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国基的林氏三兄弟

孩子 0 50

林国基的林氏三兄弟,第1张

林国基的林氏三兄弟
导读:在北京大学,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林氏三兄弟”。他们是亲兄弟,老大林国基北京大学政治学系读博士;老二林国华,北大比较文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考入美国哈佛大学神学系读研究生;老三林国荣,在北大政治学系读研究生,由于成绩特别优秀,已被清华大学邀请读

在北京大学,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林氏三兄弟”。他们是亲兄弟,老大林国基北京大学政治学系读博士;老二林国华,北大比较文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考入美国哈佛大学神学系读研究生;老三林国荣,在北大政治学系读研究生,由于成绩特别优秀,已被清华大学邀请读博士。兄弟三人全在北京大学读书,而且成绩斐然,据说,这在北大建校100年来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正拟写进北大校史。

三兄弟来自河南省鲁山县熊背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熊背村,他们的父母都是农民熊背村离鲁山县城还有30多公里,得翻几座山,那个落后的小山村里最近才通上电。在那样的环境下,三兄弟的父母是怎么把他们培养成材的呢?1999年11月26日,记者来到鲁山县,费尽周折找到了三兄弟的父母林修德和黄兆安,他们动情地讲述了培养三个孩子的艰难历程和三兄弟那贫贱不移的求学路。

三兄弟在这个贫寒之家温暖地长大

1938年,林修德出生在河南省熊背乡熊背村,1960年高考时,他成绩突出,但却因历史总是而落榜他一气之下离开了家乡,一个人来到大西北柴达木盆地的析树山煤矿当了一名矿工。在那里,他认识了农村姑娘黄兆安。

同是天涯沦落人,林修德和黄兆安一见钟情。1969年,他们结了婚,一年后,大儿子林国基出生了,这无疑给这对患难夫妻增添了无穷的欢乐。谁知好景不长,在独生子刚刚一岁时,“文革”清理阶级队伍风也刮到了大西北的那个小煤矿,这对背井离乡的苦命人被无端怀疑为内地去边疆的特务而被清理回家。1971年,二儿子林国华和三儿子林国荣又相继在熊背村出生。

林修德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他觉得自己没有读成大学,一辈子都是个遗憾所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林修德放下定决心让三个孩子读书黄兆安在湖南的家乡也念过初中,她深知读书的重要。夫妻俩把自己人生的希望都寄托了三个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好好读书,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他们充满理想地给三个孩子起名为国基、国华、国荣。林修德夫妻俩想尽一切办法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在三兄弟还都在学龄前时,夫妻俩白天下地劳动,晚上一闲下来,就拿起他们上学时读过的书或报纸等有字的东西坐下来看。在父母的带动下,兄弟几个也都争着看父母手里的书。

后来,孩子们陆陆续续上学后,夫妻俩晚上空闲时仍继续拿起书来看。孩子们看父母都在学习,也就不出去玩,都用心做他们的功课。

夫妻俩节衣缩食,穿得破破烂烂,从牙缝抠出钱来,为孩子们订一些课外辅导资料,还特意为三个孩子订了一份文学刊物《奔流》,以期用文学的力量影响孩子。这在当时贫穷的小山沟是少有的事,方圆几座大山里的农户中只有林家订了杂志。

后来,兄弟三个读到初中时,林修德还特意为孩子们买了一套俄罗斯的文学作品,像《战争与和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和高尔基的作品等,还有一本文艺理论书《俄罗斯古典作家论》。林修德想让孩子们在封闭的山沟里也能从书中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拓宽孩子闪的视野。几年间,兄弟三个把那几本书不知翻了多少遍,里边的人物、思想对他们的成长影响很大。

夫妻俩对孩子们的行动也要求非常严。一次,兄弟三个晚上做完功课有些饿了,找不到吃的东西,就背着母亲到被人家的地里扒了些红薯回来煮着吃。结果被母亲发现后揍了一顿,并让他们把红薯还给人家。这使他们懂得了一个道理——劳动的成果只能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获得。

在这样一种家庭氛围中,三个孩子对学习如饥似渴,他们自觉地将一些做人的名言、警句或数理化公式、英语词汇等抄成小纸片贴满了屋内的墙壁,走过来走过去都要看上一眼,背上几句。三兄弟就这样在这个贫穷但却温暖的家中健康长大。

只要冻不死、饿不死就要读书

三兄弟的成长时期正值林家经济拮据,生活更是苦不堪言,他们几乎是靠吃红薯和红薯叶长大的。 在这艰难的境况下,林修德夫妻没有耽误过三个孩子上学。

三兄弟中苦受最多的、让父母最揪心的要数老大林国基了。林国基小学毕业时,学习成绩是全校最好的,但国基他是农村孩子,按当时的规定不能报考县重点中学,县重点中学只允许县直机关和兵式厂的子弟报考。林修德怕耽误孩子的学业,于是四处托人让孩子报考县重点中学。后来校方勉强同意让林国基参加考试,然而校方没有料到,穿得破破烂烂、瘦小体弱的林国基竟考了个第一名。

在学校里,林国基吃得最差,穿得最破他从不到食堂去买菜,只是买个馒头就着母亲给他腌的红薯叶吃,或是吃红薯充饥。有钱的同学歧视林国基,排队买饭时推他,让他后边站着,甚至晚上不让他到宿舍里睡。冬天的晚上,他盖一床小破被子冷得睡不着,就坐在被窝里看书,别人硬是不让他开一次灯。林国基的鞋子烂得露着脚趾头,一同学趁他睡觉时偷偷地把他的鞋扔进了拉圾箱,他光着脚上了两天课,周末又光着脚跑几十里的山路回家。林国基回到家里,脚已磨得流血,黄兆安难过得流眼泪,小国基却说:“妈,我不怕,只要饿不死、冻不死,我就要读书。”

后来,学生们把林国基欺负得实在是不成样了,父母也考虑到这样下去会伤害孩子的心灵,影响他的学习。于是,夫妻俩又设法为孩子转了一所学校、林国基才得以读完中学。

后来,老二也到了上中学的年龄,林修德夫妇仍坚持让他到县里的中学去读书。为了给孩子凑学费,林修德在种地、代讲之余还去打零工,将那些零钱一分一毛地存起来。

最艰难的日子要数1986年了。那年4月,林修德突然接到一份他在西北工作过的那个煤矿的通知,说他平反了,让他回去复工。林修德想带一个孩子去西北,留下两个让妻子照看。黄兆安坚决不同意,她担心西北的教学质量不如内地,影响孩子的进步,她对丈夫说:“你放心走吧,我就是拿棍要钱,也绝不会委屈孩子。”

那时,老大老二在县城里读中学,老三在村里读小学。林修德在矿上每月有200元工资,他留下吃饭钱,可以将绝大部分钱寄回家,三个孩子的学费不是太紧张了,但是吃饭穿衣却仍然是个大问题。

最让黄沟安感到为难的是三个孩子的穿衣鞋问题。那时,根本没钱去买,衣服都是凑合的,常常是老大穿了老二穿,破衣服改改补补再让老三穿。一次,一条裤子可两条裤腿颜色不一样,她担心老二不穿。可懂事的国华却对母亲说:“妈,我不怕别人说,只要我学习好就行。”

为孩子做鞋是最难的事,要一针一线地去缝、去纳。兄弟们常常是这双鞋穿烂了,母亲那双鞋还没做出来。那时山里不通电,为了给孩子们做鞋,黄兆安不知在小油灯下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最终,把眼睛熬坏了,右眼眼底出血,肿胀得像个桃子,可是黄兆安连一元钱一支的眼药水都舍不得买。

为了孩子,黄兆安几乎是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罪都能受。有一次,老二急需一种辅导材料,到洛阳才能买到。黄兆安晚饭都没有顾上吃,连夜翻了两座山,到公路上扒了一辆运煤的汽车赶到洛阳。她竟在新华书店门口的台阶上一直坐到天亮,为孩子买回了资料。

老三林国荣考初中时,因离县城远,怕第二天来不及赶到,黄兆安就头天晚上陪孩子来到县城里面。因没钱住不起店,娘儿俩就睡在教室的课桌上。夜里蚊子特别多,黄兆安怕孩子睡不好影响第二天考试,便坐在旁边守着他,为他赶蚊子。第二天,林国荣含着泪上了考场,以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了县重点中学。

老三考上中学以后,三个孩子都在县城里读书。一个上高中,两个上初中,家里只剩黄兆安一人了。起初,三个孩子每个星期都要结伴回家。为了省钱,他们每次都是步行翻山回家。黄光安担心这样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就自己翻山越岭地赶到学校给孩子们送干粮。

后来,三个孩子心疼母亲,不让她再跑了,孩子们流着泪说:“妈,你要再跑我们就不上学了。”无奈,黄兆安决定临时搬到县城里面来住。 黄兆安租的那间房子其实不能算是房子,那是在一户人家的墙头上临时搭起来放杂物的一个棚子,夏天漏雨,冬天飘雪。但黄兆安毫无怨言。

孩子们的目标:全国最高学府

苦难是人生的基石,三兄弟在这么艰苦的岁月中却进步非常快。他们各有各的特点:林国基沉稳,用心,文理科全面发展;林国华灵活、爱动,外语、文科好,经常有文章在全国的一些报刊上发表,并且拿过奖;林国荣有经济头脑,理科学得好,而且学习特别投入,同学们都叫他“拼命三郎”。

1987年,老大林国基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学习,这在小小的鲁山县和熊背村那个小山沟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1991年,林国基北京大学毕业后,原被分在郑州,因他当时考虑出国深造错过了分配机会,后回到鲁山县中学教了一段时间的书。1993年。林国基再次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的硕博连读班,攻读博士研究生。

老二林国华也不甘示弱,1990年也以优异成绩考入青海师范大学英语系读本科。1994年毕业后从学校直接考入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读研究生。1997年研究生毕业后,他又考入了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读硕士。

老三林国荣也于1993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1997年毕业后又考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读研究生。兄弟三人都把奋斗目标定在了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

一下子供养了三个大学生,这让林修德夫妻俩即高兴又为难。多年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三个孩子一个比一个争气,但是三个孩子的学费却让他们犯了大愁。

黄兆安和退了休的林修德四处打零工,他们什么都干,再苦再累他们都不怕,最怕是每逢开学时,孩子们急着去学校报到而借不来钱。 为了借钱,他们夫妻也看够了亲戚朋友的白眼。 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夫妻俩也希望孩子们大学毕业后早点找个工作,减轻一下家里的负担,但他们还是尊重孩子们的意见,并鼓励他们能上多高就上多高。老二林国华在青海师范大学毕业后,想当个教师以便早点为父母分点忧。但他看大哥又考入了北大读研,也想再去攻读。在心情矛盾的时候,林国华征求父母的意见,林修德回答儿子说:“在金钱与知识发生矛盾的时候,你选择知识,剩下来的事儿由我来做”林国华怀着对父母的感激,日夜发奋,也上了北大。北大研究生毕业后,外交部要他,美国哈佛大学也要他。去外交部当然不错,而且可以立即减轻家庭负担,但他更希望去美国学习。当林国华犹豫不决时,父亲还是用那一句话鼓励他。林国华如愿以偿,考入了美国哈佛大学。这次,父亲去信用社求人贷了5万元的款,大哥林国基也帮助他借了些钱,凑了8万元,总算把这个难关渡过去了。

林国荣毕业时被分在了西安飞机制造厂,当时他们家里仍是债台高筑。他也像二哥当初的心情一样,也不想落后于他们。正当他矛盾、苦恼、犹豫不决时,父亲从鲁山一个电话打到西安,说:“你只管去考吧,只要能考上,学费我去想办法”放下电话,林国荣当时就哭了起来~~~~~~

1997年8月的一天,林国荣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当时真是悲喜交加。终于能和两个哥哥一起到北大校园里读书了,但他又害怕父母知道,怕父母又为他的学费发愁。

那天,林国荣怀揣着录取通知书从西安回到鲁山县时,已是晚上10点多钟。但林国荣不想立即回家,他在外边转了一圈又一圈,犹豫了好久才进了门。他吞吞吐吐地说:“妈,我也考上北大了。”说完,他像做错了什么事似的又低下了头,再也不敢看父母一眼。 林修德一把拉过三儿,高兴地对他说:“好样的,别的你不用管了,学费我和你妈给你想办法。”

那晚,林修德夫妻俩真是百感交集,看国荣睡了,老两口彻夜未眠,林修德对妻子说:“这学咱一定得让国荣上,我想去卖几次血,把学费给他凑一凑”黄兆安一听急了,说:“你不能去卖血,这个家还得你扛着呢,我去卖血。”夫妻俩争执不下,于是最后商定,离开学还有一段时间,让国荣打几天工挣一点,他俩再想办法去借一点,实在借不够时,两人都去卖血,这样每人可以少抽一些。

正商量着,林国荣突然从床上爬起来,大哭着说:“我不上学也不让你们去卖血呀!”原来,他没有睡着,父母说的话他听得一清二楚。

后来,林国荣与老大林国基商量,林国基帮助林国荣到学校申请助学金,再帮助弟弟找一份翻译资料和教外国留学生汉语的活儿,自己挣钱渡难关。后来,父母又为他借到一些,总算又渡过了一次难关。

父母啊,你们是我们向上的明灯

为了把三个孩子培养成材,林修德夫妇献出了他们的全部心血,而三个孩子都非常懂事,他们不仅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还想尽一切办法减轻父母的负担,为父母分忧。

在北大校园里,“林氏三兄弟”是最俭朴的学生,他们从来不和别的同学比吃比穿。课余时间,他们也不出去与别的同学比潇洒,而是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想办法勤工俭学。他们哥仨卖报纸、擦汽车、当翻译、辅导学生、协助教师改卷子

最令林修德和黄兆安感动的是,1997年兄弟三人竟然借钱为父母买了一套房子。林国基向已工作多年的老同学借了1万多元钱,老二林国华想着自己出国后可以掐钱还账,也向同学借了1万多元,老三林国荣又把自己打工的钱凑上一点。他们把钱拿来回家,突然对父母说要为他们买房子,林修德和黄兆安激动得泪花滚滚。但转而一想,又不同意,说等到他们兄弟几个都有了工作再说房子的事。但几个孩子执意要买,他们想为操劳了一辈子的父母尽些孝心。他们终于在鲁山县城有了一个两居室的家,虽然依旧是一贫如洗,但毕竟是他们自己的家啊!

如今,老大国基博士毕业后被分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他的一篇博士论文受到国内外同仁的关注,也得到了他的导师、北大李景鹏教授的高度褒奖。他说这有父母的一份功劳,他打算在条件允许的时候,把父母接到北京去住。老二林国华还要在美国读6年书,他通过打工,学费已经基本自理了。老三林国荣仍在北大读研究生,2000年7月毕业,现在清华大学已邀请他去清华读博士,美国芝加哥大学也邀请他去。据他父母讲,林国荣根据自己的专业性质,想去德国深造。林修德和黄兆安又开始准备为了三儿子的学费筹款了。

采访结束,记者问林修德,三个儿子都培养成材了你有何感想?林修德说,作业父母,教育、培养孩子付出再多的心血也是应该的,应该让自己的精神和理想在孩子们身上延伸。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汉语言文学中的奇葩。它简单明了,形象生动,蕴含着中国古代的许多历史故事,展现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特点,也是小学语文的重要考点!

 小学语文成语汇总

 第一册

 五光十色  红日东升  秋高气爽  窗明几净  书声琅琅

 第二册

 欢声雷动  春色满园  欣喜若狂  载歌载舞  灯火辉煌  春暖花开

 春光明媚  春意盎然  兴致勃勃  精卫填海  愚公移山  百折不回

 勇往直前  骨肉之情  痛痒相关  情深似海  恩重如山  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日积月累  温故知新  漫山遍野  绿叶成阴  天长地久

 树大根深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有备无患  防患未然  临危不惧

 多谋善断  从容不迫  方寸不乱

 第三册

 金风送爽  雁过留声  秋色宜人  天朗气清  人山人海  四面八方

 五颜六色  千言万语  日月如梭  光阴似箭  寒来暑往  星移物换

 风吹草动  雨过天晴  瓜熟蒂落  水到渠成  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

 学无止境  一往无前  滴水成冰  地冻天寒  鹅毛大雪  雪兆丰年

 勤学苦练  千辛万苦  万水千山  勤能补拙  笨鸟先飞  人一己百

 奋起直追  三五成群  无忧无虑  宁折不弯  义正辞严  威武不屈

 大义凛然  连绵起伏  满面红光  火树银花  数不胜数  灯火通明

 观者如堵

 第四册

 张灯结彩  欢聚一堂  普天同庆  喜气洋洋  百花盛开  争奇斗艳

 五彩缤纷  色色俱全  得意洋洋  天长地久  狐假虎威  神气活现

 半信半疑  东张西望  跋山涉水  餐风饮露  水送山迎  赏心悦目

 生机勃勃  寒冬腊月  盛夏酷暑  起早贪黑  心狠手辣  腰酸背痛

 高山深涧  日思夜想  高耸入云  舐犊之情  乌鸟私情  天伦之乐

 其乐无穷  摩拳擦掌  生龙活虎  身强力壮  铜筋铁骨  专心致志

 聚精会神  一本正经  无可奈何  莘莘学子  立雪求道  春风化雨

 孺子可教  色彩斑斓  感人肺腑  可歌可泣  艰苦卓绝  惊天动地

 披星戴月  流星赶月  众星捧月  烘云托月

 第五册

 骄阳似火  惊涛拍岸  意味深长  形态各异  一帆风顺  湖光山色

 草长莺飞  根深蒂固  浇树浇根  根深叶茂  叶落归根  一碧如洗

 热闹非凡  秀美典雅  心旷神怡  高堂广厦  玉宇琼楼  错落有致

 曲径通幽  千岩竞秀  万壑争流  目不暇接  美不胜收  兴风作浪

 胡作非为  雏鹰展翅  老马识途  鱼贯而入  倾巢而出  鸡飞狗跳

 狼奔豕突  群龙无首  狡兔三窟  万般无奈  转弱为强  忍辱负重

 以屈求伸  发奋图强  救亡图存  卧薪尝胆  催人奋进  羽翼丰满

 报仇雪恨  举世闻名  琳琅满目  人流如潮  摩天大厦  鳞次栉比

 生机勃勃  郁郁葱葱  驰名中外  大街小巷  人头攒动  风驰电掣

 车水马龙  华灯初上  流光溢彩  美轮美奂  巧夺天工  刨根问底

 气势汹汹  不由分说  蛮不讲理  一拥而上  自由自在  无影无踪

 发人深省  丢三落四  亲密无间  参差不齐  和风细雨  春风化雨

 呼风唤雨  栉风沐雨  未风先雨  见风是雨  凄风苦雨  暴风骤雨

 经久不息  蜂拥而至  埋头苦干  一无所获  戎马一生  身经百战

 刮骨疗毒  传为美谈  约法三章  秋毫无犯  运筹帷幄  好谋善断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学海无涯  书山有路

 九牛一毛  沧海一粟  孜孜以求  全力以赴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第六册

 连绵起伏  星罗棋布  心旷神怡  千姿百态  变幻无常  瞬息万变

 一泻千里  流连忘返  云遮雾罩  气象万千  风云变幻  奇峰异岭

 若隐若现  腾云驾雾  飘飘欲仙  白云苍狗  瞬息万变  气喘吁吁

 大汗淋漓  不知所措  有利可图  有机可乘  有根有底  有始有终

 有口难言  有恃无恐  有求必应  在志竟成  热火朝天  胸有成竹

 风华正茂  出类拔萃  才思敏捷  后生可畏  文思如泉  手不停挥

 笔下生花  力透纸背  束手就擒  翩翩起舞  亭亭玉立  大腹便便

 美妙绝伦  炉火纯青  活灵活现  栩栩如生  梦笔生花  浑然天成

 斗酒百篇  鬼斧神工  无边无际  铺天盖地  暴跳如雷  谈笑风生

 沙漠之舟  自强不息  忍辱负重  始终如一  飞沙走石  志在千里

 义无反顾  坚定不移  小心翼翼  七嘴八舌  成千上万  坐观成败

 按兵不动  操之过急  轻举妄动  兴风作浪  蠢蠢欲动  雷厉风行

 闻风而动  千奇百怪  废然大物  望而生畏  展翅高飞  窃窃私语

 翻山越岭  披荆斩棘  千辛万苦  烟波浩渺  一碧万顷  游人如织

 谈笑风生  一帆风顺  风平浪静  鸥水相依  海波不惊  筋疲力尽

 兴致勃勃  喜笑眼开  揠苗助长  杯弓蛇影  螳螂捕蝉  鹬蚌相争

 郑人买履  叶公好龙  狐假虎威  黔驴技穷

 第七册

 皓月当空  万里无云  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  十全十美  悲欢离合

 阴晴圆缺  心绪不宁  井井有条  羊肠小道  文思敏捷  聪明过人

 青出于蓝  一鸣惊人  桃李争妍  后继有人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雕梁画栋  永垂不朽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五彩缤纷  勇往直前

 水泄不通  震惊中外  以身许国  碧雪丹心  疾恶如仇  大义灭亲

 敢怒敢言  忧国忧民  横眉冷对  浩气长存  晶莹剔透  林深叶茂

 若无其事  诗情画意  异兽珍禽  古木参天  憨态可掬  湖光山色

 人间天堂  明月清风  桂子飘香  水光接天  相得益彰  江山如画

 鱼米之乡  开天辟地  筋疲力尽  纵横交错  大发雷霆  悬崖绝壁

 混沌不分  昏天黑地  大刀阔斧  开天辟地  与日俱增  顶天立地

 变化多端  改天换地  滚瓜烂熟  名列前茅  长年累月  乘风破浪

 丰富多彩  息息相关  学富五车  满腹经纶  学贯中西  博古通今

 功成名就  著作等身  温文尔雅  文质彬彬  背信弃义  恩将仇报

 见利忘义  知恩图报  肝胆相照  开诚相见  同舟共济  心照不宣

 志同道合  亲密无间  荣辱与共  唇亡齿寒  万紫千红  抑扬顿挫

 开卷有益  欣欣向荣  春满人间  千帆竞发  万马奔腾  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  国泰民安  人寿年丰

 第八册

 欢声笑语  翩翩起舞  春深似海  风月无边  世外桃源  山外有山

 飞瀑流泉  古木参天  诗情画意  蔚为壮观  循规蹈矩  鲜为人知

 微不足道  漫山遍野  轻而易举  浅尝辄止  囫囵吞枣  浮光掠影

 不甚了了  天道酬勤  熟能生巧  寻根问底  无所不晓  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青翠欲滴  茅塞顿开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蜿蜒起伏

 心满意足  恍然大悟  无可奈何  日夜操劳  初出茅庐  才华横溢

 料事如神  胆大心细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独木难支  回天无力

 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  身先士卒  斩钉截铁  声色俱厉  心甘情愿

 聚精会神  白衣天使  玉洁冰清  救死扶伤  处变不惊  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含辛茹苦  舍生忘死  束手就擒  目瞪口呆  肝胆俱裂

 眼花缭乱  倦鸟知返  成群结队  一唱一和  呼朋引伴  欢呼雀跃

 如痴如醉  夜深人静  昏昏欲睡  滔滔不绝  一泻千里  流连忘返

 不辞而别  奄奄一息  慕名而来  星罗棋布  不毛之地  纵横交错

 枯枝败叶  欲言又止  吞吞吐吐  闪烁其词  支支吾吾  口若悬河

 妙语连珠  高谈阔论  眉飞色舞  万马奔腾  胆战心惊  提心吊胆

 专心致志  惊涛骇浪  继往开来  革故鼎新  一衣带水  以德为邻

 惟才是举  知人善任  科教兴国  与时俱进

 第九册

 娓娓动听  身临其境  戛然而止  引人入胜  坚忍不拔  怒气冲冲

 满载而归  指手画脚  绘声绘色  迅雷不及掩耳      名副其实

 凶相毕露  金蝉脱壳  枝繁叶茂  依依不舍  自相矛盾  张口结舌

 画龙点睛  张牙舞爪  惊叹不已  犹豫不决  奸诈贪婪  翻箱倒柜

 迫不及待  连估带猜  拦路虎   奔腾不息  波翻浪涌  姹紫嫣红

 轩然大波  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螳臂当车  滥竽充数  买椟还珠

 东施效颦  邯郸学步  金碧辉煌  卧薪尝胆  首屈一指  川流不息

 饱经风霜  情有独钟  气势非凡  山回谷应  神态各异  惟妙惟肖

 精妙绝伦  引人注目  丰富多彩  断崖绝壁  威风凛凛  啧啧赞叹

 腐败无能  冷嘲热讽  怒发冲冠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不足为奇

 欣喜若狂  混为一谈  博览群书  鸿篇巨制  家徒四壁  化为乌有

 年老体弱  奋笔疾书  名垂青史  滴水穿石  锲而不舍  微不足道

 翻山越岭  孜孜不倦  坚持不懈  炉火纯青  持之以恒  三心二意

 半途而废  日雕月琢  依草附木  措手不及  誉满天下  脍炙人口

 哀鸿遍野  妻离子散  逆来顺受  官逼民反  忍无可忍  逼上梁山

 劫富济贫  铤而走险  兵来将挡  水来土掩  替天行道  志存高远

 第十册

 枝繁叶茂  荒山野岭  成千盈百  笔墨纸砚  冰清玉洁  左顾右盼

 东张西望  高瞻远瞩  睹物思人  一览无余  面面相觑  虎视眈眈

 登高眺远  风流潇洒  气宇轩昂  温文尔雅  仪态万方  神采奕奕

 满面红光  威风凛凛  相貌堂堂  风度翩翩  落落大方  处之泰然

 习以为常  有声有色  前所未有  如饥似渴  夜以继日  不屈不挠

 月光如银  饱经风霜  委婉连绵  势不可当  恩重如山  人山人海

 扶老携幼  名扬海外  镇定自若  严阵以待  化险为夷  浩如烟海

 一目十行  走马观花  令出如山  振臂一呼  浩浩荡荡  络绎于途

 惊涛骇浪  水土不服  讲和通好  观风问俗  奇珍异宝  互通有无

 五湖四海  心悦诚服  举世无双  南征北战  所向披靡  昂首挺胸

 久经沙场  跃跃欲试  惟妙惟肖  绝无仅有  若有所思  举世无双

 山清水秀  风景如画  街头巷尾  莫名其妙  一本正经  蹑手蹑脚

 豁然开朗  高深莫测  冷不丁   一塌糊涂  手把手   头头是道

 娓娓而谈  信口开河  夸夸其谈  理直气壮  侃侃而谈  胡编乱造

 无稽之谈  海阔天空  无所不谈  拾人牙慧  老生常谈  饥寒交迫

 燃眉之急  同甘共苦  奔腾不息  日夜兼程  气壮山河  惊心动魄

 劈波斩浪  摇摇欲坠  夜深人静  不假思索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桃红柳绿  芳草如茵  骄阳似火  大雨倾盆  金风送爽  万里无云

 风雨交加  寒气袭人  岁月如流  一刻千金  滴水成河  积水成渊

 细水长流  饮水思源

 第十一册

 银装素裹  清奇俊秀  浓妆淡抹  云雾飘渺  波澜壮阔  光洁绚丽

 天工巧夺  慷慨激昂  负隅顽抗  惊恐万状  喜出望外  载歌载舞

 横行霸道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负荆请罪  针锋相对  唇枪舌剑

 寸步不让  深明大义  宽容大度  一窝蜂   不可开交  井然有序

 天经地义  潸然泪下  逆境成才  嗷嗷待哺  成年累月  惴惴不安

 大名鼎鼎  寥寥无几  节衣缩食  孜孜不倦  枉费心血  脱颖而出

 要强好胜  龇牙咧嘴  神秘莫测  顶礼膜拜  众星捧月  鸦雀无声

 香客如流  鹤立鸡群  芸芸众生  水深龙多  心灵手巧  熟能生巧

 暴跳如雷  心急如焚  戛然而止  生旦净丑  喜闻乐见  粉墨登场

 锣鼓喧天  唱念做打  有板有眼  余音绕梁  字正腔圆  惟妙惟肖

 活灵活现  感人肺腑  动人心弦  广袤无垠  望而生畏  不可思议

 名贯古今  婀娜多姿  风情万种  艰苦卓绝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悄无声息  销声匿迹  颠沛流离  漂泊不定  争先恐后  劈波斩浪

 魂牵梦绕  广阔无垠  无影无踪  五彩缤纷  日新月异  瞬息万变

 相辅相成  九霄云外  回肠荡气  五花八门  形形色色  层出不穷

 良师益友

 第十二册

 美妙绝伦  挺拔俊秀  赤朱丹彤  硕大无朋  气势汹汹  前赴后继

 锲而不舍  蔚为壮观  崇山峻岭  水平如镜  如痴如醉  万家灯火

 变化多端  寒冬腊月  北国风光  风刀霜剑  塞外边疆  漫天飞舞

 纷纷扬扬  银装素裹  雪照云光  狂风暴雪  雪上加霜  风卷残云

 神清气爽  万籁俱寂  蓄谋已久  严词拒绝  恼羞成怒  众寡悬殊

 同仇敌忾  人仰马翻  震耳欲聋  哭爹喊娘  猝不及防  鬼哭狼嚎

 抱头鼠窜  成群结队  如火如荼  至仁至义  螳螂捕蝉  不堪设想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腾云驾雾  千变万化  大显神通  明察秋毫

 火眼金睛  除恶务尽  天下太平  望洋兴叹  喜怒无常  大显神威

 顾名思义  卓有成效  气喘吁吁  大汗淋漓  望而却步  半途而废

 炯炯有神  豁达开朗  如梦初醒  水滴石穿  一心一意  感激涕零

 百感交集  匪夷所思  时光荏苒  白驹过隙  鉴往如来  莫衷一是

 迷途知返  恍如隔世  玉琢冰雕  迫不及待  美不胜收  万紫千红

 迎风吐艳  直截了当  一无所获  滔滔不绝  桃红柳绿  意味深长

 司空见惯  深思熟虑  从容不迫  温文尔雅  侧耳倾听  手舞足蹈

 窗明几净  五彩斑斓  天真烂漫  博大精深  茁壮成长  参天大树

 学而不厌  苦心孤诣  闻过则喜  见贤思齐  有教无类  不偏不倚

 诲人不倦  乐此不疲  托物言志  喻之以理  逝者如斯  川流不息

跋山涉水、 风尘仆仆 、风餐露宿、仆仆风尘、梯山航海、抗尘走俗、四处奔波、巴山越岭。

翻:翻过;越:过;岭:山岭。翻越不少山头。形容野外工作或旅途的辛苦。 示例:李准《马小翠的故事》:“想贴个春联,往往要跑几十里,~到山下请人写。”

造句:

1、老师翻山越岭护送同学们回家。

2、我们翻山越岭,终于在天黑之前到达了目的地。

3、他翻山越岭几十里,终于回家了。

4、长江,好比一位叱咤风云的勇士,一路翻山越岭,呼啸着奔向大海。

5、南极考察人员翻山越岭,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到达了中山站。

6、邮递员翻山越岭为农民送信。

7、红军长征途中,翻山越岭,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陕北。

8、他们几个掉队了,只得昼夜赶路,翻山越岭,寻找大部队。

9、所以,翻山越岭去打柴便是我和哥哥俩人的任务。

10、长江,好比一位叱咤风云的勇士,一路翻山越岭,呼啸着奔向大海。

11、一个伐木人引导我们的战士翻山越岭。

12、从接到援建任务始,上万名援建者别妻离子,翻山越岭来到彭州。

13、16年来,翻山越岭破心藩,相认绝情谷,一切都是因为过儿。

14、如果是在地面上翻山越岭的话,恐怕他这辈子也走不完吧。

15、这一路翻山越岭,穿街过巷都快赶上长征了。

16、我觉得他们让我们翻山越岭,不单单是为了让我们去找所谓的补品。

17、两个时辰之后,经过一路翻山越岭,三人终于赶到了目的地。

18、一路上,白虎翻山越岭,长啸不断,很多珍奇的飞禽走兽四散奔逃。

19、转眼半月过去,一老一少堪称翻山越岭,但前路,依旧是茫茫大山。

20、翻山越岭行至一处平坦地带,烈日当空,饥渴难忍。

21、少了穗儿等人的羁绊,刘青云畅意而行,翻山越岭,捷过猿猴。

22、经过2天的翻山越岭,不说遇水搭桥,逢山开路。

23、若是在平时,很少有人愿意翻山越岭,进入那片区域。

24、话分两头,此时的左宁正翻山越岭,跨过荆棘与悬崖,埋头前行着。

25、扎下大营后,他一边派人侦察敌情,一边亲自翻山越岭察看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