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聊几句粘豆包

妈妈 0 42

也聊几句粘豆包,第1张

也聊几句粘豆包
导读:表弟的画,一下子勾起我的些许回忆。 在我的记忆里,粘豆包是东北乡下冬季的主食。至少在我年轻那个时候是这样的! 一九八二年,农村联产承包以后,我家在房后腰岭那儿分得几垄短地,和整片农作物配套的也种糜子。 春天,小苗破土一寸高,也就分出三四片小

表弟的画,一下子勾起我的些许回忆。

在我的记忆里,粘豆包是东北乡下冬季的主食。至少在我年轻那个时候是这样的!

一九八二年,农村联产承包以后,我家在房后腰岭那儿分得几垄短地,和整片农作物配套的也种糜子。

春天,小苗破土一寸高,也就分出三四片小叶子的时候,妈叫上我说,走啊!去间苗。

间苗是农业术语,大概的意思是把拥挤在一起的小苗按植株的特点以一定的空间距离分开,通俗说,是把多余的小苗拔除了。可是,对于像糜子这种类草的庄稼来说,间苗是比较困难的事儿。那时候农药还不普及,杂草要靠人力去除。那是琐碎又繁重的劳动。

我那时候还小,也不是因为小就不喜欢劳动,而是我骨子里就讨厌亲自去劳作。(但是,不影响我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敬仰)所以,家长一让我干活,我就有情绪。

糜子在幼苗的时候,和分布最广生长最旺盛的一种水稗草外形极其相似。妈说,你一定要猫下腰,眼睛贴近垄台去看——根部有细绒毛,颜色微红,主干略扁的是糜子。否则多半是草或者谷子之类。

一个孩子哪里有那么多的耐性,尤其是我一干活儿就心里长草的人,哪里有耐心去趴在垄台上分辨每一株小苗苗的真假?我依葫芦画瓢的乱拔一气,也不论苗或草的,统统见缝插针的下手就是了!

我妈就只有叹息的份了。若是我爸在,我是不敢表现得太明显的厌恶劳作的,尽管我心里一百个不愿意。

妈就只好说,你就知道吃豆包,咋不想想豆包是咋来的呢!

我当然知道豆包皮是糜子磨粉来的!可是我不爱吃豆包就不干活行了吧!

哈哈!我那是什么混蛋逻辑!可是,我也不知道为啥,我是真的不爱吃豆包的!

但是,我喜欢包豆包那几天的气氛。

话说,东北的阳历12月以后,就真的冰天雪地了。这时候的乡下,农活少多了。除了很勤劳的人会去山上劈柴,送粪,放牛以外,喂鸡赶鸭子的活儿都是捎带脚儿的事儿。所以,每天也就改吃两顿饭了。就连中,小学校也取消了午休改为连上六节课后放学。

这么一来,粘豆包这种食物就闪亮登场了!用我妈的话说:  豆包,最抗饿了!

于是,初冬的东北乡下,没有一家不包豆包的!而且,要包很多很多。我不知道别人家要比我家多多少。就是我家人口少,饭量轻的人家豆包也要一大缸!多大的缸?告诉你吧——比我个头还高,三个我合围着能抱过来那么粗!再悄悄的告诉你,那个装豆包的缸我夏天的时候灌上水,在那里洗澡。

包豆包之前的准备工作当然是磨米和做馅。

这里面的说道儿我得告诉你,糜子破皮之后叫“大黄米”。在做豆包之前,是要做一顿“大黄米饭”的!为啥呢?聪明的家长会根据这顿“大黄米饭”来检测米的粘度,然后,根据经验在“黄米面”里加入相应的玉米面和小米面。现在用“粘稻子”做面,那是后话。

我们大多人是喜欢吃“大黄米饭”的。用大锅焖出来的喷香。有人喜欢和(huo)猪油和大酱,而我喜欢蘸了白糖吃。我妈说,不能多吃,不好消化,尤其吃完了不要喝凉水,怕要涨肚。可是,我们往往贪了口馋,忘了禁忌,或许是小孩子的原因,也多半无事。

豆包馅是一种叫“芸豆”的红皮豆子。后来也有用豆角豆做的,口感要差一些。当然,豆子一定要选当年下来的,若是去年的陈豆子,无论是“面”度还是味道都要差很多。

通常的做法是冬来温度较低的这几天,一是豆包容易冻,二是家里需要热乎。早早地就要和面了,几种面粉按什么比例掺合好,加水调和的稀稠合适,放一个大大的瓦盆里,盖上棉被,挪到火炕的炕头儿去“发面”。也不是要像做馒头那样起泡儿或是拔丝儿,据我观察,三两天,有微微酸味即可。

在“发面”这时间段儿里要煮豆馅。把一大锅的芸豆大火煮到稀烂,然后收汁。用一个木质工具叫“豆杵子”的玩意捣碎豆子。这活儿我是喜欢做的!虽然要费一番力气和功夫才能把一锅豆子捣碎。但是,它的乐趣在于你可以晃着膀子干啊!还有,豆杵子边上会挂一层细腻而绵软的豆沙,你轻轻刮下来,放嘴里嚼,哈哈!超级好吃呢!

豆子捣烂以后,盛放到大盆里,最好趁着热乎把它团捏成小球儿。

每每这时候,我家里就开始上人了,前些年是我老姨,我几个表嫂或者邻居大婶啥的。后来,就是我妹妹的一些玩伴或者表姐妹们了。

男孩子多半不做这事的,可能女人更喜欢团豆包馅。她们围坐在我家土炕上,两只手把抓到手心里的豆馅团紧攥实,嘴里说着东家长西家短的闲话,间或有个荤点儿的段子,便哄堂大笑得前仰后合。或者假意拌嘴吵架的。总之,她们是很愉快的!

待到蒸豆包这天,家里来的帮手就会更多。她们分工明确,除了大多数人来负责包豆包以外,还要有专人“装(zhuang,四声)豆包”。就是把包好的生豆包排放到铺了一层湿布的锅盖帘上。这活儿看着简单,但是要一圈圈的码好,是要有经验的!挨的近了不行,蒸熟的豆包会变大,就挤在一起,会起破皮的。挨的远了不行,会浪费空间费了柴火。

我有个表嫂,干这活儿是把好手,既快又准。当然,她干啥都沙楞利落。

我那天也不闲着,大多负责烧火。哎!你可别说我没用啊!烧火也是技术活儿,烧大了会糊的!火小了,豆包不挺实,会趴趴踏踏的!当然,我也是听了指挥才摸索着干的!

出锅的时候,大家都挺兴奋的,会抢着尝第一口,然后评论一下,是粘了?是笨了?是豆馅不面了?还是糖精放多了!甚至豆包的大小也是个话题呢!

总之,大家都会为自己参与的豆包出锅做一个评论。若是意见相左,几个老娘们还要争论个面红耳赤。

然而,这并不影响她们手里的活计,因为今天要完成的工作还在后头儿。

我家基本上是一天就蒸完了整个冬天要吃的豆包。一锅接一锅的蒸啊!屋里的热气一直弥漫不散,即使大冬天的也要敞开屋门,不然,蒸汽太浓,看不到厨房里对面走来的人。更主要的是看不清蒸好的豆包出锅。

对了,上那个长方形的工具叫盖帘儿,是用光洁的高粱秸秆捆扎起来的。我爸做那东西可是真好!我就不详细介绍制作过程了。我家里那东西可不少,一到冬天就有邻居来借用。主要是摆放蒸好的豆包用的。端到屋外的墙垛上,或者仓房屋顶让粘豆包冻实。

当然,更小的孩子就被派上了用场。他负责在外面看着豆包上冻。为啥呢?那时候家家养狗,狗会去偷吃豆包。有人家的鸡也会凑热闹的叨上几口。

而我,喜欢豆包拿出去冻一小会儿,外皮是凉的,是筋道儿不粘牙的,而豆馅还是温热和鲜香的。这时候吃,才是最好的!可是,有很多人不知道,我就总是找这样的时机吃个饱儿。

我家的豆包一锅接一锅的蒸到晚上,就正好装了一大缸。

看着吃好也谢过的帮工离开,妈对着那一大缸冻豆包总是要露出喜悦的笑来。似乎她小时候挨饿的日子在这一刻得到了满足。我爸就更是高兴。因为,这是他百吃不厌的食物。

而我,讲真就有点闹心了。我偶尔吃一次还行。你让我天天吃,可是真受不了啊!

可是,在那年月,你不吃豆包吃啥啊?还有就是玉米面大饼子。我妈烙大饼子的水平,真不好意思表扬她。所以,更加的没食欲。

几乎每天早上,锅底是炖的酸菜土豆条或者白菜土豆条,上面就是“熥”的豆包。我妈还多半会在饭前问我一句:你要吃几个?我真想说:一个不要!我要吃大米饭!

可是,我没那勇气!我知道我们家也没大米饭可吃!我那时候的理想是: 能天天吃大米饭的日子就是最美的日子了!

我吃腻了早餐的豆包酸菜汤也是没用的!我也必须强迫自己吃下去!可是,咬了一口豆包在嘴里嚼啊嚼的,和现在嚼泡泡糖差不多,嚼了很多下也不得下咽!看官,不是我舍不得下咽,是难以下咽啊!哎!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哭的心思都有!我也不知道那时候我是为什么那么讨厌吃豆包的!

我妹妹比我小三岁,她可能像我爸爸,也挺喜欢吃豆包的。我看她吃的津津有味的,我都来气。更让我不理解的是我舅家的大表哥,据说他特别喜欢吃豆包,就是大年初一,宁可饺子不吃,也要吃豆包。这把我气的,好几次背后骂他是大傻子!甚至想和他交换吃食才好。

或许是由于我吃豆包的战斗力不强吧。冬去春来时候,我家的豆包还剩不少。这时候,我妈就有点着急了,因为再不抓紧吃掉,天气暖和就冻不住了。那时候家里也没有冰箱,这种东西在大缸里慢慢就软化了。

我妈就更是要天天早上强迫我们吃豆包了!这更加重了我的厌倦。记得我都上初中了吧,我连五个乒乓球大小的豆包都吃不下。更难过的是晚饭我妈也要吃豆包,连大碴子粥也给剥夺了。哎!有点敢怒不敢言的味道啊!

直到后来,我清楚的记得山坡的草皮都绿了,我家的冻豆包还没有吃完。这时候就不能叫冻豆包了!因为春风已经把它吹软了,吹着长了白毛了,有点酸腐的味道了!

我真佩服我妈那个会过日子啊!就这样了,她也舍不把豆包扔了!还会把豆包表面的白毛或者快要黑灰的部分削掉继续给我们当早餐吃。我看我爸还吃的挺香的。我就真的吃不下去了!我宁肯饿着上学也拒绝吃了。

我妈一看这是真要出问题啊!不是要饿着一个,就是要浪费粮食。哪个都不是她想选择的!

要说我妈还是聪明的!她把豆包压个饼,用油一煎,变成两面金黄的“粘糕饼”了!哎嗨!回想一下,我那时候是个十足的馋鬼啊!豆包加点油这么一烙,我就爱吃了!一口气干掉十多个不成问题!

就这样,每到春天眼看豆包就要消化不掉的时候,我妈就给我用这个路子刺激我的食欲,屡试不爽。

多年以后,我妈还会提起此事来羞辱我一下。我也总是有点无地自容。幸好!现在不用过那样的日子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也随着境遇的改变。我们不再重复过去那种苦乐参半的生活了。

直到现在,乡下的亲属每年冬天都会给我们捎来一些冻豆包。我妈还挺喜欢吃的!说,还是老家的味道。

我呢!也偶然吃几个,不难吃了,也不像妈说的那么有某种情怀在。我只是觉得还行!对了!大米饭也吃腻了!但是,我不说!

哺乳期是可以吃粘豆包的,这个并不影响哺乳期妈妈母乳的质量。

但是一般情况下,粘豆包所含的糖类太高,哺乳期妈妈经常吃粘豆包的话,会无形中增加自己的体重,对自身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想吃的话我建议少吃,不要过量。

东北人对粘豆包都不陌生,一到冬天家家户户就开始包粘豆包。先把大黄米或者粘苞米淘洗干净,然后泡几天,泡到水开始冒泡发酵的程度,然后到磨房磨成面。将红小豆或大芸豆煮熟,捣成豆沙酱,放入白糖,攥成馅团,用揉好的黄米面将豆馅团包入里面,放到铺好苞米叶子的连屉中大火蒸大约半小时,即可出锅。蒸好的粘豆包放入户外的缸中保存过冬。

粘豆包有多种吃法。可蘸白糖吃,吃其香甜粘;也可拍成小圆饼用油煎吃,品其香酥脆;小孩子们冬季里还愿啃冻豆包,练其牙齿,吃着玩。再复杂一点,可滚上炒熟的黄豆面吃,又增添了一种糊香豆味,叫做“驴打滚儿”。

说起东北粘豆包那可是有将近千年的历史了,千年以前,东北黑土地小山村里的人们,每到冬天就会用玉米芸豆加工出粘乎乎的金黄黄的豆包来吃,因为那会的人们生活水平都非常低冬天没有好的取暖设备只能用食物来御冬久而久之粘豆包就成了东北黑土地的一个特色食物尤其是冬天成为了人们餐座上必不可少的食物。东北粘豆包,说起你来我也感到很惭愧,你曾经救活了东北好汉和东北大姑娘,正所谓别拿豆包不当干粮。

在姥姥和妈妈的熏陶下,我也喜欢上了那黏黏的小豆包!每年冬天,姥姥都要给我做好多好多的豆包,我真的是百吃不厌!

东北粘豆包邮寄到南方的方法:

1、首先从东北打包好粘豆包,带到快递店,告知工作人员邮寄快递。

2、然后工作人员用专业的打包方法打包好,填好收货的地址。

3、最后快递员从东北运送粘豆包到南方。

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推进,现在人们对于食物的要求不仅能够填饱肚子而且还要做的好吃。有些人为了吃上自己喜欢吃的食物,甚至驱车千里,来到自己所梦想的地方,吃各种美食与特色。粘豆包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喜欢吃的糕点之一,喜欢吃甜食的小可爱们可以尝试一下。粘豆包的做法非常的简单,而且还特别的好吃。那么做东北的传统美食粘豆包的时候要准备什么材料?

一、粘豆包的制作方法

首先大家可以买一些玉米面,然后用手搓成面团,盖上保鲜膜醒发20分钟。接下来就是调馅料了,大家把红豆煮熟之后,然后用搅碎机搅成泥,喜欢吃甜食的小伙伴们可以加一点点白砂糖和蜂蜜。搅和均匀之后,可以在红豆里面加上自己喜欢吃的水果,就比如说芒果就非常的好吃。然后把调好的馅料放在面团里面捏成一个小包子的形状,在烤箱里面蒸熟就可以了。

二、请教家人

如果大家实在不知道怎么制作的话,也可以请教家里面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相信他们对做菜这个方面是非常在行的。可以先让他们做一遍示范,然后自己站在旁边看,等到他们下次不在家的话再亲自尝试一遍,这样你会发现自己的厨艺也提高了不少。粘豆包是东北的美食,口感非常的细腻,而且也不会很甜。

三、跟好朋友分享

大家在掌握了制作粘豆包小技巧之后,也可以积极的与朋友分享。或者可以直接把朋友请到家里面来,两个人合伙完成一个自己喜欢吃的美食。特别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再配上一个雪糕或者一杯柠檬水,吃着自己做的粘豆包是非常舒服的,而且还可以聊着一天的趣事。

年的脚步已匆匆临近,越来越浓的年味在催促着煮妇们该做些什么了。

在微信里看到东北人都在蒸粘豆包,那就做粘豆包好了。

说实话,作为一个东北人,根本没见过粘豆包,更别说自己做了(假的东北人)。

废话少说。说做就做,红小豆,自家有;糯米粉,买它十几斤。

红小豆头天晚上洗净泡一宿,早起上锅蒸,顺便蒸几个紫薯再捎带半拉南瓜。

糯米粉分三等份,在三个盆里和成了三种颜色:白色、紫色还有**。

想象中的粘豆包,一直以为做起来不知会有多么的麻烦。

原来竟是非常的简单。说它简单,实在是因为做粘豆包的过程并没有“技术含量”。

所谓的技术含量,一是不需要发面,再是不需要任何添加剂。

唯一要求,就是一定要把糯米面和成干硬的面团(太干包不成个也不行,包的时候看面太干可以给面里重新带点水),如果面和的不够干,那么蒸出来的粘豆包它是趴着的,因为糯米面和软了再蒸熟,它哪有“筋骨”再站起来呀!

红豆蒸熟后加糖晾凉。糯米面和好,大约等待十个小时左右,就开始动手包粘豆包了。

不需用面板,只要两个盖帘,一把汤匙。

拿汤匙在面盆里舀起相同大小的面剂子,放在手掌心团好,再捏出碗儿状,放好豆沙,再用虎口收拢,只到收口严实了,整个豆包都裹的实成了,就算大功告成。

做好的粘豆包放在盖帘上摆好。经过实践得知,和好的糯米面除了粘手,别的不粘。所以做粘豆包是不需用面扑的,而粘豆包放盖帘上也不粘的。

虽然没有技术含量,可终归是个功夫活,包了半个多小时,总算包够一锅了。

蒸帘上摆好老早就泡好洗净的柞树叶(代替屉布),豆包间距一厘米摆放停当(也可以多一点点咯)。

大火蒸二十分钟,出锅,捡豆包~

我捡……我捡……

可我怎么都揭不下来!〔呆〕

这粘豆包的粘度,夸张点说,堪比502胶水了。〔捂脸〕

看来是把大话放早了,先前看似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一路凯歌,没想到却在这块儿折戟了。

这会儿眼瞅着熟透的粘豆包粘在柞树叶上没辙了。

倘使一味强取,只能使粘豆包破碎。

急中生智,把蒸帘送到外面冷却,没想到,冷冻后的粘豆包很容易便从柞树叶上剥离开来!

熟能生巧,有了头一锅的经验,后面两锅就揭的很容易了。

其实蒸这么多粘豆包,自己家根本吃不完的。做之前早有打算,多做一些,自己家只留四分之一,其余全部分给亲戚和要好的邻居尝个新鲜。

在我们辽南并没有蒸粘豆包的习俗,人们不会做且又都不想尝试,都嫌太麻烦。

如此一来,粘豆包好像只存在于比我们更北方的北方。而它在我们这儿只能是传说中的稀罕物…

事实证明,只要肯动手,麻烦不是问题。

乐于分享是父母传承给我们的家风。写这篇文之前,粘豆包已经分送到家。

收到粘豆包的亲戚邻居们无不欢喜,而我也因此有一点点儿抑制不住的~为那点成就感而沾沾自喜!〔偷笑〕

还有件事,就在最后一锅豆包出锅时,西院邻居大嫂子来打听粘豆包的做法,说是他家刚买了糯米粉,也要蒸粘豆包(哈哈,总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机智〕),详细告知后,另拿的粘豆包给她一家人品尝。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