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之中,讲究一个玄学,特别是在过去的时候,玄学之说渗透到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一生中操办各种人生大事、盖房子、去世下葬等,绝大多数事情都能够跟玄学挂上钩。特别是在老人去世之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在玄学影响下,办丧事和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之中,讲究一个玄学,特别是在过去的时候,玄学之说渗透到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一生中操办各种人生大事、盖房子、去世下葬等,绝大多数事情都能够跟玄学挂上钩。特别是在老人去世之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在玄学影响下,办丧事和下葬都有诸多忌讳,下面就让我们看一看都是些什么禁忌。
葬入祖坟的忌讳在过去非正常死亡的人都是不能进入祖坟的,不过现在已经改了很多,没有那么多讲究了。非正常死亡的人包括出了事故、打架或者上吊自尽的横死之人;也包括一辈子没娶老婆的光棍、和一辈子没出嫁的女子,他们死后也不能葬入祖坟;夭折的孩子、还有因为生孩子而去世的妇女也不能进入祖坟,在过去一般是另外找个地方埋了,家里比较穷没地皮的就可能埋在乱葬岗。
人死之后的忌讳人死之后有不少的忌讳,比如一般不能直接说这个老人死了,要说这个人“过老”了;人死之后的12个时辰里不能碰,因为据说这段时间死人的灵魂正在离体,承受着“老牛扒皮”的痛苦,轻轻碰一下死者都会感受到很痛;过了12个时辰可以装殓,但需要停在堂屋里7天,这就是头七,头七那天晚上不能出自家房子,也不能大声讲话;装殓死者的时候,家人哭灵时眼泪不能滴到棺材里或死者身上,否则后续会有麻烦。
下葬之后的忌讳出殡的时候忌棺材落地,因为怕死者的灵魂会半路入土;坟墓垒好之后,需要在坟旁栽种柏树或柳树,起到安魂的作用;死者在下葬垒好坟墓之后,活着的人依然要对他尊重,不能在坟墓上撒尿或者跑到坟头上去玩,否则也可能带来麻烦。
禁忌:
1、参加丧礼必须心怀正念,不乱想、乱说、乱看,如对著死者照片说这女生好漂亮,真可惜的话。
2、死者为大,不要在典礼中说话、表现不庄重。
3、在殡仪馆里,不乱看其他灵堂。
4、注意穿著,不穿花花绿绿或鲜艳衣服参加!
5、参加丧礼态度必须正经,不嘻皮笑脸!
6、包奠仪(白包)一定单数,如1100、2100。
7、离开时切忌向家眷说再见,一起相约去葬礼的朋友也不要互相道别,台湾民间传说这样不吉利,
像是很快又会有相同的事情发生。
8、要说去洗手间或厕所,不可说去化妆间(室),因化妆室是帮往生者化妆的地方。
9、参加丧礼可随身带红包,袋里装些米跟盐,米跟盐有除煞功用,也可带艾草避邪,后在回家途中丢到河边或路边。
10、参加丧礼后先去人多热闹的地方再回家,避免把不好的东西带回!
11、丧礼中所拿毛巾回家后要先用水洗过并晒过太阳再使用。
12、回家进门前用艾草、芙蓉泡水擦拭全身。
13、孕妇避免参加丧礼,如不得已须在腰部绑上红布,避免煞到婴儿。
14、迟到是大忌。
15、忌不封闭手机。要把手机调静音。
16、参与完后忌直接回家。
17、身体虚弱者不宜参与葬礼。
扩展资料:
汉族葬礼说的是一种丧葬礼俗,大都是上世纪50年代之前的,记述下来,目的是让后人知晓,我们的祖先原来是这样“打落”(打发)死人的。过去民间习俗认为,凡享有50岁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算寿终,称之为“喜丧”,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白喜事”。
到了近现代,七八十岁才算寿终,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今天的人们认为80岁以上才算是寿终正寝。对于这种正常的死亡,家人早有准备,儿女子孙都要在死者临终前日夜守候,称为“送终”。当地有“人死时,子女谁守在身边送了终,谁才是真儿女”的说法,显然是“百善孝为先”的孝悌文化的俗化。
(资料来源::汉族丧礼)
丧葬禁忌这些禁忌因民族、地域或与死者关系不同而有差异。
灵前忌猫。
出殡前停尸守灵,忌猫近前,以为猫触越尸体,死者会为之惊吓,骤然直立,抱住旁人。
2忌理发。
有人死亡时,其家所有男性一月内不得理发、刮脸,旨在避邪,一说旨在改变形貌,使亡灵不能相认,以免遭祸,有些地区在长辈去世时由晚辈(不别男女)守孝,以为头发受之父母,先辈亡故,留发以示哀痛和思念。
扩展资料:
葬俗方式:
1、土葬
土葬是我国产生最早、流传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涉及民族最多、最为普遍的一种丧葬民俗。
2火葬
产生时间: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流行区域:西北地区。
3悬棺葬
概念:我国古代流行于南方地区的一种将棺木放置于悬崖峭壁之上的一种古老葬俗方式。名称:崖葬、岩葬、仙人葬、箱子岩、挂岩子。
4、树葬
树葬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葬法,它的主要形式是把死者置于深山或野外的大树上,任其风化;后来,有的稍作改进的方式是将死者陈放于专门制做的棚架上。
5、天葬
天葬是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鹰(或者其他的鸟类、兽类等)吞食,认为可以带到天堂。跟土葬,水葬,火葬一样,是一种信仰,一种表达对死者的一种方式,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其起源、形式、内容以及仪式的实施,都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业方式以及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6、崖葬
崖葬又名悬棺葬,是我国古代广居南方的濮越民族的一种特殊葬俗,被认为是世界大化史上的一大奇迹。其葬法是利用天然岩缝或人工木桩把棺木悬置在嘴壁之上,或者将棺木放在天然或人工凿成的岩洞之中,悬棺葬的葬地都是选在面临江河的绝壁高岩上,其葬具多为船棺,长2-3米,宽约半米多,形体似一只船,分为头、尾和仑三部分,头尾翘起,仓为棺枢,安放尸体。
7、二次葬
二次葬是在采取埋葬、火葬、风葬等等方式后,对尸体作二次或以上的处理,我国南方地区台湾、福建、广东和广西的汉族和壮藏,自古以来比较流行二次葬。
8、现代葬俗
解放以后,国家为了节约土地,杜绝疾病蔓延,规定除部分少数民族外,其余一律采用火葬,人死后,被送往殡仪馆停放,尸体赤裸冰冻存放。为了延长保存时间,殡葬人员会在死者脚板底扎一个洞使死者的血全部放走。
-丧事
-丧葬
-丧葬禁忌
汉族传统葬礼上,有很多注意事项,诸如长不送幼、夫妻不相送、送客不出门、报丧不进门等传统葬礼习俗,都是先辈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丧家如果不注意这些,其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究竟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且听小编一一为您道来。
其一、三天不出门、不扫地:家中有丧事,孝子三天不出门,其他一切事宜均交由管事者代办,除非登门报丧(部分地区有孝子登门报丧的习俗);三天不扫地,孝子们深陷悲痛之中,丧亲之痛无以言表,自是无暇顾及清扫门面了。
其二、送客不出门、不戴孝访客:有亲朋前来吊唁,吊唁完毕如需送客,只需送到家门口;戴孝的孝子不能进别人家,甚至连宅子边都不能站一会,以免给别人带来晦气。
其三、香火不断、香和长明灯不灭:香火不断,寓意死者后继有人;长明灯不灭,给死者照亮回家的路。
其四、报丧不进门:孝子报丧不能直接进人家门,要在门外喊,等有人来接后,行跪拜大礼,并告知出殡时间。
其五、份子钱不能过后补:丧家为死者举行葬礼,也是要收份子钱的。如果因事不能按时参加葬礼,过后是不允许补的,忌犯重丧。
其六、春节期间不办丧事、不报丧:如果是直系亲属,可以参与报丧,但春节期间不举办出殡仪式,最好向后延长1-2日。
其七、当年办完丧事,春节不拜年(也不接受拜年),不贴春联,不参加宴席、喜宴。
其八、家中镜面、喜庆画面等需用黑或白布遮盖,以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尊重。
其九、夫妻不相送(指不参加送别葬礼):这或许是孝眷去送葬,老伴在家执掌出殡后的其他事宜,旧时还要准备饭菜(现今是到饭店了,所以也有老伴到殡仪馆参加告别仪式的)。
针对不同民族 不同地区 风俗习惯的差别很大 正所谓“十里不同俗”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葬礼程序的实例
设某人享年81岁,男性,军人出身,子孙满堂。
更衣,着军装,穿寿鞋。身盖黄绸,面蒙白绸巾。
衣服上的纽扣要全部剪掉,用布带将衣服系好,但不能打“死结”
初步整容:五官复位,口内置金元宝或一枚硬币。左手握一只金元宝(均为仿制品),右手握一根打狗棍(方便筷)。
尸体用红线绑好,主要是手、脚。家若有猫、狗要看管好,不能接近尸体。(以免死者灵魂被附于动物身上)运至殡仪馆。
家设简易灵堂
遗像:已事先准备好放大照片一张,购专用像框一个。置黑绸带。
供桌供奉:五谷一碗(用五样谷类),香炉一个,备香若干,时鲜水果、糕点旧式也供奉米饭一满碗,上插筷子一双,供大馒头,等。
明灯:采购丧葬物品:黑纱、白花、白布、红布、烧纸、瓦盆(底部有孔)、
纸活:公鸡、白幡、纸马(女用纸牛)、别墅、金银库逝世当日晚,由家属在瓦盆内烧纸,亲友来访亦烧。第二天,到派出所办理注销户口手续。第三天,出殡。
家属着装
直系晚辈血亲系白孝带,平辈戴黑纱。其他亲属戴黑纱。孙辈在白孝带上和黑纱上缝一小块红布。其他来宾戴白花。
准备的物品:几日烧的纸灰用纸包七小包或七枚硬币、一寸照片两张。
要带的物品:灵堂内的供奉、派出所的死亡证明、死者的衣物、白酒一瓶。
出殡前,将遗像放在头车前面,长子率众晚辈血亲跪于车前,将瓦盆举过头顶,说:“爸爸,您一路走好”,遂将瓦盆用力摔碎,越碎越好,但不可摔两次。将纸公鸡置于头车,意为“金鸡引路”。长子(或长孙)上头车,持幡。
车队的每辆车上都贴有标志。为死者年龄。该死者为81岁,加一天岁,一地岁。则车号为83。逝者为男性则贴在车的左后侧,若为女性则贴在车的右后侧。
也有的地方有撒纸钱的习俗。一路上不停地撒,意为“买路钱”,也有的地方遇过桥时,将纸钱放在桥上,用石头压好。 灵车起头后一般不停车,在遇红灯前,司机算好时间,缓缓前行,在远处等待,当信号变为绿灯时加速通过。
车至殡仪馆前,将纸公鸡抛出车外。(有的地方用活公鸡)
进入殡仪馆后:
领取尸体,办理火化手续。
在办火化手续之前,选好骨灰盒和一小型灵位牌。灵位牌可请工作人员代写。注意男、女的写法:先考、先妣。尸体取出后举行“开光”仪式。尸体从冷藏柜内取出时,长子抱头,其他人抱身,将尸体放到停尸车上。如需要移动时,仍是长子在尸体头部。开光前将尸体身上的红线剪开,将烧纸灰放入纸棺,也有的放入死者的衣袋内,再将尸体放入纸棺。意为子女给的上路钱。
殡仪员指导孝子(长子或长孙)开光。孝子持一棉签,沾白酒或酒精,在死者身上擦一下,名为开光。意为使其身体各功能复活。开光顺序是从头到脚,依次为头、眼、鼻、口、耳、胸、右手、左手、脚。殡仪员说一句,孝子复述一句,然后在该部位上擦一下。例:开鼻光,闻花香;……开右手光,写文章;开左手光,抓钱粮;开脚光,脚踏莲花登开堂。开光辞男女略有不同。
开光时,家属不能哭,更不能将眼泪落在尸体身上。开光后,将尸体交给工作人员化妆。
举行悼念仪式或告别仪式。仪式前要向司仪交待好死者的生平(在家事先拟好),主要来宾的名单,将一张一寸或二寸照版交给工作人员。仪式结束后,尸体火化。同时,在长子的带领下,举行祭奠仪式和烧东西。
将遗像和灵位版供奉好,摆上五谷和水果、糕点,共五样(有的地方是四样),放鲜花、白酒、香烟等。长子先上香一箸,然后按辈份依次上香。按先长后幼、先近后远的顺序。
烧东西。先烧纸几张,然后将死者的衣物等烧掉,再将供品都烧掉。如有花圈,要取下七朵花,留待以后“烧七时”再烧。
烧东西时,将带来的白酒洒在衣物上,以助燃。烧完东西,葬礼结束,将白花,孝带除去。直系亲属改带黑纱。
除留下少数几人外,其他人去吃丧宴。丧宴厅外备几盆清水,白酒和糖果,凡从殡仪馆回来的人在进入宴会厅前要先洗手,用酒涑口或含一块糖。
丧宴开始前,家属列队,殡仪员主持。主持宣布:家属对各位亲朋来参加葬礼表示感谢,给大家鞠躬,然后由家属代表讲话。主要内容是感谢,略备薄酒,请大家享用。
丧宴进行中,主要晚辈血亲要到各桌敬酒。
领骨灰。在骨灰盒中,放硬币七枚,摆成北斗星状。然后选大块骨灰放入骨灰盒,最后一快应是头盖骨。
在骨灰盒正面放上死者照片一张。
骨灰寄存,结束。
丧葬禁忌
1、旧时汉族忌在外恶死。恶死包括溺死,上吊、雷击、遭杀等。
2、忌把在外恶死者直抬回家里,一般抬回放在门外的“亭仔脚”处,等候入殓。而且与正常死亡不同,不是头前脚后搬运,而是脚前头后搬,以示反常。
3、忌病人晚饭后断气。认为死者已把饭吃光了才死去,一般认为死在早饭前最好,即所谓“留三顿”。在晚饭后死,有可能使子孙沦为叫化子。
4、忌病人在原来睡的床上死去。一般要搬临危者到正厅上搭椅子、木板让他们断气。认为灵魂会回来抬床脚,如果来找断气处的木板,早已拆开、找不到,而如果到原来的床上来抬,则可能要废床。
5、忌写灵字。因为“灵”字繁体字为“灵”,内有三个“口”,恐死去一口不足,又要死去两口,以凑三口,而“口”是古人用来计算人口单位的。一般要书写到“灵”字,都写成“灵”,以期消除“三个口”的环兆头。
6、忌在由孝男给死者穿寿衣时使用偶数,恐双丧。同时对单数,忌“九”件衣,因“九”与“狗”同音。
7、忌人殓时,与死者相同属相冲克者在场观看。
8、忌入殓时啼哭,或将眼泪滴在死尸上;或人影照入棺材内。恐啼哭使死者不忍离去。眼泪滴在尸体上,死者留恋而不走,且不得超生。人影入棺,盖棺时将灵魂关在里边。
9、忌出葬日选重丧日或冲克日。
10、忌七月出丧。七月鬼多,怕引来更多的鬼魂。
11、忌出丧时抬棺者说棺重。怕导致大家抬不动,抬杆断裂。
12、忌入坑时,孝男孝女在场或人影照入坑中。
13、服丧期忌化妆、装饰、华服。
14、忌带孝者看凿井、建庙、婚嫁、产妇、婴儿因带孝者身上有“凶气’。神圣和喜庆的事如果让他们进去,恐化吉为凶。
15、忌在做旬时,触及灵桌上油灯里的油。做旬指葬后七七四十九天内,讲乌头司公作法的行事。传说人有七魂,死后七天散一魂,如果触及象征死人灵魂的临近,否则死者不悦,怪罪下来,会使接触者致病。
16、出殡前停尸守灵,忌猫近前或从尸体上越过,拍诈尸。
17、安徽一带忌在为死人穿衣服时啼哭,认为涕泪洒在尸体上会使死者骤然挺立或出现僵尸。
18、北方广大地区,丧家忌在人死日呆在家里。认为此日死者之煞(凶神)必返,于是外出避之。
19、忌以皮袄、皮裤、皮衣作死者葬物,认为会使死者来世转生为兽。
20、亲人亡故,忌说“死”,一般称“走了,“去世了”、“过世了’,“故去了”,文雅一点则用“仙逝”、“逝世”、“作古”等等。
21、忌说“棺材”.要称“财”,“寿器”等等。
22、羌族家中有死人,要在葬礼举行五天以后方可与外人来往。死了孩子的父母,要请端公以药香熏身后才能与外人见面。新死丈夫的寡妇,要围青苗菩萨转几圈,以木梳梳头,将梳过头的木梳丢弃后,才可与他人见面。
23、佤族男人死时,如果妻子正在怀孕,则认为不吉利,死人就用棺木装后埋在塞外。
24、孕妇难产,或有人被猎头,全村寨都忌生产数月,认为去劳动,谷物会长不好,会有灾害等等。
25、满族忌在北炕死人。他们以北炕为大,以西炕为贵。有人将要断气时,得立刻移到南炕上来。
26、旧时还忌棺材从门而出,认为门是活人出入所用,死人不能用,故得从窗口将棺材放出来。
27、孝子在丧后百日内不许剪发,不许参加宴会和从事文娱活动。不许外人(包括亲友)穿孝服进入住宅。家里死人,送葬后不许在家哭,否则会招致又死人。
28、达斡尔族忌在逢双日子埋人。未出嫁的姑娘和未生育媳妇死后不能埋在祖坟地中。孕妇死后要火葬。停灵的屋子里忌揉面。
29、瑶族,父母亡,子女不得坐板凳、睡床铺。在开道场后,丧家忌吃肉和猪油,一般以茶油代。脱孝前,不分晴雨,都得戴孝,不许仰头。送葬回来不许回头,否则死者灵魂跟踪回家。丧期,夫妻不能同房。不得赤脚着地,不得洗手、洗脚、丧后七天不外出生产,三个月内不得剃头。守孝期不得到外人家玩,不穿红衣、戴红巾。
30、仡佬族埋人时所用木板、石头忌再用。忌把死人挖出来再埋。忌妇人靠近墓坑。送葬的人回来时要绕路,忌走原路。
31、门巴族在人死后第二天,忌劳动,全村人不得下地干活,否则庄稼要烂而无收成。
32、哈尼族家里有丧事,出殡前,家庭成员禁止洗脸、洗脚、洗头等等。死者家属一般要停止生产三天;去世是老人,则五天;死去的是小孩,则一天。而人死当天,全村各户都得停止生产一天。
33、在僳僳族地区,村里死了人,全村人都不能在掩埋尸体之前吃辣椒,否则会被别人认为你与死者有仇,是故意而为之。
34、小孩夭折,全家忌吃羊肉、葱、蒜。
35、黎族在丧宴上,主家忌吃米饭。可以肉下酒,可吃其它杂粮。
36、正午出殡。黎族一般上午人死,下午埋葬;下午死第二天早上埋。认为正午出殡会招灾。
37、死者忌日禁止下田干活。
38、朝鲜族、满族以及某些汉族地区忌双日出殡.认为双日出殡意味着要死两个人,故一般选在单日。
39、黔东南苗族,忌在死人入棺时放铁、铜等非银金属,认为这样死者在回东方的路上不仅买不了水喝,铁、铜还会将死者折腾得不舒服。
40、黔东南部分地区的苗族忌男性死在白天,忌女性死在晚上。认为时辰不对,死者得再要一个异性死者相陪。而一般人则请巫师来念咒“改”,同时用木片打另外一副手掌大小的棺材同埋,表示已有另外异性同去。
41、有的苗族地区,死人的当天,可以上山生产,但忌下田劳动。同村人在有人死这一天忌挑柴回家,否则会给挑柴者带来灾难。
42、停枢期间,家属可以吃肉、饭,但忌吃蔬菜。
43、殉葬品忌有铜器、棉花和徐有桐油的东西入葬后一个月内,家里任何东西既不能出卖,也不能借给外人。
44、布朗族在丧事期间,死者的子女不能在外住宿,也忌栽秧播种。
中国人视死如生,认为死亡不是终点,而是生命轮回中的关键一环。所以,中国人的葬礼一向都很庄重。那么,它有哪些禁忌呢?
第一,忌讳去世的时候身边没有亲人陪伴。古人认为,老人去世的时候,如果没有后辈儿孙在场,那么就会显得特别的孤单,老人去了阴间也会时刻牵挂着,灵魂不得安宁。如果老人是在所有亲人在场的情况下去世的,就是最大的福气。相传白族认为老人死在儿孙怀里,是儿孙在报答养育之恩,俗称“接气”。
第二,北方很多地方都讲究,在死者断气前就要穿好殓衣,不能让死者光着身子而去。所以旧时,老人们在到了一定年龄以后,儿孙们往往就要在闰月年为其准备寿衣,让老人们看着放心。寿衣的件数、质地是很有讲究的。件数要单数,诸如五、七、九件不等,忌双数,怕凶祸再次降临;材质上则忌用缎子,因“缎子”和“断子”谐音,而多用绸子,因为“绸子”和“稠子”音同,寓意福佑后代多子多孙;寿衣还不能用皮毛制作,怕来世转为兽类。
第三,报丧时也有忌讳。据史料记载,治丧之家,要在大门上挂上白布、白纸,让人们都知道家中有人去世,并向堂亲姻戚报丧,给在外地或海外亲人发讯,子女闻讯奔丧。其中向姻戚报丧,尤要慎重。父母去世,确定了葬礼的日期后,孝子要去亲戚家报丧。报丧时讲究孝子未进屋,先跪在室外行礼,向亲戚报告父母去世的消息以及葬礼的时间。
最后还有一点,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是不会一下子走远的,死亡会涉及很多事项,所以古人尤其重视葬礼日期的选择,以免引发系列的不幸。而墓地的选择自古以来都十分讲究。因为墓地好坏直接关系后代的贫富吉凶。旧时,关于墓地的选择禁忌,民间有十不葬歌谣:一不葬粗顽块石,二不葬急水滩头,三不葬沟源绝境,四不葬孤独山头,五不葬神前庙后,六不葬左右休囚,七不葬山冈撩乱,八不葬风水悲愁,九不葬坐下低小,十不葬龙虎尖头。因此,要请专业人士选择葬礼的日期、好风水的墓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