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对农村孩子真的有用吗?

孩子 0 75

上大学对农村孩子真的有用吗?,第1张

上大学对农村孩子真的有用吗?
导读:上大学到底给农村孩子带来了什么。我认为这个是给农村孩子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他们有机会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获得更多的更好的发展平台。只要自己努力付出,很有可能会有回报。我认为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上大学真的是对他们很重要,因为他们要想实现自己的

上大学到底给农村孩子带来了什么。

我认为这个是给农村孩子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他们有机会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获得更多的更好的发展平台。只要自己努力付出,很有可能会有回报。

我认为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上大学真的是对他们很重要,因为他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样的机会是非常的有助于他们实现并走捷径。因为他们没有更多的人脉资源。更多的是从上大学开始,因为在大学可以认识更多的人,拓展人脉。而且有更多的更好的机会,发展自己,只要自己努力自己优秀,那么总会有机会的。对他们来说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捷径。所以他们应该要珍惜这样的机会,好好学习,珍惜大好时光。钻研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专业技能,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不仅是对农村孩子,对一般的城市孩子也是一样的。上大学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出路,能学到专业的知识,有更好的开阔视野的机会。如果好好把握,真的会有很好的前途。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请您点赞,加关注,谢谢。

大学生是很多,但是,看你上的是什么大学来说,农村的孩子,如果你不读书,那就只能打工或者说是做生意,现在 社会 竞争力大,有文化总比没文化好,最起码选择的机会多一些。你看现在的父母,那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读好书的。

虽然满街上都是大学生,况且岀现了很多廉价的大学生,但农村穷人的孩子念书仍然有效,决不过时。

穷人家的孩子只有念书才能改变命运,才能在 社会 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学无术更没岀息,就会被 社会 所淘汰。

现在的 社会 就是人才的竟争,知识的竟争,只有掌握了先进的文化,才能取得成功,好的命运总是掌握在具有文化知识的人的手中。

那些有幸走过独木桥,幸运走出象牙塔的所谓天之娇子,都能成功成材吗?我看未必!你们扪心自问,四年的大学你们是否珍惜?你们真的在风霜里结好种子了吗?

奉劝那些农村穷人孩子念书还是有用的,成功的路千万条,不读书没文化不行,学习不止上大学这一条路,你可以学知识,学技能,技不压身,到那都有用武之地,是金子总会发光!

5O年前,是个中学毕业,就可以当老师。这说明,大家起点底。

现在,全民学历提高,其实还是那些岗位。加上岗位处于饱和状态。所以满街都是大学生,不足为奇。现在的大学生相当于50年前小学毕业那个层次。全民知识水平提高了。

总之,以前你是农民,大家顶多小学毕业,都相差无几;今天你是研究生,大家也都是大学生了,都相差无几!而岗位还是那些岗位!

懂否?所以,以后公务员岗位要改革了。

我觉得有用,不读书,穷人的孩子就连“满街上”的一员都成不了与以往不同,现在读书已经不是为了出人头地,只是为了寻找一份职业,读书成为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否则连电脑都不会使,连手机都不会用

不读书你想让世世代代做“农民工”吗?

大学生满大街都是,学霸寥寥无几,国家级研究所,重点大学,高新技术大企业,求贤若渴,招聘广告常年挂在网上。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现在的大学生确实比往年多了些,但远没达到满大街都是大学生的程度。

即使有一天达到满大街都是大学生的程度,农村穷人的孩子更要读书,否则他们将是无知识的人。

家贫子读书,任何时候读书都是有用的。

大学生流落街头没有回到家乡,是农村发展缓慢的的重要原因,农民辛辛苦苦把孩子培养成才,结果他们却远赴他乡,把知识、青春献给了发展迅猛的大城市,这是农民的悲哀,同时也说明,读书有用。

发展迅猛的大城市,也是从农村演变而来的,离开了知识、文化,不可能有发展。

我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相信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但是,农民勒紧裤腰带把孩子送入大学,等到他们个个学富五车之后,既没有光宗耀祖,也不回报家乡,而是带着满腹经纶去到发达的城市。

本来就落后的农村,留不住有知识的青年,怎么发展得起来呢?农民没知识,农业不敢创新,产业结构不去改变,祖祖辈辈靠着落后的思想与天地斗,永远不可能翻身之日了。

第一:农民教育孩子简单粗暴,以后好好读书,出去找个好工作

我们隔壁有一个小山沟,里面有10来户人家,有一户人家生了3个儿子,老大读书很用功,毕业后就进了一家上市企业做翻译,听人讲他精通6个国家的语言,整天在天上飞来飞去的。

据说,他们公司是做农业肥料的,按道理这与农业有很大的关系呀,可是他的家乡从来没有享受过他的回报。

我从农村走出来,父母亲从小就灌输“多读点书,以后去找个好工作,不要再回来搬泥巴饼子”,这种思想在我们的骨子里,已经根深蒂固了。

恢复高考之后,作为我们的父辈,深知传统农耕是没办法摆脱“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命运的,累死累活都想要子女进入大学,找一个轻松点的工作。

就算是到了现在,你去到农村,80后、90后的年轻人,照样有这种思想。

在农民的骨子里,只能读书才能改变命运,而只有“外面”的工作才会发家致富,才会有出头之日。正是这种对“外面”事物的美好憧憬和向往,再加上打工潮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在“外面”赚得比农村要多。

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就连从没有上过学的放牛娃都很清楚,试问:哪个大学生愿意回到落后的农村去呢?

在农村,年轻人越来越少,好不容易上了大学、大专、职校等这一类的年轻人,也不会回去,留在农村的依然是思想落后、保守、传统的老一辈,就算有那么一些新时代的年轻人,他们也不会轻松尝试改变。在外面打工赚了钱,不是自己买车,就是重建房子,改善自己的生活起居。

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农村穷人的孩子读书,能改变他自己的命运就已经祖上烧高香了,所以,他们只能挤身在大城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创造新的机会。

第二:大学生天生好高骛远,宁可在他乡捡垃圾,也不愿回到农村

张二哥有三个孩子,老大憨厚老实,总是被人取笑,现在40多岁了还是没有娶亲,老二天生贪玩,游手好闲;于是,他勒紧裤腰带把老三送入大学,连续几年,年夜饭桌上连一片肉都舍不得吃,把家里所有的钱都给了老三。

老三毕业后没有分配到工作,也不愿意回去参加考试,而是跑到去外地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要闯一闯,可他一闯就是3年,干工地进工厂,做普工跑外卖,后来可能是自己已疲惫了吧,又去工地做钢筋了。

满街是大学生,与高校扩招有很大的关系。再加上,大学生天生好高骛远,拈轻怕重,稍微不体面的工作就要拒绝,在他们看来,自己是个“人才”,殊不知这个时代人人都是人才。

20年前,大学生是个稀有之物,15年前也是抢手货,10年前就没什么优势,到了今天,大学生就是个相对光鲜的名词罢了。而在它光鲜的另一面,依然拖着一张拈轻怕重的皮囊。

农村的确很穷,各种条件、配套都跟不上,发展需要很漫长的努力,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但这些基本条件,似乎永远不是大学生能担待得了的。

他们宁可在外面风餐露宿,也不愿意回到家乡献计献策,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大学生与普通人没什么区别。

第三:教育体制斗不过企业高薪

企业招人,开口就是211,985,英语四六级,托福雅思。这样的人只有高校能找到,这就注定了普通大学生配角的命运。

你学习再好,再优秀,但是你输在了起点,农村人骨子里的自卑,普通大学的阴影,在名企、名校、名师的面前,处处是弱项,根本不可能找到好的工作,再加上,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而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毕业就面临失业。

企业招人,要能力拔尖的,大学生求职,要高薪体面的,这是两股不同方向的力量,想要拧成一股绳,那就需要长时间的磨合、适应,可是输的往往是浮躁的大学生。

可以说企业不缺人,他们想要招人,轻而易举的事。但大学生就不行,就算满腹经纶那也是纸上谈兵,空壳子,想要找到工作,还是很难的。看上去,就业与求职是双向选择,但实际上,大学生是被动的。

特别是现在的一些大学,只有半天课,并且全是些理论知识,没有实践活动,如果自己在校除了上课以外,那四年之后基本是个废人,也许连写字都写不工整了。大学,对有些大学生而言,是一个安乐窝,这样人毕业后怎么可能找到工作呢?

中国的大学实在太多了,只要有钱,你就能找到大学可上,但是这些孩子永远不会明白,上大学上意义何在,目的何在,就知道那是大学,是他心目中光宗耀的殿堂。

第四:书本知识干不过商业大佬

大学毕业就像新生婴儿,具备人的功能,却没有自生能力。

现在大学生很多,学校不分配工作,那就是自生自灭,可是大学生本人没有这种意识。

毕业后,回农村吧,感觉很没面子,去大企业吧人家又看不上他们。只好随着打工潮,工地、工厂、货运、家政、临工、外卖等等,说得好听点是为了混口饭吃,说难听一点,是被现实逼得无路可走。

四年,如果他们真的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好好地用课余时间,进入 社会 去实践,去历练自己,那么四年后的他们,不可能为一日三餐而苦恼。

但, 社会 终究是 社会 ,公司有公司的要求,在薪酬体系面前,没有能力就是没有能力,任何一个公司,不可能因为你是大学生而网开一面。

虽然就业很残酷,现实很无奈,但农村人,能读书还是要去读书,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人这一辈子:要么你被人器重,要么你善待他人。千万不要活在上不上下不下的混沌中。

结合我自己多年的经验,给农村大学生三个建议:

第一:大学的课很少,那就把课余时间用起来,去 社会 锻炼锻炼

哪怕是发传单,端盆子,总比你在大学睡四年要强。

人的双手,是用于劳动的,不是是躯体的配饰。把自己从大学宿舍中解放出来,放到 社会 上去,只要勤于劳劳动,你才能体验到生活的不易,企业的不易,就业的不易,只有在这种残酷的现实面前,你才可能去创造更多的机会,争取更多的机会,你要在大学睡了四年,毕业时跟瘫痪没什么两样。

第二:放下架子,赚钱养家

大学毕业,已经成年了,在旧时 社会 ,那就是谈婚论嫁的年龄,娶妻生子。虽然今天的时代很开阔,提倡晚婚,但至少要懂得“赚钱养家”的担当责任。

今天的大学生已经不是什么优势了,它只是个代名词,回到出生你的农村它可能是一种骄傲,但在城市,它与老百姓没什么两样。说得直白一点,如果你兜里没钱,遇到困难还不敢一肩担起,你有什么资格去挑三捡四呢?、

有一份工作,就已经很不错了,至少你不用再去花父母亲的钱,能在大城市活下去,活着就是在创造机会。

第三:建议回到家乡,尝试新农业

外面的就业形势太严峻,在名师名校的冲击下,普通大学生真的没有机会了,与其在外漂上三五年,过着普通工人的生活,不如把这三五年用到自己的老家去,把祖上那一亩三分地用起来,带动户老乡亲,尝试新型农业,调整种植结构,也许,你在大学的知识还能为家乡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总结:农村穷人家的孩子,不但要读书,还要奋发图强,多读书。不管是出来在500强企业就职,还是与普通老百姓一样在街头奔忙,或者回到自己的家乡,有知识、有文化,发展起来会更顺利一些。

大学生多,证明我国人们文化水平高,知识面广了,各行各业都在迅速发展,改革开放后,国家繁荣,大学是中坚力量,技术创新的核心。因而今后国家的发展,发达更加需要大学生,许多行业,只有大学生才能胜任,因而农村的孩子出路只能上大学,读好书,国家建设非常需大学生,农民都为了将来,都争着送孩子上学,希望考上大学,走出农门,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也是改变农家贫困的出路。

今后农村愈来愈实现高效农业,现代化耕作和科学管理,必须是大学生管理,用电脑操作,电气化,自动化养殖,连喷药都需要无人机,许多技木必须大学毕业生才能撑握,使用,农村大学生更有用武之地,因而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农民非常被动,只能从事体力劳动,依靠落后的生产力,辛苦而收入微薄,永远是耕地,看牛,农耕生活。

别看现在大学生多了就说不用论,国家今后更加发展,强大,各行各业也更加繁荣,需要大量大学生,需要大量知识人才。八十年代一穷二白,中国数来数去只是农业,工业,筒陋医学,现在电讯,电气,商业,服务等等象雨后春笋出现,又衍生出许许多多行业,就业前景,机会遍地开花,因而只要有知识,技术,学有所成,何愁没有就业,何愁没有工作,何愁没有钱挣。

例建楼房,不仅筑墙,批挡,还要水电,消防,装璜,设计,营销等技术含高人才,因而大学生 社会 永远需求,而不是学而不用论。

条条道路通罗马,千万行业等有知识的大学去工作和创新,不论城市和乡村缺的不是工作,缺的是知识,技术,管理优质人才,因而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对 社会 永远有用,是非常有前途的人才。

要是没有读书,今后找工作更难,找好工作是海底捞针,难上加难,只能靠体力搬砖,靠敏捷送外卖了,快递,挣那辛苦钱。

现在农民认识不论多辛苦,鸡,都要挣钱送孩子上大学,孩子今后可以是教师,工程师,医生,科学家,政治家,这是农民的唯一出路,因而没有那个农民不想送孩子读书,考大学,而让孩子在家放牛,满身汗水挥锄一生。

当前农民最大的愿望送孩子读书,考上大学,学有所成,自己孩子成为对 社会 做出卓越贡献优秀人才,那农民此生无憾,为自己的孩子越来越出息而感到自豪而骄傲,辛苦送孩子读书值得,也心满意足。

对我来说,读了大学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善待自己。在以后生活当中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己的梦想跳出那个不理想的生活圈子。在自己的中年时候,不会抱怨另一半,天天卖惨,而是有自己的事业。因为在农村教育资源,毕竟是很缺乏的,所以很多学习的孩子,他看到的天地视野没那么广阔。身处在农村虽然有风有水,但是没有那么先进的科技,先进的多媒体。骄傲的孩子有一颗骄傲的心,他想飞的更高,所以上大学就是他从家乡到与外界连接的最好的途径。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家乡是内蒙古的,但是,因为大学,他成功的从家乡里面走了出来,到大城市打拼工作,他的这样一份刻苦执着,让他在北京有了立足之地,获得了央视名葵,众人赞赏!大学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就是镀金的吧!镀上知识的金,一瞬间,让自己的未来身上发光!自然也符合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更好的工作机会,教育机会,人生坦荡荡在农村考不上大学,可能也只能回家种地或者知识的金,一瞬间,让自己的未来身上发光!自然也符合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更好的工作机会,教育机人生坦荡荡

上大学,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是改变命运的一个机会,一个大跳板。

面朝黄土背朝天,祖祖辈辈和土地打交道的农民,真的很辛苦,也真的没有太多的路给孩子选择。

一没有靠山,二没有背景,农村孩子想有一片天地属于自己,必须靠自己去努力。

上大学,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武装头脑,还可以结识天南地北的同学朋友,将来在创业的路上,可能会有人助你一臂之力。

上大学,接触到更为广阔的天地,增加更多的见识,也可以得到更多的机会。

跳出农门,让自己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会更加的丰富自己,补充自己的大脑,还可以让自己接触到更多的更高一级的对自己有帮助的朋友。

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有人说,一出校门,都没用。那是瞎说!古往今来,功成名就的,做成大事儿的,大都是读过更多书的人。

掌握了更多的知识,为你的未来。多了一道事业成功的门。要想有大一点的成就,肚子里没有那么多的墨水,很难成就。

所以。农村的孩子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争取在学业上有所成绩,学到更多。因为你没有后台没有背景,助你事业成功的人不多。要靠自己。

所以,必须努力,农村的孩子,走进大学是你成功的最佳捷径!高中的时候就看见热搜上有取消高考,高考不公平啊这些个词条,我当时往下翻翻就看见一个博主的观点,特别认同,观点核心就是高考是我们唯一能与资本“抗衡”的一个机会(抗衡可能这里用的不是太妥当),是一条公平且能让我们出人头地的路。可能高中的时候我只是观点上的认同,也觉得不都是地球人,有什么太大差别??但到了大学,才真真正正的体会与那些出生在一二线城市,生活富庶的孩子相比,从农村出来的孩子确实与他们存在差距。

(这里没有贬低的意思,我本人也是农村出来的,上了一个好一点的大学,发这篇文章只是因为最近看到了网友关于“上大学到底给农村孩子带来了什么”这一话题的讨论,以下仅是我关于这个话题的一些看法。)

我承认上大学给了农村孩子一个趴在井沿边看一眼外面世界的机会,但是对于大多数农村大学生来讲受限于自身家庭背景,无法实现阶层跨越,最终还是掉进井里。

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着各种社会压力,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走出来的大学生,他们在学校里被灌输着强者为尊的思想,学生时代学习成绩好就会受到欢迎,考试成绩衡量着优劣。

进入社会后,他们自然想着比别人成功,此时成功的标准变成了财富,因此他们要努力打工,想在大城市买套房子留下来,追求着世俗的成功。

他们能体会到社会的不公,无论如何努力,底层人靠着自己拿命换来的钱,都没有接盘大城市房价的机会,稍一抱怨,食利阶层还指责你是不够努力。

读书时也许会被刘强东逆袭的故事所激励,一时成为自己学习的动力,但是他们读大学后才明白能通过努力成为富豪的农村孩子,寥若晨星。

大学同一个寝室里,就有中产家庭的孩子,他们无忧无虑,不愁着毕业找工作,心里没有落差是不可能的。

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孩子,只要不是太挑剔,找到一份好工作不算太难,需要乐观一点,能摆脱掉在地里刨食的命运,就已经是一种成功。在大城市没有留下来的希望,就回到小城市生活,也未尝不可,心态躺平了,还能做一只快乐的小青蛙。

我觉得最可悲的是,很多人见识过繁华世界后,便滋生出太多的物质欲望,可却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他们被世俗价值观所累,觉得自己读过大学就理应比那些没学历的儿时玩伴成功,追求自己能力之外的物质生活,认同鸡娃教育观念,他们想卷赢别人,牺牲自己的健康换金钱,活在无尽的焦虑之中。

再有就是一些其他人的言论,当你上大学时,你的邻居,你的各种朋友,都会去吹嘘或者在明里暗里着说:上大学了,果然不一样啊,要不就是怎么怎么夸你特别厉害(我不否认夸奖里一定有一些是真诚鼓励的,但是相信我,嘲讽永远比夸奖多,就好比你遇到了一个比你厉害比你优秀的,嫉妒永远比赞扬比例大。)

不少读过大学的农村孩子,只是得到一个趴在井沿边看一眼的机会,误以为自己是井上之蛙, 殊不知还是摆脱不了井底的命运,这或许比一开始不趴井沿,一直待在井底里还要绝望。

总的来说,出身并不决定一切,世界永远会善待那些努力的人,这都21世纪了,网络这么发达,只要努力,赚不是更容易了嘛。

这个问题很有感触,因为我就是供三个大学生的妈妈,一个婆家侄子,俩个儿子。侄子第一个高考624分,进了重庆大学。在拿到通知书的那天,我激动的掉下了眼泪,做了一桌子菜,全家高兴的为他庆祝。

一年后,大儿子看到哥哥能考取,我为什么不能,一番拼搏后高考684分,超越当时的本科线130多分,但在选学校时俄语受限,没被录取想去的学校。

又过了两年,小儿子看到两个哥哥先后迈进大学的门槛,也不甘心落下,以580分考取山东理工大学。

孩子们虽然很争气,个个本科四年,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真是太困难了,每到伏假和年假结束开学的时候,都交一学期的学费,生活费,加上资料书纸真是一大笔钱。为凑这些钱东挪西借,甚至连卖肾卖血的心都有,别的说多了都是泪,。

要说值得不值得,我个人认为值得。在 社会 飞跃发展得今天,更体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学历也是个人招牌,不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去搬砖爬架子。要是没文化没学历也可能照样挣钱,但是工作强度不一样,生活质量也不一样!

一个农村家庭为了供三位大学生上学变得一贫如洗,是否值得?

当然值得,三个大学生哪,太值得了啊!

我们农村人的出路在哪里?几十年以前,农村的孩子们可以当兵入伍,可以学手艺,可以承包山地湖水,可以读书,出路还是算可以的,也算是比较公平的。

现在呢,似乎除了读书,已经别无他路了。要不就早早出去打工,过一辈子的打工仔生活,要不就还是先去当兵,两年退伍回来后再出去打工,另外还有别的好出路吗?

你们一个农村家庭,居然供读了三位大学生,真心不容易。真心为你们家感到骄傲,向你们家表示敬意。

俗话说,知识改变命运。农村人、农村家庭,就应该具有你们家的这种精神和力量,也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和力量,义无反顾地把孩子送上读书、学知识的道路,才有可能改变一家人祖祖辈辈贫穷的命运。

当然,我也明白,为了供读三位大学生,现在家里已经一贫如洗,目前的日子肯定不太好过。但请相信,这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一家人共同把这段最艰苦的时光熬过去,在不久的将来,等三位天之骄子都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家里的一切都会大大改观的,家里的日子也一定会好起来的。

想当年我们家也一样,哥哥妹妹也都挺聪明的,也都是可以成为读书的料的。可是,家里实在是太穷,穷到一个番薯几兄妹分开来吃的地步。为了供我读书,哥哥妹妹们都放弃了学习,早早都跑到外面去打工挣钱。

最后还好,我终算是没有辜负全家人的希望,从农村走出来了。可是,兄弟姐妹们却依还在农村。等大家都长大了、成家了,等我们现在都开始慢慢变老了,你始终还是会觉得,那是一份非常非常大的遗憾。只是那份遗憾,平素里,兄弟姐妹们都留在心里不说出来、心照不宣而已。

所以,你们家把三个孩子都供到了大学,这是很幸运的一件事,现在再穷也值得高兴,未来,一家人也不会留下任何遗憾。

大学生学费住宿费不太高,学校现在也有贫困生补助,助管助教工作。而且大学有许多空闲时间可以做兼职,寒暑假也可以兼职,农村孩子如果深知家庭环境的不易,完全可以自食其力。如果这三个孩子学习不佳,考上了三本,学费是挺多的。但是非一线城市学校的话,三个人每年学费最高三万加,完全靠家里资助,四年下来最高20万。现在一个农村家庭收入也大概这么多钱。但是换言之,三本毕业的学生找工作也不过如此。所以,如果读三本院校找不到好的工作不值得这些投入。

如果孩子争气,大学四年花销不了多少。毕业后选择读研也不用家里的资助。孩子可以自食其力靠能力找工作,走出农村,这种投资是完全可以的!

说说我们家情况,贫困县的贫困村。家里不够富裕,家里爸爸妈妈只有靠农活维持生计,我是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小我七岁的弟弟。我初中前成绩一直很好,公费考入县城重点中学,高考有些落差,上了二本院校,当初每年学费3500。大学前爸爸就开玩笑说给我启动资金自己去奔吧,当初拿着大概6000块钱去读大学,后来我成绩好,一直是专业第一,获得各种奖学金,国家奖学金8000,贫困生每年3000,励志奖学金5000,还有学校的奖学金大概1600。我空余时间去做助管,后来去外面做家教,由15一小时到后来的60一小时,毕业后我手里有几万块钱,除了补贴家用,我继续读研究生,得奖学金,做助教,依旧自食其力。研二时,弟弟高中毕业考上了三本学校,爸爸不用我出学费10000,生活费都是我出的,暑假我让弟弟出去找工作,一个假期能收入3000加,他平常也经常去做一些兼职。总之,家里不需要有太大负担。爸爸妈妈一直很知足。

当然值得我就是为了俩孩子做了一辈子生意都没钱的那种人,但是我不后悔,现在没有知识能干嘛将来孩子们有出息了比什么都好

“供养一个博士孩子,生生把父亲逼成了“野人”的新闻出来以后,可能很多城市人觉得有点夸张。我想说的是,“有钱人的世界穷人不懂”,同样,“穷人的生活有钱人也不太明白”。对于大多数农村家庭而言,父母都是务农或者从事季节性农民工,一天不干一天就没钱赚,有时候生病停工,不但一天的工钱没了,而且看病还要花钱,可以说很多农村家庭挣的每一分钱都血汗钱。这样经济条件方面本就捉襟见肘的农村家庭,再供养一个或几个大学生,无异于雪上加霜。那么,对于这些农村家庭为供养大学生导致家里雪上加霜、一贫如洗的事情,到底值不值得呢?对此,我觉得理清楚如下这三个关系,答案自然就有了:

一是理清楚“辛苦”与“心苦”的关系。

很多农村家庭,父母吃过了没有文化亏、受够了没有 社会 地位的苦,稍有远见的父母都能够认识到孩子的发展前途与现实的物质享受之间,孰轻孰重?题目中所提到的这个家庭,正是父母认识到了孩子的读书学习和长远前途的重要性,才会在家庭本不富裕的情况下,哪怕是砸锅卖铁、哪怕是倾其所有、哪怕是一贫如洗,也要让孩子读书学习考大学。三个孩子也不错,都很争气、考上了大学,我想这时父母为了供养孩子们上大学,虽然“辛苦”,但“心不苦”,父母是高兴和满足的。

二是理清楚“眼前”与“长远”的关系。

把有限的经济条件,用于投资家庭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本无可厚非,但物质条件的改善是“短期”的。而把有限的经济条件,用于投资孩子们读书学习上大学,等孩子们有了更高的学历、有了更强的生存能力,对于家庭物质条件的改善将是“长期”的。题目中的这对农村父母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情愿牺牲自己“短期”的物质享受,用来为孩子们的“长期”发展做努力,最终换来的也必将是家庭“长期”的美好未来。

三是理清楚“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是人生两种不同层次的追求。家庭的追求不同,带来的家庭发展方向和孩子们的发展前途也是不同的。有一些家庭,把眼前的物质生活看得很重,不愿意为孩子们的长远前途做出牺牲,只顾着和眼前的生活苟且。对于这种家庭,面对的将“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要面对一辈子的苟且。”而题目中的家庭,再辛苦两三年,等三个孩子大学毕业,父母不管是从“精神”上,还是从“物质”上都将是丰余而富足的。

其实,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哲学和辩证法,只有真正理清“舍与得”“长与短”等诸多方面的辩证关系,才能在关系人生与家庭的重大问题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可以肯定地讲,题目愿意付出家庭一贫如洗代价的父母换取三个孩子美好人生的父母,与那位把自己逼成野人换取孩子读取博士的父亲一样,都是值得受人尊敬的。

个人见解,不免有失偏颇,不对或不适当的地方,欢迎好友们留言批评指正和探讨交流。

“只要你们几姊妹好好读书,砸锅卖铁,甚至把房子卖了,我都会支持你们读书!”

这句话出自于一位生了三个孩子、老实巴交的父亲之口。想到祖祖辈辈耕田种地,辛勤劳作,家庭没有多大变化;于是,这位父亲终于在某一天的夜里,当着三个孩子的面噎出了这句令人听到之后、感到有些悲壮的话语。

这位父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普通得再不能普通了;可是,他心里明白,农民祖祖辈辈耕种庄稼是没有多大出息的。为了能改变家庭的面貌和孩子将来的命运,唯有读书才有出路。

当时,这位父亲的三个孩子正在读书;老大是男孩,老二、老三是女孩。老大和老二正在读高中,老三也正在面临中考。农村的家庭一下子有三个孩子读初中和高中,个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这位父亲心里最清楚。

由于家庭贫困,在三个孩子年幼时,孩子的母亲为了追求她心目中的幸福生活,抛夫离子远嫁了。孩子最需要母亲温暖怀抱的时候,却没有得到;而是在父亲既当爹又当妈的庇护下上的学。

好在有父亲对孩子的拉扯、孩子听话和学习努力。加上三个孩子听了父亲那句包裹着心血和泪水的话语之后,孩子们在学习上从未松懈过。一年之后,这位父亲的老大和老二分别考上了大学;老大报读的是医学类、老二报读了教育类;老三也考取了当地一所好的高中。

农村家庭一下子出了两位大学生,并且意味着孩子们将来不在田间地头、再操祖祖辈辈的旧业,还有可能会改变家庭的况景。此时,父亲应该高兴才是。可是,当这位父亲用颤抖的双手,捧着孩子们这张沉甸甸的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兴奋不了几天,背着孩子躲在黑暗中独自琢磨;此时,这位父亲刻满皱纹的脸陡然阴沉下来,他在酝酿下一个计划了。

这位父亲先为两个孩子在当地教育局办了“大学生入学贷款”,又带着幺女儿到县城报读了高中,三个孩子都去上学了,这位父亲就实施了他疯狂的计划。

由于种庄稼没有几个钱,并且钱来得慢;于是,这位已四十多岁的父亲通过熟人的引领,来到一个煤矿进洞挖煤。因为这位父亲干的是临时工,一到农忙时,他就从矿上回来把农活干完,然后又去继续挖煤。如此的反复劳作,终于为这位父亲带来了新的希望。

他的幺女儿高中毕业后,考取了省外的一所重点大学,并且还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学校送来的5万块钱的慰问金。按理说,幺女儿的学费不用愁了,可这位父亲把他的幺女儿送上入学之路以后,又开启了他一边干农活、一边进洞挖煤的生涯。

直到有两个孩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这位父亲才不乐意的停止了挖煤行动。几年后,工作的两个孩子也结上了婚,幺女儿也毕业参加了工作。儿子把他接到城里居住的那一天,这位父亲巡视着自己破烂不堪的老屋和曾经养活了一家人的土地,一步三回头的跟着孩子进城了。

这位父亲虽然没有兑现“砸锅卖铁,卖房子”的诺言,可他却用实际行动支持了三个孩子读书,并且孩子都能参加工作。后来有人问他:“老哥,盘娃娃读书,弄得家里一贫如洗,值当吗?”

这位父亲嘿嘿一笑:“值……值……值当……值当!”

我来给你讲一个我弟弟家的故事吧,弟弟有一双儿女,大的是女儿,小的是孩子。弟弟纯粹农民一个,因为要照顾孩子,他们没有出去打工,只在家乡打零工,主要是跟砖瓦匠包工头干小工,收入微薄。

可是,两个孩子都很喜欢读书,从上初中开始,弟弟就有点想把女儿拉下来回家帮着干活。不过我这大侄女从小就喜欢读书,怎么也不肯下来。我对弟弟的想法也是批评过多次,看到女儿成绩很好,而且特别上进,也就不再动这个心思了。

最困难的时期,是从女儿和儿子一个高三一个高一那年开始的,高中收费比较多,这两孩子,一节课都没补过,而且,初中就是在乡镇中学读的。因为乡镇没有高中,高中只能到县城就读,这样又多出了伙食费。

当时,我被借调到教育局,多次去高级中学,给两个孩子说情延缓缴费,多次给两孩子垫支费用。也多次把弟弟夫妻俩找到家里做工作,让他们坚持下去。

就在那一年,弟媳妇生病去南京做了一个手术,本来就没有积蓄的家庭,简直就是雪上加霜,他们这次真的打算放弃了。我坚决不允,千方百计为他们度过难关,千方百计鼓起他们的信心。

后来,孩子相继考上大学,幸亏有助学贷款,圆了他们的大学梦,女儿还勤工俭学、做家教,读完了研究生。男孩也本科大学毕业。这俩孩子,就业上从来就没遇到任何问题,农村的孩子,能吃苦,学的又扎实,没毕业就被签了。

回想侄女侄儿读高中读大学时,他们家在村里是被人嘲笑的对象,村上很多孩子初中没毕业就出去打工挣钱了,他们家两个却一直在花钱。人家盖起了楼房,弟弟家只有两家边房,连平房的住房都盖不起。

然而,现在,事实正在打脸那些嘲笑过弟弟家的人,侄儿和侄女分别在两家著名电气企业做研发工作,那些初中出去混,积攒多年钱盖的楼房,也就是侄女和侄儿一年的工资,换句话说,他们家如果想建房的话,一年可以建两座小洋楼。

但是,侄女和侄儿都说不建房,他们会在杭州买房,让爸妈一起过去,不再种田。仅从经济收入上来说,当初的一贫如洗,也是值得的。更何况,两个孩子地位,是那些混在农村的人无法相比的,他们已经成功地成为 社会 精英,脱离了 社会 底层。

故事讲完了,一个农村家庭,为了供三位大学生变得一贫如洗,值不值?大家应该有了答案了吧。是的,我弟弟家的经历,已经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所谓值得否,外人怎么看并不重要,实实在在付出的是供读三位大学生的家长。在他们在看来,能让三个都考上大学,这就是家族的荣耀,自己再辛苦也心甘情愿,因为这就是他们为人父母的精神追求。

我上五年级时,曾经有一段时间寄宿在我父亲的老师家里,父亲的老师就有三个孩子,个个成绩优秀,那时老大已经考上大学,老二上高中,老三在读初中。我父亲是老农民,可能让我借宿在他的老师家里,就想让我受到这个家庭的一些正面影响吧。

父亲的老师姓杨,在当时很贫困的农村地区,供一个大学生就很难了,更何况是供读三个。家里没有吃的,我父亲就从家里将粮食送去。甚至有一段时间,我听说杨老师为筹集大儿子上大学的学费竟然去卖血,那种震惊让我知道什么叫父母的伟大。

过了十几后,机缘巧合,有一次听说杨老师随儿女来到我所工作的城市里,跟着小儿子一起生活,就去拜访他们二老。聊到当年那么般辛苦和不容易,他们是否有过打退堂鼓的想法时,杨老师说,我们两口只一个心思,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孩子们都供读出来。

如今,很多人的观念变了,认为经济贫困再供读孩子上大学的家长是傻子,我不会这么看。凡是有远且的父母,都会重视供孩子读书上学,知识改变命运从来不会过时。只是有些人目光变短浅了,太功利化。因此说,对于题主所提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回答: 值得!

肯定是值得的!(对不起,我是含着泪水写完的)父母为了孩子有出息,就是砸锅卖铁也愿意,一个农村家庭能够培养出三个大学生,实属不易!可怜天下父母心,当孩子的能够理解吗?

我岳父也是在农村,家里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靠种庄稼和做一些副业,把三个孩子拉扯大,他们也懂得,万般天下唯有读书高的道理,为了把三位孩子供上大学,他们没有少吃苦。但现在看到孩子们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岳父母是骄傲和自豪的,你经常跟我们讲起,那时培养三个孩子读大学的不容易。

记得老大读高三那年,家里还有一个高一学生和初二学生,就是学费和生活费,一个农村家庭都很难承受,他们也想了很多办法挣钱,可是现实是残酷的。

高考前,家庭条件好的都给孩子买补脑产品,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我的大哥看着别人喝着三乐浆(价格昂贵的抗疲劳产品),回家向父母提要求,也要喝这种抗疲劳产品,父母苦于没有钱购买,就给孩子说:"我们家里现在锅都生锈了,家里都一个月没吃肉了,为了你高考,你看看你的弟妹,他们现在还穿着两年前买的衣服,脚上的黄布胶鞋也是别人送的,我们现在穿的,都是结婚时的衣服,你再看看这上面的补丁有多少?家里有钱不花在你们身上,花在谁身上呢?"

老大听了父亲的话说道:"要不我们去贷款来买肉吃,等我考上大学后,我来还贷款。"父亲听后说道:"是啊,我也想过去贷款,可我们现在家里一贫如洗,谁愿意给我们放款呢?"老大很不乐意了,很生气的说道:"家里这么穷,我不给你们当儿子了,我要给黄叔叔当儿子,他家里每天都有肉吃。"父母沉默了许久,含着眼泪继续说道:"我们现在不要和别人去比,等你们都考上大学,有出息了,一切都会好的,相信父母,你还有几个月就高考了,考上大学后,你是我们村里唯一的大学生,我好开口给别人借学费。"

老大听懂了父母的话,高考那年以642分的成绩,成为了该市的理科状元。学校领导、老师和亲朋好友都来祝贺,也收了不少货礼,解决了燃眉之急。后来弟妹读书,有了学习的榜样,奋起直追,也考入了理想的大学。

目前老大经过20年的拼搏努力,在某大型集团总公司任老总,老二也是西南片区的某项目负责人,小妹在某重点中学教书。

回想起一个农村家庭,能够供养三个有出息的孩子,的确不容易,父母为了孩子的发展,有苦不能说,有泪不轻弹,将毕生的爱与青春,奉献给了自己的孩子,看着这三棵幼苗茁壮成长,现已都成参天大树。

回想起以往的点点滴滴和现在孩子的现状,父母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是否值得这样做?请在评论区里发表看法。

这个问题似乎应该放在三个孩子毕业十年后再来回答更有说服力。

我身边正好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家三兄弟,上学时,家里确实一贫如洗,父母没有太多的能力,一辈子就靠种地来维持家庭,为了攒孩子的学费生活费,大冬天泡水田里挖莲藕,真的是苦不堪言。三个孩子上学穿的衣服,一定是班级里最差的,而且都是不断往下传,大哥穿完给二哥,二哥再传给小弟,直到不能再穿了,几乎没有新衣服,绝大部分都是别人送的。

好在三个孩子都争气,全部考上了大学,大哥出来得早,上了一所普通的本科院校西南石油大学,二哥稍弱,上了一所专科学校,小弟的成绩最好,上了重庆邮电大学的优势专业。大哥本科毕业后工作没两年就开始和同学创业,几年前已经成了小有规模的公司老板。很快老家的两间破茅草屋换成了三层小洋楼,在村里俨然成了地标建筑,老两口成了村里最悠闲自在的人。

小弟找了一家上市公司,收入也是不菲,目前在重庆也安家立业,二哥虽然差一点,但是在大哥和小弟的帮助下,也过的不错。

也许有人会说十年前和现在的情况不一样,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等。但是也要换一个角度来想,如果不读书,他们又能做什么?一定会很好么?相反上了大学有学历有知识,穷人的孩子也早当家,农村出来的孩子往往更懂得奋斗和珍惜机会,相信十年后的情况一定不会太差。

再说值不值得,最有发言权的一定是孩子的父母,他们无怨无悔地付出,为的就是孩子出人头地,既然三个孩子都上了大学,再苦再累相信他们也是心甘情愿的。

农村孩子读大学能改变命运吗?上大学究竟有多重要?首先上大学改变命运是很多农村学子的一个追求,好多家庭并不富裕,父母以种地为生,供养自己上学,也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将来不要再从事自己种地的命运。其实考上大学只是踏入了改变命运的道路,有考进211或985的,也有的是进了普通或艺术类院校,在学校期间真正的学好知识,在提高自己实践能力方面还需要更加努力才行。大部分的学子都可以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完成学业,并顺利进入一些不错的单位。想要出人头地,在工作岗位上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才有机会。所以个人认为光考上大学还不够,需要通过不断努力才可能改变自己命运。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或者准备好的人。

考上大学,对每个人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考大学前不管你有多优秀,都是未成年或刚成年阶段,不管你成年也好未成年也罢,至少你的人生经历不足,对一些人和事不理解或不懂,对一些事的处理方法过于简单,失败的概率较高。考上大学,让你比他人多了几年学习的时间,并且学习的深度、难度比起原来更有挑战性,毕业后走向社会,做事儿成功更有把握。新时代每个人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和方法很多,但在今后几十年中考上大学从而完成自身转型还是机不可失的基础性方法,而且大学毕业生改变自己的领域更广。考上大学不一定就是所谓的改变命运了,后期不努力什么都是《瞎扯淡》。要想改变命运,所走的每一步都得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努力。包括以后的工作生活等等,。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