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近代名人的事迹

领导 0 100

云南近代名人的事迹,第1张

云南近代名人的事迹
导读:1、马雅舒马雅舒原先是京剧科班出身。1986年,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前往云南进行招生,马雅舒被父亲生硬来了报名现场进行选拔。原本马雅舒父亲是想是让她见见世面,但阴差阳错被学校录取了。1988年,马雅舒接拍了第一部**作品《北京小妞》,在片中饰演

1、马雅舒

马雅舒原先是京剧科班出身。1986年,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前往云南进行招生,马雅舒被父亲生硬来了报名现场进行选拔。原本马雅舒父亲是想是让她见见世面,但阴差阳错被学校录取了。

1988年,马雅舒接拍了第一部**作品《北京小妞》,在片中饰演金京。这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机遇也让马雅舒从此喜欢上了表演。当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后,马雅舒放弃了自己的京剧专业,走上了做演员的道路。

2、杨丽萍

杨丽萍,1958年11月10日生于云南,中国舞蹈艺术家,第十届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1971年进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之后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并以“孔雀舞”闻名。

2005年因其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荣获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大奖。为展现云南民族文化做出了杰出艺术贡献,从而成为内地2005年度惟一一位获得该奖的人。

杨丽萍女士除了获得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大奖纪念奖座之外,还获赠了万宝龙特别为得奖者用纯金制作的2005年限量发行艺术赞助人“罗马教皇朱利斯二世” 888系列特别版墨水笔一支,以及15,000欧元奖金。2006年任九寨沟县容中尔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3、王兟

王兟14岁半考入云南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两年,1984年远赴英国牛津大学进修,取得森林及土地管理的硕士学位及哲学、政治及经济学学士学位及硕士学位。

毕业后加入麦肯锡国际咨询公司工作三年,1992年加入香港汇丰银行,后又到高盛投资银行。1993年时,王兟在高盛的亚洲投资部,主理高盛入股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安排。

两次被高盛投委会否决,王兟第三度赴纽约力争,王兟最终说服了疑惑重重、问题多多的高盛投资委员会。

1994年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各入股平安2500万美元,各占5%,后来每家又追加投资1000万美元,股份变成75%左右。这笔投资最终赚了20倍。 

2000年,香港和黄集团所属的TOM公司相中了王兟在投资方面的出色才能,委任他为TOM集团的首席投资官。 

2000年7月王兟开始担任TOM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在TOM集团五年的时间里,运用自己娴熟的投资、管理、收购兼并的经验。

让TOM业务横跨到五大领域——互联网、户外传媒、出版、体育、电视及娱乐,并进行了超过30项业务收购及策略联盟。

在他的管理下,TOM在线于2004年初在美国纳斯达克及香港联合交易所创业板上市。2006年1月王兟从TOM集团离职,受美国投资基金TPG(德州太平洋集团)的邀请。

王兟加入了TPG成为其全球合伙人,并担任了这家管理360亿美元资产的全球著名投资机构的亚洲负责人。

4、杨善洲

杨善洲(1927年1月—2010年10月10日),男,汉族,中共党员,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人,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

杨善洲在退休之后,获得“全国绿化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奖章”、“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被誉为“活着的孔繁森”。

杨善洲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主要创办人,但他从不从林场领取报酬。林场场长自洪学曾跟杨善洲谈过很多次。

自洪学说:“老书记,多的钱咱们林场拿不出来,一月补助你500元林场还是有的”,但杨善洲一句话就把自洪学顶了回去:“我上山来是种树的,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保山地区经济协作办公室得知杨善洲的情况后对他说:“老书记,你来做我们的顾问吧,一个月我们给你1000块钱”。杨善洲谢绝了,他说:“我是林场的顾问,没有时间给你们做顾问”。

他的老伴坐过4次林场的吉普车,他为此交了370元的汽油钱。他说:“办林场后,领导考虑到我老了,出外办事不方便,就专门为我配了车。

但车子是办公用的,不是接送家属子女的。虽然不在岗位了,但原则还是要坚持。还有我当领导有小车用,那些买不起车,买不起摩托车的人怎么办呢?

想想这些,我觉得当个领导已经够‘特殊’的了,还想多占点其他的便宜,就太不应该了。”大亮山林场挂牌后,杨善洲不是场长,却没少操心。

平时,他和林场职工一样,起早贪黑,上山挖塘种树,吃的是一个锅子里的饭,住的是一样的油毛毡窝棚。有的同志看不过去,说他年纪大了,给一点特殊照顾,给他开个小灶,他坚决不肯。

执意要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御寒,大亮山四季烧火塘,晚上,大家就围在杨善洲住的火塘过商量工作。杨善洲乐在其中地说,“白天造林、晚上烤火,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嘛!”

5、聂耳

聂耳(1912年2月14日-1935年7月17日),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中国音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曾用笔名有黑天使、噪森、浣玉、王达平等。

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寇侵占东北后又把铁蹄伸向华北,国内的反动腐朽势力却仍沉溺于纸醉金迷中。社会上充斥着“桃花江”、“毛毛雨”、“妹妹我爱你”一类萎靡丧志的*歌艳曲。

***员作家田汉找到聂耳,认为如此“唱靡靡之音,长此下去,人们会成为亡国奴”。二人就此议定,要创作一首歌,来战胜“桃花江是美人窝”。

二人研究了《国际歌》、《马赛曲》和《船夫曲》,认为很有气势,可以借鉴。1935年初,田汉改编了**《风云儿女》,并写了一首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

由于发现国民党特务已来追捕,他仓促间在一张小小的香烟包装纸上写下歌词,就被抓进监狱。夏衍拿到田汉留下的剧本,在里面发现了那张写着歌词的香烟衬纸。

不久,聂耳来找夏衍,听说此事后,主动提出:“作曲交给我,我干!”聂耳根据同田汉一起提出的构想,带着满腔激愤,只用两天时间便谱写了初稿,随即因躲避追捕到了日本。

在那里,他一方面受到友好人士的热情接待,一方面也看到军国主义分子大肆鼓噪“扩大在支那利益”,并磨刀霍霍。聂耳由此更激发了创作灵感,迅速将歌曲定稿寄回国,其旋律更加高昂雄壮。

-马雅舒

-杨丽萍

-王兟

-杨善洲

-聂耳

  龙云(1884~1962)爱国民主人士。原名登云,字志舟。彝族。1914年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历任云南都督府副官、NB158飞军队长、大队长、团长、柳州警备司令。1926年起相继任云南省务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军长、云南省政府主席兼国民革命军第十三路军总指挥、国民党云南省党部主任委员、滇黔绥靖公署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主张抗日,主持修建滇缅公路,组织滇军北上抗日,为抗战胜利作出过贡献。1945年,调任军事参议院院长、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48年12月去香港。1949年8月13日,与黄绍?等44人在香港发表《我们对于现阶段中国的认识与主张》的声明,表示脱离国民党,拥护中国***,对和平接管云南做了不少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和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

  卢汉(公元1896~1974年),原名邦汉,字永衡,昭通人,彝族。为龙云手下的重要人物。抗日战争时期任第60军军长,参加台儿庄战役,后任第13军团军团长、第一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第一方面军总司令。抗战胜利,率滇军主力赴越南接受日本投降。1945年10月龙云被迫下台后,调任云南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云南绥靖公署主任。1949年12月9日在昆明率部起义,拥护中国***的领导,历任云南省临时军政委员会主任、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国防委员会委员、国家体委副主任、民革中央常委等职。卢汉继龙云之后,在民国时期执掌云南军政大权4年多, 为新旧政权交替之际的重要人物。

  罗炳辉,1897年出生在云南彝良一个彝族贫苦家庭,从小过着牛马不如的农奴生活。1915年入滇军当兵,作战勇敢,从士兵升至营长,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但因对军中腐败现象不满和对旧制度的刻骨仇恨,他很快接受了进步思想,于1929年7月秘密加入中国***。同年11月率部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团长、旅长、纵队长、军长等职,在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中,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指挥所部参加了龙冈、广昌、莲塘、南雄水口、建黎泰、黄陂、草台岗等战役战斗,连战连胜。在完成艰险任务中,智勇兼备,屡立战功,曾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二等红星奖章。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不久,任红9军团军团长。率部参加广昌保卫战,并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征过闽江。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途中屡担重任,掩护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北上,表现出高超的指挥艺术。中央军委赞誉红9军团为“战略轻骑”。

  抗日战争初期,曾以八路军副参谋长名义,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从事统一战线工作。1939年任新四军第1支队副司令员、第5支队司令员,率部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1940年后任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5支队司令员、第2师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等职,为巩固和扩大淮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虽身患重病,仍亲临前线部署作战。1946年6月21日在兰陵时突然病情恶化,不治逝世。罗炳辉用毕生的精力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人生最快慰的是真正勇敢地牺牲个人的一切利益,最热诚努力地为民族独立、自由解放而斗争,尤其要为劳动大众的解放和利益,以真理、正义、公道为人类的幸福而斗争。”

云南旅游送男领导丝巾不可以。丝巾不能随便送人是因为在我们日常中,很多人默认了丝巾一般会送给情人、亲人等关系比较亲密的人。若是你送丝巾给关系比较一般的同学、同事等等,可能会让对方想入非非。如果你对某个异性青睐,有好感,想表达自己的爱意,送丝巾是未尝不可的。如果不想引起不必要的误会,送礼可以送其他的礼物。

杨宇明,博士,教授,1955年7月生,中共党员,现任云南省林业科学院院长。历任西南林业大学林业系副主任、林业系主任、西南林学院副院长。是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研究、竹类研究、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研究。1993年享受国务院津贴;1996年被评为林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年当选为云南省党代表;现任云南省科协委员、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委员、云南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林业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竹藤产业协会会长、云南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西南地区森林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兼职。1998年为云南省省级重点学科“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学科带头人。

主持和参与了高黎贡山、西双版纳等20余个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考和总体规划工作,同时主持参与了森林培育与利用科研生产以及扶贫开发项目数十项,在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的考察研究中有较多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近年来,针对云南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进一步提出开发“非木材森林产品和资源非消耗使用价值”的“林业两非产业”的发展思路。根据云南丰富的竹藤资源与开发利用价值,提出云南竹藤产业的发展思路,并在竹藤资源调查、培育、利用、产品开发方面做出大量开拓性工作。目前竹藤作为云南特色的非木材林产业已经成为我省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森林生态旅游作为资源非消耗性的产业,其开发已经成为促进我省旅游二次创业的新兴发展模式。 在云南省政府研究室工作期间与大自然保护协会合作,针对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区生态脆弱、经济贫困,承受着保护和发展双重压力的情况,继续推动大自然保护协会率先引入的“国家公园”发展理念,带领大自然保护协会云南项目协助云南省政府创建了我国大陆第一个国家公园,探索出一套有效解决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新的保护地模式,为云南省科教兴林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近10年来,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在国外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16部,获国家奖一项,国家专利3项,获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1999年获台湾著名林学家刘业经教授奖励基金;2000年被选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科技带头人(第一层次);2001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4年获得美国费尔德博物馆“Park Jantry 环境保护杰出创新奖”,为该奖项全球第九和亚洲第一人; 同年获国家林业局工程咨询一等奖; 2005年获全国优秀工程咨询一等奖一项,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2006年获全国优秀林业科技工作者,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周远,教授,1962年12月生,籍贯江西南昌,汉族,中共党员。1983年毕业于东北林学院(现东北林业大学)林业经济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现担任云南省政府林业生态建设和林纸循环经济咨询委员会委员,第一届云南省人民政府国家公园专家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林业专业指导委员会生态环境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正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林业工程系列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教育厅中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时还兼任云南省林学会副理事长,云南省竹藤产业协会副理事长,为昆明市盘龙区人大代表。曾先后担任西南林学院(现西南林业大学,下同)林业系办公室主任,西南林学院林业系副主任,西南林学院信息管理科学系筹备组副组长、支部书记,西南林学院经济管理系副主任、总支副书记(主持),西南林学院经济管理系主任,西南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西南林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院长;2005年6月由西南林学院调任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2011年11月调任云南省林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纪委书记(兼)。

曾荣获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云南省省直机关工委优秀***员称号(2007年)。曾先后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次(排名7、3、5)、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五次(其中排名3二次、排名5一次、6名二次),获国家教育部成果登记证书一次。曾先后主持云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三项、昆明市科技局软科学研究项目两项、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一项,参加云南省“十五”科技攻关课题两项(项目总排名3,子专题主持),主持云南省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室滇西北国家公园可行性项目中林业子专题,主持省、市林业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NGO等研究项目数项。现主持国家林业局引进国际先进林业技术计划(948项目)一项,主持云南省林业推广项目一项。已出版专著11部,其中主编3部,副主编2部,参编6部。

现担任西南林业大学林业经济管理硕士生导师、西南林业大学旅游管理硕士生导师。曾先后担任过清华大学工程硕士副导师、北京林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副导师、西南林学院农业推广硕士导师、云南大学信息学院工程硕士指导教师。2004年11月受邀在越南林业大学为非木材林产品专业本科生、森林保护专业硕士生系统主讲《非木材林产品市场》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