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父亲准备翻盖新房,拆除了老屋,从老屋里搬出的几样老物件里,有一条长条凳子,凳面被磨得光亮。新房上梁了,师傅们给房梁系上红布带,父亲点燃了鞭炮。啪啪的鞭炮声,还有那长条板凳,以及儿时过年时乡亲们对炮的情景,童年的记忆和年味,无论如何也不能没有
父亲准备翻盖新房,拆除了老屋,从老屋里搬出的几样老物件里,有一条长条凳子,凳面被磨得光亮。
新房上梁了,师傅们给房梁系上红布带,父亲点燃了鞭炮。啪啪的鞭炮声,还有那长条板凳,以及儿时过年时乡亲们对炮的情景,童年的记忆和年味,无论如何也不能没有鞭炮。
大年初一,家家户户拿出自己家的,或者自己做的鞭炮,到街里集合。东西走向的柏油路从村子中间穿过,村里的大喇叭就在街中间路旁的电线杆上,人们以喇叭为中心,分成东西两部分站好,东西双方开始轮流点燃自己家的鞭炮,看谁家的炮更响,蹦得更高。
这个小村庄,有手工做鞭炮的传统,村里的男人,大部分会做,父亲也会。
收了秋,种上冬麦,男人们就准备做炮的材料。早些年用的是旧报纸,把旧报纸排整齐,用裁纸刀切成五厘米宽,二十厘米左右长的纸条。后来有了做鞭炮的专用纸,和现在的纸箱颜色很接近,比纸箱要薄,但很结实,商家已经剪裁好的。
地里的胶泥晒干碾碎,给鞭炮封底用。茼麻植株拔下之后泡池塘里,过段时间之后,扒掉皮做成麻绳,秸秆晒干放入挖好的垂直的坑洞里,烧成碳,还有各类火药,需要购买。
一般是把炮筒做好封底之后再去购买、配药,毕竟,它一上场,家里就成了火药库。
父亲做的鞭炮,总能在对炮时获得阵阵喝彩。鞭炮的响声也有很多种,有的响得干脆利索,听着也很舒心,有的响得很沉闷,感觉有点窝囊,有的砰砰响,像熟透的西瓜,行家都能听得出来。还有一种电光炮,夜里点燃会很亮。
父亲做的鞭炮,就属于第一种,很响,翠生生的,但又不鼓噪。一个人点完自己家的炮,其他人或者称赞鼓掌,或者哄笑,或者点头“还行”,都会做个评价。
这才是对炮活动迷人的地方,如果有谁点了个哑炮,一帮人除了会哄笑一阵之外,说不定还会把他抛向空中,等临落下时再踢上几脚,好好羞他一羞。
一条长条凳子,一头高,一头低,上面还有一条同等宽的木板能滑动,在较低的那头和上面那个那个板连接,抽动上面那个板,用铁丝卷起纸条,放在两张木板中间,前端涂上浆糊,推动上面那张板,两张板挤压,一个炮筒就做好了。
所有的炮筒卷好之后,河沙和胶泥混合,给鞭炮封底,灌火药,插上引信,封上上端的口,就是一个成品鞭炮了。
二雷子,也叫“两脚踢”,需要把炮筒卷得粗一些,高低凳就不能用了。用另外一张厚木板挂房梁上,在平凳子上卷。封底后装上引信和半炮筒火药,封一次口,再装满上半部分,这就是它为什么响两下的原因。
每一道程序都很费工夫,但火药到家之后,危险也就来了。要把各类火药按比例混合,村里有两户人家,混合火药时引起了爆炸,一个烧到了脸,三十多年过去了,脸还是黑的。另一家房子都被炸裂了,幸好没有较严重的伤亡。
父亲做鞭炮做了很多年,也闹过惊险的时候。有一晚上停电了,正要给做好的成品炮编成串,成品炮都堆放在屋子里,地上还有满满一大盆,家人等了很久都没有来电,为了赶时间,父亲就点起了蜡烛,继续编炮。
不知怎么突然蜡烛就倒了,正好从桌子上跌到盛满鞭炮的盆里,如果让一家人在两秒内从屋里跑出根本来不及,何况我们几个小孩子都已经睡了。父亲来不及思索,伸手在盆里快速搅动起来,搅灭了蜡烛,吓出了一身冷汗。
大年初一,街上对炮时,鞭炮响起的那一刹那,接着是周围人的喝彩声,做炮人此时忘掉了做炮时的辛苦,他们冒着危险,换来收益,养活一家老小。
很多时候,一家人一个冬季的辛勤劳作,比得上一年从地里刨食的收入,我们上学时,也可以暂时忘掉对学费的担忧。
记忆里,我们的冬季就是帮父母做鞭炮。我们帮忙打捆,插引信,编成串。父母很多时候,会忙到夜里一两点钟,就是为了过年前能多做出来一些。屋里没有取暖设备,他们在腿上绑上棉护膝,也还是落下了病,每到冬天,腿就会疼。
我们习惯上用“头”来计量,编成串的鞭炮,规格可以有50头、100头、200头、500头,甚至几千几万的都有,编大串鞭炮时,每100支左右的普通炮,后面加上一个二雷子,二雷子外层用红纸包起来,讨个彩头。
当时过年家家户户放鞭炮,城里各个机关单位也会购买鞭炮,甚至有的单位把鞭炮当成员工福利,我们家的炮都是每年直接送到城里的企业单位。
忙活了一个冬季,盼过年并不是多么盼望穿新衣服,更多的是盼望早点卖完了炮,父母能好好歇一歇,打扫干净被鞭炮占了一个冬季的屋子,收拾好做炮的工具,父亲备好初一对炮时需要的鞭炮,对炮那一天,才是他一个冬季的骄傲。
几乎每年都能听到,个人手工作坊做鞭炮,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消息。后来,国家考虑到个人手工做鞭炮的危险性,禁止个人私自做鞭炮。村里人冬季不再做炮,陆陆续续外出打工。
记忆的味道,更多是因为,以前有,现在没有了,因此,才会让人无法释怀。
现在过年,仍然会放鞭炮,仍然很热闹,鞭炮种类比以前更多更丰富,但,一个村庄,男女老幼,站在街两端,轮流点炮对炮的盛况,挤在人群外,能听出来哪一响是自己家的炮,这些,都是我现在每年过年时,必须会复习的内容。
#羽西X红蕴新生#活动传送门羽西X万元现金红包征文|你还记得儿时的年味吗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
这个好像是看你的意愿了,你若是愿意往上走一点,你不通过送礼的方式,如何让领导知道你的存在,就算知道你的存在,如何知道你有向上的意图?当然,你可以采用职业上的成绩让领导认识你,但怎么知道你是要升职加薪呢?难道要让领导亲自问你一下?
若是你没有往上走的意图?若是只想安稳地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只想守着自己的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话,你就没有必要往前凑。因为你就算往前凑,你也没有别的动力来支撑你,你说是不是?
个人觉得,只有你有某个强烈的意愿,你才会为此付出艰辛的努力,你才会取得一些好的成绩,这只是让领导知道你的能力,至于你是不是想进一步,这个就需要你与领导的私下沟通!
一般而言,老板给员工发好事成双的拜年红包,意味着老板关心员工,希望能够与员工共同庆祝春节,同时相信员工们能够在新的一年里有更好的发展和收获。好事成双的红包,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吉祥如意、幸福美好的寓意。通过赠送这种红包,老板也传达了企业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了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同时也加强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总之,在节日里给员工发红包,是一种常见的企业文化活动,也是企业为了增强员工团队凝聚力和激发员工积极性而采取的一种办法。
每年妇女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春节等节日福利活动都是“稳固军心”的重要时机,尤其在面临各公司福利之间的对比压力时,一份好的节日福利方案将可以提高员工对公司的自豪感、认同感,从而最大程度地由经费转化为团队管理及文化价值。
常见的福利方案有:红包、统一礼品与员工自选兑换。其中从执行难度、激励效果综合来看,表现比较好的是员工自选兑换礼品的方案。
员工自选兑换礼品的方案为什么比较体现公司的人文关怀与人事管理水平呢?
通常员工自选礼品的方案流程是这样的:人事福利平台为企业提供多档价格的礼品档位,每档都包含日用、家电、粮油米面、节日通货等各类礼品,企业为员工匹配档位后,员工就可以在该档位范围内挑选任意礼品兑换,采购、发放、兑换、物流全流程线上交互,便利高效。
这一福利模式的核心理念,在于把选择礼品的主动权交给了员工,让每位员工都能按自己的当下需求选择。正如统一自上而下的管理方法早已不适用于如今员工个性化发展的工作常态,员工福利发放模式也应体现人本管理思想,只有从满足员工个体需求的角度出发,才能精准发挥激励效果。
那么其他方案为啥评分不及员工自选兑换方案呢?
先说红包方案,其实中小额现金福利所能产生的激励效果有限,不能体现公司的管理水平。且奖金收入同样属于个人收入,在明年将实施的合并计税方法中,将可能提高员工个人所得税缴费及税务核算难度。
其次是统一礼品方案,虽然实物礼品使得一笔数字货币变得可视化、实体化。且大型企业在大批量采购福利礼品时多数能获得较优惠的折扣,但礼品的搬运、派发将是一段消耗HR不少精力的重复性工作,即使是派发礼品点券也同样需要员工另行支出交通成本;且礼品集中派发将难以兼顾假期或异地办公的员工。
对中小微型企业而言,采购量较少则礼品派发相较简单,但也意味着往往无法获得较大的折扣,变相提高了节日福利方案的成本。以及与员工自选方案一对比就能发现,统一发放礼品完全不能满足员工的当下需求。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