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您好,兰州大学榆中校区校内靠近后市场的地方有一栋楼,上边写着16,那是目前的学校接待中心,条件还凑合,相对于门口的小旅馆是干净了不少,而且最好的一点是,16号楼原先是宿舍,因为接待中心旅馆拆了所以临时征用的,因此在那里住还可以提前看到孩子将
您好,兰州大学榆中校区校内靠近后市场的地方有一栋楼,上边写着16,那是目前的学校接待中心,条件还凑合,相对于门口的小旅馆是干净了不少,而且最好的一点是,16号楼原先是宿舍,因为接待中心旅馆拆了所以临时征用的,因此在那里住还可以提前看到孩子将要入住的宿舍内部结构,我晓得一般家长在宿舍的问题上都有很多要跟孩子交代的~ :)
建议您如果是外地的就不要来的太早,按照录取通知上的报到时间(似乎是9月2号)提前一两天到就可以(其他年级学生报到注册时间为8月30——31号,正式开课为9月1号,提供给您作为参考~),太早学校这边很多都处于休假状态,你们刚来不熟悉,哪个食堂开着,各种服务设施在哪里等等都不很清楚,会有很多麻烦。
对了还有,关于住房,兰大榆中校区正门口有小旅馆,后门外以及后市场外也很多,但是那里小情侣很多,我想一般家长都不希望孩子刚到大学就看见这些吧。
如果您需要更多的帮助,请提出,我会在第一时间为您解答,希望我说的能帮到您~
最后祝贺金榜题名~ :)
A、甘肃人在广元买的房,孩子在片区可以上学。
《广元市利州区人民政府关于2015年市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工作的通告》(广利府通字[2015]8号)规定:
五、入学条件和办法
(一)城区户籍学生
1分片登记、验证(6月23—26日)。具有利州区城区(八个街道)和市经济开发区下西、袁家坝街道户籍的适龄儿童、少年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规定的时间持户口簿、房产证等到所属施教区的公办小学或公办初中登记、验证,接受资格审查。小学入学还须提供预防接种证,初中入学还须提供毕业小学打印的学籍信息表。各初中招生学校应依托于全国联网的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招生工作。
2审核、公示(6月27—30日)。各小学和初中将登记名册送区教育局审核后,再将符合入学条件的学生情况(户籍、住址、出生年月)张榜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3发放入学通知(7月1日—5日)。公示期满3天无异议后,各学校严格按照有关法规和市、区教育局核定下达的招生计划,确定招生对象,发放“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到学生法定监护人。
4报名注册(7月8—10日)。学生凭“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在规定时间到所属施教区学校正式报名,注册学籍。
(二)外来务工、经商人员随迁子女
外来务工、经商人员随迁子女需在城区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入学的,须提供户籍所在地教育部门或政府同意外出就读的就学联系函、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工商营业执照或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合法务工合同、户口簿、流入地公安部门颁发的有效暂住证、房产证或租房合同等。需入初中的,还须提供原毕业小学打印的学籍信息表。
1登记、验证(6月23—30日)。区教育局在各公办学校设“务工、经商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登记点”,凡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规定的时间,持相关材料到现居住地就近学校或区教育局登记,提出就读申请。
2学位公示(7月1日)。在登记地点和区教育局网站公示各片区申请入学人数和该片区学校学位空余情况。
3入学安排(7月2—8日)。经审核后,根据申请就读学校学位空余情况,由区教育局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公开摇号等方式,确定就近入学对象,或统筹安排到相对就近并有空余学位的公办学校。外来务工、经商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后与本地户籍学生同等对待。
4安排情况公示(7月9日)。入学安排名册在登记校点处和区教育局网站公示。
5注册学籍(7月10日)。进城务工经商人员随迁子女到所安排学校报到注册学籍。
(三)初中特长生招生。经批准招收艺术、体育特长生的初中学校,必须严格按照省教育厅政策和市教育局要求进行,其招生数量和招生办法经市、区教育局审批后公布实施。
(四)残疾儿童少年。盲、聋哑及智障等残疾儿童原则上到广元特殊教育学校入学。重度智障儿童可到专门康复机构接受康复训练,轻度智障儿童可凭相关证明材料,到所属施教区学校随班就读。
(五)特殊人员子女。现役军人(含武警部队)、烈士、政府引进的特殊人才、进藏干部职工等人员子女入学问题,按有关文件执行。
六、公办学校施教服务区学生确认
儿童、少年的户籍须与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同一户籍,并与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房产证、实际居住地保持一致。在施教区内的门面房、写字楼等非住宅用房不能作为施教区学生确认的条件。
(一)城区公办学校施教服务区学生确认
1户籍、房产证与实际居住地三者一致,以其实际居住地址确定施教区。
2户籍、房产证与实际居住地三者不一致,以户籍(截止当年8月31日,半年以上未迁移)所在地确定施教区;因工作调动,户籍正常迁入不满半年的,可以户籍所在地确定施教区;因其它情况临时迁移户籍不满半年的,视其房产或户籍所在地学校学位情况确定施教区,或统筹安排到相对就近并有空余学位的学校就读。
3儿童、少年户口随父母户口在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处落户,且实际常住(居住一年以上,需社区居委会证明。下同),以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户籍、房产证确定儿童、少年的施教区。
4儿童、少年户籍随父母户籍在“集体公共户”,或具体户籍地址不详无法判断,以其父、母房产确定施教服务区;父母双方均无产权房且无法证明其实际居住地的,依照务工经商人员子女入学办法解决。
5儿童、少年与父母或法定监护人不在同一户籍。儿童、少年的户籍随父母一方在本地,另一方户籍不在本地,以在本地居住的父母一方的户籍、房产证确定施教区;儿童、少年父母离异,根据与其共同生活的监护人(依据法院判决书)的房产证、户籍等确定施教区;因儿童、少年的父母双方均为非本市的现役军人(含武警),儿童、少年的户籍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长期与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同住一起,以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户籍、房产证确定施教区。
6“挂靠户”。“挂靠户”是指将儿童、少年户籍挂靠在亲友或其他无直系血缘关系人户头,此类户籍“挂靠”儿童、少年依照务工经商人员子女入学办法进行安排。
7儿童、少年及其父母户籍在区内各乡镇,并在市城区有产权房,儿童、少年回户籍所在乡镇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或安排到相对就近并有空余学位的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二)市、区政府引进的特殊人才,其未迁入子女,凭法定监护人(父母)的引进人才证明材料、特聘单位申请报告,在实际居住地就近入学。
(三)如施教区内的适龄儿童、少年人数超出该施教区学校的招生计划,则按户籍迁入时间的先后顺序确定,直到额满为止,其余适龄儿童、少年由教育主管部门安排到其他相对就近的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
(四)未在规定时间登记、注册的,视为自动放弃学位。
B、广元市利州区,是广元市中心城区。
首先肯定是为了学习,一般来说上学是现代的小孩子的必须经历的过程,只要到了年龄家长都会送孩子们去上学,先是九年义务教育,然后高中大学,甚至考研读博。家长送孩子去上学肯定是为了让孩子接受系统的教育,有的家长也可以教育孩子,但是没有学校教的好,教的全,读书是孩子成才的一条捷径。孩子不断从老师和书本那里获得新的知识,得到成长。然后长大后可以用学到的知识找一个好工作,之后的生活可以过得更好。而且家长也更加的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平常多和小伙伴玩玩肯定比在家里强。
还有一点就是看孩子,家长需要工作养活这个家庭,所以不一定有充足的时间看孩子,陪着孩子。然后就把孩子送去了学校,孩子小的时候在学校不仅可以受到教育,还有老师帮忙看着孩子,关注着孩子的生活,这让家长心里比较放心。
我是南方人,深爱大西北,尤其是甘肃。
我是去西北甘肃兰州读了四年大学。四年间去过甘肃很多个地方,比如兰州,白银,武威,张掖,嘉峪关,敦煌,甘南等等,期间接触过许许多多的甘肃人,我认为西北甘肃真的是个非常好的地方,夏天不热,冬天有暖气不冷,加上大西北人的热情豪爽,淳朴善良,这真是我一个南方人没到甘肃之前感受不到的。
没去过甘肃的人以为甘肃小孩上学是骑骆驼去学校的,以为甘肃人缺水,一盆水几个人用等
记得高考之后,收到录取通知书,别人问我,考到哪里了,我说是甘肃兰州,大家都说那里艰苦的不得了,主要原因不外乎气候不好,地方又穷,还问我为啥跑那里去。因为我之前也没有去过甘肃,以为甘肃的孩子就像大家口口相传的上学要骑骆驼的,没水洗澡等等,也是非常担心。但是还是义无反顾的去了,因为我不想复读了。
初到甘肃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
九月初就去上学了,我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下了飞机后,妈呀,这个地方简直太舒服了。根本就不热,心中一阵窃喜,说秋高气爽一点也不为过,但是也有一点不好就是紫外线有点强烈,太阳晒在身上有点点疼。但是相比我家湖南九月的气温接近40度,最低也要35度,天天忍受着 秋老虎 的袭击来讲,这就不算事儿。
去学校报到接下来军训了大概十多天,和我一个专业的江苏的几个同学,去给辅导员说他们要退学,原因是忍受不了甘肃的紫外线,还有饮食。可能我适应能力比较强,过了一个月左右,就完全适应甘肃的气候了,四年结束我深深的爱上了甘肃那一片土地。
为何如此爱甘肃,来谈谈我的所见所闻。
一、西北 甘肃的 美食 让人流连忘返
1、甘肃的 美食 以面食为主,没来甘肃之前,我也吃过很多兰州拉面,我以为我吃的就是正儿八经的兰州牛肉面,其实大错特错, 在甘肃根本就没有“兰州拉面”这个称呼,甘肃的 美食 叫做兰州牛肉面 , 它具有“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特征。 每天早上兰州市各大牛肉面馆前面都有排队吃牛肉面的人,形成了兰州特有的风景。在兰州的清晨,能吃一碗牛肉面感觉充满了元气,几天不吃,颇为想念。去了甘肃没吃过牛肉面相当于没去过甘肃,因为出了甘肃再也尝不到兰州牛肉面的风味了。
兰州 美食 除了兰州牛肉面,炒面,烩面,拉条子,羊肉面片;还有很多馍,比如馒头,烤馍,各种各样的饼,最喜欢吃的就是香豆子的饼子,那个味儿现在想想就流口水。
2、甘肃的水果强推白兰瓜,味道美极了还不上火,出了甘肃这么多年,我没吃到过比白兰瓜还好吃的水果。
二、西北甘肃人的热情,甘肃人的淳朴的民风,让我明白人原来陌生人之间原来也可以这么有爱。
在甘肃,如果你迷路了,向路人问怎么走,都会非常热情的告诉你,如果你还不明白,他们会三番五次的讲给你,如果还不知道,给你带路的都多得是,这一点南方很多城市就做不到,有的城市去了,问个路如果你不给钱,都不带搭理你的。
三、甘肃人特爱干净,讲卫生,我感觉应该是全国的典范了
大三那年,我去了舍友家里,她们家在河西走廊武威市附近的一个村里,没去之前,我也以为甘肃这边缺水,不爱洗衣服,不爱洗澡之类的。其实不然,去了之后发现她们家以及她们村里很多人家每个屋子都收拾的井井有条,说实话,很多南方城市人家里都没甘肃那边农村人家里收拾的利落,村里各个巷子里都很干净。洗衣服,洗澡可以随便洗,只是因为甘肃那边气候比较干燥,所以基本上是一周洗一次,洗多了,身上就起皮,痒得睡不着觉。
四、甘肃人注重节俭,不奢靡浪费,有储蓄意识
我上大学期间,周边甘肃的同学,不追求品牌衣服,品牌鞋子等。他们不追求并不是买不起,而是他们觉得穿衣服穿鞋子舒服即可。 我记得那时候正是汶川大地震,班里很多甘肃的同学捐款都五百以上。 我当时惊呆了,自愧不如。他们怎么这么有钱,后来了解到,他们并不是钱多的没处花,而是想把钱花在刀刃上,平时积攒一些钱,用钱的时候不至于太慌乱,这个习惯影响了我,现在我也是每个月自觉存钱,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
五、西北的风景很美
天下第一雄关,丝绸第一要塞嘉峪关;一片绿洲一弯清泉的鸣沙山月牙泉;沙漠中的美术馆莫高窟,风景秀丽的扎尕那;历代君王发祥地崆峒山;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张掖丹霞地质公园;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玉门关等等。 光听这几个名字就特别有吸引力,所以没去过甘肃的人,不要总是觉得甘肃就是黄土高原,没啥看的,你去去就知道你的这种想法有多愚昧。
总结:去了甘肃我就知道,中国地大物博,需要我们了解和学习的地方还特别特别多,别人说的和你听到的完全就是两回事,如果我没去甘肃,我可能仍然以为甘肃小孩上学骑骆驼。现在甘肃的经济已经和八九十年代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是在腾飞,想去大西北的首推甘肃,为什么不推大西北其他地方,比如新疆,陕西,青海等,那是因为我没怎么去过这些地方,不敢妄下评论但是我依然心向往之。
我爱大西北,爱中国,爱中国传统文化。
我没去过西北,但96年那年去了一次山西,让我知道原来还有这样的地方。
那次我们是去山西收购郁李仁,一种药材。从这边顾了卡车,带了两个司机,加上朋友一共四个人。
到了县城,找了个招待所住下,那里同时提供食宿。按照惯例,我们点了四个菜。
等上菜时,我们看呆了,装菜的不是盘子,而是盆,比脸盆小不了多少的搪瓷盆。
退也退不了,只好闷着吃。也没再点主食,也没再点汤,吃到最后也没下去一半。
一个司机说,“得亏我饭量大,不然糟蹋得更多。”
另一个也说撑得受不了,怕是睡不着觉了。
第二天,来接我们的当地朋友来了,带我们进山。临行前,让我们在县城买了一蛇皮袋紫色圆茄子,和五袋苹果。
虽然有些奇怪,也没好意思问。
下午到了一个小山村,在一户人家住下来。朋友把茄子和一袋子苹果拿下来,送给了房主。
不一会儿,这家的儿媳妇端来了两个盆,一盆是切开的苹果,一盆是切开的茄子。
我当时眼珠子都要掉下来了,不知道这是什么节奏。没敢吭气。
当地的那个朋友见了,脸色也有些异常。也没说话。
年轻媳妇热情地请我们吃,虽然不太懂她说的话,连比划带猜也能明白,我们也客气地点头回礼。
等她出去后,当地的朋友声音小小地说,“让你们见笑了,山里人没见过这种茄子,以为是水果呢。你们就假装吃点吧,多少吃点再端出去,不然他们会感到难堪的。”
我们见什么笑呢,贫穷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我们比他们又好到哪里呢,只不过比他们多认识了个茄子而已。
那天晚上,我们五个人把那一大盆子茄子全吃了,把苹果给房主一家端了过去,感觉茄子也挺甜,不比苹果差。
后来装车时,来了好些村民,我们问需要多少装卸费,这么多人不知道要怎么算。
当地的朋友说不需要,给了他们也不会要,都是来帮忙的,把车上的苹果给他们就可以了。
我们把苹果给了他们,他们推来推去不肯接受,最后还是我当地的那个朋友说,“带过来了,就放下吧反正也不能再拉回去。”他们这才收了。
我从来没见过民风如此纯朴的地方,虽然贫穷但不缺乏礼仪和义气!
我是2015年的时候第一次去西北 旅游 ,分别去了兰州、银川、西宁、敦煌、嘉峪关、青海湖这些地方,总共23天。
我们第一站是兰州,2015年的时候兰州给我的印象是城市规划做的不太好,感觉有点杂乱无序;然后我们在兰州一共去了甘肃博物馆、白塔山公园、黄河铁桥、五泉山公园,然后我就观察到2015年的时候兰州市民穿国产品牌运动鞋的是多数,我没有任何不敬的意思,纯粹是我观察到的现象。
那两天是我第一次看到了那么多安踏、361 、特步,少数几个穿外国品牌运动鞋的一听口音也像是旅客。
这可能就说明甘肃当时经济和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有点差距的。
同时,不管是兰州、银川还是西宁,市中心商业区也有很多我平时在北京只在五环外看到的国产品牌专卖店扎堆。
另一个感受就是不管是兰州、银川还是西宁,虽然是省会城市,但是生活节奏比北上广乃至成都重庆西安这些城市相比都要慢很多。
还有一个很好玩的事情是我们在银川打车,师傅很健谈,一聊才发现师傅是兰州人;然后我们就很奇怪,问他说师傅你是兰州人为什么跑到银川工作?
然后师傅告诉我说,兰州生活节奏太快了,他不喜欢。
我们:。。。。。
另一个好玩的就是西北地区快餐店,德克士比肯德基多,我们为什么知道呢?是因为我们从青海湖完了回来后真吃羊肉吃腻了,就想吃点不一样的,开车转了一圈都没有发现有肯德基,反而看到好几个德克士,后来我们就一致决定吃德克士了。
还有一个感觉就是宗教和民族相处,至少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很和谐的,我在银川吃所谓当地人推荐的小馆子的时候发现HALAL的肉铺和汉族肉铺中间就隔着两个铺子,但是我吃早饭的时候看见两家铺子的主人聊天聊得很开心,没什么隔阂。
说一下整体感受,西北地区经济上肯定是逊色于东部、中部甚至西南同等级城市的,西北地区生活节奏也相对比较慢,但是西北地区民众给我的感觉更热心一点,不像东部大城市那么冷漠,而且各民族相处至少在我看来是非常和谐愉快的。
原来兰州的夜市这么热闹,比内地好多城市都要有烟火气;原来西北的天地这么宽阔看上去一望也见不到边;原来天山就离得很近了再不是武侠里的江湖传说;原来西北的饭馆有免费砖茶是放盐跟胡椒的,原来人走在沙子里是走不快还会往下陷进去的,原来当地的小孩采来的黑枸杞是那么便宜卖给收购的商人,原来西北并不是遥遥无期,原来海子的德令哈确有此地,原来一切的风景沉淀到记忆中,才成为了今世的难以相忘。原来在兰州没有兰州拉面,只有牛肉面;原来兰州有一种饮料叫胡萝卜素便宜又好喝;原来黄河穿城而过可从山上望;原来羊皮筏子是真的羊皮做成;原来地大物博不仅是夸张的词汇形容,原来山河秀丽说的就是实在!
西北,从前觉得十分遥远的地方,去过了,便不再遥远,成为记忆的一部分。
暑假去兰州待了一段时间,说几点吧。
1很繁华。尤其西站什子及张掖路,人流量很大,兰州中心里面的人流量巨大,商业营业时间很长,晚上10点在张掖路溜达的人依然很多。小吃街很多,正宁路还有一条忘了,给人的感觉就是繁华,人挤人的那种,打破了我对兰州的印象。
2兰州绿化比以前好多了,上次去还是8年前,现在城市两侧行道树种的挺多。
3 美食 ,兰州面食好吃,牛肉面,炒面,可能因为离成都不远的缘故,成都火锅和重庆火锅很多分店。
4气候很凉爽,白天或许会热一点,但是晚上凉风吹来,很舒服。
5兰州公交车1块钱很划算,车也很新。
大旗不倒,这是到了西北才知道的规矩。
我生活在河南,河南人酒桌上的规矩是全国闻名的,曾经有个上海的教授写过一篇在河南喝酒的经历,网上很是火了一阵。很多外地人在酒桌上受不了河南人的热情,一入酒宴,河南人就会开始劝酒表演,又是敬酒又是猜枚,一条鱼能敬出去一百多杯酒,看着都头懵,很多人被敬酒敬得酩酊大醉,心里怀疑是不是河南人收拾自己了。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不但熟知河南酒桌上的规矩,还练就了一把好枚,酒桌上和别人划拳猜枚,基本上胜的多输的少,每每能把别人灌晕,自己心里美滋滋的。
2008年第一次去西北,在甘肃和青海呆了一段时间,吃饭的时候,免不了喝酒。第一次和当地的朋友猜枚,他告诉我西北人猜枚,大拇指永远伸着,这叫大旗不倒。
我听了感到很新奇,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规矩,入乡随俗,就按朋友说的规矩和他猜枚,喊任何数字都要带上大拇指,猜了一会儿,非常别扭,不适应,老是出错,出错就要罚酒。那天一是被罚的太多了,二是西北这个朋友特别豪爽,酒量也大,被人家整醉了。
我这个猜枚高手心里当然不服气,不就是大旗不倒嘛,练。接下来不光和西北的朋友,就是和老乡喝酒,我也坚持“大旗不倒”,一定要练好,用他们的规矩把他们喝醉。
在西北几个月,酒喝了很多次,“大旗不倒”却一直没有练顺手,和当地人交手负多胜少,醉了好多次,体验了一把外地人到河南的心情。
在西北时最大的感受就是西北人特别值得交朋友,热情豪爽,大多数人酒量很大,酒酣耳热的时候,能从他们的眼神和话语里看出满满的真诚和情谊,心里不由地要给他们伸出大拇指。
大旗不倒!
去年夏天自驾了一次青甘大环线,以前去大西北都是出差路过,没有深刻的体验,这次真正让自己融入到了祖国西北惊艳的美景和悠久的 历史 文化之中。体会最深的有如下两点。第一,中国西北的自然地貌和风光不亚于美国西部的国家公园。之前自驾过美国的黄石,锡安,峡谷地,布莱斯利等国家公园,一直很羡慕人家的自然风光,这次到了西北才体会到大自然雕琢出来的东方地貌一点也不逊色,广阔无垠又充满神秘的雅丹魔鬼城,千姿百态的水上雅丹,色彩艳丽的丹霞地貌,五颜六色,璀璨艳丽的的一个个盐湖等,去了一次还想再去。第二个感受就是西北的地理和文化的交织是无比的深刻,让旅程变得更加有意义。敦煌壁画展现出的一代代文人墨客的出色才华,西夏王陵诉说着一个神秘王朝从崛起到衰败的历程,丝绸之路记载着历代帝王治理大西北,通商世界的伟大宏图……总之奇特的地理风貌和丰富的 历史 人文在西北恰到好处的融合到了一起,更加激发游客 探索 的欲望。有机会还会去一次青甘 宁夏 新疆,用心去感受地理, 历史 和人文的奇妙。
去了西北,才发现西北与众不同的美。没去西北时,仅限于地理书上的认知,以为西北自然条件恶劣,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荒凉、贫脊、干旱、少雨。
2007年进藏,在西宁玩了半个月,好友开车带我们在青海、宁夏、内蒙古玩了下,青海湖边油菜花很黄、蜂蜜很多、湖水湛蓝。去年8月,与朋友一起走了圈西北大环线,最美的风景在路上,茶卡盐湖、翡翠湖、德令哈、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张掖七彩丹霞、祁连大草原,这些地方都美得让人窒息。见识了柴达木盆地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两百公里无人区、最美公路,经历了从春到冬的四季不同季节。
大西北吸引一个人,留住一个人,只需要几秒钟,它的苍凉而又生机勃勃,它的孤独寂寞而又热闹繁盛,吸引着来这里的每个人。行走于大西北,总能给人重新认识自己的瞬间,让心灵恬静地在这片纯净之地栖息。即使走了无数次,依旧恋恋不舍与大西北的美与魅,纯净而又旷达。
西北,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发现它的大美!
2016年去张掖敦煌玩,因为是一家三口一起去,给旅行社说明纯玩不购物,从西安一路张掖、嘉峪关、敦煌没有一次购物安排,一个面包车坐了四个家庭,小美女导游直接说我不挣你们的钱,路途遥远你们只需要遵守时间就行。印象最深的是:我们从西安飞到张掖有路虎车接机,三口人住的是三室一厅的套房,房间有可以做饭的厨具、有洗衣服的洗衣机,房间干净亮堂,有种回家的感觉,饭菜量大美味。感觉这次 旅游 太值得了,来对了。美女导游一路服务不错,但没有一次提购物的事,最后我家提出想吃当地特色 美食 、想看表演,她才羞答答在车上问还有哪个家庭去,大家出奇的一致都要去。小美女安排的很好,大家吃的过瘾,看的开心,纷纷留下美女导游电话和微信。到现在我女儿还和美女导游联系着,介绍不少客人给她,大家反馈意见都很好。与鸿星尔克有点相似,你做好自己,好运自然来。很难忘大西北的人和美景。
西北人吃不叫吃,叫“喋”;
屁股叫“勾子”;
猪肉叫“大肉”;
小叫“尕”;
西北人大块吃羊肉,一盘两三斤;
西北人喝酒不要菜,或者说菜还没上,酒已喝好;
西北人夏天喜欢吃汤经发酵制作的“浆水面”;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