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 寒衣节 ,人们怕阴间的先祖在冬季中缺衣少穿,于是在这一天将香烛、纸钱、食物等上供给逝者,并焚化冥衣,称为“送寒衣”,一些地区则改为“烧包袱”,在纸袋中封入冥纸,封面写上收寄者姓名称呼,烧给亡人。那么寒衣节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 寒衣节 ,人们怕阴间的先祖在冬季中缺衣少穿,于是在这一天将香烛、纸钱、食物等上供给逝者,并焚化冥衣,称为“送寒衣”,一些地区则改为“烧包袱”,在纸袋中封入冥纸,封面写上收寄者姓名称呼,烧给亡人。那么寒衣节烧包袱怎么写,烧包袱书写格式是怎样的,就让 老黄历 为你介绍。
寒衣节烧包袱
烧包袱又称烧包裹,是我国民间祭祀祖先的一种形式。民间每逢 清明节 、中元节、寒衣节,为表“思时之敬”,大都给死去的宗亲上坟烧纸。但是有的由于某些原因不能上坟的,就以烧包袱代之。
包袱通常是一个大纸口袋,竖一尺,宽一尺五寸。素包袱皮是全白的,只是中间贴一蓝签,以便书写亡人名讳之用。花包袱皮是在一个大白纸或红纸口袋上印上水墨单线的图案,四周黑框内是佛教梵文音译的《往生神咒》;中间印一莲座的牌位,用来填写亡人名讳。
牌位的右上方印着“金银财宝冥衣一封”,可根据情况在下边填上“戊子清明祭用”、“周年祭用”等字样;左下方是填写祭祀人姓名之处,还印有两个古装的小人儿,据说是隋朝的羊角哀、左伯桃(隋封守灵之吏)。
每份包袱皮还附着一张四寸见方的木刻版水墨印刷的“冥国邮政”的邮票。装好冥钱冥衣后,贴在包袱背后。
写包袱的格式
正面共分四行由右至左竖排,写给祖人的格式,依次写“寒衣化袱XX包”、“上奉”、“故祖考XX公XX老大人收”、“孙XX曾孙XX玄孙XX祀”。
如果的儿子活着,写包袱时称呼、落款以儿子为主。即:依次写“寒衣化袱XX包”、“上奉”、“故考XX公XX老大人收”、“男XX率孙XX曾孙XX玄孙XX祀”。包袱的背面写上“封”字。如若不能到坟前供祭,那就在外地焚化包袱,包袱就要送几个给“力夫”,包袱正面写“力夫”二字即可。
包袱的反面都只写一个字:“封”,草体,压着折纸的缝写,代表封口,在邮寄的路上不要让别人拿了去。有说法就是包袱背面除了写“封”字,还要写上亡故的地点,详细程度类似邮递,但无须具体门牌。
烧包袱的称谓
例如给故去的父亲写包袱:
寒衣寄钱
故显考某府讳XX老大人
魂下受用
即日化
子XX、XX
孙XX
媳X氏XX
如果是给故去的母亲写包袱,中间一行则改为“故显妣某府某老孺人”。
其右上角的“寒衣寄钱”,讲的是烧包袱寄钱的原由、时间。人刚死,烧包袱过去,谓伴棺寄钱;正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十月初一,烧包袱过去,分别为“ 元旦 寄钱”、“端阳寄钱”、“中元寄钱”、“ 中秋 寄钱”和“寒衣寄钱”。
中间的那一行,是包袱的主体部分,注明收钱人的称谓、姓名。“故”,死也。“显考”、“显妣”是父亲、母亲的敬称,至于父母是否“显”过,并不重要。如果是孙辈给祖辈烧包袱寄钱,则要写“显祖考”、“显祖妣”。
“某府”,表明是某家的事。“讳”要朝右挪半个字,上辈人的名字,是不能随便说、随便写的。男的接着写名讳。女的写姓氏即可,不写名字。有些家族在祖母那一辈,女人没有学名,只有小名。而母亲的小名,子女并不一定知道的。
“老大人”、“老孺人”,是再一次的敬称。无论生前是何身份,一律“大人”、“孺人”称呼,这是公平的。阴间与阳间价值取向不一,乞丐死后可能升天,王公大臣死后可能就要地狱。
“魂下受用”,让人看到晚辈跪在逝者魂灵前,双手捧钱高举过头顶,孝顺地呈上。
落款看似后人名字的罗列,其实并不简单。男人的配偶只能写姓氏,即使有姓有名也只能写姓氏。未出嫁的女儿、孙女可以写名字,但出嫁后成了别人家的人,就不能再写了。
伴随邮给收件人大批包袱的同时,人们还会写上一两个特殊的包袱,正面中间写“地盘业主孤魂野鬼”,右侧写“魂下受用”。
1 三年级作文寒衣节300字
秋天再一次真真切切地实实在在地来到我们的身边。秋天真不愧是秋天,
它将我游荡的思绪顷刻之间带回故乡,牢牢地锁在故乡的那棵老柿子树上,锁
在故乡的怀抱里。于是我便回故乡了。
秋天是一个极美的季节。故乡的秋更让我陶醉。走出家门,眼睛里满是金
黄。难怪人们把秋唤作金秋。对面山上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树木,都褪去了浓
艳的胭脂,洗尽铅华,露出本来的面目。黄黄的皮肤在秋日的阳光照耀下,显
露出她的天生丽质,万物无不为之动容。我想,面对这般率真健康的美丽,病
态的西施是否也会自愧不如呢?这样美好的日子里,我总喜欢到处闲逛。于是
带上狗狗到屋旁的小山丘去登高望远。故乡的秋风总是很可人,就那么不紧不
慢地吹着,好像这世界上的一切都与它无关,一副清高的神情,从耳畔、树梢
在过,不着有丝痕迹。小狗狗像是被她给迷住了,欢快地蹦着跳着,快活地晃
动它的尾巴,似乎上要抓住可爱的秋风。然而秋风毕竟是不可驾驭的烈马。它
驰骋开来,将片片树叶儿抖落下来,落了厚厚的一地。眼前这棵枫树被秋风激
怒了,它热血沸腾、青筋突起,正准备与秋风决一死战。然而它又是害羞的,
它不习惯于表露自己的怒气。于是热血胀红了它的脸庞。它红艳的脸让人想起
了腊月里的火和围巾,仿佛它倒成了温暖这瑟瑟发抖的大地的天使了。一片火
红的枫叶落在我的肩头,然后从容地滑下,将我从沉思中拉了回来。继续沿着
山上的小路往前走,悠闲自在地挪动双脚,似乎自己也随着秋风一起超脱了尘
世,正尽情享受冷眼看世风的情趣。突然,在层层红色的枫叶后面隐约出现了
点点新绿。不禁为之一震,这盛夏的浓绿怎么会出现在深秋?莫非
哦,对了,应该是松柏之类的东西吧。走近一瞧,果然是一棵苍松,根固
执地扎向岩石的深处,高傲地挺立于众枫之间。走得累了,便找一块平坦的地
方,索性躺下来,躺在火红的枫叶上,换一个角度来观察这枫树,欣赏这个美
丽的世界。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个所以然。忽而觉得自己好可笑,这美丽而的神
圣的秋――故乡的金子般的秋,怎可以用尘世的语言来形容呢?这般亲切的秋,
只能用心――用一颗虔诚的心去体会去思考去领悟。于是闭上眼睛,让思绪随
秋风一起飞上蓝天,俯视所有的美好。
故乡的秋只能自己品味。奔波在外的你啊,秋天又到了,回家一趟吧,为
心灵放一个小小的假
2 孟姜女送寒衣六安民歌“孟姜女送寒衣”的新解 2008年12月26日08时46分 来源: 安徽历史网 乡间野花朱带雨,低唱小调震八方 “孟姜女送寒衣”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之一,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之一,我国流布最广的民间传说之一。
它一直以来被人们喜爱并口耳相授、著之典籍、被之管弦、演于戏剧,直至今天搬上屏幕,以多种样式的媒体传布,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相传在秦朝的时候,有一户姓孟的人家,种了一棵瓜,瓜秧顺着墙爬到姜家结了瓜。
瓜熟了,一瓜跨两院得分啊!打开一看,里面有个又白又胖的小姑娘,于是就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孟姜女。孟姜女长大成人,方圆十里、八里的老乡亲,谁都知道她是个聪明伶俐,又能弹琴、作诗、写文章的好闺女。
老俩口更是把她当成掌上明珠。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老人为现已长大成人的孟姜女选了个女婿叫范杞梁,选定良辰吉日,准备成亲。
天有不测风云,成亲之日,新郎、新娘正要拜堂,突然从门外闯进几个衙役,一拥而上把新郎范杞梁当民夫抓走了。原来,当时由于秦始皇在全国各地抽调大批民夫修筑长城,日日夜夜拼命干,民夫们被累死、饿死的不计其数,为了加快工程速度,他们又到处抓民夫补充,范杞梁也被发配去充当修长城的民夫了。
这一去明明是凶多吉少,孟姜女成天哭啊,盼啊!可是眼巴巴地盼了一年,不光人没有盼到,信儿也没有盼来。孟姜女实实地放心不下,就一连几夜为丈夫赶做寒衣,要亲自去长城寻找丈夫。
她爹妈看她那执拗的样子,拦也拦不住,就答应了。孟姜女打整了行装,辞别了二老,踏上了行程,发誓找不到丈夫绝不回家。
等到了长城,得知丈夫已死,便大哭不止,哭断八百里长城。此外,还有“后园配夫郎”、“秦始皇戏孟”、“孟姜游海”等传说。
其实,孟姜女确有其人。现知孟姜女最早的庙建于北宋,河北徐水和陕西铜川都发现北宋年间重修姜女庙的碑刻。
许多方志都把孟姜女说成是本地人,临淄、同官(铜川)、安肃(徐水)、山海关和潼关都有孟姜女的墓冢。 孟姜女的故事发生在齐国。
齐为姜太公的封国,读过《东周列国志》的人都会知道,孟姜者,姜氏之长女也。她的故事最早见之于《左传》。
孟姜为齐将杞梁之妻,梁于公元前549年在莒战死,齐庄公在郊外见到孟姜,对她表示吊慰。孟姜认为郊野不是吊丧之处,拒绝接受,于是庄公专门到她家里进行了吊唁。
孟姜除了知礼外还有善哭的记载,淳于髡曰:“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在齐地产生了孟姜哭调。
西汉时已有了孟姜女“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的记载(刘向《说苑》及《列女传》)。至于哭崩的城墙在何处,虽然有莒城说、杞梁说和梁山说不一,但均在齐地,而非秦之万里长城。
郦道元《水经注》认为孟姜女哭崩的是莒城。大约到了唐代,这一题材演变成了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崩万里长城的故事,具备了今天的刍形。
《周贤记》把故事搬到了燕国,孟姜名孟仲姿,杞梁变成杞良。杞良为逃筑城之役,误入孟超后园。
孟女仲姿正在洗澡,古人贞操观念极重,信守女儿之体只能为丈夫所见,故二人乃结为夫妻。后来杞良回到长城工地后被处死,埋尸长城之下,于是仲姿千里寻夫,哭崩长城,又于累累白骨中滴血验骨,终得丈夫遗骸云。
古代战争频仍,徭役繁重,征夫离妇之怨,乃为传统主题。汉末陈琳即有《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其后历代诗人皆有咏其事者。唐代诗僧贯休,则有《杞梁妻》,竟咏孟姜女哭长城之事。
其后这一题材乃进入许多诗人笔下,为这一故事的广为流布,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元代起,孟姜女的故事开始搬上舞台。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钟嗣成《录鬼簿》等对此均有记载。在这些戏曲中,孟姜转化成孟姜女,杞梁衍生出杞良、范杞良、万杞良、范希郎、范喜郎、万喜良、万熙良等名。
有幸,随舒城县文化馆的同志一起抢救性采集舒城民歌。舒城县春秋乡文冲村69岁的郭兴存老人演唱的一首民间小调《孟姜女》引起了我的注意。
原词是这样的: 正月梅花绽喧喧,家家户户过新年。人家夫妻团圆聚,我为明月缺半边。
二月兰草满山香,青草发芽好春光。蜜蜂嗡嗡把花采,哭得孟姜泪汪汪。
三月桃花是清明,双双燕子把窝悬。双来双去多欢喜,孟姜孤单只一人。
四月葫花白如霜,长城最苦我夫郎。一去不见回家转,没有书信纸一张。
五月榴花是端阳,站在门前望夫郎。来来往往人多少,不见夫主范杞梁。
六月荷花生池塘,洪水泛泛朝东淌。姑妹陪我找夫主,可怜死在半路上。
七月菱花映水乡,蚊虫轰轰如雷响。蚊虫宁吸奴身血,莫到长城咬夫郎。
八月桂花满园开,孤雁足下带霜来。奴同孤雁一样苦,棒打鸳鸯两分开。
九月菊花满院黄,菊花雕酒满缸香。厢房夫主来吃酒,恩爱夫妻未成双。
十月芦花甩蓬飘,霜打藤菜枯又老。长城天气多寒冷,奴夫无衣冷难熬。
冬月雪花漫天飞,丈夫一去没回归。奴家亲把寒衣送,不见丈夫死不回。
腊月腊梅好鲜香,想起家中二(老)爹娘。去年过年人四口,今少姑妹小孟姜。
想起爹娘泪汪汪,眼水汪汪顺腮淌。屈死姑妹多寒。
3 有关送寒衣的名句农历十月初一为传统鬼节。陕西风俗,是日给故去的亲人烧纸,曰送寒衣。当夜,西安街头可见处处烟火。地点多在离家最近的路口。据说是为了归来的先魂不至迷路。也有的直接去墓园坟前祭奠。为悼念亡灵,特摘辑寒衣节诗词若干:
七绝·寒衣节
青烟日落更黄昏,
路火千堆处处痕。
寄与亡魂焚币尽,
冥途冷远念家尊。
七绝 黯神伤
新麻裁出锦衣妆,
跪向西南黯神伤。
故人泉城且莫待,
满把纸钱寄冥乡。
七绝 寄哀思
街头今夜送寒衣,
亏欠亲情心自知。
忽忆人间房股事,
聊将一并寄哀思。
七律·寒衣节(十月初一)
从来此节无关我,今岁奈何煎碎心。
十字街头西北望,三更露下梦魂侵。
星因朔气寒椿树,儿送棉衣并羽衾。
化去纸钱时绕我,依依应是两牵襟。
七律 思故人
人间万事阴阳隔,但能前知不会痴。
悲苦自当君自晓,欢欣可共故人思。
悲泪但随寒衣寄,冷雾惟怯纸箔湿。
莫诉人间凄苦状,惹得离人泉下哭。
七 律 雪忧
鹅毛久见折天颜, 鸿雁何曾过北关。
怎奈雪娥扬海浪, 难为单橹破冰患。
寒衣可到孤门暖? 赋象依然百树弯。
袖手大言争桂魄, 襄王再莫恋巫山!
五言 寒衣节
幽明隔两界,
冷暖总凄凄。
处处焚火纸,
寒衣节的诗词寒衣节的诗词
家家送寒衣。
青烟升浩渺,
别绪入云霓。
旧貌应难忘,
慿谁问老衢?
寒 衣 节
总是在这样的日子
让灵魂相见
寒气从树梢而来
深入我们的内心
直至脚下的土地
-
踩着枯叶的脆响
在如水的夜凉里行走
我们的亲人在寒风里
衣衫单薄 形容枯槁
-
他们的天堂干净而冷
是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寒衣节的诗词文章寒衣节的诗词出自
我们只能在梦里伸手
与他们相握
在若有如无中寄托我们
的爱和忧伤
-
他们含辛茹苦
留下我们在这个世界
延续梦想 留下我们
在寒冷到来的时候
为他们送上御寒的衣裳
-
我们的亲人付出生命
付出大爱
我们的亲人索取简单
简单的一些纸张
然后是纸张的火苗
在火苗里教育我们
怎样把亲情
温习 铺张
-
-送 寒 衣 (之二)
-风,卷起十月的伤痛
漫过山川 河流
从故乡一路赶来
听的见父亲沉重的脚步和
母亲轻轻的咳嗽
城市的高楼被
泥土的味道熏染
-
满街的花花绿绿
是要送给亲人的寒衣
虔诚地捧在手里
仿佛触摸到了他们
寒衣节的诗词默认分类
冰凉的身体
-
我们的亲人总是
逆光而行 在太阳的背面
隐藏他们的艰难和奢望
在无月的今夜赶来
和我们无语相对
-
夜已沉静
谁在和着一支伤感的曲子
迎风念诵虔诚的经文
点燃纸张,让温暖
镶裹那些美丽的衣裳
阵阵火苗象一只只
快乐的鸟儿
向着父母的家园飞翔
4 小学三年级作文神秘的礼物230字神秘的礼物 “上课了,上课了!同学们快进来吧!”听见老师的叫声,我们马上收了玩的心思,一溜烟跑进教室里。
老师为了引题,就问我们:“同学们,你们在寒假里都收到了什么礼物呢?”听了这话,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有的说自己得了许多许多压岁钱,有的说自己得了玩具……老师又对大家说:“新学期开始了,老师也送你们一件礼物!”说完,便从讲台里拿出了一个盒子:“大家猜猜,这里面是什么呢?” 听了这话,同学们立刻睁大眼睛,仔细观察这个盒子。
我一看,这不是装MP3的盒子吗?我正准备举手,老师又插了一句:“别看这是装MP3的盒子,这里面装的可不是MP3哦!” 这时,同学们的眼睛瞪得更大了,我们七嘴八舌的猜,老师总是笑而不答。无论是猜对还是猜错,老师就是不说。
哎!要是我有法里就好了! 老师看我们总是猜不出来,就说:“你们只要把刚才的过程写清楚,写精彩,你们就有机会上来看看。不过,必须得写好,有许多人支持才能看。”
话刚说完,赵格初、朱叶和欧阳兴自告奋勇地上来读作文。经过一番评论,朱叶最终获得了看礼物的机会。
这时,她是又高兴又紧张,还很迫不及待。不虎恭港枷蕃磺歌委攻莲过,老师说看了后不能告诉别人,我又失望了。
因为,我好想知道老师要给我什么礼物呀! 盒子打开了,我一个劲儿地往上涌,好想偷看一眼。可是,最终没能得手。
只见朱叶看完后喜笑颜开,还很惊奇呢!我们又开始了议论:里面究竟有什么呢? 经过这次,同学们都改变了想法,有的说是尺子,有的说是笔。这个神秘礼物引起了我们每个人的好奇心,而且是越猜越着急,我的手紧紧地捏着,心扑通扑通地乱跳,好期待呀! 于是,老师又点了六个同学上来读作文,最终李泽昊和冯悦被选中了。
看着他们那紧张又期待的样子,我的心情也随着他们起伏着。 打开盒子之前,老师让他们掂了掂盒子,李泽昊猜是盒子套盒子,冯悦猜是计算器,老师慢慢地打开了盒子,这时,我真希望站在讲台上的我呀! 盒子打开了,李泽昊看了后张大嘴巴,舌头都伸出来了,非常惊奇。
冯悦看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我想,应该是一个非常珍贵的东西吧!这时,大家又开始了议论。
同学们有的说是手机,有的说是笔盒,有的说是掌上电脑。可老师总是不告诉我们谜底,可急死我了,我真的好想看看老师给我们的礼物呀! 最终,老师揭开了谜底,原来是镜子呀!可是,老师怎么会喜欢镜子呢?难道老师也爱美? 于是,老师把镜子放在我们跟前,我们恍然大悟。
原来,老师喜欢的是我们呀!因为镜子里照的是我们,老师希望我们能成为有用的人才,为祖国做贡献! 老师,我想对您说:“我不会辜负您的希望的!”。
5 小学三年级作文《送灯笼》正月十五点灯笼是我国的传统习俗,爸爸告诉我,他们小时候,没有卖灯笼的,都是自己做灯笼,我感觉很不可思议,灯笼有方的,有圆的,既要安全,又要美观,怎么做呢?于是,我就缠着爸爸教我做灯笼。
爸爸说:“做灯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认真,还要准备一块木板,一些铁丝和一张红纸。”
等材料准备齐了,爸爸让我先把木板的四个角钻上小洞,小洞钻好后,再把铁丝固定在木板的小洞上,把四根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在红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画,把它弯成圆筒,套在铁丝围成的支架外边,用胶带或胶水粘牢,就成了一盏灯笼了。爸爸说:“为了安全,我们还要在这个圆筒的上边,用铁丝挽一个扣,等蜡烛点燃的时候,用小棍挑着,以免烧着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终于做成了一盏灯笼,爸爸一个劲地挑我的毛病:这根铁丝短,那根铁丝长,纸粘歪了……可我一点也听不进去,只顾自我陶醉呢!我第一次做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我迫不及待地点燃蜡烛,烛光红彤彤的,清晰地映出我画的图案,我高叫着“成功了!我成功了!”小朋友们都围在我身边,用羡慕的眼光看着我做的灯笼,我心里充满了自豪感,因为自己做的灯笼哪里都买不到!
大家也来动手做一做吧,拿着自己做的灯笼上街走一走,一定很有趣。
送寒衣怀念父母的话有:
1、寒衣节,想起父母在世时的温暖,愿他们在天堂安好。
2、寒衣节,愿已故的父母得到安宁,让我用思念和回忆温暖每一个寒冷的夜晚。
3、寒衣节,怀念父母的怀抱和温暖,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不再受寒冷侵袭。
4、寒衣节,思念已故的父母,愿他们的爱永远陪伴我度过人生的每一个寒冬。
5、寒衣节,怀念父母的慈爱和教诲,愿他们在天堂得到永恒的安息。
6、寒衣节,献上一份思念和感恩,愿已故的父母在天堂里不再感到寒冷和孤独。
7、寒衣节,思念父母的心情无法言表,愿他们在天堂里享受无尽的温暖和幸福。
8、寒衣节,怀念父母在世时的点滴,愿他们在天堂里得到最美好的照顾和关怀。
9、寒衣节,献上一份心意和思念,愿已故的父母在天堂里得到永恒的安宁和幸福。
10、寒衣节,怀念父母的爱和关怀,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不再感到寒冷和孤单。
先说已经去世的人,然后说珍惜身边人。给故人送寒衣在进行描写的时候,要先写出对于故人也就是已经去世的人的悼念和缅怀,然后再去说明要珍惜自己的身边人,这样才更能体现出自己的情感。比如说逝者已逝,唯有缅怀,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多花点时间陪陪他们,别留下让自己遗憾的事。
导语:寒衣节原来是给已经故去的亲人,送去过冬的寒衣,将纸衣烧毁就有有阴间的邮差送到地府给指定的人。后来,烧寒衣的习俗演变为烧包袱,包袱里面装上纸衣金银财宝,或者手机,手表,等物品供先人享用。但是烧包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寒衣节烧包袱书写格式,如果写错了那么就不知道给谁了。现在我们来看看烧包袱封面怎么写的。
寒衣节烧包袱书写格式 烧包袱封面怎么写
寒衣节烧纸
写包袱
正面共分四行由右至左竖排,写给祖人的格式,依次写"中元化袱 包"、"上奉"、"故祖考 公 老大人收"、"孙 曾孙 玄孙 祀";如果死者的儿子活着,写包袱时称呼、落款以儿子为主。即:依次写"中元化袱 包"、"上奉"、"故考 公 老大人收"、"男 率孙 曾孙 玄孙 祀"。包袱的背面写上"封"字。如若不能到坟前供祭,那就在外地焚化包袱,包袱就要送几个给"力夫",包袱正面写"力夫"二字即可。
包袱的反面都只写一个字:封。草体,压着折纸的缝写,代表封口,在邮寄的路上不要让别人拿了去。有说法就是包袱背面除了写“封”字,还要写上亡故的地点,详细程度类似邮递,但无须具体门牌。
烧包袱的称谓
例如
寒衣寄钱
故显考某府讳某某老大人
魂下受用
即日化
子 某某某 某某某
孙
媳 某氏 某某某
如果是给故去的母亲写包袱,中间一行则改为“故显妣某府某老孺人”。
其右上角的“中元寄钱”,讲的是烧包袱寄钱的原由、时间。人刚死,烧包袱过去,谓伴棺寄钱;正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烧包袱过去,分别为“元旦寄钱”、“端阳寄钱”、“中元寄钱”、“中秋寄钱”。
烧包袱称谓说明
中间的那一行,是包袱的主体部分,注明收钱人的称谓、姓名。“故”,死也。“显考”、“显妣”是父亲、母亲的敬称,至于父母是否“显”过,并不重要。如果是孙辈给祖辈烧包袱寄钱,则要写“显祖考”、“显祖妣”。“某府”,表明是某家的事。“讳”要朝右挪半个字,上辈人的名字,是不能随便说随便写的。男的接着写名讳。女的写姓氏即可,不写名字。我的祖母那一辈女人也没有学名,只有小名。而母亲的小名,子女并不一定知道的。“老大人”、“老孺人”,是再一次的敬称。无论死者生前是何身份,一律“大人”、“孺人”称呼,这是公平的。阴间与阳间价值取向不一,乞丐死后可能升天,王公大臣死后可能就要下地狱。
“魂下受用”,让人看到晚辈跪在逝者魂灵前,双手捧钱高举过头顶,孝顺地呈上。
落款看似后人名字的罗列,其实并不简单。男人的配偶只能写姓氏,即使有姓有名也只能写姓氏。未出嫁的女儿、孙女可以写名字,但出嫁后成了别人家的人,就不能再写了。
伴随邮给收件人大批包袱的同时,人们还会写上一两个特殊的包袱,正面中间写“地盘业主 孤魂野鬼”,右侧写“魂下受用”。
什么是烧包袱
寒衣节包袱
烧包袱又称烧包裹,是中国民间祭祀祖先的一种形式。老北京的风俗,每逢清明、中元、寒衣节,为表“思时之敬”,大都给死去的宗亲上坟烧纸。但是有的由于某些原因不能上坟的,就以烧包袱代之。
寒衣节思念亲人的句子有:
1、亲爱的家人,虽然阴阳相隔,但我的思念永不间断。
2、母亲,寒衣节到了,我在远方为您送去最深的思念。
3、父亲,您的离去让我思念不已,寒衣节我要为您送去关怀和祝福。
4、亲爱的奶奶,寒衣节来临,我为您送去温暖的祝福,愿您在天堂安好。
5、兄弟姐妹们,寒衣节到了,我想你们了,愿你们一切安好。
6、亲爱的外婆,寒衣节是您的日子,我想念您,愿您在天堂温暖如春。
7、父母亲,寒衣节将至,我想念你们,愿你们在另一个世界幸福安康。
8、亲爱的爷爷,您离开我们已经很久了,但您的爱和教诲一直在我心中,寒衣节我要为您祈祷和祝福。
9、愿寒衣节带去我对已故亲人的思念和祝福,愿他们在天堂得到温暖和安宁。
10、亲爱的家人,寒衣节到了,我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想你们了,愿我们的思念如同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彼此的心灵。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