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退位之后的工资是多少?溥仪拿这些工资都做了什么?

员工 0 93

溥仪退位之后的工资是多少?溥仪拿这些工资都做了什么?,第1张

溥仪退位之后的工资是多少?溥仪拿这些工资都做了什么?
导读:1912年2月12日,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宣布赞成共和国体制。同一时间,南京的临时政府也颁布了《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和《优待皇室条件》,这其中明确规定了“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

1912年2月12日,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宣布赞成共和国体制。同一时间,南京的临时政府也颁布了《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和《优待皇室条件》,这其中明确规定了“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这400万两或者之后的400万元是否够溥仪开支呢他们有多少购买力呢

民国初年的货币是什么

先来说说当时的货币。民国初年,由于受辛亥革命的影响,中国的金融市场、货币制度及货币流通等一时呈现出十分混乱的局面,当时流通的银元就有十几种。

北洋政府为了统一货币,颁布了《国币条例》十三条,开始实行银本位的货币制度。《国币条例》中规定: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确定以银元为中华民国的货币。

按照这一规定,中华民国于1914年12月和1915年2月,先后铸造了一批银币。由于这些银币币面刻着袁世凯的头像,被称为袁头币或袁大头。而北洋政府答应给溥仪的400万元,就是基于这一货币单位。

400万元是怎样一笔巨款

作为清朝的末代皇帝,一年开支400万两,虽然与慈禧不能相比(据说为了给慈禧过生日,大小开支总共有一千万两白银,给她建造颐和园花了三千万白银慈禧下葬花了一亿两白银,而其死后下葬的陪葬品和葬礼更是花了一亿两白银),但这笔钱在当时并不是一笔小数字。

我们拿野史鲁迅先生买房的事做个参照。根据《鲁迅日记》记载,鲁迅一个月的收入大概是350块大洋,这是当时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的正常收入水平。

20世纪前期,一般工人的月工资为5-10块大洋,北平的平均月工资大概是15块大洋,在北平吃一顿涮羊肉大概是1块大洋。按1919年的购买力,鲁迅购买一所三进的大四合院,一共花了3675个大洋,这是鲁迅一年的收入总和,而北洋政府给溥仪的400万元,则可以购买1088座这种大四合院。

后来鲁迅因为与弟弟的矛盾,搬离了该四合院改租房,其租赁的三室房,一个月8元。后来再在阜内三条购买一套四合院,价格为1000元。

19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平市民的最低生活标准是2到3块大洋每月,2019年北京的最低工资标准是2200元,简单换算,北洋政府给溥仪的400万元,可以换算成现在的十位数,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亿”元了。

当然,这些钱并不属于溥仪一个人的开支,是整个皇室成员的用度开支,所以溥仪在经济上可以衣食无忧,但并不是可以随意挥霍。

溥仪为何不用400万元组建军队

也许有人会疑惑,拿着这么大笔费用,北洋政府不担心溥仪建立军队,实行复辟吗那大家估计小瞧了军队的开支了。有人用“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来形容打仗很费钱。一支军队需要人、武器装备、军饷和驻扎营房等等。

首先一个普通士兵的军饷大概在10块大洋每月,一支军队少则千人,多则几十万,400万真要建立军队,估计也只够养一支小队伍。

接着是武器装备,飞机、大炮价格自然昂贵,就是最低配置的步Q,上千条也得上万大洋。最后是粮食,战乱时期,谁都想吃饱,粮食是稳定军心的必需品。

所以,即使是组建一支4000人的队伍,光粮食一个月就要花十多万大洋。加上战争日期,物价猛涨,想要养活一支军队,尤其还是要打赢北洋政府的军队,400万元简直九牛一毛。何况,退位的皇帝,北洋政府自然会派人严加保护或看守,哪里有机会花钱组建军队。

所以,北洋政府也算人才辈出,给溥仪400万元的年度开支,虽然数额巨大,自然也是经过精密计算。

上面这位网友的建议挺好、挺容易实践,值得你实践,值得我们大家去实践。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处处春满园。但该建议也有其局限,谁能没白天没黑夜的跟商场里面转?尤其是晚间,在商场里面一宿一宿的站着取暖?还是一宿一宿地打地铺躺着取暖?朋友,你家里的暖气费若是跟我家一样,非缴不可,那我有两条建议,你请看:

1、省钱,从其他地方省钱。①首先是吃饭。比如说我,常在家里吃早饭,土豆白菜煮挂面,最呀么最省钱。中午单位上管吃我就吃它个天昏跟地暗,不管吃就上单位附近找便宜的饭馆;我有时候正准备买午饭,只见别人结账走人剩了不少菜跟饭,我就不要钱的开水整它一大碗,就着那些剩菜剩饭涮一涮,也能吃个肚大跟腰圆。有服务员心好眼睛尖,给我端来同样不要钱的好菜好饭一大盘,我挥挥手就走出了饭馆。晚饭我吃得很简单,一块钱一斤的打折水果干它一大盘,快过期的酸奶也干它一大板。②上面说的是吃方面省钱,接下来说说穿跟出行等方面。我大学毕业十多年,中学的校服还在穿,新衣服置办一次管好几年;我尽管在北京转,但好几年才去一次长城、故宫跟颐和园。

2、挣钱,改变贫穷的局面。我本来是学理工科的铁憨憨,但毕业后却干起了饭店服务员;我也没有学师范,但后来扎根在了教育第一线。我从民办幼儿园一路教到了高中的校园,教成人的话也不远,当然,我的工资也翻了好几番。我不是为了挣钱而挣钱,但我爱学习跟充电,哪怕在转商场的时候都在听听力,于是我才有了越来越大的饭碗。对了,上面说的捡剩饭剩菜的事并不与我有钱相矛盾哈,我挣再多的钱,也不会糟践钱,因为我穷日子已经过习惯。

朋友啊抱歉,你说过冬跟取暖,我一下子跟你扯了这么远。中秋一过完,天是真正寒。你如果离北京不远,我愿意与你一起分享中秋之后打折的月饼,但愿你别说我抠门、说我让你心儿寒;穷人身子要取暖,心也要取暖。你如果离北京远,有难处了我可以给予适当的支援;我也是个普通的打工仔,但能帮助你一点是一点。

我觉得是自己的家乡。

现在这种工资不高能让人留住生活的城市很少了,因为生活是需要成本的,即使是小城市消费水平不高,但是还是要生活。相反,好多人是挤破脑袋想在大城市生活,即使工资不高,为什么呢?1大城市工资是不高,但相比自己家乡弱者小城市,相对还是高的,哪怕是除掉吃住等成本,收入依然相对高。2由于专业或者就业方向选择等原因,工作岗位只有在大城市才有,也许这些学生毕业很想回家乡,但是如果他们学的是类似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运营,金融,宠物医学、医美等等这些专业,小地方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大部分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还是需要在大城市寻求一个安身立命的岗位的。3因为年轻的梦想。绝大部分学生其实还是来自于县域及以下,从小就怀揣着一颗“走出去”的心,大学毕业后,首先可能想的是留在大城市或者去大城市发展,感觉自己如果毕业就回家了,似乎看起来很失败没有面子一样,留在大城市,老家的人听着你在哪哪哪,似乎就会不错。不排除这种心理,但是其实这种心理留下来还是比较艰难的。还有就是一开始就在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一番成绩来,拼了命地努力,最终大概率也会有一个好的结果。4一开始就对现实看得很清,想着毕业就考回老家,有份稳定体面的工作,过简单的生活。但是现实不够顺遂,没考上,再循环回1和2。5大城市确实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机会挑选更好的岗位,不得不承认,国家机关的天花板,绝大多数央企国企的总部都在一线城市,大型知名私企还有外企的总部也多集中在大城市,想要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一开始的起点很重要,所以即使初始薪资比较低,也不妨碍有志之士为了未来选择和为之努力。

6丰富的生活。哪怕其他的都没有,工作也确实一般,大城市在普通的生活中还是能随时藏着很多的惊喜和多彩的体验。更多更新鲜的资讯和产品都最先在大城市出现,更高的认知也容易在大城市活得,娱乐追星等也会更方便。

世界遗产-颐和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北京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是清朝皇帝处理政务的行宫和避暑休憩的御苑,也是世界上现存古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一九六一年二月四日,颐和园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日,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二届世界遗产全委会上,颐和园作为中国的皇家园林被通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注册编号C880。颐和园进入世界文化遗产评定的结语有三条:

1北京的颐和园是对中国风景园林造园的一种杰出的展现,将人造景观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

2颐和园是中国的造园思想和实践的集中体现,而这种思想和实践对整个东方园林艺术文化形式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3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是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力象征。

代表中国古代园林最高成就

干隆兴建的最后一座皇家园林颐和园的前身万寿山清漪园,始建于清干隆十五年,(一七五○年),是清代分布在北京西北郊皇家园林区"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它的建成,填充、丰富了京郊从畅春园、圆明园到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数十里空间的山水楼台景观,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庞大皇家园林景观群体的建设,标志清王朝在建立一百年以后综合国力进入到最强盛的高峰时期。

真山真水在三山五园中,清漪园是唯一一座以真水为主景,总体规划、连续施工,用高阁、长廊、长堤、大岛、长桥等大尺度建成并具有很高造景观赏性的园林建筑物,所结构成气魄宏伟,色彩浓丽,金碧辉映,处处刻意突出至高无上皇家气派的。万寿山佛香阁和园内主体建筑以及湖上点景构成数条中轴线,东至圆明园、西到静明园,均经过潜心的规划,设计出大致相等的空间距离,在平面布局中又是三山五园的景物构图中心。

曾与圆明园同时被毁清漪园建成后,经干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皇帝御临,据清宫《起居注》中记载:干隆皇帝到过清漪园132次,留下了1,500余首咏清漪园的诗词,其中有"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句,给予了清漪园很高评价。清漪园与京郊三山五园其它园林仅完整地存在了100年,于咸丰十年(一八六○)全部毁于英法联军的侵略战火。清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掌握清朝实际政权的慈禧皇太后,挪用大量海军经费和其它款项,开始对三山五园中的万寿山清漪园全面修复。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年)更名"颐和园"此时上距三山五园同时焚毁28个年头;下距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朝代的消亡仅有23年。颐和园是中国延续几千年封建帝制的皇家最后一次大兴土木,而且是一个世纪以前,中国土地上最大的工程和最大的工地。清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颐和园工程告一段落,当园林的主人慈禧皇太后筹办六十大寿的时候,清王朝的掘墓人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清王朝,在甲午战争的炮声中,勉强结束了颐和园的复建工程。负责督造颐和园的海军衙门,在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后,却给世界留下一座堪称绝响的皇家园林-一个再也不可能再产生的中国古代园林的门类。完整保存至今的颐和园,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末世倾其国力修建的最后一座皇家园林。

见证近代史颐和园在英文中被译为SUMMER PALACE即夏宫,是有别于紫禁城皇宫而言的。而园主人慈禧太后除了在园内避暑游乐,还在园内垂帘听政。这座风光秀丽的皇家园林,实际上又是晚清政权的代言人。在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年)至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年)慈禧驻园的17年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九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一九九八年"戊戌变法"、一九○○年"义和团运动"以及八国联军入侵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与颐和园有着重大的关联。此时期,清朝政府制定出的重要应对之策,大部分由慈禧在颐和园决定并从颐和园向外传递或电报发出。清朝政府六部九卿及外省官吏的任免升迁,也在颐和园内由慈禧决定。颐和园仁寿殿、玉澜堂高大的殿堂中,曾经有康有为、袁世凯等人为"戊戌变法"慷慨陈辞,无数显赫于清末政坛上的风云人物都在颐和园留下了的足迹。现存玉澜堂内囚禁光绪皇帝的砖墙,就是那个时期的历史见证。光绪二十六年(一九○○年)颐和园遭到八国联军的野蛮破坏,光绪二十八年(一九○二年)再度修复后,慈禧开始在园内进行媚外外交,频繁召见和宴请各国大使及夫人,并赏他们游园。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年)十月,在光绪、慈禧行将死亡的前一个月,帝后二人还在颐和园内分别接受了达赖喇嘛的觐见,当时的场面和颐和园美丽的风光被画师恭绘在西藏罗布尔卡的壁画中。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统治,一九二四年颐和园被辟为公园。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分三大区域颐和园占地29013公顷,其中水域约为四分之三,万寿山和昆明湖构成了园林的主体框架,7万平方米的各式宫殿、寺庙和点景建筑,因地制宜地分布在山水框架之中,既有皇家园林的恢宏,又充满了天然之趣,高度体现出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全园100余处景观,分为宫廷、生活和苑景三大区域,其规模宏巨、建筑精美、风光宜人,自然典雅与辉煌富丽相融合,形成了独有的皇家园林气派。

宫廷区在东宫门内,中心建筑仁寿殿,是清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建筑格局规整、体量巨大、陈设华贵,显示出皇家宫殿庄重、威严的等级。而青灰色的屋顶和庭院中的花树又与园林相协调,透露出纯朴的自然风情。生活区位于宫廷区与苑景区之间,主要建筑乐寿堂、玉栏堂、宜芸馆三座大型院落,是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及其后妃居住的地方。此区域背山面湖,全部建筑均有游廊串连,东可通德和园大戏楼,西可达长廊。建筑布局及室内陈设,多为方向端正、左右对称,以体现帝王家的富丽华贵、庄严肃穆。慈禧寝宫前的"水木自亲"码头,是帝后从水路出入颐和园的门户。庭院中叠石、假山及富有寓意的陈设、花木,是中国皇家园林追求的理想居住环境。

苑景区占全园总面积的十分之九,由万寿山前山、昆明湖、后山和后溪河组成。万寿山的前山,平缓舒展,面对浩渺的昆明湖水面,景色开阔。后山峰回路转,山脚下一条后溪河蜿蜓曲折,极为幽静。前山中部以佛香阁为中心,层层上升的建筑形成金碧辉煌的中轴群体,气势磅y!,突出了皇家园林的造园主题。佛香阁八面三层高41米,阁内有八根通长的铁木柱承重,屋顶用35种84,172件琉璃瓦组成,是中国古代建筑工艺中的珍品。阁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巨碑;西侧有五方阁和用207吨青铜铸成的宝云阁,均为中国传统建筑工艺的优秀代表。四周还有众多的亭、台、楼、阁供登临俯览昆明湖景色。湖山之间,连接前山建筑群的彩画长廊长达728米,绘有4,000余幅彩画,是中国园林巨型画廊的代表。一九九○年,长廊以长和丰富多彩的绘画,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一池三山昆明湖景色自然清秀,具有江南风光的神韵。湖中三座大岛,代表东海三仙山:蓬莱瀛洲,方丈,"海上三仙山"是皇家园林特有题材。其中的南湖岛以一座长达150米的十七孔桥通向东岸,创造了昆明湖水景中极为壮美的景观。昆明湖西部的西堤,仿照杭州西湖著名宋代苏堤而建,堤上建有六座不同形式的桥梁,景色与园外西山嵌合,形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卷。北京西山起伏的山脊,是颐和园西部真正的天际线,是颐和园结构框架的重要组成。颐和园将西山外景借入园内,在现存的中国古代园林中被视为最佳的借景范例。万寿山后山中部是仿照西藏著名的古庙桑鸢寺建造的汉藏式寺庙建筑群;后湖中心是仿照江南临水街市的买卖街,东部是仿照无锡民间私园寄畅园修建的园中之园谐趣园,从中国西部高原到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被高度和谐地浓缩在一处园景画面之中。工程档案至今保存

颐和园是以中国传统的规划设计程序,传统的建筑形式,传统的建筑材料,传统的工艺流程做法,传统的大型工程管理体系和传统的匠作组织所完成的,令人称哥的是,现存清代档案内,完整保留着修建颐和园的工程清单,记录了清光绪十六年(一八九○年)底至清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颐和园工程每5天一次所呈报的工程进度,其内容按建筑物名称从刨槽至彩绘竣工,施工工序、工艺做法及用料情况一一详载。其中还反映了建筑名称的改变、两季停工、春节前后休工等等细节,以及外包工程木厂(施工厂家),都有明确记载。除工程清单外,档案材料还有工程拨款,数额、来源、建筑材料的价格、运输费用,以及不同工种的日工资,在销算簿册中所反映出的具体资料。而分散收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各高等院校图书馆及资料室中的有关"样式雷"和"算房高"家族的大量图纸和文字材料,则形象全面地反映了颐和园修建过程规划设计程序和工程有关测量数字等大量信息。这一切集中在清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年)至二十年(工程清单延续至一八九五年年初)近10年的时间内完成。颐和园现存那个时期的古建筑66,700平方米,加上民国时期拆除、塌毁的建筑和景区以外的附属建筑,全部建筑面积不低于7万平方米,接近明、清两代400余年所营构紫禁城建筑面积的二分之一。在10年中,建成如此规模,在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史上非常罕见。博物馆式皇家园林

颐和园有"博物馆式皇家园林"的美称,园内现藏4万余件文物,皆为清代帝后使用过的原物,属皇家的传世珍品。这些文物的年代,上自商周、下至晚清,跨越了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文物的品类涵盖到铜器、玉器、瓷器、木器、漆器、书画、古籍、珐琅、钟表、竹器、乐器、根雕、杂项等,几乎囊括了中国传世文物的所有门类,并有不少外国文物。其中,被列入国家一、二、三级珍贵文物的有2万余件,包括虢宣公子白鼎、三牺尊、缂丝长轴佛像图等国家级珍品。这些皇家的传世旧藏,以历代精美绝伦的工艺品见长,又以大量与帝后生活密切相关的清代宫廷生活用品特别是晚清的工艺品为特色。文物的质地上乘、数量众多,就其集中性和完整性,在中国皇家园林中首屈一指。由内至外三级保护

颐和园地处京城,一直得到妥善保护,长期以来以国家的有关法规、条例为依据,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永续利用。以山形水系、园外借景、植物配置、园林建筑、文物陈设的完整性和安全保证为前提,实行三级保护。园墙以内为核心区,以保护皇家园林景观原貌为原则,保护山形水系总体布局、建筑、石刻、古树名木、大气、水质、环境以及地面和馆藏文物。园墙以外为第二级缓冲区,只准进行绿化和修筑消防信道,不得任意添改原有建筑,以保护颐和园重要的借景环境。第三级外围控制地带内的建筑形式、体量、色调必须与文保单位相协调。北京市政府对此已制定专项法规,对颐和园周边规划进行控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在国家文物部门批准和专家充分论证指导下,颐和园完成了四大部洲、苏洲街、景明楼、淡宁堂等一批遗址的复建项目,不但使园容更加完整,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刻意保留、传承传统工艺,成为园林古建的技术储备。现园林古建维修基本进入周期性保养的良性循环,摆脱了抢险性的大修过程,年维修费为1千万元左右。一九九○年冬季的昆明湖清淤工程,将湖中积压了240年的淤泥全部清除干净,改善了昆明湖的水质,保持最佳景观水位和深度。之后,又对万寿山进行彻底治理和全面录化,突出了景观树的补植,改变了古树名木近200年未予补充的代沟。一九九八年修建地下文物库和文昌院博物馆,使园藏文物的保管和展示条件得到根本的改善。近十多年来,以"文化建园"方针为指导,逐步清理园内新建的商业设施,净化园林景观环境。园林的楼台亭阁越发辉煌,湖光山色更加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