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国外空巢父母怎么办?

孩子 0 50

孩子在国外空巢父母怎么办?,第1张

孩子在国外空巢父母怎么办?
导读: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讯近年来,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越来越多有经济条件的家庭,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深造。一些孩子学成后就留在国外工作,甚至成家定居。有的孩子将老人接到国外居住,但老人根本无法住习惯,最后还是返回国内。随着出国留学人数越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讯近年来,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越来越多有经济条件的家庭,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深造。一些孩子学成后就留在国外工作,甚至成家定居。有的孩子将老人接到国外居住,但老人根本无法住习惯,最后还是返回国内。随着出国留学人数越来越多,国内这些“空巢老人”也多了起来。

孩子到异国他乡打拼,留守在家的“空巢老人”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连日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走访了合肥多个社区进行采访。

出国留学人数逐年增多

记者在合肥市包河区望湖社区随机采访20名老人,其中4名老人有孩子正在海外留学或有留学经历。“留学的现在越来越多,以前没有这么多留学生。”社区工作人员表示。

合肥多家留学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一家留学咨询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该公司七年前成立以来,接待咨询留学事宜的顾客逐年增长,平均每年增长30%至35%,而这也使得该公司的业绩稳步增长。

该负责人介绍,目前,通过电话、网络、登门等方式前来咨询留学事宜的顾客量日均在40至50人,而旺季时则能达到70至80人。

“2015年是留学咨询最热的年份,现在虽然咨询的人数仍然在保持增长,但是增速放缓了。”这名负责人说,很多都是家长来帮孩子咨询,可以看得出,都是希望孩子能通过在国外深造后,未来能有个好的前程。

记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大多数家长支持孩子出国留学,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孩子到国外能增长见识,扩大视野,对未来发展有利。只有极少数家长,对孩子出国留学持反对意见。

“空巢家庭”日趋年轻

在很多人印象中,留学生都是在大学毕业后,前往国外留学的。其实不然,虽仍以大学生为主,但这些年来,出国留学的学生年龄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很多孩子从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就开始前往海外了。

与之相对应的,因为孩子出国,“空巢”父母越来越年轻。王燕的女儿今年大学本科刚毕业,就申请去了韩国留学。“我才44岁,就做了空巢老人。”王燕经常这样打趣自己。其实,她的情况还好,因为还有个小儿子在身边,女儿出国了,就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儿子身上。

记者调查了解到,很多独生子家庭为让孩子能享受到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也纷纷狠心送孩子前往国外上学。“当时送孩子出国,难过得不得了,但为了他以后的发展,还是狠下了心。”合肥一位市民,把14岁的孩子送去英国念中学,刚开始心里全是担心、思念。唯一的孩子出国了,家里真的成了“空巢家庭”,回到家只有夫妻二人,很冷清。

是否回国要看孩子发展

对王燕而言,内心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那是孩子刚走出国门的时候,进入陌生的环境,没有了熟悉的人脉圈,寸步难行。每每听到孩子在电话里哭诉在外的不易,王燕好像都感同身受,感觉不应该把孩子送出国。

“从孩子上飞机那一刻起,思念就从未停止过。”孩子去德国留学的第一年,卢菊花一整年心里都充满了担心:孩子出国前,一直在家住,起居生活由家里照料,一下子去了那么远的地方,能照顾好自己吗?而且去一趟德国又远又贵,想见一面孩子都不容易,视频通话能看到他,但是够不着摸不着,总感觉不真实。

调查显示,虽然与孩子天各一方,但是因为联系很方便,家长大多每周与孩子通一次话,了解彼此的生活境况。这种分享,让他们少了点担心。

“孩子好,我们就好。”孩子在韩国留学的刘勇说,孩子在外其实也是担心家里的,家长们只要保重自己,也是给孩子一个定心丸。至于孩子学成是否归国,为自己养老,仍要看孩子自己发展的需要。不少市民认为,中国日益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孩子迟早都会被吸引回来的。

人物档案

女儿定居国外,父母后悔送她出国

人物:刘淑芹,56岁

刘淑芹家住合肥市蜀山区丁香社区,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12年前,刘淑芹和老伴商量后,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更宽的视野和更好的前途。如今,他们唯一的宝贝女儿不仅留在了加拿大工作,还和加拿大的男友结婚并定居,现已养育两个孩子,过着自己挺滋润的小日子,而刘淑芹夫妇在国内成为了空巢老人。

适应女儿不在身边的日子,对刘淑芹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女儿从出生后都是她带大的,一直在她身边,突然从身边消失了,感觉挺不习惯的,她情绪波动很大,女儿刚到国外读书的前两个月,她总是失眠。“我原本以为自己准备好了,但实际上并没准备好。从女儿离开家门时,我就像掉了魂似的。我心里知道,女儿出国留学是好事,但还是忍不住直掉眼泪。刚去的一个星期,我一天要给她打四五个电话。”

为了方便和女儿联系,刘淑芹在2007年前就学会了电脑打字、发邮件。“2012年春节,女儿特意买了一台苹果iPad 送给我,就是为了方便跟我们视频聊天。”

刘淑芹和老伴每天最盼望的就是晚上8点固定的视频对话时刻,只有这个时刻才可以在电脑的屏幕里,看到他们日思夜想的女儿和宝贝外孙们。虽然通讯的方便和科技的进步,让天边的人可以貌似近在眼前,但刘淑芹还是经常偷偷抹眼泪,毕竟视频画面终究是只能看不能摸。她说,尽管经常和孙女视频聊天,但这么多年,相处的日子不超过半年,没什么感情,反而不如邻居家的小姑娘感觉亲切。

“女儿有自己的梦想是好事,但也要考虑我们父母的感受啊。我现在真很后悔当初送她出去读书。现在女儿在国外定居,说是要接我们老两口去加拿大生活,现实吗?不现实。我俩根本不具备在国外生活的条件,也生活不习惯。我觉得自己以前是很乐观、很坚强的一个人,但现在也多愁善感了,有时看电视,都会跟着流眼泪。”刘淑芹说。

如今,刘淑芹加入了社区的合唱团和舞蹈队,心情才变得舒畅些。每天早上,刘淑芹都会精心打扮一番,等待着和十几位歌友一起在社区练歌。除了唱歌、跳舞,退休后的刘淑芹还参加老年大学的摄影班,并且经常和老伴出去旅游,放松心情。

儿子留学韩国,老人希望学成归来

人物:刘勇,55岁

刘勇家住合肥市蜀山区家家景园社区,他的儿子在韩国本科毕业后,在当地一家中学教中文。儿子在国外传播中国文化,刘勇每每跟别人提及,总是满脸洋溢着幸福。2011年,刘勇的儿子有了出国念书的念头,因为家里经济并不是特别富足,但是为了让孩子能开阔眼界,他答应了儿子的请求。为了能节省一些资金,选学校的时候,他们避开了欧美高校,最终选择了一所韩国高校。

孩子出国第一年,主要是学习语言。刚开始出国,言语不通,饮食等生活习惯的差异,让孩子十分焦虑。刘勇和妻子身在国内,也是急在心里,可是鞭长莫及,只能让孩子自己慢慢适应。那一段时间,他们几乎每天都要和孩子联系,帮他纾解心结。好在孩子适应能力强,仅用半年时间,就融入了当地社会,刘勇的心慢慢放了下来。

如今,孩子成熟了很多,生活逐渐稳定下来,能自己洗衣、做饭,已经没有让刘勇担心的理由了。如果没有十分紧要的事情,刘勇和孩子大约每个月联系一次,聊天内容也不多,主要是嘱咐孩子注意安全。而平日里,刘勇和妻子都还要正常上下班,没时间想其它的。

至于自己老了,孩子要不要回国,也要看发展前景。目前看来,国内经济发展很迅速,孩子回来应该是势在必行。“打心里说,自己上了年纪,有孩子在身边,会踏实很多。”

以前反对出国,现在觉得错怪女儿

人物:于霖,54岁

2011年女儿大学毕业,主动提出要去美国念研究生,于霖内心其实是拒绝的。“长这么大,都是家里罩着,一下子跑那么远,你能行吗?”于霖质问女儿,女儿则仍坚持己见。

“女儿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担心她去美国以后不回来了,以后想见一面都很难。”不过于霖说,她和丈夫最终还是没能拗过女儿。

于霖说,要是儿子出国,她也不会过分担心。毕竟是女孩子,相对来讲,还是弱一些,很怕她一个人在外吃亏,而父母又帮不上什么忙。

女儿研究生顺利毕业后,在美国一家大型上市公司谋了一份工作,收入很可观。听到这个消息,于霖当时喜不自胜。平时,于霖每周都会和女儿通过网络聊天,生活、工作、八卦,感兴趣的都聊。2013年,她去了一趟美国,发现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第一次感觉之前错怪了女儿,“她长大了,什么事情都能自己张罗了,就随她去吧。”

退休这几年,于霖没闲着,经常参加公益活动,发挥余光余热,帮助他人。这期间,她也结识了很多朋友。“现在的生活挺充实的,自己和老伴还能动,养老的事还要很久才到来,未来的事以后再说,现在要紧的事过好每一天。”于霖说,不会强求女儿以后回到自己身边,“看她自己的事业发展,只要她过得好就可以了。”

孙子出国留学,老人一直牵肠挂肚

人物:吴大志,80岁

吴大志家住合肥滨湖明珠小区,已经年逾80岁,子女们工作之余都会来看望他和老伴,吃穿用度样样不缺,丰富的社区活动也充实了他的晚年生活。然而,始终让吴大志牵肠挂肚的还是远在海外留学的孙子。

“英国伦敦、建筑系、设计图纸、时差”吴大志总是乐于接收跟孙子有关的一切信息,再花上不少时间来反复记忆。孙子从小就懂事上进、自主意识强,不但认真学习书法、画画、小提琴等才能,还在高中阶段便规划发展目标,主动提出出国留学并做准备,获得了全家人的支持。因此在高考后,孙子就远赴英国伦敦留学,到现在已经四年半的时间了。

8小时的时差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加上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作息时间的差别,对吴爷爷而言,见上孙子一面“太难了”。每次与孙子视频前,他都要琢磨计算好,找个两边都合适的时间,但他在视频时也不说太久,生怕耽误了孙子的学习工作。谈话也都是孙子在海外的生活状况,了解得越细致、叮嘱得越全面,才能让他更安心。

吴大志总是感叹四年多的时间,与孙子见面的次数太少,孙子上一次回家还是去年的圣诞节,也只待了一周,连春节都没能在一起度过。自己年事已高、身体逐渐吃力,不能奔波到国外看望孙子,只能让孙子多拍照片、视频。

今年,孙子大学毕业,但因成绩优秀想继续深造,暂时不打算回家。吴大志对孙子回家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他是既高兴却又思虑、担心,各种复杂情绪矛盾地交织在一起。但他最终还是决定尊重孙子的选择,不愿让自己的想法给孙子带来心理负担和压力。

儿子国外成家,老人称不担心养老

人物:卢菊花,59岁

卢菊花家住合肥市蜀山区丁岗社区,去年,家里唯一的孩子在德国留学、工作10年后,在那里买房子定居了。与孩子刚走出国门时相比,这一次,她的心情平复很多。

“他刚出国那会儿,担心他吃不好、睡不好,融入不了当地社会。”卢菊花告诉记者,2006年,她上大二的儿子表示想去德国留学,“孩子有上进心挺好的,我和他爸很支持,可后来觉得他一个人身在他乡,太艰难了,他走的时候,自己流下了眼泪。”

不过之后的10年,孩子的学习、生活都很顺心,本科念完后念了硕士,硕士毕业后进了当地一家不错的企业。后来谈了女朋友,结了婚。

“他现在长大了,过得也挺好,我和他爸没啥担心的了。”卢菊花说,孩子到德国这些年,她和丈夫去看过两次,“人生地不熟,语言也不通,在那边感觉很无聊。”每次坐飞机要十几个小时,也是卢菊花和丈夫感觉比较难受的,“以后没啥事,不会跑那么老远。”

作为家里的独生子,儿子不在身边,卢菊花老两口现在并没有感觉到十分孤独,因为他们日常生活十分丰富,打牌、跳舞,很惬意。“孩子没在身边,我和他爸能说走就走。”卢菊花说,今年下半年,他们去西藏和云南,就是临时起意的。

“孩子以后回不回国,看他自己的决定。”卢菊花比较看得开,她说,如果孩子不回来,自己和老伴就打算居家养老或者进敬老院。

女儿今年出国,父母称最担心安全

人物:王燕,44岁

王燕家住合肥市包河区望湖社区,今年3月,她的女儿在江西省一所大学毕业后,被韩国一所大学录取为研究生,从此踏上了异国求学路。

“她从小练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韩国离中国又近,所以这次出国,我们也不太担心。”王燕说,如今用微信联系也方便,隔三差五会跟女儿联系一次,了解她的近况。

王燕的女儿在大学期间,曾作为交换生,到韩国的大学就读过一段时间。大学毕业那年,她通过了国内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并被一所大学录取。但是她最终听取了舅舅的建议,放弃了国内大学,申请了韩国的大学,打算到国外提升一下自己。

“她本身也有出国深造的想法,所以提出来了,我们就全力支持。”王燕说,女儿出国后,她最担心的就是安全问题,“看新闻感觉外面的世界太乱了,她出国后,我们尤其关注韩国的新闻,有一丁点儿风吹草动,都会和她联系。”

现在,王燕的女儿不仅在学校里就读,还在做自己的网店,平时学习、生活比较忙,很少主动联系家里。“都是我们在网上找她。”不过,最近一次,女儿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连续好几天,每天打电话回家,哭诉压力大,让王燕心疼不已。

女儿能出国留学一直是王燕的骄傲,她希望,女儿在国外完成学业后能回到自己的身边,回到国内为祖国的发展做一些贡献,也能成为祖国的骄傲。

记者调查

少数家长后悔送孩子出国

(记者在合肥市滨湖明珠社区、丁香社区、丁岗社区、家家景园社区、望湖社区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6份。)

专家声音

心理“空巢”考验父母

为了孩子的前程让他们出国,可又担心他们在国外过不好;孩子出国后,怕孩子遇到困难自己帮不上忙;孩子学成后想留国外发展,又担心自己以后的养老问题留学生家长变成了“留守家长”,他们把自己置于一个矛盾的境地,该怎么调节自己的心理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安徽省心理危机干预协会常务理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斗木。

孩子出国前,要做好心理准备

张斗木说,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一个人走进去、融进去,需要做很多努力,并不是一蹴而就。家长既然决定送孩子出国,就应该要提前做好准备。

“经过系统的学习,语言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张斗木说,对出国留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要理解目的地国家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这些是可以做前期准备的,由于孩子还小,涉世未深,家长就应该主动承担起这部分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孩子深入了解一个国家。此外,还要教孩子基本的生存技能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让他们能在脱离父母的臂膀后,能独立生活。家长最初对孩子的担心,无外乎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其实,只要准备工作做得足够充分,教会了孩子这些生活技能,家长的担心是多余的。

尊重孩子选择,多沟通多交流

家长也应该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孩子可能根据事业发展,留在国外。“外面的世界这么精彩,孩子随着自己阅历的增长,肯定会按照自己的想法规划未来。”张斗木说,到了这个时候,家长们就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其实,很多家长是希望孩子成才后能回国来,以便自己老了的时候,身边有人照应。张斗木建议,家长可以趁每次与孩子通话的时间,与孩子多沟通生活、学习、工作方面的事情,把自己的最真实想法告诉孩子,“说不定孩子会考虑爸妈的处境”。

张斗木说,在自己跟前生活了十几年的孩子,突然去了国外,家长或多或少会感到孤独,这时候就应该分散下自己的注意力,多参加一些群体活动,或者出去旅游,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丰富晚年生活。

余亚明刘亚萍周红梅焦伟韦胡蕾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见习记者王吉祥采写

目录部分1:符合受供养亲属条件1、具有永久居民身份或公民身份。2、确保你的父母需要长期照顾。3、你的存款可让你连续5年内赡养你的父母。部分2:申请受供养亲属签证1、帮助父母收集基本文件。2、提供出生证明,以证明你们之间的关系。3、向你父母的医生或健康专家申请健康证明。4、在线填写申请表。5、在申请表的附录中填写更多细节。部分3:完成申请文件1、邮寄所需文件。2、支付签证申请费。3、如果你父母的签证申请被拒绝,可以提出上诉。4、如有需要,可以联系移民律师。让父母到英国长期居住可能会面临许多困难,但如果符合条件,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成年人让父母到英国长期居住的唯一途径,就是确认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照顾他们。如果符合这一要求,你的父母可以填写签证申请表格,这样他们就可以和你一起永久居住在英国了!

部分1:符合受供养亲属条件

1、具有永久居民身份或公民身份。要把父母带到英国,你必须是英国的永久居民,这意味着你需要拥有公民资格、永久居留权、永久居住权,处于难民地位或受人道主义保护。一般来说,如果你在英国拥有合法的半永久居留权,就可以让父母到英国长期居住。

2、确保你的父母需要长期照顾。让父母到英国长期居住的主要条件是,他们的日常生活无法自理,包括家务劳动、个人卫生和(或)去医院看病。你的父母必须因为疾病、残疾或年老而需要照顾。 此外,他们在目前居住地得不到这些照顾,并且没有任何亲属可以帮助他们。亲属无法承担照顾相关费用的情况除外。

如果父母双方都还活着,并且婚姻关系依然存在,则必须同时提出申请。换言之,如果父母中的一方可以照顾另一方,英国政府将会拒绝他们的申请。父母双方都需要你的照顾才可以提出申请。

3、你的存款可让你连续5年内赡养你的父母。换句话说,你需要证明你有足够的收入来持续地赡养父母。你不能利用公共资金提供这种帮助。一般来说,你必须证明你的年收入不低于18600英镑,也就是说你在住房信贷或税收抵免等方面不依赖国家。

拥有存款会对你有所帮助。如果需要,可以制定预算来帮你存一些钱。

部分2:申请受供养亲属签证

1、帮助父母收集基本文件。你需要父母现在的和以前的护照,每人两张用于签证的护照照片。如果他们有生物信息卡(BRP),也应一道提供。护照照片可以在大多数药店或大卖场拍摄。

2、提供出生证明,以证明你们之间的关系。为了证明你们之间的关系,需要出生证明来证明他们是你的父母。领养证书也可以。如果没有出生证明副本,可以从你出生的国家获得。你需要联系当地政府。

3、向你父母的医生或健康专家申请健康证明。医生或其他健康专家必须证明你的父母不能独自生活。此证明应与父母的申请一块提交。如果他们生活在有肺结核这种疾病的国家,还需要发送检测结果,以证明他们没有这种疾病。你可以在这里找到有此要求的国家列表: https://wwwgovuk/tb-test-visa/countries-where-you-need-a-tb-test-to-enter-the-uk

4、在线填写申请表。通常,你的父母需要自己提出申请。填写他们基本的个人信息,如地址和出生日期,以及护照号码等。他们还需要填写有关你的信息,例如你的居住权、出生日期、国籍和地址。

他们可以在 https://wwwvisa4ukfcogovuk/home/welcome 创建一个账户,并提交表格。

5、在申请表的附录中填写更多细节。在附录更详细地描述了你父母需要哪些照顾,他们现在得到了哪些照顾,以及为什么他们需要你的照顾。他们还需要填写有关你的财务状况,以及你向他们提供资金的方式。这个表格还需填写他们搬到英国后的居住地址。

部分3:完成申请文件

1、邮寄所需文件。填写完申请表,你就可以通过普通邮件把文件寄过去。申请表上列有邮寄地址。如果没有原始证件,必须提供证件副本。

2、支付签证申请费。供养亲属的海外申请费用因国家而异。截至到2018年,大多数国家的申请费都超过了3000磅,所以价格还是比较高的。你可能需要存一段时间的钱,才能支付签证费。

3、如果你父母的签证申请被拒绝,可以提出上诉。如果父母的签证申请被拒绝,他们有权对这项决定提出上诉。 你父母必须在收到拒绝信后28天内,使用IAFT-6上诉表格提出上诉。你可以在下面地址找到该表格: https://immigrationappealsonlinejusticegovuk/IACFees/ 。你可以在这里找到纸质表格: https://www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688323/iaft-6-engpdf 。

截至到2017年,书面听证的上诉费为80英镑,口头听证的上诉费为140英镑。对于书面听证,上诉取决于你和你父母所提供的文件。至于口头听证,你或你的父母可以参加这个案子的辩论。

你可以从英国的法律代表处获得免费的法律援助。

4、如有需要,可以联系移民律师。如果你觉得这个过程太繁琐,可以找移民律师。你需要在英国找到律师帮你完成包括上诉在内的整个过程。首先与移民顾问合作。英国的移民顾问可分为三个级别,级别一处理简单案件,级别三处理最复杂的案件。如果你有获得法律援助的资格,可以在 https://wwwgovuk/check-legal-aid 上找到免费提供帮助的法律顾问。

你可以在 http://homeoiscgovuk/register_of_regulated_immigration_advisers/registeraspx 上找到移民顾问和律师名单。

根据你需要的帮助,移民律师的费用从250英镑到3000英镑不等。

询问你的朋友是否认识优秀的移民律师。

小提示有时候,使用Surinder Singh表格提出申请,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不过,Surinder Singh依然要求你必须是英国居民,而且你父母在日常生活方面必须依赖你。此外,你在欧洲经济区国家的工作时间必须超过3个月。Surinder Singh的最大好处是有时候对收入的要求较低,但申请流程基本都是一样的。

你可以在附录表格中填写相关信息,证明你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表明你和你的父母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而不仅仅因为他们是你的父母,才让他们到英国长期居住。

如果孩子不满18岁,家长也可以申请来英国。但是,如果你是未成年人,将无法帮助你的父母处理此申请。

警告即使符合基本条件,这些申请也常常被拒绝。英国政府更希望你的父母居住在自己国家,你为他们所受的照顾提供资金。确保你的父母提供了所有需要的信息,这样才不会因为资料不全而被拒绝。

会的,六岁前的孩子学语言毫不费力,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东西非常轻松。这种孩子如果一直生长在英国,往往中文都不行,也就能听懂,不能流利交流,读写大都不会。

研究儿童教育和心理的很多专家都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的唯一动机就是好奇心和有趣性。

所以,在孩子早期,愉悦的学习经历对孩子非常重要。在家为了孩子,营造一个边玩边学,融入式的学习环境,遂与孩子学习英语非常重要。没有语言环境,要想掌握一门语言是很困难。中国的小孩子到英国,三个月到半年,听、说都能过关。

会相比国内的环境更容易掌握英语,毕竟身处英语的环境中。这种沉浸式的语言氛围对于学习语言是很重要的。

我们同事家小孩在国外待了一年多,去当地的幼儿园上学,其实也就是玩儿,但是国外的教学理念和环境不一样,有天听她妈妈说吃东西后妈妈要给她擦嘴巴,小朋友立马就说了英文,原来是有次在幼儿园吃东西,吃完了小娃娃下意识就用袖子去擦嘴巴,老师看到了就说英文, 意思是这样不卫生,该用正确的习惯。没想到小娃娃就记住了回来给家人就说, 当然更不用说其他的简单的英语,潜移默化中就掌握了。

这其实和咱们自己一样,本土语言的汉语想必外国人学起来也很吃力,我们自小就接触暴露在这种语境中。但是,这只能算是生活用语,如果专业的还是得认真系统学习才可以掌握。正如,我们学习语文课,对文化,文字、知识的学习、积累和掌握一样。

孩子从小送出国对孩子的语言教育是非常有帮助的,对他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

9月份几乎是全世界孩子开学的月份。

据英国肯辛顿宫发布的消息,4周岁的夏洛特小公主即将于9月5日上小学,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生。

入读的学校是圣托马斯巴特西学校Thomas's Battersea,与哥哥乔治王子在同一所学校。

4岁的夏洛特公主的小学生课程就包括了法语、计算、艺术、音乐、戏剧和芭蕾。

托马斯巴特西小学Thomas's Battersea 其实并不是一所王室贵族云集的学校,创建于1971年,是一所私立男女混校,招收年龄从4岁到13岁的学生。

集团共有4间学校,其中有一间就在肯辛顿,离肯辛顿宫更近。

而威廉夫妇却为小王子选择的巴特西Battersea分校,距离威廉王子夫妇的住宅肯辛顿宫20分钟的车程,每天需要穿过泰晤士河来到河南岸上学。

为什么英国4岁就能上小学?

英国中小学秋学期的开学时间是9月初,在这之前有6周的暑假时间。

英国小学与众不同的是,孩子4岁便入学,第一年叫做“Reception Year”,第二年才开始小学一年级的课程。

第一年就读小学的孩子通常会在家长陪伴下进入学校,在家长的带领下认识学校的教学楼、操场等区域,但是一旦进入课堂,家长就会离开。

英国的小学被评为4个等级:

Grade1:Outstanding

Grade2: Good

Grade3: Satisfactory

Grade4: Inadequate

英国的免费教育从小学(5岁)持续到16岁中学毕业。

小学的教育分为First Primary School(5~7岁)和Second Primary School(7~11岁)两个阶段。

大多数的公立小学学生们结束First Primary School自动转为Second Primary School。

英国的孩子4岁就入小学(Primary/Elementary School);

4~5岁是上Reception(可以理解为“学前班进阶版”);

5岁就上小学一年级(Year1),在北爱尔兰地区则是4岁;

11岁左右小学Year 6读完就毕业了。

不算进阶学前班的话,英国孩子比国内的孩子提前一年入学。

英国小学里的课程主要就三种,数学,英语和自然科学。

Year 2的学期末学生会参加英语、数学和科学的考试。英语考试包括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

Year3~Year5学校会自行组织阶段测验、期末测验等,没有全国统一的监测考试

Year6的学年底,所有学生会参加National Curriculum Tests(小学结业考),也叫“Sats”。主要考核学生的英语能力(语法、标点符号使用和拼写)和数学。

另外教育局会抽取部分学校的学生考科学考试,但是不会公布成绩,纯粹为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