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礼仪

同事 0 69

德国的礼仪,第1张

德国的礼仪
导读:一)初次相识 德国人之间初次见面,如果需要第三者的介绍,作为介绍人要注意:不能不论男女长幼、地位高低而随便把一人介绍给另一人,一般的习惯是从老者和女士开始。向老年人引见年轻人,向女士引见男士,向地位高的人引见地位低的人。双方握手时,

一)初次相识

德国人之间初次见面,如果需要第三者的介绍,作为介绍人要注意:不能不论男女长幼、地位高低而随便把一人介绍给另一人,一般的习惯是从老者和女士开始。向老年人引见年轻人,向女士引见男士,向地位高的人引见地位低的人。双方握手时,要友好地注视对方,以表示尊重对方,如果这时把眼光移向别处,东张西望,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初相识的双方在自报姓名时,要注意听清和记住对方的姓名,以免发生忘记和叫错名字的尴尬局面。在许多人相互介绍时,要做到尽量简洁,避免拖泥带水。 由于德语语言自身的特点,在与德国人交往中还会遇到一个是用尊称还是用友称的问题。一般与陌生人、长者以及关系一般的人交往,通常用尊称"您";而对私交较深、关系密切者,如同窗好友、共事多年关系不错的同事,往往用友称"你"来称呼对方。交换称谓的主动权通常在女士和长者手中。称谓的变换,标志着两者之间关系的远近亲疏。对此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与德国人交往。

(二)遵约守时

西方人一般都讲究遵守时间,德语中有一句话"准时就是帝王的礼貌"。德国人邀请客人,往往提前一周发邀请信或打电话通知被邀请者。如果是打电话,被邀请者可以马上口头作出答复;如果是书面邀请,也可通过电话口头答复。但不管接受与否,回复应尽可能早一点儿,以便主人作准备,迟迟不回复会使主人不知所措。如果不能赴约,应客气地说明理由。既不赴约,又不说明理由是很不礼貌的。在德国,官方或半官方的邀请信,注往还注明衣着要求,这并非多此一举,因为谁也不想在此穿戴庄重的场合,由于穿戴不符而出自己的洋相。接受邀请之后如中途有变不能如约前往,应早日通知主人,以便主人另作安排。如由于临时的原因,迟到10分钟以上,也应提前打电话通知一声,因为在德国私人宴请的场合,等候迟到客人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客人迟到,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 **院中的迟到,人们可以习以为常,但对于音乐会的迟到,则是令人讨厌的。这时迟到者最好等到一幕或一个乐章结束后再入座。如等不急,需慢慢走到座位上,千万别走错排数,并且要对站起来让路的人轻说"谢谢"。 赴约赴宴,如遇交通高峰期,一定要提早出门,以免迟到。迟到固不礼貌,但早到人家,也欠考虑。德国人如遇正式邀请,往往提前出门,如果到达时间早,便开车转一圈或在附近散散步,到时再进主人家。

(三)付小费

在西方国家,给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付小费已成为习惯,小费已成为服务员的重要收入来源。给小费不但是对其服务的一种酬劳,同时也是对别人劳动的尊重。因此,它也属于礼貌范围之内的事。 那么,对哪些人应付小费呢饭店招待、门房、女服务员、房间清洁工、旅馆中的行李搬运员、火车站和机场上的行李搬运员、轮船招待、卧铺车厢乘务员、酒吧调酒师、理发师、出租汽车司机、加油站工人、厕所服务生、擦皮鞋者、导游、旅游车司机、摩托游艇司机、领座**和停车场看守等。经验证明,付适当的小费可提高你在度假场所、餐馆中的舒适程度。同时,通过小费也表达了你对服务员热情周到服务的感谢。 小费不等同于服务费,服务费是顾客所付的附加费,一般为消费的10%一15%,它列在帐单的末尾。一般如果帐单上已列出了15%的服务费,那就不用再付小费,如果服务费只收10%,顾客要另加5%的小费。当然,如果你对这里的服务十分满意,可以把钱凑个整数,或单独把硬币放在桌上或侍者的盘中。谁帮了我的忙,我就给他2-5马克的小费,这已成为一种规矩。提早把几马克的小费塞到宾馆房间清洁女工的手里,可保证你房间的整洁舒适。早一点儿把小费塞给出租太阳伞和躺椅的人,可保证你及时租到这两种东西。多付几马克的小费,可使你得到热情周到的服务,其实这是很实惠的。千万不可小看小费,这也是你礼貌是否周全的标志。

(四)如何送礼

朋友之间交往、遇有婚丧喜庆、做客赴宴、送往迎来、逢年过节、慰问病人等等,自要送些礼品,这是人之常情。德国人不习惯送重礼,所送礼物多为价钱不贵、但有纪念意义的物品,以此来表示慰问、致贺或感谢之情。去友人家赴宴,客人带上点儿小礼物,俗话说礼轻情意重,一束鲜花、一盒巧克力糖果或一瓶酒足已。当然,去德国朋友家做客的中国人如能送给女主人一件富有民族风格的小纪念品,那定会受到主人由衷的赞赏。如果只是顺便看望,那就不必带什么礼物了,最多给小孩子带点儿小玩意儿。如果是业务的聚会,双方往来都是公事,只要按时应邀出席,不必另有表示。 在德国,如遇朋友乔迁或新婚,你可以事先同受礼者开诚布公地谈谈送些什么礼物好。有的德国新婚夫妇会把自己所需的日常用品列一份清单,送礼的朋友可在此单上划上自己送的东西,这样既可使新婚夫妇得到实惠,又令馈赠者高兴。 对送报员、清洁工、看门人或照顾病人的护士,德国人一般也会送些礼品,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不过对他们送钱更为实惠。你可把一张钞票装在信封里或直接塞到他们手中,同时对他们的劳动表示感谢。

一般的小玩意,比如各种名胜景点都有特有的冰箱贴,钥匙链之类的。价格比较便宜,也比较有特点。还有各名胜的微缩雕像,摆在桌子上看很不错。

小朋友可以考虑送巧克力。各种不同口味。(可以在超市买)。德国的儿童玩具也非常不错,比如一些比较高级的Lego,国内很少。

如果同事比较多,也可以买到包装的巧克力(里面是都市小包装)

老人家可以考虑德国产电子血压仪,(注意别买成日本欧姆龙的)。

德国特有的啤酒杯(玻璃的,运输需要注意);锡杯;布谷钟等。这些东西都能在各地都有的免税店找到。

给老婆无非就是化妆品和香水什么的,价格比国内便宜

一些正版音像制品和正版游戏也是不错的选择。在德国能找到纪念版DVD或者特装蓝光,如果是影视发烧友,很适合收藏。

另外,明信片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没有机会去邮局,可以问问你的酒店的前台。通常他们能帮你邮寄。

如果懂酒,德国产葡萄酒也是不错的。但注意一定要托运。

如果预算更多。可以考虑万宝龙的腰带,钱夹,手表。Rimowa的箱子(经典铝合金款)。施华洛世奇。另外小家电也不错(博朗7系刮胡刀之类的)。甚至莱卡相机之类的

这些再加上退税的话,价格比国内低很多。

这个的话,我建议送关于中国文化的东西会比较好,而且要看你同事喜欢什么颜色、对什么感兴趣,最重要的是,你要了解你外国同事那个国家的习俗、文化、忌讳,不然就背道而驰,事与愿违了。如果是刚认识的朋友,你不知道他喜欢什么或者多什么感兴趣,你可以送有用价值的礼物(外国人送礼物一般都送有利用价值的礼物,这是我在国外的经验)。了解这些之后,外国同事会觉得你很贴心,而且交朋友很真诚。很多国家的习俗都不一样。例如,在墨西哥“666”是魔鬼的意思,大家都很反感(就像医院带4的病床一样),包括美国、法国、德国都不一样,所以你需要了解一下那个国家,这样会对你更有帮助。

首先,不能很贵重的,因为我之前有给德国朋友送礼物(类似福娃徽章茶叶工艺品什么的)都不是很贵但是他们好像觉得很贵重会有点过意不去。然后吧我不是重庆人非常抱歉我不知道重庆有什么特产,我只能给你写大概的建议基于我送外国人礼物的经验。以下是我帮你百度的,希望能有用,后面是我的建议。为什么基本都是吃的= =

江津米花糖、广柑 (糖的话我觉得不错)

长寿沙田柚、夏橙 (水果全部pass)

南川方竹笋、杜仲

合川桃片、生丝

石柱黄连 (以上这些基本也不给带出境)

秀山桐油 (不认识)

永川豆豉

奉节脐橙

涪陵榨菜

荣昌折扇、工艺陶 (这个是我看到觉得合适的,扇子轻且观赏性强,陶的话可能不太好带且略想贵重了不符合他们风格)

武隆羊角豆干

铜梁龙灯 (寡闻了不认识)

九龙坡白市驿板鸭 (好像很好吃但是出不了境)

沙坪坝磁器口陈麻花 (这种如果有包装好的话其实很有特色)

南岸泉水鸡

万盛茶叶 (欧洲人好像很宝贝中国茶但据我观察他们并不爱喝呀是不是太苦了?)

綦江农民版画 (不认识,觉得有点难搞到,不过他们可能会喜欢)

大足龙水刀

忠县豆腐乳

垫江角雕、竹手杖 (角雕感觉也很好如果不是很大很贵的话)

城口石鸡

磁器口陈麻花:必须要买,有甜、椒盐、麻辣、蜂蜜四个口味

灯影牛肉:必须要买,保鲜期长,香味浓郁的特点,食之麻辣鲜香,其味无穷。(不能出境)

火锅底料:来访重庆这个火锅专家,可以选择带点正宗的火锅底料。

江津米花糖:酥脆香甜、形式精巧、物美价廉、携带方便,楼主考虑一下。(看来是重点推荐的)

合川桃片:重庆市地方名产之一,香甜滋润,有桃仁香和清香,值得选购。(若有礼品包装好就可以上机)

以上,其实很多都不认识但是如果不局限于重庆的话我觉得之前回答的类似纺织品啊脸谱工艺品啊都不错,以及其实像工艺扇其实是屡试不爽的。

要是想送贵重的那就在工艺品上下本钱吧

德国人送礼的原则

第一条

给德国人送礼,有个大前提,就是不要送过于贵重的礼物。如果你就是一个学生或者靠薪水生活的普通人,量力而出就够了,关键在一个心意。太过于贵重的礼物,反而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负担。

第二条

送花一直是一个非常热门的送礼选择,但是送花的时候千万不要选择玫瑰、菊花!并且送花的数量也要注意,不要送13支或者是双数!

第三条

礼物要送出心意,包装很重要~德国人很注重礼物的包装,他们包装礼品不用白色、黑色和棕色的纸,也不用彩带系礼品。并且不宜把自己的名片放在礼品内,较合适的做法是亲手写一张名片送上为好。

第四条

德国人喜欢联名送礼物给老板、同事和邻居,比如谁结婚、生孩子或者生日等等。一份共同出资的礼物表达的是一种情谊,和送礼者作为一个团队的互助精神,不计较谁出的份子多一点,少一点,既保全了经济有困难的同事和朋友的颜面,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攀比和打肿脸充胖子的逞强,体现了德国人的一种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