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 千古 敬挽怎么写?

员工 0 152

沉痛悼念 千古 敬挽怎么写?,第1张

沉痛悼念 千古 敬挽怎么写?
导读:常用花圈花篮挽联写法:1、右联:悼念XXX左联:YYY敬挽2、右联:沉痛悼念XXX左联:YYY敬挽3、右联:沉痛悼念XXX千古左联:YYY敬挽4、右联:XXX一路走好左联:YYY敬挽5、右联:沉痛悼念XXX同志千古左联:YYY敬挽其他:1、

常用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1、右联:悼念XXX

左联:YYY敬挽

2、右联:沉痛悼念XXX

左联:YYY敬挽

3、右联:沉痛悼念XXX千古

左联:YYY敬挽

4、右联:XXX一路走好

左联:YYY敬挽

5、右联:沉痛悼念XXX同志千古

左联:YYY敬挽

其他:

1、单位送员工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沉痛悼念XXX千古

左联:YYY敬挽

2、单位送女员工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沉痛悼念XXX音容宛在

左联:YYY敬挽

3、儿女给父亲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沉痛哀悼严父XXX大人逝世

左联:不孝儿YYY跪拜

4、儿女给母亲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沉痛哀悼慈母XXX孺人逝世

左联:女人YYY女婿ZZZ携全家跪拜

5、学生给老师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沉痛哀悼XXX老师千古

左联:Y届Y班全体敬挽

1 )、挽联一般都是左侧一条写词,右侧一条写XX敬挽,等等。没有在挽联下方落款的。如:左 悼念XX千古;右 友XX敬挽。

2 )、千古一词,一般用于对社会有功绩的人。普通挽联上款下面应写上;男的、灵佑、女的、仙逝等词。下款还要写上挽、敬挽、拜挽、泣挽、顿首拜挽等

3 )、1挽联 挽联是集体或个人哀悼去世者所写的对联(可贴在门口、骨灰盒两侧、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 格式:要求上联与下联辞意相对相辅,句式仍要对偶,字数相等。 2面朝门立 上联在右,下联在左。上联常用\"悼念XX\",下联常用\"XX敬挽\"。 3范例: (上)称呼XXX先生千古 (下)辈分XXX、XXX敬挽

挽联的书写,一般上联是悼念用语,包括死者的姓名,对死者的评价和祝福等。下联是落款署名。上联的用语取决于下联落款者的身份,必须因人用语。恰如其分。上联的写法多种多样,一般有“沉痛悼念XXX同志”,“XXX千古”等,也可以更具体,更亲切些,如“安息吧,敬爱的爸爸”、“XXX,你安息吧”等。 现联署名有三种,一种是单位署名。第二种是个人署名,也可以在个人名字前些明与死者的关系,如“您的学生XXX”、“外甥XXX”。第三种是集体署名,几个人一起送一个花圈,署名时同时署上几个人的名字。如“同事XXX、XXX、XXX、”、“妻率子XXX、XXX、XXX”等。挽联字的大小和间隔根据字数的多少来确定。

亲属关系称谓表

爱夫(妻) 妻(夫)

父(母) 子、女

胞兄(姐) 弟、妹

胞弟(妹) 兄、姐

堂兄(弟姐妹) 堂兄、弟、姐、妹

内兄(弟) 妹夫(姐夫)

襟兄(弟) 襟弟(兄)

姐(妹)夫 内弟(内兄)

表兄(弟姐妹) 表弟(兄)

姨姐(妹) 妹(姐)夫

表姐(妹)夫

姻亲 姻亲

亲家 亲家

同志

先生(女士)

伯父(母)

祖父(母) 孙、孙女

外祖父(母) 外孙、外孙女

岳祖父(母) 孙女婿

伯祖父(母) 侄孙、侄孙女

家翁(姑) 儿媳

契父(母) 契子、契女

岳父(母) 女婿

岳伯父(母) 侄女婿

伯(叔)父 侄、侄女

伯(婶)母 侄、侄女

姻伯父(母) 姻侄、姻侄女

姑丈 内侄、内侄女

姑母 侄、侄女

姨丈(母) 姨甥、姨甥女

舅父(母) 外甥、外甥女 。(以上信息来源于:wwwwohuaorg)

辈分挽联——挽外祖母篇

萱幄喜长春,视外孙如孙,慈恩未报;

莲台已仙去,随老母哭母,痛泪难干。

母党最为尊,每拜重闱,瞻仰慈云思祖德;

遗容空在望,那禁一恸,寒芒宝婺渺仙軿。

属纩恨迟来,宅相增惭,空怀音容符祖德;

抚棺悲遽逝,孙行忝附,还将色笑慰娘恩。

当年随阿母归来,德泽常叨,幸与兰枝齐绕膝;

此日痛外婆仙去,典型莫仰,空教宅相负虚名。

想外公亦近古稀,每听阿母长号,转使老人多流涕;

念吾父应从地下,倘问诸儿情状,为言宅相恐无成。

初生失恃剧堪怜,惟外家王母是依,孺子沐恩同鞠育;

耄寿考终亦何憾,倘泉路慈亲相见,太君传语报平安。

待外孙辈于我尤殷,每值课余返里,呼绕膝前,问迩来受业如何?进步如何?频嘱研精宜努力;

在戚党中同声浩叹,稔知年近期颐,服劳阃内,况向者守节若此,存孤若此,不堪回首倍怆怀。

花圈挽联称呼:

一:父族称呼:

(1)祖父之胞兄弟:称伯叔祖大人,自称侄孙。

(2)父之胞兄弟:称伯叔大人,自称脉侄。

(3)父胞兄弟之妻:称伯叔母,自称脉侄。

(4)兄嫂:称尊嫂,自称夫弟。回称,贤叔,自称愚嫂。 

(5)侄妇:称贤侄媳,自称愚叔。伯父,回称伯叔翁。

(6)弟妇:称贤弟妇,自称夫兄,回称尊伯,自称愚弟妇。

(6) 祖母之父:称外曾祖大人,自称愚外曾孙。

(7)祖母之亲伯叔:称外曾伯叔祖大人,自称愚外曾又侄。 

(8)祖母之胞兄弟:称舅祖大人,自称愚甥孙。

(9)祖母之胞姊妹:称姨祖母,自称愚姨侄孙。

(10)祖母之胞脉侄:称表伯叔大人,自称表侄。

(11)祖母胞兄弟之婿:称表姑父,自称表内侄。

(12)祖母胞姊妹之婿:称姨表姻兄,自称愚姨表姻弟。 

二:母族称呼:

(1)母之父:称外祖父大人,自称愚外孙。

(2)母之内伯叔:称外伯叔祖大人,自称愚外侄孙。 

(3)母之姑夫:称外祖姑夫大人,自称愚姻内侄孙。 

(4)母之亲姊妹夫:称姨丈大人,自称愚姨甥。

(5)母之脉侄女之夫:称表姊夫,自称姻弟。

(6)母胞姊妹之婿:称姨表姊妹夫,自称姨表姻弟。 

(7)母胞兄弟:称舅父大人,自称愚外侄或甥。

(8)母之亲表兄弟:称表舅,自称愚姻侄。

(9)母之母:称外祖母,自称愚外孙。

(10)母胞内伯叔母:称外伯叔祖母,自称愚外侄孙。 

(11)母胞兄弟之妻:称勐母,自称愚甥或愚外侄。

(12)母服内侄媳:称表嫂或表弟妇,自称表夫兄弟。

(13)母胞姊妹:称姨母,自称姨甥或姨侄。

(14) 母胞姊妹之女:称姨表姊妹,自称愚兄弟。

三:妻族称呼:

(1)妻之曾祖:称岳曾祖大人,自称愚曾孙婿。

(2)妻之祖父:称岳祖父大人,自称愚孙婿。

(3)妻之父:称岳丈大人,自称婿。

(4)妻胞兄弟:称贤内兄弟,自称姊妹夫。

(5)妻之母舅:称内大人,自称愚甥婿。

(6)妻之表兄弟:称内表兄弟,自称愚表姊妹夫。

(7)妻之亲表侄:称贤表内侄,自称表姑夫。

(8)妻胞姊妹之夫:称襟兄弟,自称愚襟兄弟。

(9)妻姑母之子:称内表兄弟,自称表姊妹夫。

(10)妻胞兄弟之媳:称贤内侄媳侄,自称愚内姑夫。 

(11)妻胞姊妹之子:称贤姨侄,自称黍子婿。

(12)妻母之母:称岳母大人,自称黍子婿。

(13)妻之族母:称岳庶母大人,自称愚甥婿。

(14)妻胞兄弟之妻:称姻嫂,自称姻侍生。

(15)妻之外祖母:称姻外祖母,自称愚外孙婿。

(16)妻胞姊妹:称贤姊妹,自称愚姨夫。

(17)妻胞姊妹之婿:称贤婿,自称黍姨丈。

(18)妻胞姊妹之女:称贤侄女,自称黍姨丈。

(19)妻胞兄弟之子:称贤内侄,自称愚夫母。

五:姻戚称呼:

(1)祖亲家:称老太翁先生,自称姻内侄。

(2)父之亲家:称姻太翁先生,自称姻侄(晚)。

(3)亲家之父:称姻太翁先生,自称姻侄(晚)。

(4)子之亲家:称姻台,自称愚弟。

(5)婿之伯叔:称姻兄台,自称姻愚弟。

(6)亲家:称姻翁×老大人,自称愚姻弟。

(7)亲家母:称姻母×老孺人,自称眷侍生。

六:各亲称呼:

(1)女之夫:称贤婿,自称黍岳丈或愚岳氏。

(2)侄女之夫:称贤侄婿,自称愚伯叔。

(3)女之子:称贤外孙,自称黍外祖(黍上祖母)。

(4)侄女之子:称贤外侄孙,自称内兄弟。

(5)姊妹之夫:称姊妹夫,自称内兄弟。

(6)姊妹之子:称贤外侄或贤外甥,自称愚舅氏。

(7)姊妹之翁姑:称姻太翁(母),自称姻晚。

(8)姑夫:称姑丈大人,自称愚内侄。

(9)姑母之子:称表兄弟。

(10)女之婿:称贤外孙婿,自称黍姻外祖。

(11)姊妹之婿:称贤甥婿,自称愚内舅。

(12)姑母:称×府姑母,自称脉侄。

七:师友称呼:

(1)业师:称老师,自称受业或学生(门生)。

(2)业师之妻:称师母,自称学生。

(3)业师之父:称太老师大人,自称门下晚生。

(4)业师之母:称师太母,自你门下晚生。

(5)业师之子媳:称世兄嫂,自称世愚弟世侍生。

(6)业师之女:称世姊妹,自称世侍生。

(7)子之业师:称老师,自称世侍生。

(8)学生:称贤友贤世侄,自称友生。

(9)学生之父:称仁兄,自称世愚弟。

(10)同乡:称仁兄,自称乡愚弟。

扩展资料:

(1)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它是对死人哀悼,也是对活人的慰勉,有其社会性,也有其时代的代表性。

(2)花圈和祭幛上的挽条分上下两条,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 上联常用“悼念XXX”,“沉痛悼念XXX”,或“某某某千古”;下联常用“XXX敬挽”、“XXX泣挽”、“XXX拜挽”。

(3)挽联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切合死者的地位、身份、情操和业绩,甚至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也要切合事物与场合。挽联不能换用,也不能通用,这应该是挽联很重要的地方。

参考资料:

——挽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