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在学校学习殡葬理论知识三年,出社会做殡葬七年,接触殡葬已有十年。在殡葬行业里混了这么久,亲戚来往越来越少,朋友也渐渐疏远,而我却对事物的发生越来越从容淡定,面对死亡,生命的结束,不再是恐慌,也不会体现出怜悯或是叹息,以至于变成了亲戚朋友同事
在学校学习殡葬理论知识三年,出社会做殡葬七年,接触殡葬已有十年。在殡葬行业里混了这么久,亲戚来往越来越少,朋友也渐渐疏远,而我却对事物的发生越来越从容淡定,面对死亡,生命的结束,不再是恐慌,也不会体现出怜悯或是叹息,以至于变成了亲戚朋友同事中的“冷血”及“无情”。
亲戚家有喜事的时候,不会叫我参加,同学或朋友的婚宴与孩子的周岁宴,也不会邀请我去参加,凡是喜事的都差不多与我无关。逢年过节,我也不去亲戚朋友家串门坐客了,做殡葬就这样,做到了“六亲不认”,做到“没有”朋友。现在清明节又准备到了,又不得回家祭祖扫墓了,已经有十年不得回家扫墓祭祖了,每年都是帮别人祭祖扫墓。这就是殡葬行业从业人员的正常生活。
在这些年里,走南闯北的到各个地方去找工作,参加工作,发现很多殡葬行业的同事都不敢把自己在殡仪馆工作的事实告诉远方的亲戚朋友或是身边的朋友及同学,因为他们害怕被亲戚隔离,被朋友疏远。害怕他们的孩子被嘲笑,害怕他们的小孩没有人喜欢,有时候想想他们这样“欺上瞒下”的,好像有点累,只是我觉得他们累而已,或许他们不累。毕竟生活是自己的,自己开心最重要。但社会人忌讳与殡葬有关的一切,所以我也同样被忌讳。
这些年接触过很多有“同情心”女同事,每当她们碰到那些因天灾人祸而去世的年轻人或小孩或婴儿时,她们就情绪低落了,家属在痛哭时,她们作为工作人员也跟着家属擦眼泪,然后就是不知道怎么去引导家属办丧了。我承认女性有天生的母爱,但是你的情绪被家属的悲伤而牵动不能把工作做好,那就是你的失职了。作为工作人员,我们要有慈悲为怀的心,但不是叫你跟着家属一起去悲伤。试想,这社会天灾人祸那么多,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你悲伤得过来吗?所以我们做殡葬的要理智,这样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服务好每一位逝者,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很多时候我就说,带着“同情心”的人是做不了殡葬的,因为当你情绪被丧属所牵动的时候,你是没法做好工作的。
工作中被他人问最多的就是:你怕吗?我就直接告诉他:不怕。现在我不想深究这个怕不怕的问题,我想说的是,那些问:为什么要火葬,土葬不可以吗?现在我国施行的殡葬管理条例是1997年通过,2012年修正版。其中第四条前半部分是这样规定的:人口周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应当实行火葬;暂不具备条件实行火葬的地区,允许土葬。就是说在偏远山区里,而且山里有那些贫瘠的土地连老鼠都养不活的,我建议还是土葬的好。因为,在这大西南地区里,我国对基本的丧葬费用不免费,从离城里两三百公里的山区里把遗体接或送到殡仪馆里火化,对一个山区里的家庭来说,火化之后,又把骨灰带回去再土葬,所产生的殡葬费用,对一个山区里的家庭来说是很多的。
现在世人对火葬的概念是含糊不清的,前面的文章里我好像也有说过。火葬——就是用火烧遗体,不留骨灰,烧完就完了。如今很多人,都以为把遗体送到殡仪馆火化,然后留下骨灰,就是火葬了。其实“火葬”和“火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以前我国刚提倡火葬的时候“火葬场”是真的叫“火葬场”。然后呢,现在都改为“殡仪馆”,不叫“火葬场”了。因为现在火葬实行不起来,我国的丧葬文化习俗历史悠久,长达几千年,想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去改变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在殡仪馆只做“殡”,不做“葬”。现在都是把遗体送到殡仪馆火化,然后把骨灰留下用盒子装或是坛子来装,而后有的把骨灰寄存在殡仪馆的骨灰寄存楼,有的拿到陵园墓地去安葬,有的拿回农村老家找个“风水宝地”土葬了。
在南方大部分地区都是二次葬的,什么叫二次葬呢。比如土葬,人过世之后,用棺材把遗体装裹起来埋到土里,七八年后遗体上的肉和液体腐化干净以后,再重新挖出来,把剩下的骨头用坛子或盒子装好,再选择一块地安葬骨头,就叫二次葬。北方呢,直接一次葬,或叫“血葬”,就是人去世后,装棺埋了,此后再也不动了,不拣骨了。
每个成人都知道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天灾人祸也是前世不积德行善造成的。只是太多人不愿意去面对,选择逃避,避而不谈而已。而殡葬工作却让我学会如何更理智的去面对死亡,用更冷静的心里去处理相关的事物。所以做殡葬,即使没有朋友,我也很开心。
没什么不好。
我的一个同学父亲,在ICU里躺了一个星期,完全靠呼吸机以及其他仪器维持生命,医生的建议是放弃,同学又坚持了几天,最后无奈,只得痛下决心。
他从ICU里出来后,蹲在地上大吼了一声,似哭非哭。然后很快又站起来,抹了一下眼睛,说就这样吧。
过了一会,ICU通知我们去领遗体。一位工作人员推着一辆小车,遗体就在小车上,已经被包裹起来。
工作人员是个中年大叔,司空见惯了吧,没有什么表情,是的,对他而言,这只是他的工作。
我和同学一行共四人,护送小推车去太平间,我们帮忙推车,感觉好像是推着病人回病房,好像没有意识到老人家已经走了,也没什么难过的。
经历过这种事的人应该都懂,在当时那场合和时刻,人确实不会感到多难过,就一直忙着在处理事情,就是做完了一件事的感觉,然后该干啥干啥,跟没事人似的。
什么时候才会难过呢?过了一阵后。
当时,我们就推着小车一路来到太平间。太平间是个独立的场所,在另一个院子里,我们帮着工作人员把遗体从小车上抬到了太平间的床上,医护人员又整理了一下。
我下意识的用手触碰了一下叔叔的遗体,真得没有一点温度了。
一切处理完毕后,我们出了太平间。
同学和医护人员沟通第二天的流程,几点殡仪馆的车来,直接拉到火葬场,不搞其他的仪式……
因为流程简单,所以几句话就交代清楚了。
临走之前,我喊住了他们,说,我们就在这给叔磕几个头吧。
于是就在太平间门口,我们跪在地上,冲着殡仪馆的大门磕了三个头。
同学坚持不办仪式,只家族里的一些人陪着他去了火葬场,晚上一起吃了顿饭。
我觉得这样也挺好吧。
我想的很简单,如果在生前好好的善待,尽力而为,那么在死后搞不搞仪式什么的也就无所谓了。
我的同学平日里对父母长辈都很孝顺友善,工作又很出色,年轻有为,给父母脸上增光。为了医治他的父亲,不到半个月花费了二三十万,只是后来,已经不是钱的问题了。
有的人呢,在人活着的时候不好好对待,等人死后大操大办,这又有什么意思呢?
把活人省下来的钱用在死人身上,这又有什么意思呢?
所以我觉得,办不办仪式真的不是那么重要。
真正让人遗憾的是,子欲孝而亲不待。
隔壁阿公在一个凌晨去世了,我听到他家的子女们都回来了,说是阿公去世了。
我住在这一带房子有十来年了,隔壁的阿公阿婆都熟悉了。
阿公阿婆都有80岁了,身体都很好,他们在绿化带里面种了很多菜,常常送菜给我们吃,而我也会给他们拿些花苗,邻里关系处得还是比较不错。
阿公的两个儿子都是开鞋店,他们没有住在这边来,他们是在其他的小区里面住。
这边是阿公的老宅子,阿公说是他打拼下来的宅子,就是守着这宅子养老。
一直认为阿公他们能活到90岁以上,因为阿公的身体一直都不错,老两口一起种菜,一起锻炼身体。
但是我没有想到阿公说走就走了,我想着我应该算是他的邻居了,我想下班回来的时候给他送份丧仪,邻居只送20块钱。
本来我是五点半下班,那天我就提早下班,到家还没到五点,但是我看到阿公的老宅子里没有人,老宅子的门前红色的对联都已经贴好了,还有红绸挂在门上,两边挂着两个桔子和万年青树枝。
门前贴红对联挂红绸说明了什么,说明阿公已经出殡埋罢了,我有点意外。
虽然我们这边是提倡是丧事简化,生前孝顺,死后一场空,但是没有想到这么简单,一天都没到啊?
我以为我父亲去年走的时候,丧事是很简单了,从去世到火化没到24小时,然后次日早上就出殡了,前后不超过三天。
我没有想到阿公更简单,前后不超过一天,听说阿公去世后,两个儿子过来,阿婆给阿公换上寿衣,就等殡仪馆来车,拉去火化,将骨灰盒抱回来,下午直接抱上山了,连亲戚朋友都没有通知,只有儿子两家,孙子两家,3个曾孙照常上学也没有请假。
阿公去世有一个月了,每次碰到阿婆,她说:现在的时代,越来越简单,人死一场空,直接送上山。活着都对自己好点,活着都过得痛快点,死后什么都不知道。
现在的丧事越来越简单,花费越来越小,但是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人去世,居然是悄无声息地去世了。
突然想起以前有一句诗:人,只有在出生的时候,和去世的时候向世人昭告他的存在。
现在都不需要向世人昭告去世了,感觉有点凄凄。
以前丧事大办的时候,搭棚常常七天,各种各样的丧事仪式活动,吵得邻居都不得安生,并且是铺张浪费,结束时,几个子女因为分摊丧事费用大打出手的常见,还有让那些亲戚朋友从远处奔波而来,劳累不堪,活着的时候都不过来看一眼,死了的时候过来又有什么用呢?
24小时内火化,丧户家中禁止举办任何形式的丧事活动,包括出殡鼓乐队、花圈烧纸。这真的很简洁,非常好,少了浪费。
悄悄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
我很赞同去世不通知亲友的做法,活着的时候有人在乎,巳经是天大的人情了。人走了,茶也该凉了,何必再麻烦人家呢?为此,我给家人定了个规矩,等我死后,不通知任何人,悄悄地火化,然后把骨灰撒入大海或埋入树下,不准立碑。
我爸大年三十去世,大过年的你说怎么通知亲戚,人家亲戚到底来不来,就算人家来,也是心不甘情不愿吧。我大哥那时候也有五十多岁了 当时也正在住院,我爸病重我哥提前出了院,我妈也是伤心过度 ,我爸去世那天晚上我妈流鼻血不止,血流的用盆接,流血流的昏厥过去120拉到急诊室,那天晚上去120我妈一点都没印象了。大过年又正是最冷的时候,我哥身体又不好,守灵的时候再把我哥或者我妈冻出毛病来得不偿失,所以我妈说了,我爸活着我们对他很孝顺,24小时内火化他肯定不会怪罪我们的,总比那些活着的时候不孝顺去世了再假惺惺哭丧的好
这样做太草率。
孟子说:“使民 养生 丧死无憾,则王矣。”意思是,让老百姓奉养活着的人和为死者送葬没有遗憾,这样的国家就可以称霸天下。活着的时候,安居乐业,快快乐乐;死的时候,隆重庄严,这样的国家一定是安定富裕,国泰民康的。反之 ,则是歪风邪气盛行,百姓不知所措。毛主席也主说:“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为什么死后要隆重送葬,是因为他生前有所作为,为人民,为 社会 做过了一些有益的事。对这样的人,我们用葬礼来表达自己的哀思与怀念。
人死了,开个追悼会,回顾一下他一生所做的事情 ,对后人,是有积极意义的。人要是死了,草草埋掉,是对死者的不尊重,也不足以警醒教育后人。或者,这个死者是个坏蛋,有不可告人之处。
这样好啊!丧事从简啊!通知亲友给亲友带来麻烦。也许是我有处事有些凉薄吧。假如有一天我和老公有这么一天也打算这么办,一来兄弟姐妹同事同学年纪大了,也经不起这样的场合了,侄男外女都挺忙的就不打扰了。
见过。各有其原因。
一个大伯,三子妹。父早亡,母马上改嫁。大姐抚大两个弟弟。他突患大病,手术后缓解了一年半。将外地的兄弟招来玩了半月。叮嘱道,今后我走你别来了,又要请假,天远地远的。
复发后,大姐一直陪伴,直至离去。因早有安排,又无甚亲戚,一天就处理完了所有的事。
另有一邻居,岁数较大,从无生过病,突患疾病,自感日子不多,把老家的子侄唤来告别。他自已哥哥姐姐均离世几十年了,也无甚挂念。
留话,不准敲敲打打,一辈子不信那些,放歌,越多越好。那时兴录音机,去借了好几个,真的喜庆得很。
来吊念的人都夸,这老头快乐了一世,这样也蛮好的!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特别是城市,真没有那条件,只有生前多关爱,多尽孝,后面的事不重要!厚养薄葬!
我有个同事,他姐姐身体一直不好,结果就在他出差的第二天,他姐姐就去世了,他爱人早晨上班就给领导打电话,说他们家老人的意思是她姐姐太年轻,家里老人还都活着,不准备放时间长了,下午就出殡,也等不了她弟弟回来。
过后,我们的另一个一块出差的同事说,这个同事接到电话,放声大哭,她爱人说,你现在回来也没用,父母决定姐姐下午就火化了。我们也是不理解,人家有丈夫和孩子,娘家父母就给做主了?
老夫长这么大没有遇见过,也没有看见过这般如此对待去世亲人的事情。
在医院病死的,按院方规定,直接被送殡仪馆道是有的,尤其是传染病患者,遗体火化后,将骨灰盒带回,摆放在家中灵堂上,供亲朋好友前来吊唁哀悼,家中按部就班正常操办丧事,喜丧的就请吹鼓手,不是的就播放哀乐,与此同时,该通知的亲戚朋友尽量一个不漏地通知到位…
如题友所说那样,也许我孤陋寡闻,少见多怪,也许是有些地方的丧事风俗,总之,尸骨未寒就火急火燎地,在24小时之内火化,并直接将其埋葬,而且不通知亲友的情况下,有失起码的亲情与人性,这种做法,可恨又悲哀,让人难以理喻,更让人难以接受。
有什么不好呢?我绝得越简单越好。
后人的孝与不孝,在世时已经尽享了,何必死后再去做那些文章。
对那些,生前不进孝,死后大办丧的后人,我给与鄙视。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在微信中通知大家一声,就可以了。
女同事生日送什么礼物好
1、女同事生日送什么礼物好
倘若是女士生日,同性朋友一束鲜花,比如勿忘我,或者女士都爱吃的巧克力、卡迪熊或者别的小公仔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关系要是太好一点的,可以送一些女孩子都喜欢的小摆件,比如一个精致的笔筒,一套精美的水晶相框。作为办公室的摆设品,相信能讨她的欢心。或者有条件,你也可以在电台点歌祝福或者登报祝福,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倘若异性,像护肤品、化妆品、香水、鲜花等,不建议送。
女同事生日送什么礼物好
2、同事生日送礼要讲究的原则
21、送精巧,送给同事的礼物要精致小巧,平时,长期相处的同事表现都很随意,送太笨拙的东西显得太庄重、太夸张,不适合办公室场合。
22、送实用,一般来说,同事间的礼物都是比较实用的,或是办公用品,或是其他有利于工作和生活的小物件。也有些礼物例外,比如送同事一小盆花。不实用,但能管用,小盆花放在办公桌或窗台上,能给工作环境带来绿色和生机。
3、男生不能送什么礼物给女生
31、跟她的所有衣物都不搭的配饰:小伙们,这件事并不是难在偷看一下她衣橱里有哪些行头。问题是搞懂什么配饰跟她的衣服是相配的。
女同事生日送什么礼物好
32、尺码错误的衣物:偷看一眼她的衣物,你就会知道她喜欢什么牌子的衣服,还有她穿多大码的衣物。千万别目测,要知道,给她买一件太大的衣物,那可是你从此以后再也看不到她果体的最佳办法。
33、青蛙耳环:动物耳环是跟丑陋的驯鹿毛衣等价的全年配饰。你应该避开这类东西,无论你觉得青蛙有多酷。
34、妹子的肖像画:除非你是艺术家,或者你就是想把她画成你的某个法国妹子的模样,否则死都别动送这种礼物的念头。
扬州传统的丧葬仪规,历朝历代不尽一致,大体上有几步程序:停灵、报丧;吊唁、入殓;奠礼、出殡;下葬。
--停 灵 报 丧
停灵,在古礼中又叫“卒”,扬州民间俗语中又叫“挺尸”、“停尸”。汪曾祺在散文《我的家》中云:“一是要在正堂屋停灵,也只好同意了”。又如《广陵潮》第六十四回中云:“先生挺尸在床,少不得夜间还要延僧放瑜伽焰口。”
当家中有人病危时,扬州人家就开始准备丧事,如把室内外打扫干净,准备宾客前来吊唁的用具,为病危的人准备“寿衣”等。当病人已经处于弥留之际时,有人家在病人鼻子下方的上嘴唇上,放一点新丝棉,用以测试病人是否还在呼吸。新丝棉质地轻松,稍有呼吸即动,若是丝棉的细纤维突然间一点都不动了,说明已经停止呼吸,扬州人把这种状态叫做“咽气”。证明的确是咽气了,就应趁着人体还尚僵硬,赶快移到硬铺板上,然后再抬在“明间”(即堂屋)里停放,这就叫“挺尸”,又叫“停尸”。停尸的方向是头朝北,脚朝南,然后尽快为死者换上“寿衣”。若有可能,扬州人家会为死者在临终前就擦洗干净身体,换上寿衣,让死者干干净净地离开人世。
寿衣换好后,扬州人家会为死者梳头整容,有的还要涂口红,抹胭脂,使死者的容貌无病态,宛若常人。然后要在死者的头、脚两处各点上一盏油灯,再供上一碗米饭,这碗米饭又叫“倒头饭”,意思是让死者吃上最后一碗饭,持灯照明,走上通往“另一个世界”――阴间的路。
旧时,扬州人家把这一切做完后,还不能立即办理丧事,还要完成一个奇怪的事项,就是把死者病床上的枕头用力扔上自家房屋的屋顶,在扔的时候有亲属在院子里挥动死者生前穿过的一件外衣,口中还要呼喊死者的名字,喊了三遍后,再把这件外衣复盖在死者身上。这一做法,扬州人叫做“招魂”。
扬州人家的这一做法是一项古礼,在古礼中这叫做“复”,《礼记 檀弓下》曰:“复,尽爱之道也,有祷祠之心焉。望反诸幽,求诸鬼神之道也。”这则记载说明古代在人刚刚去世后,有“复”的礼俗。复,是返还的意思,是表示生者不忍心亲属死去,祈求鬼神开恩,让死者的灵魂重返人世。从古代人的这种愿望和动机看,扬州人家的“招魂”是和古代的“复”礼一脉相承的,是古代“复”礼的通俗化和具体化。把枕头扔上屋,有接引灵魂的意味,把旧外衣再复盖在死者身上,这是对古礼“复”的形象化做法。扬州的丧葬习俗中,有许多具体的做法都是古代礼制的遗存,关于这一点,在以下探讨中还会有所提及。
“招魂”以后死者仍不能复苏,便可以筹办丧事了。在诸多繁杂的丧事中,第一件大事便是报丧。
报丧一事,扬州人家一般应是孝子亲自到亲友家去。但孝子在家中还有其他重要事项要处理,也可派仆佣前去。孝子去报丧,因要去的亲友家很多,时间又紧迫,便要赶紧奔走,故扬州人又谓之“奔葬”。
旧时,孝子报丧也是有讲究的,扬州的评话大师王少堂在他著名的《水浒 宋十回》中有一段“混城”,其中说到梁山泊头领朱贵要混进城里去营救宋江、戴宗,朱贵为了蒙混守城的兵士,假扮成报丧的孝子。朱贵虽是假扮,但孝子的衣着穿戴却丝毫不假,王少堂是这样表述的:
的确,朱大爷不要人烦神,他也扮起一个脚色。……他把头发打散了,披到后头,后头系张胡麻,一块白布扎头,身上白布孝袍,草绳系腰,脚下草鞋。手里实在拿的一根铁秤,也就是他的武器;但是,他把铁秤的下半段,用白纸剪成的纸须子糊裹起来,上半段缩进袖筒里,活像哭丧棒。这些都是刚才上码头现扮的。原来他是扮的孝子。
王少堂绘声绘色的说表,使我们看到旧时报丧的孝子是什么样的穿着,至于孝子为什么要“头系张胡麻,一块白布扎头,身上白布孝袍,草绳系腰,脚下草鞋。”又为什么手拿“哭丧棒”,我们在谈到丧服时还将详细讨论。
王少堂在这里是说孝子亲自报丧,若是派仆佣报丧,旧时的扬州人家就要写成“报丧条”,让仆佣到亲友门上去投送。李涵秋在《广陵潮》第六十四回中有一段描述:
(云麟)一眼蓦然瞧见桌子上放着一张白纸,上面疏疏落落地写着十几个大字,这一惊确是不小,不由失声叫道:“哎呀!这是打哪里送来的?如何不告诉我一声?”黄大妈笑道:“少爷是问这纸条吗?这个有什么打紧,是今天清早起我刚开了大门,便走过一个短衣的汉子,手里拿着像这样的纸条,倒有好一叠儿,冒冒失失地递了一张在我手里,掉转头就跑。……”
秦氏先前也不曾留意,此时见云麟说得如此郑重,才从桌上拿过来,瞧见上面明明写道:
宣统四年八月十五日,何其甫老先生午时仙逝。谨于十六日午时大殓。传事禀高升。
秦氏读了一遍,也不由落下泪来,说道:“……论起理来,他算是你的恩师,……你快换一件素服,带点锞锭,到他老人家面前磕一个头。……”
文中所说的“传事禀高升”就是旧时扬州大户人家专门跑差的仆佣。为讨口彩,这些仆佣都不用自己的姓名,改叫“高升”。
当时的这种“报丧条”在后世就演变成为“讣告”、“讣闻”,“讣”就是“赴”的意思。清末徐珂在《清稗类钞》“丧祭类”载:“讣文,一作‘讣闻’,古本作赴,以丧告人也。详具死者之姓号,履历及生卒年、月、日、时,卜葬或浮厝之地及出殡日期,凡宗族、戚友、同乡、同官、同事、同学,必遍致之。”有的出于士大夫之手的“讣文”更为考究,讲究每一个字词,力求切合死者的身份,并能根据礼仪从丧服的服制上写出每位孝属与死者的血缘关系。就是这样,也担心措辞有失严谨和疏漏,故旧时的“讣文”上常常缀上一句“恕报不周”,事先打个招呼。
扬州人家的“报丧条”是传递丧讯的一种快捷简便的方法,要比孝子上门报丧更为便利有效,所以后来扬州人家报丧除长辈和至亲由孝子亲自上门外,一般的亲戚朋友都使用“报丧条”。还有的人家干脆在大门口贴上一张“讣文”,以示广而告之。到了现当代,人们又利用新闻媒体和现代通讯手段来报丧,在报纸、电台发“讣告”,或是打电报、打电话,藉以让亲友尽快地奔丧。
在报丧的同时,家中眷属便要遵制成服。另外还要设灵堂、搭丧棚、扎素彩、糊白门、请鼓吹、设祭亭等,甚为忙碌。
--吊 唁 入 殓
孝子奔走报丧谓之“奔丧”,亲友听到丧讯后,日夜兼程,赶奔葬礼,也叫做“奔丧”。扬州人家把亲子奔丧与孝道伦理相联系,认为为父母奔丧,是尽孝道。否则,即为大逆不道。所以,有的人家,当子女尚未到齐时,家中就要停尸待葬。当然,一般地说,父母亡故,子女不管在外有多远,一定要日夜兼程,赶回扬州。这在旧时的丧礼中就叫做“亲视含殓”。若万一有个别子女没有能如期赶到,有人家就会在讣文中说明:“惟×子××在外,闻讣星夜匍匐奔丧,先后遵制成服。”
子女要“亲视含殓”,而其他亲友则要“闻丧赴吊”。所谓“闻丧赴吊”,是指接到丧报的亲友,要尽快前往死者家中或死者冶丧处吊唁。吊唁,扬州人又叫做“吊丧”、“吊孝”。其目的是哀悼死者,慰问死者亲属。
前往参加吊唁的亲友在服饰、表情、哭丧、言语等方面,扬州人家也有一些的俗规。如吊唁者的服装,一定要素洁,司马光《书仪》中曰:“凡吊人者,必易去华盛之服。”所以前文引用的《广陵潮》中,秦氏要云麟“你快换一件素服”,就是遵从这一俗规。旧时,有亲友来吊时,有的人家还有发“孝帕”的仪规,即送上一方白布帕,发白布帕有两种解释,一说是让吊唁者在行礼时顶在头上,表示哀痛。二说是便于吊唁者揩抹眼泪。后来此俗发生变化,演变为发“白纸花”,现今发“白纸花”已成为流行的丧礼。
吊唁者的表情当然是要哀痛悲伤的,若为至亲和挚友,还有哭丧一礼。吊唁者哭丧时,家中孝属又有陪哭的礼节,此时室内外哭成一片,有的人甚至嚎啕大哭,扬州人便谓此“嚎丧”。但有的人家忙于事务,或是悲痛至极,难以哭声连天,扬州一带乡村便有人“代哭”,代哭的多为中年妇女,是随同吹鼓手一并受雇而来的。
宾客前来吊唁,旧时扬州人家专门有人在一旁“喝礼”,吊唁者按照“喝礼人”的指挥,行“一跪三叩”之礼。《邗江三百呤》卷五云:“一跪三叩,国制也。扬城丧事,灵前一人站立,俟往吊者拜焉。拜用四揖四叩首,相间起伏。吊者初拜起,即喝云:‘不敢,劳起!’四拜将毕,又云:‘叩谢,请起!’名曰:喝礼。”现今“一跪三叩”已改变,人们已用“三鞠躬”代替,行礼时,孝子在一旁相伴行礼。
宾客吊唁时,除行礼致哀外,照俗例,都会送上一些财物,用以助丧,这些财物就叫“奠仪”。扬州人家的“奠仪”大致有:现钱、孝幛、香烛、冥钱等,文士间还有祭文、挽联等。民国以来,又多用花圈。
明清以来,扬州城乡有了丧事,都要请来一帮吹鼓手,管弦丝竹,吹打弹唱,当有吊客前来,吹鼓手更要起劲地表演一番。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有一新俗,有人家开始不用吹鼓手,改为在灵堂上放哀乐。灵堂放哀乐,这是无疑要比吹鼓手文明得多。
其实,丧事中用吹鼓手并不合古制。在古代,人死后,是在内宅连击云板传点,一次四下,频敲为号,这就是所谓的“丧音”。扬州民间有“神三鬼四”一说,是说祭神或者是在一般的吉礼上,人们叩首常用“三”数,丧礼则用“四”数,因而丧音为四下。《红楼梦》第十三回:“只听二门上传出云板,连叩四下,正是丧音,将凤姐惊醒,人回:东府蓉大奶奶没了。”
对这一古制,身为清代的“三朝元老、九省封疆”的扬州学者阮元,他是很熟悉的,所以当阮元的父亲亡故时,他便不用鼓吹,而是改用“鼓点”作为丧音。对此,《邗江三百呤》中记载:“丧不用乐,古今通义也。扬州丧事,吊者入门,以鼓吹丝竹为行拜之节,及祭,则亦必用乐。阮伯元中丞居父丧,恪遵古制,门设鼓厅,设点以待吊客。奠而不祭,亦以鼓点为令。及葬,以鼓角为前导,概不用乐。知礼者,多变而从之。”
主要亲属都到场吊丧后,家中便可为死者盖上“蒙脸布”,蒙脸布也可为纸质,多为裱芯纸,又叫做“蒙脸纸”。蒙脸布盖在死者脸上,便不再揭开。接着,家中便要忙于“入殓”。
旧时,殓又分为小殓、大殓。小殓就是为死者穿上寿衣。大殓就是把尸体放进棺内。扬州人家在小殓、大殓时,家属都要放声痛哭。尤其是大殓,盖棺后就再也见不到死者了,故家属都是万分悲伤,尽哀而止。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社会上提倡火葬,大殓都在火葬场举行,大殓的仪式便演变为现今的遗体告别仪式。
旧日封棺时,扬州人家有“封棺礼”。此时孝子要头顶一只筛箩,筛箩内有一绺孝子的头发,一段松柏树枝、一把用红布裹柄的斧头和若干根棺材钉。“执钉”者多为死者兄弟,“挽钉”(钉牢棺盖)者为木匠。钉最后一根钉,叫钉“子钉”,“子钉”下塞进红纸裹着的孝子头发,连着“子钉”一起钉进棺盖。扬州人家的“封棺礼”是孝子尽孝道的礼式,以此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但也有人借入殓之机“闹丧”,其事由多为财产分配、丧葬费用等家庭琐事,有的主要亲属或是屡请不到,或是不肯执钉,常常是纷扰不休,久拖不决,使入殓变成了“过关”。一桩原本是孝子尽孝道的礼仪,在有的人家竟发展成为一场家庭闹剧。
-- 奠 礼 出 殡
棺材里装进尸体就叫“柩”,停柩待葬叫做“殡”。在古代,大敛之后先把柩停放在堂屋前的东侧台阶上,三天后再移到西侧台阶上继续停放,这时便叫“殡”。为什么有这样一套做法呢?在古代人的礼仪中,东侧是主人的位置,西侧是宾客的位置,把灵柩从东阶移到西阶,预示死者已从主人变为客人,将不能久留家中,“殡”字从“宾”字,就是这个道理。
旧时扬州人家的奠礼是在出殡前,在家中举行,叫做“家奠”。推行火葬后,尸体先要出殡到殡仪馆,在殡仪馆里举行奠礼,奠礼便移到出殡之后举行。
旧时的家奠,有人家是请和尚诵经,有人家是请道士做道场,还有人家是请吹鼓手吹奏乐曲或是唱小戏,各家做法不一。对这些做法,民众解释也不一,有人认为和尚诵经是超度亡灵;有人说道士的做道场是追荐升天;也有人解释吹鼓手的乐曲和小戏是使亡灵能愉快地离去。其实这些种种不同的做法,都是“助灵入阴”的民间信仰在丧俗中具体表现。在扬州人的信仰习俗中,“助灵入阴”的信仰由来已久,古人假设人是有灵魂的,认为人死只是“精神离形、各归其真”,这“离形”的“精神”即为灵魂,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鬼”。人死后,灵魂要归于阴间,而到阴间的路途上又有众多阻碍,需要为灵魂逐一指明,这就是“助灵入阴”的民俗心理,同时也是在出殡之前举行家奠的民俗含义。
扬州人家的“助灵入阴”,除了以上几种表现形式外,还有唱安魂歌的,利用民歌来告知死者在去阴世的途中,将会遇到的景物以及注意事项。位于里下河水乡的宝应有一首民歌叫《十送亡灵》,这首民歌就是助灵入阴的安魂歌,其中第四段唱道:
四送亡灵莫逍遥,
(你)步步登高走仙桥,
过了仙桥有摆渡,
上了渡船(你)站稳了。
在宝应,如果老奶奶去世,在她的“寿鞋”上还会绣有小狗、小鹅,有“小狗小鹅,搀着奶奶过河”之说。可见,“助灵入阴”的信仰在民众中还是较为普遍的,这也是丧事中家奠的重要特性。
家奠是民间丧事中最盛大的仪式,除了有上述助灵入阴的种种做法,扬州人家还要设酒宴招待来客,这就是所谓的“期丧筵乐”。扬州人家的“期丧筵乐”也是由来已久,明代万历年间的《扬州府志》二十七卷中记载:“扬俗丧礼,……朝祖之夕,亲友醵钱之宴,伎乐杂 ”。清嘉庆年间的《重修扬州府志》亦云:“近日扬城治丧,灵前笙簧丝竹之音胜于哭泣。”从明代至民国,扬州人家的这种期丧筵乐,呈越来越普遍,越来越铺张的发展趋势。举办丧事本来是为了死者,到了这个局面,却变成了招待生者,实在是有悖常理。现代,城里的铺张之风已大为好转,但在农村,仍未绝迹。
旧时,扬州民间有人认为,人死之后,其灵魂不能立即到达阎王那儿,其魂灵要暂时留驻在本地的土地庙里。在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中有“高邮之丧礼”,其中记载:“棺殓之夕,必延僧道念放焰口。家人则以纸轿,纸船,纸马,抬至土地祠中,声请土地暂放死者,随其回归,谓之招魂看戏。”这些纸轿、纸船、纸马都是亡灵在阴间的交通工具,人们把这些抬到土地祠中,以为就可以把死者的魂灵接回家中。但是,人们又认为魂灵回家时,会有凶煞出现,所以扬州人把死者魂灵招回来,叫做“回煞”。奇怪的是家人把死者魂灵招回来,又因为害怕凶煞,当晚全家都要外出,谓之“避眚”。这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己设想出虚无的灵魂,反过来又被自己的设想所征服,这就是旧时迷信行为的重要特征。
清代有一本著名的笔记小说叫《浮生六记》,作者沈复的妻子芸娘就是在扬州去世的,沈复按照扬州的风俗安排了芸娘的葬礼,他在《浮生六记》卷三“坎坷记愁”中就记叙了从“回煞”到“避眚”的经过:
回煞之期,俗传是日魂必随煞而归,故房中铺设一如生前,且须铺生前旧衣于床上,置旧鞋于床下,以待魂归瞻顾。吴下相传谓之“收眼光”。延羽士作法,先召于床而后遣之,谓之“接眚”。邗江俗例,设酒肴于死者之室,一家尽出,谓之“避眚”。
把死者灵魂招回家中,设酒肴招待,家中其他人都要回避,于是盗贼便有可能趁虚而入,所以《浮生六记》中又说:“以故有因避被窃者”。这倒是个难题,在家怕凶煞,外出怕盗贼,怎么办呢?于是扬州人想出了约聚亲友在出殡前到家中“坐夜”的办法。《广陵潮》第九十五回说:“过了一天,已到停灵日期,内外客人倒也来得不少。女眷们如秦氏、何氏等,都来坐夜。”“坐夜”时,因人多势众,即使有凶煞来了,也可以壮胆。现今,停灵期间“坐夜”一俗仍有,不过,不是如《广陵潮》中都是女眷们,而是以男子为主。当然,现代人“坐夜”不是为了招魂避煞,而是看作与死者的相守相伴,是亲情和友情表示,故现在扬州人把“坐夜”又叫成了“伴夜”。
现代扬州人家的丧礼一般为三天,第一天入殓、第二天家奠、第三天出殡。出殡,扬州人又叫“送殡”、“出丧”、“出田”。一般是在清早。清晨在家中进行最后一次家祭,便将灵柩装上灵车向墓地(今为火葬场)进发,这在扬州又谓之“发引”。这发引的队伍在旧时是讲究排场的,扬州评话《皮五辣子》有一段描述:
吴翰林是此地人,公馆就在东门城里小街上,死了多日,今天出柩,……这时候出丧送殡的人很多,孝子才十几岁,是姨太太养的,周身麻衣大孝,手拿哭丧捧,由别人搀着;送殡的女太太坐在小轿里哭着;棺材前面吹嗽叭,放炮;武职衙门里派来的队伍在最前面开路,擂鼓吹号;从小街头到东门外大街,隔三五家门面就摆一席路祭。……吴翰林的棺材上盖的大红毡毯,八个土工抬着棺材,由小街上大街。小街太窄狭,要出了小街到大街,棺材调直过来,才好上独龙杠。上独龙杠要三十二个土工抬,那个才威武。……
这个吴翰林是有身份有地位的,所以要用三十二人抬棺。以往百姓之家,抬棺也需要八人。在发引途中,还有人不断地散撒纸钱。遇有路祭,还要停下棺柩受祭。如今棺柩仍有,是火葬场租用的,也不别这么多人抬,也没有路祭(在乡村里时或还有路祭),由殡葬专用车直送火葬场,那些铺张的排场都免除了。
--下 葬
葬礼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下葬”。旧时扬州人去世后多为土葬,土葬要事先选好坟地。民间有一俗信,认为坟地要选择得好,可荫佑子孙平安富贵。于是,有的人家就请风水先生参与择地,风水先生因此也编造出了许多选择坟地的说法和讲究。
坟地选好后,事先掘好一个可放棺材的深坑,掘深坑,俗谓之“打金井”。待送葬行列来到坟地后,先由风水先生指明棺材在坑中的朝向,谓之“定向”。然后在坑中放进一扎稻草,点火焚烧,谓之“暖坑”。暖坑后,孝子先下到坑中,其他人向坑中撒一儿碎银或硬币,谓之“分金”。这些碎银和硬币随后都成为挖坑土工的赏钱。孝子上来后,便用绳索把棺柩牵引着,平稳地放入墓穴,再把铭旌放在柩上,这叫做“安位”。此时有人在一旁说一整套的吉利话,谓之“说好”。然后开始填土,填土要由孝子铲进第一锨土,其他送葬的人按辈份依次向坑中撒土,谓之“兜宝”。土填平,再向上垒土成坟,谓之“斗金”。坟初成,家中有人三日后再来探视,则谓之“复三”。至此,安葬事宜便告完毕。以上列举的安葬程式和相关术语,是守墓人所熟知的。扬州西北郊有好几处坟墓集中地,如平山堂北、金龟山南等,这些墓园都有守墓人员,挖墓穴的土工也由他们兼任,他们都十分熟悉这一套
安葬习俗。
在坟墓旁“说好”的,有点类似砌房造屋和新婚洞房里的“说好”,但那种“说好”是见“好”说“好”,而丧葬的“说好”却要把丧事说成喜事。在扬州的传统观念里,高龄老人去世,人们看成是顺天之道,可以把丧事当作喜事办,所以丧事“说好”就迎合这种需要。有一首八十年代在扬州仪征采录的“兜宝歌”就是这样唱道的:
小小大锹亮堂堂,府上金井四角方。
孝子兜进大元宝,子子孙孙做阁老。
孝女兜宝笑盈盈,将来是个老寿星。
儿媳兜宝笑哈哈,发财发福第一家。
孙子兜宝笑嚷嚷,大学毕业出外洋。
恭喜!恭喜!
“说好”的这一番吉利话,使得丧礼的最后程序在吉祥如意的祝福声中宣告结束。
四送亡灵莫逍遥,
(你)步步登高走仙桥,
过了仙桥有摆渡,
上了渡船(你)站稳了。
在宝应,如果老奶奶去世,在她的“寿鞋”上还会绣有小狗、小鹅,有“小狗小鹅,搀着奶奶过河”之说。可见,“助灵入阴”的信仰在民众中还是较为普遍的,这也是丧事中家奠的重要特性。
如今,经济,科学和技术正在高速发展,但尽管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有些人的生活正处于劣等和劣势的境地,所有这些都是报仇或暴力。 另一具尸体出现了,当她找到两个黑色的塑料袋时,一个因捡破布而引起的女人非常好奇。她不知道他们在他们身上,所以她惊讶地打开了它,但是没想到它会出现在这两个袋子里,她害怕人的尸体。 当时她本应该怕出冷汗,然后立即联系派出所报告此事。 接到这份报告后,警察赶到现场调查情况,分析案情,找到犯罪嫌疑人。也有假医生根据他们的专业技能分析死者的基本信息。 根据法医的说法,已故的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子是一名年轻女子,根据其所穿的衣服,可以初步判断该职业为职业女性。
简而言之,在这个可怕的场面中,谁被这种有毒的手冒犯了? 经过分析,警方发现嫌疑犯可能在附近地区生活和工作,离遗体遗体不太远,根据尸体的遗弃,他根据选定的塑料袋,大约在早晨的阳光下工作。浦超市。经过大量调查和搜索,犯罪嫌疑人被确定为何永新,警方将其逮捕。 为什么要杀死人,为什么要弄伤身体,为什么要扔尸体,两个人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深仇恨。 实际上,两个人之间没有纠缠或仇恨,犯罪嫌疑人何永新和死者的男友徐是朋友,他们以徐为媒介。
后来,于辉和徐发生了一些冲突,他们不开心,所以他们请永鑫与他们交谈。谁能想象这将是余晖的生命的终结,以及年轻时的死亡,当时他们两个坐在一起聊天,于慧谈到他的工作中的一些不满,立即激起了贺永新的犯罪心理。他本人是一个非常高尚的人,他认为于晖的工作条件很好,但他仍然充满挑战,他非常挑剔,不满意,再次考虑自己,内心感到非常不满意,所以邪恶的种子开始滋养和滋养他的不满情绪,并销魂散漫,最后爆发了,他会残酷地杀死慧慧。
谋杀后,他没有着急,将死者放在浴缸里,安静地入睡。第二天,他采取了压碎尸体,压碎江苏尸体,将其放在塑料袋中并丢弃的方法。何永新的自卑感很严重,这也是他最后被谋杀的根源,毕业后很多年都没有稳定的工作,他觉得自己是因为自卑而做的,此外,警方在他的住所中发现了一些暴力的视频CD。 这不是爱的杀戮,也不是仇杀的杀戮,它不是在试图杀死一个人的情绪,然后杀死生命。他的玻璃心和抵御挫折的能力使他的心理逐步进入了一个难以忍受的异常阶段, 这个社会或多或少是不公平的,它的确有起有落,特别是对于刚刚毕业并努力工作的大学生而言。
在这个社会中仍然存在许多挑战, 如果他们像何永新,我们不为您的社会生病吗? 何永新的玻璃心无法承受生活中的任何挫折,压力和不公,他只是听着关于余晖的抱怨,并且想到了自己的挫败感。 毕业后很多年,他并不出名,他可以杀人,甚至可以安然入睡,过着原始的生活。在生活中可以看出,贺永新的心已经被侵蚀了很长时间了。被捕后,他最初承认了自己的罪行,然后毫不犹豫地笑了起来,是余光把自己勒死了。最后,他仍然想着诡辩,毫无意义地挣扎,在这个社会中,有许多我们无法预测的挑战,年轻人留下了许多我们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在遇到一些挫折之后,我们必须学会振作起来,不要在我们的心中积压太多的不满和负面情绪。人们必须能够抵御挫折,并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更好的发展。
印度某男子直接将父亲的尸体绑在车顶上,送去火葬场火化。他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因为印度疫情比较严重,实在等不到救护车,最后不得已采取的一种措施。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清楚,人死了以后需要去火葬场火化,这样才能够下葬,然后进行一系列的过程,当然这在国外也是比较常见的个流程。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们自己也清楚如果自己在特殊的情况下,因为一些条件欠缺的话,也只能采取一些不常见的方法。就比如印度男子将父亲的尸体直接绑在车顶上,然后送至火葬场。面对这样的情况,有许许多多的人直接感动的流泪,但大家也清楚这些其实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一、印度男子为什么要将父亲的尸体直接绑在车顶上送去火葬场
印度的一名男子之所以要将去世的父亲的尸体直接绑在车顶上送去火葬场,主要是因为他们本来想等救护车,但救护车等了好久都没有到。毕竟现如今的印度的疫情是比较严重的,而这名男子实在想不到合适的方法了。于是直接将父亲的尸体捆绑在自己的车顶上,然后将这具尸体直接送到火葬场火化。
二、印度现如今整个国家是处于怎样的一个状态
根据大数据方面的信息得知:印度的疫情在不断的恶化,其中医疗资源也在紧急告急,而多地区已经宣布收紧疫情防控措施。虽然说各个地方,各个部门都在努力的应对新冠疫情人数的增多以及一些基础措施的崩溃问题。但整个印度的情况也比较严重,所以印度人民应该做好防护措施。
三、在疫情期间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
面对印度的疫情情况,相信很多人都比较庆幸自己生活在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做的也比较到位。毕竟印度已经生成一场感染风暴,可以撼动这个国家。由此可见印度的疫情是多么的严重,而对于我们来说,尽量出门的时候戴口罩做好防护等等。
面对疫情的这些情况,相信很多人都在纠结他到底什么时候才可以结束?毕竟疫情的出现让全球各地出现了很多新奇的事情,但我们也需要注意的就是任何事情的出现我们都需要积极的去面对。也许一些事情处理的比较奇葩,但往往处理结束以后也就见怪不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