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董明珠首先是个理性的女强人。 第一,她对营销的理解是理性的。很多人将董明珠定位为“营销高手”,实际上,董的营销修养还包括她对品牌及广告与众不同的理解。以央视广告投放为例,大多数企业的投放策略是“朝三暮四”,今天一个版本,明天一个版本,
董明珠首先是个理性的女强人。
第一,她对营销的理解是理性的。很多人将董明珠定位为“营销高手”,实际上,董的营销修养还包括她对品牌及广告与众不同的理解。以央视广告投放为例,大多数企业的投放策略是“朝三暮四”,今天一个版本,明天一个版本,核心诉求及风格定位游移不定。格力不然,一条“格力掌握核心科技”一播就是三年,不深入人心不罢休。这条策略看起来没有技术含量,却非常有效。
第二,她对企业战略的理解是理性的。对许多企业经营者来说,营销比技术、品质更重要,但是二十年前朱江洪、董明珠就坚定地认为,品质和技术比营销更重要,所以,格力会重奖技术人员而非营销人员。这被视为格力空调拥有良好品质的基础。
第三,她对技术的理解是理性的。董明珠被贴上了浓重的“营销”标签,实际上她有对技术近乎痴狂的一面。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2000年,董明珠率队前往日本考察“一拖多”空调并希望购买此技术,但格力出多高的价钱对方都不卖。此事给董很大刺激,自此下定决心走自主研发之路。董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格力技术投入上不封顶,要多少给多少”。
董明珠又是随性的。
董喜欢在各种场所大讲社会责任、企业贡献,比如她多次提及“格力每年给国家纳税超过100亿元”,“纳税方面连续十年中国家电行业纳税第一”,多次强调做企业要有吃亏、奉献、责任、诚信精神。在总理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她直言“我们不需要国家的产业政策扶持”,“只要有公平竞争的环境,企业自己就可以做好”。但是,如果你问她怎么看美的这个同行,她的态度瞬间180度大转弯,继之而起的就是破口大骂,你完全无法想象一秒钟之前还在谈论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的人,一秒钟之后会变成这个样子。她完全无法容忍这个竞争对手的存在。她在理性和随性之间的转换,几乎不需要过渡和预热。
所以,我说董是一个没有心机的人。当然,这里的“心机”是“心计、计谋”之意,是一个和“智慧”无关的词汇。
从疫情发生到现在,有数据统计,全国各地的企业家捐款已经突破了百亿,几乎我们熟悉的企业家都捐款了。不过许多人似乎一直看不到董明珠的名字。许多人还在说,董明珠平时那么高调,一到了关键时刻就不见人了。
不过其实董明珠一直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企业家,2008年汶川地震,格力电器捐款1500万,当时董明珠个人捐款120万。要知道董明珠并不是什么大富豪,她也是一个打工的而已,就是工资比较高而已。2002年的时候,董明珠在格力的年薪才30万,后来才逐渐升到200万。所以说2008年的时候,董明珠可以捐款120万是非常难得的。
12年之前,董明珠就已经捐出了120万,如今她肯定更不会逃避了。其实根据《中国经济周刊》的报道,董明珠已经捐出了1个亿给武汉。不过董明珠非常低调,至今都没有对外公布这个消息。
许多企业这一次虽然捐款了,但是却都在趁机搞营销。有一些捐了钱,肯定要在媒体上宣传一方,甚至是购买媒体资源来宣传。即使不在媒体上宣传,那么自己的员工也肯定要在网上大肆宣传。
2008年汶川地震,当年还是叫王老吉的加多宝捉住机会,捐款1亿并且大肆宣传,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后王老吉就开始走红全国,甚至一度可以跟可口可乐分庭抗礼了。
正是因为这样的经验,许多企业都会捉住这样的机会。前段时间,格力的友商捐了30万物资,随后就在网上大肆做文章就引起了许多人的不忙。如果有心做慈善,根本不用这样做,悄悄去做就好。
比如说那些想跳楼的人,如果真的想要跳,悄悄就去跳就好,何必等到大家都来了。其实做慈善也是这个道理。在这里还是要给董明珠点一个赞,不仅仅捐了1个亿,而且还如此低调。
从疫情发生之后,董明珠至今没有公开发言,甚至引起许多人的猜疑。事实上这段时间,格力电器也是多事之秋,不久之前才完成了股份转让,董明珠也迎来了新的大股东张磊的高瓴资本。
虽然格力电器在抗击疫情上非常低调,但是事实上格力电器一直在各地做着努力。格力电器给多个医院捐出了医用级别的空调跟空气净化设备,总价值已经超过千万。格力电器不仅仅捐物资,还派出员工去医院帮忙安装。火神山跟雷神山医院的空调也有不少都是格力电器捐的。
董明珠能够捐1个亿,真的是非常难得。因为董明珠不过是一个高级打工者而已,她跟马云、王健林这些富豪可不一样。董明珠并不是格力的大股东,她虽然是10大股东之一,但是持股非常少。她目前持有的股份价值应该在20亿左右。
不过多年来董明珠一直没有减持股份,所以20亿的股份其实一直没变现。董明珠主要收入是来自于自己的工资跟分红。董明珠的年薪是800万。董明珠在格力工作多年,总计的工资跟分红是3亿。也就是说除掉了董明珠一口气就捐了自己多年来的三分之一收入。其实董明珠并不算是超级富豪,不然的话她投资珠海银隆就不需要跟王健林跟刘强东借钱。
其实投资珠海银隆董明珠还亏了。不过现在这个时候,董明珠还能够捐出1个亿,确实是难得。更加难得的是董明珠捐了1个亿,还如此低调。董明珠平时做生意确实非常高调,常常各种高调的言论,不过捐款却如此低调,说明董明珠真的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商界铁娘子。
董明珠捐1亿,就得相当于马云等人捐100亿了。经此一役更加说明董明珠的人品。其实说回来了,那些捐得多的,不见得人品就好,那些捐得少或者没有捐的,不见得人品就差。这个世界许多事情并不是我们看见的那样。
比如说当年陈鸿道捐了1亿给汶川,但是他后来却跑路了,多年不敢回来。董明珠捐1亿给武汉,却至今没有公布,在格力工作多年工资才3亿,这一次刘强东也没捐款,但是他动员了自己的京东物流一直在为400个慈善机构运送物资到湖北各地。前天钟南山才亲自写信感谢京东。
许多人可能一直在努力抗击疫情,但是却没有说,许多人可能在网上叫得非常响亮,但是事实上却没有做出多大的贡献。
“真正的财富不在于拥有多少亿的资产,而是取决于创造了多少社会尊重、解决了多少就业与困难这是我一直坚持的理念。”在董明珠看来,“刚”只是手腕,“柔”是情怀,而刚柔并济才能兼济天下。下面是关于她的励志创业故事,欢迎阅读。
刚的捍卫
在董明珠的世界里,一切都要清澈见底,她不接受任何一点点的“灰色地带”。
关于董明珠的强悍,有太多经典的桥段。2008年的一天,董明珠接到了一个老朋友的电话,他希望能够重返格力。这个人此前供职格力期间,发明众多,后被竞争者以重金挖走。然而,他得到的却是董明珠强硬的拒绝。
在格力,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如果从格力离开,就永远不要指望再被这家公司接纳;另一方面,只要是从同行其他企业出来的,无论多能干,原则上不收留。“不是说别人不优秀,但如果仅靠别人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个贪婪的行为。”董明珠说。
在董明珠的世界里,一切都要清澈见底,她不接受任何一点点的“灰色地带”。格力电器总裁令中赫然写道“行x、受x者一律辞退,情节严重者交由司法机关处理”。言必信、行必果,董明珠这种强硬的作风深深地影响着格力的企业文化。
有人问董明珠,国有企业的“婆婆”多,不会有人干预你的决策吗董明珠的回答一如继往,“我是珠海的纳税大户,我每年要缴那么多的税,我就是要将企业搞好,他们为什么干涉我”
据说,格力某年广告招标,有一家广告公司是某政府领导推荐的,但招标第一轮就被董明珠刷下来了,董明珠还底气十足地表示,“(这个公司)连报价系统都不完善,凭什么来招标”当时很多人替格力捏了一把汗,而后来的事实显示,格力并未因此付出什么代价。
董明珠认为,企业家发展一个企业,一定要呵护自己的员工,要舍得付出:“格力员工待遇很高,不是员工提出来的,而是由管理层提前想到,然后通过制度落实的。”但同时,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是一道高压线,谁也不能碰,否则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就像行人不能走机动车道一样,否则就乱了,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董明珠说。
董明珠相信,对于一个企业、一个社会来说,制度都是刚性的,不能模棱两可,说变就变。
她常举这样一个例子:几年前上海刚刚出台了一个交通制度,如果行人闯红灯被撞,司机将不承担责任。但是制度刚出台没多久,一辆出租车撞死了某高校一位老师,由此引起争论,最后司法判决下来,还是要司机承担责任。“这就是朝令夕改的典型。”董明珠认为,“既然是大家共同制定的制度,怎样规定就该怎样执行,这样才能达到令行禁止的效果。”
在董明珠看来,没有制度仅靠自觉是不行的,自觉是相对而言的。如果制度建设不到位,许多人就不得不随波逐流,结果就是好人变坏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只有这样制度才能执行下去。
“忠诚”是董明珠最爱的两个字在格力的八字厂训中,忠诚是第一位的。“忠诚不是简单地理解为"我听你的话",而是服从"规则",忠诚于这个企业,实际上是服从于大"道",正道。”董明珠这样解释。
柔的崇尚
格力坚持培养一种奉献精神,董明珠认为幸福感和价值观在于能够让更多人幸福起来。
对于当下正热的企业公民的问题,董明珠也有自己的看法。
“对一个企业来说,最大的慈善是对股东负责、对员工负责、对消费者负责,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才能有机会为社会奉献更大的价值。”董明珠说。这就是古人所倡导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念。
年11月,格力电器在成立20周年之际评选出20名“品质见证大使”,他们是格力电器从在全国各地征集到的13101名15年以上老用户中,按使用年限排序评选出来的。其中,使用年限最短的空调为18年,最久的空调长达25年,生产日期为1986年6月(格力电器前身海利空调器厂生产)。对于长达25年的使用时间,董明珠坦言“没有想到”,“但这充分说明了格力服务用户,用户成就格力的共赢法则”。
在珠海格力电器总部一层大厅的一个角落里,展示着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董明珠写的两本书《棋行天下》、《行棋无悔》,及以此为题材拍摄的《行棋无悔》的电视剧碟片。书的`旁边是一个“爱心助学”捐款箱,一侧的爱心提示卡片上标注了书及影碟的市场价格,并写着“您的认购将全部捐助教育事业”。
对于“爱心助学捐款箱”,在董明珠看来,自己著作的收入,本来就是应该回馈社会的。以前,董明珠受邀出去演讲,经常会把自己的书送给听众。后来,董明珠索性将“赠予”改为“销售”,然后将书款捐献给需要帮助的人。同时,有许多来格力参观学习的单位或供应商,也希望拿一些格力的资料回去学习,于是格力索性辟出这么一个角落,随人自取,并不刻意推销。“每年会有一万多元钱吧。”格力电器市场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格力电器的员工介绍,迄今为止,董明珠已将自己两部书的稿费全部用于捐助公益事业,建设了贵州平浪小学、安徽希望小学和福建特殊教育学校3座小学,设立了山东大学“董明珠教育基金”和北师大珠海分校“董明珠奖助学金”,救助了多名白血病患儿,资助了几十名贫困儿童、学生、身处逆境中的人。
对此,董明珠认为很平常,“这是格力文化的一部分”。格力的慈善不仅是单向的外部传递,在内部更是形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文化。
格力更多倡导文化教育,而不是经济交易。在董明珠看来,如果一个人的着眼点就是为了能挣更多的钱,以自我为中心,永远带一种贪婪的心情去做事,很难建设好企业文化。
“格力员工都有一种爱心,在格力无论谁有不幸,或者灾难,格力员工就会在小范围或者大范围,主动捐款帮助他。”格力公关部的人士介绍。
从周围的人做起,格力已经形成这样的文化:哪个分厂、部门,有人生病或者重大事件,就根据其需要或困难的大小来决定对他进行帮扶,形成帮助、关爱别人的企业文化。
“慈善这件事,靠我一个董明珠是做不了的,应该所有的人都去做,这才是有意义的。当你的行为能够感动和带动别人的时候,你就是有价值的。”董明珠说。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