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凌晨两点半送娃上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孩子 0 48

父亲凌晨两点半送娃上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第1张

父亲凌晨两点半送娃上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导读:网络上有一则新闻引起了网友的足迹,就是有一个父亲凌晨2:30就送孩子去上学了,有网友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个父亲呢,把凌晨2:30看成了,早上5:30便带孩子去上学了,叫来保安之后才发现自己弄错了时间,哭笑不得,又把孩子送回家了。我觉得这件

网络上有一则新闻引起了网友的足迹,就是有一个父亲凌晨2:30就送孩子去上学了,有网友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个父亲呢,把凌晨2:30看成了,早上5:30便带孩子去上学了,叫来保安之后才发现自己弄错了时间,哭笑不得,又把孩子送回家了。

我觉得这件事情非常搞笑,让我想起了我以前一个经历,有一次我去我同学家做客,第2天早上要去考试,但是前天晚上我决定睡在他家里,他奶奶耳朵有一点听不清楚,所以我特别害怕早上没人叫我起床,在睡前我一直惴惴不安,觉得万一迟到就考不了试了就倒霉了,正好当时我同学奶奶家里是没有钟表的,所以我特别紧张,睡前就一直在念叨着,一定明天早上必须得起来,如果不起来的话肯定会被老师责骂的。

怀着这样的心情我睡觉了,过了一会我醒来了,醒来之后我发现天是黑黑的,我以为现在已经四五点了,我赶紧叫我同学起床,两个人刷牙洗脸,趁着天黑就想出去上学。但是他奶奶拉住了我们,我就大声问他到底几点了,她告诉我说,才晚上10:00多11:00多。我不相信他就去邻居家问,确实现在是晚上不是早上。我当时被我自己蠢哭了。所以看到这个新闻我就想起了当时的事情。

现在想想家里一定要有一个钟表才好。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父亲明明家里有时间还会看错,真是叫人奇怪。也从侧面可以看出这个父亲真的很粗心,不管怎么样,既然已经起这么早了,赶紧回去再补补觉吧。下次不要再出现这样的纰漏了,毕竟这么晚起床还得赶着去学校的感觉并不是很好。

有人说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所以现在很多爸爸有了女儿之后, 就会自然的变成了"女儿奴" ,成为女儿最坚实的"保护伞",而一代天王刘德华也是如此。

刘德华是很少在公众场合或者是社交平台上主动谈起自己的私事,和妻子朱丽倩结婚以来他都十分低调,而在51岁高龄得女的时候, 刘德华主动在社交平台上公布,配文称"吾家有喜", 而后他给女儿取名为刘向蕙,意为美好。

而有种"女儿奴"叫刘德华,女儿出生那年, 他为了妻女花费5亿置办豪宅, 而在女儿出生的前三个月,刘德华放下了工作去陪伴女儿, 无论是喂奶、换尿布还是洗澡,刘德华都是亲力亲为。 直到后来父亲劝说他要适当放手,他才重新投入工作。

但至此他的生活重心就一直放在了女儿的身上,2015年春晚表演结束后,他迅速的向导演请假, 说女儿在家里等他。 女儿4岁生日,刘德华就花了2亿港元买了套房子送给女儿。所以, 小小年纪的刘向蕙就已经身价过亿了。

而当女儿要上幼儿园的时候,刘德华也是非常谨慎,为了女儿可以 健康 的成长, 所以他选择了一所不用考试的学校, 他希望女儿能够快乐学习,不会被成绩束缚。而只要刘德华有在香港, 他就一定会亲自接送女儿上下学。

刘德华的好朋友周润发就曾经说到:" 华仔3点起床做饭,5点送女儿上学 ,华仔人生中最大的包袱,是他的女儿。"在采访中刘德华甚至 亲口承认现在爱女儿比爱老婆要多。

英国文学家哈伯特曾说过 :"一个爸爸赛过100个校长。"

事实上,父亲能够参与女儿的成长,这对于女儿来说,是一件无比幸运的事情,因为能够在爸爸身边成长的女孩, 在很多方面都要优于没有爸爸陪伴成长的女孩。

1、更加自信坚强

俗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 爸爸天性就会更加理智和果敢, 所以当女儿遇到问题的时候,妈妈可能会比较不放心,而 爸爸更加懂得鼓励和放手让女儿去成长, 所以有爸爸陪伴的女孩子,往往会更加自信坚强。

2、影响择偶标准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 女孩松子的爸爸从小就对她不闻不问,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松子慢慢的变成了一个讨好型人格, 她渴望从异性身上获得关爱, 却不知道该如何去与他们相处,最终一直在被伤害。因为爸爸是女儿接触的第一个异性,所以对于 女儿未来的择偶观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从女儿出生的那一刻起, 每一位爸爸都会付出自己的爱 ,去保护她们,让她们能够一直幸福快乐的成长。但想要孩子能够 健康 成长, 就要学会正确的去爱护她们。

1、精神富养

俗话说:"穷养儿富养女,"在爸爸心目中, 女儿就是"小公主", 所以需要给她们最好的成长环境。但如果爸爸"女儿奴"的属性太强,只注重给孩子奢华的生活,那么女儿就容易恃宠而骄。所以爸爸不能够只注重经济上的富养,更重要的是女儿精神层面的富养。

2、学会放手

"女儿奴"的爸爸会将孩子捧在手心 ,担心她们磕着碰着,但事实上,孩子的能力是需要得到锻炼的,因为爸爸并不能够一辈子保护着她们。所以爸爸在女儿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放手 ,给女儿独立成长的空间。

爸爸宠爱女儿是可以理解的, 但凡事都应该有一个度。 爸爸宠爱女儿的最高境界,并不是给她们营造出一个"象牙塔",而是应该教给孩子 面对生活所需要具备的各种能力和品质, 这是爸爸给女儿最好的一份成长礼物。

我是尼莫妈妈 育儿 师,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提早上学容易给孩子比较大的压力,但是同时也能尽早发挥孩子的潜力。一般六岁到八岁期间上小学比较合适。

01上小学之前的学前教育,能够为孩子打下比较好的基础,所以推荐。

现在的学前教育一般分为小班,中班,大班,四岁五岁就可以去上学,在这里面大多数时间是与老师和同学们一同玩耍,在游戏中学习简单的数字与拼音,到了大班的时候,就会涉及到一些比较简单的计算题、简单的汉字等,让孩子们以后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能够稍微轻松一些的去适应新环境的压力。

02现在的孩子智力发育比较快,能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强,所以六岁上小学还是可以的。

大多数家长为了孩子能够跟得上学校的进程,也为了孩子不会落后于他人,所以早早的就送入学校。其实这样很有可能物极必反。最好的方式是看孩子在学前教育中对于知识的掌控能力和融入新环境的能力如何,再决定是否要六岁或者七岁就送入小学上学。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越早上学越好,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才是最合适的。

03八岁上小学也并不晚,所以不需要过于担心孩子会落后于人。

八岁是国家规定的上小学年纪,其实这个年纪设定也是有原因的。八岁的孩子智力发育已经基本趋于完全,能够适应小学的基本课程,同时并不会给孩子的身心造成太大压力,父母在送孩子上学的时候,也需要考虑这一点。而且与其他小朋友相比,只是晚了一年的上学时间而已,以后的生活并不会因为这一年而有太大的出入,相反,让孩子在没有学习压力的童年中快乐成长,也是促进孩子身体发育的一种方式。

早点送孩子上幼儿园并不一定是好的选择,因为这涉及到家庭实际情况和孩子的个体差异。

一方面,早期接受幼儿园教育可能会促进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学习兴趣。幼儿园提供多种多样的活动、游戏和学习机会,可以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同时也能够与其他同龄孩子互动、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早期送孩子上幼儿园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孩子在很小的年龄就被分离出家庭和父母,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安全感和依恋需求受损;而过早地接触到外界的刺激和压力,也可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是否要早早地送孩子上幼儿园需要结合家庭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如果家长有时间和能力照顾孩子,并且希望给孩子更多的家庭教育,那么可以考虑延迟孩子上幼儿园的时间;而如果家庭条件不允许或者孩子的发展需要,那么可以适当早期送孩子上幼儿园。无论何时送孩子上幼儿园,都应该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感,合理引导和支持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有这么可爱的政策的吗?如果有,对孩子来说,实在是太友好。毕竟,对一个3岁的幼儿来说,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呆上一天,实在太漫长无助了。

然而,现实当中,不知道幼儿园方面是否允许这么操作呢,在我们这边,没有见过这样的例子。如果在园方不允许的这么操作,只能常规的呆上一天,该如何帮助孩子顺利渡过入园的特殊时期呢?

01 提前熟悉幼儿园

疫情之前,很多幼儿园放学之后的时间是开放的呢,小娃娃可以由大人带着进入园里参观和游玩。而现在基本没有这么回事了。

那如何带孩子提前熟悉幼儿园呢?一方面,在幼儿园放学的时候,仍是可以带他们去凑个热闹,看看大姐姐大哥哥们兴高采烈地从幼儿园走出来的情景,边看边告诉孩子幼儿园的情况,包括里面有多才多艺的老师,好玩的娱乐设备如孩子喜爱的滑梯、波波池、小木马等等,让孩子对幼儿园生个好感,觉得那里是一个好玩的地方。

如果不能实地进去考察,我们可以通过绘本或视频等带着孩子了解幼儿园里面的情况。在这里,我想跟大家一起看看小兔汤姆系列图书。这套书里,有好几本涉及到幼儿园生活的呢。

首先,第一本是《汤姆上幼儿园》。在这本书里,写到汤姆开学前因不想上学而故意装病或无精打采的焦虑状态,然后重点写到了汤姆第一天上幼儿园的情形。他在陌生的幼儿园里,既有不安,又觉新奇,还学会安慰哭泣的同学,然后在期待中迎来了接他回家的妈妈。

在汤姆的表现中,我们看到了幼儿们初初入园的不安和焦虑心情。他们可能会找各种借口不去上学,如生病,而且还可能因为焦虑而失眠,或情绪失控而大哭。

与其说这本书是用来引导孩子认识幼儿园,不如说是引导家长认识入园前的幼儿的表现状况,知道上述所讲的表现,不过是孩子因为害怕分离,害怕陌生环境而产生的焦虑。作为家长,学会认识和接纳孩子的这些表现,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训斥,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多么关键的一步。

书中有一个细节,让我特别的感动。就是汤姆的妈妈在临走前塞给他一条小手帕,告诉他,想妈妈的时候可以看看小手帕。接着,汤姆抓着小手帕跟着老师进了教室。

这一点,广大新入园孩子的妈妈不妨学习。在经得幼儿园的允许,可以带孩子的日常“玩伴”,如布娃娃或玩具车等到园里。有一个熟悉的“小伙伴”,可以缓解他们的不安情绪。这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实的案例。

我娃上学那年,班上有好几个小女孩带着布娃娃回去了。她们不论是上课还是睡觉都会抱着它们。也是因为有了这个小伙伴,引起了别人的注意,然后它们还成了孩子间互动的纽带,因为它们而熟悉起来了呢。等到他们有了真实的朋友,那些布娃娃便可以功德圆满地回到家中了。

第二本,我特别想分享的绘本是《汤姆挨罚》。书里的汤姆因为心情不好,接连三次跟同学闹事而被老师批评,并受罚一个人坐着画画,不能跟别的小伙伴玩。放学的时候,老师把一切告诉了爸爸。但爸爸并没有训斥他。而是告诉他,违反幼儿园规则而受罚,老师做得对。并且告诉他,规则能够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行。最后,还特别提到,规则之外,爱和包容,同等重要。

这本书也是家长与孩子的共学的书籍呢。在幼儿园孩子遇到打架的事,或者日常生活中,孩子跟人打架了,我们该怎么应对?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它一方面教育孩子要学会遵守规则,与他人友爱共处。哪怕自己有情绪,也不能把火气发到别人身上,而是应该寻找合适的渠道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它也教育咱们当家长的,面对孩子的打架行为,我们该以何种态度,并且以何种正确的价值观地跟他们讨论这个问题。

不论是汤姆的老师还是汤姆的爸爸都给我们教科书式的示范。汤姆三次跟同学找碴,老师先是温柔相劝,然后步步严肃、严厉。在老师的话语中,她也只是针对汤姆当下的错误行为,并没有指责他的为人如何。她的惩罚措施,我也觉得太好。她让汤姆一个人坐着画画。

一个人呆着,可以让他独自思考。刚开始时,生气的汤姆先是抱怨老师和同学,然而,没多久,他便觉得一个人呆着没意思,不能跟同学们玩多无聊呀。想着想着,竟然睡着了。经过这一觉,汤姆应该有所长进了吧。想跟别人玩,可得遵守规则呢。否则,只能没意思地睡觉了。

来接他放学的爸爸并没训斥他。相反让他骑在自己的肩头上回家。这一幕真的太有爱了。这让我感觉到,这位爸爸的情商多么高。

多少人听见孩子在学校打架挨罚,可能一下就血压高涨,然后暴跳如雷开火。而汤姆爸爸不但没有如此,还对他很亲昵。大概,他知道儿子受罚了,心情很不好。他用行动给予了孩子最大的支持,让他难受时有个依靠。

在这过程中,他确实共情了孩子,正如他后面回忆自己当年因为打架而被父亲,也就是汤姆爸爸处罚时无比难过的心情,他怎么能不懂汤姆。他把当年的自己与此刻的汤姆共情到一块了。

对孩子,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大概是化解和避免亲子矛盾,也是给予孩子正确教育的基础吧。

在回家的路上,爸爸还用交通规则为例,跟汤姆解释了为什么要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对于这点,汤姆爸爸也是很聪明。规则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对幼儿来说,并不好理解,但是用到具体可见的事物或是事实,那就容易得多。可是,这些都需要我们当家长的,懂得灵活变通哩。

回到家吃饭时,又发生了温情的一幕。妹妹伊娜不小心把一碗粥打翻到地上了。汤姆说妹妹做错了事,问爸爸是不是要处罚她。但爸爸说,妹妹太小了,不能这么对她呢。并且和汤姆一起帮妹妹收拾地上的东西。

规则很重要,但是爱与包容同样不能缺少。

这难道不是一本让家长很受益匪益的童书么?

余下的几本关于幼儿园的绘本,同样如此精彩,不但让幼儿感受到幼儿园生活的精彩,也能让家长们从中学到东西。大家可以自己找来看看。

02 与熟悉的小伙伴一起上幼儿园

小时候的我第一天上学,去到陌生的环境,遇见陌生的人,一点兴奋也没有,唯一安慰的是,我的同桌是我熟悉的老表。下课了,我跟他一起玩;放学了,我跟他一起回家。正是因为他的存在,我才没有那么的孤独与难过。

所以,特别建议,如果身边有认识的同一年上幼儿园的孩子,不妨报同一所幼儿园,并且让园方将他们安排在同一个班。这样的话,他们至少有熟悉的玩伴们,不至于过于孤单与不安,可以更快更顺利地适应新的生活。

我家大宝当年就是这样,找小区的小朋友一块儿去上学。两个小姑娘到如今读大班了仍然是最好的一对朋友。

03 建立熟悉的节奏

所谓熟悉的节奏,姑且称之为仪式感吧。

这不但是幼儿园的事,而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孜孜不倦坚持做的事,把一切事变成仪式固定下来,变成与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

在我家,每天过的是复制粘贴的生活。 到点了吃饭、洗澡、读书、游戏和睡觉,除非了我出差了不在家,否则一切就是这样循环往复。正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这些程序像是长在孩子的心里,成了生物钟。如今,要做什么事,我并不需要太费劲地催促。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所以,到了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除了要给孩子培养规律的生活习惯外,也要给上学这事赋予仪式感。

譬如,早上定点起来吃早餐,出发前亲吻拥抱孩子,温柔且坚定地带他出门;到了幼儿园门口,明确告诉他呆到何时,家人就会定时来接他,然后一起回家。

为什么要明确告诉孩子这些事呢?因为,这么做,孩子心里会有一个预判,他们会知道自己只在这儿呆上一段时间, 到点了会有人来接他们。那么,他们心里就会有安全感。

如果什么都不讲,硬把孩子塞给老师就跑了,或是让孩子玩着玩着,什么不说偷偷走了,会让孩子感到更害怕,以为家长不要他们了,把他们丢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他们只会更抗拒上幼儿园。

我的大宝初初入园,哭了挺长一段时间,但我一直温柔且坚定地带她去上学,并强调,到点了,我一定地门口等她。我也说到做到。

我那时正好在休产假,所以有时间接送她。我每次都是早早到了学校门口。接到她时,我都会狠狠地抱抱她。初初开始的时候,还会约上她的小伙伴一块儿去吃个甜品、牛杂之类的,让她们高兴高兴。有时候,我会带个巧克力或她喜欢的水果哄她,让幼儿园归家一刻多一点温暖,也当是对她良好表现的奖励。总之,多一点点心思,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家人的爱。

那一段时间,我还时常带她到幼儿园附近的一块田野里玩呢,如找蒲公英吹、摘小野花、看小蝴蝶飞舞、抓小泥巴玩,有时候还会草丛中找小鸡球球,因为那片田里时不时有瓢虫,大宝怀疑小鸡球球也在呢。于是,我跟她一起走在里面找呀找。

无论那天在幼儿园里经历了什么,在田野里逛了一圈后,大宝的脸只有笑了。

04 家长本身要放下焦虑

在这里,我特别想说的是,网上更多关注的是孩子如何的入园焦虑,事实上,焦虑的不止是孩子,家长可能更是因此夜不能寐啊。

难道不是吗?我们因为担心孩子不能适应新生活而生出各种忧虑,怕他哭不上学,怕他在园里难受,怕他在园里交不到朋友,怕老师照顾不周,怕这怕那。。。还未开学,自己先是忧得黑了眼圈。

要是上学后,孩子确实出现了各种不适表现,那更是愁个无边无际了,整日唉声叹气,不知如何是好。这是不是好多家长的状态?

如果遇上这样的自己,请给焦虑按下暂停键。

然后,告诉自己,要相信幼儿园的老师。她们在幼儿园工作多年,什么样的小孩没有见过,每一年都经历过了熊孩子大逃亡的阵势,身经百战她们有能力将孩子安抚好。请给予她们信任!既然这样,幼儿园的情况则不必挂于心上了。

孩子离园后,如接放学的时候大哭,或是上学时死活不愿意出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因害怕而逃避。越是退缩,孩子将是越是焦虑。我们要做的是,接纳他的不安,陪着度过难过的时刻,然后再重新出发。

我记得,初初开始时,大宝天天哭,不愿意上学。看见她哭到眼睛都肿了,我自己也难过得流泪。我不想看见她这样,让奶奶负责接送。可是,这样引来大宝更强烈的反抗,也许她感受到我抛弃了她,不愿意跟她一起。所以,无论如何艰难,都要坚定地陪伴着孩子一起度过。

也就是那么一个月吧,尔后,他们便从此爱上了生活丰富多彩的幼儿园。

看着大宝进园后坚定地向前走去头也不回的背影,噢,那个粘着我不放的小女孩从此走上了离我越来越远的道路了,心竟然有点酸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