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真的送了每个员工一套房吗?

员工 0 86

董明珠真的送了每个员工一套房吗?,第1张

董明珠真的送了每个员工一套房吗?
导读:是真的给员工送了一套房。说起公司福利,大家津津乐道的有华为、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公司。但说到住房这块,格力可以说是很给力了。早在今年初,董明珠就曾扬言要送员工“一人一套房”。一开始大家以为她只是为了留住人才,给员工“画饼充饥”。没想到,

是真的给员工送了一套房。

说起公司福利,大家津津乐道的有华为、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公司。但说到住房这块,格力可以说是很给力了。早在今年初,董明珠就曾扬言要送员工“一人一套房”。一开始大家以为她只是为了留住人才,给员工“画饼充饥”。没想到,她还真的说到做到。

据媒体报道,董明珠日前做客人民直播时表示,2016年,会在格力电器内部提出新要求,空调十年不准坏,如果十年内坏了,直接给消费者换新。同时还要提升员工薪酬福利,让员工没有后顾之忧地更投入在工作当中,目前正在构想建房,让每个员工都享受到两房一厅的待遇,回报他们对公司的贡献。

按董明珠的说法,她将为格力员工建房,“两房一厅,如果当员工以后的收入更高,有几千万的收入要买一个豪宅,也可以去。只要员工不走,在格力,这房子就属于员工。”不过,董明珠也说,只有员工在格力退休的时候,这套房子才真正给员工,“中途走了,房子肯定要收回。福利是为在格力付出的员工所做的贡献,给的回报。不是给中途离开的人的。”

据证券时报消息,格力电器首批人才公寓将启动建设,住宅精装交楼,员工拎包即可入住,董明珠送员工“一人一套房”承诺即将兑现。

据了解,首批人才公寓总建筑面积约为 278402 平方米,共 3180 套。其中 40 平方米的户型 473 套, 60 平方米的户型 2707 套。该公寓不但配幼儿园和地下车库,还配套一栋商业及邻里中心。目前,格力电器共有 85222 名员工。至于哪些员工才有资格入驻,格力方面称需等项目完成才会制定相关标准。

 在这篇文章中,马化腾先生从早期创业开始回顾,涉及创业公司的生存之道、QQ迅速发展起来的背后原因、推出微信前后他幕后的思考、他做产品的一手实操方法、投资Facebook与Instagram的总结以及他最大的担忧。

1

 创业维艰

 我在1998年注册了腾讯公司,当时父母都没有想到,他们说:“你这个书呆子还可以去开公司啊。”所以他们建议我找合伙人一起做,可以弥补自身的缺陷。

 我对产品比较在行,当时懂计算机的人不太懂通信,懂通信的人不太懂计算机,我刚好在这个跨界中间。张志东绝对是学霸,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很强。陈一丹是政府部门出来的,对政府接待、行政、法律很了解。曾李青长得就像老板,出去别人握手都先跟他握。我的名片只写工程师,不敢写总经理,怕人家觉得你们这公司玄乎了。

 当时在深圳,像腾讯这样的公司有上百家。我们的主要业务是为深圳电信、深圳联通和一些寻呼台做项目,副产品是QQ。QQ最早的名字叫「网络寻呼机」,最早的图标就是一个「BP机」。我们开发出来这个产品是想卖给别的运营商,可是价格一直谈不拢。

 产品在自己的手上,用户又疯涨,运营QQ所需的投入越来越大,没钱买服务器,这逼得我们很早就要想怎么有造血的能力。我们夜以继日地接一些琐碎活儿,为的是能够赚到一点点钱,用来养活QQ,比如我们要向通讯局交服务器托管费等。

 此外,我当时也四处去筹钱。找银行,银行说没听说过凭「注册用户数量」可以办抵押贷款的;与国内投资商谈,对方关心的大多是腾讯有多少台电脑和其他固定资产。1999年下半年,我拿着改了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开始寻找国外风险投资,最后碰到了IDG和盈科数码,他们给了我们400万美元。有了这笔资金,公司就买了20万兆的IBM服务器,那时放在桌上,心里别提有多美了。

 2001年的时候,前几名的互联网公司都上市赚钱了,QQ注册用户已经达到2亿,但缺乏现成的收费渠道,我们心里也很着急。这时候中国移动推出的「移动梦网」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状态。我想到通过与运营商走二八分账的协议实现业务增长(运营商20%,腾讯80%),2002年,移动QQ占到腾讯公司整体业务收入的70%。

 之后我们继续以较低的成本开展新业务,并且在新业务和功能方面,通过即时通讯增加客户粘性,而不是分散精力,因为这是我们和其他国外工具竞争的筹码。

 那时候MSN很强势,基本上大家认为QQ是死定的,只是什么时候死而已。但我们针对国内网络结构做了大量的优化。我们传文件很快,有聊天室,包括我们的头像是个性化的,口碑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讲这段历史,其实是为了说创业最开始的第一步是要生存,先能生存下来,但这也是最难的。你要创业的话,第一个想法是第一年的工资怎么办,你第一年的收入怎么着至少房租得交吧房租水电你能不能挣回来,这是一个很基本的东西,所以当时没有想那么多什么领导力的,因为这个公司能不能走下去都很难说,小企业的成功概率算下来是很低的。现在创业的这个条件比当年好的太多太多了,但是因为门槛低了,竞争也更加激烈。

 这里我也有两点建议供你参考:

 1)、创业初期一定要集中资源解决一个用户痛点。

 我几乎每周都会收到一些邮件,“马总,我有一个很好的想法,可以帮你创造100亿的利润,但我要面谈。”一般这些人想法都太大了,其实创业者就要将自己的想法聚焦一些。

 2)、留意跨界所产生的机会。

 现在我们提互联网+,谈论更多的是两个领域之间是否存在机会,那是蓝海,跨界的部分如果你两边都懂,就有很大机会。

2

 自我颠覆

 很多人说腾讯是最早拿到移动互联网门票的公司,指的就是微信。微信的确是唯一一个在手机上开始做的,并且是以手机为主的,这在以前是不多见的。

 以前都是在传统互联网上做好,换掉屏幕,转到手机上。但微信反其道而行之,为什么反而特别有魅力呢因为这个产品让我们看到很多独特的体验。它充分利用手机和PC的区别,把移动端变成人随身的一个器官。

 微信的诞生源自于腾讯的危机感,因为微博的出现,还是从社交切入,对于腾讯来说是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当时腾讯内部有3个团队报名做一款能够对抗微博、能够解决PC到移动端的产品,最后一个团队做出来了微信。

 坦白讲,微信这个产品出来,如果说不在腾讯,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话,是在另外一个公司,那我们可能根本就挡不住。回过头来看,生死关头其实就是一两个月,那时候我们几个核心的高管天天泡在上面,研究产品。

 微信的第一个版本没有做通信录匹配,当时中国联通说你做了,就触红线了。那好吧,不匹配,然后出来的东西就好像一个阉割版的QQ,没有意思。即便这样,正在广西、云南开会的中国移动知道了也立刻打电话给QQ无线说,这个东西谁做都可以,腾讯做就不行,我们在别的地方要惩罚你。

 后来市场竞争起来了,国内出现了好几家同类产品,我说不行了,不管了惩罚也要做,于是通信录便加进来了。这样用户加入微信之后,看到有好朋友冒出来,互动就高了。

 因为这些缘故工信部压力很大。我就问工信部,我说如果你能出一个命令禁止微信也可以,我还有手机QQ,我不怕。但是封掉微信,国外的那些软件就进来做了。

 微信做起来后,有件事情让我感触很大,原来我们有一款老游戏,是单独的一款手机游戏,叫节奏大师,是音乐类的,已经上线一年多了,日活跃70万,一放到微信上立刻变成1700万,这就是社交的力量。

 经历了这些危机和转型之后,我有一个比较大的感悟,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企业表面看似好像牢不可破,其实都有大的危机,稍微把握不住这个社会的趋势,就非常危险,之前积累的东西就很可能灰飞烟灭了。

 很多人问我潮流来了怎么办大家都知道要改变,但是好像做不到,因为有时候会跟自己的既得利益,或者说基因DNA不适应。我的做法就是给自己多一个准备,例如开一个另外的部门、另外一个分支,调一些团队,做一些可能跟现在已经拥有的业务其实是有矛盾的,不妨尝试,因为你主动放弃不做,市场上的对手就一定会做,这还不如自己先试一下。

3

 产品思维

 其实抓住机遇只是一个开始,对于互联网企业产品才是王道。但这是一条孤独之路,你往往需要用最笨的方法才能最快地跑完全程。要像「小白」用户那样思考,并每天高频使用产品,不断发现不足,一天发现一个解决一个,就会引发口碑效应。

 另外,创始人要抹掉身份去用户那里「潜水」,听取不同的声音和反馈。我每天都会体验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也爱给产品部门挑错,最后到了自己一看到成品,就知道写代码的人有没有偷懒。

 在腾讯,有一个「10/100/10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他们必须每天都到各个产品论坛去「潜水」,不仅如此还要去搜索微博、博客、RSS订阅,因为高端用户不屑于去论坛提出问题,做产品的人就要主动追出来,去查、去搜,然后主动和用户接触、解决。这样,三个月后,产品就会慢慢逼近那个很有口碑的点。

 有了这些基础后,该做的就是把人性化的思考加进来,一同打磨产品。在产品中,有很多东西看着很好,但是并不是应该做的。比如,微信选择不做「在线」、「离线」的概念。第一,因为手机移动端一定是「在线」的,做一个「离线」画蛇添足。

 但为什么也没有显示「在线」呢这里面又考虑了很多细微的区别,消息送达后,你收到了还是阅读了,这个功能我们可以做出来,但我们希望人们在便捷的时候,又保持一份隐私。

 后来我们也收到了很多人的建议做一个「已读」,但这样发的人爽,接受的人不一定很爽。这里面其实是很复杂的,不单单是一项技术或者是一个软件的水平,很多是要靠对人性的把握。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语音搜索,我们没有作为重点去做,这个功能看起来方便,其实未必,比如一个人对着手机说我要去干嘛干嘛,好傻,人一多我都不好意思这么说,而且也不私密,宁可多按几下。

 当然,我们也走过很多的弯路,后来我们发现复制别人的路径,最后往往是失败的。我们的团队曾经照着百度做搜索,人家有什么我们也做什么,没有想到别的路径,所以并没做起来。但搜狗就很聪明,他说我拼搜索拼不过你,我就拼浏览器,浏览器靠什么带输入法。输入法带浏览器,浏览器带搜索,开辟了另外一条路,就比我们做得好,而且人家花的钱是我们的三分之一。

 像我们电子商务原来团队是照淘宝做,产品是一模一样的东西,最后越做越没希望。包括我们的微博,虽然说活跃量跟新浪微博差不多,但是始终没办法突破,最麻烦的是新浪微博也没突破,跟着别人走到死路里去了。

4

 我最大的担忧

 每一个身处互联网行业的人都会有一种巨大的危机感——这里产品和用户需求变化之快,对研发技术能力的依赖之深,都是史无前例的。这里没有侥幸,没有永远的第一,甚至也都没有对错,只要用户没兴趣了,你就会被淘汰掉,这是互联网行业的残酷。

 有时候,各个行业都搞不清楚到底哪一个会冒出来。越来越看不懂年轻人的喜好,这是自己最大的担忧。虽然我们干这行,却不理解以后互联网主流用户的使用习惯是什么。

 而且用户的需求和喜好瞬息万变,95后、00后人群的需求是什么我们每天都在研究。包括微信,没有人保证一个东西是永久不变的,因为人性就是要不断更新,可能你什么错都没有,最后就是错在自己太老了。怎么样顺应潮流是不是没事把自己品牌刷新一次

 我的看法有两点:

 1)、如果你自己不理解,那你应该找能理解这些的人让他到前面去闯,让他们多和年轻用户接触,了解需求。我现在有时候就去问小孩,测试一下,这个产品你会喜欢吗再问他的小伙伴喜欢吗他们有时候比我们还看得准。

 2)、通过投资一些这样的企业和产品。在这些投资中,看不懂和后悔的经历最令我深思。我记得Facebook最初上市的时候,自己通过私人银行拿了一些股票,熬啊熬啊到最后还往下掉,都快跌破当时拿的那个价钱了,后来终于上来一点之后,熬不住了,25块就出手卖掉了。

 当时我都觉得Facebook很难商业化,但人家最后就做到了,并且金融广告、社交广告的水平还是全球一流的,当然这也得益于各种各样APP需要大量广告。所以这也很令人感慨,即使我在这个行业内的,都会看走眼。

 还有一例就是Instagram,我投了点股票,现在说起来很后悔,当时这家公司的股票还不到1美金的时候没投。当时他们只有几个人,我们副总裁说,这个公司不太靠谱吧,在靠近海边的一个玻璃房子办公,外面都看得见,扔个砖头就可以把电脑全拿走了。但后来它的数据增长不错,我们是在它8亿美金估值的时候进入。

 我试着研究它火在什么地方发现12岁到18岁的女性用户很喜欢这款产品,它的服务类似微信,但是不发消息,全部是拍照片,只能按着才能看,你一截图,对方就会知道你在截图,这个软件打感知截图的卖点。我们当时几个人试着玩一玩,觉得很好无聊。后来投资调查指出,用户觉得这个应用没有压力,就是消费照片,拍好玩的照片,跟大家打招呼,表示我的存在感。

 相信很多创业者会问,我什么不谈谈钱的问题,因为传统行业会有资金密集型扭转的机会,但移动互联网基本不太可能。这个市场不是拼钱、拼流量,更多是拼团队、拼使命感和拼危机感。一切取决于你能不能做出精品,是不是最好的。

以腾讯为例,腾讯标准薪资是14薪,但是通常能拿到 16-20薪。

年终奖看部门盈利情况,一般是 3个月。腾讯员工职级分为14级,9级到11级的员工居多,10级年薪就在50-75万了,以及15-50万的腾讯股票,可以说待遇是非常不错的。

我国互联网行业正处于发展阶段,有志于从事互联网工作,计算机、软件、电子信息、数学、物理等专业学子,均可大显身手。互联网+涉及各个行业,未来IT方

公司年会举办抽奖活动,抽奖的奖品是清空购物车,老板自然有这个能力,这个清空购物车当然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只是老板没有想到有人居然能在购物车里面加一套房,所以说并不是老板反悔,而是说老板举办的这个年会的抽奖活动是有一定资金的限制的,个人丝毫不认为老板这种行为是特别过分的,而且后来自己看了那个视频。

因为正常人的购物车里面你就是加个手机加个电脑,加个喜欢的衣服,喜欢的化妆品之类的这些东西吧,购物车是有上限的,50个或者150个,那个资金都是有限的,几十万也就到头了,但是你要是在一些二三线城市加套房子,那是几百万的市场,这不是老板反悔,而是这种清空购物车的活动,本来就是有资金限制的,以前有的公司提出那种10万块以内清空购物车或者说20万以内的那种,只不过这个公司的老板没有想到有人能在购物车里面加个房子。

后来老板和员工也进行了一定的沟通,说是这种抽奖的活动,实在没有想到你居然能在里面加一套房,这个价值太高了,已经超出了公司正常的预算,但是考虑到年会抽奖活动的真实性,公司愿意替这个员工付首付的价格,其他的房贷员工自行去偿还,个人觉得这个老板已经非常仁义了,你碰到那种翻脸不认人的老板,到时候就是不给你清,你能怎么办?公司年会抽奖有没有经过什么公证,说是抽了之后员工一定要得到这个东西。

人不能贪得无厌,清空购物车的活动本来就是图个彩头,至少对公司老板是这样的,你那个购物车里面加个几十件的东西一般来说都不会加满的,就算女性加满了一件化妆品500块钱100件,你不过就是几十万的事情,但是在23线城市或者说大的城市一套房子那是几百万,所以这不是个小数字,不是老板突然反悔了,而是这种清空购物车的活动本来就应该是有资金限制的,因为如果这个员工在自己的购物车里面加了10套房子,那公司是不是也应该给他买10套房子啊?这个显然没有道理的。

年会抽奖活动有这样的活动的话,你就要提前参谋好公司,有可能会推出哪些奖品,购物车该加的就加,但是你也不要太过分,如果你触及到了老板的理性,到时候老板就不给你对付了,你也没有办法,所以适当的时候就收手,你这个购物车里面有几万块或者十几万二十万的东西,老板那么大的家业也会给你兑现承诺,但是你几百万的这上千万的房子,那老板实在是没有办法给你兑现这个承诺,到时候什么都没落着就不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