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经济民警着装规定(1989年12月30日国务院批准,1990年1月11日公安部财政部印发)一、着装范围凡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核准在编的经济民警,按本规定着装,其他人员严禁着经济民警服装。二、服装制式和用料1.经济民警的服装制式同公
经济民警着装规定
(1989年12月30日国务院批准,
1990年1月11日公安部财政部印发)
一、着装范围凡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核准在编的经济民警,按本规定着装,其他人员严禁着经济民警服装。
二、服装制式和用料
1.经济民警的服装制式同公安干警的服装制式相同,单衣式样为西服小翻领,配白色衬衣、藏青色领带,领带卡上有经济民警标志。冬服上衣为直翻领。
2.服装颜色:大衣、上衣、帽子为深橄榄色,裤子为藏青色,制式短袖上衣为浅米**。
3.标志:佩戴人民警察的帽徽和带有“经警”字样的臂章以及图案为齿轮、步枪、五星的肩徽和领花。
4.服装用料:单衣、大沿帽、罩衣、大衣和冬帽为纯化纤面料,长袖衬衣为涤棉平布,短袖衬衣为涤棉茄克平布,棉衣和冬大衣内为晴纶絮片。
三、着装标准1.大沿帽:每三年一顶,热区、亚热区增发网纱大沿帽一顶。
2.帽徽、符号:每人二套,不坏不换。
3.单衣:第一年发二套,用四年,以后每三年发上衣一件,裤子二条。
4.冬帽:高寒区、寒区发皮帽,温区发栽绒帽,均六年一顶,热区、亚热区不发。
5.棉衣:高寒区三年一套,寒区及温区四年一套,热区、亚热区发绒衣,六年一套。
6.罩衣:高寒区三年一套,寒区及温区四年一套,热区、亚热区五年一套,新警员第一年一套。
7.大衣:高寒、寒区发皮大衣,辽宁地区及温区、亚热区发棉大衣,热区发夹大衣,每人一件,使用十年,列入公用。
8.武装带(人造革):使用十年,列入公用。
9.胶鞋:三年一双,新警员第一年发二双。
10.棉鞋:高寒区、寒区发毛皮鞋,温区发棉鞋,均四年一双,热区、亚热区不发。
11.布鞋:热区、亚热区一年一双,其他气候区二年一双,涉外单位发单皮鞋者不发布鞋。
12.手套:高寒区、寒区发皮手套,其他地区发绒手套,均三年一副。
13.雨衣、雨靴:每人一套,列为公用,最低使用八年,不坏不换。
14.衬衣:长、短袖每三年各一件。
15.领带:每人三年一条。
16.个别单位因工作性质特殊,不宜着纯化纤服装的,在不增加开支的情况下,改用其他面料(除毛料外)。涉外单位可视情况配发单皮鞋,每年一双。具体情况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经济民警 管理部门商请财政厅、局确定。
四、服装制作与管理
1.经济民警服装实行统一管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经济民警管理部门按照规定的着装标准,统一向公安部指定的经济民警服装、帽徽、肩徽、臂章、领花等生产定点厂定购。省级以下公安机关经济民警管理部门和建警单位,不准直接到生产厂定制或到销售点购买。非公安部定点厂家不准生产经济民警服装和帽徽、肩徽、臂章、领花、领带卡。
2.各地公安机关经济民警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执行着装规定,不准擅自改变服装制式、颜色,不得随意提高着装标准,扩大着装范围。公安机关主管业务部门、各财政部门、各建警单位财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违反着装规定的要及时调查处理。
为避免浪费,节约开支,对已发给个人没有穿够年限的现行警服和已安排生产、库存的警服,从换装之日起,改作训练服。
3.收旧办法:除手套、鞋子、长袖衬衣、领带不收旧外,其他被装物品一律发新收旧(单衣、罩衣、大沿帽可保留一套(顶)后收旧),可以交实物(警徽、符号、臂章、领带卡必须交实物),也可按新品价格的10-20%收折旧款,旧品款冲减所在单位企业管理费或事业费。
4.经济民警离队时:帽徽、肩徽、领花、臂章以及公用被装收回;其他服装用满规定年限的,拆除标志后可以带走;不满规定年限的,按使用年限折价处理。
5.被装物资发放时间:夏服一般为四、五月份;冬服为九、十月份,除特殊情况外,非发放时间停止发放。经济民警因公(如救火、抢险、救灾等)或其他不可抗拒的原因而造成警服丢失、损坏的,经单位领导核实,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经济民警管理部门批准,酌情价拨,并按当季计算穿用年限。因责任事故或保管不善造成丢失、损坏的,要进行批评、教育,经领导审批,由个人出钱,价拨解决。
6.经济民警必须爱护和妥善保管警服。非执行公务时间,不得穿用警服。不准将警服借给他人或送给亲友、子女穿用。不准私自拆改、变卖警服。对违反规定的经济民警要进行批评教育。如本人或其他人利用警服进行违法犯罪活动,造成后果的,除给予纪律处分外,还必须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7.经济民警因违法犯罪被拘留、劳动教养或因违法乱纪被开除公职的,其警服、帽徽、臂章、肩徽、领花等一律收回。
8.经济民警视情况需要,经公安机关经济民警管理部门批准,可发给新警服一套、帽子一顶、鞋一双。
9.各级公安、财政部门和建警单位的财务部门对本规定要加强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发布部门:公安部/财政部 发布日期:1990年01月11日 实施日期:1990年01月11日 (中央法规)
1:
中国人接受礼物的礼仪
中国人收礼有个习惯与有些外国人不同,一般要等客人走后才打开礼物。外国人则习惯当着客人的面打开包装,并说上几句赞美礼品的话。要是知道了礼品比较贵重的话,还是当面拆开包装最好。原封不动地放在一旁是不对的,那会使人觉得你对别人所送的礼品毫无兴趣,因而产生不愉快的感觉。即使收到的礼品不合心意,也应当象接受自己所喜欢的礼品一样,说上几句感激对方和赞美礼品的话。
收到别人的礼品,应双手捧接,并立即表示感谢。中国人一般在这时要客套几句,馈赠的一方要表示礼轻情谊重,受礼的一方要推辞一下。注意不要表现得过分。
假如准备退还礼品,应在24小时内付诸行动。同时要感激馈赠者,并说明为什么不能接受礼品。在商业活动中,拒收礼品时,可以附上专门的信件。对此处置要适当,不能使用讥讽、挖苦、侮辱性的辞句。最好说明一下拒收礼品是本人的决定,还是因为它违反了有关的政策或规定。给馈赠者要留一个余地。
2:
不同国家和民族馈赠礼品的礼仪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对于馈赠礼品有着不同的习俗礼仪,对这些关于馈赠的习俗礼仪我们必须有所了解,特别是知道其中的禁忌,以求得最佳的馈赠效果。
日本人送礼时,往往送对受礼人毫无用途的物品,于是受礼人可以转送给别人,那个人可以再转送下去。日本人喜欢名牌货,但对装饰着狐狸和獾的图案的东西则甚为反感。到日本人家里做客,携带的菊花只能有十五片花瓣,只有皇室帽徽上才有十六瓣的菊花。日本在世界上是最重送礼的国家,礼品要注意包装,用宣纸做包装纸表明你有高尚的审美观,那些容易引起话题的礼品常受人欣赏。但送礼时不要给人造成措手不及,不要让对方因没有现成礼物回赠而感到窘迫,送礼时应尽量显得自然、诚恳。
日本人认为送礼是向对方表示心意的物质体现,礼不在厚,送的得当便会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如能注意以下三点,在日本一般就不会花了钱而不讨好。
第一,礼品应有包装。例如乌龙茶风靡日本,男女老少均爱饮用,在中国国内选购时一定要选有塑料薄膜包装的,若在名店购买,请售货员用印有店名的纸包一包,则这盒茶叶将会身价倍增。
第二,若送字画一是画面要小,二是毋需装裱好。画面小是因为日本的住房空间不大,无处可挂中国式的大挂轴,一般以2尺长、1尺宽为宜。不需裱好是因为日本的装裱技术比我们的好些,不少爱画的日本人即使买了中国裱好的字画回国后也重裱过。
第三,礼品不在贵重,而在于有中国民族色彩。切忌送尚未为一般日本人所了解的中国特产,如东北人参虽然很贵重,但并未被日本人所认识了解,送了效果未必好。
在美国,朋友之间也盛行互赠礼品。美国人举行家庭招待会,在两三个小时内同时接待几十名来访的亲友,客人送礼与否关系不大。如果出席专为你举行的家宴时,就应带些小礼品。美国人之间一般送瓶酒或鲜花,而中国人去做客则应赠以中国的小工艺品。在美国,如果客人赴宴不送礼品,往往意味着准备回请一次。
美国人在接受礼品时,往往当场打开礼品,这时送礼者介绍几句,受礼者赞扬一番,气氛颇为亲切融洽。可不能象我们中国的习惯,对客人的礼品先是客气一番,辞谢不受,后又接过礼品放在一旁,这样做对美国人来说是极不礼貌的,这等于对这些礼品不屑一顾。美国人虽然不太注重礼品的价值,却十分讲究礼品的包装。美国有专门的礼品包装纸和装饰花样,如果送礼时忽略了这点,甚至还认为昂贵的包装纸只有一两分钟的作用(即进门送礼到主人拆封那段时间),实在浪费,那就错了。
送给美国人的礼品除唐三彩、泥塑、蛋壳画、仿玉小品、折扇、剪纸、字画等外,应选择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或别致精巧的工艺品,不要老一套而应有新意。拉丁美洲国家,黑色和紫色是忌讳的颜色,使人联想起日旬斋。刀箭也应排除在礼品之外,它暗示友情的完结。手帕也不能作为礼品,它与眼泪联系在一起。不妨送些美国制造的小型家用设备,例如一个小小的烤面包炉。在拉丁美洲国家,征税很高的物品极受欢迎,只要不是奢侈品。
阿拉伯地区经营中国商品的商店很少,向阿拉伯国家的朋友赠送中国礼品,他会如获至宝。如果送工艺品,不妨选择造型生动的木雕或石雕动物,骆驼和马是阿拉伯人最钟爱的,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均属上乘。如对方是挚友或身份较高,一件唐三彩骆驼是很拿得出手的,当然,一幅花卉或山水画也是极受珍视的礼品,但不能是古代仕女画,阿拉伯人不愿让女子的形象在厅堂高悬。也可以送一对瓷瓶、一幅织锦或一把香木扇,最好是古色古香的。阿拉伯地区沙漠多,特别喜爱绿色和蓝色,红色则是忌讳的颜色。初次见面时送礼可能会被视为行贿。切勿把旧的物品作为礼品赠送他人。绝对不可送礼物给有商务往来的熟人的妻子,甚至不要问及他们的家庭,因为那是他们的私事。要送在办公室用得上的东西。
另外务必注意,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已明令禁酒,我们千万不要把酒作为礼品带进阿拉伯国家,也不要直接向妇女赠送礼品,因为直接和阿拉伯女人交往犯忌,送饰品给女人更是大忌,向阿拉伯妇女赠送礼品一定要通过她们的丈夫或父亲。
英国人讲究外表,认为外表决定一切,应尽力避免感情的外露。一般应送较轻的礼品,由于花费不多就不会被认为是一种贿赂。合适的送礼时机应是在晚上请人在上等饭馆用晚餐或在剧院看完演出之后。英国人喜欢高级巧克力、名酒和鲜花。对于饰有客人所属公司标记的礼品,他们大多并不欣赏,除非主人对这种礼品事前有周密的考虑。由于业务关系和私人关系经纬分明,英国人最不注重送礼。办理业务的人之间,如送礼过重,被认为不合适。到英国人家做客,带上花或小件东西即可。
德国人不喜欢虚饰成鲜艳夺目的礼品,价格适中、风雅别致的礼物最受欢迎。只有当关系发展到相当密切时,才有必要送礼,应邀去朋友家进餐,事先应送花去,但不要送红玫瑰,这种花只送给相爱的人。应避免13这个数字。礼貌是至关重要的,对礼品的适当与否要特别注意,包装更要尽善尽美。他们喜欢应邀郊游,主人在出发前必须作细致周密的安排。
对法国人来说,初次见面就送礼被认为不善交际,甚至行为粗鲁。到法国人家里登门拜访时,送花是不可缺少的,千万别送菊花,因为这表示悲哀。如果要在主人家住上几天,送一件银制礼品比较恰当。不要送香水给法国女性商业对手,这对一般只具业务联系的人来说未免太过于亲密了。礼品应该表达出对他的智慧的赞美,不要显得过于亲密。
走亲访友时赠送鲜花,是最常见的表示好意的方式。但送鲜花不能不分对象,否则会产生误会。例如,红玫瑰是爱情的信物,是一般热恋中男青年赠给女友的。探望病人时送的花色彩不宜过分鲜艳,花朵的数量只能成单不能成双,哪怕送一朵花,也是常见的。将礼送交对方时,如果花束用透明塑料纸包装可以直接送,如用礼品纸包装,则赠送时必须拆去包装纸,以赢得受礼者的喜悦。
逢节日或祝贺生日,如果对方是交情较深的朋友,除送花外,还要送上一些日常用品作礼物,如衣物、香水、装饰品、领带等。一般南斯拉夫人对中国不太了解,抱有一种对东方的神秘感,因此一件小小的中国纪念品都会引起他们莫大兴趣与重视。一般来说,赠送给领导或有身份的人的礼品,可以瓷器、棉制手绣台布、漆器、真丝面料(送夫人)等为主,对其他人则以香木扇、真丝围巾、印有中国风景的手帕为宜。
送礼是俄罗斯人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礼品的实际价格并不象挑选礼品本身那样重要。他们送礼既不奢华也不一本正经,而且通常是在亲戚及好友之间送礼。小巧而有新意的纪念物、旅游纪念品都极受欢迎。若应邀去某人家里用餐或参加聚会,习惯上要送花、糖果或一件纪念品作礼物。因为俄罗斯人对酒的态度在变化,许多人不再欢迎烈性酒。所以你要了解对方的爱好后才送酒,但葡萄酒一般是可能接受的。商务礼物一般在谈判结束时赠送,且不必奢华。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以及书籍都是赠礼的佳品。
请君参考!
禁止买卖、出租或者擅自出借、赠送军服(也包括军服上的各种标志服饰),建议收礼者归还。
《军服管理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军服,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现行装备的制式服装及其标志服饰。这里的“标志服饰”即包含了军衔标志、帽徽、领花、资历章、军种胸标、臂章等相关服饰。第十条 禁止买卖、出租或者擅自出借、赠送军服。禁止使用军服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曾经装备的制式服装从事经营活动。
第十七条 现役军人出租或者擅自出借、赠送军服的,依照《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的规定给予处分。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