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诊与住院 家长必知6件事

孩子 0 115

小儿急诊与住院 家长必知6件事,第1张

小儿急诊与住院 家长必知6件事
导读: 小孩生病总让爸妈心焦,特别是大半夜里发烧、哭闹,或者活动力持续低落……究竟什么时机需要带孩子挂急诊、就医住院后又有哪些注意事项? 相信当爸妈的,都曾有过这个经验:小孩生病不舒服,半夜发烧、哭闹、难以入眠,尤其年幼的孩子不会表达,更让家长

小孩生病总让爸妈心焦,特别是大半夜里发烧、哭闹,或者活动力持续低落……究竟什么时机需要带孩子挂急诊、就医住院后又有哪些注意事项?

相信当爸妈的,都曾有过这个经验:小孩生病不舒服,半夜发烧、哭闹、难以入眠,尤其年幼的孩子不会表达,更让家长格外心焦。束手无策的状况下,只好半夜求挂医院急诊。

除了一般的意外事故,如车祸、坠落、烧烫伤、吞下异物等,必须立即就医外,当孩子出现一些内科的症状,如发烧、呕吐等,背后成因很多,爸妈有时也很难拿捏什么时候该送急诊。《》咨询了专科医师、护理师,提供父母观察孩子症状的检查要点,做为紧急就医的参考;同时也整理出挂急诊、甚至住院治疗以后该如何应对的重要提醒。

医生表示,原则上如果家长真的遇到无法判断或处理的状况,切勿轻忽,还是要送医,让医师诊断。亚东医院小儿部主任叶树人指出,曾有孩子因为感染流感不舒服、精神状况不佳,但爸爸认为「运动就会好」,硬要孩子去跑操场,结果引发并发症让病情迅速恶化,最后造成难以挽回的遗憾。

对于非医疗专业的家长们来说,较困难的是生命征象数据的掌握,例如心跳、血压、呼吸、发炎指数等,因此需要靠医师诊断。儿科医师指出,不论在家中或是就医诊断,最简单而重要的指标就是孩子的「活动力」。如果孩子不论是否发烧,都显得没精神、嗜睡,都应该立刻就医。

三岁以下的幼儿还不太会表达,有时病程进展快,若有内科急诊的需求时,建议最好能带到有小儿科医师轮值的急诊就医。因此,家长平时就要能掌握住家附近的医疗资源,一旦孩子需要急诊,才不致慌乱而延误就医。

‘宝宝高烧到39℃,要送至急诊吗?’儿科医生指出,许多家长发现孩子高烧,就急着想送至急诊,担心脑子被烧坏了,但发烧并非是送急诊的主要考虑,如果发烧合并抽搐,或是严重倦怠、嗜睡,三个月以下的婴幼儿发烧,才需紧急就医。

许多家长以帮宝宝测量体温,发现体温异常,身体发烫,就乱了方寸,急着将宝宝送至急诊,建议家长先别慌张,重新再测一次孩子体温。

发烧定义为中心体温超过38℃,量测方式包括耳温、肛温,如果确定发烧,可以先给孩子服用退烧药,不过,用了之后,并不会马上退烧,因此必须每隔10~20分钟帮孩子再量一次体温。

发烧时,常常出现唇色苍白或发绀、四肢冰冷,以及身体不自主地发抖或打寒颤等反应,这些是因为身体为了要因应发烧而产生的一些变化,例如通过寒颤来增加热量,发寒、四肢冰冷则是因为周边血管的收缩来减少热量丧失。

发烧温度的高低并不是决定是否送急诊的主要考虑,评估重点为孩子是否高烧不退,退烧降温后的精神与活力、呼吸状况、周边末梢循环是否恢复正常,手脚摸起来是否温暖等。

如果退烧降温后,孩子意识恢复,呼吸平缓,可以自己稍微进食,手脚末梢循环亦恢复正常,就可以不需要直奔急诊,但还是应该至一般门诊追踪或检查。

至于孩子出现哪些症状,就应往急诊送?五大原则:

1 发烧合并抽搐。

2 使用完退烧药后状态未改善,无法进食喝水或持续呕吐、呼吸急促、意识不清、抽搐、嗜睡。

3 孩子已无发烧,却仍活力差,无法进食、嗜睡、倦怠。

4 三个月以下的婴幼儿发烧。

5 患有代谢性疾病、心脏病、慢性呼吸道疾病、血液病、肝肾功能不佳或是癫痫病史的幼儿,如突然活力不佳、

6 呕吐、呼吸喘、嗜睡、嘴唇发绀及四周苍白。

当出现事故时,一定要坚持在现场抢救,切不可惊慌失措,束手无策,造成可当场救活的人,由于救治不及时、不得不失去生命。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幼儿急救常识,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急救常识一

一、气管异物

倒拎拍背法:适合用于小年龄幼儿,将其倒提,在两肩胛骨间拍击;趴卧拍背法:适合用于大龄幼儿,可让其趴卧在成人腿上,胸部紧贴急救者的膝部,头部朝下,拍其背部。

站位急救法:成人站在患儿身后,双臂围绕幼儿腰部,一手握拳,拳头的拇指顶在患儿的上腹部(脐稍上方),另一手握住握拳的手向上、后方猛烈挤压上腹部。易进入气管,随气管扩张改变形状,不易排出而造成危险。一般人常会采用拍打后背的方法来帮助伤者清除进入气道的异物。但事实上,这种方法对清除像果冻、年糕、汤团等具有一定粘性的食物所引起的气道阻塞,往往难以见效。可采用哈姆立克急救法。具体的做法是:施救者站在伤者的后面,以拳头的大拇指侧与食指侧,对准伤者肚脐与剑突之间的腹部,另一手置于拳头上并紧握,而后快速向上方压挤。使横隔膜突然向上,压迫肺部,以使阻塞气管的异物喷出。

②鱼刺:急救措施较小的鱼刺,有时随着吞咽,自然就可滑下去了。如果感觉刺痛,可用手电筒照亮口咽部,用小勺将舌背压低。仔细检查咽峡部,主要是喉咽的入口两边,因为这是鱼刺最容易卡住的地方,如果发现刺不大,扎得不深,就可用长镊子夹出。对较小的细刺,也可用食醋或威灵仙煎汤含漱,效果也较为理想。

注意事项较大的或扎得较深的鱼刺,无论怎样作吞咽动作,疼痛不减,喉咙的入口两边及四周如果均不见鱼刺,就应去医院治疗。当鱼刺卡在嗓子里时,千万不能让患者囫囵吞咽大块馒头、烙饼等食物。虽然有时这样作可以把鱼刺除掉,但有时这样不恰当的处理,不仅没把鱼刺除掉,反而使其刺得更深,更不宜取出,严重时感染发炎就更麻烦了。

二、头部摔伤

一、凡孩子头部着地跌倒或被硬物碰撞头颅,即使当时无任何症状,也应让他安静休息,并注意观察。观察最少需要24小时,若达48小时则更为安全

出血时,立即用一块消毒纱布轻轻按压伤口,并及时送医院;:如嗜睡、恶心呕吐、头痛、意识模糊、抽搐等症状出现就要引起重视紧急送往医院。所以平时教育幼儿摔伤头部后务必及时告诉成人。

二、用手详细地检查孩子的头颅,头皮隆起的包一般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用手摸清是否有局部的骨板凹陷。若有则意味着颅骨受外力冲撞而破裂或下陷,有可能损伤脑膜或脑实质,要及时送医院作进一步观察。

三、注意观察孩子外伤后的精神状态和活动,当出现与平时不同的变化,例如出奇地静、呆滞、不愿动、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或冷漠等,则可能有脑实质性损伤。

四、外伤以后出现呕吐,是一个危险信号,可能是颅内出血引起颅内高压所致,须立即送急诊检查,切莫拖延。否则,病孩可在几十分钟内发生昏迷,并有生命危险。

五、注意观察孩子的四肢活动是否对称,若发现孩子的某一侧肢体活动不灵,或不能活动,有可能仅仅是肢体损伤,也有可能是头颅外伤的严重表现,而且往往是后期出现的症状。为保险起见,应将孩子及时送医院检查。

三、小儿高热惊厥

多见于四岁以下的小儿,因神经系统未发能完善,一旦发热超过40℃,便会出现两眼上翻或斜视、凝视、四肢强直并阵阵抽动,面部肌肉也会不时抽动。伴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等。当小孩因高热发生抽筋时,其可怕的症状常使家长十分紧张。甚至在半夜抱着孩子去医院。其实高热惊厥大可在几秒钟或几分钟内自行平息。因此,发生抽筋时,如果小孩是躺在床铺上,就不必担心,如果是在道路上、水边或容易跌落的地方,则要将小孩抱起转移到较安全的地方进行处理。使其头偏向一侧,松解孩子的衣扣、腰带,随时擦掉孩子的呕吐物,以防窒息。同时,可用凉毛巾或冰袋放在患儿额头,并用微温的水擦洗孩子全身降温。家中若备有小儿退热栓,可即取出一枚放入患儿肛-门。小儿发生高热惊厥时不会自行咬伤舌头,不用向其口中填塞任何物品。对于清醒后的小儿,可给予足量的糖盐水补充因高热出汗丢失的水分。若经上述处理,小儿仍不断发生抽筋超过十分钟以上,则应立即送医院治疗。以免抽筋时间过长发生意外或使大脑受到不可逆的损伤。送孩子去医院的途中,还需时时注意保持孩子呼吸道通畅,以防呕吐物的呛入。

四、骨折和关节脱位

万一发生了骨折和关节脱位,千万不要随意地移动或搬动孩子,这可能会引起受伤处进一步的错位,以及血管因压迫而破裂出血。

首先要问他受伤的部位是否能够移动,如果他说可以,只是感觉稍微有一点疼,那通常说明受伤并不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先让孩子选择自己舒服的姿势休息,然后

在受伤处盖上一层布,受伤后的24-48个小时内每隔2-3个小时对受伤部位用冰袋进行冷敷,这样可以减轻受伤部位疼痛、出血以及肿胀。但是冷敷的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切不可长时间不间断的冷敷或者直接将冰袋放在皮肤上,那样会造成孩子皮肤的损伤。还可以用弹力绑带压住受伤部位,这可以限制血液和其他液体进一步聚集到伤口,引起更严重的肿胀。另外,还可以用几个枕头将受伤的部位抬高,最好要高于心脏位置,以减少血液聚集到伤处和肿胀程度。如果情况严重,应该马上叫急救车,在急救车到来之前,可以对受伤的部位作一些简单的包扎固定,有利于医生的进一步治疗。

幼儿急救常识二

一、幼儿气管异物急救知识

气管异物是较常见的儿童意外急症,也是引起5岁以下幼儿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

婴幼儿牙齿未萌出或萌出不全,咀嚼功能未发育成熟,吞咽功能不完善,气管保护性反射不健全。当异物落入气管后,最突出的症状是剧烈的刺激性呛咳,由于气管或支气管被异物部分阻塞或全部阻塞,出现气急憋气,也可因一侧的支气管阻塞,而另一侧吸入空气较多,形成肺气肿,较大的或棱角小的异物(如大枣)可把大气管阻塞,短时间内即可发生憋喘死亡。还有一种软条状异物(如酸菜条)吸入后刚好跨置于气管分支的嵴上,像跨在马鞍上,虽只引起部分梗阻,却成为长期的气管内刺激物,患儿将长期咳嗽、发烧、甚至导致肺炎、肺脓肿形成,也可以置孩子于死地。

当幼儿出现异物呛入气管的情况时,家长千万别惊慌失措,不要试图用手把异物挖出来,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尽快清除异物:

倒立拍背法

对于婴幼儿,家长可立即倒提其两腿,头向下垂,同时轻拍其背部。这样可以通过异物的自身重力和呛咳时胸腔内气体的冲力,迫使异物向外咳出。推压腹部法

可让患儿坐着或站着,救助者站其身后,用两手臂抱住患儿,一手握拳,大拇指向内放在患儿的脐与剑突之间,用另一手掌压住拳头,有节奏地使劲向上向内推压,以促使横膈抬起,压迫肺底让肺内产生一股强大的气流,使之从气管内向外冲出,逼使异物随气流直达口腔,将其排除。

若上述方法无效或情况紧急,应立即将患儿急送医院,医生会根据病情施行气管镜钳取术或做气管切开术。

二、小儿眼外伤急救法

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当眼睛受外伤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急处理。

急救措施

当眼睛受外伤后,绝对不能用自来水洗眼睛,因为自来水不是无菌的,很容易引起细菌感染。应急处理时,处理人自己要把手洗干净,然后用干净纱布盖上眼睛,松松固定。如果用力包扎,压迫刺激伤口会发生感染。

如果有异物刺入眼内,千万不要自己取,要用干净酒杯扣在有异物的眼上,再盖上纱布,用绷带固定去求医,尽量少走路,多乘车。

注意事项

当眼睛发生外伤时,最怕发生细菌感染,一只眼睛感染会引起另一只眼睛的感染,这叫交感性眼炎,是一种危险的症状。医生们把这叫作"同情失明",有时一夜之间两眼会双双失明。为了避免发生上述症状,即使微小的伤口,也必须尽快去医院诊治。

当眼睛受外伤后,在去医院的途中,尽量不让头的面部特别是眼球转动,走路时应当尽量慢慢地走。

为了防止眼外伤,要教育儿童在平时不要玩弄尖锐的物体,如锥子、剪子、针和骨针等。弹弓和能够弹出石头块的玩具也要禁止儿童玩用。还要教育儿童注意爱护眼睛。在制作玩具和航空模型时,使用剪刀、锥子或用剪刀剪铁丝时,更应注意防止刺伤眼睛。

三、儿童踝关节扭伤急救

儿童上体育课时,没有做准备活动而突然跑步或踢球会造成踝关节扭伤。扭伤后的急救方法是:①立即脱下鞋子,举起伤脚。如果足部肿胀无法脱鞋时就用剪刀剪开脱掉。②迅速冷敷。用冷水毛巾或冰袋放在伤部或将伤脚放进盛满冰块的桶内,其效果会更好。千万不要在冷敷前揉擦或按摩,否则会使伤部变大。③固定。冷敷后用弹力绷带扎紧扭伤部位。方法为先在足踝部绕1圈,接着绕至足背和脚底后,绕回足背,再在足踝部多绕一圈扎紧;如果伤部疼痛剧烈,说明有骨折的可能,应及时送医院处理。④将伤部抬高,减轻疼痛并保持安静。⑤经过24小时,肿胀和疼痛过后,没有发现骨折征象,可用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利于血肿及时吸收。

四、小儿消化道有异物急救

误吞异物通常见于2-3岁的儿童,因其已会走路,更爱将手中抓的东西,诸如棋子、硬币、小钉子、纽扣、回形针、玩具的小零件等放入口内。一不小心就会吞入胃中。

当家长发现小孩将异物吞下以后,只要当时未发现呛咳、呼吸困难、口唇青紫等窒息缺氧表现,就不必过分紧张,无须相方设法使误吞的异物吐出来,因为催吐有时反而会使异物误吸入气管而发生窒息,尤其儿童更易发生。误吞异物后试图用导泻药使之从肠道迅速排出的方法也是错误的,因为诸如钉子、回行针等带尖、带勾的异物、遇到肠管因药物作用快速蠕动时,很可能钩到肠壁上,甚至引起肠壁穿孔。

在一般情况下,异物进入消化道以后,除了少数带钩、太大或太重的异物外,大多数诸如棋子、硬币、纽扣等异物,都能随胃肠道的蠕动与粪便一起排出体外。为防止异物滞留于消化道,可多给吞入异物的小儿吃些富含维生素是食物,如韭菜、芹菜等,以促进消化道的生理性蠕动,加速异物的排出。多数异物在胃肠道里停留的时间不超过两三天,也有少数经三四周才排出。每次患儿排便时,家长都应仔细检查,直至确认异物已经排出为止。在此期间,患儿一旦出现呕血、腹痛、发烧或排黑色稀便,说明有严重的消化道损伤发生,必须立即去医院治疗。若经过三四周仍未发现异物排出,则应去医院请医生处理。

如果给小儿测体温时,小儿不慎咬断温度计,将水银吞入,家长不要慌忙给小孩喂牛奶、豆浆或鸡蛋青,使水银和这些食物中的蛋白结合,防止水银被吸收而中毒,而应立即让小孩用清水漱口,清除口内的碎玻璃,只要没有大块碎玻璃被吞下就不会有任何危险。因为水银是一种重金属,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所以根本不会与蛋青、牛奶中的蛋白结合,更不会在胃肠道内被吸收而中毒。只有离子状态的水银可以在肠道内被吸收,误食后可引起中毒。通常情况下,误咽口表内的水银后。少则几小时,多则十几小时,即可从粪便中安然排出。当然,水银在常温下即可挥发成气态汞,被吸入呼吸道后可引起中毒。所以对于散落在地的水银要及时清除,以防吸入中毒。如果患儿吞入钉子、回行针、碎玻璃等尖锐的、带尖带钩的异物,很难象一般异物那样顺利排出,必须火速去医院检查处置。因为这些异物随时可能钩住或穿透消化道,造成严重的消化道损伤。

这是一个8岁的小女孩,送到急诊时已经昏迷了。家长说,孩子是在吃了一袋泡椒凤爪之后出现的头晕恶心,紧接着便是呼之不应紧急送医。

作为医生,尽管我们用了洪荒之力,却依旧没能挽留住孩子的生命。孩子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死亡的呢?难道真的是食物中毒?如果说孩子是因为吃了泡椒凤爪而导致中毒,那为什么同样食用了泡椒凤爪的家长却能安然无恙?为了找到孩子的真正死因,家人申请了尸检。 尸检报告显示,孩子的死与泡椒凤爪无关,而是颅内挫裂伤致死,由外力导致。

这样的结果让家长百思不得其解。孩子并没有同任何人发生过争吵打架,也没有明显的跌倒意外,到底是什么样的外力能把孩子伤成这样?颅内挫裂伤到底从何而来?

原来不久前,妈妈因为发现孩子的作业有问题, 一怒之下便打了患者的后脑勺一巴掌! 很痛心!悲剧就此发生,就是这一巴掌,带走了一条鲜活的生命,拍碎了一个家庭的幸福。

作为家长,她不知道孩子的后脑勺是不能打的!后脑勺有人的呼吸中枢在那里,就是延髓,如果打的时候,造成呼吸中枢震荡,可以引起一些呼吸衰竭的并发症,是能致命的。

如果家长能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如果家长能多了解掌握一点医学常识,这样的悲剧是不是就可以避免?可惜,任何事情都没有如果,悲剧过后能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懊悔、教训和警醒。

说到教训,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病例,也是脑出血。

这是一个只有10个月的小女婴,却刚刚经历了一次开颅手术。但很遗憾,尽管进行了手术治疗,孩子最终还是没保住。

孩子脑出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就是爸爸的一个动作。

孩子的爸爸用向上抛的动作来逗孩子,就是这一个动作,孩子竟然面色苍白、开始轻微抽搐。起初,家人并没有太在意,认为是孩子可能受了惊吓,缓一缓,没准过上几天就好了。但没想到的是,数日后孩子不仅没有缓过来,还从轻微抽搐发展到后来十多分钟就抽一次。全家人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急急忙忙送到医院。

这个孩子最终确诊为摇晃婴儿综合征,送到医院时,已经几近昏迷。可惜送医太晚了,这场手术我们持续了近2个小时,尽管我们用尽了洪荒之力,但遗憾的是依旧没能挽留这个孩子的生命。

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家人哭成了泪人。当时的场景,特别是年轻的爸爸在病房走廊里用头撞着墙,痛哭自责“都怪我,都怪我”那一幕,几年来始终在我心中挥之不去。

我相信在很多方面他是一个非常疼爱孩子的好爸爸,他只是想尽自己所能逗孩子乐一乐,希望自己的宝宝快乐成长。但就是因为医学常识的缺失,最终害了孩子。代价太大了,真的太惨痛了!这样的愧疚和悔恨会跟随他一辈子。

因过度“摇晃”致孩子脑出血、瘫痪、死亡的病例已经在临床中发生多起。婴儿哭闹时,很多家长都习惯用“摇晃”的方法来哄孩子,这种方式是极为错误的。

错误动作:前后晃

错误动作:上下颠

错误动作:连颠带晃

摇晃婴儿综合征多发于3岁以下的儿童。出于对孩子的喜爱,有的家长经常将婴儿架在大人肩膀上晃动;有的家长经常把婴儿抱在怀里前后左右不断摇晃;有的家长甚至会带孩子做一些危险刺激的 游戏 这些都是会持续造成婴儿的伤害, 也是发生婴儿摇晃综合征的罪魁祸首。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哄孩子的方法呢?

第一:宝宝哭吵时,家长首先要多的是耐心分析孩子哭吵的原因。宝宝一般苦恼的原因包括这么几种:宝宝饿了、没有吃饱、尿湿了、出牙不适、缺钙、睡眠节律紊乱,还有就是孩子可能患有某些疾病。找准了原因,就有了明确的路径可循,简单的原因能解决的马上解决,复杂的原因马上送医院寻求医生的专业帮助。

家长们一定要切记,千万不要宝宝一哭就去摇晃,特别需要郑重提醒的是,家长一定要避免由于宝宝哭闹,而使自己处于烦躁带有情绪去用力过度摇晃。

正确的做法是: 可先轻轻地抚摸婴儿头面部、手、足,轻拍其身体,或搂在怀里一边哼着小调,一边轻轻地、舒缓地摇一摇,能够促进婴儿神经反射和运动器官 健康 发育。

第二:如果有家长用摇篮摇晃宝宝时,一定要记得只能轻轻地前后、左右摇晃,一定要避免旋转和上下摇晃,或者是突然去改变摇晃的方向。如果家长是抱着摇晃,应将宝宝贴在家长的身体上、靠腰部,让宝宝随着家长的身体一起轻轻摇晃,而不是靠胳膊来摇晃。像我在前面提到的反复宝把宝抛到空中、将宝宝架在肩背上摇动、将宝宝放在大人腿上晃动、抱着宝宝旋转等这些危险动作,一定要避免。

请各位家长一定要牢记: 婴儿不同成人。婴儿头部的体积和重量占全身的比例,远比成人要大得多。婴儿的头长占身体总长的约20%,而我们成人的比例约为10%, 同时婴儿的脑部还处于发育期,还未稳固,特别是颈部的肌肉、颈椎、韧带都很弱,难以承受较大幅度的摇晃和高抛的震荡。所以当婴儿受到强力摇晃时,常常在没有外部损伤迹象的情况下造成头或脑的损伤,包括血管撕裂及脑神经纤维受损。 请各位家长一定要牢记: 摇晃婴儿综合征的初期症状可能是嗜睡、食欲不振或烦躁不安,接着出现抽搐或意识不清等,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或死亡。在临床病例中,患有摇晃婴儿综合征的婴儿有时即使命保住了,但也可能却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总之,请家长丢掉“摇晃”孩子这个坏习惯,是预防这种病的最有效的办法。另外,一旦孩子出现早期症状,请及时就医,切记别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以上两个病例的结局都是悲剧,根源就是家长医学常识的缺失。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重视起来,多学习了解一点,不要让这样的悲剧再发生了!

安徽女童被开水烫伤之后,她的父母都非常的焦急。但是这一路很庆幸有民警一路拉响警报,这样才可以成功送往医院救治。紧急送医重要性就是交通问题,如果没有民警一路拉响警报,对于私家车来说很多人都不知道车里面有患者。可能就会耽误病情,也会耽误孩子痛苦的时间。这个孩子烫伤还是比较严重的,当时民警在执勤,发现私家车靠近,有一位女孩很痛苦的哭泣。

根据女子表示两岁的女儿自己在家中玩,不慎把开水打翻,全身出现大面积的烫伤。在路途中有感觉油快耗尽,耽误被救助,于是民警就急忙给孩子送往当地医院。为了给孩子争取宝贵的时间,直接都没有思考得让家长给孩子抱到了警车。一直拉着警灯18分钟之后便送到了医院,来到医院也是争取最紧迫的时间冲向急诊室。

随后交警还帮忙挂号,还联系医生取药等,看来民警真的是为人民服务。目前孩子也在紧急的处置,现在并没有大碍,会进一步治疗,当然后期还是需要康复。民警在大家危难的时候都会显担当,也能够排除解忧。女孩的母亲一直对民警道谢,能够看出孩子已经妥善的被救治,警方才安心的离开,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通过这一现象,希望大家在照顾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多一份细心和耐心。特别是孩子在活动的时候旁边都不能放热水,一旦打翻可能就会给孩子带来危险的后果,甚至还会留下疤痕、这样后期也会给孩子带来心理自卑的影响,家长一定要引以为戒、如果被烫伤之后应该选择最正确的治疗方法,不要在家里选择偏方或者是土办法,会耽误孩子的病情。

您是否有这个经验?当孩子生病了发生一些症状,心急如焚的您手忙脚乱的送孩子到急诊室,却换来医师一阵白眼,一副「又没怎样干嘛那么紧张」的表情?这里告诉家长们什么时候要送急诊,其他时候门诊挂号就可以了。

有些严重的病征就不用强调了,比如说大面积烫伤、大出血、呛到窒息、抽搐、昏迷等,不可能不送医急救。下面列出的是一些您可能会不是很确定是否严重,但事实上要快点来就医的状况。

1、一个月以下的新生儿精神变差:可能是严重的败血症,快送医。

2、精神涣散:若您的孩子不哭不笑,眼睛只盯着一点看,整个人软趴趴的,快送医。

3、一碰他就喊痛或尖叫,快送医。

4、不能走路:不能走路可能是脚的问题,也可能是脑部疾病(如脑瘤),常常也是严重腹痛的表现。

5、肚子痛到不能走路:可能有严重腹部感染。

6、睾丸或阴囊疼痛:如果是年纪比较大的孩子(大于十三岁)要小心睾丸扭转。

7、喘:这是最重要的症状,也是最难辨别的症状。首先您要确定孩子不是因鼻塞而呼吸很大声—先用食盐水清洗鼻子后抽鼻涕,再予以评估。不管是呼吸费力,呼吸有哮吼声,或者「咻咻」的喘鸣声,都应该快点送医。体温正常时呼吸若大于六十次/分钟,唇色发紫、胸肋凹陷的话,更要快点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