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分娩前吃什么助产,分娩前吃什么可以催产

妈妈 0 68

孕妇分娩前吃什么助产,分娩前吃什么可以催产,第1张

孕妇分娩前吃什么助产,分娩前吃什么可以催产
导读: 一般来讲,预产期前后一两周生产都属于正常的情况,但是也有一些产妇可能过了预产期很长一段时间还是没有要生产的意思,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一些行为来刺激生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催产。那么孕妇分娩前吃什么助产,分娩前吃什么可以催产 孕妇分娩前吃什

 一般来讲,预产期前后一两周生产都属于正常的情况,但是也有一些产妇可能过了预产期很长一段时间还是没有要生产的意思,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一些行为来刺激生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催产。那么孕妇分娩前吃什么助产,分娩前吃什么可以催产

孕妇分娩前吃什么助产

 1、橘子

 橘子有强化血管弹性和韧性的作用,产前多吃橘子能避免生产过程中出现大出血,同时还能够预防产后继续大出血。产妇在生孩子后子宫内膜有较大的创面,出血较多但通过吃橘子便可很好的预防。除此之外橘子还具有通乳的作用,在出现乳腺管不通畅时适量的吃橘子还能解决乳汁过少的问题,同时还可预防急性乳腺炎。

 2、香蕉

 生产过程中容易失血,因此在产后需要大量的补血,但短时间内不可能补充充足的血液。大部分产妇在怀孕期间都爱卧床休息,这就导致了胃肠蠕动变差,从而诱发便秘。专家建议,产妇在生产前应该适量的多吃些香蕉,因为在香蕉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铁质,有通便补血的作用。在产前通过多吃香蕉,能够预防产后出现极度贫血的情况。

 3、桂圆

 孕期吃桂圆并无多大益处,还会加重内热。但临产前吃桂圆十分有益。产妇在分娩时要消耗较大的体力。体质虚弱的孕妇在临盆时往往会出现手足软弱无力、头晕、出虚汗等。此时喝桂圆汤,对增加体力、稳定情绪、帮助分娩有一定的好处。产妇在产生如出现头晕眼花、身出虚汗、脉细舌淡等血虚气脱现象,此时服一碗桂圆汤,能起到良好的益气养血作用。若产妇有轻微浮肿者,常喝此汤还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4、红枣

 临产前补充维生素C能有助分娩。红枣中含维生素C最多,还含有大量的葡萄糖和蛋白质。中医认为,红枣是水果中最好的补药,具有补脾活胃、益气生津、调整血脉、和解百毒的作用,尤其适合产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人食用。其味道香甜,吃法多种多样,既可口嚼生吃,也可熬粥蒸饭熟吃。

分娩前吃什么可以催产

 1、临产前吃山楂可以催产

 孕妈妈在临产前吃些山楂可以帮助催产分娩。因为山楂中含有大量的山楂酸、柠檬酸,这些元素有生津止渴、散瘀活血的调理作用。产前产后适量进食山楂,可以达到散瘀活血的作用,也有助排出子宫内的瘀血。

 2、临产前吃红枣可以催产

 大家都知道红枣是女性一大良品,吃些红枣可以帮助孕妈妈提高身体维生素C,另外,红枣还有不少葡萄糖和蛋白质,可以起到补脾活胃、益气生津、调整血脉、和解百毒的作用,妈妈们在临产前可以放些红枣熬粥蒸饭熟吃,一次6-8粒即可。

 3、临产前吃桂圆可以催产

 桂圆红枣不分家,妈妈们可以在临产前吃些桂圆,尤其是体质虚弱的妈妈,一来可以减缓软弱无力、头晕的情况,二来可以还增强体力以便更好分娩。

小时候,朕常常会跟母后探讨一些哲学问题,比如——

“我是从哪里来的?”

母后的回答花样百出,“匈奴进贡的”、“和亲陪送的”、“御花园种的”,当然还有最经典的——“路边捡的”。

“你是路边捡的”,这话其实有充分历史根据。

从秦汉开始,生孩子就被视为“血光之灾”,在家生孩子“不洁”,成为一种忌讳。

所以准妈妈们到了快要生产,就跑到路边,甚至坟墓旁(神逻辑!),搭一个草棚……

这个卑微而伟大的草棚,就成为了史上最早“产房”+“产后月子中心”。

在这里,准妈妈们待产,生孩子,坐月子,一直到处理完这些“不洁之事”,才能回家。

“乳子之家,亦忌恶之,舍丘墓庐道畔,逾月乃入,恶之甚也。”——汉 王充 《论衡四讳》

有些妇女多次怀孕,但生下的婴儿不是夭折就是畸形,她们就会被视为不祥之人。

再生产时就得到地上、灶间、牲口棚、田野、水沟边等地方去呆着。

于是妈妈们在路边生孩子,生完捡回家……那句“捡回来的”老话还真没骗你!

但朕心里还有个巨大的疑团——

古代产房只有两大神器,热水和剪刀,最后简单一句“母子平安”,中间到底经历了神马?

据探子回报,真是套路一堆,有血有泪。

首先得催生。

生孩子之前,大家要干一碗“催生汤”。

这碗汤用芫花、天花粉煮成。前者微毒,后者甘寒,都有“泻”的作用。

“芫花其根有催产、坠胎作用”、“天花粉通月水,治胎衣不下”。——《本草纲目》

也有人服用“催生丹”,一种用兔毛皮烧成灰的粉末,经过调酒制作而成的东东。还有人被迫吞头发、喝香灰水。

听着挺诡异,其脑回路是这样的:先催吐,通过反胃给腹部施加压力,最终达到催生目的。

为了把孩子生出来,准妈妈们豁出去了。

很多古装剧生孩子是这样滴:一人脸色苍白地躺着,众人在床边围观,大喊加油。

这是开运动会吼?朕都看不下去了!

真实的姿势是怎样的?来,朕示范一下——

摒除旁人,只留一两位帮手,然后摆出竖式体位。

你没看错,生孩子的首选姿势,并非现代常用的“卧式”。

为啥?

聪明的古人仿佛早已洞穿一切,知道借助地球引力,帮助孩儿(滑滑梯)呱呱坠地,这样能有效减少难产。

竖式生产有四种选择:坐着生、站着生、跪着生、蹲着生。

竖式生产风靡到日本

其中以“坐着生”为主流。

因为这能让准妈妈不必长久站立,不然腿软一屁股坐下……母子都非常危险!

至于“站着生”,动作就相当激烈了。

至少要两人助产,一人在后抱住准妈妈的腰,另一人蹲跪在前面,准备接着随时掉下来的宝宝。

建于宋朝的重庆大足石刻,《分娩图》

还有“吊单杠生”。

把手巾或横木搭在高处,让准妈妈伸手出去拉着,像玩单杠一样,再双腿微屈,让产道舒张、宝宝出来更从容。(北宋杨子建《十产论》)

正常头胎分娩需要12-14小时,一个孩子生下来,妈妈等于跑了几个马拉松!

但最恐怖的,还是卡住生不出——难产。

比如产道狭窄,或者婴儿太大只,准妈妈就要咬牙切齿“战斗”上一两天,不幸的还会出现XX撕裂,以及大出血……

承受这一切的妈妈们都是真汉纸。

万一稳婆经验不足,生拉硬拽婴儿,或者出现感染,场面就可能相当惨烈,分分钟母子性命不保。

康熙的嫡妻孝诚仁皇后、女儿和硕温恪公主,以及粉丝众多的纳兰性德,其原配卢氏,统统都是因难产去世的。

古代生活环境、卫生条件差强人意,孕妇流产很常见;能怀着等到生产的,有不少人会因难产而死;最终能生下来的,又有一些人的孩子会早早夭折。

母子双双活下来的,都是生命游戏的幸存者。

难怪说——

“儿奔生,母奔死,阎王爷处隔层纸。”

“生孩子就像去了趟鬼门关”的说法,到今天都没变。

所以为啥说妈妈伟大?因为从生孩子开始,就是一次听着都蛋疼的冒险啊。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来源:朕说

朕说:做最有趣的历史。历史也可以不端着,换种方式让更多人喜欢历史!

桐城民俗十大怪(1):正月初一玩虐待——吃两顿

大年初一是个喜庆的日子,大家都想痛痛快快地玩一天。可是,正因为是大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大家都想图个吉利,不想在这一天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于是,就有了很多的禁忌。比如,不扫地、不倒垃圾,不泼水,以免把财气扫掉、倒掉;不与人争吵、不打骂小孩、不看病吃药、不借东西、不跌倒、不说丧气的话,表示这一年会过得和和气气;不杀生、不动刀剪、不做针钱活,以免血光之灾;忌午睡,男人午睡田畦崩塌,女子午睡厨房生灾变。

这些都还算通情达理的规矩,和别的地方差不了多少,虽然带来诸多不便,也还能做得到。比较特别的是,桐城民俗在这一天只吃两顿饭,早饭吃得特别的迟,晚饭吃得特别的早,中饭就免除了。

早饭吃得迟一点是可以的,因为前一天晚上守岁,大家多少都在熬夜,睡个懒觉是正常情况。问题是晚饭,吃得太早,不多时肚子就饿了。而且,下午四点多钟的时候,大家玩得正快活,突然又要吃饭,吃得下吃不下且不说,生活节奏完全给打乱了。尤其是小孩子,这顿晚饭一般是不吃的。大人们也不强求,反正过年的时候零食多少有一点。所以,吃两顿就吃两顿吧,也不是多大的问题。

最要命的是,吃完这顿特别早的晚饭,天还没有黑下来,就得早早地睡觉。小孩子最讨厌的就是这个,你说,明天又不要上学,大过年的玩得这么起劲,搞么事非要强迫人家睡觉呢?

原来,这与上面提到的图吉利有关。因为,农民一年到头累死累活的,最大的幸福恐怕就是美美地睡一觉了。今天不是大年初一嘛,为了图个吉利,为了表示这一年会作威作福的,一定要早早地睡个大头觉。岂不知,这种寓意上的幸福,却给实际生活带来了不幸福。不过,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寓意是压倒一切的,不能给你睡觉你不睡呀!

那么,吃两顿的规矩与早睡的规矩,是个什么关系呢?我估计,最先有早睡的规矩,因为早睡用不着吃三顿,而且过年的时候大家胃口都不好,然后就有了吃两顿的规矩。但是,由于吃饭在前,睡觉在后,让人们误以为早睡是因为避饿。只是,你也不想一想,这大过年的,大家故意挨饿搞么事,这不是有病嘛!

桐城民俗十大怪(2):三月初三吃野菜——蒿子粑

三月初三这一天,桐城乡人多食用香蒿和米粉做成的蒿子粑,驱邪粑鬼。这个民俗非常非常的特别,不仅别的地方没有,甚至连安庆其它县市也没有听说。

三月三倒是个传统节日,只是各地的说法各不相同。一说,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后人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云集陵区朝拜人祖;又说,三月三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词这样描述:“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飏”。在少数民族中,三月三也较为盛行: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称谈爱日;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侗族多于此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壮族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故又称歌仙节。在道教中,三月三日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

以上这些说法,与桐城人吃蒿子粑似乎一点关系都没有。要搞清楚蒿子粑问题,必须紧紧抓住“上巳节”这个核心。上巳,就是三月上旬的巳日,岁在初春,具体日期并不固定。阳春三月是山花烂漫、春潮涌动之时,同时却也是春虫蠢动、百病入侵之时。所以,上巳节又称为鬼节。《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因为洗洁的行为过于单调,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游春踏青的活动内容。至曹魏时,为了操作方便,上巳节的日期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后代沿袭至今。

用什么来宴宾呢?一方面,应当是延年益寿、强身固体的健康食品;另一方面,应当是因地制宜、各取所需的时令食品。所以,在汉人当中,三月三总要吃点什么,吃的东西多少与驱病有关,但具体的食品各不相同。比如,南方有的地方磨米面做“打鬼粑” “缠脚面”食用;台湾、福建地区“采鼠麹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台湾府志》);在我们桐城,发明了蒿子粑。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三月三是上巳节,这一天要吃点能驱病的时令食品,于是桐城人吃起了蒿子粑。问题是,蒿子这种植物到处都是,为什么别的地方的人不做蒿子粑?这的确是个待解的问题。

做蒿子粑是有讲究的。米粉可以是籼米,也可以掺一点大米。蒿子不能放得太少,否则就不成蒿子粑了。但是,蒿子的植物纤维比较粗,一定要摘其嫩头,而且不能放得太多。为了口味好一点,一定要多放一些腊肉,素的、肥的都要有。蒿子粑是吃油大王,不能舍不得油。而且,蒿子粑有一个特点,新鲜做出来的反而不好吃,放几天后用油焊着吃味道更佳。

每到一年三月三,桐人齐吃蒿子粑。野味!

桐城民俗十大怪(3):一生三次素穿戴——毛身衣

桐城风俗,在出生、结婚、死亡的时候,要穿生布褂子和裤子,衣边不用针线缝,俗称毛身衣。

生布,就是没有下水的棉布,桐城人称作老布。旧时,因为生活苦,几乎家家户户都纺棉纱。纺车和其它地方差不多,是手工摇动的座式木轮车。纺棉纱是个细活,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很难。一根根细纱完全靠手指的内力从手中捻出来,否则不是过粗就是捻断。摇纺车的速度也很讲究,不急不遽,需纺纱者自己操作,别人不可替代。

棉纱纺好后就可以织布,这不是每家都能做的事,往往一个大村庄只有个把巧妇能为。实际上,织布是个体力活,需要脚踏,需要手拉,不知道为什么过去这是个女人做的活。通常的习惯,大家自己将棉纱纺好后,送到织户家织布,需要给人家几个辛苦钱。也有自己不纺纱的,直接去买布;也有光纺纱卖给织户,不要棉布的。不管怎样,都不会给现钱,到年底的时候,有钱给钱,没钱给一点粮食也是可以的。

一生三次穿毛身衣,这是值得后人倍加欣赏的伟大发明。出生、结婚、死亡,这是人生的三大转折,每一次转折都意识着全新生活的开始。用什么寓意全新的生活?白色、原始、朴素也!你看这毛身衣,用纯天然的棉纱制成,不曾下水,不缝衣边,是何等的原始呀!初生婴儿穿上毛身衣,意味着酸甜苦辣人生的肇始;待婚青年穿上毛身衣,好去迎接婚姻生活的大考;乘鹤西游的老人穿上毛身衣,不啻是个等待轮回的处子。

这朴素无比的毛身衣,似乎是文都桐城人的专利,其它地方有此俗者极少。周边安庆其它的县市,可能也有的,但多半是跟桐城人学的。如果非要穷究其来源,最好到江西、两湖一带去找,桐城人差不多都是从那个地方来的。假如真的找到了,建议桐城人都到那里去弄一件毛身衣穿穿,算是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根。

桐城民俗十大怪(4):三十六岁换裤带——送36岁

桐城有“送三十六”的民俗。无论男女,虚35岁时,亲朋好友馈赠白鸡一只,新裤带一根,白衬衫一件。大年三十晚上,男择岳家、女择娘家送来的白鸡炖食。如果讲究一点,白鸡需独食,将鸡毛埋于三叉路口。

《桐城县志》曰,此俗存于桐城西乡;又有相关资料说,此俗并不古老,大概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些说法是相当可疑的,实际上,“送三十六”的民俗很普遍,桐城几乎所有地方都有这个风俗,南方很多省份好像也有,特别是江西和两湖一带。

旧说,36是个很不吉利的数字,36岁是人生难过的一大关口。传统迷信认为,逢九不利,不管是明九还是暗九。明九就是数字中直接带九,比如19、29、39;暗九是九的倍数,比如18、27、45。36是暗九,当然不吉利。可是,为什么36岁特别不吉利呢?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1)36岁是人的本寿,古人认为36岁一个轮回,只有活够36岁才够本;(2)从生活经验可以判断,人到36岁各方面的身体机能都开始下降,一年不如一年,一天不如一天;(3)旧时人的寿命短,一般只能活到五九、六九,作为一个转折的关口,18岁、27岁明显太早,45岁或54岁则有点迟,它们不是人生的转折,差不多是人死的转折了。所以,选择36岁作为人生关口最合适。(4)道家有“四九天劫”的说法,虽然说的是490年,但毕竟是四九呀,很容易让人想起36。

既然36岁不吉利,就要想法子辟邪。不过,迷信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实质上是因需要而异。因之,各地“送三十六”的办法各不相同。在湖北宜昌,要拜神唱大戏;在湖南,要招呼亲朋好友做大寿;在江西,要送裤子。

桐城特别的地方在于两方面:其一,其它地方辟邪的日子一般都选择在36虚岁的生日,而桐城选择在35虚岁那年的大年三十;其二,其它地方也就是找个借口吃一顿,并不在乎吃什么,而桐城却偏要吃白鸡、换新裤带,大年初一还要躲起来不见人。

那么,桐城人为什么认为吃白鸡、换新裤带能辟邪呢?目前还没有正解。大概,白色是正色,又比较反光,能够把鬼蜮照晃眼而无法加害于身;吃白鸡而不是吃白猪,大概是因为鸡肉比猪肉贵;将鸡毛埋于三叉路口,是为了让鬼蜮到三叉路口后被白鸡毛晃得走错方向;换新裤带,是怕旧裤带年久失修扎不紧,让鬼蜮从衣缝中钻了进去。这叫层层设防,万无一失。呵呵,迷信嘛,有多少说得清楚的!

桐城民俗十大怪(5):胎盘瓦罐树下埋——胞衣

桐儿出生后,将胎儿胞衣装入瓦罐中,埋在村旁最高大的树下,寓意“树高千尺,人高万丈”。

胞衣是个非常非常特别的东西,怠慢不得。在那里,有着我们对混沌世界的些许记忆,有着我们一奶同胞的些许余温。伴随着人生的第一声啼哭,我们从胞衣中脱胎而出,代表着与母体分离的正式仪式,更代表着漫长人生的独立宣言。因之,大家都要将胞衣罐放在一个特别的地方,永久地保存起来。

有人将胞衣罐放到村边大河的中心,流水潺潺,生命不息;有人将胞衣罐埋在自家的院子里,无论你走到何方,都没有离开自己的亲人;有人将胞衣罐深埋在屋后的竹林中,竹笋根根,仿佛祖宗;有人将胞衣罐挂在高树上,让小鸟充当天际的使者送出自己的第一份馈赠。

但无论在什么地方,有资格安置胞衣罐的一定是个男人,一个将小生命带来人世的男人。小小的胞衣罐,系着每一个父亲的责任,刻着生命代代相扣的传承。伴随着胞衣罐的脱手而出,这个男人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家的方向走去。小时候,一个男人将我们的胞衣罐以自己的方式好生安置;不多年,我们也要将一个自己制造的胞衣罐安置在一个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地方。胞衣本出自女人,男人只是将它们连接了一下,使它们成为一串。

文都人格外聪明些,将胞衣罐埋在村旁最高大的树下,称埋藏胞衣罐的乡里为“原籍”。没有比这更伟大的发明了!那些远离故乡的游子,撮一把树下的泥土,一定能够闻到童年的气息;将这把故乡的泥土供在香案上,仿佛是在供自己的祖宗。桐城人的这一伟大发明,超越时间隧道,让我们随时可见自己的亲人。

只是,心在痛,因为胞衣罐在我们这一代算是断了根。自从小生命从一个叫医院的地方产生,胞衣就不见了踪影。不知道是流进了下水道,还是被熬成盘中羹,抑或成了某贵人的滋补养颜品。没有机会将自己制造的胞衣罐安置,仿佛根本就不是男人。

城民俗十大怪(6):椒椒叔叔一起来--嗷叔叔

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泛指比自己父亲年纪小的父辈。但是,全国各地对叔叔的称呼不尽相同,广东人叫“阿叔”,天津人叫“掰掰”,东北人叫“老叔”,江淮一带叫“×爷”或“×爸”,吴越一带则叫“戽喂”。这其中,最特别的是安徽桐城人,把叔叔称作“椒椒”。

为什么这样称呼呢?且听一段饶有兴趣的传说:清朝名臣张英一日拟写奏章,误将“叔”写为“椒”。康熙帝展阅,好奇心大发,遂询何故。张英为了自尊,谎称道:敝乡有一俗,称“叔”为“椒”。岂料康熙生疑,要派人前去探个虚实。张英闻讯惊恐万状,欺君之罪如何了得便暗派侍从快马驰往老家桐城,让县令三日内遍喻县民,改“叔”为“椒”。待皇帝钦差抵桐遍询民众,结果众口一词。自此,“叔叔”的别称“椒椒”便在桐城流传至今。

这个故事编得不赖,可故事毕竟只是故事,不能当作正史看待。稍微有点常识的人不难发现,这个故事有很多的漏洞:把“叔”写成“椒”的可能性并不大,古代文人惜纸,下笔前都很认真;奏章写好后要仔细检查,重要的还要备份,弄错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皇帝知道后,老实承认也没什么,撒谎可真是掉脑袋的欺君之罪;“叔”有好几种意思,奏章中的“叔”不一定正好是“叔叔”的意思;这个故事有好几个版本,有的将主人公说成是张英的儿子张延玉;如果真是写错了,用家乡话来推托照样没有面子;这么个小事,就算皇帝真的知道是在撒谎,也断然不会派人暗访;民间的习惯称呼是很难改变的,就算当时应急改变,日后也绝对不会叫成习惯。

为了考证桐城“椒椒”的来源,需要注意下面两条 “硬证据”:其一,并不是桐城所有地方的人都这样称呼,个别地方有其它的叫法。在桐城,大多数人叫椒椒,但也有地方叫叔叔的;其二,全国并不是只有桐城一个地方这样称呼,江西贵溪和永修两地也是这样叫的。难道这两个地方的人都是从桐城迁过去的?事实上,桐城人大多反而是从江西迁移过来的。

这无意中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线索:大多数桐城人是从江西瓦屑坝移民过来的,而瓦屑坝明显只是一个移民中转站,那些将叔叔称作“椒椒”的桐城人,是不是来自江西贵溪和永修呢?不管怎么说,这里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

由于提供的相关信息太少,遍查方言资料,也无法得出“椒椒”的确切来源。在这里,姑且提供一个大胆的猜测:叔通菽,菽是一种豆类植物,以豆类喻指小,所以叔叔指比父亲小的人;椒是一种香料植物,指的是“花椒”不是辣椒(明末才从美洲传入),椒的果实比菽还小,同样可以用来喻指小,进而指代比父亲小的人。

桐城民俗十大怪(7):酸甜苦辣搁一块——胡椒汤

从正月初一开始,桐城人给各种生灵过生日: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豆,十粟。其实也就是说说,并没有见过什么人真的给这些生物作寿。初二的狗不会多啃一快骨头,初三的猪也不会多吃一口米糠,至于马和羊,桐城基本上见不着,而豆谷之类,春节的时候正在冬眠呢。只有初七的人生日,一定是要好好过的。桐城的风俗,正月初七的晚餐,每个人都要吃酸辣汤,又叫胡椒汤,表示人生会遇到各种酸、甜、苦、辣之事。

可能是桐城不怎么产胡椒,也可能南方人不怎么爱吃胡椒,反正,这个酸辣汤很多人是不放胡椒的,但并不妨碍叫它胡椒汤。抛开寓意不说,单从口感上来讲,胡椒汤味道还是相当不错的,比北方人做的什么辣糊汤要好很多。胡椒汤的主料是豆腐、淀粉、山粉,再放些腊肉、冬菇、冬笋、熟鸡肉、肉丝、鸡蛋、香油、鸡血、辣椒,味道算是盖了帽了。一看这些原料大家都清楚,酸辣汤其实既不酸也不辣,加上平时又很少能吃到,所以大家都逮到吃好几蓝边碗。

酸辣汤并不特别,四川、上海、北京、广州,几乎每个有人的地方都有。北方的偏酸一些,南方的偏甜一些,四川的偏辣一些。桐城酸辣汤的特色不在于口味,而在于文都人将这一锅浊汤赋予了特别的文化含义,让人回味无穷。记得有一首歌就叫《酸辣汤》,里面说“酸酸辣辣的感觉,味道十分好喝特别,让地球慢慢变火球,燃烧到温度最高点”。我不知道歌词是谁写的,但肯定不是桐城人写的。

那么,为什么人的生日安排在正月初七呢?民间传说,女娲造物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正月初七俗称“人日”,又叫“人胜日”、“人庆”等。怎么庆祝呢?各地的方式不一样:(1)戴人胜: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或贴于屏风等处。(2)赠花胜:人们制作各种花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3)吃七宝羹:人们用七种新鲜的节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用,称为“七宝羹”;(4)出游、登高:仕女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相比较而言,还是桐城人吃胡椒汤的发明最出彩,既一饱口福,还有文化上通俗易懂的讲究,可谓一举两得。

桐城民俗十大怪(8):新娘原来是妖怪--砸新人

桐城有“砸新人”的习俗,寓意“越砸越发”。只要见到有迎亲的队伍从村庄边经过,都有好事者呐喊“砸新娘”,并随手抓起几把沙土或瓦碴子砸过去,以此要挟迎亲队伍的头人(一般是媒人)发喜烟喜糖。大人们砸新娘一般都是象征性的,而小孩子却不管那么多,乱砸一气,有时甚至会把新娘砸得花容失色。不过,新娘多少有所准备,事先带上一条方巾,不等沙土砸过来就将方巾把头遮起来。记得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为了防止被砸,新娘子前面举一个毛主席的石膏像,这样谁也不敢砸了,谁都怕把毛主席他老人家给砸坏了。但这个法子也只管了一阵子,后来小孩子还是照砸不误。那时大家日子都过得紧,新人并不是过一个村子都散糖果的,你不砸,她是不给的。

一般来说,“砸新人”有不成文的规矩,主要是三条:只有路过的才能砸,本村庄的一般不能砸;小孩子可以砸,大人一般不能砸,起码不能狠毒地砸;散过喜烟喜糖后不能再砸。其实,迎亲队伍自己也是矛盾的,如果砸狠了他们肯定不高兴,但如果一路上无人来砸,他们也很失落。且不说“不砸不发”,起码表示你这个队伍的人际关系不怎么样,招摇过市的都不惹眼,没有理答你。大喜的日子,稍微砸一砸,闹着玩儿,不管砸了谁,都不会生气恼怒的。所以。一些办事细心的人家,会事先给几个喜欢热闹的人打招呼,叫他们安排人来砸。

可能真的是为了闹着玩儿,“砸新人”的风俗非常普遍。东乡族的婚俗,闹新房时用枕头砸新娘,迫使她尽早掀开蒙面的布巾;戴厚英在《流泪的淮河》中描述,淮北人闹新房时用楝树果子砸新娘;在湖北孝感,迎亲时女方亲友用预先准备的树枣、萝卜条以至豆渣、饭团等轮番抛掷取乐,主要是砸新郎;在东北,新娘去夫家的时候,喜欢用五谷杂粮砸新娘。相比较而言,桐城的砸法显得比较原始,多少有点野蛮。

这不由得让人起疑:此俗何来?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别地一般在闹洞房的时候砸,桐城却在迎亲的路上砸;别地弄个东西随便砸一砸,桐城却弄个砖头石块实实在在地砸;别地砸一砸纯粹为了取乐,桐城却在取乐的同时取一点喜烟喜糖。《康熙桐城县志》曰,“同安郡其俗信鬼神,好遥杞,父子或异居,人性劲躁,包藏祸害,视死如归”。难道说,桐城人自古以来本性野蛮?

窃以为,非也。即便桐地自古民风强悍,《康熙桐城县志》也说,“自平成(南朝)后其俗颇变,尚淳质,好俭约,丧杞婚姻胥近于礼”。况且,别地的人骂桐城人,也只说阴险狡诈,断不会说野蛮粗俗的。

虽然不能确切地知道“砸新娘”的缘起,大体的发展线索还是可以猜出一鳞半爪的。(1)旧时的人有很强的地盘意识,从他们的地盘路过,多少要留下一点买路钱,否则就会被人讥笑为软弱无能。(2)旧时的人很迷信,红喜事从一个村庄过,这个村里的人以为你带走了喜气,必须把你的喜气给砸掉;白喜事从一个村庄过,这个村里的人以为你带来了晦气,你必须放鞭炮给吓走。至于“越砸越发”,不过是发展到后来的一个托词,好比一个人把东西打碎了,虽然心里很难受,嘴里却说“碎碎(岁岁)平安啦!”

实际上,与桐城相类似的“砸新娘”也还是有的,比如庐江与桐城交界的地方、宣城的一些地方。只是,这两个地方多少都与桐城相关,庐南自不必说,宣城在近代是有大量桐城移民的。大家知道,桐城人大多是从江西、两湖移民来的,估计这些区域十有八九会有此遗风。

桐城民俗十大怪(9):煮鱼上桌不算菜

吃鱼好处多多,除了味道鲜美、众口可调,还能治病强身、延年益寿。过年的时候,吃鱼又被赋予特别的含义,所谓年年有鱼(余)、吉庆有鱼(余)是也。在大多数地方,大年三十晚上都要吃鱼,以讨一个吉利,所以鱼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过去有副常用的春联:“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旧时,一些文绉绉的知识分子是只吃鱼不吃肉的,因为这些所谓的君子“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而鱼被宰杀时是不会发出嚎叫的。

在桐城,大家也是喜欢吃鱼的,招待客人一般都是做三牲饭,即以鸡、鱼、肉为主的家常饭。就算是祭祀祖宗,带的也是三牲碗。过年的时候,照例是要煮鱼的,大年三十晚上煮鱼照例是要上桌的,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煮鱼上桌并不算一道菜,是万万不可以动筷子的。难道说桐城人就不想“年年有鱼(余)”,就不想过年的时候讨个吉利?非也!原来是因为桐城人的思维和常人不一样,常人为了追求“年年有鱼(余)”,觉得应当把这个“鱼(余)”吃掉,而桐城人认为,“鱼(余)”就应当“鱼(余)”着,吃掉就不“鱼(余)”了。

窃以为,两种理解无所谓谁对谁错,只是桐城人的理解有比较深的文化内涵。因为,过年吃鱼是正常的,现在你吃了,文化含义不饱满;而过年不吃鱼是反常的,文化标志性就非常强。只是,大过年的,连条鱼都吃不上,有点对不起自己的嘴巴和口水。由于不太人道,更有点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所以很多地方实行了适当的变通,要求相对宽松一些。在这些地方,只是大年三十晚上不吃鱼,正月初一到十五,请客要上两碗鱼,一碗可以吃,另一碗不可以吃,到底要吃哪一碗听主人招呼。不能吃的叫“碗鱼”,意思是装在碗里不能动的。后来,索性更宽松一点,大年三十也上两碗鱼了,反正吃了一碗还剩下一碗,不愁没“鱼(余)”。

可能,大年三十晚上不吃鱼并非桐城的专利,但这种民俗肯定不普遍。而且,即便同样是不吃,说法未必一样。比如,东北一些地方三十晚上也是不吃鱼的,但他们是因为鱼儿多刺,怕一年里老有拨不完的刺;旧时,北方有些地方不仅三十晚上不吃鱼,他们什么时候都不吃鱼,因为缺少外来的佐料,无法将鱼去腥。

桐城民俗十大怪(10):死后带累下一代——忌血葬

旧时,无论什么地方的人,对葬仪都是极其重视的。作为一种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葬仪,总有一些迷信的说法和做法,可谓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只是,不管多么怪异,大家都普遍尊奉一个共同的信念:入土为安。按照佛教的说法,只有入土为安,才能投胎转世。所以,在轰轰烈烈的葬仪之后,一定要将逝者尽快葬下去,这是第一要务。过去,如果一个人混得悲惨,都会聊以自慰地说,“只求一把黄土埋起来”;如果一个人十恶不赦,大家就会诅咒他“死无葬身之地”。

可是,桐城这个地方偏要反着来,人死以后忌血葬,要在野外找一个避风且风水好的地方将棺木厝放起来,用稻草盖上防雨雪,俗称“厝基”。乍一听,一定以为桐城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因为有些少数民族喜欢在临江河的山崖绝壁间凿眼、钉桩厝放棺木,称“悬棺葬”;有些少数民族将棺木厝放在山洞里,称“洞穴葬”;藏族人将尸棺厝放在高台,称“天葬”。

问题是,无论是悬棺葬、洞穴葬还是天葬,都属于一种“安葬”,即最后的安置。因为这些少数民族不作兴土葬即埋葬,虽然没有入土,但已经“安”了。而桐城则不同,棺木厝放在野外只是临时措施,三年五载以后,还是要再行安葬的。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桐城人是信奉土葬的,也是相信入土为安的,为什么迟迟不入土埋葬呢?这其中,一定是有原因的。

“厝”,暂时放置,待葬或改葬。那么,为什么现在不速葬呢?现代的人解释说,只有厝放三年以上,才会投胎转世。这完全是把话说反了,没有说到点子上。暂时不安葬,估计有几方面的原因:

(1)过去的人穷,安葬不起,就暂时厝放一下,等待家族中死的人多了,凑在一起合葬,这样可以减少费用;

(2)过去战火纷飞,很多人逃荒时客死它乡,暂时厝放一下等待回家安葬。古徽州也有厝放的习俗,只是他们条件好些,不是厝放在野外,而是厝放在特制的寝楼里。

(3)过去有丁忧三年的习俗,为了尽孝道;

(4)一时没找好墓地或一时买不起墓地;

(5)安葬多在远处,而厝放一般都在家门口,可以为晚辈祭祀或哭坟提供方便。这几种力量的合力,使厝放成为一种习惯,而当习惯已经养成,即使这五方面的力量一个都不存在,它已经作为一种风俗根深蒂固了。

 到了孕晚期,很多孕妇反映极大,需要尽早生产,以减轻痛苦,又不想剖腹产,那么, 孕晚期吃什么催产 ?孕晚期营养食谱有哪些?感兴趣的女性朋友们快来跟我一起了解一下吧。

孕晚期吃什么催产

 一般来说,怀孕40周时到临产期,如果想生时顺利,可以做做适当的运动,比如散步,走楼梯等,也可以在预产期到来时吃点蓖麻油炒鸡蛋,能帮助顺产。

 孕晚期要补充足量的钙。妊娠晚期孕妇对钙的需要量明显增加,因为胎儿牙齿、骨骼钙化需要大量的钙,孕妇要多喝骨头汤、虾皮汤,多吃芝麻、海带、动物肝脏、蛋。

 补充足量的维生素B1。孕晚期孕妇维生素B1不足,会出现类似早孕反应的症状,甚至影响生产时孕妇的子宫收缩,导致难产。所以,孕妇要多吃富含维生素B1的粗粮。

 妊娠晚期除正餐外,要加吃零食和夜餐,如:牛奶、饼干、核桃仁、水果等食品,夜餐应选择容易消化的食品。

 下面再来看看孕晚期的营养食谱都有哪些吧。

孕晚期营养食谱

 1、苹果鲫鱼汤

 食材:苹果250克,鲫鱼300克,枣(干)20克,姜5克,植物油10克,盐3克。

 制作方法

 生鱼刮去鳞,去腮,用清水洗净,沥水。

 苹果洗净去皮,去心,切件。

 红枣去核洗净。

 锅烧热加油,放入姜、鱼,煎至鱼身成微**。

 把适量清水用锅内煲滚,放入全部材料煲滚,再慢火煲2小时,下盐调味即可。

 2、胭脂冬瓜球

 食材:冬瓜800g、紫甘蓝500g、白醋适量、白糖适量。

 制作方法

 紫甘蓝剥两片冼净,放料理机加点水打成汁。

 汁水滤掉渣放锅里煮几分钟。

 冬瓜用挖球器挖出冬瓜。

 将汁装入碗中,倒2勺白醋,很神奇,颜色变得非常艳丽。

 将冬瓜球沸水里焯2-3分钟。

 捞出放入紫甘蓝汁中浸泡,放冰箱冷藏半个小时以上,吃的时候在上面撒些糖即可。

 3、核桃玉米奶

 食材:玉米2根、核桃适量、牛奶适量、水适量。

 制作方法

 玉米掰成玉米粒。

 核桃剥壳,取出核桃仁。

 玉米粒加一杯核桃放入豆浆机,加水至水位线,按玉米汁键,打成玉米汁。

 将玉米汁过滤,往玉米汁里注入牛奶。

 加核桃碎即成。

 4、虫草花猪蹄汤

 食材:虫草花60克,猪蹄500克,精盐少许。

 制作方法

 猪脚洗净砍成块,大红枣、花生米用水泡透,生姜去皮切片,葱切段。

 锅内加水适量,烧开,放猪脚,煮净血水,倒出。

 将油倒入锅中,放入姜片、猪脚块,淋入绍酒爆炒片刻。

 加入清汤。

 加入大红枣、花生米、葱段,用中火煮至汤色变白,加盐、味精、胡椒粉调味即可。

 最后,我提醒准妈妈们,在孕晚期一定要保证所需的营养哦。

精彩推荐:

怀孕周期

孕早期

孕中期

孕晚期

孕晚期睡姿

水乡婚庆:让你过把复古婚嫁瘾

  当穿着洁白的婚纱、在宾馆里大宴宾客,已成为时下结婚仪式的主流时,做新娘子的你,是不是也会突发奇想地要过回“复古婚典”的瘾呢。那就到西溪湿地来吧。经过文化研究者们挖掘整理,并予以“还原”的水乡婚庆,将在这个春节里隆重推出。

  据了解,自古以来,西溪湿地因河港交叉,无船不达,而西溪的民间婚俗也因此显得独特。过去的西溪,新郎家用船轿迎娶新娘。船轿——就是把花轿放在前船舱,划到新娘家;再抬下花轿把新娘迎接上船。船再划回新郎家后,从船上把花轿直接抬到堂前,拜堂成亲,继而洞房花烛。当然,在这里亲家公、陪客人员所穿服装、嫁妆、迎亲程序、洞房礼仪、新房布置等种种风俗习惯都与现在有所不同;“慈母伤怀”、“新娘上轿”、“父兄送亲”、“吃茶听书”、“夫妻拜堂”也都各有讲究。不去现场尝试一下的人,也许很难体验到哦。

  余杭的民间习俗是随着余杭经济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发展,不断由境内人民所创造、所丰富而逐步衍变而成的。从良渚遗址出土的丰富文物表明,在距今四五千年的余杭先民的原始村落,就已具有江南特征的民情风俗。由于社会的不断变革,一些习俗,尤其是礼仪、生产习俗,相应有了变化甚至消失,但由于民间习俗的承传性,不少习俗仍在延续。

  余杭地广人众,风俗繁杂。大凡安土重迁,与自然为伍,精致有余,开拓不足。东部平原水多,舟楫为居,百货所聚,民善经营,俗尚奢侈;西部高地多山,俗朴俭素,不事华饰,民颇负气。但随社会交通融会,不同风俗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现将旧新尚择要而载。

礼仪习俗

  1、结婚 民间婚礼基本沿袭南宋婚礼遗风,男女婚配封建色彩较浓。讲究门当户对,议亲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议成后有订婚、行聘、发奁等仪式。婚礼这天,俗称“拜堂”,婚礼即昏礼,须在晚间举行。以巳午末三时为多。男方派人接嫁妆,用花轿迎亲。新娘由喜娘(好姐妹)伴随,在鼓乐声中,由娘舅抱上轿,至男家由男家娘舅抱下。拜堂后,送入洞房,然后闹新房。婚后3天,新娘偕新郎回娘家,谓之“三朝回门”。

  民国时期,开始提倡男女自由恋爱,文明结婚。解放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履行婚姻登记手续后即成合法夫妻。父母包办婚事已极少出现。婚仪简朴,有的只分喜糖、喜烟以示完婚,有的行集体婚礼。80年代起,婚事奢办之风又起。

  2、生育 旧时,在婚礼进行时,就有种种生儿育女的祝愿,如在新房中撒枣子、栗子、桂圆、莲子,预祝新娘“早立贵子”。也有向观音烧香求子的。妇女一旦怀孕,俗称“有喜”。婴儿出生前,外婆家备强褓及食品,送“催生汤”。催生礼物据历代习俗及外婆家经济状况,丰俭不一。现大都送火腿、鸡、蛋、桂圆、筒面、红糖等物。产后,至亲好友备母鸡、鸡蛋等“舍姆汤”。旧俗儿生三朝烧“太君纸”。婴儿出生一个月,称“满月”,是日须给婴儿剃头,办“剃头酒”,请送礼亲友,分送染成红色的鸡蛋,还通行拍“满月照”。产妇分娩后休息一个月,且不能出门,俗称“做舍姆”。今送催生汤、舍姆汤、红鸡蛋等仍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