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趣谈·梅兰芳

领导 0 90

扇面趣谈·梅兰芳,第1张

扇面趣谈·梅兰芳
导读: 扇面趣谈·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 ),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生于北京。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开始学戏,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1908年搭

扇面趣谈·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 ),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生于北京。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开始学戏,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风靡整个江南。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后来陆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8年后移居上海,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艺术。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洛神》等。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与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被举为京剧 “四大名旦”,梅兰芳居首。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献演京剧,获得巨大成功,被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宣传爱国主义。抗战爆发后,他在香港演出《梁红玉》等剧,激励人们的抗战斗志。返沪后,拒绝为日伪演剧,蓄须明志,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解放后回北京定居,历任文化部京剧研究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著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舞台生活四十年》等。

梅兰芳像

学画·卖画·藏画

作为一代杰出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具有多方面的爱好和修养,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画作,包括许多扇面 。

梅兰芳20多岁时,交游渐广。朋友中有几位是对鉴赏、收藏古物有兴趣的。他业余时常常与他们来往,观赏他们收藏的古今书画,山水人物、翎毛花卉,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他曾说:“从这些画里,我感觉到色彩的调和、布局的完美,对于戏剧艺术有息息相通的地方。因为中国戏剧在服装、道具、化妆、表演上综合起来可以说是一幅活动的彩墨画。我很想从绘画中汲取一些对戏剧有帮助的养料,我对绘画越来越发生兴趣了。空闲时候,我就把家里存着的一些画稿、画谱寻出来,不时地加以临摹。”

在随国画名家王梦白学画时期,梅兰芳又认识了许多名画家,如陈师曾、金拱北、姚茫父、汪蔼士、陈半丁、齐白石等。1924年梅兰芳30岁生日时,他的这几位老师就合作了一张画,送给他作为纪念。他回忆道:“这张画是在我家的书房里合画的。第一个下笔的是凌植支先生,他画的一株枇杷,占去了相当大的篇幅,姚茫父先生接着画了蔷薇、樱桃,陈师曾先生画上了竹子、山石,梦白先生就在山石上画了一只八哥。最后,轮到了齐白石先生。这张画已基本完成,似乎没有什么添补的必要了,他想了一下,就拿起笔对着那只张开嘴的八哥,画了一只小蜜蜂。这只蜜蜂就成了八哥觅食搜捕的对象,看去特别能传神,大家都喝彩称赞。这只蜜蜂,真有点画龙点睛之妙,使这幅画的布局、意境都变化了,更显得生气盎然。”

梅兰芳虽然早就认识齐白石,但跟他学画却是在1920年的秋天。一天,梅兰芳邀齐白石到家里闲谈。齐白石一见面就表扬: “听说你近来习画很用功,我看见你画的佛像,比以前进步了。”梅兰芳谦虚地说: “我是笨人,虽然有许多好老师,还是画不好。今天要请您画给我看,我要学您下笔的方法,我来替您磨墨。”齐白石笑着说: “我给你画草虫,你回头唱一段给我听就成了。”那一天齐白石给梅兰芳画了几开册页,草虫鱼虾都有,落笔时还把一些心得和窍门讲给他听。等到琴师来了,梅兰芳就唱了一段《刺汤》。齐白石听完点点头说:“你把雪艳娘满腔怨愤的心情唱出来了。”后来,梅兰芳画艺大进,以至于把他的画与齐白石的画放在一起,如不经人讲解,一般人竟无法分辨哪是齐白石的画,哪是梅兰芳的画。

齐白石与梅兰芳

在比较京剧与绘画后,梅兰芳认为: “我们从绘画中可以学到不少东西,但是不可以依样画葫芦地生搬硬套,因为画家能表现的,有许多是演员在舞台上演不出来的。我们能演出来的,有的也是画家画不出来的。我们只能略师其意,不能舍己之长。如《天女散花》里许多亮相,是我从画中和塑像中模拟出来的。但画中的飞天有很多是双足向上,身体斜飞着,试问这个身段能直接模仿吗我们只能从飞天的舞姿上感悟她飞翔凌空的神态,而无法直接照模。因为当做亮相的架子,一定要选择能够静止的或暂时停放的姿态,才能站得住。画的特点是能够把进行着的动作停留在纸面上,使你看着很生动。戏曲的特点,是从开幕到闭幕,只见川流不息的人物活动,所以必须要有优美的亮相来调节观众的视觉。”

谈到绘画对京剧行头和化妆的影响时,梅兰芳认为:“戏曲行头的图案色彩是戏衣庄在制作时根据传统的规格搭配绣制。当年我感到图案的变化不多,因此在和画家们交往后,就常出些题目,请他们把花鸟草虫画成图案,有时我自己也琢磨出一些花样,预备绣在行头上。于是,大家经常根据新设计的图案研究:什么戏哪个角色的服装应该用哪种图案什么花或什么鸟颜色应当怎样搭配什么身份用浓艳,什么身份要淡雅远看怎样,近看如何从这里又想到用什么颜色的台帐才能把服装烘托出来。经过这样的研究,做出来的服装比行头铺里的花样自然是美得多了……学习绘画对于我的化妆术的进步,也有关系,因为化妆时,首先要注意敷色深浅浓淡,眉样、眼角是否传神。久而久之,就提高了美的欣赏观念。”

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蓄须明志,息影舞台,因而生活困顿,于是靠卖画生存,引来众多买家。1945年4月,梅兰芳在上海福州路成都饭店举办画展,展出的170余件作品被抢售一空。

梅兰芳擅画人物、花卉、山水,尤精于仕女、佛像、达摩,其作品风格清丽秀雅,神形兼备,画如其人,备受藏家青睐。他的扇面更受后世欢迎,1994年他的一帧梅花扇面在嘉德拍卖会上以12100元成交,近年又有明显涨幅。

梅兰芳喜好收藏,他的收藏始于戏画,藏品中最丰富、最有艺术价值的亦属戏画。这些戏画都是照扮演者的真容来描绘的,面貌神情准确逼真,包括《群英会》《虹霓关》《思志诚全图》等。其中,以存留至今的晚清沈蓉圃绘《同光十三绝》尤为珍贵。这“十三绝”的美称,代表当时13位名伶,他们中的每位都有一出拿手的名剧。

2004年,在梅兰芳诞辰110周年之际,“梅兰芳藏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共展出50余幅梅兰芳藏画中的珍品,包括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等绘画大师的精妙作品,此外还有梅兰芳本人的绘画作品。这些藏品风格迥异,显示出梅兰芳在艺术追求上的多样性,也表现出近现代著名书画家们与梅兰芳的深厚友谊以及他们对梅兰芳的钦敬之情。

爱梅赠扇吴昌硕

梅兰芳与近代书画大师吴昌硕都爱梅、画梅,堪称忘年知音。梅兰芳曾把自己所绘一帧扇面赠给吴昌硕,吴昌硕为之题跋,传为艺林佳话。

吴昌硕平生爱梅、画梅,以梅为知己。他在故乡安吉有一小园,名曰 “芜园”,早年他在园中手植梅花30余株。他常手捧紫砂茶壶在园中一面品茗,一面观察梅花的生姿意态,使自己笔下的梅花“笔笔有殊状”。他写梅、画梅、题梅的作品有数百件之多,34岁涉足画坛时第一幅画就是《梅花图》。他还与余杭超山梅林结下不解之缘,曾多次去超山探梅、写梅,说超山梅比苏州邓尉梅经风霜,比杭州孤山梅古茂。以后每次到超山,总在那棵宋梅树下与亲朋家人酌饮一番。他在一首题梅诗中写道: “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买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

梅兰芳演戏之余,尤喜画梅。吴昌硕大名他早已闻知,却以未能晤面为憾。而吴昌硕喜爱戏曲,尤其爱看京戏。1913年,吴昌硕70岁,始定居上海。那年梅兰芳到沪献艺,吴昌硕看后十分欣赏。1920年8月,梅兰芳第二次到上海演出,两位艺术大师终于见面了。当时梅兰芳携带自己的画作向吴昌硕求教,而吴昌硕也深爱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两人谈兴极高。吴昌硕对梅兰芳说:“初晤艺术大师,不可以无赠。”于是即席泼墨画梅相赠,并题诗两首。诗中有“梅影一林初写罢,陪君禅语立香南”之句。以后梅兰芳来沪,必到吴昌硕处拜访,总是“恭谨执弟子礼”。第二年暑天,梅兰芳还把自己所绘一帧花鸟扇面托人捎赠吴昌硕。吴昌硕得之,十分感动,欣然挥毫题跋于扇面之上。

吴昌硕在上海不仅极力推举超山梅花,而且邀请各界名流去超山赏梅。梅兰芳、张大千等都被吴昌硕邀去过。吴昌硕逝世后,他的长子吴东迈实现其“永居超山梅林之中”的宿愿,在超山大明堂西侧的梅林中为之建墓。1985年,超山梅林专门辟建了吴昌硕先生纪念馆。无独有偶,梅兰芳的故乡泰州也建有一座梅花状的梅亭,亭内梅花宫灯高悬,楹联、匾额、围栏、亭檐、立柱,都是梅形或雕饰着梅花、梅枝,连磨石子铺砌的地面上也缀着梅花图案。亭的另一侧,则是梅兰芳史料陈列馆。后人对这两位艺术大师的纪念,都取在了一个“梅”字上。

为谦祥益画扇

谦祥益是北京大栅栏著名的“八大祥”之一,专营丝绸品,由孟子后人开办。1830年在北京建店,老址在前门外东月墙,如今在珠宝市街。谦祥益在上海、济南、天津、烟台、苏州、青岛等地设有分号,形成一个庞大的系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丝绸布匹店。晚清时期,谦祥益主要服务于王公贵族、八旗子弟、达官显贵。进入民国后,消费对象变为清代遗老遗少、民国党政要人、社会名流、新兴的民族资本家和乡村富绅。马连良等京剧大师都曾是谦祥益的常客。著名的京剧科班“富连成”素与谦祥益交谊甚厚,其剧装也大多由谦祥益提供。

梅兰芳特别喜欢谦祥益的一种提花双绉。他字畹华,谦祥益就给那种双绉起名“畹华绉”。梅兰芳对谦祥益的员工非常客气,他还给高老板画过一个扇面,以示友谊。

泰戈尔看《洛神》题诗赠扇

1924年5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应邀来华访问讲学,抵达北京时正赶上他63岁生日。5月10日,北京著名的文学团体新月社特意在东单三条协和医学院礼堂,用英文演出了泰戈尔创作的著名话剧 《齐德拉》,以庆祝他的寿辰。

5月19日,梅兰芳和他的朋友又应泰戈尔的要求,在开明戏院专门为他演出了一场《洛神》。次日,大家为泰戈尔饯行。席间,泰戈尔两次高度赞扬了梅兰芳的精湛表演,并即兴赋诗一首,赠给梅兰芳留念。原诗是用孟加拉文写的,写好后他又亲自把它译成英文,并用毛笔写在了一柄纨扇上。随后,泰戈尔还兴致勃勃地朗诵给大家听。当时在场的诗人林长民又根据泰戈尔的英文,把诗歌译成古汉语骚体诗,记在纨扇上。

1961年春,梅兰芳又请吴晓铃和石真两位教授根据泰戈尔的孟加拉文原作,将这首诗译成白话体: “亲爱的,你用我不懂的/语言的面纱/遮盖着你的容颜/正像那遥望如同一脉/缥缈的云霞/被水雾笼罩着的峰峦。”

此外,当年随泰戈尔访华的印度著名画家难达婆薮在观看了梅兰芳演出的 《洛神》后,也特别绘制了一幅大型油画 《洛神》,它与泰戈尔赠给梅兰芳的纨扇一起,真实地记录了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一段历史。

梅兰芳主演《游园惊梦》,以折扇和团扇为道具

《花卉》成扇 梅兰芳

扇面趣谈·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生有六个手指而又号枝指生,又因任过南京应天府通判而有 “祝京兆”之称。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祝允明少时即 “博览群集,文章有奇气,当筵疾书,思若涌泉”。弘治年间举人,后授广东惠州府兴宁县知县,转任南京应天府通判,不久称病还乡。祝允明书法造诣深厚,兼重各体,融会贯通,蜚声艺坛。其主要成就在于狂草和楷书,尽显才华横溢。传世书法名作有《太湖诗卷》《箜篌引》《赤壁赋》等,著有《大朝野记》《苏州小篆》《集略》《怀星堂集》等。

为秋香扇面作诗

唐伯虎点秋香,是民间长期流传的动人故事,而且有戏曲,有**。那么,确有秋香其人吗据孟森在《心史丛刊》等书中说,秋香姓林,名奴儿,又名金兰,秋香则是她的号。亭中人氏。出身官宦人家。因是独养女儿,故被父母视作掌上明珠。秋香自幼聪明伶俐,熟读诗书,且酷爱书画艺术。可惜她未到及笄之年,父母就不幸双亡,后由伯父领养。不几年,伯父见秋香已长成姿色娇艳的窈窕淑女,便带她到南都金陵。当时的南都,腐败不堪。秋香因生活所迫,只得在声色场中做了官妓,因为美貌聪慧,所以冠艳一时。她又从史廷直、王元文学画,笔墨清润淡雅。后来,秋香脱籍从良,有老相好想与她再叙旧情,她画柳于扇,题诗婉拒:“昔日章台舞细腰,任君攀折嫩枝条。如今写入丹青里,不许东风再动摇。”可知,历史上确有秋香其人,且和唐伯虎同时生活在明代中叶。不过,秋香至少要比唐伯虎大20岁,她虽在金陵高张艳帜,但她和唐伯虎之间实难发生风流韵事。

祝允明像

倒是唐伯虎的朋友祝允明不知在什么场合见到秋香的扇面,心有所感,写了一首七绝: “晃玉摇金小扇图,五云楼阁女仙居。行间看过秋香字,知是成都薛校书。”以祝允明的地位,将秋香比做唐代做过乐妓的著名女诗人薛涛,应是一种特别的赏识。

美女在瓦砾上跳舞

折扇虽然尺幅不大,但由于其形制的特殊性,兼之纸质厚实(由多层薄宣黏合而成),有折痕(不宜平铺),有的材料如色纸、金笺、发笺等落墨设色性能更难掌握等特点,一般书画家视若畏途,不敢随意渲染。祝允明就曾将书扇比做美女在瓦砾上跳舞。他书写的扇面,有恣肆奔放、舒展纵逸之美,恰似美女在瓦砾上跳舞。

祝允明书法博采晋唐各家之长,形成自家面貌。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狂草和楷书上。狂草学怀素、张旭,更多的是接近黄山谷,提按和使转的笔法交互使用,行与行之间的距离很紧,形成一种汪洋恣肆的视觉效果。晚年的草书,更显笔势雄强,纵横秀逸,为当世所重。他为人豪爽,性格开朗,其无拘无束的气度,表现在“狂草”中,则显得舒展纵逸,气韵生动。难得的是,他的楷书又写得相当严谨端整,笔力稳健,有晋人、唐人的古雅气息。这种反差很大的综合素养与唐代的张旭十分相似。从他的书法扇面看,小楷写得清新秀润,狂草写得俊逸奔放,此为吴地书法的两极,而祝允明兼而得之,他便理所当然成了明代中期吴门书派的中心人物。

《书法》扇面 祝允明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有这么一个记载:一次,乾隆皇帝让纪晓岚给自己的扇面题诗。纪晓岚立即写了这首《出塞诗》。可能由于自负,纪晓岚刷刷几笔写完,中间却漏写了个“间”字,结果被乾隆皇帝发现了。乾隆皇帝大怒,本要问罪。纪晓岚诡辩说:“启禀陛下,臣题的不是《出塞诗》,而是《出塞词》。”接着便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乾隆一听,转怒为喜,大为赞叹。而我们在佩服纪大学士才智的同时,也应该为博大精深、奇妙无穷的“汉语言”而喝彩!

关于人生的诗词什么浮生啊(包括什么"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之类的)

或者是老子,庄子里的一些哲理性的句子(包括什么庄子梦蝶,相忘于江湖之类的境界句子)

或者是菜根覃啊,呻吟语之类里的警句也很有内涵和修养

扇面趣谈·赵士英

赵士英(1946~),字子美,号律一。天津人。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篆刻家。现为天津市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天津市硬笔书法研究会会长。幼承家学,后从著名书画家王学仲、孙其峰学习书画。王学仲评价其 “工写兼到,书画双修”。精小楷,兼擅行楷、隶书,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展并获奖,还曾入选全国首届扇面展。兼擅国画,山水、花鸟、人物皆有涉猎,尤以钟馗画名世。作品曾在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展出,深获好评。1996年在美国举办个人书画展,享誉大洋彼岸。

除鬼祛邪画钟馗

赵士英所画钟馗扇面,长期得到社会各界欢迎。对一身正气、疾恶如仇、除鬼祛邪的钟馗,赵士英情有独钟。他借鉴吴道子、黄筌、任伯年等历代画家画钟馗的精妙之作,大胆地向民间美术借鉴,创作出风格多样、笔法多变的钟馗形象。他画的钟馗扇面线条凝练,笔墨生动。其《正气图》《馗王图》《除恶图》《鬼见愁》《嫁妹》等作品,钟馗造型既粗犷又细腻,既有雷霆之势又有仁慈之状,体现了他“工写兼到,书画双修”的艺术特色。

《钟馗》扇面 赵士英

赵士英坚持以学养助翰墨丹青之艺,他认为“谙通文史,修养自达,笔墨亦可清逸”。他才思敏捷,时常在画案前边施笔墨边轻吟,一幅国画创作完成,题诗也己成腹稿。赵士英画的钟馗扇面,多配以自作诗和自治印,诗、书、画、印一体,相映成趣。

《人物》扇面 赵士英

浓缩的书画艺术--扇面 折扇的结构由扇面和扇骨两部分组成。扇面按质地不同又主要有纸面和绢面两种。扇面作为艺术品始于宋代,北宋时已有人在纸面折扇上题诗作画,而南宋时才出现绢面折扇。由于宋元时期流行团扇,用折扇的人不多,而折扇又是易损日用品,所以流传下来的实物极为稀少。明代中期,折扇书画逐渐流行起来。由于扇面的形状呈半圆弧形,因而其构图别具一格,形成妙趣横生的画境。无论是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绘画",还是诗词歌赋等"书法",都可以创作出格调清新多变、布局错综纷繁的构图效果,从而突破了传统的绘画和书法模式,为中国书画史开辟了崭新的一页。 但应该指出的是,并非存世的所有扇面都值得收藏和投资。道理很简单:扇面书画与一般的书画作品一样,只有精品才具有升值和鉴赏价值。下面按不同的时代及类别,大致介绍一下具有投资价值的扇面。 明代成化以后,扇面艺术进入辉煌时期,许多着名书画家(如仇英、沈周、兰瑛、唐寅、董其昌等),都在扇面上留下了不朽的作品,这是中国书画艺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扇面弥足珍贵,很难觅得,不少收藏投资者把它们视为最高的追求目标。 在明代扇面书画的基础上,清代又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名家辈出,作品形式多样,除继续表现各家名派的个性艺术风格外,还流行双人甚至多人联合创作,有夫妇合作、师生合作、友人合作等多种形式。比如高翔画的"梅花疏枝瘦朵"扇面,便由金农和陈章题诗。乾隆的几柄消暑折扇,扇面的一面由刘统勋题写书法,另一面由邹一桂画兰花、蝴蝶,或蒋迁锡画牡丹花。其中由双人合创"一字一画"扇面的方式,后来被文人雅士们广为仿效,例如:梁启超的书法扇面,由余绍宋配画山水图;陈法琛的书法扇面,由其弟子陈懋侗配画工笔折枝牡丹。有意思的是,"柯桥竹石图"扇面是由一位名家与其5个弟子联合创作,其配合默契,作品风格浑然一体,令人叫绝。 民国以后,"一字一画"扇面的合作更为流行,此种形式一直沿袭至今。由于合作伙伴各自都有相当高的艺术修养,能够前呼后应、互为衬托,自然能够收到异曲同工的艺术效果。这类扇面备受藏家青睐,从历年的拍卖价位看,一般都大大高于单人的作品。 从清代起,折扇艺术再显历史的辉煌,很多书画家在扇面构图上刻意创新,尤以山水画的构图有超常的突破。通常山水画的构图讲究"地平线",而扇面却是上宽下窄,且呈半圆形状,如果依然水平地处理地平线,则扇面下端的两角势必形成空白。为了使构图合理,景物自然,创作者们相继创立了满幅构图、边角构图和一河两岸构图的三种新章法。其中,满幅构图是让景物占大部分空间,整体感觉实多虚少,通常以描绘山景居多;边角构图是把主要景物集中在左侧或右侧的下角,或自左边或右边向下伸展,整体感觉虚多实少;一河两岸构图则主要是表现江河两岸风光,如一江春水或左右横穿,或上下直流,或斜向而泻。这三种构图形式为后来扇面山水画的发展开辟了新篇章,很多画家创作了大量构图精妙、题材新颖、气势磅礴、风光秀丽的山水扇面佳作,深受历代藏家青睐。如袁江、王鉴、黄宾虹、张大千、冯超然等的山水扇面,在海内外书画市场被推崇为传世之作,极具保值增值意义。山水扇面的成就,对花鸟扇面的创新也颇有影响力,近现代画家高翔、王云、杨晋、任伯年、齐白石、傅抱石等都有格调清新的花鸟扇面问世,其同样走俏国内和国际市场。 此外,自明清以来,一些着名的书画家都有一种习惯,即在绘画、书写扇面时,总要先考虑扇骨的工艺水平,甚至只有出自名手的扇骨,才肯挥毫落墨。如明代苏州制骨名家李昭、马勋、马福、柳玉台等所制的扇骨,便都有落款,它们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扇面上题诗作画是明朝消亡的。

因此扇子多见于皇宫中,所以扇子又称之为“宫扇”。

大家在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就会发现皇帝上早朝时,后面有两位宫女各执着一把仪仗扇。

这就是赤裸裸的权力象征。

后来魏晋南北朝时出现在扇子上题诗作画。

扇子,在我国已有三、四千年历史。但用于引风逐暑则始于周朝。周昭王时“聚鹊毛为扇”,命二侍女摇动,清风徐来,凉爽宜人。至汉代出现川纨素做成的团扇称“合欢扇”,女文学家班婕婷写《团扇歌》:“开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波。”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写:“以龙致雨,以扇逐暑。”可见汉代扇子已普遍为人使用。唐代周作名画《簪花仕女图》精制彩绘跟着贵妇人的侍女手持的扇子,说明唐代扇子已很讲究。至明代,永乐年间由朝鲜传入折扇,永乐皇帝很喜爱其卷舒方便,命宫中仿制,后传到宫外,很快人们普遍使用了。

扇子的种类繁多,有葵扇、竹扇、纸扇、蒲扇、羽毛扇、塑料扇等等。如苏州的檀香折扇,畅销国际市场,苏州纸扇“雨淋不破、日晒不皱”,有“半把伞”之称;“蜀扇”也早享盛名,据《枣林杂俎》载:“明亡时,钱谦益曾将蜀扇送给清豫亲王多锋,说明蜀扇早已为天下珍品;四川的棕榈扇也很有名,能扇风、遮阳、挡雨、垫坐,一物四用。扇子的大小也各具特色,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扇子——贴金木雕巨屏九龙扇,可折拢,可展开,展开时扇面宽4米,高2.3米,画面为气势磅礴的九龙嬉珠图,可作室内装潢用。这是上海青年艺术工作者王贤宝创作,已载入1990年版的英国《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我国还有世界上最小的扇子,是一把象牙折扇,微如米粒,薄似蝉翼,重仅0.1克,可开可合;扇面上刻有虎丘、留园等十一幅苏州园林风景和总计375个字的十一首苏州园林诗。世界上最精致的扇子是四川民间竹编艺人龚爵玉独创、由数千根细如发丝的竹丝精心编成的团扇,名“龚扇”,被誉为“天下第一扇”,其竹丝编成的扇面,轻如绢绸,上绘名画,代表作有“飞天”、“张大千仕女图”等。

扇子是我国传统的精美工艺品。千里山河,花卉人物,题诗书联都跃然扇面,如唐诗刘禹锡的《四扇歌》,郑元的《赵千里扇面写山水次韵》,杜牧的《秋夕》等都是题书扇面的千古绝唱。至于“扇画”三国时已有。如唐张彦远写:《历代名画记》载:“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唐寅画《秋风纨扇图》等。“扇联”如“明月入怀团爽可喜,仁风在握披拂无私”,“举处随时消酷暑,动来常伴有清风”等,都生动道出扇子妙处。扇面书法则始于晋代,王曦之曾为一卖扇老妇题字扇上,并嘱每扇非百钱不卖。老妇临街摆出后,瞬间抢购一空。1984年在香港举办的展览会上有一幅小不盈尺的扇面,上书写唐诗310首,二万多字,成为珍品展出。我国自宋苏轼到明唐寅、仇英;自清石涛至现代的徐悲鸿、齐白石等都喜爱在扇面上挥毫作画题诗。

扇子的用处除引风逐暑外,更发展到“扇戏”、“扇舞”、“扇语”等。如扇子在舞台上是重要道具,京剧、相声、魔术,各地地方戏等都常用为道具。如诸葛亮出场,羽扇纶巾,独具风韵;有代表性的扇戏如《桃花扇》以诗扇贯串全剧;《牡丹亭》、《红楼梦》、《西厢记》等都有动人的扇子表演。又如《采茶舞》、《茉莉花》等都是较有名的“扇舞”,表演时,随着乐曲,演员轻摇小扇,高歌曼舞。在有些国家中,扇子还作为表达语言情意的一种方式,名为“扇语”。据说十八、九世纪的西班牙妇女因受传统礼教束缚,相爱的男女在社交场合就是用“扇语”来传情说爱。早在1797年,英国人威廉·科克写了《扇学》书,也提到姑娘们凭借执扇的手势和摆动动作来传情表意。更有趣的是我国还有不少写扇子的谜语,如“有风我不动,我动就生风,如果不用我,除非刮秋风。”“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等待梧桐叶落时,主人送我入冷宫”等,风趣地写出扇子的特征与作用。

如今,扇子在全民抗击非典中更有了新意。君不见,街头巷尾,人头攥动,扇子起舞,地绿大红,扇走了瘟神,再现了我中华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