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极目新闻评论员徐汉雄春节将至,又到了人们聚餐喝酒较多的时节,但欢乐的同时也要防止乐极生悲。近日,广东省东莞市第二人民法院通报一起因年底聚餐醉酒引发的猝死索赔案。法院认定醉酒猝死者作为完全行为能力人自行担责95%,聚餐组织者担责5%,其他同桌
极目新闻评论员徐汉雄
春节将至,又到了人们聚餐喝酒较多的时节,但欢乐的同时也要防止乐极生悲。近日,广东省东莞市第二人民法院通报一起因年底聚餐醉酒引发的猝死索赔案。法院认定醉酒猝死者作为完全行为能力人自行担责95%,聚餐组织者担责5%,其他同桌人已尽一般社交安全义务,无需担责。
相关报道截图
据报道,2021年2月2日18时许,吴某和几个同事一起,在东莞某公司食堂参加年会聚餐。其间吴某喝了酒。当天20时许,吴某由同桌两人搀扶,送往公司宿舍楼休息。
吴某当晚两次呕吐,室友都帮忙清理了。次日上午,东莞某公司负责人带牛奶鸡蛋到宿舍探视,询问吴某是否喝多。吴某苏醒,但摆手表示不想吃东西。当天13时,室友回到宿舍,吴某听到动静后起床,并进了洗手间。室友随即离开宿舍上班。18时许,室友下班发现吴某晕倒在宿舍洗手间,便呼喊同事救助,并拨打120。急救人员赶到,吴某已无心跳。室友随后报警。
同饮者担责的几种情形
2021年7月,吴某家属向东莞市第二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认为相关方面未尽安全保障义务,索赔共计111万多元。法院经审理认为:吴某自行承担95%责任,东莞某公司承担5%责任,其他被告无需担责。
这个判决引起网友关注,有网友说,好久没有看到这样的判决了,这个判决符合老百姓的认知,否则以后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都毫无人情味了。网友的意思,就是发生醉酒死亡的、常见有同饮者被判担责的情形,在网友看来,醉酒死亡不能过度追责。
实际上,同饮者是否担责并不会一概而论,并非在一起喝酒了就有责任。根据侵权责任法,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共同饮酒者责任,就源于这个过错责任条款。通常认为,共饮者明显的过错则体现在恶意劝酒、强制灌酒、将醉酒者放置于危险境地等情形。
换言之,如果存在以下几种行为,同饮者有被追究责任的风险:第—是强迫性劝酒,如故意灌酒、用话要挟刺激对方喝酒,或者在对方已喝醉意识不清没有自制力的情况下,仍劝其喝酒;第二是明知对方不能喝酒,仍劝其饮酒诱发疾病的;第三是未将醉酒者安全护送到家或医院,如饮酒者已失去或即将失去对自己的控制能力,酒友没有将其送至医院或安全送回家中;第四是酒后驾车未劝阻导致发生车祸等损害的。
据介绍,法律上并没有明确规定关于共同饮酒者的救助义务,但从公序良俗上看,共同饮酒者有提醒注意的义务。因为既然能坐到一起喝酒,讲的是感情,基于善良风俗的考量,不能“见危不救”。因此,共同饮酒者具有法定的安全保障义务。共同饮酒后,共饮人应当尽到提醒、劝诫、照顾、护送等义务。
从本案来看,法院认为,吴某家属未能举证证明聚餐他人存在恶意劝酒行为,餐桌上正常共同饮酒不构成侵权。聚餐结束后,同桌两人将吴某搀扶回宿舍,认定同桌者已尽到安全注意义务,没有过错。法院酌定吴某自行承担95%责任,东莞某公司承担5%责任,其他被告无需担责。
类似的判决也不少见,即一般不会也不能无限扩大同桌责任。这也提醒人们,每个人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对喝酒可能产生的后果有预见性,如果不胜酒力,就不要因为“盛情难却”而勉为其难,当自我克制。聚餐喝酒是为感情,如果过量饮酒,造成不良后果,既损害健康,也损害了感情。所以,喝酒当量力而行、适可而止。既不要贪杯,也不要一味劝人多喝,以避免意外事件。
延伸阅读
39岁男子疑因年会醉酒身亡曾被两同事抬回宿舍
近日,广东东莞一名员工疑似在公司年会上酒后身亡。
据了解,该员工是一名男性,39岁。
事发后,该员工14岁女儿用其账号在网上发布视频,视频中两个男子抬着她爸爸出现在在宿舍客厅。
从其女儿描述文字看,当天该员工准备回深圳找她,她爸爸没有身体疾病,虽然喝酒但不嗜酒如命。
女儿称,家里是爸爸死后的第二天下午3点多才接到了通知,我没了爸爸。
蒋某出事前和同事吃饭的地方
据了解,涉事男子姓蒋,事发时间是1月7日晚。
当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蒋某妻子贺女士告诉橙柿互动,1月8日下午3点左右,当时她在外地出差,接到警方通知,说她老公蒋某出了事。
此时,距离蒋某事发超过18小时。以下为蒋某贺女士自述——
我和老公都是湖南人,老公来这家单位不久,去年4月入职深圳一家公司,之后被老板调到现在的公司上班,从事模具技术工作,两个公司负责人都是同一人。
当时老公是参加公司年会出的事,期间喝了酒,被同事抬着回到宿舍。
监控看到,当时是1月7日晚8点左右,在宿舍客厅里,我老公脑袋就一直耷拉着被人抬进宿舍。
我老公宿舍房间住了三个人,这个宿舍是公司给他们租的出租房,加上我老公共4个人,当时另外3个人都不在,有两个也在年会上喝酒,还有1人送公司其他朋友了。
到了晚上10点左右,送人的这个同事回来了,发现人不行了,额头没有温度,呼吸也没了,就打了120、通知公司,当晚也报了警。
家属提供的当晚急诊院前死亡病人登记本
另外,家属在网上发布了一张“急诊科院前死亡病人登记本”,何女士表示,这个是通过警方然后让医院出具120接诊记录。
该记录上写着,醉酒字样,不过打了问号,另外写着患者躺在床上,旁边有呕吐物,同事正在给其做心肺复苏。
另检查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颈动脉搏动消失,双肺呼吸以及心音听诊消失,查心电图一直显示直线,告知现场民警于,患者死亡时间较长,无继续抢救意义,与当晚22点39分宣布死亡,具体死亡原因不详,建议尸体解剖。
另外,既往史一栏中,同事代诉其由大量饮酒史,诊断一栏写着呼吸心跳骤停。
“当时我老公都没有送医院,是当晚120来了之后,做了心电图,说死亡时间较长,没有抢救的意义,然后120就走了,没有送到医院。”
贺女士说,老公身体一直很好,没有基础病,身高1米75,体重150斤左右,虽然喝酒但从来不嗜酒。
贺女士表示,自己也向警方提出了尸检。
截止下午,记者通过贺女士提供的该公司相关联系人手机,均无人接听。
另外,家属提供的这份急诊科院前死亡病人登记本上,上面该有东莞市横沥医院字样,记者联系该医院急诊科,对方查询表示当晚确实有120急救车往水边四马村马江路永祥苑的出车记录,出车时间为当晚10点13分。
今天上午11点左右,东莞市公安局横沥分局新四派出所向橙柿互动证实,目前这个警还在调查,具体可咨询警务室。
随后,记者通过贺女士提供的事发警务室联系相关民警手机****,但截止发稿前,该手机一直没有接通。
至于当晚蒋某喝了多少酒?
其妻贺女士说,并不太清楚,但据她了解当时桌上摆着红酒白酒,“我这边问过他一些同事,说我老公晚上喝的是白的,但没人清楚到底喝了多少。”
据了解,目前公司与家属协商过三次,提出过“非因工死亡”等相关费用,目前,家属也向相关部门申请工伤鉴定并已受理。
目前,具体情况还在了解中。
蒋某和同事所住的出租房附近
聚会饮酒发生意外
组织者、共同饮酒人是否承担相应责任?
临近年关,喝酒聚餐的比较多,除了因过量饮酒导致不幸去世,共同饮酒的人是否需要承担责任?
2021年,法制日报报道,江西省赣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因饮酒致死引发的人身损害纠纷案作出终审判决。
2019年12月27日,周某应王某邀请前往饭店吃饭。聚餐期间,肖某、王某、谢某3人均参与饮酒,袁某等3人未饮酒。周某因王某的劝酒而大量饮酒,没多久214f83便处于完全醉酒状态。随后,大家一同将周某抬至车上,家属发现其独自横倒于后座脚垫上且皮肤发紫,随即将其送至医院。而其他人在此期间继续饮酒。最终,周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一审法院审理认为,周某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对饮酒带来的风险应当具有预见性,但其仍放任这种风险的存在,对其死亡有较大的过错。肖某、王某、谢某存在疏忽,与周某最终死亡结果之间存在一定因果关系,故判令共同饮酒人合计应承担20%的责任风险:肖某与王某作为饮酒组织者应当对饮酒人员负有一定安全注意义务,故肖某、王某、谢某分别按照8%、8%、4%的比例承担。袁某等3人未参与饮酒,对周某因饮酒带来的风险没有过错,不承担民事责任。
被告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维持死者周某自负80%责任、未参与饮酒者无责任的判项;改判共同饮酒者王某、肖某、谢某分别承担10%、6%、4%的责任。
法官庭后表示,近年来,共同饮酒行为引发的赔偿案件有所增多,一般情况下应由发生人身损害的饮酒人自负其责,因为个人酒量和身体状况只有自己最清楚,旁人很难准确判断,故而对饮酒后果本人应承担主要或者全部责任。但如果有强迫性劝酒、明知道对方不能喝酒仍劝酒、未将醉酒者安全护送或者酒后驾车未劝阻导致发生车祸等情况,“酒友”也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同时,朋友聚餐、同事聚会等场合,共同饮酒系正常的社交活动,但当共同饮酒人处于醉酒等危险状态下,进而发生意外情况时,聚餐的组织者、参与者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不过,相关责任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专家提醒:
新冠康复期喝酒更要特别注意
另外,今年新冠感染后,一些市民表示,刚刚阳康没多久就出去喝酒,结果又出现胸闷等症状。
快报报道,杭州市中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管月帆说,病毒转阴意味着身体的病毒载量降低到一定的水平,但并不等于身体机能完全恢复。身体的免疫系统经过一场剧烈的战斗以后,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需要进行恢复。
之前,一位病人到医院找到管月帆,想到她这里开中药,调理了一周,结果这个病人觉得自己恢复好了,马上就去应酬,喝了很多酒,又再次出现胸闷。
浙江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潘红英说,任何一个病症感染后都会有一个恢复期,新冠的恢复期比较长。另外“长新冠”理解成病程发生在新冠急性感染后期的一系列、长期的后遗症,这个过程至少持续2个月。
所以,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千万要注意多休息,不要熬夜,放平心态,借助科学手段缓解阳康后的一些症状。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一段美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员工的醉酒视频在网上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从视频方面上可以看到这名工作人员在街头的走路轨迹呈现蛇形,而且还多次摔倒,那么这段曝光美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工作人员的醉酒视频有什么用呢?
而根据相关媒体报道,这名工作人员曾经是一名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队员,目前在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担任保安工作,而俄罗斯方面将这段醉酒视频进行曝光,一方面有可能是为了嘲讽美国驻俄罗斯的工作人员,在上班的时候还出现醉酒的情况,视频画面上可以看到这名醉酒的工作人员在莫斯科的街头步履蹒跚,摇摇晃晃,还不时的转到路杆,在回到大使馆的过程当中,这名工作人员多次不慎摔倒,又试图站起来,最终走到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楼前,在出示相关的证件以后才被保安放行,而在这段视频发布以后,俄罗斯外交部还调侃道,呼吁美国国务院为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的工作人员进行加薪,以应对不堪忍受的工作条件,当然这只不过是俄罗斯方面对美国的调侃之意。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这名工作人员的态度也存在着重大的失职,身为安保人员,而且还是肩负着大使馆的安保工作,在大使馆里面上班的话,一方面是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另一方面也是要保护好自己,国家的工作人员不受到伤害,可是这名工作人员不但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还出现了醉酒上班的情况,所以这段视频公布出来,就是为了指责美国方面对于工作人员缺乏管理,虽然说这是美国方面的事情,但是终究代表了美国的形象。如果这种事情没有进行制止的话,只会成为别人的笑柄。
所以,俄罗斯方面公布这一段醉酒视频,一方面是为了调侃美国驻俄罗斯工作人员失职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调侃美国在管理上的失误。
酿成悲剧的原因:女孩蹲在地上方便时男同事过来强迫女子做出了出格的事情,女子报了警男同事也被判了刑,并且是从重处罚。不得不说女性在晚上的时候还是不要醉酒,更不要让同事将你送回家里,毕竟晚上孤男寡女的在同一个空间里有很大概率会发生事情,最后造成的结果相信无论是谁也难以承受。
当时湖南长沙的街头有一名女子披头散发地寻求路人的帮助,之后因为妈妈停了下来询问女子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女子便请求大妈帮她报警,当时自己被人欺负了。从女子身后出来了一名拿着裙子的男子,显然男子拿着的裙子就是这名女孩的,大妈一看情况不对便从男子的手里拿过一条裙子给女孩穿上了,之后便帮女孩报了警,警察来了之后,将几个人一同带去了派出所问话。
据了解这名女孩和那名男子都是一个夜场的员工,一会儿在夜场是一个酒品的推销员,男子则是酒店的基层管理人员。那天晚上女孩非要拉着这名男子喝酒。要知道这两个人都是夜场的工作人员这种行为代表着什么,相信两个人都清楚,但两人还是一同喝了酒,最后女孩喝醉了非让这名男子将他送到男友的那边,并且还表示男朋友已经将他所在地方的定位发给了自己。
那同时提议打车过去,但是女孩却不允许,女孩表示距离非常短,要求男人和他步行过去,但是女孩所说的这句话明显是在撒谎,因为巅峰调查的监控,发现两人在行走的过程中女孩经常会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就好像是在故意和男子亲密。
随后女子表示自己想要上厕所,跑到了一个黑暗的地方直接在地上方便,这个时候男人突然间过来了,这时候的女孩还没有将裙子提上去,于是男人被人上前和女子做出了出格的事情。男人对警方表示自己当时亲对方的时候,对方并没有任何反抗的行为,但是女孩却说自己当初不断地推拒男子,大男子的力气太大了,自己推不动。
这个时候男子也突然改了口供,表示当初确实感受到了女孩在推他自己却认为女孩是在欲拒还迎,并没有当回事,但是男子却一口咬定自己又没有强迫对方,只是和对方做出了出格的事情,两个人各执一词也是调查的警察也没有办法分辨这件事情谁对谁错,更不能判定男子存在强迫的行为,万般无奈之下检查只好从其他方面入手调查。
最终确定了男子确实存在强迫女子的行为,这时候男子还在负隅顽抗,就是自己并没有强迫女子,警察却表示:女孩的衣服上有男子的指纹,不光是裙子上有,其他比较 颜色的衣服上面也有男人的指纹,所以说男子的罪行已经大白于天下,但是确实存在强迫女子的行为,再加上男子认错态度太差了,所以男子可能会从重处罚。
笔者寄语:
纵观全局,其实在女生的身上发生了这件事情就是男子的过错占一大部分,当然女子也同样有难以逃脱的责任,毕竟女子本身就有自己的男朋友,他和别的男人在深夜喝酒,喝的酩酊大醉 实在是不应该。
再说了,女孩明明可以联系上自己的男朋友,让自己的男朋友来接她,反而让一个男同事去送他,再加上男人对他作出亲密行为的时候,女孩并没有拒绝,可以看出女孩本身对于她和男友之间的感情就不坚定,就是因为女孩的这些小动作,才让男人认为这只是女孩的暗示,所以说女孩还是要保护自己,和异性相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你的朋友在别的地方喝醉了,当他来你家让你开车送她回家时,发生了一些事情。当然,你应该负责,因为你开车送他回家。两个人独处的时候很方便。领导没有把喝酒的员工送回家,有危险。领导要负主要责任,因为员工属于为了工作娱乐而工作。因此,它应该负责任。大多数司机不喝酒,但只有少数人喝酒。毕竟方向盘在手,关系到人际生活,不能轻视。这不是说好听的话,而是给我们血淋淋的教训。
我觉得要想和同事搞好关系,酒驾同事没什么不好。即使领导不说话,他也可以主动把同事送回去。这是一种情分。当然,如果那个同事很讨厌,那就算了。同事注重团队精神。合作会成倍提高工作效率。中国人被批评最多的是支离破碎。单个人可能能力强,但一个团队合作能力不一定强。同事聚在一起喝点酒很正常。甚至有些同事因为开心喝得醉醺醺不敢开车。
不喝酒的同事会送同事回家,说明同事之间可以互相帮助,拉近友谊。开车容易,得到同事朋友的友谊,是小投入,大收获。有人可能会说可以打车回家,但司机是陌生人,肯定是粗心大意。如果打车,司机只能送到小区门口,同事可以送回家。大家都很熟悉,可以在路上妥善照顾。到了小区,可以通知家人来接,让同事安全到家,体现了同事之间的亲切感。
吃饭时喝酒可以活跃气氛,但不喝酒的人对喝酒的人有“亏欠”,因为总有人陪着他们,所以送喝醉的同事回家是合理的。如果你能做个男人,就应该主动提出送醉酒的同事,不提车费,这样大家才能在职场上和睦相处。但是,也会有安全问题。如果同事因为喝酒突发疾病,他/她将无法逃脱这个责任,所以是否送同事回家要考虑清楚。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