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边城》内容概括:1、故事背景:《边城》以湘西边境的茶垌小镇为背景,描绘了这里的人民、习俗和自然景观。2、人物塑造:《边城》的主人公是船家少女翠翠,她与爷爷相依为命,并和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发生了一系列情感纠葛。3、爱情故事:翠翠与两兄弟天保
《边城》内容概括:
1、故事背景:《边城》以湘西边境的茶垌小镇为背景,描绘了这里的人民、习俗和自然景观。
2、人物塑造:《边城》的主人公是船家少女翠翠,她与爷爷相依为命,并和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发生了一系列情感纠葛。
3、爱情故事:翠翠与两兄弟天保和傩送之间的爱情故事是《边城》的核心。天保和傩送都爱上了翠翠,但因兄弟情深,他们并未因此发生冲突。然而,当天保得知翠翠爱的是傩送时,他选择了独自离开,最后在出海中遇难。
4、爷爷之死:爷爷是翠翠唯一的亲人,但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他突然病逝,给翠翠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5、结局:傩送因误会而离开了茶垌,翠翠守在船上等待他的归来,而傩送的离去使茶垌人民倍感惋惜。
《边城》创作背景:
1、社会背景:沈从文在写《边城》时的时代背景是中国现代社会转型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革,传统文化和乡土风情受到冲击和破坏。沈从文通过描写湘西茶垌小镇的生活方式,表达了他对这种变革的忧虑和思考。
2、个人背景:沈从文出生在湘西凤凰县,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都是在湘西度过的。他对湘西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自然景观有着深厚的了解和情感。《边城》的创作可以看作是沈从文对故乡的怀念和追忆。
3、文学背景: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中国文学界开始出现对乡土文学的关注。沈从文的《边城》正是这种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他通过描写湘西小镇的生活方式和人情世故,展现了一个与当时社会现代化进程不同的世界。
4、文化背景:《边城》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道德观念。这种传统思想强调家庭、亲情、友情和爱情等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边城》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都体现了这种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边城》——无法预言的结局
在湘西一座偏僻的小城里,山上白塔的旁边住着一位老爷爷和他的小孙女,他们的房屋背靠着一片郁郁葱葱的竹篁,他们以渡船为生。不远处的河下游坐落着一栋栋吊脚楼,碧绿的河水川流不息,给人们带来灾难,也给人们带来喜悦。码头的水手勇武也痴情,有人的心里还驻扎着一位更痴情的妓女。在这里有位管总长的组长叫顺顺,他热情慷慨大方,公平无私。是当地德高望重的贤人。是船上的争执当地人以习惯法来解决,剩下的就交由他负责。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天宝,寓意上天保佑的人;一个叫傩送,寓意傩神送的孩子。他们勇武、健康、善良,却又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孙女。兄弟两彼此坦白自己的的心声,采用了公正的方法去追求女孩。而女孩渐渐心里早有人选,女孩表面还是一个腼腆、害羞的少女,可到了一定的年纪心里也开出花般的美梦。孩子母亲也是一位痴情的人,他与一位忠厚的军官结合,那个人不愿背叛名誉死了,不久后她也追随着,吃了冷水死了。
当我读到一半时,感慨最令人喜欢的不是独特的边城风俗、环境优美的大自然的描写,而是处处充满着和谐、淳朴的氛围,飘在人们身上的真善美。这种人性美体现在边城的篇章的每一段中。
边城的老船父不愿多收好心渡船人多一个子儿,即便让渡客“占了便宜”,他定会聪明的把烟草塞到人家的口袋里。翠翠的母亲因他父亲不愿苟活,不久也凄凉地追随而去。即便身份卑微的妓女,也有钟情的水手,即便兄弟俩爱上一个贫苦船夫的孙女,顺顺也未因为门第问题而阻拦。这里的一切是如此的和谐,人们似乎没有因为什么利益而针锋相对,勾心斗角的陷害。对生活在工业社会的我们来说,人们之间彼此的情谊显得格外美丽,文中处处是“情”,老船夫与翠翠的祖孙情,天宝与傩送的兄弟情,水手与妓女的爱情,边城乡里乡亲的友情。不像生活在工业城市中的人,不得不忍受永无止境的空气污染,忍受金钱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对于生活在城市已久,受过多城市冷漠的我来说,立刻有一种搬家去边城居住的冲动。然而这种冲动在我读到翠翠的爷爷的生命与白塔一同破碎后,也一同破灭了。
最后的发展仿佛一艘轮船驶进了海洋的旋风中心,随着剧情推进,天保死了,傩送误会了船夫,出走边城,翠翠的心上人在“也许那个人明天就回来了,也许永远不会回来的”答案中举棋不定。
为什么?为什么如此善良的人最后的结局不像朴素的谚语那样“善有善报”。
与翠翠相依为命的祖父突然去世了。这位纯朴善良,勤恳一辈子的老船夫,死时都带着一份误会无法解开,带着还未无法实现的心事一夜离开人间,留下一个命运更凄惨的孙女,让她孤苦伶仃的面对接下来的人生。这样的结局与开头的唯美的仙境画面截然不同,使我完全不能接受。
但是这一切的结局进行的却又如此的合情合理。读到这里,我既是愤慨又是悲伤。
并非作者的刻意安排,好像文中的人物的结局自然而然的走到了迷茫的路口。
我认为是因为他们都太真善美了,或许是人们说的物极必反吧。
翠翠的父母太善良、忠诚,父亲不愿意抛弃职责选择自尽,母亲不愿意苟活选择追随。他们身上的道德枷锁太重,砸碎了自己。
对于婚事,老船夫虽答应,但从未强求;翠翠这个天真的少女,既是有情,在乎爷爷,又害羞不愿明讲;天宝与傩送都重视兄弟情义,所以一个人去了,另一个人又怎能安心的去娶妻,当做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呢?
反想一下,如果他们不具备这些优美的品德,或许结局会是否又是另一个样子呢?也许不会是两败俱伤,也许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所以这样的世界真的存在吗?作者只是向我们描绘了一个乌托邦,是吗?也像如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那般。一个人们热情又淳朴,房屋井然有序的桃花源,捕鱼人再去寻找时却了无踪迹,在传诵之中被人渐渐遗忘。
因此在我寻找原因的过程中去查找了沈从文书写边城的动机,
去深究沈丛文写这篇文的背景,不难发现与东晋的陶渊明有异曲同工之处,作者于1934年早创作,于1934年4月25日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61期发表了一篇解释《边城》的写作目的文章。
“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我生长于作品中所写到的那类小乡城,我的祖父,父亲,以及兄弟,全列身军籍;死去的莫不在职务上死去,不死的也必然的将在职务上终其一生。就我所接触的世界一面,来叙述他们的爱憎与哀乐,即或这枝笔如何笨拙,或尚不至于离题太远。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1从这里我们能看到《边城》并非是一本胡编瞎造之书,书中令人动人的情谊也并非简简单单的渲染,而是真人情感的渗透。反映了作者对于乡村的独特而又深厚的情感,但从沈从文接下来的叙述中或许能找到一些《边城》悲剧的原因。
因为它对于在都市中生长教育的读书人说来,似乎相去太远了。他们的需要应当是另外一种作品,我知道的。 照目前风气说来,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及大多数读者,对于这种作品是极容易引起不愉快的感情的。前者表示“不落伍”,告给人中国不需要这类作品,后者“太担心落伍”,目前也不愿意读这类作品。这自然是真事。”2《边城》写于1934年,那时,经过了一些资本的积累,中国的先进地区缓慢的进入城市化进程,在工业时代,低下的生产力的农业社会注定是打不过机器的,半世纪的挨打让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倡并支持工业化,这也是为什么文学批评家认为“这类小说落后的原因”,但同时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原来的道德规范开始失序,沈从文曾说写这篇书的目的“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目前的堕落”与“过去的伟大”,这样的指向已经很清楚了。
边城或许是对工业文明过度崇拜的一种反抗,近代的屈辱让这个曾今“以天朝自居的”民族开始“反思和学习他人”,改变自己就要不断否定自己,难免会出现不理智的全盘否定的现象,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伴随的是革新也是摧毁,在文化、建筑、政治、道德方面等等,这些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我不知道,但《边城》似乎在诉说:“怎么落后,我们都曾拥有“过去伟大”,在极度狭窄的不平等的国际地位中,都不要失去自己。”《边城》展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或许是在提醒我们,我们过去的魅力之处。
边城或许是对城市化进程中对农业社会的“纪念”,在生产力上,或许城市展现了更先进的一面,然后回归人与人的相处,农业社会倒也不是一无是处,这也是为什么在城市中的人民看完边城后,更渴望那个偏僻的小镇吧。
至于它的结局为什么如此不明朗,或许把美好的过去摧毁才更让人痛心和怀念吧。
1天保是求婚未成,失望之下驾船外出闯滩而意外溺水身亡,也可能是他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才外出闯滩2傩送对老船夫产生误会是因为他认为天保是因为老船夫不守信用而死的。老船夫是翠翠的监护人,也是傩送与翠翠婚事的坚定支持者。可是,由于上三人关系演变的结果——天保之死的阴影笼罩在这三人关系中,老船夫一切为了翠翠着想的一片苦心却不为人理解——傩送认为:“老的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在湘西,这是一种极为严重的人格判断。它意味着对人不讲信义、人格严重缺失的谴责。这导致顺顺父子对老船夫热心的一致冷淡。以致老船夫和傩送搭话时,傩送只是不动感情听下去。
我觉得傩送和他哥哥都认为和翠翠的婚事是她爷爷做主,因为翠翠小,依赖他爷爷,所以说是继承渡船,而他爷爷却一会儿要车路,走了车路。一会儿要马路,却没想到翠翠的爷爷是要翠翠自己做主,而翠翠却是个不敢大胆地追求爱情、追求幸福,虽然纯真,但对于爱情还是忸怩的小姑娘。所以一来二去,导致了天保的死,让傩送觉得内疚,在心上蒙上了一层阴影。
刚才听了《边城》这本书,抑制不住内心想去边城看看的冲动。想去看看拉拉渡是什么样的,看看沈从文亲笔写的边城,看看翠翠岛上那个扎着辫子牵着狗的雕像翠翠。看看湘西小镇的那份热闹和安静都是什么样的。边城作为湖南,四川和贵州三省交界的地方,不仅有美的风景,还有美的人和动听的故事
《边城》中除了美还有爱的故事。翠翠和傩送的故事开始于端午。一见钟情的两个人的爱情却并不顺利。
《边城》中没有一个坏人,每个人都是善良正直的,但却酿成了悲剧。
对于爷爷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就是翠翠。可是他总是不把话说明白,反而千回百转。正是这种性格导致了翠翠的悲剧。
路太多了,反而无路可走。面对大老对翠翠的喜欢,爷爷让大老要么走马路就是通过家里提亲,还有一条走水路就是给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山歌。可是面对走马路的大老,翠翠没给出结果,所以爷爷也就没给出结果。
走马路不通的大老,知道了二老也喜欢翠翠,水路是二老的强项,于是大老黯然退出了。没想到的是大老却出了事故,淹死了。
因为爷爷没有爽快回复,大家都认为是爷爷害死了大老,爷爷也因此感到愧疚
一个富户看上了二老,要将碾坊作为陪嫁把女儿嫁给二老。面对这个传言,爷爷显然有点慌了,虽然几次去试探口风,都没有明确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同样的他也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人有时候就是这样,虽然面对面沟通,但却没有把话说明白,反而引起了更多的误会。那个自尊又敏感的老人,在那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去世了。只剩下翠翠孤身一人。
而翠翠呢,单纯善良而又含蓄,对于爱情她是害羞的,从来没有明确表达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她和二老的爱情也是千回百转,并不完美。
故事的最后,翠翠明白了爷爷的良苦用心,她不再躲避,她要等二老回来。也许那个人再也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了。
这个充满爱和美感的故事结束了,一切都充满善,然而到处都是不凑巧。二老傩送会回来吗?我相信会的,虽然悲剧没法补救,但是真正的爱和善良会有强大的生命力,他会回来。
爱怕沉默,爱不是让对方猜测,爱需要表达和传递。想见面时就见面,有喜欢的人就明确地对他说喜欢,花开了就庆祝,谈恋爱时就好好谈恋爱,有好事与人分享时就好好分享。幸福的时候,好好地享受幸福,百分百真心体验,因为这才是人生唯一可以掌握的。所以若有重要的人,就好好地与他共生共食,团圆在一起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一个民风淳朴,人人安居乐业的地方,这里山美水美人美,像一个世外桃源一般,可却依旧逃不过人世间的那些误解,人心的枷锁,与悲剧的结局。
在一个叫做茶峒的小山城里,住在溪塔下的一户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在几次端午赛舟城镇正热闹的时候,小女孩翠翠与爷爷去看热闹,也正是如此结识了船总顺顺家的天保大老与傩送二老,两人也同样对翠翠倾心。但翠翠却没有过早的表明自己的心意。
天保与傩送两人得知对方都欢喜翠翠之后,相约一起走马路——去山头为翠翠唱歌,心智刚刚成熟的女孩子被二老的歌声打动,原本该是个美丽的结局。
不想大老得知翠翠对二老更加倾心后,准备离开成全他们,却在意外中丧生了。不久后老船夫也离开了,剩翠翠还撑着渡船,等待着不知会不会回来的爱情。
原本天保得知他并非翠翠心中的良人之后选择离开,成全翠翠与自己的弟弟傩送,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对几方来说都是有利的。
傩送可以勇敢地追求翠翠不用再担心伤害到自己的哥哥,翠翠也可以得愿以偿和爱的人在一起,天保也可以眼不见心不烦,慢慢地忘掉那些伤心的回忆。
但问题就出在 天保选择离开时并非是出于愿意去尝试着放下,只是一时不愿意面对这样的结局而选择的逃避 。
事实上他的心已经被禁锢在这件事里了,尽管他人离开了,但心却没有跟着他一起离开,可是感情之事,有人一生都未能放下,这本就是人之常情之事,并不应该因此就受到怪罪。
只是天保却惩罚着自己,他一心都还想着翠翠的事,可却又逼自己投身进其他事中, 像一个赌气的孩子,使自己身体忙碌起来,从而减轻那些心底的悲伤与失落 。
直到天保在水里淹死的消息传来,所有人都大惊失色。天保是当地泅水划船的好选手,那天同他一起下水的兄弟水性没他好都活着回来了,谁又愿意相信他居然是淹死了呢?不过是心中怀着无法解开的结,最后却是连命都丢了。
看似是一场意外,可是如果天保无法真正地愿意去承受这个事实,即使这场意外没有发生,那仍旧会有其他意外发生。
他必须自己强大起来,即使离开,也必须在自己的心里尝试着去接受,给自己重新开始的机会 ,否则,即使他没有死去,等待他的也只能是痛苦与折磨。
天保离开后,船总虽然待老船夫仍旧良善,但在他与傩送的心底,天保的去世始终是与这老船夫有些关系的,尽管面上一切如常,但心底难免生出些许隔阂。
老船夫深爱着自己的外孙女,一心想她以后过得幸福快乐,得知天保死去后,虽有些可惜,但他明白翠翠喜欢的是二老,仍旧时常暗示着船总父子关于翠翠的事,面对傩送的冷漠态度,与顺顺装作不懂的不予理会,他变得越来越小心翼翼,生怕自己说错了话。
但又正是他们之间这样的形势,让傩送更加误会老船夫。顺顺也不再倾向于把将一个间接害死自己大儿子的人的外孙女娶做自己家的儿媳妇。
就这样几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尽管在表面上依旧维持着茶峒人应有的淳朴与和善,但翠翠与傩送之间却被推得越来越远。
有时候命运就是这样无常,明明自己什么都没做,但缘分到了两人的距离总在靠近,缘分没了怎样走都是越走越远, 或许这本无关缘分,不过是一念之间就决定的事情而已 。
天保的死让傩送与顺顺心中与老船夫都有了隔阂,这隔阂当然也顺带上了翠翠。尽管傩送还是喜欢翠翠的,却因为老船夫的关系不再去主动找她,也不再去主动追求这段爱情。
傩送不想面对天保死去的消息,更无法接受天保的死是老船夫造成的,而翠翠正是老船夫的外孙女,尽管这是他误会了。
但误会没解开在他心里这就是事实 。他也无法接受自己去追求害死自己哥哥的那家人中的女孩子,即使那是自己爱的人。
所以他放弃了主动去追求这段爱情,当另外一户人家来问他的意思时,他犹豫了,他犹豫的不是要不要选择那家送碾坊的人家,他犹豫的是不知道翠翠的心意。
对老船夫的冷漠与对翠翠的爱对于他来讲是有些许矛盾的,因此他也把自己的心囚禁起来,他爱的是翠翠,所以他心里已经容不下别的女子,但是因为哥哥的原因,他已经无法再像以前那样毫无顾忌地去追求翠翠。
而翠翠那边,也总是模模糊糊没有清楚地表明自己的心意,只有老船夫从她的脸红中看出了她的心思,面对傩送时她原本是不好意思地跑开了,但对于傩送来讲,这或许就被猜测成了不想看见他,于是他便更没有了追求这段爱情的勇气。 两人都在自己的猜测中离对方越来越远 。
茶峒人善良友好,这是刻在骨子里的,顺顺总是对人全力相助,其他人也都待人和善,全篇下来,就不曾有过什么争执与大的矛盾,但却处处都在暗示这场悲剧的发生。
正是他们的善良友好导致天保去世后顺顺与傩送在内心竖起围墙,表面对老船夫还是表现出应有的礼貌与善意。
若是他们能在一开始就表达出内心的那些对老船夫的负面情绪,能够说出来,或许老船夫也能够解释清楚,这误会也不至于在两方一次次互相猜测中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也不至于到了老船夫在郁结中死去,这故事才可能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试想一下,面对着心里认定的间接害死自己儿子和哥哥的凶手,骨子里的善良却逼迫着自己还要用善意去对待,他们的心底难道不是一直压抑着吗?以至于后来他们总是故意地忽略老船夫的暗示,不予理会,傩送的态度也越来越冷淡,直至最后选择离开。
沈从文先生或许原本在想象中有那样一个世外桃源,这里的人们善良淳朴,过着简单幸福的生活,可是世间各种情感都是需要的,也都需要适当的表达, 用善良去代替其他的负面情绪也终究会在心底筑起更高的墙,最终仍旧逃不过悲剧的结局 。
文中最后的结尾翠翠接替了老船夫的责任,在那条小溪上,将来来往往的人渡过河,等待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爱情能够回来,可是她还能等来吗?
我们都期待故事有一个美好的结局,都愿意去想象傩送最终回到茶峒,再次来到那条小溪旁的山头上为翠翠唱歌,翠翠也动心于这醉人的歌声,他们都得到了幸福。可是事实真的会如此吗?
翠翠和傩送之间看似只有老船夫阻碍着,但其实是他们各自在心里把自己锁住了,没有为了这段爱情奋不顾身,即使老船夫死去了,他们之间的结仍旧没有解开 ,只有当他们两人都真正面对这件事情,真正愿意为了幸福不顾一切的时候,他们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但在我看来,这对于此时的二人来讲是极其难的。
看过边城相关的一些传言后,有人说,原本沈从文先生写的结局是更加悲惨的,是因其妻子的劝解才修改成了现在翠翠一直等待的结局,留给读者自己去猜想。而在我看来,最终的结局就是悲惨的。
翠翠与傩送之间互相爱慕但却都痛苦着,相比之下,翠翠的父母对于爱情则是表现出了不顾一切的勇敢,但他们又抛弃了自己的责任。
或许世间很多事情都没有两全的办法,我们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或许,这就是有很多快乐也有很多痛苦的原因吧。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