上偶感风寒,范喜良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在了修长城的工地上,并胡乱的埋在了那里。而这一切,远在家乡的新婚妻子孟姜女浑然不知,她只是日夜的思念着她的新婚丈夫。

  眼看冬天就要到了,孟姜女一想到远走他乡、衣着单薄的丈夫,至今还杳无音信,就愈发的思念和牵挂。于是,亲手为丈夫缝制了一身棉袄棉裤和衣物带在身边,远涉千山万水,踏上了千里寻夫的道路。她历经磨难,终于找到了丈夫修长城的工地。让她没想到的是,她的丈夫范喜良已经在几个月前去世了。连丈夫的尸骨都未见着,这让她肝肠寸断,眼泪顿作顷盆雨,哭昏在丈夫埋骨的地方。等她醒来后,在心里暗自发誓,丈夫生前不能回家,死后一定要让他的魂魄跟着自已还归故土。有了这个信念,让她感到丈夫身虽死,但他的心和灵魂此生永远与她同在。

  于是,孟姜女带着对丈夫无限的思念和悲痛又踏上了返乡路。白天,她一路呼唤着范喜良的名字,晚上,则在她的歇脚处点上一支蜡烛,彻夜不熄。这么做,为的是能让她心爱的丈夫魂有所依,一路跟着她,不至于迷路而找不到回家的道。就这样,经过一段时日,终于返回了家乡。孟姜女在离家很近的地方,找了一块地给她的丈夫范喜良立了一个衣冠冢。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十五,孟姜女看到别人家都是欢声笑语,而自已家却是孤伶伶一个人,就不由得暗自心伤,越发思念自已的丈夫,眼泪就不由自主的掉了下来。可丈夫已经不在了,这可怎么办呢?这时,她想到了在寻夫回来的路上,每晚点的那些蜡烛!于是,她来到了丈夫的坟前,焚化了纸钱,并在坟前插了一根蜡烛,点燃了!可是这个夜里,虽有皎洁的月光,但也有风,刚点亮的蜡烛就被风吹灭了。点了又灭,试了好几次都是这样。这可怎么办才好?看到随风吹动的衣角,孟姜女灵机一动,她用力的撕下了自已外衣的一截袖口,随手裁了几根细长的树枝。接着把这几根树枝插在蜡烛的周围,并把撕下的那截袖口套在插好的几根树枝外,再重新点亮蜡烛。果然,这一次蜡烛再也没有被风吹灭!孟姜女很心慰,在热泪中,她对着点有蜡烛的夫坟说:“夫君,我接你回家!我们回家团聚吧!”孟姜女重新燃起一根蜡烛,小心的伺候着,一路走回了家。

  到家后,孟姜女把家里的大门两边,以致每个房间,都点上蜡烛。一时间,烛光熠熠,家里立时亮堂了许多,她的心里也亮堂了起来。这一刻,仿佛她的丈夫远去但又已经归来,他们近在咫尺;这一刻,仿佛他们正在团聚,相拥而诉;这一刻,仿佛她不再孤单,不再思念。。。。。。

  是以在以后的每一年的正月十五,孟姜女都会到丈夫范喜良的坟前“送灯”接丈夫“回家团圆”,以寄托思念,直至终老。不过,当年“罩灯的袖口”改为了用纸糊的筒状“灯罩”,“随手裁的树枝”也变为了用竹子削好的“灯签”。时经日久,她周围的邻居们,每到每年的这个时间,也纷纷效仿,在正月十五晚上去给自家逝去的亲人、祖先们坟前“送灯”“点亮”,并作为正月十五上元节的一个重要活动传播和继承开来。时至今日,正月十五“送灯”已成为我们老家后人们履行孝道、怀念先祖的一项标志性的重要活动。

  呵呵,这个故事讲完了。不过,既然是“传说”,那它的可信度自然就不能和正史相提并论,大家就当是听故事吧。其实孟姜女其人,到底是哪里人?此前并无确凿的考证和定论。直到2008年秋,山东莱芜一农民,意外发现一块年代久远的石碑。经文物专家辩认,此碑为“孟姜女铭记碑”,是明初洪武年间所刻立。上面记载的就是“齐鲁之地”的贞洁烈女孟姜女千里寻夫的传奇事迹。当年的“齐鲁之地”无外乎今天的河北山东安徽河南的一部分地域组成。故事中传说她是我们淮河流域一带的人,大概属今天安徽的某个地方,或就是我们这一块的人,看来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啊。我所讲的这个民间传说故事,是我父亲曾经讲给我听的,今天写在这里,以兴众位读者。(资源共享)

灯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照明工具,它历史久远,造型多样。但我们不仅仅以它为照明工具,而在我国民俗中,人们为灯赋予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人生礼仪还是岁时节令,

灯的存在形式都富有深刻意味,它是老百姓精神的一种寄托,一种祈望。千百年来,以灯的独特形式和文化内涵传递着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魂。

俗话说:三十晚的火,月半夜的灯。在民间,灯俗文化丰富多彩。有观灯、赏灯、赛灯,有送灯、添灯、游灯、饶灯、化灯、钻灯脚、放孔明灯等多种独特有趣的灯俗。元宵节是灯的海洋,家家张灯,户户结彩。门前、堂上、大街、小巷到处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各式花灯。在十字街头,庵堂寺观等处,还搭起牌楼、灯棚,花灯高挂,雄伟雅观。在除夕、春节、元宵节及丧葬等民俗活动中灯成为祈子祈福、驱邪缅怀、喜庆祥和的象征。每逢节日或婚寿喜庆之时,人们都要张灯结彩,以示庆贺。这种“火”与“彩”综合的灯彩艺术,具有独特的使用功能和审美价值。它不仅使许多重要的节令习俗和人生礼仪熠熠生辉,而且还有装饰、美化建筑物功能,借以渲染气氛,使人们在欢乐的气氛中交流感情,憧憬未来。陕西各地灯俗不尽相同,有历史原因、有经济原因、有文化原因,但都有祈子、祈福、祈寿、祈财的精神文化内涵。祈子文化在婚俗中极其绚丽,多姿多彩。而灯俗在陕西的祈子文化中更为突出。本文以婚前、婚中、婚后为三个阶段分别探讨不同地域婚俗中的灯文化,试论灯俗文化的精神价值与文化价值。

一 婚姻中的灯俗

1、婚前

在千阳一带,男女青年订婚之后,未聘娶之前,正月初八至十五之间,择双日男方要给女方馈送彩灯。彩灯的样式大多为提篮灯、门灯和莲花灯,十分讲究。灯要做工精良,色彩艳丽,寓意吉祥。灯的样式也有不少忌讳。如果送去的灯女方认为是对自己的极大不尊重,便会拒收彩灯,婚事就有可能告吹。一般男方的父母多为此事操心,或让姑嫂等有经验的长辈负责选购彩灯。选好后,男青年便选吉日到女方家行礼。结婚后,送灯的任务就转移到女方娘家。如果是腊月结的婚,紧接的正月就不送灯。因为婚前的四月未送裹肚,如果送灯便犯了送空灯的忌讳,这是不吉利的。

宝鸡陇县婚前有给女方送三节的习俗,即正月送花灯、五月节送裹肚、九月九重阳节送花糕三节。正月初六、初八是送花灯的好日子。这两天婆家开始给未过门的媳妇送花灯。花灯多为莲花灯,有生子的文化内涵。在送花灯的同时婆婆还要给女方父母做一身衣裳、一双袜鞋及四色礼品,仪式非常隆重。民谣有:“三节送到,儿女来早”。送灯为祈求未过门的儿媳婚后早生贵子。

    2、婚中

  西安灞桥区狄寨塬上结婚时,如果女方的爷爷、奶奶已经过世。新郎在娶亲时,要带上两柱红蜡烛和一把香,进入女方家门后,先给新娘穿上轿鞋,然后祭拜过世的长辈。新郎要把灵台上的白蜡烛换上红蜡烛,并和新娘共同点燃蜡烛香火,上香后,三鞠躬。意为“传香火”。

现在西安城里人结婚庆典上都有一个仪式就是“薪火相传”,它是用很多蜡烛在金属架子上做成一个“心”的造型,由双方母亲用长长的蜡烛逐一点燃。点亮后形成一个烛光围成的”心”。既有传统内涵,又有现代时尚。

陕西大荔、合阳、白水、横山等地,在新婚洞房内必须点燃一盏灯,从婚礼当天日落时到次日日出时为止,最少一天,有的3天,中途不可熄灭,以象征夫妻白头到老,多子多福。也有昼夜点燃祈子祈福的“长命灯”,就是在灯里添清油点燃后放在洞房内高处,灯芯为两根,均用红头绳而做,通宵不息,只能自灭,不能吹灭,象征“长命多子”。灯油以蜜调之,曰“蜜里调油”,谓夫妻可亲密也。

  3、婚后

①躲灯

潼关有“躲灯”的习俗,讲究新婚第一个元宵节新女婿携妻子要到岳父家留住3天。商洛一带有元宵节前日将出嫁女儿接回娘家团聚的习俗,称之“躲灯”,意思取“多子”之意。

宝鸡陇县东南镇,新媳妇结婚后第一年的正月十五要躲灯。正月初四、初六或初八,婆家的姑、姨等主要亲戚把新媳妇接走,不能在婆家过十五。待到正月十六天不亮,由姑或姨相陪,带着用面粉蒸好的一对堆巴,打着灯笼把媳妇送回婆家。锥巴像鼠形,一头大而平,一头似鼠尾一样的馍馍,婆婆接过带回的锥巴,待晚上从窗子扔进洞房内。夫妻俩一人吃一个。有妇女说,从窗子扔进的锥巴如果锥巴朝上生儿子,锥巴平着生女子。按民俗讲究,躲灯这天媳妇不能见婆婆、公公与娘家人,见了对婆婆公公不好,会害眼睛的。有孩子后,舅家要给外甥送花灯,送到12岁。有些人家生的儿子怕不好养,当小儿生下40天后,要给儿子认干大。这天孩子头盖红布,不等天亮,夫妻俩将孩子放在村头的石碾上,见到的第一个来人便认为是孩子的干大。干大要给孩子送灯。当孩子多病,要保锁孩子长命,就要认三个不同姓氏的干大,这样才能保佑孩子健康成长。三个干大每年要给干儿送灯,祈求长命百岁。

②祈子灯

关中东部在正月十五之前,要给出嫁第一年的女儿送花灯,称之为“追灯”,“追灯”的意义在于追子。娘家母亲送花灯给新出嫁的女儿,娘家的伯、叔、姑、姨等血亲送花灯给新婚侄女,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各地送的灯品式样不尽相同,但目的一样,为了“添丁”。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红灯一对,也有送彩画的玻璃灯一对,“璃”

和“麟”谐音,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红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红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已嫁女未生男者,娘家多于正月初以观音送子灯送之,是意为送丁;嫁后已生男孩,娘家可送各式的灯,意为“添丁仔”。女儿生第一个孩子,娘家和主要亲戚于正月十日左右给孩子送灯。头年送火蛋灯,第二年送镜灯,第三年(最后一年)送铁丝灯笼(长期使用)。俗语:“头年红、二年明、三年送个铁丝笼”。送灯,伴送面鱼,头年送一条大鱼,二年大鱼身上爬一条小鱼,三年大鱼背上爬两条小鱼,还要用红头绳系上麻钱或纸币于鱼身。所送之灯,于正月十四日晚开始点灯三晚,元宵夜是彻夜灯明,头一天点半根蜡,最后一晚燃尽剩烛。送灯者少则数个,多则数十,若灯过多,还须请人看灯,以防火灾。第三年送灯,主家要下请贴,设筵招待。有的地方孩子出生后第一个元霄节,舅家要送灯,男孩送有鼻有眼的娃娃灯,女孩送花盆灯或莲花灯。

俗话说“三十的鞭炮,十五的灯”西安灞桥白鹿塬一带老辈人留下的习俗是给孩子送护生的长命灯笼,长命灯又叫火葫芦灯、火蛋灯,长命灯笼有椭圆形的,也有以葫芦形状编织的葫芦灯,大小不一,小的又叫星星灯,只有拳头大。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竹子节节长,且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有传说将竹子喻为青龙,还有富贵驱邪之说,逢年节点亮竹制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寓意孩子健康成长,长命富贵,全家日子红火。如果哪家媳妇婚后没有身孕,娘家母亲便会在除夕夜偷偷将灯笼点亮悬挂在女儿寝房外,认为来年定能抱上孙子。正月过完,一般要将灯笼燃尽,老人说把灯笼留到来年会对子孙不利。

临潼民谣:“正月里

来是新春,女儿拜年娘送灯;闺女礼拿女娃包,娘

舅送的长命灯。”关中民谚云:“养女一门亲”,女儿成婚后娘家送灯三年,头年送“长命灯”很有讲究,大红灯笼三对,分大灯一对,中号灯一对,小号灯一对,喻老、中、青三辈人,辈辈有人。去送灯的人必须是三辈人,三家不同姓氏,要有老人、小孩。送灯时要用有根有叶的活竹挑上,点上灯火,不能熄灭。女婿家要设宴席招待送灯的亲戚。第二、第三年添烛火。女儿有了孩子,舅家就要给外甥送灯到十二岁,外甥女出嫁时还

要送“陪嫁灯”。每年送灯不能断,寓意香火不断。

  ③偷灯

陕北转九曲,转九曲也称转灯或观灯。每年正月十五,陕北各县村镇都要举行这项游乐活动。九曲是个方阵,即所谓的八卦套九宫,这是九个小太极图合成一个大太极图。九曲是用361根高梁杆扎成九曲阵,进出门用4根高梁杆扎成。有的地方中间用7根木椽扎成,高悬7盏灯叫七星灯,九曲横竖19行,共367盏灯。九曲阵的四角堆有四个火塔塔,寓意四季如春。人们认为,如果谁转了九曲,一年四季就会健康平安,百病俱消,所以这天晚上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争相加入到转九曲的队伍之中。转九曲还有“偷灯”的特殊习俗,女人们早在暗中瞄住了九曲灯,待村民们刚转完九曲,守灯人高喊:“偷灯养小子哩!”,年轻媳妇抢上前去端灯,端了红灯养小子,端了绿灯养女子。端回去的灯放在灶王面前,越明越好,这样可来年怀上孩子,如生了孩子,偷灯的媳妇还要还灯,还回来的灯要更加精致些。

洛川灯会,也称灯棚,是陕西独有的灯俗文化。正月十五这天,县城的灯节过得最为热闹,搭建在街道最繁华地方的几个灯棚,

分别供奉着观世音菩萨、送子娘娘、文财神赵公元帅和武财神关云长。棚的四周悬挂着火蛋灯、莲花灯、鼠灯、招财进宝灯、鱼灯等,还有华丽的宫灯、转灯,这些彩灯都是村民们制成送来的。灯棚里的正中央放着一张巨大的供桌,上面全都放满用面蒸制的花糕供果,善男信女们各随所愿地来祈子、祈福、祈财富。每年元宵灯节都要请戏班子,戏台搭在灯棚正对面。有趣的是,在灯棚后边会有一些妇女撩起棚洞帘,从那灯山架上谨慎地取下一盏正燃得旺的荞面灯,双手捂好,匆匆离去。“偷”的灯在路上不能熄灭,到了家门口,要将灯从院墙下的水眼递进去,灯不灭,就算佛祖有灵。后将灯放到桌上,直瞅着灯油燃尽,灯灭了,再将荞面灯吞下肚,这样就等怀孕降子了。而到来年灯节时就要主动送去一盏新灯,向神还愿。

③完灯

合阳有一灯俗,就是由长辈将未满周岁的婴儿抱上,提着孩子外家所送的灯笼,带上一把豌豆撒在水井、碾房、涝池、水窖中,俗称“遗豆儿”,以禳小儿天花之灾。家家户户门前高悬红灯,孩童沐浴月光,踩着一地炮皮,提着各式花灯串巷游走,幼者由父母扶携着亦打灯取兴。灯节持续三个晚上,十四晚试灯,十五晚正灯,十六晚轰灯,名曰“赛灯”。

元宵的游灯、饶灯、化灯是儿童们消灾祈健康的节俗活动,小孩子们手持五彩灯于夜幕中,三五成群游行,叫“游灯”,也称“游百病、散百病,孩子们高声唱者:“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祝愿孩子们健康成长。元宵过后,把灯熄灭,是谓“饶灯”。有的还故意把灯烧掉,这就是“化灯”了

关中大部分地区,都有完灯的灯俗。渭南地区的《同官县志》,咸阳地区的《续修礼泉县志稿》在岁时民俗中早有记载。女儿有了孩子以后,女儿娘家要给每个孩子送一对灯笼和十支小蜡烛,在正月十一到十五的晚上让孩子们挑灯玩耍。外爷家给外孙送灯直要送到孩子十二岁为至。因为我国古人认为,天上有十二星辰,地下有十二分野,十二的时候孩子魂魄就全了,表示已经不再受魔鬼的侵扰,所以送灯表示祝贺,祈求孩子健康成长。十二岁要举行封灯仪式,象征着孩子已从儿童步入青少年,进行一种成人冠礼,所有姻亲都要参加一表祝贺。

          二、灯的文化内涵与造型 

灯,谐音为“丁”

和“登”

;“丁”意为成年男子或人口,有“纳吉添丁”,“人丁兴旺”的民俗含意,“登”,意为由低处走向高处或谷物登场,喻为“五谷丰登”。祈子是祈求种族生生不息,子嗣不断,人丁兴旺。登,《说文》中解释:“上车也。”引申为上升,再引申为“增加”、“增添”之义,《左传·昭公三年》:“皆登一焉。”注

:

“加也。”北方大多数地方直接在粮囤或其他储粮之器上置灯,取与“登”谐音之意,祈愿五谷丰登。若新妇室中箱柜、几案,满屋辉煌,床上床下皆有灯,祝添男女。这些便是灯俗的主要内容,在全国各地广泛显现。

灯俗以灯为载体,灯的造型多种多样。我国传统的灯笼依其形状目前分为泉州式和福州式两种,其中以泉州式为代表。在传统的大红灯笼造型中,是否可以解读出传统灯笼五部分寓意:1、金瓜形体积;2、烛火 ;3、竹蔑框架;4、穗子

5、如意云纹或太阳纹。这诸多的符号程式中,都寓含着我国先民对天体、星辰、灵魂与精灵的信仰,对灵禽、山林、动物、植物、祖先的崇拜及民间世代相传的阴阳生殖崇拜。传统大红灯多为金瓜形体积,瓜是古人生殖崇拜的象征物,诗经中有“绵绵瓜瓞,人之初生”,传统的灯笼形体为瓜,寓意孕育生命的母体。传统的灯笼,又是太乙神的符号化,观念的形体化,一方面是星星的象征物,一方面是生命与人丁的象征物。烛火,蕴涵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之意。炎帝以“火师而火名”,所以,崇火的习俗和礼仪流传下来,至今仍很盛行。竹蔑框架,竹为四季长青植物,寓为青龙,又取竹报平安之意。穗子,取岁岁平安之意。取麦穗或稻穗之形,进行符号化,有五谷丰登的最初含义。此种文饰图案在良渚文化的陶器上就有描绘,也是祭祀太乙神的主要内容。灯体上下装饰的如意云纹或太阳纹,有生殖繁衍之意。云有吉祥的寓意,被称为祥云。在民间更多的是象征天,喻男喻阳。云在易经中为乾象,喻男,有耕耘播雨,化生万物意。云与荣音同,被赋予荣华富贵的寓意。

灯笼不仅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而且造型也随着内容不断的变化。古人的灯笼大半是用竹篾、藤葛而制,现在民间艺人选用竹、木、藤、金属、塑料等各种材料做成的骨架,然后再糊以纸、绸或装上玻璃,内部多以电灯代替蜡烛。既美观、时尚、活泼又安全方便。

在中国传统春节的民俗方面,陕西民风古朴,富有地方特色。

  当舅舅要在正月十五前给外甥送灯笼是少不了的礼物。俚语“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就是出自这习俗。使人们更能感受到西北黄土风情的神韵。

  从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春节起,娘家人(女子的父母或已婚的哥哥、弟弟)要选择在正月初二到初八(初三到初六的居多)中的一天,给出嫁的女儿“送灯”。“送灯”主要就是送两个大灯笼,还有十支蜡烛。“送灯”,有前途光明、幸福美好等寓意。正月十一开始到正月十五,女子便把灯笼挂到自家大门上,以示吉祥。

等到女儿有了孩子以后,娘家便把这样的礼物转送给女儿的孩子了,给每个孩子送一个灯笼和十支小蜡烛,孩子们在正月十一到十五的晚上挑着灯笼玩耍。送给孩子的灯笼要比原来送给女子的灯笼小一点,以便于孩子提携。这个风俗每年如此,直到小孩12周岁为止,娘家最后一次给孩子“送灯”,即“完灯”,也是最隆重的一次送灯。每年送灯这项任务,通常是由孩子的舅舅来完成的,所以就有了“外甥打灯笼——照就(舅)”的歇后语了。

“完灯”时,孩子的父母要为孩子摆酒席庆祝,同时邀请亲朋好友来参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家庭都给长子完灯,再加之人们对重男轻女传统观念的淡化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家里孩子越来越少,这种庆典开始不分男女大小,只要孩子到了完灯年龄,都要给孩子摆酒席完灯。久而久之,这种庆典影响的范围渐渐扩大,并开始被广大城乡的人们所接纳,而且内容也越来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