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奶奶只能求子吗?能不能求事业

老人 0 73

泰山奶奶只能求子吗?能不能求事业,第1张

泰山奶奶只能求子吗?能不能求事业
导读:当然可以求到,心诚则灵,看《玉历宝钞》这本民间奇书吧。求事业-需要你的事业要正当行业,不要坑蒙拐骗之类的。求事业之前你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啊。上天有好生之德,孝敬父母的人,求什么来什么。求姻缘之前你必须看《玉历宝钞》这样的书,你一定不乱搞男

当然可以求到,心诚则灵,看《玉历宝钞》这本民间奇书吧。

求事业-需要你的事业要正当行业,不要坑蒙拐骗之类的。

求事业之前你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啊。上天有好生之德,孝敬父母的人,求什么来什么。

求姻缘之前你必须看《玉历宝钞》这样的书,你一定不乱搞男女关系,不要劈腿,不要看一些不干净的**和。更不能传播这些东西。

去求之前你要准备供果(一般指的水果都可以),千万不要带肉,鸡,酒这类的东西进去

上三支香,然后嗑三个头,跪着心里默认,我某某某-哪里人,生辰八字,想求事业和婚姻,请泰山奶奶慈悲吧,赐我财富吧,让我能够孝敬父母,周济穷人吧,泰山奶奶啊,请您慈悲吧,赐我福德配偶吧,让我们一起孝敬父母,行善积德吧。 默念这些完之后(最好写下来),你一定要发愿助印《玉历宝钞》或者《圣贤教育改变命运》这样的书和光碟 100本以上。我保你成功。

把这个方法告诉更多的人,特别像你这样的人,要事业没事业,仍然是孑然一身,唱着单身情歌的人。最后祝你成功,阿弥陀佛

比较简单的就是 香火和贡品

贡品 香 :数量,质量,种类,贡品比如说水果,主食,菜,一般的水果就可以的 ,随意一般不能低于自己的标准 ,根据自己的条件意愿而定

首先是贡品不能人先吃,供果放好然后烧香一炷香和三炷香都可以的 要用意识说明是供奉泰山老奶的 或者是在点香的时候三称泰山老奶 朝拜这些随意 最好是磕头 数量是1 3 9 最好是避免没有供果烧香 这样是可以的 因为其中有很多的原因的 不多说了 如果想知道可以追问

如果家里面只是供养了泰山老奶找个比较宽敞的地方 最好不要再卧室 厕所 厨房 最好是所供养的地方没有其他杂乱的东西 东西越好越少

不多说了 多说你会觉得压力大的

我只知道常住持泰山最大的道家贤圣是碧霞仙子 泰山老奶奶可能是

不满意请追问

泰山奶奶是中国内陆的山神信仰,尊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简称碧霞元君。泰山奶奶在中国民间宗教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道场是在中国五岳之尊的东岳泰山。碧霞元君的影响力历经上千年,特别是在明清时期以后,对于中国北方地区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

道书《续道藏》载其全名为“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弘济真人”,“永镇泰山,助国裕民,济厄救险,赏功罚罪 ”。宋真宗时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并建祠奉祀。到了明代,这段文字被铸造在碧霞祠的御制铜钟上,从此香火兴盛。明代王锡爵撰写的碧霞宫碑文记曰:“自碧霞宫兴,而世人香火东岳者,咸奔走元君,近数百里,远及数千里。”

王昭《行脚山东记》记载,泰山周围的老百姓“终日仰对泰山而不知有泰山,名之曰奶奶山。”在沾化历代民间则只知泰山奶奶,不知碧霞元君。这是因为,世传泰山奶奶是泰山大帝的妻子,娘家是沾化久山。久山是沾化重镇,临河近海,建有驿站、巡检司、永利盐场,以繁华闻名遐迩。沾化民间关于泰山奶奶的故事甚多,自撷取二则以飨读者。

传说有一花姓夫妇,年过五旬喜得一女,取名花仙,视若掌珠。其实花仙不但长相丑陋而且头秃,被人们称为丑姑。有一年,花老夫妇因瘟疫相继去世,花仙便成了孤儿。她虽然没有亲门近支,但是善良的乡亲轮流抚养她,东家做条裤,西家缝件袄,吃着百家门的饭,日日长大。乡亲们指望花仙长大成人找个好婆家,也好对得起花老夫妇的在天之灵。

花仙家院子里有一棵老冬枣树,结的枣圆如铃、甜如蜜、脆如梨,非常好吃。花仙父母在世时,勤于管理,每年都结好多枣,除供乡亲们尝鲜外,还有不少外地人慕名前来求尝。父亲去世前,拉着不太懂事的花仙说:“这棵枣树,千万别糟践了,听您爷爷说,这种树非常难得,来之不易。”父母去世后,花仙不会管理,已经多年不结枣了。

可是,没想到有一年老枣树特别旺,葱茏的绿叶间竟然结出好几颗枣。枣子熟了,又红又大,玲珑剔透,花仙摘下来自己舍不得吃,敬奉养育她的婶子大娘。婶子大娘们被她的感恩之心所打动,谁都不肯吃,非要花仙自己吃不可。花仙无奈,只得依从她们。谁也没想到,花仙吃了那枣子后,竟然出现了奇迹。不几天功夫,花仙就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粗矮的身形变得苗条修长,满头秃疮结痂囫囵脱下,长出满头秀发,眉清目秀,俨然变成一个楚楚动人美若天仙的窈窕淑女,而囫囵脱下的秃疮结痂则变成大银碗。从此,她便用银碗讨饭。从此沾化就有了“拿着银碗讨饭吃”的俗语。

有一天,全村人都做了一个大同小异的梦。梦见一个骑着猎豹的裸女,从村北的马虎岭上来到花仙家,好多人都来围观。裸女自称是山神,对大家说,花仙是泰山大帝的娘娘,我是奉命带她去泰山同大帝完婚的。说罢就给花仙梳洗打扮,转眼间把花仙打扮的如同天仙下凡。山神将花仙扶上猎豹,猎豹腾空而起,踏上五彩祥云朝泰山方向飞奔而去。第二天,村里人们边纷纷议论着梦境之事,便去花仙家看个究竟,只见屋内空空,不见花仙姑娘的踪影。

后来,和花仙要好的几个久山姑娘很想念她,于是长途跋涉来到泰山,想见花仙一面。她们边寻找边打问,当她们向一位胡须飘然的老人问询时,老人默默沉思片刻,只遥指了一下泰山之巅金光闪闪的碧霞祠,不答一言飘然而去。当姑娘们精疲力尽地爬到山顶进入碧霞祠时,但见碧霞元君神像神似花仙姑娘。姑娘们意识到花仙真的成了神仙,便欲跪拜,但怎么也跪不下,只觉得眼前一阵昏黑,等她们清醒过来,睁眼一看,已经安然无恙地回到久山。

关于花仙成仙得道的故事,还有一则。传说花仙是一个很丑陋的姑娘,头上长满了秃疮,人们都叫她秃姑。她天生男孩子性格,顽皮异常,到处惹事生非。有一天花仙偷了邻居周婶家的瓠子,用刀把瓠子一切两半,将一半挖出瓠瓤,然后把瓠子皮扣在秃头上,又抓住商大娘家的大花公鸡抱在怀中,骑在花爷爷家的垣墙上玩耍。这时从南面天空中飘来一片祥云,但见云中有铁拐李、汉中离、吕洞宾、张果老、韩湘子、蓝采和、曹国舅、何仙姑八位仙人。

道行最深的铁拐李一眼瞅见花仙,觉得很是惊奇,认为这位小姑娘具有仙风道骨。于是就对七位仙家说:诸位,今天我们仙班要添丁增员了,下边这位小女子骑着龙,抱着凤,玉冠霞帔,非同一般啊!说话间,垣墙变为龙,公鸡变成凤凰,瓠子皮变成玉冠,秃姑娘瞬间变成身材窈窕、满头秀发的靓丽仙女,腾空而起,踏上祥云跟随八仙而去。花仙位列仙班,云游四方,后分封到泰山,被尊为碧霞圣母,沾化人则尊称泰山奶奶,而久山人则尊称泰山老姑。从此人们经常见到一位美丽仙女给人们消灾治病、惩治邪恶,深受人们的敬仰和爱戴。

明清民国时期,沾化有许多泰山奶奶庙,普通人家尤其久山人,几乎家家户户都供着泰山奶奶神像。在子弟科考、外出买卖,甚至走亲访友、赶集上店前,必给泰山奶奶上一柱香;渔民出海,要向泰山奶奶祈福求平安。每到农渔休闲时节,人们成群接队到泰山进香奉贡,祭拜泰山奶奶。据说,泰山脚下的客栈总是把沾化久山的客人待为上宾,吃“二笼包子”住上房,每开宴之前首先吆喝一声“沾化久山的客到了吗?”,哪怕没有久山的客人,只要有人答应“到了”,方可开宴。

泰山奶奶的故事,老一辈讲,少一辈讲,口口相传,几百年来深深扎根于民间,不但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而且丰富了沾化的文化内涵,2007年10月列入滨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平安之福

“登泰山 保平安”,祈祷平安,是大多数游客攀登泰山怀着的美好愿望。泰山老奶奶,更是老百姓心目中“有求必应”的平安守护神。多少人,怀揣着对平安吉祥的向往,对泰山老奶奶的虔诚,攀登泰山,祈福纳祥。

2、 求子之福

泰山老奶奶能福佑众生、广布恩露,人们信奉为滋生万物、主管生育的送子娘娘,泰山求子风俗从古至今持续已久。祈求而得的孩子受泰山老奶奶福泽,将会茁壮成长。日后一旦生儿育女,必定要到泰山还愿。若求子未成,则再来一次,但“求子不过三”。

3、 生死之福

“魂归蒿里”,蒿里山,位于泰山之前,是世界华人的魂魄所在。泰山主生死,而蒿里山在泰山旁,被公认为是聚敛魂魄的鬼都。穿过奈河,进入蒿里山阴曹地府,魂魄在这里得到转世,也就有了人们的今生来世。

4、 家宅之福

“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刻在泰山石上的“泰山石敢当”被尊为“镇宅之宝”。石敢当具有镇宅、厌殃、消灾、弭难、保佑平安等功能,可保家宅平安。

5、 祈愿之福

每年三月十五和三月二十八分别是泰山老奶奶和东岳泰山神的寿诞,这时候,来自世界各地的善男信女都会从四面八方而来汇聚泰山,焚香祭拜,共同为泰山老奶奶和泰山神祝寿祈福。

二、延伸阅读——传统五福

福开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人们孜孜追求美好生活的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福、追求福的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不仅提出了体现中华特色“福”,而且以“福”字为中心衍生出“福气”、“福分”、“福地”、“福相”、“福门”、“福将”、“福泰”、“福星”、“鸿福”等一系列概念,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福文化”体系,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五福”理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福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福理想”的标志。

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人们经常说“五福临门”。“五福”代表五个吉祥的祝福:长寿、富贵、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传统习俗中,五福合起来就构成幸福美满的人生!

1、长寿之福

《尚书》把“寿”列为五福之首。后世注解者对《尚书》中“寿”字的解释比较一致,都理解为“长寿”或“高寿”之意。

首先,长寿理想体现中华民族敬重人的生命价值。古人强调,人为万物之灵长,应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尚书·泰誓上》提出:“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荀子说:“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隋唐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卫生歌》中说:“天地之间人为贵,头象天穹足象地。父母遗体宜保之,萁裘五福寿为最。”正是出于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敬重,寿命长短才显得至关重要。人生的一切幸福都建立在生命存续的基础上,生命价值与寿命长短紧密相关,寿命长短自然成为衡量生命价值大小的重要尺度。

其次,长寿理想是社会各阶层共同追求的人生目标。在中国历史上,祈求长寿在各个社会阶层中都具有高度的社会共识:封建帝王希望“万寿无疆”,平民百姓向往“寿比南山”,父母期待新生婴儿“长命百岁”。活多少岁方为长寿?孔子嫡孙、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其编订的《五经正义》中说:“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下寿八十。”《庄子·盗跖》说:“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再次,长寿理想的实现途径是奉行养生之道。在追求长寿的过程中,产生和形成了融合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修炼方法于一体的中国传统养生文化。道家和道教重视修炼养身,将长生不老作为身体修炼的终极目标;儒家强调道德养生,孔子提出“知者乐,仁者寿”,董仲舒对“仁者寿”的原因作了精辟解释:“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

最后,长寿理想与多子多福观念密切相关。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父系血缘为本位的社会,父系血统的延续至关重要。个体寿命久长既有利于婚育,更有利于人丁兴旺、传宗接代和永继香火;子孙众多不仅仅是个人的福气,更是家庭和家族的福分,即所谓“多子多福”。

2、富贵之福

《尚书》把“富”列为第二福。现代注解者对《尚书》中“富”字的解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的界定为“富裕”,有的解释为“富足”,有的理解为“富贵”。“富裕”说和“富足”都是从经济角度强调物质财产或财富的充足富余。“富贵”说则包含了经济与政治两个维度,其中“富”主要指物质财富和经济地位,“贵”主要指官职禄位和政治地位。综合而言,“富贵”说既包括“财”也包含“禄”,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深厚民间基础的“财文化”和“禄文化”。获取富贵,避免贫贱,是中国传统社会各阶层的共同追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富贵之福的实现途径有二:一是发财致富。福与富起源于同一个字,古人对“福”的释义多作“富”,“福”与“富”可以互解;中国传统吉祥图《百福图》就是以古字体写出各样“福”与“富”字一百个,《百福图》中“福”即“富”。东汉训诂学家刘熙《释名》说:“福,富也。”传统社会里的“财”主要指物资和金钱,也可以称为“利”。古人认为求财谋利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二是功名致贵。在中国传统社会,“禄”被认为是福的重要标志之一,“禄,福也”。功名利禄的核心是获得权力和做官从政,只有获得功名利禄,才能体现社会地位的“高贵”“显贵”。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广大平民阶层获得官职和权力的唯一途径是参加科举考试,即所谓“学而优则仕”。传统社会的官位不是非功利和超功利的,掌握权力也能获财,如“当官发财”“加官进禄”。富贵是“钱”与“权”的结合,既有钱又有权,就能享受富贵之福。

3、康宁之福

《尚书》把“康宁”列为第三福。何谓康宁?有的解释为“平安而无疾病”,有的解释为“身心舒泰无疾病”,有的理解为“康健平安”。归纳起来,“康宁”就是身心健康和平安无事,具体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身体健康。身体健康主要指生理层面,其标志是没有疾病缠身,没有疾病困扰。古人非常重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格言联璧》中说:“无疾病缠身,谓之福。”“无病之身,不知其乐也,病生始知无病之乐。”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实用的“养身”经验,如卫生养身、饮食养身、运

动养身、修炼养身、药物养身、治疗养身等,形成了非常丰富的传统“养身文化”。

二是心理安宁。心理安宁主要指心灵宁静和心态平和,也就是现代心理学所说的心理健康。古人认为,达成心理安宁的具体方法很多,其根本途径在于“养心”。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

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格言联璧》提出“六心”说:“闹时炼心,静时养心,坐时守心,行时验心,言时省心,动时制心。”

三是平安无事。“平安”就是没有风险,没有遭遇危险,“平安是福”的观念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源远流长。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无灾无难便是幸福。“无兵凶荒歉之岁,谓之福。”“无事之家,不知其乐也,事至始知无事之福。”

4、 好德之福

   《尚书》把“攸好德”列为第四福。攸,所也;好,喜好;攸好德,所爱好的美德。以德为尚也是一种幸福,而且是幸福的根本所在。遵循厚德载福和积德成福的理念,把爱好美德视为人生幸福的要素之一,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福文化的鲜明特色。五福中最重要的是第四福——“好德”。有着生性仁厚,宽厚宁静的德,这是最好的“福相”。在古人看来,德是福的根本。福是德的结果和表现。以此敦厚纯洁的“好德”不断增长,培植其他四福,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五福。千百年来人们这样祈盼,为此付之行动,成就了中国独有的文化式样——“五福文化”。

   “德”的含义非常丰富,几乎包括人生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一切有关社会人生的健全身休、健全心理、健全道德、健全社会功能等健全通则都包括进

来了。《左传》襄公七年:“恤民为德。”《韩昨子·二柄》:“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管子·心术上》:“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庄子·外篇·缮性》:“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礼记·乐记》:“德者性之端者也。”德是什么?德是性情的端端正正的体现。《礼记·大学》:“德者本也”。德是万事万物、人生社会的根本。

   “好德”是一切幸福和快乐的源泉,是一切好运和福气的根本。晋人范文子说:“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又说:“夫德,福之基也,无德而福隆,犹无基而厚墉也,其坏也无日矣。”儒家提出以行善为中心的“德福一致”思想,倡导仁爱、忠义、礼仪、睿智、诚信等五种道德准则,践行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五种美德品质,实现大德必寿、义而富贵、善者康宁、修德善终。

    品德修养如何转化为福?一般是经由行善积德再实现积德成福。《尚书·汤诰》说:“天道福善祸*。”孙思邈在《福寿论》中说:“福者,造善之积也;祸者,造不善之积也。”《周易》也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孔子认为:“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孔子主张以义取利,反对见利忘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清人石成金认为,幸福不会“不期而至”,只有先播种才会有收获,行善修德就是一种“种福”行为。“世人皆欲长寿富贵等类,但此诸福,未有不从种根而生者。盖言行有利于人者,俱为之方便,即俱为种福。兹非方便于人,实种福于己。”石成金还为世人如何行善积德开出十个方子: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

5、 善终之福

《尚书》把“考终命”列为第五福。考,老也;终命,高寿善终;考终命,即尽享天年,长寿而亡,寿终正寝,民间的通俗说法为“好死”。善终者能避免横祸,无疾而终,心无烦恼与牵挂、安然而自在的离开人间。善终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共同作用的最终结果,是个体生命历程中最后享受的“福分”。

考终命含义非常丰富。一是坦然面对死亡。死亡是每个人必然面对的人生归宿,对待死亡的态度反映不同的生死观念。古人认为,能够坦然面对死亡,是衡量善终的首要标志。儒家提倡的生死观是乐天知命,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既然生不由己,死亦天命,那么,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好好把握住“生”。道家主张自然主义生死观,强调要顺应自然。庄子认为,人的生死是必然不可免的,就像永远有黑夜和白天一样,这是自然规律。“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二是无疾而终。在离世的时候,没有遭受慢性疾病的折磨和痛苦,而是机体的自然衰老,,生命的自然终止。无疾而终取决于一系列的前提条件,既要珍惜

生命,明白养生、养心之道,又要懂健身之法,还要知调养之术。无疾而终的欲求具有非常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三是终生无憾。个人安然离世,所有的欲求得到满足,所有的愿望得到实现,

没有留下遗憾,没有留下后悔,上对得起苍天,下对得起大地。

四是死得其所。儒家认为,“善终”不仅体现在自然生命的绵长,也体现在死的社会价值上。儒家推崇个人为了集体利益而慷慨赴死的价值取向,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大义凛然。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也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