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1、大人先正视这一事实孩子不听话,这是孩子成长中一个必然的过程。不管你愿不愿意,它是一定会发生的。如果你的孩子平稳度过了我刚才说的那两个叛逆的阶段,也一直特别乖巧听话,从不顶嘴,绝对服从,那反而说明这个孩子有一些问题了,或者说你和孩子之间的
1、大人先正视这一事实
孩子不听话,这是孩子成长中一个必然的过程。不管你愿不愿意,它是一定会发生的。如果你的孩子平稳度过了我刚才说的那两个叛逆的阶段,也一直特别乖巧听话,从不顶嘴,绝对服从,那反而说明这个孩子有一些问题了,或者说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已经变成了一个病态的关系。
2、平静地与孩子沟通
当我们大声吼叫或者愤怒生气的时候,孩子只会留意到,爸爸妈妈已经生气了,这时候,小一点的孩子只会觉得父母生气的反应很有意思,处于叛逆期的他们常常会继续去做同样的事情,去看看你是否会再次生气。如果你依然用平静而且坚定的语调和他沟通,他就会真正听进去你所说的内容。
3、多鼓励孩子
赞美和鼓励,是让孩子不断前进的动力。父母应该抓住机会,给孩子以真诚的赞美,鼓励孩子继续努力。当然,赞美也是有方法的。首先,赞美要说具体内容和细节,发自内心的真诚想法,比如孩子帮忙擦桌子,我们可以说:“宝贝擦的可真认真,桌子上有个小油点儿都被擦干净了,细心又认真!”而不是一句“宝贝,你真棒”敷衍了事。 然后,要注意的是,要赞美努力而不是聪明。因为聪明是孩子无法习得的特质,会让孩子产生“固定心态”。
4、多陪伴孩子
平时多多陪伴孩子(这里的陪伴是指高效陪伴,需要父母全身心的投入,而不是坐在孩子旁边看手机什么的。),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不要硬性的要求孩子一定按照自己的想法走,跟他当朋友,短期可能没什么效果,长期下去你就能发现孩子慢慢对你敞开心扉,也愿意接受你的建议了。
我妈妈爱打孩子,在老家那一带是出了名的。我小时候就被她打过无数次。她有一条戒尺,是祖上一个教书先生传下来的,到了她这里,宁可不要嫁妆,也要这条戒尺。哥嫂问她这有何用,她说,将来有了孩子,用上这条戒尺,就不会不学好的。
她们的家族,世世代代住在白羊山,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她的一个堂兄,跟着别人去外面闯荡,一直杳无音讯,直到十年之后,听说是抢钱,被公安抓住,判了死刑。他的父母去见他最后一面,他不肯见,只说,是父母没有教育好他,才让他走上这条路的。
那个堂兄和母亲同年,小时候是玩伴,十多岁之后,那堂兄经常偷鸡摸狗。他的父母不但不责备,反而经常包庇。对于那个堂兄犯下这样的惊天血案,母亲一点也不惊讶,她说,他家有“坏种”,又不肯改,迟早要吃枪子的。
这件事,对母亲影响很大,她的心里早早萌发了一个想法,将来她若有了孩子,一定是要让他们规规矩矩做人。所以,陪嫁时,她一定要了那把戒尺。
记得我五岁的时候,前院的小豆子,每天都要拿着糖果来我家,当着我的面,把那糖纸剥开,一颗晶莹的糖,就被他嗦进嘴里,他津津有味地吮着,嘴角不时有亮晶晶的液体流出,又被他嗦回去。
我不停地咽口水,小心翼翼地,带着讨好的声音说:“给我吃一个。”
“不行,我爸不让。”
“你爸又不知道。”我眼珠一转,“我给你玩我的小手枪。那是我爷爷做的。”
“不行。”
这个小豆子,软硬不吃。我恨不得用枪“哔”了他。他挑衅过我之后,带着他那一脸的口水,昂首挺胸回家去。
被他挑起的“馋虫”,是怎么也不肯回去的。我一边对付着满腔的口水,一边想着到哪里弄点钱,我也要去买糖吃,到小豆子家,昂首挺胸地吃,哼。
皇天总总不会辜负苦心人,特别是我这样,眼睛贼溜溜乱转的苦心人。有一天已是傍晚,我从外面疯狂玩了半天跑回来,发现家里一个人都没有,更重要的是,母亲的樟树箱子居然没有上锁。
我的心便跳得快了,手心全是汗,我又把家里搜寻了一遍,确信他们全部不在后,我蹑手蹑脚地打开母亲的箱子。
那个箱子对年幼的我来说,无限神秘。它是随母亲陪嫁过来,每日都上着锁,它的四个角,用铁皮钉住,它的每个开合都严丝合缝。我无数回在外面窥视,却从来没看到任何蛛丝马迹。
而今日,它在我面前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箱子很大,足足装下一个我,里面却空落落的,几样纸剪的鞋样子,一条红色的围巾,还有一叠钱,两张五块的,十张一毛的,还有五个钢蹦。我的脑袋思量着,迅速做了决定,只拿一张一毛的。一毛的张数那么多,妈妈应该不会发现。
我拿出一毛钱后,将木箱盖好来,蹑手蹑脚出了门,撒开腿就跑,一口气跑到供俏社,发现手心里的汗已经将那一毛钱浸湿了。
我用贪婪的眼光看着玻璃橱窗里的东西。乳白色的豆奶装在玻璃瓶里,骄傲地挺着胸脯,它值两毛,我的钱不够。酸梅粉倒只要五分,可我以前吃过了。
一个花花绿绿的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那是一个塑料袋,里面装满了糖果,红的、绿的、黄的,照得人眼花缭乱,我一边吞口水,一边要售货员打开来,各种颜色我都挑上一颗,总共买了五颗。我拿上一颗剥开来放进嘴里,一股甜津津的味道在口腔蔓延,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感从心底里升起,舒服得每个毛孔都绽开。正当我眯着眼享受时,突然觉得耳朵被人扯住,我歪头一看,原来是母亲杀了过来,她满面怒容,用手拧着我的耳朵,她大约是使出了吃奶的劲,我只觉得一股强烈的痛感瞬间传遍我的全身,我不由自主地乱踢乱蹬,妄图挣脱那只手,可那手力气太大,甩都甩不开。
母亲把我拖回家,就把我的棉裤扒开,露出屁股,她一只手压着我,另一手拿着那根戒尺,死命地扑我屁股,我被按得动弹不得,只是拼命地嚎。她一边打,一边骂:“小来偷针,大来偷金,你小小年纪,就敢偷,以后你怎么得了?”
住另一屋的奶奶听到了动静,跑过来从母亲的“魔掌”下救出了我。她把我抱回她的房里,用根火柴点亮煤油灯,查看我的伤势。她一边看一边小声对爷爷说:“美云心硬,下手重,你看这屁股,都是一条条的印子。”
被竹子所伤,当地都用清油涂上。可家里没清油,奶奶只得让我趴在床上,把屁股露在外面。大冬天的,又怕我感冒,不时地给我盖被子,好不容易等天亮了,她又出门去讨清油,借了一圈,都没这个货,她急得眼泪都要流出来。想起她娘家的侄儿家是做生油生意的,肯定有这个,她抬脚就往黄沙港跑。我家离黄沙港几十里,靠脚板要走上一天,平常没大事,她轻易不去的,走上一趟,回来要躺几天才缓过来,太累人了。
那天,她都没有一点犹豫,给爷爷交待了一下,就往外跑。她早上八点多出门,一直到晚上十一多点才回来,顾不上喝口水,就把我拉过来,给我涂上那来之不易的清油。涂完之后,她大约觉得是完成了一件大事,说了句:“我得躺躺。”
说完,就在椅子上睡着了。第二日,她醒过来了,起床时,摔在地上。原来昨天太劳累了,血脉不流通,关节痹住了,所以摔了。我蹒跚着走过去,发现她牙齿磕掉了一个,嘴角也破了,膝盖也流血了。我抱着她哭:“奶奶,我不要妈妈了,等我长大了,我只孝敬你。”
她摸着我的头:“傻孩子,妈妈也是要孝顺的。”
这次之后,妈妈又因为一些事情零碎地打过我几回,每次都是奶奶护着我的。
六月的南风吹过来时,天就热起来了。那年是真热,太阳每天一时不落地晒着大地,空气中没有一丝凉风,狗子们趴在树荫下,一动不动,只把那条大舌头露在外面喘气。
小豆子站在我家院子里,朝我挤眉弄眼,伏在我耳旁,压低声音说:“我们去河里游泳,你去不去?”
我差点要跳起来。前一年,花枝他们五个去河里游泳,全淹死在涟水河了。从那之后,母亲是下了死命令,不准我靠近河边一步。
“怕啥?我们就在河边上游,那水才到我的肚脐眼,不会有事的。我昨天就去了,那水好凉快,往那水里一泡,从头爽到脚。水里真好玩,旁边还有鱼,我昨天去捉它们,一条也没抓到。”她满脸遗憾,“你要不要去呀?”
我到底是心动了,跟着小豆子一起去了。也不知道是谁走漏了风声,正当我游得最畅快的时候,母亲带着她的戒尺出现了,她把我从河里拖上来,一巴掌把我打倒在地,用绳子捆住我的双手,提着绳头,将我往附近的池塘拖,一面拖,一面骂:“你不是要玩水吗,老子今天淹死你个背时鬼。”
我一路哀嚎,求她放我下来,可她置若罔闻,笔直向前走。妹妹见势不好,跳起脚去叫奶奶来帮忙。那时候,奶奶正在园子时扯草,听得消息,马上往池塘跑,从我妈的手下把我抢回来。她将我抱在肩上,我一路痛哭,哭着哭着,就睡着了,等我醒来,我受到贵宾一样的待遇,奶奶去借了一块钱,给我买了一袋花花绿绿的糖,说是给我一个人吃的。她觉得我受到了天大的委屈。
念在妹妹救我有功,我把糖分了她一半,她满脸都是笑,狗腿地说:“下次妈妈要是再打你,我还去叫奶奶。”
我家三个小孩,平时玩劣不堪。小孩们玩成堆时,胆子特别大,也不知道风险。有一年,我们找到一个废弃的楼房,大家轮着往下跳,现在想来肉都是紧的,那时候,却玩得特别开心,乐此不疲。母亲知道后,拿着她的大戒尺,把我们打得满地乱爬,再也不敢去跳了。
有一回,还真出事了,小伙伴华章,看见大家都去跳,他心里痒痒的,也跟在大家的后面,往下跳,结果不小心摔了个粉碎性骨折,在医院治了三个月,还没有完全治好,长大之后,走路一瘸一拐的。至于其他的小伙伴,金花和一群女人去了广州赚大钱,回来给她妈妈建了一栋大的房子。她妈妈高兴极了,觉得妹子是出息了,能赚很多钱回来,每天在村子里东家进西家出的,说的就是自己的女儿有本事,村人们笑笑,也不戳穿她,有时候还附和两句,她更觉得长脸了。几年之后,广州那边传来消息,说是金花和一个男人出去,再也没有回来了,过几天,就叫她妈过去,说是去认尸,金花被人捅了几刀,扔垃圾桶了,吓得村里其他几个在广州的女孩子,撒腿回来了,从此再也不去了。
有时候,我真的很庆幸,有了我妈的戒尺,我们的行为收敛多了,心里也有一杆秤,知道要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事,她的戒尺,就像一把大剪刀,把我们那些长歪的枝枝叶叶,一刀全剪了,我们才得以健康成长。同时,我也很庆幸,有那样一个仁慈的奶奶,她用她天性中的善良,护着我们一路成长,如果只有母亲的剪刀,我们必然粗暴不堪,正是因为有了奶奶的爱,我们才学会了更好地爱别人。
(责任编辑:副主编)
文 | 兰子格
昨天,《人民日报》公众号发表文章《“把戒尺还给老师”!这所小学要惩治“熊孩子”了》,讲述江苏常州一家小学要“吃螃蟹”,出台制度惩戒熊孩子,并为此举办了听证会。
我想这个问题如果放在古代,所有的先生(老师)都会非常的吃惊:
老师惩戒不听话的学生,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我特意在网上查了下相关资料,了解到:
在殷商甲骨文中,“教”字被形象表现为: 儿童在棍棒体罚的威胁下,学习算术 。“教”字形象的出现有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而我国的“ 教育惩罚 ”有着悠久的历史。
教育家杨贤江说:“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所以也可以说“ 有了教育便有了教育惩罚 。”
既然教育惩戒是教育的伴生物,具有内在的必然关联性,它只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可为什么到了如今: 我们一说惩罚往往有了贬义味道 ?
01
老师缘何不再举“戒尺”
"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 严师出高徒 ”……
这些名言警句,我相信很多人没上学就会背诵了。可,缘何到了现在,老师却不敢对于再举“戒尺”了?
2017年9月20日,教师刘海因学生未完成作业,用教鞭对学生的屁股和腿部进行敲打,最后受到行政记过处分。
2018年6月,班主任徐老师,因惩罚在教师撒尿的学生而棒打学生,最后向学生家长道歉、承担医疗费、被学校勒令学习《教师行为规范》、警告处分和通报批评。
网上还看到这么一个网友的真实故事:
一个县级中学从教十几年的数学名师,专业水准无可挑刺,当地学生、家长,都千方百计的以能进入她的班级为荣,这位老师也不负众望,一年年竭尽所能的延续着数学教学的神话,一切都非常美好的样子。
直到一段该老师打学生的视频在网上被迅速传播:
视频中,在黑板前,老师对着三四个男学生拳打脚踢,加叱责痛骂……
就这样,这个人人敬重的数学名师,陷入了舆论的漩涡:
视频底下的留言向一把把刀剑,直刺过来,祖宗十八代的人身攻击、上纲上线的无底线谩骂,瞬间粉碎了她的三观……
可能,大家更容易接受春风化雨型的老师,不能接受一个优秀名师的雷厉风行。可她却是一个看见学生不用功,就从心里焦虑,甚至愤怒: 不趁着青春年少来拼个好学校,不知道将来要遭多大的罪! ?
她相信这样一句话: 小时歇脚,大时歇菜!
所以,当那几个学生在她三令五申之下仍然我行我素不做作业时她的愤怒达到顶峰……
虚拟世界的狂风暴雨和现实社会的沉重打击,她都经历了。
在教育部门的介入调查后处理很快出来了:
全县范围通报批评,扣发一年工资,给当事家长道歉,调离原单位到乡村教小学。
后来,据说这位曾经的名师在农村教了半年孩子们1+1=2后,就主动辞职了。
80年代时,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很浓,老师一把尺子打下去,没有问题,有些家长还会感谢老师对孩子的教育。现在,如果你爱生心切动了手,后续的事情将是非常麻烦的。
因为只要是老师打学生被家长告,与家长沟通多半是无果的,也多半是以老师最终妥协而告终。对于校闹事件,教育不管部门大多采用零容忍的方式果断处置,肯定就是老师 “认错、道歉、被处分 ”三部曲。
很多老师表示:
现在的师生关系不再那么纯粹了,老师管起学生,要冒着职业危险,必定心存戒备,放不开手脚,所以, 很多老师不敢举“戒尺”、不想扬“教鞭”!
我们不排除,被处分的老师里面也会有一些体罚过重,罪大恶极,他们被处罚也是他罪有应得,但是,我们更相信很多老师是 一个手拿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
02
家长缘何不认可孩子被惩戒
记得前段时间,有位朋友在朋友圈义愤填膺的抱怨儿子的老师,了解后原来是由于孩子没有完成作业,被老师体罚拎耳朵了,耳朵又红又肿,儿子也一直说疼,甚至睡着了还在哭和害怕。
最近几天,儿子也表现了非常大的抗拒,不想去学校,不想见同学。所以,他非常气愤,更多的是心疼自己的孩子,一直想去找老师理论,也有想给找老师麻烦的念头,好在被太太给制止了。
2018年7月25日,桂林晚报报道一则新闻,黄先生送儿子小凯去参加夏令营,中途奶奶做寿接回家后发现孩子大腿和小腿上有明显淤青。
追问后儿子说:
课间,两名同学联合起来戏耍他,他便找来一根木条前去追打,后来被同学告状,老师便把他拽到了厨房的锅炉旁边罚站。
当时我很生气,觉得老师不讲道理便骂了老师,还吐了几次口水。 小凯说,接着老师就拿着一根木棍接连抽打他的右大腿。老师又把他带到学校大厅继续罚站2个多小时。中间,有其他同学过来看热闹,他便伸手指了一下他们,老师发现后重重地用木棍再次抽打了他的右大腿。
虽然,老师也说了小凯惩罚小凯的原因:
调皮捣蛋、不听老师批评、朝老师同学吐口水,并一再强调小孩太皮了,怎么说都不听,所以才适当的惩戒下。
小凯父亲黄先生提出质疑:
孩子究竟犯了什么大错,老师会下这样的狠手把孩子打伤?
这样的家长,相信你也有遇到或者听说,因为现在都一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疙瘩,全家人围着转,平时怎么舍得打一下。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溺爱的很,话一说重就怕伤了自尊,灭了自信,怕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与我们80年代,普遍被老师打过、骂过的人相比,是脆弱了不止一点点。
作为家长,心疼孩子是必然的,作为老师,教育孩子是责任。目前,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和老师似乎是水火互不相溶。
因为,在现实情况里,“ 惩戒 ”与“ 体罚 ”二者并没有一条明确的界限,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细则。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认为“ 必要而且恰当的惩戒 ”,很可能就会被家长和学生视为“ 体罚 ”,从而导致师生矛盾甚至家校矛盾的产生。
03
教育惩戒权不是老师需要,而是我们的孩子需要。
玉不琢,不成器。
在明代,一位叫黄佐的教育家就提出:
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扑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
老师不仅可以“扑挞”学生,甚至可以处罚学生的家人。(虽是少见较个性化的规定)
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博学而又极为严厉的人,在他的三味书屋里,有戒尺,还有罚跪的规则。
这个世界,最不应该被苛责的是老师,最不应该被娇惯纵容的就是熊孩子。世上可雕饰的材料虽然不少,要雕琢成璞玉的过程也很辛苦,成器之后才能熠熠生辉。
而古往今来,熊孩子每个时代都有,把熊孩子管理教育成精英的老师也大有人在。天北宋丞相丁谓衣锦还乡时特地看望授业先生,称自己“ 小年狭劣,荷先生教诲,痛加梗楚,使某得成立者,皆先生之赐也。 ”
而我之前的一位公司老总,非常感谢小学生老师对他的严加管教,小时候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课调皮捣蛋,下课到处惹事跟同学打架,经常被同学父母告状到家,而父母对他已经头疼到甚至不想管他了。幸亏他有一个好班主任,上课、放学都一刻不放的盯着他半年,又是严惩,又是激将法的,教鞭都打断过好几根,终于把他慢慢拉回了正道,才有了现在的成就。所以现在也是经常电话联系、每次回家都不忘去看看老师。
网友“ 云淡风轻”说: 如果我小时候老师不严加管教的话,或许我就真的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街头小混混,很庆幸我的父母没有当年没有到学校去闹,不然的话,我的人生也许就这么毁了。
网友“ 王子 ”说: 我考上大学完全是老师揍出来,当时不爱学习,调皮捣蛋,逃学差点被老师开除了。是爸爸向老师赔礼道歉才让我继续读书,爸爸给老师说,不听话,使劲揍。我到现在还很感激老师,现在想想打对了。
网友“无敌测试 ”说: 我上学那会,每次数学考试,老师给我们提分数要求,达不到要求的分,差几分抽几鞭子!用竹扫帚的竹条抽背!我后背被竹节抽了个血疙瘩,回家老妈看了,就一句话,活该!
网友“冬夜火炉 ”说 : 小时候让老师打了,不敢回家告诉父母,有可能再让父母揍一遍。觉得那时的老师德高望重,其实父母也是怕老师的。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亮相2018年两会“部长通道”时,当着一众记者,陈部长的一句“ 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温暖了很多老师的心。
2017年一个妈妈在孩子开学之际,写了一篇《孩子,希望你能够遇见一个手拿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文章,引来了无数网友的共鸣。
一项对老师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95%以上的老师认为适当的惩戒是有必要的 。这几年网上关于《把戒尺还给老师》的呼声也越来越多。
因为,教育惩戒权不是老师需要,而是我们的孩子需要。
| 关于作者 |
兰子格 :ID:langege99,一个在岁月里修心的治愈系女子,喜欢在一个安静的位置上,看世界的热闹。
关注 带光的女人, ID:youguangnr ,折腾、努力,不将就; 积极、认真,有思想;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1 文章是文言文《严母教子》
原文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
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
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先外祖家素不润,历年饥大凶,益窘乏。时铨及小奴衣服冠履,皆出于母。
母工纂绣组织,凡所为女工,令小奴携于市,人辄争购之;以是铨及小奴无褴褛状。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
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而泣日:“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
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注释 铨:姓,此指作者本人 四子书:即四书 素:向来,一向 工:擅长,善于 我四岁的时候,母亲每天教我《四书》几句。
因为我太小,不会拿笔,她就削竹枝成为细丝把它折断,弯成一撇一捺一点一画,拼成一个字,把我抱上膝盖教我认字。一个字认识了,就把它拆掉。
每天教我十个字,第二天,叫我拿了竹丝拼成前一天认识的字,直到没有错误才停止。到我六岁时,母亲才叫我拿笔学写字。
我外祖父家向来来不富裕,经历了几年的灾荒,收成不好,生活格外窘迫。那时候我和年幼的仆役的衣服鞋帽,都是母亲亲手做的。
母亲善于于纺织刺绣,她所做的绣件、织成品,叫年幼的仆役带到市场上去卖,人们总是抢着要买。所以我和年幼仆役从来衣冠整洁,不破不烂。
回忆我母亲教我的时候,刺绣和纺织的工具,全放在旁边,她膝上放着书,叫我坐在膝下小凳子上看着书读。母亲一边手里操作,一边嘴里教我一句句念。
咿咿唔唔的读书声,夹着吱吱哑哑的织布声,交错在一起。我不起劲了,她就拿戒尺打我几下,打了我,不久又抱了我哭,说:“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学习,叫我怎么去见你爸!”到半夜里,很冷,母亲坐在床上,拉起被子盖住双脚,解开自己衣服用胸口的体温暖我的背,和我一起朗读;我读得倦了,就在母亲怀里睡着了。
过了一会,母亲摇我,说:“可以醒了!”我张开眼,看见母亲脸上泪流满面,我也哭起来。歇一下,再叫我读;直到头遍鸡叫,才和我一同睡了,我的几位姨妈曾经对我母亲说:“妹妹啊,你就这一个儿子,何苦要这样!”她回答说:“儿子多倒好办了,只有一个儿子,将来不长进,我靠谁呢!”。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严母教读》),完成问题1①拥被/覆双足 ②缈何托焉2①放,摆放,陈列;②懈怠,松懈;③到;④曾经。
3①(母亲)让我坐在她的膝下读书。②我睁开眼睛看着母亲的脸。
4第一次流泪是因为儿子学习不认真,母亲觉得无法向孩子的父亲交代,心里焦急。第二次流泪是因为儿子学习辛苦,母亲感到心疼。
5示例:①认同。文中母亲不辞辛苦,陪着自己的儿子读书,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和殷切的期待。
②认同。文中母亲虽然对儿子要求严格,但她的出发点是好的,用心是良苦的,对儿子的爱也是深沉的。
③不认同。母亲对儿子的要求过于严格,儿子稍有松懈就责打他,夜深了,还把儿子摇醒了学习,这对儿子的身心是一种摧残。
④不认同。母亲对儿子的学习管得太死。
不利于儿子的学习,也不利于儿子身心的自由成长。⑤母亲对儿子的教育,其良苦用心令人感动,足见其对儿子成才的渴求心理,但是在教育中的方法近于残酷,有损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解析:此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 严母教子 译文5、严母教子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先外祖家素不润,历年饥大凶,益窘乏。时铨及小奴衣服冠履,皆出于母。母工纂绣组织,凡所为女工,令小奴携于市,人辄争购之;以是铨及小奴无褴褛状。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而泣日:”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
译文
我四岁的时候,母亲每天教我《四书》几句。为了我太小,不会拿笔,她就削竹枝成为细丝把它折断,弯成一撇一捺一点一画,拼成一个字,把我抱上膝盖教我认字。一个字认识了,就把它拆掉。每天教我十个字,第二天,叫我拿了竹丝拼成前一天认识的字,直到没有错误才停止。到我六岁时,母亲才叫我拿笔学写字。我外祖父家素来不富裕,经历了几年的灾荒,收成不好,生活格外窘迫。那时候我和年幼的仆役的衣服鞋帽,都是母亲亲手做的。母亲精于纺织刺绣,她所做的绣件、织成品,叫年幼的仆役带到市场上去卖,人们总是抢着要买。所以我和年幼仆役从来衣冠整洁,不破不烂。回忆我母亲教我的时候,刺绣和纺织的工具,全放在旁边,她膝上放着书,叫我坐在膝下小凳子上看着书读。母亲一边手里操作,一边嘴里教我一句句念。咿咿唔唔的读书声,夹着吱吱哑哑的织布声,交错在一起。我不起劲了,她就拿戒尺打我几下,打了我,又抱了我哭,说:”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学习,叫我怎么去见你爸!”到半夜里,很冷,母亲坐在床上,拉起被子盖住双脚,解开自己衣服用胸口的体温暖我的背,和我一起朗读;我读得倦了,就在母亲怀里睡着了。过了一会,母亲摇我,说:”可以醒了!”我张开眼,看见母亲脸上泪流满面,我也哭起来。歇一下,再叫我读;直到头遍鸡叫,才和我一同睡了,我的几位姨妈曾经对我母亲说:”妹妹啊,你就这一个儿子,何苦要这样!”她回答说:”儿子多倒好办了,只有一个儿子,将来不长进,我靠谁呢!”
4 记母教铨时(文言文阅读)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③,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日:“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日:“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解释下列加点词相间(相互夹杂在一起 ) 以( 让、叫 )被(被子) 旋( 不久 )复(又) 俄而(一会儿) 加点词分别为:间、以、旋、俄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母坐于床,已被覆双足,解衣胸温儿背母亲坐在床上,拉起被子盖住双脚,解开自己衣服用胸口的体温暖我的背用一个四字短语给本语段加一个恰当的标题:深夜教子结合全文,说说“铨亦泣”的主要原因母亲为他读好书付出了太多了。
5 文言文翻译蒋母教子原文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铨六龄,始令执笔学书记母教铨时,织绣纺绩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之,口授句读,咿唔之声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而泣曰:“儿不学,我何以见汝父!”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日:“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孝,妹何托焉?”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 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朗朗然,与药鼎声相乱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注释 四子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 波磔(zhé):字的笔画波,撇;磔,捺 毕:都,全部 陈:摆放 左右:两边 任:任凭 夏楚:古代学校体罚用具夏(jiá),通“木贾”,即木贾木楚,荆条译文 我四岁的时候,母亲每天教我《四书》几句苦于我太小,她就削竹枝成为细丝把它折断,弯成一撇一捺一点一画,拼成一个字,把我抱上膝盖教我认字一个字认识了,就把它拆掉每天教我十个字,第二天,叫我拿了竹丝拼成前一天认识的字,直到没有错误才停止到我六岁时,母亲才叫我拿笔学写字我外祖父家素来不富裕,经历了几年的灾荒,收成不好,生活格外窘迫那时候我和年幼的仆役的衣服鞋帽,都是母亲亲手做的母亲精于纺织刺绣,她所做的绣件、织成品,叫年幼的仆役带到市场上去卖,人们总是抢着要买所以我和年幼仆役从来衣冠整洁,不破不烂 回忆我母亲教我的时候,刺绣和纺织的工具,全放在旁边,她膝上放着书,叫我坐在膝下小凳子上看着书读母亲一边手里操作,一边嘴里教我一句句念咿咿唔唔的读书声,夹着吱吱哑哑的织布声,交错在一起我不起劲了,她就拿戒尺打我几下,打了我,又抱了我哭,说:“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学习,叫我怎么去见你爸!”到半夜里,很冷,母亲坐在床上,拉起被子盖住双脚,解开自己衣服用胸口的体温暖我的背,和我一起朗读;我读得倦了,就在母亲怀里睡着了过了一会,母亲摇我,说:“可以醒了!”我张开眼,看见母亲脸上泪流满面,我也哭起来歇一下,再叫我读;直到头遍鸡叫,才和我一同睡了,我的几位姨妈曾经对我母亲说:“妹妹啊,你就这一个儿子,何苦要这样!”她回答说:“儿子多倒好办了,只有一个儿子,将来不长进,我靠谁呢!” 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诵古诗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每当我生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我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母亲生病,我总是坐在她枕边不离开母亲看着我,常常一句不说,很悲伤的样子,我也很伤心地依恋着她我曾经问她:“娘,您心里不快活吗?”她说:“是不快活”“那末怎么能让娘高兴呢?”她说:“你能把读的书背给我听,我就高兴了”于是我就背书,琅琅的书声,和药罐煎药水沸声和在一起母亲微笑着说:“你看,我的病好些了!”从此,母亲生病的时候,我就拿了书在她床边读书,这样,她的病就会好。
在我看来,用戒尺打孩子,真的一点用也没有。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她看来,向你身上泼水或是什么的,是非常好玩儿的事情。这样你就不会恼火,而是和缓地告诉她,我知道这样挺好玩儿的,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衣服湿了会让我不舒服,请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泼水了。
下面这段文字,是一位妈妈写给自己孩子的话:
“孩子,妈妈希望你能遇见一位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
当一个心怀敬畏、不丢信仰的学生。”
严是爱,松是害。
孩子,严格管教你的老师,其实才是最爱你的。
老师不管你
才是最严厉的惩罚
孩子,你总觉得被老师管着是一种束缚。
不能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总是生活在老师的监控下。
爱逃课的你,对老师说:“老师,我不喜欢学习,放过我行吗?”
上课玩手机的你,对老师说:“老师,你别管我了行吗?”
作业不认真完成的你,对老师说:“老师,我就是不爱写作业,不交了行吗?”
但是,孩子,你不知道的是,老师不管你才是最严厉的惩罚。
读初中时,我们班来了一位转学生。
由于上课老是趴在课桌上睡觉,总被老师点名批评。
老师的多次批评,没能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像是受了极大的委屈。
后来上课除了睡觉,还时常找同桌说话,一副誓要和老师“斗”到底的样子。
开始时,老师会把他叫到办公室去谈心,可他不仅不服管教,甚至还辱骂老师。
慢慢地,老师的态度就发生了变化。
他们不再批评他上课睡觉,不再要求他认真听课。
就这样,他睡到初三下学期,就因为考不上高中而辍学了。
记得一位老教授说过:“要毁掉一个学生很简单,不批评他的缺点,不制止他的违纪行为……把他视为空气,这样他才真的完了。”
孩子,不怕老师管教,就怕老师不管。
你只是老师其中的一个学生,老师却有可能影响你一生。
孩子,千万别逼得老师放弃你。
被老师“偏爱”
是你一生的幸运
孩子,你总是抱怨,说老师不喜欢你,甚至针对你。
全班这么多同学,老师不提问别人,就爱提问你;
别人上课走神了没事,你偶尔发下呆,却被为难。
为什么老师会这样对你?
耕柱子是墨子的学生,一次上课走神了,被墨子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耕柱子感到十分委屈,问:“我犯的错误并不比别人多,为什么只批评我?”
墨子听后,反问:“假如我要去太行山,你说是要鞭策牛还是马?”
耕柱子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鞭策马啊。”
墨子接着问:“为什么?”
耕柱子回答:“因为马跑得快。”
于是,墨子告诉他说:“我批评你,正因为你像马而不像牛,你值得批评。”
孩子,为什么老师要批评你?
是因为在老师的眼中,你是“值得被鞭策的马”。
老师的批评,其实是对你的期待。
试想,若不是关心你,期待你下次做得更好,怎么会批评你呢?
孩子,我希望你明白:
老师管你是因为不想放弃你,批评你是因为心里有你。
被老师管着,是一种幸福。
待你严格的老师
其实爱你最深
孩子,在你眼中,好老师的标准是这样的:
对你的要求尽量宽松,不会逼着你学习;
作业布置得少,不按时完成也没关系;
你犯错时,不会板起脸,更不会批评你。
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称得上“好老师”。
但是,孩子,我要告诉你的是,这样的老师,并不是真正的好老师。
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哄是坏。
有一年教师节,朋友特意请假回老家,就为了当面对班主任说一声感谢。
初二时,他正值青春叛逆期,静不下心来,不愿意学习。
要么在课堂上睡觉,要么逃课出去打网游。
当时,数学、英语等多位任课老师都放弃了他,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
只有班主任从不放弃他,管教起来毫不手软。
因为被班主任“胖揍”,他再也不敢逃课;
因为被班主任请家长,他再也不敢在课堂上睡觉;
因为被班主任严格管教,他迷途知返,考上了重点高中,后来又考上了好大学。
只有负责任的老师,才管学生。
所以,当你学习态度松懈时,老师会及时提醒你,督促你。
当你不遵守纪律、犯下错误时,老师会严厉批评你,惩戒你。
哪怕中途被你误会,被你讨厌,都始终不肯放弃,一直坚持把你培养成才。
孩子,这样的老师,才是真正把你放在心上的老师。
在求学道路上遇到严师,乃是你人生之大幸。
对你严厉的老师
一定要珍惜
《小王子》中有这样一句话 :
“珍惜那些对你好的人,他们原本可以不那么做的。”
孩子,老师原本也可以不那么严格管教,让你们轻松。
看到你上课走神,当没看到;发现你玩手机,也不没收。
可是,老师并没有这样做。
还是坚持对你管教到底,严格指正你,教导你。
明知你在背后唤TA为“坏人”,老师依然对你负责到底。
因为在老师的眼里,你的前程比什么都重要。
一位作家曾对她的儿子说:“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这个 社会 很现实,成功就是成功,失败就是失败。
这个 社会 也很残酷,你没有好的学历,没有安身立命的本事,就过不上理想的人生。
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
一声老师,一份责任。
为人师者,最大的责任就是要将学生们送上一条对他们来说最好的道路。
孩子,老师期待你认真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用学习成就未来。
也许,今天的你,并不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但总有一天,你会感激老师当年的严厉,成就后来优秀的你。
心怀敬畏之心
是你最基本的素养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意思是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高于自己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语。
在古代,人们对老师都非常尊重。
上学时,要经过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开笔礼,才能迈入学堂。
上课时,不能走神发呆,打闹就用戒尺打手心。
对老师不敬就罚跪思过,屡次教育不改就退学。
即使是皇家子弟,见了老师都要心怀敬畏,毕恭毕敬。
学校是知识传承的殿堂,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孩子,无论你对学校和老师有什么看法,都请你收起心中的偏见。
课堂,教给你知识;老师,引领你前行。
别在课堂上浑浑噩噩,天天混日子,不求上进,不思进取。
别再抱怨老师的严厉,不要心生敌意,而是心怀感激。
老师未必完美,但为你着想的心,一定是最真诚的。
曾读过这样一段话,让人深有感触:
“学生的成就,就是老师的价值。
学生的感激,就是对老师最好的馈赠。
最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相互成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所以,请尊重每一位愿意为你上课的老师,因为他手握的就是你的明天。
孩子,请始终记住:
学校是你必须敬畏的地方,老师是你必须敬畏的人!
有人说,打孩子的爸妈都没有好爸爸妈妈,常常打孩子会导致诸多比较严重的影响等负面新闻,但打孩子就一定是消极的吗?不,这也是因为让孩子有敬畏之心感,更清楚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让孩子了解敬畏之心感,了解规定便是最好的礼物,也是较好的爸爸妈妈需要做的事儿。有人说过:无论白猫黑猫,抓到老鼠便是好猫。假如用一些较为猛烈并能让孩子纠正的方式可以防止孩子犯错误违法犯罪得话,那麼也不是不能用。大家文化教育孩子也是如此,无论是说教式文化教育,或是责骂式文化教育,只需能让孩子知敬畏,讲规矩,能让孩子获得真实的发展,这就是好的教育方式。
实际上在80、90后的记忆中是常常挨揍的,那时的爸爸妈妈都不像如今的爸爸妈妈如此文化教育孩子:孩子受了一丁点的憋屈,都需要考虑到下孩子的心理状态承受力,随后爸爸妈妈还心痛内疚。那时候的我们全是睡一觉什么事都没了。
如今的孩子全是温室大棚里的花瓣,被爸爸妈妈关爱着成长,自小娇惯,从不经历风雨,而应对工作压力,她们并没有根本的抵抗力,应对爸爸妈妈的责骂,她们最先做的便是奔溃痛哭。如今的孩子全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王爷,由小到大也没挨过几回爸爸妈妈的责骂,有的乃至一次都没有,那麼它们在爸爸妈妈责骂的过程中会很担心,乃至还会继续留有心里障碍,父母也跟随后悔莫及,心痛,内疚。
实际上打孩子并不是目地,目的是让孩子有一定的敬畏之心,了解规定,明白是是非非才算是最重要的。瑞典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犯了过失的人应当遭受处罚,可是她们往往遭受处罚,并不是由于她们犯错误,反而是要让她们日后没去犯错误。人无完人,人非圣贤。是人一定会犯错误,孩子也是会犯错误,爸爸妈妈要做的便是让它们了解啥事能做,什么事不可以做,学好遵从和融入标准。最好的礼物方法自然也不是责骂,这就是一种方式,在我们找不着更强的教育方式时,这一“打”、“骂”还可以一试。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