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一对一资助贫困学生,大中小学生都可以。希望是品学较好的,有上

孩子 0 95

我想一对一资助贫困学生,大中小学生都可以。希望是品学较好的,有上,第1张

我想一对一资助贫困学生,大中小学生都可以。希望是品学较好的,有上
导读:我想说一个我姐班里的孩子,我一直觉得自己家算艰难了,但我慢慢发现比我更需要帮助的有很多,这个孩子的母亲疯了好多年,在家里用铁链栓着,家里和村里其他人相处的不好,没评选到建档立卡,只是低保,父亲没勇气面对各种困难,变成了酒鬼,家里还有一个妹妹

我想说一个我姐班里的孩子,我一直觉得自己家算艰难了,但我慢慢发现比我更需要帮助的有很多,这个孩子的母亲疯了好多年,在家里用铁链栓着,家里和村里其他人相处的不好,没评选到建档立卡,只是低保,父亲没勇气面对各种困难,变成了酒鬼,家里还有一个妹妹,这是家庭背景,孩子是个女孩,现在在上初中,在学校学习很认真,甚至别人吃下午饭的时候仍然一个人学习,不吃下午饭,经常胃痛,我姐告诉她还是要吃下午饭呢,不然对胃不好,她说自己没钱看病,但她一定努力学习,将来治好妈妈,可命运就是爱开玩笑,许多人学习随便学学就会了,但是她虽然超级努力,但是学习成绩一般,举个例子,数学考试,题目简单一点的时候能考100+,但是题目难的时候50来分,她虽然很努力,但客观的来说她不算聪明的孩子。还有一个细节当时听到我直接泪奔了,孩子曾经和老师说过,她父亲爱喝酒 父亲告诉她,自己爱喝酒是因为喝完酒可以忘记所有的烦恼,一次周日上晚自习,她喝了好多酒,醉了,难受,来和我姐说:老师,为什么我喝了这么多酒还是很难受,还是有这么多烦恼。他父亲还准备和她妈离婚,让姐姐妹妹只能选一个人,一个孩子跟一个,她说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我感觉这个孩子真的太难了,太需要帮助,打这段字,我20几岁都忍不住掉眼泪,我希望好心人能帮助这个孩子,或者为这个孩子寻求一些帮助。

没有,但是你向政府申请补助,贫困补助是家里父母伤残或者重病导致失去劳动能力,或者向单亲家庭这种,父或母外来收入已经低到无法供孩子上学的地步了,可以向政府申请补助。就是所谓的 最低保障,每月可以领几百到上千不等吧,上学学费方面好像也有补贴。

单亲家庭的孩子上学可以申请学校贫困补助的,尤其是上了大学以后。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对学生的资助政策大大放开。为了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政府每年都会拨出一大笔财政开支用于教育补贴,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每年都可向学校申请补助金。

单亲家庭可以申请低保,还可以申请租金减免,申请廉租房,保障性住房以及水电减免,不过每个城市减免的比例程度都不一样。一个家庭的月收入不超过当地平均收入的就应该有资格。可以到当地有关部门咨询。

1、没有针对单亲家庭的补助,但是生活困难是可以申请低保等贫困补助的。

2、国家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符合当

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家庭,给予最低生活保障。

3、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按照当

地居民生活必需的费用确定、公布,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

情况适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的认定办法,由省、自治

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

4、对批准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共同生活的家

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按月发给最低生活保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八十四条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法律援助条例》

第十三条 规定申请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是多少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法律援助事业的需要规定。申请人住所地的经济困难标准与受理申请的法律援助机构所在地的经济困难标准不一致的,按照受理申请的法律援助机构所在地的经济困难标准执行的规定。

尽管离异在如今的社会中已经变得较为普遍,人们对单亲家庭持有的偏见和误解却并未减少太多。比如说:

即便是充满了冲突和暴力的完整家庭,也比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更好;

单亲家庭的孩子,将来也不会经营好自己的婚姻,更无法成为合格的父母;

单亲家庭的孩子,肯定心理特别敏感,容易出性格问题;

单亲家庭容易出现品德不端的“问题少年”,等等。

许多父母会告诫、甚至严厉反对自己的孩子与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结婚,是出于对于上述那些可能存在的“风险”的考量。

它们触及到我们社会中对于单亲家庭的许多迷思。父母离异究竟会对孩子造成哪些影响?单亲家庭真的必然“有问题”吗?

父母离异,会对孩子造成哪些影响?

多项研究指出,尽管从表面看来,离异家庭的孩子确实会表现出一系列心理及行为问题,但其实,父母离异对于孩子的影响取决于亲子关系、离异前后夫妻关系等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

换言之,父母离异这件事本身并不一定是有害的,反而是其他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更为显著。那么,究竟哪些因素会为离异家庭的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呢?

1家庭经济地位下降

研究表明,夫妻离异后,如果单亲家庭的财产资源显著减少,孩子的物质生活质量可能会随之降低,甚至陷入贫困。

2父母间长期冲突

对于许多离异家庭的孩子来说,父母间互相的争吵、谩骂、羞辱、身体暴力等冲突,会贯穿他们整个童年和青春期。

这些冲突可能并不会随着父母婚姻的解体而终止,从而促使离异家庭的孩子陷入焦虑、抑郁、社会退缩、低自尊等心理困境。也有研究指出,比起离婚本身,一直处在不幸福的婚姻关系中,对下一代家庭关系、成人后婚恋的影响要更负面、更深重。

3抚养者自身陷入困境

如果在离婚后,单亲父亲或母亲自身陷入情绪危机、酗酒,或是出现其它物质或行为成瘾,无法较好地照料孩子,甚至致使孩子在很小的年纪过度履行家庭职责,反过来需要照料抚养者的生活起居及精神健康,就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个人发展。

但是,在另一些情况下,离异家庭并不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反而会激励孩子关注自身成长。

1离异导致父母冲突的消解

如果父母离婚后冲突减少或就此终止,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反而是一种解脱。

2抚养者的支持和关怀

如果在离婚后,抚养者对孩子仍然有足够多的关怀和支持,那么孩子可能会发展得更好。特别是当父母各自都和孩子关系良好的情况下。

例如,在离婚这件事上与孩子做真诚、充分的沟通;尽管不再生活在一起,仍然愿意对孩子履行父母的职责,愿意在物质及精神层面支持孩子,都会有助于孩子在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发展。

对单亲家庭的偏见和歧视

尽管父母离异这件事,不一定会对孩子的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社会对单亲家庭的偏见和歧视却非常严重。因为他们身上“单亲家庭”的标签,他们自身的婚恋也受到了诸多阻碍。

在婚恋语境中,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偏见和歧视较为集中。例如,在知乎、豆瓣等平台上搜索“离异家庭”或“单亲家庭”,我们都能够看到,很多人对和来自离异家庭的另一半交往是有顾虑的。他们会怀疑,和对方继续恋爱、走入婚姻,会不会有什么“影响或风险”。

这些针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偏见和歧视,也会随着长辈的经验之谈在代际间传递。在之前的公众号文章中,我们采访过一位红娘机构的负责人钟易(化名),对于婚恋市场中如何看待离异家庭子女,他有以下一些观察:

对来自离异家庭的年轻人,有直接的明显的偏见的不会特别多,但间接的、隐蔽的是有的。从客户的角度来说,一旦交往过来自离异家庭的另一半,然后发现对方在处理亲密关系上会有问题,就会去思考对方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如果对方来自离异家庭,那客户就可能会把对方在亲密关系上的问题和离异家庭的标签联系在一起。那之后,在接下来的择偶过程里,ta可能就会比较介意对方是离异家庭。

在传统文化和教育中,上一代会建议尽量不要找离异、单亲家庭的,尤其在一些相对保守的省份,持这种观点的上一代的比例会更高。虽然上一代可能没有明确说明,为什么找离异家庭可能会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但是下一代接收了长辈的经验,到自己的婚恋中就更可能做这样的关联。

总体感觉就是,根深蒂固对于离异家庭的偏见,在相亲领域的影响厚重且深远。很多是无形的,但却成了国人的共识。

所以,我们想要呼吁社会的大环境可以更加包容,包容多元的婚恋状态,包容多元的家庭结构;呼吁更多的人可以客观地看待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

父母离婚不是原罪,更不是禁忌;

充满了冲突和暴力的完整家庭,比单亲家庭更能给孩子造成不幸;

单亲家庭的孩子也具有内在的生命力,可以发展出健康的人格;

单亲家庭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也值得美满的婚恋,甚至会吸取父母亲密关系的失败,在关系中更加懂得自己想要什么,应该珍惜什么;

父母离异的下一代,也可以努力成为负责任的父母。

愿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人们可以放下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偏见,以更真诚的态度与他人交往,以更理性的态度思考原生家庭带给下一代的影响。

当一个家庭不能给孩子温暖

 当一个家庭不能给孩子温暖,家庭温暖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当一个家庭不能给孩子温暖,那么这个孩子的成长也会相应有消极的一面。以下的文章详细讲述当一个家庭不能给孩子温暖,希望对想要了解当一个家庭不能给孩子温暖的女性有所帮助。

当一个家庭不能给孩子温暖1

 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在一个有爱的家庭里成长更幸福的事情了。父母和睦、家庭温馨,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的内心要比其他同龄人更加坚强,更加温暖。

 反之,如果孩子在一个父母感情不和,充满暴力和争吵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他的性格与三观,一定会遭到一定程度的扭曲,心里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隐患会在孩子成年之后,变成击溃孩子心房的武器,让孩子因此而痛苦。

  01父母感情不和,让孩子在破碎的家庭中成长

 小王是一名初二的男孩,他是学校里的问题少年,更是让老师头疼的差生。小王的名字在中学里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他的名字常常会上到学校的批评通告栏中。

 不是因为不遵守学校纪律,就是因为和同学打架斗殴,总之,小王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更是让一些学生避之不及的“坏孩子”。

 但其实小王刚开始并不是这样的。他也有过一段纯善的时期,那个时候,他的父母还在恩恩爱爱,为了家庭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但是从某一天开始,爸爸开始彻夜未归,而妈妈除了在家里疯狂掉眼泪之外,就是咒骂爸爸不是一个好男人,不是一个好爸爸。

 有的时候,妈妈还会把对爸爸的怨气撒到自己身上,只因为自己长着和爸爸十分相像的脸。

 爸爸偶尔回家,夫妻俩也没有共同语言,而且经常一言不合就吵架,甚至是大打出手。幼时的小王,只知道哭泣,大喊着:“爸爸妈妈别打了!”可是他的请求,父母却充耳不闻。

 等到小王渐渐长大,接触了电脑游戏。游戏中的血腥画面让他在这痛苦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丝快慰,他开始沉迷于电脑游戏,不务正业,不想学习,还认识了学校里的一些坏学生。

 一到放学就和这群人一起称兄道弟地**去网吧里打游戏。

 总之,因为父母的影响,小王在坏学生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因为他心里知道,自己的父母已经不再把自己放在心上,也不把这个家当做一回事。

 在他的心里,那个温馨的家,已经成了心底最深的回忆。

 在破碎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小王,心里有着无法愈合的伤痕。这驱使着着他让自己在放纵中沉沦。

 虽然现在他才初二,却已经对生活不再抱有希望了。

  02破碎的家庭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不良影响呢

  ①孩子的性格自卑、懦弱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父母对孩子的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的父母没有好好过日子。"

 在父母感情不和的破碎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远远没有在温馨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那么乐观自信。

 貌合神离的父母,支离破碎的家庭击碎了孩子内心深处的安全感,没有了这股安全感,孩子就无法树立自信。这会导致孩子性格自卑,懦弱,不愿意与人交流。

  ②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心理学家讲: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人对孩子的影响,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令父母担忧的“坏孩子”。

 如果孩子从小在破碎的家庭中长大,不断争吵、用尖叫和摔东西发泄自己情绪的父母,只会给孩子带来无法磨灭的心理阴影。

 这些痛苦的源泉,会化作长满刺的藤蔓,把孩子紧紧缠绕。孩子心里就会因此而产生问题,导致孩子出现抑郁、自残、堕落的心理和行为。

  ③孩子对生活不再抱有希望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巨大且深远的。如果父母没有给孩子一个健康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爱里成长,孩子很可能会因此而失去对生活的希望。

 孩子对生活失去希望的话,他很有可能会放弃自己,得过且过,不会为了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去努力奋斗。

  03作为孩子的父母,请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庭

  ①凡事用言语沟通,绝不用暴力解决问题

 美国著名黑人诗人玛雅·安吉罗在谈到语言的力量时曾经说到:“言辞就像小小的能量子弹,射入肉眼所不能见的生命领域。我们虽看不见言辞,它们却成为一种能量,充满在房间、家庭、环境和我们心里”。

 当父母学会用言语好好沟通,而不是用暴力解决问题时,大部分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反之,只会让问题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最终成为无法解决的无解之题。

 都说沟通是打开心灵的钥匙,家庭的成员只有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才能让别人更好的理解自己。这比用暴力解决问题要简单得多。

  04②不在孩子面前展现夫妻的矛盾

 作为一名合格的父母,要想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庭,首先要保持和睦的夫妻关系。即使夫妻双方产生了矛盾,也不要把这个矛盾展现在孩子面前,更不要用暴力和侮辱性的语言来对待对方。

 大人的矛盾,请大人自己解决,不要让孩子发觉甚至参与到这个矛盾当中来。

  ③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深深的爱

 想要可以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庭,那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深深的爱是重中之重。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意呢?

 美国作家盖瑞·查普曼在《爱的五种语言》中说,人们基本上有五种爱的语言:肯定的言词、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服务的行动、身体的接触。

 父母可以利用这五种爱的语言,用言语鼓励孩子,每天告诉他“我爱你”;不缺席孩子人生中的重要时刻;赠与孩子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把孩子的事情放在心上;每天都抱抱孩子,或是摸摸孩子的头。

  05和你说句贴心话

 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一直觉得家庭教育好的小孩很幸运,他见过好的感情是什么样的,拥有健康的爱的敏锐嗅觉,很容易就往正确的方向跑。

 而在凑合氛围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好的,就要花很多力气去踢开糟糕的,要碰壁很多年,才知道哪条路,是对的。”

 希望父母能够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庭,让孩子在浓浓的爱里成长,变成一个内心充满安全感的,积极乐观、充满自信的孩子。

当一个家庭不能给孩子温暖2

 孩子,终会长成父母的样子。

 在最新一期的《我家那闺女》中,演员王鸥在谈及父母时,曾几度哽咽。

 原来在王鸥三岁那年,她的父母就离婚了。

 在她的记忆里,父母常常因为感情不和吵架。

 当时只有一点大的王鸥,亲眼目睹过父母吵架的画面。如今30多年过去了,可每当回想起之前的种种,她都感到十分害怕。

 她说:“直到这一刻我才明白,父母关系好不好,对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长大后,我在面对爱情、事业、婚姻时,我都特别悲观。”

 父母感情不好,带给孩子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有爱的氛围里面,那他自然会很健康地成长。

 如果在家里父母横眉冷对,家庭氛围冷漠,那孩子的内心也会很冰冷。

 吵赢了全世界,独独输掉了孩子

 泰国一部动画短片《吵架的父母》,仅用三分钟的时间还原了当父母吵架时,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

 平日里温柔可人的妈妈,和幽默风趣的爸爸,都变成了两只面目狰狞的大怪兽,大声咆哮、拼命撕扯。

 这一帧帧恐怖的画面,虽然有点讽刺的意味,但却无比真实。

 父母们看似不经意的一次争吵,有时候可能会成为小孩子一辈子的童年阴影。

 演员徐静蕾在《鲁豫有约》中说过一句话,她说:

 “婚姻不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它不一定适合我。”

 鲁豫问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徐静蕾坦言道:

 “我爸爸妈妈从小就在吵架,而且吵得特别凶,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心理阴影。一想到家庭,我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和和睦睦的家,我第一反应就是吵死了。现在跟我爸我妈一起出去,我都会不由自主地非常紧张,因为我怕他们一言不合又吵起来。”

 这样长大的孩子,不是活在爱中,而是活在恐惧中。

 有心理研究表明:

 父母经常吵架,并常受到父母负面情绪影响的孩子,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2%;同时,经常面对家庭战火的孩子,容易陷入人际交往障碍,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尤其易对婚姻产生恐惧感。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父母只顾着争论谁对谁错,却忘了那个躲在角落,并注视着这一切的孩子。

 父母的关系,深刻影响着孩子的性格。

 父母的相处模式,决定了孩子对未来的期盼。

 每个父母,都想将世上所有的美好送给孩子。

 殊不知,父母能够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不是昂贵的物质,而是用爱去滋养孩子,让孩子在爱的浸润中长大。

 没有爱的家庭,是孩子一生的灾难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父母感情不好,对孩子的人生有多大的影响?

 网友@小西的回答,戳痛了无数人的心。

 她说:

 “打从她记事起,父母就经常吵架,两人都是不肯服输很倔强的那种性格。她时常想父母到底是因为什么而结婚的,难道真的只是为一张结婚证吗?每一次的吵架,对她的影响都非常大,以至于现在,她认为自己有严重恐婚症、恐恋症以及与新异性交往障碍。”

 令人难过的是,她变得不再相信爱情,更不敢迈入婚姻。

 因为害怕自己的婚姻,会像父母那样支离破碎,只剩下无休止的争吵。

 看到这里,同作为妈妈的我,心像被针扎了一样:

 父母感情不好,所带给孩子的伤害,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减少。

 相反,可能会伴随他一生,对孩子以后工作、结婚、生子,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东野圭吾曾说:

 “很多父母双全的孩子,最后也生活得不幸,孩子是否幸福,并不取决于父母是否双全。”

 对孩子最残忍的事莫过于:一个家庭里明明存在很多矛盾,但是父母固执地相信这样的家庭,能带给孩子幸福。

 当孩子生活在不幸福的家庭中,并且从未感受过爱和温暖,长大后的他,根本不知道如何去爱别人。

 没有爱的家庭,将会成为孩子一生的灾难。

 孩子,终会长成父母的样子

 电视剧《小欢喜》中,方一凡的原生家庭是最让人向往的,因为父母之间的关系好到不行。

 他的父亲方圆在一家公司,做了20多年的法务,突然有一天接到了被解雇的通知。

 家里的顶梁柱,没有了工作,对于一个家庭而言,算是致命一击。

 如果放在别的女人身上,肯定会有丈夫没有用之类的怨言。

 童文洁不仅没有这样做,反而嘱咐丈夫趁着失业,好好在家休息,找工作的事情不急,一切有她呢。

 同样的,方圆疼童文洁也是疼到骨子里。

 在妻子怀了二胎之后,他总是变着花样,给妻子做各种好吃的,帮她按摩、洗脚等等。

 他们遇事不争吵、互相包容、互相体谅的相处模式,打小便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了爱的种子。

 也正是因为在温暖、有爱的家庭中长大,方一凡才能成长为乐观、开朗、阳光的一个孩子。

 比如,方一凡会主动关心失去母亲的表弟,告诉表弟:没事,别怕,一切有我呢。

 他也会耐心地开导患了抑郁症患者的好朋友,逗她开心,陪着她走出那段阴霾的日子。

 古生物学家泰亚尔曾说过:

 “人的一生中只有一个义务,那就是学会爱。人的一生中只有一种幸福,那就是知道爱。

 在亲密和谐的家庭中长大,孩子会更有安全感,更自信,更懂得怎么爱人,更容易成为一个温暖有爱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教给孩子所有的东西,孩子都会以另一种形式,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之中。

 父母越相爱,孩子心理才会越健康。

知乎上的一个问题引起了热议

“做客孩子临走时带走的几只玩具,卧底孩子抗拒并一直哭,要怎么开导?”

知乎的答主们分享了很多自己的亲身经历

答案的角度都无一例外:

不要将你孩子现在手头的东西拿去送人,不要让别人带走你孩子的物品,你是他的监护人,请保护他的自尊和安全感

很多家长觉得不以为然,觉得只是一个玩具而已,至于上纲上线到孩子心理教育问题里么。

但其实这是比例的问题,你把小孩玩具随便送人,对应的可不是成年人给别人几个玩具兔子这种事。

而是相当于你的领导不经同意把你的职位给别人,隔壁老王来你家坐一会你爸爸就把你媳妇送给他玩去了,老家亲戚来串门你妈就把你的房子和存款送他们玩了,还不许你哭。

很多时候人其实没有成长,只是一切东西都按比例放大了。家长又有什么资格拿孩子的东西随便送掉做人情呢?

诚然,学会分享,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孔融让梨的故事更是深深印刻在我们这一代父母的心里。

但是, 分享的目的很简单, 就是换取快乐, 如果分享让孩子很痛苦, 我们为什么要强迫他?

对于孩子来说,分享意味着失去,我们先得要让孩子体会“拥有”的感觉。这个玩具属于我的,我有权利决定是否给别人,同时我也有权利随时拿回来。

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孩子再做分享这件事,才更能体会其中的满足感和乐趣。

我们身边有很多让孩子“被分享”的故事。

A孩子想玩B孩子的洋娃娃,A妈妈让孩子拱手相让,可是孩子十万个不愿意,于是A妈妈开始说落孩子:你看你, 这么大的人了,一点都不懂事孩子经不住妈妈数落,把洋娃娃奉献了出去。最后A妈妈得到了B妈妈的夸赞,你家孩子真懂事。

实质上,孩子内心是不乐意把洋娃娃给别人玩的,出于对妈妈的妥协,被分享了出去。虽然得到了赞扬,可孩子并不那么高兴。

很多大人让孩子分享的目的是模糊的,可能他们自己有时候都不知道,当别人家孩子上来索要玩具时,为什么连想都没想就叫自己的孩子分享出去,甚至有的父母是为了自己的面子,牺牲孩子的情感。

所以, 分享需引导, 但是必须得以孩子自愿和快乐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