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不凡的陶阳为啥逐渐淡出了德云社的舞台?

领导 0 74

实力不凡的陶阳为啥逐渐淡出了德云社的舞台?,第1张

实力不凡的陶阳为啥逐渐淡出了德云社的舞台?
导读:虽然陶阳少出现在德云社的舞台,但是郭德纲却为他成立了一个麒麟社,陶阳依旧在追求他喜爱的京剧。作为一个戏曲、曲艺演员而言,陶阳五岁就出名了,被封为“京剧神童”,他上过春晚,拍过**,接受过各种媒体采访,被***接见过,全德云社再没有第二个人在

虽然陶阳少出现在德云社的舞台,但是郭德纲却为他成立了一个麒麟社,陶阳依旧在追求他喜爱的京剧。

作为一个戏曲、曲艺演员而言,陶阳五岁就出名了,被封为“京剧神童”,他上过春晚,拍过**,接受过各种媒体采访,被***接见过,全德云社再没有第二个人在这方面比得上陶阳。但是陶阳虽然年纪小,成名早,吃得苦不但不比别人少,反倒比一般人多得多。 想当初的相声舞台上的一曲《画扇面》,德云社众弟子纷纷翻车,连德云社大少爷也唱不上,这个小小年纪的陶阳,一嗓子惊艳在场观众。

不过被称为“京剧神童”的陶阳也无法逃过“倒仓”(变声)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陶阳的嗓子也开始有所变化,再也没有了年幼时的响亮清脆,之后能不能唱戏还是个未知数。

当时的陶阳非常沮丧,他害怕自己以后不能再唱戏,这无疑对他是致命的打击。陶阳对喜剧的喜爱是非常的执着的。

虽然陶阳是郭德纲的弟子,但是如郭德纲所说,两人更像是忘年交。郭德纲能看出陶阳的心事,决定提点陶阳,让他学相声。用郭德纲的话来说:相声与戏曲,一人先端两碗饭,至少饿不死。 

在相声的舞台上待了几年,2016年的时候,倒仓三年的陶阳发现了自己的嗓子变好 ,最终决定重回戏剧的舞台,继续自己毕生的追求。

有人说陶阳不如岳云鹏红,上的节目不如张云雷孟鹤堂多,是郭德纲不想捧陶阳,其实不然,郭德纲惜才爱才,知道陶阳是属于戏剧的,为了让陶阳在戏剧方面更进一步,完成他的梦想,郭德纲更是为陶阳量身打造了一个京剧专业舞台——麒麟剧社。 不仅为德云社开辟了一条新的门路,而且还可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陶阳淡出德云社的舞台其实是走向一个属于他的大舞台。

书画店里卖的空白扇面一般是用宣纸裱好的,可以直接在上面作画或写字。

如果是要做带折合的扇子的话,那是一门细手工艺活。如果没有经验的话,建议请放弃。如果是单想画幅扇面形状的作品的话,可以通过用圆规画出形状或直接用折纸法剪出来,然后再画就行了。

20年前一部古装电视剧,演的是一群女人画扇面

电视剧《玲珑女》

《玲珑女》是一部由张军钊执导,高锋编剧,袁立、郑晓宁、虞梦、商蓉主演的民国爱情剧。根据高锋同名小说改编。

该剧讲述的是发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江南水乡某小镇挑选"扇面美人"的凄婉动人的故事。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中国江南地区一个制扇名镇。镇里出产的团扇扇面上的美人,都是依照真人的容貌绘成。小镇每隔三年便要进行一次美人"照影会",选出新的美女。有意思的是评选美女的方式并不是靠人,而是靠鱼唇,有幸当选为扇面美人的女子均必须有"沉鱼"之貌。

故事起始的这一年,现任美人一位得了肺痨、一位跳河,还有一位也有许多流言。按照族规,镇里要补选扇面美人。镇长白立斋为了完成十几年前因为选美而被自己误杀的妻子的遗愿,命女儿杭州女子师范学校学生白凤衣回玲珑镇参加选美。新丧双亲的孤女刘玉指,为了出人头地,不顾男友画师袁小照的劝阻,执意要成为扇面美人。留学国外归来的秋氏族长秋莲蓬之侄秋洗月,携法国籍妻子柳诗回到玲珑镇,正好遇上玲珑镇的选美会。漂亮、洋气的柳诗因为好奇也参与到选美之中,结果与白凤衣、刘玉指一起入选。

按族规祖制,中选的美人不能再有儿女私情,倘若违反,即被打入"无影小楼",终生与世隔绝。受西方文明薰陶的秋洗月为了拯救妻子与众位扇面美人,联合大扇商魏锦人,与传统势力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斗争。在秋洗月与白凤衣等人的努力下,终于打破了封建家族的禁锢,并揭穿了大奸似忠的魏锦人的阴谋。

寻一部谷洋演的古装电视剧

谷洋

姓名:谷洋

性别:男

身高:177CM

体重:65 KG/千克

出生日期: 1月17日

艺人类别: 演员

出生地: 北京

毕业院校: 战友话剧团

相关介绍: 主要影视作品:

二十二集电视剧《莲花太子》 饰 太 子 导演 谭 铭 黄锦添

四十集电视剧《沧海游龙》 饰 太 子 导演 谭 铭 胡志龙

三十集电视剧《江山儿女几多情》饰 荣 康 导演 谭 铭 黄锦添

四十集电视剧《少年包青天》 饰 李 道 导演 梁佐志 黄锦添

二十集电视剧《钱王》 饰 唐晓雨 导演 于 敏

三十集电视剧《重案六组》 饰 李 晓 导演 徐庆东

四十集电视剧《少年冒险王》 饰 原振侠 导演 梁国冠 黄伟华 马华干

30集电视剧《一生为奴》饰 一人分饰咸丰、同治两位皇帝 导演

主要**: 《心路》 饰 杨 华 导演 范建国

《 银饰》饰 郑少恒 导演 黄健中

《大周密案》饰 宋义 导演 李晓华

寻一部谷洋演的古装电视剧全集观看,请到 最新** kongjun

沧海游龙

主要演员

吴孟达 饰 高 尚 张佳楠 饰 小 晴

景岗山 饰 吴文采 谷 洋 饰 太 子、 初 七

张 敏 饰 金 珠、辛咏莲 沙 溢 饰 皇甫定一

陈丽峰 饰 刘安国 王华英 饰 皇 帝

寇占文 饰 李擎天 冯雷 饰 文卓群

刘晓晔 饰 银狐公主

第1集

江南首富高尚与京城来的神秘人物王公子争聘江南第一美女——冷雪珂,重重考验之后高尚小胜,然王公子示出皇帝身份,不光掳掠到冷雪珂芳心,还没收高尚家产,令他以卖烧饼重新起家。十八年后,落魄的高尚与独女小晴流落京城,与上京寻未婚夫婿的卖粥女金珠结成斗气冤家。而木乌拉国的使节秘密给皇后与图治报国的太子种下“忘情水”之毒,结果太子被阴差阳错送出宫,但心智全失,与七八岁孩童无异。蒙好心的金珠收留,太子吃了金珠混有玉蜂蜜的八宝粥,“忘情水”之毒有所缓解,对金珠产生依赖之情,金珠给他起名初七

求温碧霞演的一部古装电视剧。

《恨锁金瓶》1994TVB拍摄 主演:温碧霞,郭可盈,单立文

邱心志演的一部古装电视剧,

肥姐挂帅

以下是连结

:videobaidu/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B7%CA%BD%E3%B9%D2%CB%A7&fr=ala0

有一部古装电视剧是由周迅和林志颖主演的古装电视剧

绝世双骄

林志颖 饰 小鱼/江飞鱼

李小璐 饰 紫嫣

你是不是把李小璐当成周迅了?

求一部10几年前的古装电视剧,

飞花逐月 出家的是黄元申

《飞花逐月》电视剧

导 演 高宝树 地 区 台湾 片 名 《飞花逐月》 集 数 20集 年 份 1988 格 式 RMVB 语 言 国语 字 幕 无 监 制 高宝树 演 员 黄元申 苗可秀 仓田保昭 吴玉书 李耀 石立晖 内容简介 根据卧龙生同名武侠小说《飞花逐月》改编 江湖争霸何时休,欲罢不能情更愁。 皇帝密诏遗落民间,诸王爷为得密诏,暗调各路武林高手进行争夺。一时间,江湖上刀光剑影,狼烟四起,奇门异派,高手云集,为平旧仇新怨,互相大打出手。猎户萧寒月为救意中人赵幽兰之父,初战逍遥宫,却陷地狱谷,才出乱石障,又落绝情谷,救援途中,步步惊险,关关煞人。孰料,赵幽兰被蛊毒门所惑,成了敌对萧寒月的武功超人——“毒女”。往日情侣,瞬间成仇,恩恩怨怨,难解难分。萧寒月幸得武林中人竞相争夺的“乾坤心经”,经高人协助,练得“乾坤神功”,复入怪石山,再回蓬莱洞。

一部古装电视剧

是《笑看良缘》啊!

:youku/playlist_show/id_1413273

1998年香港TVB版《聊斋2》中的《斩妖神剑》这一段

不知道这个是不是你要找的

《神州侠侣》

潘迎紫饰雪儿 孟飞饰白云飞 应晓薇,吴元俊,贝心瑜

南宋年间,武林上互相仇杀。雪魔教为了得到武林传说中的武功秘笈,教头带领弟子前往神魔山寻找。但神魔山的女公主是个武林女杰,为了师父的遗愿,一直在山中,但她并不知道缘由。

在中原,一个个性顽劣,生性豪放的年轻人一飞到处拜师学艺。他性格倔强,常常触怒师父,为避祸而来到魔山,与公主相遇

神州侠侣这出戏是潘迎紫在台湾演出的第二出武侠剧,搭著神雕侠侣的热潮,中视继续推出神州侠侣,果然此剧和神雕侠侣一样受到大家热烈的欢迎。

其实此剧和前阵子在台视推出的白发魔女传应该是同一个故事,只是当年为了配合神雕侠侣的剧名,而用了神州侠侣这个名子,如果大家还记得后来潘迎紫演出的雪魔女也是红颜一怒成白发,原先以为只是巧合,后来看过剧情大纲,发现里面的一些角色人物,和台视的白发魔女传真的颇为雷同

你提到的情节大概在第十六集左右就可以看到 雪儿双目失明 掉落悬崖 喝了毒蛇血治好了眼睛 而且还学会了一套武功 网上有 希望这个是你想要

:vyouku/v_show/id_XMTA2Mzk3OTAw

老奶奶街头为游客画扇画,活的真自我!

很多时候,自己静下心来想想,总觉得有对不起自己的时候,当自己还是一个人的时候,想的是努力工作,多挣钱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当自己工作的时候,又在想如何努力才能得到领导的认可!当自己结婚有孩子的时候,想的又是如何才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似乎忙忙碌碌中,我总是在想尽一切办法让周边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比如,自己发工资了,舍不得和朋友出去搓一顿,有时候看到好看的衣服,再一问价钱只能默默的转身离去!似乎生活让我是把自己活成了女汉子,却少了女人原本该有的样子!

近日,在网络上看到一位老奶奶在街头为游客画扇画,老奶奶的状态和心态让我深深老奶奶今年已经七十八岁了78岁了,在陕西的某景区,奶奶摆了一个摊儿,桌上摆满了各种扇画。老奶奶戴着一副眼镜,一手拿着画笔,一手拿着折扇,正在认真作画。老奶奶做画的时候是那么的全神贯注,那么的神采奕奕!面对记者采访老奶奶表示,卖扇画卖的钱多钱少无所谓,只图开心,卖扇画挣的钱都是老奶奶自己的,她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花不完过年还可以给孙子包个大红包!

作为一位78岁的老奶奶,他本是可以在家安享晚年,只顾吃吃喝喝,玩玩便好。但是老奶奶却将生活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为什么老奶奶78岁了还要出来画画呢?奶奶自己讲述,她画画已经40多年了,就是喜欢画画。平时在这里画扇画还可以和游客们进行沟通聊聊天,给游客们介绍一下当地的各种小吃以及当地各处的独特风景!老奶奶认为这样很开心,家里人也很放心。

看到这个视频我就在想,等到我自己78岁的时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样子?那时的我不知道能不能像老奶奶样,78岁仍然精神抖擞,七十八岁仍然可以和别人谈天说地。不知道那时的我,七十八岁会不会像现在有些老人被子女所嫌弃,整天无所事事。同样的78岁,如果都能够像这位老奶奶一样生活得这么精彩,该有多好!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病由心生,让我们每个人都调整好心态,力争在自己老年的时候都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

他的父亲是当地的一个士绅,比较重视文化教育,在家延师教读。于先生的启蒙教师是当地很有名气的老秀才,主要讲授四书五经。后又请一提倡新学的教师讲授数学、历史、地理、格致等课程,中西并进,使先生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基础教育。1920年,他考入省立卫辉中学。入学不久,便以才思敏捷、擅长诗文而得到国文教师范文澜先生的赏识,经常将其作文装入镜框,悬挂教室之中让同学们学习。当时中学学制为四年,在卫辉中学的八个学期中,他七次成绩名列年级第一。因此,1924年毕业时被保送到河南大学的前身——中州大学文史系学习。

进入大学后,他在学业上得到了冯友兰、郭绍虞、嵇文甫、董作宾等诸多名师的悉心指导,先后阅读了张之洞的《书目问答》、《四库全书总目纲要》,梁启超的《要籍题解》等书,掌握了打开古代文献宝库的钥匙,并由此研读了大量 的古代文献和学术著作,初步认识到清代乾嘉学派讲究训诂考据,实事求是的朴学作风,寻找到一条研究语言文字和从事古籍整理的治学之路。这期间他还认真圈点了《说文解学》、《尔雅》和《方言》等书。六年的大学生活(其中预科两年)使他开拓了视野,明确了方向,为他一生的学术研究奠定了雄厚坚实的基础。

他还是一个热爱生活、兴趣广泛的人。幼年时他就喜欢绘画,总跟在他的表兄(当地一民间画家)后面看其作画。中学期间,美术教师仝伯高先生很赏识他的绘画天赋,经常让他为之代笔给人画扇面。到了大学之后,繁重的学业并未削弱他对绘画的兴趣,他发起成立美术研究会,并被推选为负责人,课余之时绘画、治印,他还兼任开封现代中学的美术教师。当上海暨南大学美术系主任陶冷月先生来校访问讲学时,他专程登门求教,聆听陶先生的指点,绘画技能提高很快。他还和同学一起参加开封文化界的文学社团——衡门诗社,与老前辈一道作诗填词,交流心得。为了活跃单调的校园生活,同时也是出于对戏曲的热爱,他和同学们组织了业余豫剧团,并粉墨登场,扮演角色。他还为剧团起了个考究的名字——巴剧社,意为通俗地方剧社。

1930年冬,于先生修完学分,从河南大学毕业。1931年春受聘于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任教。后因病回乡。1932年春又应约到豫北沁阳省立第十三中学教书。当时正值军阀混战,炮火连天,狼烟遍地,他目睹这种混乱的时局,每每发出忧国忧民之慨叹:

画角荒城动客哀,百无聊赖强登台。

世成蛮触多戎马,运入红羊遍劫灾。

悲乱空吟庾信赋,伤时每悔杜陵才。

湖山春色明如画,忍见旌旄遍野开。

——《信阳城楼晚眺》

1932年夏,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平燕京大学研究院国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实现了他继续深造的愿望。

燕京大学是美国教会开办的一所学校(校址即现在的北京大学),校园环境幽雅,藏书丰富,名师众多,是一个读书、研究的好地方。在这里,于先生在诸多国学大师的教诲下,潜心于古代汉语、古音韵学、古文字学的研究。第一年,就写出了他的处女作《诗学总论》,该项成果获1933年河南省教育厅颁发的甲等学术奖金400元。此后,他又转入了《汉魏六朝韵谱》的撰写,1934年下半年完成初稿,再次获本年度河南省教育厅颁发的学术奖金600元。1935年该书稿撰写完毕,交中华印书局印刷出版,填补了古音韵史研究方面的一段空白。燕京大学非常重视这一研究成果,在于先生毕业之前,特发给他500元奖金以资鼓励。这项奖金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资助的,又叫哈佛奖学金。这次奖励的仅有4人,于先生名列第一。

1936年5月,《汉魏六朝韵谱》三册一函正式出版发行,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著名语言学家如钱玄同、刘盼遂、闻在宥、王力等纷纷著文称道。钱玄同先生以信代序云:“忽睹大著,此国音史上最无办法讲述之一段,先生竟竭数载之力,一一为之疏通证明……先生对古音之贡献,多发前人所未发,弟真欢喜赞叹,莫可名状!”刘盼遂先生在序中说:“求其资料周遍,缉撰密察,而褒然鸿帙,盖有未能如安澜是书者也!”闻在宥先生在序中亦评赞道:“安澜之为此,其思周力果,有为他人所不易逮者。章节之分合,韵部之出入,文字之异同,作者之真赝,辩论往复,稿草屡易,务当于心而后已,此其艰苦,读者或不尽知也。”王力先生在当年9月17日的天津《大公报·图书副刊》上发表书评指出:“韵部分合表,以侵真分立,界限显然与鄙意正相符合。此外蒸登分立、职德分立,其偶然通用者视为例外,都是很合理的。……三期之分,尤见恰当,如能再加董理,将成传世之作。”这本书是于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中国音韵史上的开创性著作之一,它丰富了祖国的语言学宝库,并产生了国际影响。日本的汲古书院1970年将此书影印发行。1989年,此书经过重新校勘后,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再版,至今仍为中古音韵研究的必读之书。

继《汉魏六朝韵谱》之后,中华印书局又约请于先生再著艺术类新书。于先生凭借他深厚的文史研究基础和对美术理论的浓厚兴趣,在收集大量画论资料的基础上,精心整理、认真考订,将54种历代论画著作以时代先后进行编排,并附有相关背景资料和校勘记。经过一年多的苦干,1937年6月,他的第二部著作《画论丛刊》一函六册出版问世。此书的出版,受到美术界的欢迎。著名画家齐白石和萧谦中分别为此书题写书名和设计封面,著名美术史论家余越园和郑午昌分别为此书作序,称此书:“兹编所辑虽广,而抉择矜慎,实为从来丛刊所未有。得此一编,于古今画学理论之源流与其要旨灿备无遗,洵可为后学之津逮矣。”“安澜先生博学多艺,既著《韵谱》,乃辑《画论》……述前启后,其有功于艺林又何如!”著名画家黄宾虹先生和南京美院俞剑华先生亦对《画论》的问世交口称赞。1957年,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再版了此书,1960年、1989年又多次重印,1978年,香港中华书局将此书翻印,风行于东南亚各国。

正当他在事业上步入鼎盛之时,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北平、天津相继沦陷。他想南下归乡,无奈交通中断,只得滞留北平。为了糊口,他到北平汇文中学任教。课余时间,仍致力于古籍的整理研究。他将在大学时期下功夫圈点过的《说文解字》翻检出来,打破原来的编排体例,从检索方便实用出发,把原部首表意相近者类聚在一起,并以出土的甲骨金文可订证《说文》解说者,皆予以注出,由此成《〈说文解字〉分类简编》一书。此外,为了高三学生阅读之便,他还特意精选出清代以前在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一百位名家的传记,详加标点,注明出处,划分时代,冠以叙论,名为《历代文学家传选》,由校方排印后发给学生使用,颇受好评。

1939年暑假,京汉铁路通车,他辞去了汇文中学的工作,返回故里。后在滑县联中任教直至抗战胜利。

1946年,应河南大学之邀,于先生回母校任教。1948年,他随河大南迁苏州。一年后,开封解放,他又随河大返汴。

1949年9月,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进行思想改造。在接下来的业务改造中,由于学校精简课程,于先生所学专业一时无用武之地,便被学校解聘。这以后,他先后应聘到武汉教育学院和新乡平原师范学院任教。1955年院系调整,他又重返开封师范学院中文系,从此,这里就成为他后半生的归宿。

1957年以后,政治运动频繁。于先生也受到不公正待遇。系里不给他安排课程,让他在资料室工作。对此,于先生并不计较,他认为这是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机会,于是静下心来,开始在这里实施他的研究写作计划。

他首先着手于《画史丛书》的编纂工作。历时七年,共搜集有关画史专著22种,汇集从南北朝至近代著名画家的传略,并详加校勘和标点,1963年由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两函十册,印制精美考究。1970年台湾曾翻印出版此书,日本也出版了《画论丛书》、《画史丛书》的精装日译本。1984年,上海美术出版社又遵从于先生的意见,将此书改印为5册平装本,以方便普通读者。

《画史丛书》出版后,于先生又开始了他计划中的下一本美术史论著——《画品丛书》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并拟定了《诗学类编》、《古书文字易解》和《典范语言类编》的编写计划。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于先生也在劫难逃,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游街、批斗、写检查、劳动改造,备受煎熬。但是,这种非人的待遇并未动摇于先生对学术研究的执著追求。70年代初,对“臭老九”的批判已不那么激烈,他也不再是批判斗争的重点对象。已近古稀之年的他便抓紧时间,重操旧业,在家中又开始了他的研究编写工作。不论是炎夏酷暑,还是数九严寒,他都笔耕不辍。这期间,他与书法界的一些老朋友如武慕姚、陈玉璋、牛光甫等也开始恢复交往,一些中青年书法爱好者也开始登门求教。开封市文化馆成立了书学会,邀请于先生去授课,他欣然前往,并为学生编写了《书学名著选》,由文化馆印制后发给大家使用。

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万物复苏,于先生也迎来了他学术研究上的春天。他又登上了久违的讲台,向学生讲授古代汉语和古文字课。1983年,他开始招收研究生,为文字、训诂、音韵诸方面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因为于先生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建树,其学术影响波及海内外,所以他的各种学术活动亦开始增多。他应邀先后参加了中国训诂学会、中国音韵学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并担任了中国训诂学会、中国音韵学会、河南省语言学会、河南省美术家协会、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等学术团体的顾问。1984年出任河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于先生在授课之余,将封存笥多年、凝聚着他大量心血的书稿整理出来,送交出版社出版。1982年,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画品丛书》,由著名画家刘海粟题写书名,此书辑录了从南北朝至元代记录画迹的著作13种,并详加标点和校勘,与先此出版的《画论丛刊》、《画史丛书》构成一个整体。成为整理发掘中国画学遗产的重要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被高等美术院校定为必读的参考书。

198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再版了他经过修订校勘的《汉魏六朝韵谱》。199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学辑要》。此书把历代诗论的精粹按体裁、源流、作法进行了分类考订。由赵朴初先生为之题写书名。当今著名学者黄天骥、詹福瑞对此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年,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古书文字易解》,由王力先生题写书名,书中广泛搜集摘录了古书中有特殊用法的文字,按照形、音、义分为三编,每编又分为若干类,每字后又列出辞例,使读者循此以了解字形的演变、声韵的通假、词义的发展等,从而排除青年人阅读古书的障碍。他还组织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在他原有资料的基础上整理编写出《历代典范语言类编》一书,指导年轻人走学术研究之路。经过几十年的沉寂,于先生又迎来了他事业上的第二次丰收。1985年,他赋诗以明志:

岁月如流已霜巅,似食甘蔗根更甜。

愿祈天公赐康健,再做老牛七八年。

1986年,于先生离休。他“不愿余年随流水”,人虽离岗,仍心系学术,心系弘扬先哲、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他离休后,不顾年已八十有五,仍不辞劳苦,到处奔波,倡议纪念河南的文化先哲。他的倡导受到省委领导和有关各地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十几年来,河南先后建成了许慎墓祠和许慎纪念馆、画圣吴道子纪念馆、张衡纪念馆、张仲景纪念馆、花木兰纪念馆等。他还在书坛辛勤耕耘,为社会各界的书法爱好者写下了大量的书法作品,而从不收一分钱的“润笔”。1992年,在他九十寿辰的时候,河南大学和中文系特地为他举办了九十华诞盛典,以表彰他几十年来对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

1993年夏,于先生患病住院。1999年8月16日,于先生终因心力衰竭,医治无效而逝世,享年9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