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要过河,只有一条船,有爸爸,妈妈,两个女儿,两个儿子,叔叔和一条狗,爸爸不在的时候妈妈要杀儿

爸爸 0 80

一家人要过河,只有一条船,有爸爸,妈妈,两个女儿,两个儿子,叔叔和一条狗,爸爸不在的时候妈妈要杀儿,第1张

一家人要过河,只有一条船,有爸爸妈妈,两个女儿,两个儿子,叔叔和一条狗,爸爸不在的时候妈妈要杀儿
导读:叔叔带狗过去,叔叔一个人回来,叔叔带一个儿子过去,带狗回来,爸爸带第二个儿子过去,一个人回来,爸爸带妈妈过去,妈妈回来,叔叔带狗过去,爸爸回来,爸爸带妈妈过去,叔叔带狗回来,妈妈一个人回来,带一个女儿过去,妈妈再回来,带第二个女儿过去,妈妈

叔叔带狗过去,叔叔一个人回来,叔叔带一个儿子过去,带狗回来,爸爸带第二个儿子过去,一个人回来,爸爸带妈妈过去,妈妈回来,叔叔带狗过去,爸爸回来,爸爸带妈妈过去,叔叔带狗回来,妈妈一个人回来,带一个女儿过去,妈妈再回来,带第二个女儿过去,妈妈一个人回来,带叔叔过去,叔叔再一个人回来,带狗狗过去。

新建的大礼堂里,坐满了人;我们毕业生坐在前八排,我又是坐在最前一排的中间位子上。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时一样!”

爸爸病倒了,他住在医院里不能来。

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咙肿胀着,声音是低哑的。我告诉爸爸,行毕业典礼的时候,我代表全体同学领毕业证书,并且致谢词。我问爸爸,能不能起来,参加 我的毕业典礼六年前他参加了我们学校的那次欢送毕业同学同乐会时,曾经要我好好用功,六年后也代表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今天,“六年后”到了,我真的被选做这件事。

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

“我怎么能够去”

但是我说:

“爸爸,你不去,我很害怕。你在台底下,我上台说话就不发慌了。”

“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那么爸爸不也可以硬着头皮从床上起来到我们学校去吗”

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然后,他又转过脸来叮嘱我:

“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我知道,爸爸。”

“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是。”我虽然这么答应了,但是觉得爸爸讲的话很使我不舒服,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

当我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有早晨赖在床上不起床的毛病。每天早晨醒来,看到阳光照到玻璃窗上了,我的心里就是一阵愁:已经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 扎辫子,换制服,再到学校去,准又是一进教室被罚站在门边。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向你投过来,我虽然很懒惰,却也知道害羞呀!所以又愁又怕,每天都是怀 着恐惧的心情,奔向学校去。最糟的是爸爸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

有一天,下大雨,我醒来就知道不早了,因为爸爸已经在吃早点。我听着,望着大雨,心里愁得了不得。我上学不但要晚了,而且要被妈妈打扮得穿上肥大的夹袄,和踢拖着不合脚的油鞋,举着一把大油纸伞,走向学校去!想到这么不舒服的上学,我竟有勇气赖在床上不起来了。

等一下,妈妈进来了。她看我还没有起床,吓了一跳,催促着我,但是我皱紧了眉头,低声向妈哀求说:

“妈,今天晚了,我就不去上学了吧”

妈妈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意,当她转身出去,爸爸就进来了。他瘦瘦高高的,站在床前来,瞪着我:

“怎么还不起来,快起!快起!”

“晚了!爸!”我硬着头皮说。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居然有勇气不挪窝。

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我哭号,躲避,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我是一只狼狈的小狗,被宋妈抱上了洋车——第一次花钱坐车去上学。

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一边抽抽搭搭地哭着,一边撩起裤脚来检查我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来的鞭痕,是红的,而且发着热。我把裤脚向下拉了拉,遮盖住最下面的一条伤痕,我最怕被同学耻笑。

虽然迟到了,但是老师并没有罚我站,这是因为下雨天可以原谅的缘故。

老师叫我们先静默再读书。坐直身子,手背在身后,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五分钟。老师说:想想看,你是不是听爸妈和老师的话昨天的功课有没有做好 今天的功课全带来了吗早晨跟爸妈有礼貌地告别了吗……我听到这儿,鼻子抽搭了一大下,幸好我的眼睛是闭着的,泪水不至于流出来。

正在静默的当中,我的肩头被拍了一下,急忙地睁开了眼,原来是老师站在我的位子边。他用眼势告诉我,叫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我猛一转过头,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

我刚安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爸为什么追到学校来爸爸点头示意招我出去。我看看老师,征求他的同意,老师也微笑地点点头,表示答应我出去。

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面前。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

后来怎么样了,我已经不记得,因为那是六年以前的事了。只记得,从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校门的学生之一。冬天的清晨 站在校门前,戴着露出五个手指头的那种手套,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门前,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给亲爱的韩老师,她 教我跳舞。

啊!这样的早晨,一年年都过去了,今天是我最后一天在这学校里啦!

当当当,钟声响了,毕业典礼就要开始。看外面的天,有点阴,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我又想,爸爸的病几时才能好 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院里大盆的石榴和夹竹桃今年爸爸都没有给上麻渣,他为了叔叔给日本人害死,急得吐血了,到了五月节,石榴花没有开得那么红, 那么大。如果秋天来了,爸还要买那样多的菊花,摆满在我们的院子里、廊檐下、客厅的花架上吗

爸是多么喜欢花。

每天他下班回来,我们在门口等他,他把草帽推到头后面抱起弟弟,经过自来水龙头,拿起灌满了水的喷水壶,唱着歌儿走到后院来。他回家来的第一件事 就是浇花。那时太阳快要下去了,院子里吹着凉爽的风,爸爸摘一朵茉莉插到瘦鸡妹妹的头发上。陈家的伯伯对爸爸说:“老林,你这样喜欢花,所以你太太生了一 堆女儿!”我有四个妹妹,只有两个弟弟。我才12岁……

我为什么总想到这些呢韩主任已经上台了。他很正经地说:“各位同学都毕业了,就要离开上了六年的小学到中学去读书,做了中学生就不是小孩子了,当你们回到小学来看老师的时候,我一定高兴看你们都长高了,长大了……”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

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

宋妈临回她的老家的时候说: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他还小。”

兰姨娘跟着那个四眼狗上马车的时候说: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招你妈妈生气了!”

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说:

“等到你小学毕业了,长大了,我们看海去。”

虽然,这些人都随着我的长大没有了影子了。是跟着我失去的童年一起失去了吗

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他说:

“英子,去把这些钱寄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

“爸爸!”

“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你最大。”

于是他数了钱,告诉我怎样到东交民巷的正金银行去寄这笔钱——到最里面的台子上去要一张寄款单,填上“金柒拾元也”,写上日本横滨的地址,交给柜台里的小日本儿!

我虽然很害怕,但是也得硬着头皮去——这是爸爸说的,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闯练,闯练,英子。”我临去时爸爸还这样叮嘱我。

我心情紧张地手里捏紧一卷钞票到银行去。等到从最高台阶的正金银行出来,看着东交民巷街道中的花圃种满了蒲公英,我很高兴地想:闯过来了,快回家去,告诉爸爸,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了蒲公英。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进了家门来,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

“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她们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

“大**,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

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觉得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

“你说什么老高。”

“大**,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

我对老高说:

“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城南旧事》是女作家林海音的一部自传体小说集,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20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心头。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一去不还。小英子住过的椿树胡同、新帘子胡同、虎坊胡同、梁家园,尽是城南风光。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不断涌现在小英子的面前,英子童年的天真,对大人的世界充满好奇和困惑。

一 惠安馆

      胡同里的惠安馆里住着一个叫秀贞的疯女人,大家都嫌弃她不愿意接触她,宋妈不让英子去那里,可善良的英子却喜欢秀贞这个朋友,英子有个玩伴叫妞,英子无意中发下她是秀贞丢失的小桂子,英子帮助他们母女相认,原本应该是团圆的场面,可母女俩却在去找小桂子父亲的途中出事了……

二 我们看海去

      英子在家附近的空地上发现了小偷,小偷向她吐露了心声,天真无邪的英子和他成为了朋友。童年的心灵是纯洁的,看什么都是好的。在英子眼里,这位大哥哥不算是坏人,小偷问英子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英子却说人太多了,很难分清好人和坏人,英子却反问他,分得清海跟天吗?英子念了课文“我们看海去“给他听。最后小偷被抓了,英子妈妈让她将来长大了把这事写成一本书,说一说坏人做了贼,又怎么落得这么个下场。英子却反抗妈妈这么教她,她将来要写一本书,但不是这样写,而是要写“我们看海去。”

三 兰姨娘

      施家的兰姨娘被赶了出来,暂住在英子家,英子非常喜欢兰姨娘。有一次英子撞见了兰姨娘在给父亲点烟,英子虽然不懂大人的事,可她觉得这样是不对的。兰姨娘看上了父亲的朋友德叔,英子牵桥搭线,最后兰姨娘和德叔一起离开了。

四 驴打滚儿

      宋妈是英子家的奶妈,在英子家多年就跟自家人一样,宋妈在乡下有一对儿女,宋妈赚的钱都会给他丈夫,丈夫来接宋妈回去,但宋妈舍不得英子一家,一直没有回去。后来有次宋妈丈夫来了,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宋妈得知儿子两年前玩水不小心掉河里了,女儿也送人了。英子妈妈让宋妈回去,可宋妈却说孩子没了,她回去干嘛?最后,在一个下雪的清晨,宋妈还是跟着丈夫回去了。

五 爸爸的花儿落了

      在英子小学毕业那年,父亲生病去世了。英子想让爸爸参加她的毕业典礼,可爸爸却在病床上去不了了,英子说:“爸爸你不去,我很害怕,你在台下,我上台就不慌了。”爸爸说:“英子,不要怕,无论多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随着父亲的离世,英子的童年也结束了。

      每个小故事的结尾都是那么的伤感,而童年却又那么的无忧无虑,天真无邪。每个人在懵懂的童年岁月里,都有自己的故事,都会怀念童年的事,也许因为那是自己的一片净土吧!童年岁月中,有我们对纯真岁月的无限留念与缅怀。

    《城南旧事》这本书还有**版的,得找个时间看看。这是过年那段时间看的书,每天看半小时左右,前后也有10来天,虽然我写得不好,但我相信坚持输入,输出也会越来越好的。

把仆人看成猎人,狗看成狼

第一步:猎人带狼过河,猎人回来

第二步:猎人把一个儿子带到河对岸,再把狼带回来

第三步:爸爸带一个儿子过河,自己回来

第四步:爸爸妈妈一起过河,把爸爸留下,妈妈回来

第五步:猎人带狼过河,爸爸回来

第六步:爸爸妈妈一起过河,爸爸留下,妈妈回来

第七步:妈妈带一个女儿过河,猎人和狼回来

第八步:猎人带另一个女儿过河,猎人回来

第九步:猎人带狼过河

完成

  1、内容摘要

  宋妈的丈夫,一个好吃懒做的赌徒,宋妈生下一双儿女后,就去了林英子家做奶妈了,他丈夫把她的女儿给送人了,儿子据说是掉到河里淹死了。过了好几年,宋妈才知道,之前宋妈还在一直给她的儿子——小栓子做新服,新鞋子往家里带呢。几年后宋妈在大雪天又跟了那个丈夫回家去了。可能那个年代象宋妈这样的情况是很多的吧。

  2、原文

  换绿盆儿的,用他的蓝布掸子的把儿,使劲用着那个两面釉的大绿盆说:

 “听听!你听听!什么声儿!哪找这绿盆儿去,赛江西瓷!您再添吧!”

 妈妈用一堆报纸,三双旧皮鞋,两个破铁锅要换他的四只小板凳,一块洗衣服板;宋妈还要饶一个小小绿盆儿,留着拌黄瓜用。

 我呢,抱着一个小板凳不放手。换绿盆儿的嚷着要妈妈再添东西。一件旧棉袄,两叠破书都加进去了,他还说:

 “添吧,您。”

 妈说:“不换了!”叫宋妈把东西搬进去,我着急买卖不能成交,凳子要交还他,谁知换绿盆儿的大声一喊:

 “拿去吧!换啦!”他挥着手垂头丧气地说:“唉!谁让今儿个没开张哪!”

 四个小板凳就摆在对门的大树阴底下,宋妈带着我们四个人——我,珠珠,弟弟,燕燕——坐在新板凳上讲故事。燕燕小,挤在宋妈的身边,半坐半靠着,吃她的手指头玩。

 “你家小栓子多大了?”我问。

 “跟你一般儿大,九岁喽!”

 小栓子是宋妈的儿子。她这两天正给我们讲她老家的故事;地里的麦穗长啦,山坡的青草高啦,小栓子摘了狗尾巴花扎在牛犄角上啦。她手里还拿着一只厚厚的鞋底,用粗麻绳纳得密密的,是给小栓子做的。

 “那么他也上三年级啦?”我问。

 “乡下人有你这好命儿?他成年价给人看牛哪!”她说着停了手里的活儿,举起锥子在头发里划几下,自言自语地说:“今年个,可得回家看看了,心里老不顺序。”她说完愣愣的,不知在想什么。

 “那么你家丫头子呢?”

 其实丫头子的故事我早已经知道了,宋妈讲过好几遍。宋妈的丫头子和弟弟一样,今年也四岁了。她生了丫头子,才到城里来当奶妈,一下就到我们家,做了弟弟的奶妈。她的奶水好,弟弟吃得又白又胖。她的丫头子呢,就在她来我家试妥了工以后,让她的丈夫抱回乡下去给人家奶去了。我问一次,她讲一次,我也听不腻就是了。

 “丫头子呀,她花钱给人家奶去啦!”宋妈说。

 “将来还归不归你?”

 “我的姑娘不归我?你归不归你妈?”她反问我。

 “那你为什么不自己给奶?为什么到我家当奶妈?为什么你赚的钱又给了人家去?”

 “为什么?为的是——说了你也不懂,俺们乡下人命苦呀!小栓子他爸爸没出息,动不动就打我,我一狠心就出来当奶奶自己赚钱!”

 我还记得她刚来的那一天,是个冬天,她穿着大红棉袄,里子是白布的,油亮亮的很脏了。她把奶头塞到弟弟的嘴里,弟弟就咕嘟咕嘟地吸呀吸呀,吃了一大顿奶,立刻睡着了,过了很久才醒来,也不哭了。就这样留下她当奶妈的。

 过了三天,她的丈夫来了,拉着一匹驴,拴在门前的树干上。他有一张大长脸,黄板儿牙,怎么这么难看!妈妈下工钱了,折子上写着:一个月四块钱,两副银首饰,四季衣裳,一床新铺盖,过一年零四个月才许回家去。

 穿着红棉袄的宋妈,把她的小孩子包裹在一条旧花棉被里,交给她的丈夫。她送她的丈夫和孩子出来时,哭了,背转身去掀起衣襟在擦眼泪,半天抬不起头来。

 媒人店的老张劝宋妈说:

 “别哭了,小心把奶憋回去。”

 宋妈这才止住哭,她把钱算给老张,剩下的全给了她丈夫。她嘱咐她丈夫许多话,她的丈夫说:

 “您放心吧。”

 他就抱着孩子牵着驴,走远了。

 到了一年四个月,黄板儿牙又来了,他要接宋妈回去,但是宋奶舍不得弟弟,妈妈又要生小孩,就把她留下了。宋妈的大洋钱,数了一大垛交给她丈夫,他把钱放进蓝布褡裢里,叮叮当当的,牵着驴又走了。

 以后他就每年来两回,小叫驴拴在院子里墙犄角,弄得满地的驴粪球,好在就一天,他准走。随着驴背滚下来的是一个大麻袋,里面不是大花生,就是大醉枣,是他送给老爷和太太——我爸爸和妈妈。乡下有的是。

 我简直想不出宋妈要是真的回她老家去,我们家会成什么样儿?谁给我老早起来梳辫子上学去?谁喂燕燕吃饭?弟弟挨爸爸打的时候谁来护着?珠珠拉了尿谁来给擦?我们都离不开她呀!

 可是她常常要提回家去的话,她近来就问了我们好几次:“我回俺们老家去好不好?”

 “不许啦!”除了不会说话的燕燕以外,我们齐声反对。

 春天弟弟出麻疹闹得很凶,他紧闭着嘴不肯喝那芦根汤,我们围着鼻子眼睛起满了红疹的弟弟。妈说:

 “好,不吃药,就叫你奶妈回去!回去吧!宋妈!把衣服,玩意儿,都送给你们小栓子、小丫头子去!”

 宋妈假装一边往外走一边说:

 “走喽!回家喽!回家找俺们小栓子、小丫头子去哟!”

 “我喝!我喝!不要走!”弟弟可怜巴巴地张开手,要过妈妈手里的那碗芦根汤,一口气喝下了大半碗。宋妈心疼得什么似的,立刻搂抱起弟弟,把头靠着弟弟滚烫的烂花脸儿说:

 “不走!我不会走!我还是要俺们弟弟,不要小栓子,不要小丫头子!”跟着,她的眼圈可红了,弟弟在她的拍哄中渐渐睡着了。

 前几天,一个管宋妈叫大婶儿的小伙子来了,他来住两天,想找活儿做。他会用铁丝给大门的电灯编灯罩儿,免得灯泡儿被贼偷走。宋妈问他说:

 “你上京来的时候,看见我信栓子好吧?”

 “嗯。”他好像吃了一惊,瞪着眼珠,“我倒没看见,我是打刘村我舅舅那儿来的!”

 “噢。”宋妈怀着心思地呆了一下,又问:“你打你舅舅那儿来的,那,俺们丫头子给刘村的金子他妈妈着,你可听说孩子结实吗?”

 “哦?”他又是一惊,“没——没听说。准没错儿,放心吧!”

 停一下他可又说:

 “大婶儿,您要能回起家看看也好,三四年没回去啦!”

 等到这个小伙子走了,宋奶跟妈妈说,她听了她侄子的话,吞吞吐吐的,很不放心。

 妈妈安慰她说:

 “我看你这侄儿不正经,你听,他一会儿打你们家来,一会儿打他舅舅家来。

 他自己的话都对不上,怎么能知道你家孩子的事呢!”

 宋妈还是不放心,她说:

 “打今年个一开年,我心里就老不顺序,做了好几回梦啦!”

 她叫了算命的给解梦。礼拜那天又叫我替她写信。她老家的地名我已经背下了:

 顺义县牛栏山冯村妥交冯大明吾夫平安家信。

 “念书多好,看你九岁就会写信,出门丢不了啦!”

 “信上说什么?”我拿着笔,铺一张信纸,逞起能来。

 “你就写呀,家里大小可平安?小栓子到野地里放牛要小心,别尽顾得下水里玩,我给做好了两双鞋一套裤褂。丫头子那儿别忘了到时候送钱去!给人家多道道乏。拿回去的钱前后快二百块了,后坡的二分地该赎就赎回来,省得老种人家的地。

 还有,我这儿倒是平安,就是惦记着孩子,赶下个月要来的时候,把栓子带来我瞅瞅也安心。还有,……”

 “这封信太长了!”我拦住她没完没了的话,一还是让爸爸写吧!”

 爸爸给她写的信寄出去,宋妈这几天很高兴。现在,她问弟弟说:

 “要是小栓子来,你的新板凳给不给他坐?”

 “给呀!”弟弟说着立刻就站起来。

 “我也给。”珠珠说。

 “等小栓子来,跟我一块儿上附小念书好不好?”我说。

 “那敢情好,只要你妈答应让他在这儿住着。”

 “我去说!我妈妈很听我的话。”

 “小栓子来了,你们可别笑他呀,英子,你可是顶能笑话人!他是乡下人,可土着呢!”宋妈说的仿佛小栓子等会儿就到似的。她又看看我说:

 “英子,他准比你高,四年了,可得长多老高呀!”

 宋妈高兴得抱起燕燕,放在她的膝盖上。膝盖头颠呀颠的,她唱起她的歌:

 “鸡蛋鸡蛋壳壳儿,里头坐个哥哥儿,哥哥出来卖菜,里头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烧香,里头坐个姑娘,姑娘出来点灯,烧了鼻子眼睛!”

 她唱着,用手扳住燕燕的小手指,指着鼻子和眼睛,燕燕笑得咯咯的。

 宋妈又唱那快板儿的:

 “槐树槐,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人家姑娘都来到,就差我的姑娘还没来;说着说着就来了,骑着驴,打着伞,光着屁股挽着髻……”

 太阳斜过来了,金黄的光从树叶缝里透过来,正照着我的眼,我随着宋妈的歌声,斜头躲过晃眼的太阳,忽然看见远远的胡同口外,一团黑在动着。我举起手遮住阳光仔细看,真是一匹小驴,得、得、得地走过来了。赶驴的人,蓝布的半截褂子上,蒙了一层黄土。哟!那不是黄板儿牙吗?我喊宋妈:

 “你看,真有人骑驴来了!”

 宋妈停止了歌声,转过头去呆呆地看。“

 黄板儿牙一声:“窝——哦!”小驴停在我们的面前。

 宋妈不说话,也不站起来,刚才的笑容没有了,绷着脸,眼直直瞅着她的丈夫,仿佛等什么。

 黄板儿牙也没说话,扑扑地摔打他的衣服,黄土都飞起来了。我看不起他!拿手捂着鼻子。他又摘下了草帽扇着,不知道跟谁说:

 “好热呀!”

 宋妈这才好像忍不住了,问说:

 “孩子呢?”

 “上——上他大妈家去了。”他又抬起脚来掸鞋,没看宋妈。他的白布的袜子都变黄了,那也是宋妈给做的。他的袜子像鞋一样,底子好几层,细针密线儿纳出来的。

 我看着驴背上的大麻袋,不知道里面这回装的是什么。黄板儿牙把口袋拿下来解开了,从里面掏出一大捧烤得信儿干的挂落枣给我,咬起来是脆的,味儿是辣的,香的。

 “英子,你带珠珠上小红她们家玩去,挂落枣儿多拿点儿去,分给人家吃。”宋妈说。

 我带着珠珠走了,回过头看,宋妈一手收拾起四个新板凳,一手抱燕燕,弟弟拉着她的衣角,他们正向家里走。黄板儿牙牵起小叫驴,走进我家门,他准又要住一夜。他的驴满地打滚儿,爸爸种的花草,又要被糟践了。

 等我们从小红家回来,天都快黑了,挂落枣没吃几个,小红用细绳穿好全给我挂在脖子上了。

 进门看见宋妈和她丈夫正在门道里。黄板儿牙坐在我们的新板凳上发呆,宋妈蒙着脸哭,不敢出声儿。

 屋里已经摆上饭菜了。妈妈在喂燕燕吃饭,皱着眉,抿着嘴,又摇头又叹气,神气挺不对。

 “妈,”我小声地叫,“宋妈哭呢!”

 妈妈向我轻轻地摆手,禁止我说话。什么事情这样地重要?

 “宋妈的小栓子已经死了,”妈妈沙着嗓子对我说,她又转向爸爸:“唉!已经死了一两年,到现在才说出来,怪不得宋妈这一阵子总是心不安,一定要叫她丈夫来问问。她侄子那次来,是话里有意思的。两件事一齐发作,叫人怎么受!”

 爸爸也摇头叹息着,没有话可说。

 我听了也很难过,不知道另外还有一件事是什么,又不敢问。

 妈妈叫我去喊宋妈来,我也感觉是件严重的事,到门道里,不敢像每次那样大声呵叱她,我轻轻地喊:

 “宋奶,妈叫你呢!”

 宋妈很不容易地止住抽田的哭声,到屋里来。妈对她说:

 “你明天跟他回家去看看吧,你也好几年没回家了。”

 “孩子都没了,我还回去干么?不回去了,死也不回去了!”宋妈红着眼狠狠地说,并且接过妈妈手中的汤匙喂燕燕,好像这样就表示她呆定在我们家不走了。

 “你家丫头子到底给了谁呢?能找回来吗?”

 “好狠心呀!”宋妈恨得咬着牙,“那年抱回去,敢情还没出哈德门,他就把孩子给了人,他说没要人家钱,我就不待!”

 “给了谁,有名有姓,就有地方找去。”

 “说是给了一个赶马车的,公母俩四十岁了没儿没女,谁知道他说的是真话假话!”

 “问清楚了找找也好。”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儿,宋奶成年跟我们念叨的小栓子和丫头子,这一下都没有了。年年宋妈都给他们两个做那么多衣服和鞋子,她的丈夫都送给了谁?!日花棉被里裹着的那个小婴孩,到了谁家了?我想问小栓子是怎么死的,可是看着宋奶的红肿的眼睛,就不敢问了。

 “我看你还是回去。”妈妈又劝她,但是宋妈摇摇头,不说什么,尽管流泪。

 她一匙一匙地喂燕燕,燕燕也一口一口地吃,但两眼却盯着宋妈看。因为宋妈从来没有这个样子过。

 宋妈照样地替我们四个人打水洗澡,每个人的脸上、脖子上扑上厚厚的痱子粉,照样把弟弟和燕燕送上了床。只是她今天没有心思再唱她的打火连儿的歌儿了,光用扇子扑呀扑呀扇着他们睡了觉。一切都照常,不过她今天没有吃晚饭,把她的丈夫扔在门道儿里不理他。他呢,正用打火石打亮了火,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袋。小驴大概饿了,它在地上卧着,忽然仰起脖子一声高叫,多么难听!黄板儿牙过去打开了一袋子干草,它看见吃的,一翻滚,站起来,小蹄子把爸爸种在花池子边的玉簪花又给踩倒了两三棵。驴子吃上干草了,鼻子一抽一抽的,大黄牙齿鹰着。怪不得,奶妈的丈夫像谁来着,原来是它!宋妈为什么嫁给黄板儿牙,这蠢驴!

 第二天早上我起来,朝窗外看去,驴没了,地上留了一堆粪球,宋妈在打扫。

 她一抬头看见了我,招手叫我出去。

 我跑出来,宋奶跟我说:

 “英子,别乱跑,等会跟我出趟门,你识字,帮我找地方。”

 “到哪儿去?”我很奇怪。

 “到哈德门那一带去找找——”说着她又哭了,低下头去,把驴粪撮进簸箕里,眼泪掉在那上面,“找丫头子。”

 “好。”我答应着。

 宋奶和我偷偷出去的,妈妈哄着弟弟他们在房里玩。出了门走不久,宋妈就后悔了:

 “应当把弟弟带着,他回头看不见我准要哭。他一时一刻也没离开过我呀!”

 就是为了这个,宋妈才一年年留在我家的,我这时仗着胆子问:

 “小栓子怎么死的?宋妈。”

 “我不是跟你说过,冯村的后坡下有条河吗?……”

 “是呀,你说,叫小栓子放牛的时候要小心,不要净顾得玩水。”

 “他摔在水里死的时候,还不会放牛呢,原来正是你妈妈生燕燕那一年。”

 “那时候黄板——嗯,你的丈夫做什么去了?”

 “他说他是上地里去了,他要不是上后坡草棚里耍钱去才怪呢!准是小栓子饿了一天找他要吃的去,给他轰出来了。不是上草棚,走不到后坡的河里去。”

 “还有,你的丈夫为什么要把小丫头子送给人?”

 “送了人不是更松心吗?反正是个姑娘不值钱。要不是小栓子死了!丫头子,我不要也罢。现在我就不能不找回她来,要花钱就花吧。”

 宋妈说,我们从绒线胡同走,穿过兵部洼、中街、西交民巷,出东交民巷就是哈德门大街。我在路上忽然又想起一句话。

 “宋妈,你到我们家来,丢了两个孩子不后悔吗?”

 “我是后悔——后海早该把俺们小栓子接进城来,跟你一块儿念书认字。”

 “你要找到丫头子呢,回家吗?”

 “嗯。”宋奶瞎答应着,她并没有听清我的话。

 我们走到西交民巷的中国银行门口,宋妈在石阶上歇下来,过路来了一个卖吃的也停在这儿。他支起木架子把一个方木盘子摆上去,然后掀开那块盖布,在用**的面粉做一种吃的。

 “宋妈,他在做什么?”

 “啊?”宋妈正看着砖地在发愣,她抬起头来看看说,“那叫驴打滚儿。把黄米面蒸熟了,包黑糖,再在绿豆粉里滚一滚,挺香,你吃不吃?”

 吃的东西起名叫“驴打滚儿”,很有意思,我哪有不吃的道理!我咽咽唾沫点点头,宋奶掏出钱来给我买了两个。她又多买了几个,小心地包在手绢里,我说:

 “是买给丫头子的吗?”

 出了东交民巷,看见了热闹的哈德门大街了,但是往哪边走?我们站在美国同仁医院的门口。宋妈的背,汗湿透了,她提起竹布褂的两肩头抖落着,一边东看看,西看看。

 “走那边吧,”她指指斜对面,那里有一排不是楼房的店铺。走过了几家,果然看见一家马车行,里面很黑暗,门口有人闲坐着。宋妈问那人说:

 “跟您打听打听,有个赶马车的老大哥,跟前有一个姑娘的,在您这儿吧?”

 那人很奇怪地把宋妈和我上下看了看:

 “你们是哪儿的?”

 “有个老乡亲托我给他带个信儿。”

 那人指着旁边的小胡同说:

 “在家哪,胡同底那家就是。”

 宋妈很兴奋,直向那人道谢,然后她拉着我的手向胡同里走去。这是一条死胡同,走到底,是个小黑门,门虽关着,一推就开了,院子里有两三个孩子在玩土。

 “劳驾,找人哪!”宋妈大声喊。

 其中一个小孩子就向着屋里高声喊了好几声:

 “姥姥,有人找。”

 屋里出来了一位老太太,她耳朵聋,大概眼睛也快瞎了,竟没看见我们站在门口,孩子们说话她也听不见,直到他们用手指着我们,她才向门口走来。宋妈大声地喊:

 “您这院里住几家子呀?”

 “啊周就一家。”老太太用手罩着耳朵才听见。

 “您可有个姑娘呀?”

 “有呀,你要找孩子他妈呀?”她指着三个男孩子。

 宋妈摇摇头,知道完全不对头了,没等老太太说完就说:

 “找错人了!”

 我们从哈德门里走到哈德门外,一共看见了三家马车行,都问得人家直摇头。

 我们就只好照着原路又走回来,宋妈在路上一句话也不说,半天才想起什么来,对我说:

 “英子,你走累了吧?咱们坐车好不?”

 我摇摇头,仰头看宋妈,她用手使劲捏着两届间的肉,闭上眼,有点站不稳,好像要昏倒的样子。她又问我:

 “饿了吧?”说着就把手巾包打开,拿出一个刚才买的驴打滚儿来,上面的绿豆粉已经被黄米面溶湿了。我嘴里念了一声:“驴打滚儿!”接过来,放在嘴里。

 我对宋妈说:

 “我知道为什么叫驴打滚儿了,你家的驴在地上打个滚起来,屁股底下总有这么一堆。”我提起一个给她看,“像驴粪球不?”

 我是想逗宋妈笑的,但是她不笑,只说:

 “吃罢!”

 半个月过去,宋妈说,她跑遍了北京城的马车行,也没有一点点丫头的影子。

 树阴底下听不见冯村后坡上小栓子放牛的故事了,看不见宋妈手里那一双双厚鞋底了,也不请爸爸给写平安家信了。她总是把手上的银镯子转来转去地呆看着,没有一句话。

 冬天又来了,黄板儿牙又来了,宋妈把他撂在下房里一整天,也不跟他说话。

 这是下雪的晚上,我们吃过晚饭挤在窗前看院子。宋妈把院子的电灯捻开,灯光照在白雪上,又平又亮。天空还在不断地落着雪,一层层铺上去。宋奶喂燕燕吃冻柿子,我念着国文上的那课叫做《下雪》的: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

 

 老师说,这是一个不会做诗的皇帝做的诗,最后一句还是他的臣子给接上去的。

 但是念起来很顺嘴,很好听。

 妈妈在灯下做燕燕的红缎子棉袄,棉花撕得小小的、薄薄的,一层层地铺上去。

 妈妈说:

 “把你当家的叫来,信是我请老爷偷着写的,你跟他回去吧,明年生了儿子再回这儿来。是儿不死,是财不散,小栓子和丫头子,活该命里都不归你,有什么办法!你不能打这儿起就不生养了!”

 宋妈一声不言语,妈妈又问:

 “你瞧怎么样?”

 宋妈这才说:

 “也好,我回家跟他算账去!”

 爸爸和妈妈都笑了。

 “这几个孩子呢?”宋妈说。

 “你还怕我亏待了他们吗?”妈妈笑着说。

 宋妈看着我说:

 “你念书大了,可别欺侮弟弟呀!别净给他跟你爸爸告状,他小。

 弟弟已经倒在椅子上睡着了,他现在很淘气,常常爬到桌子上翻我的书包。

 宋妈把弟弟抱到床上去,她轻轻给弟弟脱鞋,怕惊醒了他。她叹口气说:“明天早上看不见我,不定怎么闹。”她又对妈妈说:“这孩子脾气因,叫老爷别动不动就打他;燕燕这两天有点咳嗽,您还是拿鸭儿梨炖冰糖给她吃;英子的毛窝我带回去做,有人上京就给捎了来;珠珠的袜子都该补了。还有……我看我还是……唉!”宋妈的话没有说完,就不说了。

 妈妈把折子拿出来,叫爸爸念着,算了许多这钱那钱给她,她毫不在乎地接过钱,数也不数,笑得很惨:

 “说走就走了!”

 “早点睡觉吧,明天你还得起早。”妈妈说。

 宋妈打开门看看天说。

 “那年个,上京来的那天也是下着鹅毛大雪,一晃儿,四年了。”

 她的那件红棉袄,也早就拆了,旧棉花换了榧子儿,泡了梳头用,面子和里子给小栓子纳鞋底用了。

 “妈,宋妈回去还来不来了?”我躺在床上问妈妈。

 妈妈摆手叫我小声点儿,她怕我吵醒了弟弟,她轻轻地对我说:

 “英子,她现在回去,也许到明年的下雪天又来了,抱着一个新的娃娃。”

 “那时候她还要给我们家当奶妈吧?那您也再生一个小妹妹。

 “小孩子胡说!”妈妈摆着正经脸骂我。

 “明天早上谁给我梳辫子?”我的头发又黄又短,很难梳,每天早上总是跳脚催着宋妈,她就要骂我:“催惯了,赶明儿要上花轿了也这么催,多寒储!”

 “明天早点儿起来,还可以赶着让宋妈给你梳了辫子再走。”妈妈说。

 天刚蒙蒙亮,我就醒了,听见窗外沙沙的声音,我忽然想起一件事,赶快起床下地跑到窗边向外看,雪停了,干树枝上挂着雪,小驴拴在树干上,它一动弹,树枝上的雪就抖搂下来,掉在驴背上。

 我轻轻地穿上衣服出去,到下房找宋奶,她看我这样早起来吓一跳。我说:

 “宋妈,给我梳辫子。”

 她今天特别地和气,不唠叨我了。

 小驴儿吃好了早点,黄板儿牙把它牵到大门口,被褥一条条地搭在驴背上,好像一张沙发椅那么厚,骑上去一定很舒服。

 宋妈打点好了,她把一条毛线大围巾包住头,再在脖子上绕两绕。她跟我说:

 “我不叫醒你妈了,稀饭在火上炖着呢!英子,好好念书,你是大姐,要有个大姐样儿。”说完她就盘腿坐在驴背上,那姿势真叫绝!

 黄板儿牙拍了一下驴屁股,小驴儿朝前走,在厚厚雪地上印下一个个清楚的蹄印儿。黄板儿牙在后面跟着驴跑,嘴里喊着:“得、得、得、得。”

 驴脖子上套了一串小铃铛,在雪后新清的空气里,响得真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