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自己不带孩子就是渎职!〖如果家长能领悟儿童成长中每一天、每一种境遇的重要,知道这些境遇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那么父母又带孩子又工作的能力和办法自然就有了。想做一件事总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尽是借口。〗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本杰明·斯巴克认为,“儿
自己不带孩子就是渎职!
〖如果家长能领悟儿童成长中每一天、每一种境遇的重要,知道这些境遇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那么父母又带孩子又工作的能力和办法自然就有了。
想做一件事总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尽是借口。〗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本杰明·斯巴克认为,“儿童出生数月后,开始热爱和信赖经常照看自己的那一两个人,把他们看成是自身安全的可靠保障。即使年仅半岁的婴儿,也会因为照顾自己的父亲或母亲突然离去,而丧失对人对物的兴趣,不开笑脸,不思饮食,精神上受到严重的压抑,一儿童长大成人后,毕生处世乐观还是悲观,待人热情还是冷漠,为人多信还是多疑,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出生后头两年中主要负责照看他们的人的态度。”
家长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多付出一些辛苦,往往有四两拨千金的功效。这个“付出”是天下最划算的“投资”。如果把这件事做反了,在孩子小时候不注意,不把教育孩子当回事,到孩子长大了,不知会有多少麻烦。有谁能把一张乱涂乱画的纸擦干净呢?
从《北京青年报》上看到一件事。一个叫陈宇的上海男孩子,从大学退学,离家出走,五年杳无音讯。父母多次外出寻找未果,至今仍不知其所在。陈宇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陈宇1987年出生后,父母都忙于干事业,把他放到外地的姑姑家,直到五岁才接到身边。可以想象,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离开父母就已经是非正常操作。当他的真正抚养人变成姑姑时,却又在五岁这个已形成较稳定感情的年龄,使他和姑姑分开,把他又投入一个新的陌生环境。
父母只是按自己的需要调遣孩子,他们可曾考虑到这不是一株植物或一个小动物,而是个具有丰富思想感情的人;他们哪里能想到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落下怎样的心理创伤。
从报道的字里行间看出,父母在后来和陈宇的相处中,缺少亲情交流,缺少沟通上的和谐,孩子和父母间有严重隔阂——很多由他人长期抚养的孩子,在回到父母身边后,都会表现出和父母相处的不和谐。从陈宇决绝地离开家庭,宁可让自己变成“孤儿”,可以推测他多年来内心的痛苦。他父母现在都退休了,才意识到他们可能永远失去了儿子。
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啊。
多年来,“陈宇式”的抚养方式并未引起广泛的质疑。把孩子委托给一个可靠的人,自己专心投入工作,这种“生”与“养”的分离不但没有受到批评,反而成为一些人,特别是工作上取得成就的人得到赞美的事迹与证明。
近年来,随着“70后”、“80后”为人父母时代的到来,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大批农村务工人员进入城市,生而不养更成为一种主流现象。
每当成人利益与儿童利益发生冲突时,成人总是选择的主动者,是强势一方;孩子总是选择的被动方,是弱势方,所以做出牺牲和让步的总是孩子。把养育孩子的责任推出去,这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损害不会立即呈现,但孩子不会白白做出牺牲和让步,任何不良的成长过程都会在他的生命中留下痕迹,成为日后影响他生命质量的一个病灶,同时也给整个家庭带来好多麻烦。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最早一批留守儿童已经长大,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已显露出来,而城市“寄养儿童”问题却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
城市“寄养儿童”不一定都是送到外地,大多数是和父母一起生活;只是他们的真正看护人是爷爷奶奶或保姆。从空间意义上说他们和父母在一起,天天能见到或一周见一次。实质上,由于父母对他们不用心,他们有着和农村留守儿童相同的成长境遇。这种情况更应引起关注。
三年前我接触到这样一个例子,一个10岁的小女孩,性情很古怪,学习成绩不佳。一方面表现出对父母很依恋,非常在意父母对她的态度;另一方面又天天和父母吵架,冲突不断,从不肯听父母一句话。她的父母都非常能干,都是单位里的重要负责人,家里经济条件非常好,从孩子一出生就专门请个保姆来家里照顾孩子。母亲在生完她三个月后就上班,把带孩子的事完全交给了保姆。
从表面看孩子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由于父母工作忙,每天早出晚归,且经常出差,孩子从早到晚全是和保姆在一起,连晚上也是和保姆一起睡觉,孩子住在自己家,却如同一个“寄养儿童”一样缺少和父母相处的机会。这种情况下,孩子对保姆产生了依赖,保姆也很疼爱小女孩,俩人感情很好。每次保姆回老家探亲,孩子都不想让走,比妈妈出差还难过。
但小孩4岁时,家长和保姆在报酬问题上发生了冲突,就坚决地把保姆辞退了,另找了一个保姆。孩子和新保姆处不来,整天闹,父母就再换保姆,还是处不来,只好再换。在数次更换保姆间,孩子也长了几岁,她不再闹了,但不论什么保姆进门,都拒绝和保姆说话。这样,孩子实际上就是每天孤零零一个人在家。父母还是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交流。偶尔在一起,就是问一下孩子的考试成绩或带她到外面吃一顿饭。直到学校老师通知家长,孩子旷课到外面见网友,女孩父母才着急了。
母亲带孩子来找我,但她的言谈间没有一点自我反思的意思,只是认为孩子自己有问题,指望我给孩子做做“思想工作”,所以对于我提出的孩子的现状和父母教养态度有关的观点,她表现出很不愿意接受。
当我提醒她不该把孩子完全交给保姆,而又无视孩子和第一个保姆间早已形成的依恋关系时,她有些不高兴,说好多人家的孩子都是保姆帮着带,谁家不换保姆呢,人家的孩子也没出现问题。当我提出她每天应该有足够的时间陪孩子说话、玩耍和阅读的要求时,她有些生气了,说我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陪她,并说我小时候父母也不管我,这不也成长得很好吗。而当我最后给出建议说,如果你的工作使你比一般人忙得多,实在没时间关照孩子,那么想办法换个岗位吧,你以前对孩子太冷落,现在必须要用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弥补和修复,孩子已经10岁了,我担心再往后推几年可能就真的再没有改善的机会了。
“换岗位”这句话让这位母亲彻底生气了,她当时就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并且以后再不理我了。我最近听说这个女孩被父母送到一个“行走学校”里。该“学校”主要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军事化训练”,即每天要走很长的路,练习站军姿、紧急集合等,有谁不听话就挨打。“学校”收费很高,但招的学生还很多。许多孩子都像这个女孩一样,父母很忙,家庭经济条件很好,孩子很不成器,就被送到这里改造。我还听说该“学校”校长就有个不成器的孩子,他就是从训练他的儿子开始做这个“行走学校”的。他儿子没训练好,还那样,倒是成全当爹的做了“校长”,且没少赚到钱。
我忍不住心中叹息,花钱买“教育”是件多么容易的事啊,只是不知道他们最后买到的是什么!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
那些把干事业和养育孩子对立起来的人,那些根本就不在乎和孩子相处时间及相处质量的人,那些不去细腻体悟孩子感受的人,不是他们不爱孩子,而是骨子里不认为和孩子相处是件重要的事。在他们那里,孩子不过是一件宝物或一个小动物,可以暂时寄存于一个值得信赖的人那里,然后可以随时完好无损地取回来。他们没有看到婴幼儿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喜怒哀乐、成长中的每一种境遇,都会在孩子那里留下深刻的痕迹——小狗被寄养到别人家,它都会因为看护人突然变化而显示出不适应,孩子则更不是一只完全不会思想的瓷瓶。
一个小小的孩子喊你爸爸妈妈,那不是轻飘飘答应一句的事,那需要你在时间、精力和心思上付出很多。既然决定要孩子,就要对孩子负责、用心,把和孩子相处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来认真对待。不要把孩子轻易送回老家,让老人或亲戚帮着带。要尽量想办法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最好能天天见到孩子。有实际困难,应该由家长去克服,不要让孩子来扛。
即使你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也要注意,不要心里只装着工作和社交,仅仅拿出所剩无几的精力和时间的边角料来分配给孩子。不要对孩子的需求漫不经心,要认真对待和孩子相处这回事,不要让你的孩子置身于精致的房间,却成为精神上的“留守儿童”。如果出于客观原因,必须要和孩子经常分离,也一定要想办法尽量减轻和降低孩子在感情上的失落,比如提前让孩子和爷爷奶奶或其他临时抚养人建立感情,分别的日子里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和孩子沟通,定期去看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时刻在关心着他,尽量减少孩子的失落感。
上帝造人,让人天然地爱自己的孩子,就是为了使父母能够用心地养育自己的孩子。“工作忙”等任何原因,都不应该成为你对孩子不用心的理由。我们努力工作原本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最后却在“祖国的未来”——儿童的教育上出了麻烦,于家于国,这样干“事业”的意义又是什么?
家长这个角色何等重要,说小了关系到一个孩子的命运,说大了关系到全民族的未来,所以必须要虔诚地去做,不可以怠慢,否则就是犯了读职罪。如果家长能领悟儿童成长中每一天、每一种境遇的重要,知道这些境遇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那么父母又带孩子又工作的能力和办法自然就有了。想做一件事总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尽是借口。
当代著名女作家池莉说,“我发现从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样的,家长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在太多的父母只愿在孩子身上花钱,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和心思。实质上是家长变得糊涂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懒惰了。”⑴她的话说得比较尖锐,也一针见血。
不能只批评父母们,我也想对老一辈人——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们说,也许您有丰富的带孩子经验,也许你刚刚退休,身体还非常好,也许您的儿女们现在非常需要您的帮助,但无论如何,您都没必要在照看孙辈这件事上“包打天下”;您不能让您的儿女觉得家里多个孩子只是多了个“小宠物”,却不经历屎一把尿一把精心细致带孩子的过程;不能让他们当了父母,还在心理上吸吮奶嘴,而不考虑自己对这个小小的人除了有提供经济保障的责任,还有提供感情与教育的责任。所以您不妨在这件事上少做一些,把更多的事情推给儿女自己去做,让他们在学习做父母的过程中,自己也进一步成熟起来;这对他们两代人都是件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事!
——摘自《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有时候因为生活和经济压力或一些其他原因,一些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看,这些就是所谓的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在本该有父母陪伴的年纪远离父母,缺少父母的教育指导,很容易造成身体上和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那么,父母要怎么做才能保证给予留守在家的孩子足够的关爱呢?
一、要跟孩子说明情况,获得孩子的理解父母在外出打工时一定要跟孩子说明清楚实际情况,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外出打工,远离他们,并不是因为不爱他们,而是生活所迫。
为了给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爸爸妈妈在外面也是很想念他们的,以获得孩子们的理解。
否则的话,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如果经常见不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很容易产生父母不在乎自己的错误想法,逐渐地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变得越来越内向,给自己的童年留下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
二、要通过其他方式表现出对于孩子的关爱。随着科技的进步,通讯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诸如电话、QQ、微信等。
在外打工的父母切记无论平时的工作有多么辛苦,都要经常给孩子打电话或者开视频,跟孩子聊聊生活和学习,了解孩子在家里过得怎么样,这样子可以极大地减轻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深深的爱意。此外,父母也应多跟孩子的老师打电话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以便清楚地知道他在学校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挫折,从而给予他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顺利地渡过难关,找到自信。
除了这些,父母还应该时不时地给孩子制造一些惊喜,比如送给孩子想要的玩具等,要记得他们的生日,并及时送上生日礼物和祝福,其他的诸如儿童节或者中秋节也要及时地给孩子送上节日祝福,让孩子知道父母时时刻刻记挂着他们。
三、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实际上留守儿童出现最多的是心理方面的问题,父母应该通过各个途径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防止其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
父母可以在与孩子通电话或者视频的时候多问问孩子内心的想法,鼓励他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了解他内心的愿望并克服一切困难帮他实现。
此外,也要在与老师和孩子爷爷、奶奶沟通的过程中侧面了解孩子是不是有一些心理上的波动,如果发现有出现心理问题的倾向应,及时地采取措施。
四、尽量挤出时间常回家看看无论在外面工作多忙、工资多高,父母都要尽量地多挤出一些时间回家看看孩子,切忌一出去就是三五年不回家。
人常说计划赶不上变化,真是一点都不假。郑丽丽本来想的好好的,生了孩子之后就自己辞职在家里带孩子,等孩子上学以后再重返职场。可是谁曾想郑丽丽刚生过孩子不久,身体一直硬朗的宝宝爷突然病了,而且病得很严重。宝宝爷生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老公又是独生子女,现在靠老公一个人的工资显然紧张得很。郑丽丽想让老人带孩子坚持工作,老公不太支持。郑丽丽知道自己带孩子对孩子好,可是自己不上班经济紧张又怕生活质量下降,所以心里一直很纠结。
还有郑丽丽更担心的是,现在知识更新那么快,如果自己在家几年再重返职场,会不会被淘汰也说不定。
❉女人是应该先选工作,还是该先陪伴孩子成长?
对于这个问题说法不一,当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从众多的案例来看,窃以为作为一个女人工作重要,陪伴孩子更重要,如果是我我肯定是先选陪伴孩子成长。
❉孩子不在身边的后果
1、容易养成坏习惯
兰兰是刚走出学校大门不久结婚的,结婚的当年兰兰就生了儿子乐乐。因为当时找工作的时候费了不少的劲,兰兰担心刚上班就请假带孩子影响到工作,当时由于出租的房子太小,又不能让婆婆过去一起住,不得不忍痛割爱,于是就把儿子送到农村的老家叫婆婆带。
孩子在奶奶家一呆就是3年多,直到孩子要上幼儿园了,兰兰才把孩子接回身边,孩子回来后才发现在农村奶奶家长大的儿子,不仅没有礼貌、不讲卫生、做事任性、还满嘴都是脏话,兰兰真的是肠子都悔青了!
因为老人以前长期生活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生活的习惯已经养成,又加上文化素质不高,带孩子依然按照老方式老方法,平时在日常生活中不但不注意卫生,而且说话也不注意,甚至说话带一些不文明的口头禅。孩子正值模仿的年龄段,老人的言谈举止孩子都记在心里,孩子的言行效仿着去做在所难免。
2、影响孩子的语言发育
我同事的外孙女姗姗,也是送回老家奶奶带的,姗姗都3岁多了,说话还是一个字两个字的往外蹦。同学聚会时爸爸妈妈带着姗姗,当看到和姗姗同龄的孩子个个都像小话痨,一个个背古诗、唱儿歌的表演,爸爸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比同龄人相差一大截,也是后悔不已!
孩子3岁前是言语发展的黄金时期,年轻人带孩子会天天陪着孩子不停地说,不停的讲,孩子语言就会得到迅速的发展,老人带孩子除了给孩子吃喝,很少跟孩子交流,这样当然对孩子有影响。
由此可见,还是先陪伴孩子成长,工作的事情可以放在次要。
3、孩子失去安全感
李华外出学习半年把女儿送到姥姥家,李华回来之后发现女儿突然变小了,每天上班走的时候女儿哭着不让走,下班回来女儿就黏在身上不撒手,就是去个卫生间女儿也跟在身后。李华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越大越像小毛娃一样黏妈妈。
心理学上说: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是情感表达的敏感期。在这期间,孩子往往喜欢粘着父母,让妈妈抱抱,亲吻妈妈、搂住妈妈的脖子等等,这些信号都是孩子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父母千万不要推开孩子,要理解和关爱他们。
孩子依恋妈妈一方面是孩子对妈妈有种特殊的感情,另一方面孩子依恋妈妈的背后隐藏着恐惧和焦虑。
因为3岁之前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最佳时期,因为妈妈离开孩子的时间比较长,没有妈妈在身边孩子感觉没有安全感,一旦妈妈回到身边,孩子唯恐妈妈再离开。想让孩子有安全感,孩子3岁之前父母一定要陪伴在孩子身边,因为父母的爱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4、长期离开父母的孩子胆小内向
不知道你大家注意了没有,身边有许多孩子,在家里什么都愿意说,什么都敢说,可是一旦出门遇到陌生人就往家长身后躲,这样的孩子之所以胆小、没有自信,也是由于长期不跟父母在一起,孩子安全感缺失造成的。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孩子3岁之前父母不在身边将对孩子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在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在孩子智力开发的黄金期,在孩子各种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父母一定要陪伴在孩子身边。
人生无草稿,孩子的成长也不可能重来,千重要万重要,孩子的成长是重中之重,为了孩子妈妈暂时放弃工作或许会一时失落;如果为了工作放弃陪伴孩子,将会造成终身的遗憾。到底是孰轻孰重?在为了工作和陪伴娃之间犹豫不决的妈妈自己好好掂量掂量吧!
爷爷奶奶年纪都大了,他们一辈子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现在我们长大了,也应该回报给他们一些爱。
那么,给爷爷奶奶送什么礼物合适
一、送健康
人老了身体机能都会下降,尤其是老年人,平时要多多注意自己的身体。
如果家里有老人需要照顾,可以送给他们一些保健品。比如,维生素E软胶囊、钙片、蜂胶等,这些营养品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都有好处。
二、送温暖
老人都比较孤独,子女不在身边,所以作为晚辈,应该多陪伴他们。
平时可以多打电话问候一下,也可以经常回家陪陪父母和长辈,和他们说说心里话,让他们感觉到家庭的温暖。
三、送祝福
在重阳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除了给老人送上礼物外,还可以送上一份真挚的祝福,祝老人身体健康,平安幸福。
四、送实用性的物品
很多家庭都有老人的专用衣柜,或者老年床。这个时候,可以给家里添置一些实用的家具,方便老人生活。
比如,一个按摩椅,一张折叠床等等。这些物品不仅可以让家里的环境变得更加温馨舒适,而且还能让老人的晚年生活过得更加舒心自在。
五、买一件新衣服
对于老年人来说,最缺的就是新衣了。因为他们的衣服都比较破旧,甚至有的还打着补丁。
因此,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不妨给老人家买一件新的衣服穿。这样不仅可以满足老人的需求,而且还可以让老人家高兴。
六、带父母出去游玩
趁着假期的时间比较长,可以带父母出去走走看看,呼吸新鲜的空气。既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又能放松心情。
七、带父母去体检
每年都要定期做一次检查,这样可以及时发现身体的隐患。如果有条件的话,建议最好带着爸妈去做个全面的检查。
八、带父母去看望亲戚们
逢年过节的时候,都是走亲访友的好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带上爸爸妈妈一起去拜访亲戚们,顺便聊聊天。
九、带孩子一起看望爷爷奶奶
当孩子长大以后,就要学会孝顺自己的长辈,特别是对自己的奶奶爷爷更要孝顺。
所以,可以在节假日的时候,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去看望爷爷奶奶,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孙子的关心和爱。
以上就是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内容。其实送礼物并不一定要花多少钱,只要用心就好。
当然,如果是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是能亲自为家人挑选一份合适的礼品哦!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