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孩子不能顺利入园几乎是每一位妈妈都会遇到的难题。不能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孩子不只会出现哭闹的问题,还会伴有烦躁不安、睡不踏实、食欲下降、容易生病等问题,有的孩子还会出现如厕障碍、粘人等“退行”的表现。其实,从心理学上讲,孩子为上幼儿园闹情绪,是
孩子不能顺利入园几乎是每一位妈妈都会遇到的难题。不能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孩子不只会出现哭闹的问题,还会伴有烦躁不安、睡不踏实、食欲下降、容易生病等问题,有的孩子还会出现如厕障碍、粘人等“退行”的表现。
其实,从心理学上讲,孩子为上幼儿园闹情绪,是非常正常的表现。依据上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对于“早期情感依恋”方面的研究,孩子这种不愿上幼儿园的行为,其实是出于一种对母亲的“安全依恋”——母亲的照顾和关注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而孩子会在母亲离开时依然依恋母亲,会出现烦躁的表现。于是就出现了每天早上幼儿园门口一张张哭花的小脸儿和妈妈忧心忡忡的背影。
而要缓解孩子入园不适应的这些问题,妈妈先要正视自身的育儿态度——到底是谁更离不开谁?生育孩子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存在感,小宝宝时刻都需要我们的呵护,也让我们沉浸在“被需要”的感觉当中。所以在孩子入园的这一刻,这种感觉在我们心中就会大大降低。而如果妈妈自己童年的分离就没有处理好,就会留在潜意识里,影响到我们跟孩子的分离。
回忆一下,如果发现自己确实存在这种问题,可以通过和家人倾诉自己的童年阴影和担忧,来寻求在送孩子入园上的支持和配合,轮流送孩子,或者妈妈只负责接,从而减少每日与孩子分离所带给我们的刺激和焦虑。
先过了我们自己这一关,解决孩子的入园和分离焦虑就完成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任务就需要跟孩子配合了,具体可以做这3件事:
孩子入园后的种种表现都是由对父母的依恋造成的,依恋受阻才引起了不安全感。因此让孩子对上幼儿园这件事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很有必要。比如我们可以试试这几个办法:
试着在家里辟出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让孩子体验不被大人完全关注的感觉。留孩子自己看书、听儿歌、玩儿玩具……,静静地关注但不去打扰,减轻他们对养育者的依恋。
开学之前可以提前带孩子到幼儿园熟悉环境,告诉孩子这里有很多的小伙伴可以一起玩儿,引导他们对幼儿园生活产生兴趣。同时还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小朋友的聚会,多接触同龄小朋友;和孩子分享自己小时候上幼儿园的经历,告诉ta上幼儿园会做些什么,比如会跟着老师唱儿歌、做游戏、画画、做手工……让孩子对新生活有更多想象的空间,也激发孩子上幼儿园的动力。
全家人要达成一致:切勿用幼儿园来吓唬孩子,加深孩子的恐惧,比如“再不听话,我就告诉你们老师去”、“你再哭,我就不接你来了”……在孩子面前和老师热情互动,让孩子觉得老师是妈妈可以信赖的人,是妈妈的朋友,增加孩子对老师的信任。
光是心理上对入园这件事脱敏还不够,还要帮助孩子在生活上也能适应集体生活的氛围和节奏。提前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作息,比如早晨起床时间、午餐和午睡等。训练孩子自己吃饭、自己穿衣、“食不言睡不语”,增强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对“纪律”的概念。
这一点对于“老生”也同样适用——经过一个暑假,孩子对幼儿园的“规矩”难免会有些淡忘,生活节奏也慢了不少。所以要升中班和大班的娃,在开学前两周,父母也应该帮助孩子逐步把生物钟“调回”到上学时的状态。
身心的准备工作都做到位了也还不够,毕竟只是“演习”。要想真正在入园的那一刻顺利撒开孩子的小手儿,还要配合好“预告”——能明确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会增加孩子的安全感。比如,可以教孩子认日历,开学前每天和孩子数一数“还有几天你就可以去幼儿园了?”再比如可以用乐高积木等玩具“倒计时”。
等到正式道别时,把孩子送到老师手中,跟孩子正式道别,千万不要忍住眼泪扭头就走,或者看见孩子哭自己也跟着哭,送完孩子一步三回头,甚至有的家长实在不忍心,抱起孩子索性回家了!
这会让孩子觉得原来以哭闹的方式就可以不用上幼儿园,反而制造更多的焦虑。正确的做法是微笑着告诉孩子:“老师和小朋友都在等你一起玩儿哦!你吃完午饭,睡好午觉再玩儿一会儿,妈妈就来接你了。”如果孩子还是不肯进门,就告诉ta“你现在不哭了,我会更早一点儿来接你哦!”
从家庭迈入幼儿园,孩子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父母处理得越得当,孩子适应得也越快。正视自身对分离的焦虑,积极与家人沟通寻求帮助。减少孩子的依恋,提前帮孩子了解、体验幼儿园的生活,把握好告别时的分寸,才能帮助孩子,也是帮助我们自己在入园分离焦虑上“脱敏”。
分离焦虑症不仅发生在一些小朋友的身上,也发生在大多数母亲的身上。有一些宝妈在跟孩子分离的时候,就会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去幼儿园,但是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孩子总是会离开我们,也会独立的去生活,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说一说,如何改变自己的这种想法?
一、放平自己的心态。很多的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就跟着自己的妈妈一起成长,妈妈也是看着孩子从一个几斤重的小朋友,变成了一个活蹦乱跳的大孩子。在这整个过程当中,母亲也用了很多的方法让孩子去成长。可以说,母亲是一点一滴地,看着孩子长大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比母亲更爱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母亲总会小孩子有没有吃好?孩子在幼儿园会不会受到委屈?大家一定要放平自己的心态,现在幼儿园的教育都是非常不错的,而且对于老师的管理也都是非常严格的,所以说大部分的孩子一般都是不会在幼儿园受到一些伤害,家长也不用过于的担心。
二、往好处想。我们可以想一想,孩子在幼儿园当中能够交到很多的好朋友,能够认识到新的小朋友,能够让孩子变得更加的开朗活泼,想到这些好处的家长就不会自私地想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了。
三、总结。家长确实是有一些分离焦虑症的,想让自己的孩子一直陪伴在自己的身边,但是孩子总归是要自己出去翱翔的,我们一味的去保护孩子,也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依赖自己。为了能够让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为了能够让孩子变得更加的优秀,我们也不应该这样做。小别也希望各位家长能够放平自己的心态,如果真的有一些担心的话就可以在孩子放学之后,多陪伴孩子。
半年多了还哭闹?不知道是否向老师了解过情况?或者试着和孩子沟通过?三种情况:1、孩子因为某件事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2、孩子极度缺乏安全感。3、家长造成的。
先说第一种情况:孩子心理压力过大。
1、幼儿园一般会根据孩子年龄,为孩子选择合适的班级。但是有些家长认为托班或小班的孩子主要就是玩。所以要求让孩子直接上中班。孩子的年龄和能力达不到中班孩子的要求。孩子内心就会有挫败感, 感觉自己不如其他小朋友。久而久之孩子心理上就会产生焦虑。从而导致孩子不喜欢上幼儿园。
2、孩子不喜欢自己的老师。因为有些私立幼儿园,幼师入职门槛低,甚至一些幼师还会无证上岗,所以幼师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幼师根本就不懂得孩子的心理,也不懂得怎样去丰富课堂,对小朋友没有亲和力,甚至没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
导致孩子每天上学都生活在焦虑中,不喜欢自己的老师,甚至害怕自己的老师。从而导致不想去幼儿园。
3、现在幼儿园一般都设有监控,可以看一下孩子平时在幼儿园的一些表现。看看孩子的幼儿园生活是不是充满活力。还是显得死气沉沉的。如果是后者就应该考虑为孩子重新选择别的幼儿园。
第二种情况:孩子极度缺乏安全感。
1、安全感的形成主要建立在孩子3岁前前。比如一个孩子非常的黏妈妈。那妈妈就要想一想,每次离开孩子时,是否有告知孩子自己什么时候回来。
温尼科特曾说:孩子必须确认,自己可以随时回家,才可以安心地向前发展。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需要妈妈,妈妈的怀抱就是他的家。如果妈妈经常悄无声息地离开,那就意味着孩子不能“随时回家”。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自己会发现妈妈不可能随时在自己身边,但是在他更小的时候,妈妈给了他足够的温暖、爱和陪伴。他上幼儿园后内心才会仍然相信自己永远是被妈妈爱着的。
相信在他需要妈妈的怀抱时,妈妈总会站在他的身后给他力量。
如果确定了孩子是因为缺乏安全感造成的不想上幼儿园,那作为家长,我们就要给孩子更多的温暖、爱和陪伴。让孩子重新信任自己,慢慢建立起安全感。
第三种情况:家长自己的原因。
1、有些家长总是不放心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在监控里一看到孩子哭闹,就会给老师打电话。如果老师回复不及时,就会直接来到幼儿园了解情况。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自己一哭闹家长就有可能会出现。孩子就会学会以这种方式召唤家长。
2、上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些家长心疼孩子。孩子哭了不来上幼儿园。天冷了孩子不来上幼儿园。下雨了孩子不来上幼儿园。家里有人看孩子了不来上幼儿园。这样的孩子又怎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跟上班级的节奏?
3、送完孩子后在幼儿园停留太久。我见过一个家长,他非要早上喂完孩子吃饭才离开。老师不同意,因为班里不止他一个孩子。家长找了园长,园长竟然同意了。半个月过去了,孩子还是没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甚至中间家长还提出了更过分的要求。比如要求老师给孩子准备孩子爱看的某部动画片。说出了如果孩子不想睡午觉,就让孩子在院子里玩会儿滑梯的要求。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中午不午休去院子里玩滑梯,那么就要有专门的老师来照看,因为怕孩子发生意外。
再试想一下,如果小朋友看见他不用睡午觉,可能就会回家让自己的家长也提出这样的要求。那么老师还怎么管理班级?幼儿园的一日流程是幼儿园按照孩子的身心发展制定的。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由着孩子的性子发展,由着孩子在集体中搞特殊化,孩子又怎能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孩子又怎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试着打开孩子的心扉,了解孩子是因为哪种情况不想去幼儿园。然后再对症想办法。
孩子的想象力非常的丰富。家长可以编故事引导孩子。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
说来也巧,我儿子昨天才和我说了他小班时候在第一所幼儿园为什么每天都哭为什么害怕某位老师。
这中间已经过了两年时间了。
当时我也有问过他,他只是说害怕,但又不太能说出来原因,加上其他原因我就给换了一家幼儿园,第一天去的时候还是有点怵头,放学时候就欢蹦乱跳的,以后再也没哭过。
所以不管孩子会不会完整的学舌,哭这么多天肯定是异常了,先问问原因,再帮助孩子心理疏导,如果还没成效就赶紧给孩子转园,别让孩子受罪了。
另一种可能就是孩子不太喜欢被束缚,毕竟幼儿园几点吃饭几点睡觉都是固定的,不像在家里随心所欲,如果是这种情况就要默默的鼓励孩子,比如夸奖他“自从上了幼儿园,今天又比昨天更懂事了”潜移默化的让他赶紧幼儿园是在帮助他成长。接回来的时候多抱抱多亲亲孩子,一天没见到了,孩子也想爸爸妈妈啊,如果让他感受到“原来上了幼儿园,妈妈也很想我、更爱我了”的话,逐渐的也就不会抵触了。
问题:
你好,我家孩子原本外向活泼,是个小话痨,从不认生,快4岁时上的幼儿园,没上幼儿园时挺好的,但自从去年9月份开始上幼儿园,孩子有了变化,尤其是下学期变化很大很明显,变得敏感,特粘人,特别爱哭了,不知是怎么回事?
解答:
孩子刚上幼儿园,因为环境的改变,通常是会有一个阶段的不适应,比如有的孩子天生性格会比较黏人,因此在面对和父母的短暂分离时,对于新的环境他的适应期要明显比别的孩子偏长,即使这个孩子从小安全感给予的非常充足,他依旧会有这样的一个过渡阶段。惯常表现是非常躁动、抓狂,动辄歇斯底里。
还有一类孩子,性格特别腼腆,在这种强分离的情况下,他反而会本能的压抑自己,包裹在一个壳中,不愿意对外开放,表现多是抑郁,不合群,不想跟老师或者同学交流。
您讲述的这种状况,有几个问题方便的话跟您先简单确认一下:
01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有没有经历过一些半托班的过渡?
02孩子从小的主要养育者是谁?他之前的表现是比较黏人还是独立玩耍性也非常不错,性格外向活泼?或是属于内敛的沉思者,喜欢一个人玩一些益智类的积木?
03孩子刚上幼儿园的前三个月,有没有发生过一些重大的事件,比如在学校里或者是家庭中?比如在学校有没有遭受过老师、同学的欺压、言语暴力或者肢体暴力。
家中有没有发生一些大的变故,比如父母平时在聊天时有没有讲到过一些敏感话题,可能伤及孩子的自尊,恰巧被孩子听到?
04孩子的父母平时跟学校老师的沟通多吗?有没有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怎么样的?是否较喜欢独立玩耍,不跟别人过多交往?还是比较淘气,可能会和其他孩子经常发生冲突?
05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之后,作为家长有没有跟孩子通过语言沟通或者游戏玩耍的形式,来间接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感受,情绪以及孩子的老师在他心目中是怎么样的印象?
简单说来老师好不好?平时是怎么样对待孩子们的?
如果用角色扮演,通常你会看到孩子们心目中的老师形象。当然这个年纪的孩子比较容易曲解现实,而且会加多一些夸张想象的成分,那么家长就不光要去看,同时要在幼儿园的开放日中,或者通过其他家长的口吻来全方位的了解孩子所处的学校环境,以及孩子每天所面对的那些老师。
您可以先针对上述的几个问题简单思考一下,然后如果说确实孩子的这种状况排除了上述问题的干扰,那么建议您可以在平时多观察一下以下几点:
01孩子的身上有没有小的伤口或者是淤青?多问问小家伙,有没有头疼或者哪里不舒服?有时孩子的身体上有什么不舒服时也会出现情绪上躁动和不安。
02平时当孩子从幼儿园放学之后,不要着急回家,可以先跟孩子在幼儿园附近给他拿些好吃的,和他聊一聊:
今天在学校感受怎么样?有没有交到好朋友?玩了些什么有趣新鲜的玩具?做了些什么有趣的事情?……
这时是孩子印象最鲜明最深刻的时候,来引导他讲述在幼儿园都经历了哪些有趣的好玩的事情,或者是让他的情绪有所波动的事情,这个时候孩子在这种轻松刚刚见到大人,安全感极其充盈的情况下,他的短期记忆会更加鲜明,描述也会更加清晰。
如果孩子只是不愿意聊也不要强求,可以等回到家里之后,当孩子心情放松的时候,和他通过一些游戏的方式,比如角色扮演,或者他最喜欢的一些玩具车车呀,洋娃娃呀,用这些玩具的口吻来和他对话,了解到他今天的经历和感受。
03建议孩子的爸爸妈妈平时一定要加强和学校的老师以及其他孩子的家长之间的链接,通过各方面了解孩子所经历的环境和人事是怎样的性格。
04平时也不妨经常跟孩子同班的其他小朋友的父母们一起,两家或者三家一起一块亲子游玩。
这样当孩子有了一些特别棒的好朋友时,他在幼儿园的安全感也会急剧上升,而且当发生什么情况时,他的这些小伙伴口中透露的信息也可以给到家长很好的参考意见。
总结,我们现在最主要的是要先了解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一定要孩子的父母先去跟老师、同学以及其他的家长进行全方位的积极沟通。如果孩子不愿意说,那么一定是外界环境中有了刺激他的强刺激物。
除此,不妨让孩子放松一下心情,带孩子出去旅游,或者是先在家里休息一段时间,毕竟孩子的身心健康比起知识来更加重要。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