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送盘缠”是什么意思?

女朋友 0 159

故人“送盘缠”是什么意思?,第1张

故人“送盘缠”是什么意思?
导读:送盘缠读音:song pan chan释义:风俗:埋葬前一夜的晚上将尸体入殓后,至夜晚十二点夜深入静时,要为死者到五道庙“送盘缠”,烧“纸马”。“盘缠”是用面粉做成杏核大小烙熟的白面小饼。烙多少,要以死者的岁数而定,一岁一个。将盘缠装入纸马

送盘缠

读音:song pan chan

释义:风俗:埋葬前一夜的晚上将尸体入殓后,至夜晚十二点夜深入静时,要为死者到五道庙“送盘缠”,烧“纸马”。“盘缠”是用面粉做成杏核大小烙熟的白面小饼。烙多少,要以死者的岁数而定,一岁一个。将盘缠装入纸马的褡裢里,这些食品是供亡者路上食用。另用纸箔捏成“金锞子”、“金元宝”之类,要多焚化,这是为死者送的“上路钱”。

由来:民间俗信认为,人死后会到另一个世界像现世中的人一样生活。因此,亲人去世后,要为其准备到另一个世界去的“盘缠”。安葬后的一段时间里,还要定期到坟前焚烧纸钱和纸扎,以示给死去的亲人送去钱财和物品。

掌故:晋代葛洪《枕中书》中曾说有五方鬼帝,其中北方鬼帝的治地是罗丰山,后代人们将罗丰山讹传成是四川的丰都县。于是从宋代开始,人们在丰都县按想象修建了阴曹地府,使这里成了阎王爷的办公机构所在地。人死了都要到阎王爷这里报到,或上天堂,或下地狱,或转生投胎,听从阎王爷根据死者生前的表现发落,于是丰都成了人们想象中亡魂所趋的鬼蜮。虽然老百姓们并不一定都清楚道教所说的阴间冥府,但生死两界,阴阳有别,人死了鬼魂要到另一个世界是不少人们共同认可的。对于活着的人来说,那个未知的陌生世界是遥远、幽冥、神秘莫测的。于是人们按照现实生活经验,为去那遥远阴间的亲人准备“盘缠”和“交通工具”,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这便是“出殡送盘缠”的由来。

现代诗歌,不用解释吧!

我想说喜欢你,可不知道怎么向你表白,只能每夜乞求星星帮我转达;

我想喜欢你,可不知道怎么去追求,只能朝朝暮暮种地思念 ;

我想让你喜欢我 可我无计可施,只能被囚禁于自己刨的陷阱里;

我想偶尔触碰你,可在我面前的总是你的幻影,只能触摸满纸上的你的名字 ;

我想抱着你不放手,可我看不见真正的你,只能拥抱着空气假装那就是你 ;

我想执着你说过的每句话,可我不知哪不是真的,除了你说的你会喜欢我

蓝天,绿草;碧水,清荇;黑衫,白裙。

我们手牵着手,一步一步向前走,一句话也不说,只是漠视着对方。

微笑,恬静,美丽,浪漫。路人因我们而驻足,鸟儿因我们而歇声。我们一直走下去,忘了白天和黑夜。

苍月,昏灯;弱星,闹市;左手,右手。

你突然地不见了,我的左手牵着我的右手。原来,你一直都不在一切都是假的,除了我想像过你,除了我的思念。

冷清。试图回到刚才,可是不行;又试图忘了你,可越想忘记,就越肆的深刻。 也许是我太悲观了,也许你真的会喜欢我一点点,而我只能为我所谓的“也许”祈望着了。

怎么也忘不了第一次见你的那景,我站在你教室门口看着你,我们对视着,你那羞涩的眼睛夹着惊疑的光,力避我的视线,张皇地似乎要破窗飞去。我们的脸,都红了。也许你已经不记得了。很多次注视,你从教学楼出来一直到宿舍,差点就大声叫出了你的名字,只是想让你知道我在看你;很多次擦肩而过,然而你都没看见我,而我只是奇妙感觉到你在我身旁,驻足,回头,一直看着你消失在我的视野。

现在还是那么的想你,也许是爱的坚持和延续,可我还是像以前一样不敢大声说出来,因为我担心就这样决裂了,担心你会一味地回避我 虽然,现在我们又多了一层距离——空间距离,但反而加深了那种思念,想见到你,虽然即使见到了你,也只会不好意思地看着你,一句话也不说;:而你呢,你会淡忘掉我吗?

我不想说喜欢你了,可你已经知晓;

我不想再喜欢你了,可似乎已经无法自拔;

我也不想再让你喜欢我了,因为我的才能配不上你的美丽;

我不想触摸你了,因为我怕坠入爱的陷阱;

我更不想拥抱你了,因为我怕每当我拥抱空气的时候别人会笑我;

我不要执着你说过那些话,因为我知道即使这样也打动不了你。

可是,我都做不到。我仍会执着,为你,只为你……

送字开头的三个字词语

送元寳 送祝美 送友人 送穷鬼 送闺女

送风机 送话器 送红股 送诗篇 送粥米

送灯台 送饭的 送鸡汤 送年盘 送梅雨

送手帕 送日子 送寒衣 送卷头 送好儿

送门状 送人情 送穷节 送秋波 送信儿

送日期 送书雁 送迎钱 送盘缠 送节礼

送上门 送女客

第一个字是送的3三字组词大全

『送饭的』:[sòngfànde] 放风筝的一种附加物。风筝升空后,将附加物挂在线上,随风鼓起,沿线而上。有的附有爆竹,有的附有彩饰。

『送灯台』:[sòngdēngtái] 谓一去不复返。

『送穷鬼』:[sòngqióngguǐ] 旧俗之一。祭送穷鬼。

『送梅雨』:[sòngméiyǔ] 江南称五月雨为“送梅雨”。

『送秋波』:[sòngqiūbō] 1以眼神传递情意。

『送粥米』:[sòngzhōumǐ] 指亲友邻里馈赠饼食、禽蛋、衣料等礼物给产妇家为贺。《金瓶梅词话》第六七回:“他恁大年纪,也纔见这个孩子,应二嫂不知怎的喜欢哩!到明日,咱也少不的送些粥米儿与他。”《醒世姻缘传》第二五回:“这一年,狄员外又生了一

『送日子』:[sòngrìzi] 见“送日期”。

『送手帕』:[sòngshǒupà] 犹送礼。

『送好儿』:[sònghǎor] 送好儿”简单地说就是男方给女方家送婚期。即送好日子、送吉日的意思。

『送女客』:[sòngnǚkè] 送亲的人。一般指女性。

『送风机』:[sòngfēngjī] 工厂、矿山生产中为了防暑降温或保持空气的清洁,向车间、矿井大量输送空气的机器。

『送闺女』:[sòngguīnǚ] 方言。嫁女。

『送信儿』:[sòngxìnr] 传递消息:大哥一到家,小妹就给妈妈~去了。

『送穷节』:[sòngqióngjié] 民间节日之一。

『送人情』:[sòngrénqíng] 1给人一些好处,以讨好别人。

『送迎钱』:[sòngyíngqián] 指送迎官员用的款项。

『送日期』:[sòngrìqī] 旧俗结婚之前,男家请星命家挑选吉日后送交女家,谓之“送日期”或“送日子”。

『送话器』:[sònghuàqì] 即发话器。一种小型的专用于电话通信的传声器。能把话音转换为声频电信号以便传输。送话器常与受话器联合装配成为送受话器。用于电话机、人工电话交换机及其他通讯设备中。

『送上门』:[sòngshàngmén] 见“送货上门”。

『送寒衣』:[sònghányī] 旧俗于农历十月初一日,祭祖扫墓,焚烧纸衣,叫“送寒衣”。

拓展思维:第一个字是送字开头的四个字成语词语成语加解释

送暖偷寒

[sòngnuǎntōuhán]

元曲中指暗中为男女私情牵线撮合。也指男女偷情苟合,幽会叙情。后比喻奉承拍马。也比喻对人关切。

送字样子

[sòngzìyàngzi]

见“送卷头”。

送去迎来

[sòngqùyínglái]

形容忙于交际应酬。同“送往迎来”。

送往视居

[sòngwǎngshìjū]

礼葬死者,奉养生者。同“送往事居”。

送长送短

[sòngchángsòngduǎn]

犹言送这送那。形容对人生活很关切,待人殷勤热情。

送抱推襟

[sòngbàotuījīn]

真诚相待的意思。

送子娘娘

[sòngzǐniángniáng]

见“送子观音”。

送往劳来

[sòngwǎngláolái]

形容忙于交际应酬。同“送往迎来”。

送煖偎寒

[sòngnuǎnwēihán]

见“送暖偷寒”。

送亲娘子

[sòngqīnniángzǐ]

送亲的已婚女子。一般由新娘的母辈或已婚的姐、嫂充任。

送货上门

[sònghuòshàngmén]

1把货物送到顾客家里,以方便用户。《新华月报》1965年第2期:“在送货上门、送货下乡工作中,很多单位实行了三固定,就是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

送眼流眉

[sòngyǎnliúméi]

犹言眉来眼去。指男女以眉目传情。

送往迎来

[sòngwǎngyínglái]

走的欢送,来的欢迎。形容忙于交际应酬。

送往事居

[sòngwǎngshìjū]

往:死者;居:生者。礼葬死者,奉养生者。

送故迎新

[sònggùyíngxīn]

旧指欢送卸任的官吏,迎接新来接替的官吏。后也用于一般人事往来。

送终养老

[sòngzhōngyǎnglǎo]

指老人赡养、丧葬之事。

送子观音

[sòngzǐguānyīn]

古代传说能保祐人生子的观音菩萨。《八琼室金石补正·北齐王三娘造像记》:“天保元年正月十八日,清信女王三娘为子敬造送子观音像一区。”《白雪遗音·玉蜻蜓·访庵》:“[生]何为送子观音?[旦]那些积善人

送旧迎新

[sòngjiùyíngxīn]

送走旧的,迎来新的。

送死养生

[sòngsǐyǎngshēng]

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和殡葬。

送暖偎寒

[sòngnuǎnwēihán]

元曲中指暗中为男女私情牵线撮合。也指男女偷情苟合,幽会叙情。后比喻奉承拍马。也比喻对人关切。同“送暖偷寒”。

扩展知识:关于送字的汉字解释

拼音:sòng

部首:辶----笔画:9

五行:金

繁体:送

1把东西运去或拿去给人:~报。~信。~饭。

2赠送:奉~。老师~我两本书。

3陪着离去的人一起走:把客人~到大门外。~小孩儿上学。

4姓。

  参加葬礼送盘缠回头不吉利。

  旧时婚丧礼俗很多,都有讲究。按风俗习惯参加完葬礼,就要向回家的路一直走,表示不再回来。如果回头,就会预示着你还要来,不幸就会重新降临主家。

  不过,这些忌讳都是趋吉避凶的意思,事实并非如此。

每个地方的习俗都是不一样的,那么给去世的人说的话也是不一样的,只能够仅供参考:

1、光光大道向西南走,钱出安身,有马票为证,不得阻之。

2、送你一里又一里,金童玉女来接你。

3、送你一山又一山,送你西山去修仙;站到西山往下看,满堂儿孙一大片。

4、你天黑早住店,天明晚出城。

5、你光挑大路走,别从小路行,砖头瓦快路不平。

参与送盘缠的人一般是家人和亲戚朋友,是不允许外人在场,小孩也禁止参加。送盘缠是在村外的十字路口送,意思是到了阴间会四通八达,哪里都是通畅的。在送盘缠的时候,法师会在十字路口的周围画一个大圆,圆心要立一块青砖,青砖上面要放一盏点燃的面等,孝子要披麻戴孝举丧棒绕圆三圈。法师需将茶壶里面的扁食倒在路边,一边吩咐在路口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烧纸钱。

民间俗信认为,人死后会到另一个世界像现世中的人一样生活。因此,亲人去世后,要为其准备到另一个世界去的“盘缠”。安葬后的一段时间里,还要定期到坟前焚烧纸钱和纸扎,以示给死去的亲人送去钱财和物品。

“送盘缠”又称“发盘缠”或“发纸马”,是在死者下葬前一天的晚上,在村头路口(过去多建有“土地庙”)举行一个送行仪式,将纸扎的轿车子、洋马、童男童女、小牛、元宝等焚烧掉,以示给死者准备了到另一个世界去的交通工具和路费。死者下葬后四十九天内,儿女们每隔七天要到坟前去烧纸送钱,民间称之为“烧七”。大多数地区重烧“三七”和“五七”。焚烧的物品除纸钱外,还有“聚宝盆”、“摇钱树”、“宝柜”、“元宝”、“长钱”等纸扎品。“烧七七”,民间也称“断七”,烧完七七后丧期便算结束了。

  德州解放前汉族丧葬风俗

  (能省则省,能免则免,新旧结合,入土为安。)

  德州解放前汉族丧葬实行的是土葬。由于受到儒家传统观念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其仪式相当繁琐。因贫富不一,故其形式各不相同。现将旧社会汉族的丧葬风俗叙述如下,供历史研究者之参考。

  一、倒头

  过去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在老人生前即把寿衣寿木等准备齐全。待老人病危时,给他穿上寿衣,抬在灵床上,停在正房中间。灵床上铺一绣莲花图案的**被子,身上盖一床绣有八仙图案的被单。条件差的贫穷人家也要铺一床**褥子,盖一床兰色被单。病人倒头(咽气)后,谓之“寿终”(男人死亡谓之“寿终正寝”)。

  如果儿孙们守在床前,就算得了儿孙们的“济”,否则就空养儿孙一场。儿孙们也认为没有尽到养老送终的责任。

  老人咽气后,要将一枚拴有红线的制钱(富有之家则用珍珠或金玉等物)放入死者口内,谓之“噙口钱”。再将一面镜子面朝里放在死者胸前。灵床前摆设供桌,上摆糕点、供果、长明灯、打狗饼子、打狗棒,小碗一个内放小米当香炉。然后,焚香烧纸,全家举哀恸哭。这时来帮忙的亲友将准备好的冥马(俗称倒头马)拿到大门外焚化(如死者是女性则焚烧冥轿,又叫倒头轿)。然后由死者的儿孙们哭着到土地庙前烧纸“报庙”。这一仪式要从老人亡故到“送三”前共进行七次。

  通过上述烧倒头马、报庙等活动,附近的邻居亲友及本家闻知其家有人亡故(当地称“过去了”),即可登门吊祭,谓之“热吊”。此时吊祭只表示亲近,不送祭礼。

  老人亡故后要“封门”。如果是祖父或父亲亡故者,要“封全门”——把门心、门框、门楣上的巾对联处全巾上白纸。如祖母或母亲死亡而祖父或父亲都健在,则门楣上不能贴白纸。这是按照封封建礼教的传说,男人为“天”,而门楣代表“天”,故男性长辈健在者不能“封全门”。

  丧主办理丧事要邀请有经验、懂礼仪的人来主持丧事的各项事务,俗称“总管”或“总理”。总理要按照丧主的意见及其家庭情况来筹措丧事的规模大小。一般都要办好下列各项事务:

  (一)、报丧,写一报丧单,写明某街某处某某先生或太太于某年某月某日逝世,定于某月某日送三候吊等字样,后面写明被通知亲友的姓名、住址,派人逐家告知,也有的人家不写报丧单,只派人到亲友家口头告知。

  (二)安排人分管账屋(收祭礼、写谢帖)、支屋(负责一应物品的购置和发放)、监厨(负责膳房的一切事务)、男、女迎送(招待前来吊祭的亲友)等职务。

  (三)设膳房、备酒席,招待前来吊祭者。

  (四)预定送三及发引时所需之各种纸扎用品。

  (五)搭设灵棚、经棚、待客棚等席棚。

  (六)有条件的要邀请和尚或道士前来诵经、送三、放焰口。

  老人亡故后,孝子、孝眷等都要穿孝服。孝服式样有严格的区别。孝子穿白孝袍,全白鞋,头戴用长条白布折叠成的勒头布,如系父亡母在者,勒头布的后飘带则左短右长。父在母亡者则后飘带左长右短。如父母双亡,则两边一样长。儿媳、女儿则穿白布衣裤,头带勒头布。孙子及五服以内的子倒则穿插孝衣、戴双尖形孝帽,覆半白鞋,服支越远者则覆鞋面积越小。孙子及曾孙等在鞋的后跟处缝一红布或在孝帽上缀一小红珏以示区别。五服以外的本家则只戴孝帽、扎孝带。家境贫寒者则到租赁铺租赁孝衣,对近亲本家只散发孝帽。

  二、入殓

  把死亡人的尸体装进棺木里谓之“入殓”。

  入殓时间不统一。棺木早已准备好的,一般在死亡的当天晚上或第二天早晨入殓,如有亲人在外地,则要等他们赶回来看一看遗容再入殓。临时准备棺木的也要“赶热活”,必须在送三以前入殓。

  入殓习俗:首先将由七家灶膛内掏来的草木灰铺在棺材里(以防尸体腐烂后污水渗漏出棺外),然后在灰上铺一层白纸,富有之家则铺上一块“七星板”,即在一块长条木板上按“北斗星”形状钻七个孔,在纸或板上放制钱七枚(头部一枚,双肩各一枚,腰部一枚,左右胯各一枚,双脚之间一枚),入殓时全家围在亡人周围作最后一次瞻仰遗容(此时停止哭泣),由孝子抱着死者的头,其它孝眷及亲友等手提尸体下面的褥子将死者抬起轻轻放入棺木之内,随即将打狗棒放入死者的左衣袖里,将打狗饼子放在右衣袖里,再把死者生前穿的衣服撕破后卷成卷,塞在尸体周围,防止抬棺时尸体晃动。贫穷人家衣服不多,而用纸包土坯代替。富有之家有的还要放些殉葬品,如珠宝玉器或死者生前喜爱之物等。然后进行“开光”,由孝子用析棉絮在碗内沾一点清水,顺着死者两眼由内向外轻擦一下,将棉絮塞入死者的两耳内。“开光”完毕,把死者胸前放的镜子取出,并把噙口钱取出后扔到房顶上。最后盖上棺盖,钉上“银钉”(一种异形木钉)。钉银钉时孝子等要念诵爹(娘)“躲钉”。此时孝子等可举哀恸哭。钉完银钉后将棺木停放在正房中间,灵前设供桌一张,上摆供果点心、茶、酒等供品,此时点燃香、纸,孝子等在灵前叩拜后,再拜谢帮忙的亲友,入殓仪式结束。

  入殓以后,灵前香火不能中断,一日三餐要按时供奉饭食,并焚化纸钱哭祭。

  三、送三

  人死后前三天要举行送三仪式(送三也叫接三,伴宿、伴座、送盘缠)。富有之家在这一天主要进行开吊、诵经、送三等项仪式,贫穷之家只举行送三仪式。

  丧家要在停放棺木的屋门前搭一灵棚,挂一帐幔或竹帘,将灵前供案移至灵棚内,供案上摆荤素菜类五碗,馒头两盘,供果五碟;茶、酒各三杯;香炉一个,白烛、蜡台各一对。供案前设拜垫,孝子等跪伏在供案前两侧的芦苇席上候吊。富有之家还要搭设客棚,设酒宴款待吊祭者。有的还要搭设经棚供和尚或道士诵经。

  前来吊祭的亲友都要送祭礼。至亲好友的祭礼一般是祭饯一桌(12碟为一桌,包括糕点及干鲜果品)、香烛四事(白烛一对、高香一封、“大金、银元宝”一对、烧纸一刀),冥马一匹或冥轿一顶、古箔一块。一般亲友则只送其中一种或几种均可。也有的送钱,谓之折仪。有的送祭礼者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而派专人代送,这时丧家要视其情况,开给来人赏钱。

  (一)、开吊。即亲友等向死者吊祭的一种议事。开吊时孝子及死者之侄、孙等跪伏在灵棚的两侧,故称候吊。吊祭者至灵前哭号哀悼时,如系死者长辈,则哭号后一揖而退,如系死者平辈或晚辈这则要行叩拜大理。孝子等候吊者以叩拜礼回谢。如系女眷,则直接到室内灵旁哭祭,孝眷等则在室内陪祭并叩拜致谢。

  丧家对来吊祭的近亲要分送孝衣一身,孝帽一顶、孝带一条。如系远亲则只送给孝帽一顶,孝带一条。“老”姑爷或“少”姑爷前来吊祭时,先到灵堂哭祭叩拜后,由职事人陪伴送入客厅,不论年龄大小,都要让至上座,派专人作陪。随即由传会人(一种专为婚、丧事服务的职业人员)一手托着孝衣、孝帽,一手搀扶孝子至客厅前,传会人高呼:“孝子恳姑老爷(少姑爷)孝!”孝子行叩拜礼,并跪侯传会人给姑爷(少姑爷)穿好孝服,传会人再高呼:“孝子谢姑老爷(少姑爷)孝!”孝子再叩头后起立由传会人搀扶返回灵棚。姑爷身穿孝服,由职事人陪同再次来到灵前正式行拜祭礼,先上三柱香,后行四拜礼。姑爷的孝服要穿到送三以后才能脱掉。

  (二)、诵经。富有之家在送三时要邀请和尚或道士诵念经文,以“超度亡灵早升天界”。有关宗教佛事活动,《德州文史》第六辑已有详述,本文不予赘述。

  (三)、送三。送三这一天,要把“吊钱纸”按男左女右之别挂在大门口。晚饭后,把“吊钱纸”取下来放在棺木上,把冥轿放在灵棚内,在大门外设供案一张,上摆供品、香烛等物,案前放冥马(牛)等纸扎品。用点燃的香在冥马(牛)、轿夫的眼睛中间烧一小孔,意为它们都睁开了眼睛。

  待一切准备工作完毕后,送三仪式开始。孝子、孝眷及亲友等齐集灵堂,首先由孝子从棺木上下区下吊钱纸放入冥轿内,口念:“请爹(娘)上轿啦”!这时传会人搀扶孝子恳请亲友行送三礼,众亲友等依次到冥轿前行跪拜礼,然后由和尚(道士)到冥轿前诵经,诵经毕,吹奏乐器走向门外,孝子、孝眷等抬着冥轿随行,出门后将冥轿放在供案后面,然后跪在供案前面,候僧(道)诵经完毕后,将冥轿及各种纸扎品全部焚化,孝子等恸哭一场,然后叩谢亲友,送三仪式结束。

  (四)、放焰口。送三完毕后,至戌、亥时刻开始放焰口。有的户为了充分准备或许推迟几天。在灵棚内供鬼王像,院内放置金轿、银轿、杠箱、楼子等纸扎品。仪式开始,由孝子手捧亡人灵位,在僧人引导下走至院内,让灵位在金轿,银轿上方通过,然后将灵位放与鬼王像前,众僧人开始诵焰口经,诵经毕,主持僧将事先准备好的水、米、岁数馒头(与死者年龄相等数量的小馒头) “以及制钱等撒于院内,口念:“无主孤魂野鬼前来领取钱粮!”等语。然后将灵位放入纸楼子内,连同其它纸扎品一齐移至大门外焚化。僧人再次将剩余的水、米、馒头、制钱等撒与门外,并口念:“晚来的孤魂野鬼前来领取钱粮!”仪式结束。

  这一仪式是赈济孤魂野鬼,替死者祈福的意思。有含有为死者亡灵早升天界的意思,故孝子、孝眷等不能哭泣。

  四、烧“七”

  送三以后,普通人家就安排出殡了。出殡日期一般在老人死后的第五天或第七天,而富有人家还要请堪舆大宾(俗称风水先生)选好“风水地”才能出殡。在此期间还要进行烧七仪式。

  据迷信传说,“阴曹地府”设有十殿阎君,是专门审理死者灵魂的神,行善者升“天堂”,作恶者入“地狱”。每殿阎君审理亡魂需时七天,十殿阎君审理完毕共需七十天。因此儿孙们在老人亡故后,每七天要烧纸哭祭一番,谓之“烧七”。烧完“十七”为“尽七”。但一般人家只烧“五七”或“七七”。

  富有人家在烧七时还要请和尚或道士诵经一天,至时邀请亲友参加,并设酒宴款待。也有的亲友花钱请僧(道)为亡人诵经,谓之“送经一坛”。

  烧七仪式要在晚饭后进行。灵前供桌上摆腊台一对,白烛通明,供奉荤素菜肴五碗,茶、酒各三盅。香烟缭绕,孝子、孝眷等跪伏在灵柩周围,焚化烧纸,恸哭一场。

  贫穷人家虽已将亡人埋葬了,也要每七天到坟前烧纸哭祭一番,直到烧完“五七”。

  五、点穴

  旧社会有一种迷信说法,认为后世儿孙们的富贵兴衰与祖茔的风水好坏有关。因此在老人亡故后,也要请风水先生择一风水“宝地”将已故老人安葬,这一过程谓之点穴。

  旧社会一般人家都有自己的祖茔,俗称坟地。风水先生只要在祖茔内按照昭穆排列形式,或携子抱孙,或雁翅形排列,点定穴位,指定亡人头枕何方,脚踏何方就可以了。但是如果风水先生认为祖茔不好,就得另选新坟茔地了。

  点穴以后,风水先生即可按照亡人的生辰八字和历书的条文规定,选择好出殡的日期,丧主即可向亲友散发讣告,通知发引日期。

  六、发引

  发引是丧葬习俗中最繁琐的仪式。有的进行三天,即:成主、家祭一天,开灵候吊一天,发引安葬一天。有的分两天进行,即:成主、家祭一天;候吊、发引一天。一般人家只用一天,即候吊、发引。富有人家多在候吊这一天邀请和尚或道士念诵经文。

  灵柩发引前,孝子等要跪伏灵柩两侧候吊,静候亲友等对死者行最后一次拜祭礼。

  亲友来吊祭时要送祭礼,谓之奠仪或奠敬。祭礼多数送钱,至亲好友则送挽联或挽幛。挽幛上一般书写“驾返瑶池”、“西方接引”、“驾鹤仙游”、“一代英杰”、“一代女英”等词句。挽联则书写对死者品格情操的赞颂之词。

  发引前丧主要设宴款待吊祭者。

  发引俗称“出殡”。出殡前一般都要准备下列物品:1。引魂幡,发引前放在棺材上,发引时由孝子扛着,如系父亡用左肩扛,母则反之。2。丧杖,俗称“哭丧棒”,发引时由孝子用手拉着。3。仙水缸(罐),内放麦曲一块、杂粮及小米干饭,上口盖一大糕(此糕形似枣糕,但不用枣,而用面粉做成枣状)。用缸者在出殡时由两个人抬着送到坟地,用罐者由死者儿媳在出殡时兜着带到坟地。4。旧式小瓦两块,一块瓦的阳面上写一“盆”字,盆字外面用墨画一圆圈,在黑圈周围再用银朱画一红圈。此瓦在发引时由孝子摔碎(农村风俗摔瓦盆)。在另一片瓦的阳面上先用墨笔画一符咒,五个红点点入五个黑圈内。此瓦的阴面写明死者的姓名和生卒年月。此瓦在埋葬时放在棺材盖上。5。死者入殓时开光用的碗,连同菜刀一把放在屋门口左侧备用。6。备好抬灵柩用的卧轿。卧轿由底杠和上罩组成。抬卧轿的人数视丧局的大小和棺木的轻重而定。7。雇好吹鼓手。8。有条件的要请僧、道、尼姑等吹奏送葬。9。预购各种纸扎用品。

  发引时间城乡各异,农村在下午两点左右进行,城里多在上午十一点左右进行。有神主亭的大户在起灵前还要举行安主仪式。其程序如下:

  传会人先扶孝子至礼傧处叩请,礼傧由陪宾陪同,在鼓乐队导引下进入灵棚,开始颂赞礼。

  赞:“执事人引孝子出庐!”传会人将孝子引至灵棚。

  赞:“供案前就位!”孝子至供案前站立。

  赞:“释杖!”孝子把哭丧棒放在地上。

  赞:“行请主礼!跪!四匍匐!”孝子跪下四叩首。

  赞:“撒吉红!”传会人把红毡搭在孝子双臂上。

  赞:“请主于孝子!”传会人把神主盒放在孝子的双臂上。

  赞:“兴!引主入亭!”孝子站起,由传会人扶至神主亭前站立。

  赞:“跪!以下皆跪!”孝子等在主亭前跪下。

  赞:“执事者请主入亭!”传会人将神主盒连同红毡放入主亭内。

  赞:“行安主礼,四匍匐!”孝子等四叩首。

  赞:“兴,回府请柩!”孝子等起立返回灵棚。

  赞:“执事人领孝子行起柩礼,跪!四匍匐!执魂幡!执丧杖!”孝子等跪在灵前四叩首。传会人把引魄幡及丧杖交与孝子。

  赞:“三元职事请柩出堂,合家举哀!”此时传会人高呼:“谢礼宾老爷!”礼傧由陪宾陪同返回客厅。

  在行请柩礼时,杠夫们即围在棺木旁,做好抬棺的准备,当礼傧高呼请柩出堂时,在杠夫头的指挥下将棺木用手搭起,这时由专人用菜刀把放在门边的碗砸碎,孝子、孝眷等举哀恸哭。在吹鼓手的引导下,缓步将棺木搭至大门外,安放在棺架上,孝子等跪伏棺前,待盖好棺罩,女眷们都坐在灵后的送灵车上,其间派人将死者生前的枕头拆开,按男左女右入在大门边用火点燃。这时执事人高呼:“起灵!”孝子拿起写有“盆”字的瓦用摔碎,起身回头引导杠夫们抬起卧轿随行。

  送葬队伍的顺序,排在最前面的是各种纸扎品,其间穿插着吹鼓手、僧、道、尼等乐队,后面是关殡的亲友,主亭、影亭,灵柩前面是死者的子侄,服支远的在前,儿孙在后,孝子后面是灵柩,最后是女孝眷及送殡女眷坐汽车跟随。

  发引时还要派一个人身背“巴斗”,内装纸钱,沿途扔撒,谓:“买路钱”。

  在送殡队伍先进中,有的至亲好友在途中设供案拜祭,谓之“路祭”。遇有路祭者,送殡队伍停止前进,棺木不能落地,孝子跪伏一旁,候拜祭完毕,孝子行叩谢礼后再继续前进。

  当送殡队伍将要走出大街时,送葬的亲友即站在路旁不再前行,这时执事人高呼:“孝子谢送殡的老爷们!”孝子即向送灵的亲友们叩头致谢后,送殡的亲友同僧、道、尼等各自返回,唯吹鼓手送葬到坟地(因下葬时还要奏乐),但出街后停止吹奏。

  灵柩抬至坟地后,放在事先挖好的坟坑旁,遵照堪舆大宾的指挥,将棺木放入坟坑内,调好方向,将仙水缸或仙水罐放在棺木前面,把画有符咒的瓦放在棺木上面,孝子等围坟坑一周,各抓一把土撒在棺木上,然后跪伏一旁举哀恸哭。杠夫们挥锹填土将死者棺木埋葬,并堆成坟堆。埋葬的同时将纸扎品全部焚化,把引魂幡插在坟堆上(坟堆不准用锹拍平)。至此孝子等终止哭泣,待叩谢亲友及职事人后,脱掉孝服,丧葬仪式结束。

  孝子孝眷等回家时,有人在门口给他们每人一小块馒头,让他们吃下后才能进门。

  出殡后第三天是圆坟的日子,孝子等要到坟上烧纸哭祭,然后给新坟添土。圆坟以后,孝子要到送礼吊祭的亲友家中叩谢,谓之“谢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