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有些地区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
有些地区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送灶要摆供品,燃香烛,放鞭炮,焚“送灶书”,恭送灶神上天,求他上天多言好事,带回吉祥。有的仪式较为简单,只用小碟盛些糖果和年糕,给灶神“饯行”。据说,年糕性粘,可封住灶神嘴巴,上天不乱禀报;糖是甜的,能让他说尽好话。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在晋北地区流传着“腊月二十三 、灶君爷爷您上天 ,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祭灶节,汉族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过了二十三,汉族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旧社会,在农历十二月下旬,我们家乡有送灶王(或叫灶君)的风俗。
灶王是千家万户厨房里所供奉的神灵。主要是用半张红纸中间写上“东厨司命五帝灶君之神位”;紧靠两旁写上“挑柴童子,运水仙娘”;再两边是一副颇有意思的对联;“有德能司火,,无私可达天”。把这半张红纸和“利事钱”往厨房墙上一贴,灶王便有其位了。据说灶王的权力可大得很,不但管千家万户饭碗的稀稠,还管人间的善恶祸福,如果触怒了他,便要上奏天上玉皇降祸人间。因此,人们每逢过年过节,都要用大鱼大肉好酒供奉,烧冥币填实他的腰包。
到了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晚,这便是送灶王上天的时刻了。这时人们就在灶王神位前供上红糖糯米饭团,把写有灶王神位的红纸撕下来烧化。这样,送灶王上天的礼仪便算完成了。送灶王上天要供奉红糖糯米饭团,据说是让灶王吃上甜头,糯米饭糊住他的嘴,当其回到天庭时只向玉皇上奏人间的好话,给人们多降美满幸福。
送灶王上天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起,各家各户便搞清洁大扫除,把厨房及居室内外扫得干干净净,准备各种丰盛的食物过春节。除夕日的下午,在爆竹声和孩子们的欢蹦乱窜中,人们在厨房里恢复灶王的王位,把灶王迎了回来。
解放后,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已把一切神灵踩在脚下,千家万户的饭碗菜盆已丰满直至多彩,人们对灶王早已淡忘了,但农历十二月下旬家家户户大扫除的好风俗仍然保留了下来。
过小年·辞灶日
腊月二十三这天过小年,在老辈儿,这天是辞灶的日子。蓬莱一带有句话叫“灶王爷爷上西天,早早回来过大年”,因为过大年时灶王爷还要和诸神一道回来,因此,这天要把挂了一年的灶王爷的画拿下来烧了,过大年时再去“请”一个新的。
辞灶,就是送灶王爷。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利害攸关。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还有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灶王爷上天得骑马,草秸、料豆是喂马的;灶王爷吃了糖瓜嘴一甜,就净说好话了。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巴四周,边涂边念叨:“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辞灶时还要贴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下来的,到谁家就是谁家的“一家之主”。可哪家的户口本儿上也没他,因此他没准姓。有人说灶王爷姓“张”,常言说“灶王爷本姓张,一碗清茶三炷香”。传说武王伐纣,张奎把守渑池县,姜太公斩将封神,把他封为灶王爷,灶王奶奶叫高兰英。可《礼记》上说,灶王爷叫祝融。《五经异义》则说灶王爷姓苏,叫吉利。
灶王龛就放在锅灶台后的墙上,除了灶王爷、灶王奶奶,一边还有一小童,一人手里捧一个小罐,一个写着“善”,一个写“恶”,这叫善恶罐儿。前边还有些零碎,这边画条狗,那边画只鸡,这叫“犬守夜,鸡司晨”。就是说,灶王爷也有休息的时候,一早一晚儿让鸡跟狗替他值会儿班。那灶王爷到底管什么呢?这家每天干了些什么,灶王爷全都记下来:办好事了,就写一条,搁善罐里头;办坏事了,也写一条,放恶罐里头,要是坏事干得太多了,恶罐就装满啦。有人戏说,“恶贯满盈”说不定就是从这儿留下的呢。
1、送灶时,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祭灶对联等,灶王神位前需供上红糖糯米饭团,点上香,再把灶君画像从墙上请下来,与事先准备好的贡品一起,拿到院外烧了,同时燃放鞭炮,这样送灶王爷的礼仪就完成了。
2、关于送灶王爷的时间,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供奉的习俗亦不相同。北方地区送灶王爷的时间多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南方地区多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又称祭灶节。祭灶节民间讲究吃粘糕、饺子、麻糖、杀年猪、年粽、火烧、广东糖等等。
3、送灶王上天后,各家各户便开始大扫除,把厨房及居室内外扫得干干净净,准备各种丰盛的食物过春节。除夕日的下午,在爆竹声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人们在厨房里恢复灶王的位置,把灶王迎了回来。
1、准备:贡桌或供台、黄纸或红纸、灶神牌位和对联(上天言好事 下地保平安 横批 一家之主)或灶神贴画、祈福三支香(祈福自己及家人福禄寿齐备)、清香三支香(戒定真香,祈愿身口意清净)、蜡烛(酥油灯)一对,茶或水单数,糖果或素点心单数、灶神疏文一封。
2、注意事项:祭祀时间:小年当天黄昏举行;迎接灶神时间:北方正月初四,南方正月初五;迎接流程:接灶神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重新贴一张新的灶神即可(若是家里环境不允许,可将灶神画或者灶神牌位用红布封好放于厨房橱柜中,干净位置,平常不要碰到,或者用胶带粘贴于橱柜内上方)。
3、正式祭灶流程:清扫现场卫生,个人洗浴,正衣冠,找一个贡桌或祭台,上面铺设黄布(厨房橱柜上放一块纸板或者隔板也可)。贴灶神画(可购买或自己绘制)或简单地贴牌位对联也可。供奉放香炉、神烛(酥油灯)、疏文等于神位前。(无神位可在厨房灶或水槽旁边设置或者房间的西边布置,也可直接灶前设案)。供奉糖果、素点心及当地特色点心 总数量3/5/7都可以,于灶神位前点燃一对神烛(酥油灯)。燃香三支,两次上香,第一次上香 祈愿家人福禄寿圆满;第二次上香,祈愿自己持戒,断恶修善,圆满,精进。(三称恭请灶君司命)作揖行礼,奉茶或清水 ,作揖行礼,奉还债金或纸钱 作揖行礼。宣读疏文,答谢一年眷佑之功,为无心所犯之罪愆请求宽宥,祈求来年之福德。化疏,火盆内用纸钱送化,注意先焚化疏文,后焚化灶神牌位或灶神画,最后化还债金或纸钱,酬谢。待香火完后,三鞠躬后则礼成,撤案。
基本仪式是:把新买的灶神像帖在神龛里,没有神龛的就帖在灶台后面的墙上。两面帖上对子,对子的内容一般就是“奏去人间事,带来天上春”“一家司命主,万载降福神”一类的。然后上供,烧香,焚表,叩头,同时嘴里应该说一些吉利祝福的话,表示欢迎灶神回来,当然也送去了玉帝。
五更以后,才可以燃鞭点炮庆祝新春来临。
扩展资料以下则提供大型供奉灶王爷的方法。
首先提到的即是所需的供品:香(九柱),烟(一盒),菜(九碗,冷热荤素均可,九种菜或一锅菜分九碗均可),馒头(九个),筷子(九双),黄表(三十份),元宝(三十锭),三寸宽红布(一块,按头帘拉下,上用红笔写字),铁盆(一个)。
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摆放供品。九碗菜,菜上放九个馒头。馒头上用赤色或朱砂点红点,红点上插红旗,注意红旗的形状。筷子大头朝神仙,小头朝自己,依次摆在碗旁边。
第二:敬烟和敬香。烟和香均用灶火点燃。燃尽时续烟不续香,香灭则供奉完毕,敬香过程中嘴里念吉利话或者祷告。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