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对于近学龄的孩子,家长要先对孩子进行融合能力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为孩子选择适合的学校以及融合方式。适龄的自闭症孩子及其家庭如果能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就可以顺利进入普校就读:(1)具备基础的融合技能包括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能独立就餐、如厕,有
对于近学龄的孩子,家长要先对孩子进行融合能力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为孩子选择适合的学校以及融合方式。适龄的自闭症孩子及其家庭如果能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就可以顺利进入普校就读:
(1)具备基础的融合技能
包括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能独立就餐、如厕,有一定的安坐能力,可以遵守简单的课堂指令、集体规则,能保持情绪稳定,控制自己的行为,基本没有明显的自伤或攻击行为等。
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不具备这些能力,即便勉强进入普通学校,不仅会影响普通孩子正常上课或直接被学校拒收,根本的问题在于孩子本身无法从融合环境中获得成长和学习。自闭症孩子强行进入一个与自身能力不相符的环境,给家长、老师和孩子带来的挑战过多,一方面会难以长期坚持,另一方面则是失去融合的意义。
(2)找到适合孩子的学校
自闭症孩子能选择的学校包括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具体选择哪一种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慎重选择。家长要综合孩子的能力水平、学校的融合政策、是否允许陪读、特教资源是否充足、距离家庭远近等多面的因素,融合环境不仅要适合孩子,还应该要方便家庭提供必要的支持。
在决定自闭症孩子能否上学的诸多影响因素中,于家长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提前为孩子做好能力储备。上学并不仅仅是让自闭症孩子可以坐到班级教室里就行,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即模仿、跟随、指令服从等,只有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在融合环境中得到锻炼。因此,家长在早期的居家干预中,就要注重对一些上学前备能力进行培养。
除能力训练以外,家长在自闭症孩子的上学问题上,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准备:
第一,正确看待普校和特校的优缺点。
对于自闭症孩子个体来说,上普校和特校各有利弊,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普通学校的环境和课程设置,让自闭症孩子跟普通孩子一起学习,可以充分锻炼他们的社交和环境适应能力,但对孩子的能力要求也更高,相对而言,特校对于基础能力较弱的孩子要更为友好。部分家长要纠正“唯普校不上”“孩子上了特校就完了”这类错误观念,客观看待普校和特校各自的优势。
第二,提前了解入学要求。
普校和特校对自闭症孩子都有相关的接收措施和就读要求,家长要提前了解,做好功课,通过实地探访和校方进行沟通交流,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参考其他谱系或普通孩子家长的意见,对各个学校的融合政策和特教资源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选择学校时争取更多的主动权。
第三,评估孩子的能力。
认清孩子的实际能力,评估孩子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程度,结合家庭能提供支持的力度,比如能否陪读等,为孩子匹配适合的学校。
自闭症,也叫孤独症,是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不能进行正常的语言表达和社交活动,常做一些刻板和重复性的动作和行为。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也被叫做“星星的孩子”,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各自在自己的星球,遥远的一颗一颗的亮着,可以看见,却无法触摸。自闭症患者在智力、情绪、行为方面异于常人,但其脑构造和正常人相同,然而目前学界仍没有探明其具体致病原因。
很多人认为自闭症就是抑郁症,其实二者差别挺大。自闭症是一种生理上的发育问题,是先天的,患者的智力落后于常人。而抑郁症是心境上的障碍,患者的智力同正常人一样,甚至超过常人,抑郁症可以通过药物以及心理咨询得到治愈。
现在还普遍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认为性格孤僻、不爱说话就是自闭症,因此历史上的一些科学艺术天才如爱因斯坦、梵高被冠上自闭症的帽子,其实这是错误的,性格孤僻并不是判断自闭症的可靠标准。很多智力超常的人往往容易敏感或者性格内向,情绪会异于常人,容易孤僻,而自闭症的第一判断标准是其智力发育是否正常。
既然对自闭症误解较深,那怎么去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患上自闭症?这几个症状可作为参考:自闭症的典型症状之一是1岁半之前不讲话,或只讲几个字,而如果在3岁之前仍不说话就基本可以判断是患有自闭症的,因为语言能力是智力的一种表现。另一种症状是视觉的反应呆滞,正常的孩子是会对摇铃等动态的事物有反应的,表现为眼睛会跟随物体的运动转动,而自闭症患者的表现则是对身边人和事物不感兴趣、不关心,感知能力较差。
可以上自闭症学校,也可以通过训练去上正常的学校。
自闭症可以上特殊学校。自闭症既是儿童期的自闭症,在男性中较为常见,始于婴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关系障碍以及兴趣狭窄和行为僵化。在一般智力低下的背景下,一些儿童在某些方面有更好的能力,建议家长陪孩子多说话,多做孩子感兴趣的活动,若必要可以去当地正规医院检查。
自闭症的孩子也是可以去常规的学校的。因为孩子与同龄的孩子进行玩耍,在一起生活是会有所缓解自闭症的情况。另外还要及时的进行药物的治疗,可以口服一些治疗精神病,抗抑郁的药物,或者是中枢兴奋药物。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DSM-IV-TR》将PDD分为5种:孤独性障碍、Retts综合症、童年瓦解性障碍、阿斯伯格综合征和未特定的PDD。其中,孤独性障碍与阿斯伯格综合征较为常见。孤独症的患病率报道不一,一般认为约为儿童人口的2~5/万人,男女比例约为3~4:1,男孩是女孩的3-4倍。
目前特殊学校也主要招收的是轻中度的特殊孩子,而对于能力特别差的自闭症患者是很难进特殊学校的。因此当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患者时,父母考虑的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给孩子选择一家靠谱的训练机构。如今各种训练机构鱼龙混杂,给孩子选择机构的时光,家长一定要擦亮眼睛。
首先看硬件设施。相信每个家长走进一家训练机构,首先看的就是机构的环境以及硬件设施。一个机构在硬件上的投入,就能看出创办人对这个机构的重视程度。好的机构在环境上的设置会为孩子考虑,除此之外,各种教学设备也是齐全的。这些也说明创办人是打算长期做这项事业,那么他们自然会投入很大的精力。
其次要看机构的师资。师资是一个康复机构之本。说到底家长愿意送孩子来这里做训练,都是希望孩子能够有进步的。而优质的师资是孩子进步最根本的保证。评判一个机构的好坏,要看机构里教师的教学水平、工作年限、是否有责任心,对待孩子能否尽心。对于特殊孩子老说,遇到一个好的老师真的非常重要。
再次要看创办人的战略规划。如今随着特殊孩子数量的增加,很多人好像都嗅到了商机,全国各地在一夜之间冒出了很多新的机构。我们在拼盘一家机构的好坏时,就要看看创办人是为机构发展做了长期的战略规划还是只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能捞一笔是一笔。真的想要长期发展的创办人会为机构引进专家、送老师出去培训、给家长做培训等。这些也是评判一个机构好坏的重要标准。
最后需要考虑的就是经济因素。目前有部分机构是残联的定点机构,在这样的机构做康复训练是可以申请残联补助的。虽然这笔补助金不多,但是对于经济能力一般的家庭来说还是有一定帮助的。当然如果是经济条件特别好的家庭,那么你可以忽略这一个因素。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