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住宿问题对于小留学生来说,寄宿制私立中学的门槛相对要高一些,国际生的录取比例也比较低,所以大部分的低龄留学生往往都会选择走读制的中学。如果在父母不能陪读的情况下,小留学生则需要住在寄宿家庭中。但由于语言、文化、性格、生活习惯的差异,低龄留学
住宿问题
对于小留学生来说,寄宿制私立中学的门槛相对要高一些,国际生的录取比例也比较低,所以大部分的低龄留学生往往都会选择走读制的中学。如果在父母不能陪读的情况下,小留学生则需要住在寄宿家庭中。
但由于语言、文化、性格、生活习惯的差异,低龄留学生经常会与寄宿家庭沟通不畅、相处不愉快等。因此,在送孩子出国留学前,家长须格外关注寄宿家庭这一事项。
在选择寄宿家庭的时候,首先,家长需要根据学校或中介机构所提供的信息了解寄宿家庭的人员结构和背景。如果是华人的寄宿家庭,其饮食习惯会让之前在国内生活的小留学生更容易适应。并且,在文化及语言沟通上,华人的寄宿家庭也更能让初到国外的留学生更快适应。
如果寄宿家庭成员为留学目的国的本地人或是其他族裔的人群,则要考虑孩子是否能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如果孩子性格比较外向,又善于与人沟通,那么西式寄宿家庭也是可以考虑的,如果碰到同样乐于沟通的家庭,对孩子的语言能力也会有较强的锻炼作用。
在了解寄宿家庭成员信息时也可以关注寄宿家庭中是否有与留学生年龄相仿的孩子。对于一些家长来说,希望在寄宿家庭中有和自己孩子年龄相仿的成员能够与自己的孩子相互帮助和一起成长。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两个孩子在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下成长,在相处中难免会有一些摩擦,如果小留学生本身缺乏一些为人处事的能力,并且相对内向,不善于交朋友的话,选择这样的家庭,有可能给孩子带来在日常生活交往的烦恼。心理问题
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有心理学专家表示,这个阶段青少年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和道德标准受父母影响最大。而在进入中学之后,同龄人群体的价值观,以及其他成年人的评价则变得尤为重要,这让青少年对已有的道德标准和自己的价值开始重新评估。
如果在此时进入另一个文化相差甚远的环境,青少年的心理压力无疑会增加。以国内外教育方式为例,在国内的课堂中通常是以讲授为主,学生则只需要听。而在国外的中学课堂中,会进行激烈的小组讨论,师生之间交流频繁,各自发表不同的观点与看法。
这对于一些相对内向的孩子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他们公开表达观点、想法的胆怯心理,进而导致每当上课时,都会有非常大的心理压力,担心自己不能很好地融入课堂,甚至会怀疑自己,使原本就安静且不善于表达的性格会变得更加沉默寡言。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难以适应一个新环境,对于本身就活跃、乐于与人交往的孩子来说,一个新环境反而会帮助他们解放自己的天性。但是在西方教育中,教师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一些老师甚至要求孩子提出相反的意见和观点,这种反向思维训练可以帮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提升自己的大局观。低龄留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不能一概而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家长则需要仔细观察,深入了解自己孩子,从而好好规划他们的学业。缺少中华文化熏陶
青少年时期也是民族认同感形成的关键时期,低龄留学会在一定程度中阻碍孩子与祖国和中华文化的联结。虽然在国内教育的体制下,从小就要求学生背诵唐诗、古文,进行中华文化的熏陶,但年龄较小的孩子对诗词背后所孕育的情感理解并不能非常深刻。
另一方面,人们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也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通过教育、大众媒体和人际交往等因素耳濡目染,不断深化而造就的。而当小留学生离开了这片土地,开始在国外生活和学习时,虽然有先进的知识以及良好的教学方法哺育他们成长,但这不利于他们得到一份浓郁的中华文化的熏陶。而缺乏对中华文化认同感的低龄留学生在未来回国后,则可能会遇到一些文化冲突的问题。
不过,前有“师夷长技以自强”,今有“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孩子在国外学习可以很大地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培养世界公民意识,也能增进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不同的思想在碰撞中更有可能碰出火花,跟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一个道理。
如果家长能在孩子留学的过程中重视中国文化的灌输,在学好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挑选合适的年龄段出国留学,也是一个让孩子兼收并蓄,成为世界公民的好的方式。
较早地将孩子送出国留学使家长们面对种种顾虑,选择留学需要家长更多的理性思考,深度分析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在低龄阶段就走上低龄留学的这条路。
同时也需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告诉孩子出国留学将面临的问题,也需要让孩子做好出国后独当一面的准备。虽然,学生较早地离开家长前往国外学习,使家长不能更多地陪伴在孩子的身边,但在国外学习的过程中他们能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以及独立能力。
现在的留学生越来越低龄化,不少家长在孩子小学的时候便已经做了种种出国打算,不过爸爸妈妈们在考虑送子女留学时,不妨先问问自己下面这八个问题,评估一下自己是否为孩子的留学生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孩子的学习能力追得上你的期望值吗
首先语言就是所有留学生都无法绕过的一座山,中介可以为你包装出好看的成绩,可是不会替你上课、写作业。语言不过关,听课、记笔记、写作业、交朋友,每一步都会遇到麻烦。
其次,那些上了名校和排名靠前的大学的更要有思想准备。这些名校排名靠前是有道理的,他们对学生要求严,学生课业重是非常普遍的。国内的学生,有时尽管书面成绩不错,但社会经验、语言表达以及文化习俗等各方面与美国学生仍然会有很大差距,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对于家长来说,最重要的是对孩子的能力有客观的判断,帮助孩子在国外的大学中找到适合他的“那一个”。如果孩子适合排名100的大学,可是父母和中介通过种种手段把孩子强推进前30,那么父母的满足和虚荣是以孩子未来身体和精神承受的巨大压力甚至伤害为代价的。
孩子抗压的能力,你真的了解吗
面对困难重重的异国环境,性格开朗外向,喜欢与人打交道,在社交上没有畏惧心理,遇到困难,主动寻求有效的帮助,在情绪不佳时能找到排泄的渠道,这样的人更容易适应国外的环境。
在你对异国他乡的学习和生活都还没“上道”的时候,不要轻易被他人轻蔑的眼神,不屑的口气打倒,内心要坚强,外表要“皮实”,要相信“不经历风雨,难得见彩虹”。如果孩子的个性太“宅”,不善交流,再加上有颗受不了委屈和挫折、敏感易受伤害的玻璃心,父母则要面对外表光鲜的留学之路三思而后行。
你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了吗
常常听到一些家长发出这样的抱怨,出国留学的孩子不愿与家长交流。一旦发生问题,如挂科,无法毕业,被学校除名,精神抑郁,甚至酗酒吸毒犯罪时,家长都感到措手不及,无法接受。这其实说明孩子在出国前没有与家长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一种基于爱与信任的亲子关系中,家长可以动态地了解孩子在国外的生活,特别是他们心理情绪上的波动,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孩子支持和安抚,孩子也会在与父母的交流中得到情绪的释放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果在孩子出国前没有建立起这种关系,那么出国后,大多数的情况是孩子与父母渐行渐远,家长无从了解孩子,也就更谈不上帮助孩子。
是否详细了解了国外大学的情况
孩子留学前,家长要准备的不仅是充足的学费和生活费,还有很多要做的“功课”。
美国大学系统与国内大不相同,家长应从各种渠道去了解:课业压力,师生比例,课程设置,成绩考核,毕业率,就业率等等。
家长只有成为“内行”,才能给孩子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才能与孩子有效交流,才能与学校顺畅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
一旦出问题,孩子是否懂得寻求专业帮助
除了父母的安抚,在美国一个最直接,也是最容易被亚裔,特别是华人 (不仅是留学生) 忽略的是看心理医生。
美国心理协会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统计显示,亚裔大学生自杀念头及试图自杀的行为远比白人高。在15至34岁的亚裔中,自杀是第二大死因,而20至24岁的亚裔有最高的自杀率。
专家认为,这个现象与亚裔不习惯看心理医师,延误了及时获得专家协助的时机有关。有些人缺乏处理压力的能力,但是又认为寻求心理帮助是件丢脸的事,因此较少看心理医生。
事实上,美国大学都提供相关的免费心理咨询,家长要正面鼓励孩子,到大学后尽早了解学校里的相关部门,有需要时为什么不趁早利用不要拖延到问题严重,甚至发生悲剧。
孩子承受不了压力时,你知道怎样应对吗
在孩子踏上留学之路的时候,家长应做充分的心理准备,知道这是一条坎坷不平的路。在美国每一年都有学生在功课压力下身体和心理健康受到严重损坏。美国的家长一般会让孩子休学半年甚至一年,或是从压力大的名校转到压力小的普通州立大学。
留学生往往害怕父母失望,报喜不报忧,有问题自己扛着。
作为家长该有这样的意识:与孩子的健康、一生的幸福快乐相比,暂时的挫败和家长的面子都不值一提。所以家长要多了解国外大学的有关规定,在发现孩子无法正常学习下去时,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找出可实施的策略,如休学或转学。
是否为孩子在国外准备了有力的后援
千里之外的父母在孩子出现紧急状况时“远水解不了近渴”,这时,事先委托的亲戚、朋友、同学就会为你“打头阵”。出了紧急情况,这些比家长更了解国外情况的“后援”也是孩子日常生活遇到问题时寻求帮助的最好渠道。
经济实力是否足够支持孩子的学习
尽管留学大军中有“不差钱”的“富二代”“官二代”,但是也有大批需要掂量自己腰包的中产和需要借债付学费的工薪族。对于后两者,除了知道要付给大学的费用外,还要为孩子准备充足的生活费。这时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和对孩子的了解显得非常重要。
家长最好能从孩子的学习状况、职业规划与设计、国外教育资源的优劣等方面综合思索,然后再做决议。申请国外的大学,还要思索孩子自身的情况,特别是申请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度的大学,英语一定要好。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