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话所说的“出花园”的来历是什么?

老人 0 27

潮汕话所说的“出花园”的来历是什么?,第1张

潮汕话所说的“出花园”的来历是什么?
导读:“出花园”是潮汕地区一种独有的成人礼习俗,年满15周岁(也有地方定为虚岁15周岁)的孩子要“出花园”。 不过各地习俗不同,有的地方只给女孩“出花园”;有些地方要先求神问卜,获知没有“忌讳”“冲撞”,才能举行仪式。出花园中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的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一种独有的成人礼习俗,年满15周岁(也有地方定为虚岁15周岁)的孩子要“出花园”。 不过各地习俗不同,有的地方只给女孩“出花园”;有些地方要先求神问卜,获知没有“忌讳”“冲撞”,才能举行仪式。

出花园中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的习俗,传说来源于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

传说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一天,他放学回家,见有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对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老者要求路过者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页对联纸。

林大钦站了一阵,对曰:“牝羊颔下须。”对得好,老者将公鸡送他。回到家里,他父亲将公鸡宰了,烫熟后砍了个鸡头奖励大钦,以示独占鳌头之意。

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潮人以为这是个好兆头,在孩子入学时就给买双红皮屐,给他抱大公鸡,孩子出花园时就给吃鸡头。

扩展资料

仪式细节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特有的一种成人礼习俗,年满15岁的孩子要举行“出花园”仪式。

因各地习俗不同,比如,有些地区只给女孩“出花园”,有些要用12种鲜花泡水给“出花园”者淋浴等等,所以现以揭阳市区为例,浅谈一些“出花园”礼节。

不再祭拜“公婆母”潮汕人认为,小于十五岁的孩子是生活在“花园”里的,由一对称为“公婆母”的神灵庇护着,孩子能不能长大成人,全靠这对神灵的恩赐,所以潮汕人对于祭拜“公婆母”向来很重视。

生活在“花园”里的小孩子每年七月七要祭拜“公婆母”,以祈求健康成长;而出了“花园”的孩子已经不再在“公婆母”的掌控之中了,以后的七月七将不再祭拜“公婆母”了。

-出花园

又双叒叕要过年了!

腊八节都到了,春节还会远吗?

对中国人来说,春节,是全年最隆重最充满仪式感的日子。

对潮汕人来说,春节更是感情和期盼的寄托。从小,我最期待的就是过年了。

潮汕地区的年味,似乎从冬至就悄然开始了。

潮汕人认为,冬至早上,吃过那碗又甜又圆还有点红的“冬节丸”,就代表着“又长一岁”了,新年也就来了。潮汕妈妈更是清楚,冬至的到来,便意味着,该开始拜神,答谢神恩,同时着手准备过年了。

每到这时候,走在大街小巷上,总能时不时嗅到蒸红桃粿时散发出来的香气,仿佛已经能感受到逐渐浓烈的年味。

冬至后的第一口红桃粿开始,我便进入满心期待的状态。那时候,我热衷于每日早起必须先撕日历。撕下旧日历,同时在心里默数,何时才能到年三十?

从前的日子过得慢,那时候啊,心里总抱怨,一天只能撕一张,真是太无奈了!但大概是因为心中充满期待,所以,简单的事情也觉得特别重要!现在,我已经很多年不用日历了,但当时那种近乎执着的仪式感至今依旧清晰。

临近年底,似乎做什么事都会格外愉快。

无论是与家人一起打扫屋子,随妈妈祭祖拜神,缠着爸爸买玩具,和哥哥在门口放鞭炮,带着弟弟偷吃糖果,三个孩子围着小书桌写作业,在门口弹弹珠,合力给家里的大橘猫洗澡

还是跟着妈妈做红桃粿,和小伙伴看老人们写春联,或者偷溜进小镇那家老字号糖店,看制作潮汕糖葱,甚至什么都不做,只是安静坐在门口,边抚摸大橘猫的脖子,边看着阳光逐渐消失在小巷的尽头,心里都能涌出简单的幸福感

日子随着一张张撕落的日历,一天天过去。终于,就到除夕了。除夕大概是潮汕家庭最忙的一天,也是小镇菜市场最拥挤的一天。

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妈妈便要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老式凤凰单车在拥挤人潮中穿行,前车篮与后货架载满鸡、鹅、鸭、鱼肉、蔬果糖饼、新碗筷、鲜花盆栽、春联以及一定不能少了的柑桔、青橄榄。

在妈妈采购年货的时间里,我们也不闲着。

潮汕人讲究年初不动扫帚,正月初一到初四,家里是不能打扫的。于是,除夕这天一定把家的里外都打扫干净,整理好各自的东西。等到妈妈采购回来,我们要帮着整理,洗碗洗菜,嬉闹中,通常不知不觉间,便接近午饭时间了。

午饭过后没多久,便要开始准备“拜老公”(祭祖宗)了,一张简单的圆桌上摆满食物,祭品。父亲会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妥善安放在桌子上,父亲与母亲一起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接着我们三兄妹由爷爷奶奶领着,按照长幼依序跪拜。

“拜老公”通常要1-2小时,祭祖过后,全家围炉吃团圆饭,分发“压岁钱”。晚餐过后,大家忙着收拾饭桌,清扫厨房,最后还须给水缸贮满水,米缸填满米,燃油灯火填满油,亮起灯笼,到正月十五都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正月初一,小镇便开始迎来热闹的大游行活动,以及潮汕传统习俗——“营老爷”。潮汕大多数的村庄都有自己的神,我们称神仙为老爷。逢年过节的时候,村民们将神像从庙里请出来,举行拜祭仪式,然后在整个村子里举行游行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人平安,最后再送回神庙安放。

从正月初一开始,到正月十五,有些村子还会一直持续到正月二十一,每天都会有大小不同规模的营神祭拜活动。对于潮汕小孩子来说,过年期间没有什么比营老爷更令人亢奋的!

还记得那时候,奶奶跟我说过年摸老爷金身,新的一年成绩一定最好!

对儿时的我来说,若是能在游行的过程中,用手摸下老爷金身,就仿佛新的一年考试稳了!那种骄傲和兴奋感能持续好几天!可以说,在我还很懵懂的年纪里,潮汕老爷就是我的第一个偶像了!

正月初,在小镇里,时不时能听到鞭炮声,锣鼓声,英歌舞的呐喊声。每到这时候,小孩子们大概就是最兴奋的人了,循着锣鼓声,一群孩子像尾巴一样跟在队伍后面,也跟着大声呐喊!

有些孩子跟着大人站在小镇街道两边看热闹,若是在营神队伍中看到了熟悉的小伙伴,总要大声呼喊他的名字,若是对方发现了,看过来并挥手致意,那种荣耀感就像仿佛得到全世界!

潮汕每年有好多次营老爷,并不是只有过年才有。在我的记忆中,每一次营老爷活动就是一场全民狂欢,只是过年时候的总让人印象格外深刻些!

长大后,我已经不会跟在队伍后呐喊,也不会再每一场都追着看,可是,只要到过年,只要听到锣鼓声,我依旧会感觉到无比的兴奋,似乎在这喧嚣热闹的氛围中,潮汕人的年味便浓烈到了极致!似乎只要还有营老爷,潮汕人的年味,就不会淡!

除了营神活动,我还记得,儿时的春节,在学校门口,会有竹子搭建的简易戏棚,乡里会请来真人戏班唱潮剧。那时候,总能看到台下坐满一大群老人,晒着暖烘烘的太阳,乐呵呵地听剧,有些孩子会趴在戏台边,而有些淘气的小孩会趁大人不注意,顺着竹子架,偷溜进后台,但总是很快就被发现,然后,孩子们一哄而散,大人也就笑笑着由他们去。

小孩子总是坐不住的,对于潮剧没有太大兴趣,但是,潮汕另一种戏剧,却总能让孩子沉迷其中。尽管我一直觉得它看起来就像是迷你版的潮剧。

那时候在村门口,一连好几天,都能看到生动有趣的铁枝木偶戏,简单的竹架搭成小戏台,一块颇具潮汕特色,绣着龙凤的幕布,遮住幕后手执铁枝的师傅。师傅们边控制木偶,边讲着彩楼记,苏六娘,井边会等潮汕民间故事,活灵活现的木偶,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师傅们声情并茂的讲解,唱腔

这些总能让孩子欲罢不能!在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年代,小镇一方小戏台边,总是围着一大群半大孩子,在一阵又一阵嬉笑声中,以及空气里飘荡着的烤红薯香味中,站着就能看上大半天,从来不厌

尽管情节已经记不太清,但当年的快乐,是我往后多少年,看再多电视,追再多剧,刷再多的视频,都无法与之比拟的。

可惜,好多年了,我再也没在小镇上看到木偶戏了,或许这些只能永远藏在回忆里了!

于我而言,儿时的年味就藏在潮汕普通小镇普通家庭的年夜饭里,弥漫在每年都有的营神活动的热闹中,凝聚成一家老少团圆时饭后的一杯小小的工夫茶,也沉淀在我成长岁月中的记忆深处!!

在我无忧无虑不识愁滋味的年纪里,不曾经历生离死别,不曾面对生活的孤苦,也不曾懂得何谓团圆,何谓美好的懵懂岁月中,这些点滴往事,斑驳回忆,对我来说,从前到如今,甚至往后,始终是最深刻,最珍贵无比的宝藏!

很快就又要过年了!我现在就特别期待能赶紧回家,吃一口妈妈做的红桃粿,在拥挤的菜市场购置年货,也特别期待今年的营老爷!更重要的是,我也想让孩子感受我儿时感受到的年味!

这几年总有人觉得年味淡了,确实与以前相比,有很多不同了,但,对我来说,其实潮汕人的年味,一直喧嚣热闹,从来不曾淡过!

 #羽西X 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

在澄海,父母采来12种不同鲜花,浸在水里给孩子沐浴,母亲给孩子扎上自己亲手缝制的新腰兜,兜里一般放着12颗桂圆和2枚“顺治”铜钱。

“出花园”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一种成人礼俗,寓意未成年的孩子像在花园中一样,但孩子虚岁15岁时便已经成年,要将其“牵出花园”,让其有独立生活的意识。“出花园”仪式提醒孩子成年后要面对世界,要有承担,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

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花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其仪式是将三牲果晶合凑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晾晒用的竹箕)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毕,以后就不再拜了。出花园的孩子要穿红皮屐、吃公鸡头,所有食品都要吃一点。而且是饭桌上最先吃的那个。

仪式细节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特有的一种成人礼习俗,年满15岁的孩子要举行“出花园”仪式。因各地习俗不同,比如,有些地区只给女孩“出花园”,有些要用12种鲜花泡水给“出花园”者淋浴等等,所以现以揭阳市区为例,浅谈一些“出花园”礼节。

不再祭拜“公婆母”潮汕人认为,小于十五岁的孩子是生活在“花园”里的,由一对称为“公婆母”的神灵庇护着,孩子能不能长大成人,全靠这对神灵的恩赐,所以潮汕人对于祭拜“公婆母”向来很重视。

生活在“花园”里的小孩子每年七月七要祭拜“公婆母”,以祈求健康成长;而出了“花园”的孩子已经不再在“公婆母”的掌控之中了,以后的七月七将不再祭拜“公婆母”了。

“出花园”这天,小孩子要穿舅舅送来的新衣,木屐,一般为红色。当然,现今很多繁琐礼节已经被简化,舅舅可以直接送红包给外甥(女),让孩子自己置办。并且,这天早晨,父母会让小孩子把一枝带有吉祥意义的“石榴”花别在耳朵上。

吃早餐,“咬”鸡头 这一天吃早餐,一般是凑齐八人,早餐有公鸡一只,甜品,青菜等各种拼凑成八道或十二道菜。就餐座位也是有讲究的,“出花园”者坐上正位,鸡头朝着他(她),由“出花园”者自吃,鸡头便成了他(她)的专利。其意义是,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兴旺发达。

“出花园”者举箸之后,别人才可以吃东西,每一种食物都是这样。 当出花园者属鸡时,应该以鹅代鸡。宴请亲朋好友,收送礼物这天中午,备办丰盛的午餐,宴请亲戚好友。席间,家人、亲人向孩子祝愿,赠寄美好的愿望。

“出花园”前几天或当天,亲戚们都会前来送礼,或是红包或是礼物,礼物是给“出花园”主角的,但一般是由父母操办,进行回礼。

其他在揭阳,有一个说法,出花园这天,孩子不能跑太远的地方,甚至不能过桥。这一天,孩子只管玩、吃,不用做任何家务活,最后一次由父母宠着。为图个好兆头,孩子说的话,提出的要求,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一般都不会被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