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都有哪些礼节

老婆 0 105

蒙古人都有哪些礼节,第1张

蒙古人都有哪些礼节
导读:1、献哈达哈达, 是蒙古族人民用来表示敬意的一种礼品。蒙古族人民的最高礼节就是献上哈达。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巾,颜色很多,一般多用白色、蓝色和**。长度通常为15米, 最长的有4米,宽度不等。 两端有穗,约6厘米。哈达上绣有佛像或云纹、八宝、

1、献哈达

哈达, 是蒙古族人民用来表示敬意的一种礼品。蒙古族人民的最高礼节就是献上哈达。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巾,颜色很多,一般多用白色、蓝色和**。长度通常为15米, 最长的有4米,宽度不等。 两端有穗,约6厘米。哈达上绣有佛像或云纹、八宝、寿字等吉祥图案。哈达最初是喇嘛教寺庙中一种祭神的用品。随着喇嘛教的传入,献哈达的仪式很快被蒙古族人民接受。蒙古族人民每逢贵客来临、敬神祭祖、拜见尊长、婚嫁节庆、祝贺生日、远行送别、盛大庆典等重要场合,都要献哈达来表达自己的诚心和美好的祝愿。

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蒙古国民族服饰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2、敬酒

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

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3、请客人吸鼻烟

蒙古男子在家中接待男宾时,要与对方互递鼻烟壶。若对方为平辈,应以双手或右手递上,并以同样的方法躬身接过对方的鼻烟壶,认真欣赏后,倒出一点鼻烟,抹在鼻孔里品味,然后把它还给对方。若对方为长辈或身份高者,则应先跪一足,以右手递上自己的鼻烟壶,然后再以双手接过对方的鼻烟壶取而吸之在蒙古民间,与他人相见时所用的问候语,往往不是询问对方身体怎么样、工作忙不忙,而是“牲畜是否平安”。这主要是因为蒙古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牲畜是蒙古人的主要经济支柱,所以“牲畜是否平安”这一问题不能不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

4、行礼

蒙古族有尊老爱幼的习俗。向老人行礼,男人和女人也有差别。在克什克腾旗一带,男人把双手置于脐部鞠躬或打千(右膝前屈,左腿后弯,上体前俯,右手下垂,是一种介乎作揖和下跪间的礼节。)妇女则在作打千姿势时,双手扣在右膝上。行礼的同时问好“乌博格腾豪赛尤”或“阿木日赛汗白努”意思是问长辈及兄长好。长辈、老人也要鞠躬形式回礼问好:“阿木热白努”或“门都萨乌吉白努”即你好,平安。对于孩子来说,没有出嫁的姑娘或不到年龄的孩子不行跪礼。同辈之间只需半跪请安即可。不论客、主,都要让长辈和老人先进屋。按称呼礼让“毛热勒吉嘎他(您请先进)”!长辈也谦让客人:“哈玛乌贵,宝!宝(不必客气请,请)!”互让几次长辈进屋。

5、敬茶

客来敬茶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都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敬茶要先让长辈、老人。有时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也会先给客人满茶。当客人接过茶后,首先要放在比自己年长的人面前。蒙古人忌讳坐着给客人满茶,一般要站起来双手奉上。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客人通常是必须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

蒙古人的礼仪及习俗 礼节礼仪

  蒙古人以待客态度非常真诚而闻名于世。只要他们得知宾客临门,男女主人总会恭敬地站在门口热情迎侯佳宾。宾主见面,不管过去是否相识,都要向客人问侯“您好!”、“向您请安了!”等等。客人告辞时,主人往往要举家相送,并一再说些“再见!”、“欢迎再来”、“一路平安!”之类的送行话。蒙古人与客人见面时,还有个特别的待客习惯。他们喜欢拿出自己珍爱的鼻烟壶让客人嗅闻。客人若遇到这种情况,应该诚心实意地嗅闻,然后把壶盖儿盖好还给主人。他们与亲人或朋友打招呼问、问题方式极为特殊,相互见面,一般不习惯先问对方身体如何,而是习惯先问对方的牲畜是否平安这是蒙古人的一种传统习礼。其原因主要是他们游牧民族整日以牲畜为伴,牲畜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离开牲畜他们就等于没有了经济支柱。故此,亲友相遇一般都不先问对方身体如何,而是先要问牲畜是否平安。

  蒙古人对不同色彩有着不同的爱好:他们崇尚蓝色,认为蓝色象征着永恒、坚贞和忠诚,因此,蒙古国人习惯把自己的国家称为“蓝色的蒙古国”,草原人民也经常歌唱“蓝色的草原”;他们珍视**,认为**是黄金与珍宝的颜色,**是荣华和富贵的象征;他们偏爱红色,认为红色象征着幸福、胜利和亲热;他们昵爱白色,认为白色寓意着洁净、质朴和公正。蒙古人很注意尊敬年迈的老人,也很讲究男女之间的相互平等。

  蒙古人在社交场合与宾客相见时,一般也施握手礼,但献哈达要属蒙古民族最正统的礼节方式了。尤其是在迎接贵宾时,献哈达是民间传统的一种礼仪。不过蒙古人敬献的哈达不同于藏民族的白色哈达,而是由丝绸制成的天蓝色有哈达。他们在献哈达的同时,还要向客人献上一碗鲜奶,以表达他们对佳宾的深深敬意。他们相互见面一般都不施脱帽礼。请让客人只以右手示意,即施请安礼。如果人在马上要先下马,坐在车上要先下车,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请安的时候,男子要单曲右膝,右臂自然下垂;女子施礼则要双膝弯曲。蒙古人亲属间相见时,一般要施亲吻礼,晚辈出远门或归来,长辈列要吻晚辈的前额,以示祝福。信仰忌讳

  蒙古人信奉的主要宗教是喇嘛教,还有少数人信奉东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

  蒙古人厌恶黑颜色。把黑色视为不祥的色彩。

  蒙古人忌讳别人用烟袋或手指点他的头部,认为这是一种极不礼貌的举止。忌讳生人依坐在他的蒙古包上,觉得这种举止有失礼貌。蒙古人在饮食上不吃虾、蟹、海味及“三鸟”(即鸡、鸭、鹅)的内脏,也忌讳吃鱼,因为有些地区的蒙古人视鱼为神的化身。他们不太爱吃米和青菜;还不爱吃猪肉。饮食习惯

  蒙古人最爱吃肉和奶类食品,尤以羊内食用最为普遍。“手扒肉、烤全羊、石烤肉”等都是他们常用的民族传统佳肴。他们用餐惯用刀。他们吃肉乐于把整块肉下锅煮,待六七成熟时捞出,然后用手持小刀割着吃,而且大多食量惊人。

  蒙古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 菜肴的鲜嫩。

  ②口味 一般口味都偏咸。

  ③主食 一般惯以牛羊肉为主食。对羊肉馅包子、饺子等食品也感兴趣。

  ④副食 爱吃牛肉、羊肉、鸡、鸭、蛋类、鹿、兔、野羊、雉子等;也以乳制品为主要副食品;近年来他们开始大量吃蔬菜。

</SPAN>

古代蒙古人的妻子被称为“阏氏”,也有“皇后”的意思。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

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

成吉思汗有一句名言,战胜敌人,夺其所有,见其亲人流泪,纳其妻女才是人生之最乐。 他的一些拥护者认为,不能把这种夸张的说法具体为对他的贬损,这是他(成吉思汗)通过文人之笔传播恐惧的有效方法,蒙古人是在利用恐怖宣传来加速征服。我们不说这种说法或者是辩解是不是能够立住足,只说当时流行于中国北方草原的一种习俗——抢婚。

当我们翻开成吉思汗的履历,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作为大汗的铁木真,和中原太多的帝王一样拥有着很多的妻妾,或者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是老婆,他的这些老婆有一个共同特点,不是被抢来的就是被战败部落献上的,但这些人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了对他的忠心,难免不会让人觉得有些奇怪。而这足以让我们看到当时北方草原上女性对于自身的一些意识和观念,尤其是成吉思汗的母亲,在这方面更是突出。

中国有一句俗语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为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和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其原句出自宋庄季裕的《鸡肋篇》:“嫁得鸡逐鸡飞,嫁得狗逐狗走。”在成吉思汗那个时期的北方草原上的女性,的确将这一点做到了极致。

我们首先说的一点是,过去北方草原的一些民族间确实存在抢习俗。以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仑为例。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是蒙古族乞颜部军事首领,母亲属于斡勒忽讷兀惕部,是蒙古部的一个部落,属于弘吉剌部的一个氏族。诃额仑本来嫁给了蔑儿乞惕部的也客赤列都,但遭遇了也速该的抢婚。成吉思汗的老婆孛儿帖,也分明是有过这种经历的。1180年,她和成吉思汗新婚不久,就被当年成吉思汗父亲抢来母亲的蔑儿乞惕部人抢走了。在同一个人的向上发生了这样两件事,母亲被抢来、妻子被抢走,人们不难看到当时抢婚习俗的盛行。

掠夺婚盛行于以男性为中心的游牧时代。此时因女子已是男子的所有物,所以成为部落与部落、民族与民族发生斗争时的掠夺对象。但这种掠夺婚俗究竟出现于什么时候、其形成原因是什么,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但我们要说的是,这并不是蒙古人的专利,在我国北方草原民族中,似乎都有这种婚俗的出现。比如吐谷浑人抢婚在史书里是有明确记载的,《北史·吐谷浑传》中说,吐谷浑人“至于婚,贫不能备财者,辄盗女去”。意思是,吐谷浑人中的贫穷者,拿不出类似我们今天说的彩礼时,就会到有女儿的人家把女子抢去。《北史》用了“盗”这个字,实际上就是抢婚。而这也是北方草原少数民族抢婚习俗的一个缩影。

抢婚习俗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广泛和深远的,甚至,今天,我们依然能看到这种形式的存在,不过,这“抢”已经不是抢了,而是一种民俗——男女双方经自由恋爱后,征得家长同意,决定成婚后,双方则约定抢婚日期,是一种热闹婚礼的形式而已。因此抢婚实际上已改变它原来的意义,但抢婚作为婚礼的仪式依然保留,多见于我国西南云、贵、川、藏等省份的少数民族地区。另据报道,印度部分民族和东非的部族也保留了这一传统风俗。

第二,抢来的女人没有一些人说的那么可怕,似乎不存在报仇问题。在成吉思汗的老婆中,有一个很有名的传说,那就是在成吉思汗进攻西夏时,西夏人抵抗不住,就给成吉思汗送了一个公主过去,当了成吉思汗的老婆。这个事儿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这个女人住在成吉思汗的第三斡儿朵,是察合皇后,名叫李嵬名,又称为西夏公主,是西夏李安全之女。传说,把李嵬名说得很复杂,说是她为了给西夏人报仇,最终咬死了成吉思汗,让成吉思汗很不体面地走了。但我们要说的是,这仅仅是传说,出自野史,在正史里是不存在的。

尽管诗人们把也速该抢诃额仑的事描述惊心动魄,让人多少有些害怕,但被抢后的诃额仑分明非常死心塌地,在经历了丈夫也速该被毒死以及自己被族人抛弃等坎坷后,凭借顽强的毅力和超人的才干,在血雨腥风之中成功抚养大了铁木真兄弟,最终因为其子“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得以闻名于世。而成吉思汗的妻子孛儿帖也是这样的,在被人抢走又被成吉思汗抢回后,一直做着坚实后盾,辅佐成吉思汗奠定蒙古帝国基业,受到后世的尊敬。这就是说,她们心中只有嫁给了谁,而不存在是不是被抢的问题,始终都在一心一意地履行作为妻子的责任。

第三,当时,北方草原似乎不以女人孩子为仇恨,打不过就奉上女儿结亲。关于孛儿帖有这样一段故事,即她的第一个孩子术赤,和成吉思汗只是一种名义上的父子关系,因为她被成吉思汗救归后,途中分娩了术赤,而她抢去的时候并没有怀孕。因此,有人说“术赤”二字是“客人”的意思,总有人就不断有人怀疑术赤的血统,尤其是二弟察合台和三弟窝阔台常因此与其冲突。但是,成吉思汗在这方面一直是很有“胸怀”的,把术赤和其他孩子一样都培养成人了,培养成了优秀的军事统帅。而且,对孛儿帖也并不嫌弃,甚至是不离不弃。

这就是说,抢来抢去的,男人分明是把孩子和女人均当成了“财富”,只要在自己的身边,都会真诚地去爱。另外,当时的草原部落分明过着这样的一种生活,打得过就成了王,打不过就臣服,奉上女儿结亲联盟。在成吉思汗的老婆中,有很多是这样的。比如,侧妃忽兰就有着这样的身世:当初答亦儿兀孙曾经与同族的兀都亦惕蔑儿乞酋长脱黑脱阿、合阿台蔑儿乞酋长答儿马剌袭击成吉思汗,掳走孛儿帖。到了1204年时,他们又与乃蛮酋长太阳汗太亦不合一起在纳忽山对抗成吉思汗,战败,太亦不合战死。脱黑脱阿逃跑,答亦儿兀孙则投靠蒙古官人纳牙阿,献上自己女儿忽兰请降。

再如,也速干和也遂亦是这样的:当初,也速干的父亲也客扯连纠集少数的塔塔尔人起来与蒙古人搏斗,结果全部被杀死,也客扯连的小女儿也速干被铁木真收为妃。后来,也速干又竭力地向铁木真推荐了比自己更美的姐姐也遂。也遂当时是个有丈夫的女人,眼见着铁木真砍下了丈夫的人头。夫亡后,也遂在妹妹的配合下竭力争得铁木真的欢心,铁木真在合答安死后更多的陪侍都是也遂……

这些草原上的被抢来的女人,嫁给自己的“仇人”后,无一例外地都在争当着一个好妻子,让今天的人们多少有些惊讶。因此,我们便有了这样的推测——是不是当时草原上的男人在抢婚的风俗里,不以不以女人和孩子为仇恨,而女人也都只认“现有的丈夫”——这一点,对研究当时草原女性的婚姻意识以及草原的婚俗习惯非常重要——也许,抢婚并没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