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说:“砸锅卖铁也要供你读书”,对孩子的心理压力会有多大呢?

妈妈 0 89

当父母说:“砸锅卖铁也要供你读书”,对孩子的心理压力会有多大呢?,第1张

当父母说:“砸锅卖铁也要供你读书”,对孩子的心理压力会有多大呢?
导读:引言:教育固然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每个孩子而言,只要自己能够不断的学习取得好的成绩,未来的发展也会更加的光明。但是有些家长就会说:“砸锅卖铁也要供你读书”,这对孩子的心理压力会有多大呢?孩子会有很重的负担首先对于家长来说,在教育孩子方面承担的

引言:教育固然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每个孩子而言,只要自己能够不断的学习取得好的成绩,未来的发展也会更加的光明。但是有些家长就会说:“砸锅卖铁也要供你读书”,这对孩子的心理压力会有多大呢?

孩子会有很重的负担

首先对于家长来说,在教育孩子方面承担的成本其实并不高的。因为有义务教育帮孩子承担大量的学费,在高中阶段的教育的话基本上又花不了太多的钱,大学阶段的话又有助学贷款。所以说家长完全可以供得起孩子,没有必要砸锅卖铁供孩子读书。另外的话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候也不明白学习的意义,如果家长一味的强调自己为孩子付出了多少,而且会为孩子付出到什么程度。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学习是为父母学的,那么孩子就会有很大的心理负担,孩子没法进步的时候,也会责备自己,这个时候孩子的学习就会向死胡同了。只有为自己而学,而且能够真的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家长这个说法就是会给孩子很大的心理压力的,而且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可能以后孩子上大学之后,反而会出现厌学就是逃避学习的情况。

教育孩子不能穷养

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不能穷养,不要强调自己家里人有多穷,也不要跟孩子说穷人就会怎么样怎么样这样的话会给孩子施加错误的观念,而且孩子会在内心中有自卑的意识。因为小孩子会去观察别人的穿着和别人的家庭状态,如果父母总强调自己家很穷的话,孩子可能就会胆怯起来。所以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主要会对孩子的人格和品行进行教育,没有必要去强调自己家的经济情况。与其这样不如去教育孩子树立恰当的金钱观,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二十年前的农村,几乎孩子上学念到了初中家里就不让念了,而是告诉孩子读数没什么用,不如早点下地帮家里干农活挣钱。那时候的农村,绝大多数的家长都是这个观念,而现在在咱们农村,只要孩子想读书,家家都会砸锅卖铁的供孩子上学。

你要好好学,家里就算砸锅卖铁也得供你上大学,相信很多从农村出来的朋友,一定都听过这句话。不过,由于那个时候还小,不懂事,所以常常会将它理解为了父母给的压力。

但现在回头想,其实这是父母对子女的期许,希望孩子不要重复自己的路。那在农村,为何很多家庭即使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大学。

老一辈的农村人,由于小时候家庭困难,经常吃都吃不饱,上学更是奢侈,所以很多人,一般都是只有小学学历。在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农村人可以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工作生活,但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所从事的,大多都是比较低端,比较辛苦的的工作。

正是因为自己的这种遭遇,大多数的农村家庭都很舍得下血本,只要自己的孩子,读书上进,即使家里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

虽然现在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基本上都住上了楼房,但是与大城市相比,其发展机会,则少了很多。如果单靠种地,那根本养不活自己。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未来到大城市里,找到更好的发展机会。很多农村家庭,都会尽可能让自己的孩子多读点书。

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重复自己走过的路,很多的农村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好好读书,日后到城里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不用受自己受过的苦。所以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

一直以来,农村众多父母都没上过几年学,文化自然也不高,但对于孩子上学这件事,却一直有着一种执着:只要孩子能读书,会读书,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大学。

为了供孩子读书,他们总是心满意足的吃苦耐劳。

他们并没有“知识可以改变命运”那样的真知远见,只是抱着“自己已经种了一辈子地,不能让孩子也跟着吃这样的苦”的决心,毫无怨言、不求回报地供孩子读书。

在农村艰苦的生活让他们知道,穷人家的孩子只有靠读书,上了大学,才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才能不用过这样辛苦的生活。

归根结底,他们都是因为想走出农村,读书就是他们出人头地最好的方式!

就像《你好,旧时光》里面,教导主任发现了楚天阔和凌翔茜的恋情后,决定撤掉楚天阔学生会主席的职位,而因为这一职位能给高考加分,楚天阔稍加思考后,就甩锅给了茜茜。

我并不想批判楚天阔的自私和不担当,因为他来自一个社会底层的家庭,通过高考上大学,是他唯一的出路。他不能在高考这条路上出一点差错,因为家庭的贫穷告诉他,哪怕是一厘米的差错,他的未来都可能差之千里。

这也是现代众多农村家庭的一个投影,父母没有多少文化,家境也很一般,孩子如果不读书,就会和父母一样在最底层无所作为地过每一天,甚至更差。

就像我的父母,他们虽然早早来到城市打工,但他们也没读过多少书。在出来打工、结婚,并有了我之后,他们坚信一句话:知识改变命运。

所以他们希望我能努力学习,考上一所好大学,将来找一份好工作,赚大钱。他们常对我说一些很土,但是很实在的大道理:

“你只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

“我们以前过得很憋屈,就是因为没读多少书。”

“只要你愿意读,我一定不让你受委屈。”

“我去借钱都会供你读,只要你好好读书。”

感谢每一个“砸锅卖铁”供孩子读大学的父母,是你们给了孩子一个机会,让他们有机会拥有更好的未来。

为了自己孩子的前途,农村家庭的家长也是拼了。因为现代农民心中明白: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自身由于当年家庭艰苦,还有各种各样的不良因素存在,才导致于今天,自己生活上的坎坷。有条件的家庭把孩子送去城市上学,多数家长也随孩子一块去城市,给孩子做饭洗衣,孩子的学习费用、生活费用和租房费用等等,相比较在农村上学都是一笔不少的花销。

我们上一代人,特别是生活在农村的,多数都没念过书,不懂得知识重要性,害的我们早早辍学。如果我们在不好好培育下一代,那是我们的过错,让儿女游荡社会底层,后悔晚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每个农民家庭所期盼的事情。所以每个农村家庭,都会对子女的上学加大投资力度,即便是家里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大学,这是不争的事实,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没有知识,就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是全民共同认知道理。事实上,供孩子上大学,城里人也是一样,想法一致。

旧社会农民由于贫穷,只能给有钱人打工,一年下来挣的钱,连全家半年的生活费都维持不下去。更谈不上读书二字了。因此,农民没有文化,只能干程次最低的庄稼活,而今,读书不一定有用!但不读书肯定是没用!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另外,读书可以明理!读好书,做个明白人!教育能够改变命运,但不只是考大学一条路径可以改变命运。我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首先有个好心态。无论孩子上或上不了大学,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得到幸福美好新生活。

1

山沟沟里的岁月,宁静悠长,除了日月的争辉,一切,都有些黯然无光。

穷山恶水出刁民,娟子的老家,真的出多了这样的刁民。

娟子娘,就是这样一个。

娟子的印象中,她娘冷着一张脸,高高的颧骨显得有几分刻薄,永远穿着一件灰蒙蒙的褂子,看不出新旧。

街坊四邻提起娟子娘无人不皱眉,大家都怕她,村子里谁若是惹着她,她会站在村口那高高的土坡子上骂上三天三夜,如同打了鸡血一般,永远都不会累。

在家里,娟子娘整日也是怨天尤人,怨天怨地怨自己没有投好胎,怨自己男人没本事,多数时候她都是骂骂咧咧,少见脸上有笑容。

只有在年根子底下时,娟子爹从外面打工回来,将一沓子的钱交给娟子娘时,娟子娘脸上才会有些笑容,那笑容在娟子娘皱纹横生的脸上,如同一朵盛开的菊花,没有丝毫美感,有的,只是市侩。

这样的笑容,蔓延不了太久的时间,又会变成了无尽的争吵。

娟子娘的声调极高,高得让人从骨子里发颤。

一声声争吵声中,还没出正月,娟子爹又走了。

走的那天,战争便结束了,娟子娘在厨房里忙活着,端上一碗蛋炒饭。

这碗蛋炒饭是娟子娘的拿手饭,一碗米,一棵葱,一个蛋。

蛋花黄幽幽的,绿色的葱叶衬着白色的大米粒,分外的诱人。

就连那香气,似乎也能蔓延许久,隔着老远,娟子便会闻见,匆匆往家里跑去。

进了家门,娟子爸憨厚地摸摸她的头,往她碗里拨上一些,这时,娟子娘便会皱着眉:“孩子在家啥吃不到,你出门在外的,莫要让着她。”

娟子心里委屈,是,是啥都吃不到,她与娘一年四季的饭,只有窝头就咸菜。

2

中考成绩公布了。

娟子如愿考上了重点高中,高昂的学费又让娟子娘破口大骂,言辞之粗糙,让娟子心中一阵绝望。

是,她知道,重点高中的学费让他们这样的家庭望而止步,他们这个家,靠的只有爹一个,娘在家里看着自己读书,家里仅有的两亩薄田也只够娘俩的口粮,靠天吃饭的日子,不挨饿就很不错了。

犹豫了许久,娟子开口:“娘,我不想读了!”

“啥?”

娟子娘一怔,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娟子拼命咽了咽喉咙中上涌的苦涩感:“我说,我不想读了,我出去打工,这些钱便能省下,家里的日子就会好过些……”

娟子的话还没说完,娟子娘一巴掌便呼了过来,直把娟子头上的辫子打歪。

娟子脑子“嗡”的一声,一切,都有些模糊了,连耳边娘高亢的声音,都听不清了。

那一日是怎么过来的,到现在娟子还有些模糊,娘不停骂,骂娟子不懂事,骂自己的命苦……

虽然骂了那样久,学,还是继续上了下去。

娟子娘拿着村里开的贫困证明,在校长室前等了一天,最后,终于拿到了一份走读的申请书。

于是,娟子便来回奔波在从家到市里的路上,一辆自行车,她与娘,二十里的山路。

无论刮风下雨,她一出学校门,娘总是冷着一张脸站在那里,灰蒙蒙的衣裳,衬得整个人都没有一丝精神。

中午,娟子便在学校的食堂凑合一中午,食堂里的饭菜,各式各样。

娟子的,馒头咸菜。

能吃到这个,娟子已经很知足了,她知道家里的情况,娘这时候在家,吃的还是早上她剩下的凉窝头。

3

高中毕业,大学录取通知书如约而至。

娟子娘脸上乐开了花,第一次表扬了娟子。

临行前的早饭便是娟子娘的蛋炒饭,整间屋子香香的,娟子娘的鼻间额头上都是汗。

“娘,你也吃些吧!”

娟子娘摇头:“等你哪日有了出息,娘天天吃这个!”

说着,拿起一边的僵硬的窝头,咬了两口,喝了一口凉水,碎碎地说着:“吃窝头,对身体好,你见我啥时,生过病?”

娟子娘看娟子不吃,催促着:“快点吃,别误了车,今天,娘还多放了一个鸡蛋呢!娘今儿高兴!”

娟子有些哽咽,一口饭放在口中,没有记忆中的味道。喉咙里压抑不住的难过,险些吐了出来。

娟子娘脸上的笑凝滞了。

娟子紧忙将碗推到了娘面前:“我胃里不舒服,这个太硬了,娘,你吃吧!”

娟子娘叹口气:“不吃算了,等我,还有点生米,我给你熬点粥,你喝上一点。”

娟子紧忙摆手:“不用,不用,我吃窝头就行,吃惯了。”

说着,不由分说地抢过窝头,咬了两口,生冷的窝头有些粗,咽下的时候,喉咙划得有些疼。

大三那年的暑假,因为要做学校给的实践活动,娟子回了老家,这也是娟子在上大学后,第一次过年以外回家。

推开熟悉又有些陌生的门,娟子娘高亢的声音传来:“想娶我家娟子,我呸!我家可是大学生,没有几十万的彩礼,我能把她嫁给你?”

隐约听到对方什么声音,接着娟子娘的大嗓门又开腔了:“我生个女儿不换彩礼,要白白便宜你?”

娟子的脚步一顿,几十万的彩礼?在娘心里,她生下来,就是为了换彩礼吗?鼻头突然涌上一股酸楚。

4

邻居看到愣在当场的娟子,推了推娟子娘,娟子娘回头,见到娟子有些诧异:“你怎么回来了?”

娟子冷着脸不理她,进了屋。

邻居轻声说:“娟子,怕是听见了呢?”

娟子娘的声音又尾随而至:“听见了又咋样,我辛辛苦苦养大的姑娘,要些彩礼又有啥?我还是那句话,想娶我闺女,没有几十万,门都没有!”

娟子心里一阵寒意,闷热的天气也没能捂暖她那颗逐渐冷下去的心。

一下午,娟子闷坐在屋子里,娟子娘时不时问上句啥,娟子也当没听见,哼哼两声便过去了。

第二日,娟子便要离开,娟子娘有些诧异:“怎么就回来这么一会儿?来回的多浪费车钱?”

娟子心中冷笑,钱,钱,还是钱,这些年,娘的眼里,当真什么都没有,只有钱吗?连她都是换彩礼的资本!

娟子娘欲言又止,一转身进到厨房里忙活着,娟子冷着脸说:“别做了,我不吃了。”

娟子娘紧忙打着鸡蛋:“吃了再走吧!马上就好了。”

说着,娟子娘手里上下翻飞着,不一会,热气腾腾的蛋炒饭便做好了,娟子娘献宝似的端上来,娟子没接,转过头闷声道:“我走了。”

娟子娘愣在当场。

娟子出门的时候,身后“哐当”一声脆响,这是娘开始叮叮咣咣,要发脾气的前兆。

紧接着,扑头盖脸的骂声紧随而来:“我这养的什么闺女,现在学会和她娘闹脾气了!本事不大脾气不小!我这是造的什么孽啊!有种你就别回来!”

娟子离开的脚步,更加坚定了!

让娟子怎么也没想到的是,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小说名:《母亲说,女孩子是要换彩礼的》,作者:芒小芒。来自:每天读点故事,看更多精彩内容)

教育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因此很多家庭情愿大人少吃少穿,也要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在许多家长的眼中,国外的教育是最好的,于是他们砸锅卖铁也要把孩子送出国,但是国外学历突然不香了,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留学生资质水平参差不齐

以前,留学生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国外的名校,他们的能力毋庸置疑。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家长对于国外教育的偏见,许多留学生得以去外国镀金,他们本身并没有多少真才实学。虽然现在仍有部分留学生依然是靠自己的努力考取外国名校的,但是这部分学生在留学生大军中就是凤毛麟角。对于这种现状,用人单位也是非常清楚的,他们需求的是真正的人才,而不是去国外“镀金”的学渣,正是由于留学生资质水平的参差不齐,才导致国外学历不香了。

2物以稀为贵

无论是什么东西,都是物以稀为贵,留学生也不例外。我国是一个留学生大国,每年都有无数的留学生留学海外,而以前,我们的留学生数量十分稀少,而且每个人都很优秀,如此庞大的留学生数量也让国外学历变得不香了。

3求职现状

许多留学生认为,他们拥有国外的学历,就应该能够找到高薪水的工作,但是事与愿违,留学生回国后发现,他们的国外学历并没有成为他们找工作的优势,许多用人单位招聘依然注重的是能力还不是学历。残酷的求职现状也让国外学历不香了。

4国内教育的崛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我国的教育水平也在逐渐提升,一点也不输国外的教育,这也导致了国外的学历不香了。

可怜又可恨,还很无奈。

伯母就是这样的人,她以前是我们村出了名的好吃懒做的女人。自从她生下三个儿子,就没在下地干过活。还因为她作的关系,两个小儿子年过四十还单身着。说说她都做了哪些让人很无语的事情吧!

正常的情况下,妈妈是付出最多的那人,也是对孩子产生影响最大的人。

我这三个堂哥是出身在70尾80初的年代,他们刚出生后的头几前,姑爷爷还健在,当时他老人家是村里的老支书,家里的条件还算不错。他特别重男轻女,大伯母连生了三个男孩,姑爷爷也特别看重她。有什么好吃的都会第一时间送到大伯母家。那会大伯母调子特别高,成天从这家晃到那家,不收拾家里也不看孩子,什么事都推给她婆婆。当时姑爷爷还给她家建了村里的第一个楼房,只是房子虽好,但脏乱差也是出了名的,别人笑她只收拾菩萨不收拾庙,走出去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家里则永远是一团乱。厨房的灶台永远灰蒙蒙的,卧室的床上永远堆满了衣服,堂屋里也是乱七八糟,堆满了各种农具化肥等。加上大伯性子懦弱,根本管不住她,也懒得管,于是她在这条脏乱差的路上越走越远。

相比之外,姑爷爷另一儿媳妇生了三个闺女,的待遇就完全不一样。当时为了生儿子而超生第三胎,尽管生出来的还是女儿,但小伯伯却因此把人民教师这个铁饭碗给丢了。在姑爷爷眼中,不仅连生三个女儿,还让丈夫丢了工作,小伯母更不受姑爷爷待见。与此同时,她还经常受到大伯母的冷嘲热讽:说什么生儿子得靠命,谁能生就是谁命好,没得生就说明上辈子做了缺德事等等。

小伯母脾气好能忍,不跟她一般计较。那会小伯母家没有姑爷爷的资助没盖新房子,住的还是土砖砌的老房子,可她总是把泥土地扫得干干净净,一丝灰尘都没有,窗户上也保持着透亮。她说房子在于人住,热爱生活的人住哪里都一样,而且好日子是自己挣出来的,只要好好干,生活只会越来越好。

大伯母家的房子盖好后,没几年姑爷爷突发疾病而亡,失去了姑爷爷经常支援,大伯母家的生活水平呈直线下降。邻居们讨论说,姑爷爷生前经常补贴他们,她应该有不少积蓄,可结果却出人意料,她根本没存够。原来这个大伯母亲平时只花钱,也不节省,不会算帐,失去了依仗之后不久,生活就开始捉襟见肘。那时几个堂哥都已开始上学了,家中五口人,开销不小,而且只有大伯一个人忙里忙外,且做的都是农活,所以一年到头根本赚不到什么钱。小时候,我见这几位堂哥们吃酱油拌饭,剁辣椒拌饭,看着吃得特别香,但我试过一回后,再也不想吃第二回。

偶尔他们为了吃荤,会去抓老鼠,抓蛇来吃,即便如此大伯母也不曾管他们,这时的她在干嘛呢?她在苦练牌技,从来没做过农活的她总想着走捷径,看能不能靠此发财。新手上牌场都需要交学费,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输,她总安慰自己,下次就会赢了,赢了便可以给孩子们添置衣衫,多买些肉吃。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大堂哥个子长得快,他上完小学因为交不起学费,就没继续上学了,细长瘦弱的他跟着大伯一起下田干农活。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从这以后,堂哥与大伯约定好他来管家里的收入与支出,至于大伯母的话每月只给她些零花钱,不管她打牌输也好,赢也罢,都不想操她那份心,让她自理。

尽管这样,他们家的老二与老三也只读了个初中,就被迫辍学出去打工。直到现在三个儿子年纪大了,没学历,没能力,且在外面打工已不吃香了后只得回乡种地。而他们三个中只有最勤劳的大堂哥结婚生子,另外两个四十多了,仍然是单身,照目前这样情况发展下去,极有可能会孤独终老。那会大伯母说读书无用,不如早点出来赚钱,直接让两个小儿子辍学去打工,真是坑儿子没得商量。其实不是这两儿子一直没谈过对象,而是有个坑儿子的妈在拖后腿,搞破坏。

如果妈妈通晓事理,那么她的孩子也一定会善解人意,幸福指数很高。

最小的堂哥年轻时曾谈过一个外地女朋友。带回家时,那女孩子已怀孕七个月。当时这女孩子只要求5000块彩礼,除此之外什么都不用,但大伯母认为这女孩肚子都这么大,又不是本地人,千里迢迢过来,除了结婚没有其他选择,于是怎么也不愿给彩礼钱。谁知这女孩一气之下,直接去乡镇医院引产,引产后便直接回老家,与小堂哥断了联系。到这时大伯母才慌了神,肠子悔青了都没用,整个事情的发展超出了她的预期。而且引产下来的是个男孩,因为她的作,到手的媳妇跑了,孙子也没了。为这事村里都瞧不起她,背地里说她做得太过分,以后会遭报应之类的话。

如果妈妈内敛稳重,那么她的孩子才愿意脚踏实地的生活。

第二个堂哥的性格与大伯母一样,不思上进,好吃懒做。年轻时经常上一个月班休息一个月,没米开锅了再去上班。现在年纪大了,外面工厂不收了,他就回老家接点零工,不过还是同之前一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用他的话说,反而无儿无女,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坐等以后吃低保即可,不必活得那么辛苦。

曾经让他们引以为傲的三个儿子,日子都过得不咋地。孝顺有心却无力,但赚钱能力摆在那,很少为父母花钱。后来大伯与大伯母因癌症去世,两个仅是去医院检查了一下,查出结果,便回家等待那一天的到来。不知到这一刻,大伯母是否有后悔自己的做法?

如果妈妈备实进取,那么她的孩子一定会乐观开朗,积极地面对生活。

反观小伯母一家则是完全不一样的情况。因为生的是女儿,她孩子将来会跟她一样在农村种田。于是她鼓励孩子们发奋读书,只要她们愿意学,砸锅卖铁都送。三个孩子也没辜负她,都考上了不错的大学。现在三个女儿都在大城里买了房,靠自己的努力跨越了阶层。有空就回来看望老两口,新上的水果再贵也给买了送来。三姐妹为了改善父母的居住条件,还一起出钱在老家建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小别墅,一时间小伯母他们成了村里人人羡慕的对象。

前几年,小伯伯查出癌症,治疗期间,姐妹们轮流在医院照顾,后来是医生说继续治疗无用,才回家休养。父亲去世后,女儿们担心母亲一个人在家里生活太孤单,都争着让母亲与自己住在一起,大伯母在城里生活得不习惯,没多久还是回到自己的老房子住。那个因超生而让父亲下岗的小女儿为了陪伴,选择回到农村创业,与此同时还考了当地公务员,成功上岸。她说孝顺不分男女,女儿一样可以当儿子使。

一个家庭的物质财富总有用尽的时候,只有精神财富才是真正的永恒,决定着一个人的宽度、广度和维度。妈妈的格局越大,孩子的未来也就越明朗,自然离幸福也就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