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明明会走路却要大人抱,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孩子 0 58

孩子明明会走路却要大人抱,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第1张

孩子明明会走路却要大人抱,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导读:“孩子真是越大越懒了,知道力气有用,要省点用?”如果感到累,他可以坐婴儿车啊,坐在里面腿脚能伸展开,比抱着还舒服,可为什么就喜欢大人抱着走呢?孩子明明会走路,外出为何还要大人抱有个很普遍的现象,孩子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大人想抱他,他都不想让

“孩子真是越大越懒了,知道力气有用,要省点用?”如果感到累,他可以坐婴儿车啊,坐在里面腿脚能伸展开,比抱着还舒服,可为什么就喜欢大人抱着走呢?

孩子明明会走路,外出为何还要大人抱

有个很普遍的现象,孩子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大人想抱他,他都不想让大人抱,非要自己走,等学会了走路,就不想自己走了,所以大人们认为孩子越大心眼越多,越大越偷懒。其实,孩子要求大人抱,是有很多因素的,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就不会误解孩子了。

01、拥抱是孩子的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观察发现,人类和所有热血动物都有一种特殊的需求——触摸。清楚地记得《孩子:挑战》中的一句话:婴儿需要拥抱,没有拥抱可能会死亡。

人类的皮肤上分布着很多神经末梢,5分硬币大小的皮肤上,就有1000多个。当孩子被抱着的时候,皮肤受到刺激和摩擦,神经末梢就会产生兴奋,再传到大脑引起触觉,孩子的心理需求就得到满足。

当我们特别想和孩子亲昵的时候,惯常的动作也是抱一抱孩子,有一股暖流涌遍全身,情绪平和、无比温柔,孩子被抱着也会是这种感觉。人类最需要拥抱的时间有三个关键期,婴儿期是第一个。我们会发现3岁以后,孩子要求抱抱的频率就会低很多。

02、寻求安全感

孩子身材矮小,不到1米高,当他自己走路和坐在婴儿车上时,高度限制,看到的景物非常巨大,这会让孩子感到恐惧。有时候孩子刚出门就要抱抱,显得很害怕的样子,可能就是他看到“大怪物”了。

如果我们蹲下身子,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观察周围的事物,就会发现所有的事物都变得非常高大,在人多的地方,全都是高高的腿立起来的“行走森林”,确实有些恐怖。可以回忆一下,在林立的高楼大厦中行走时,会有一种很压抑的感觉。这就是孩子害怕的原因,我们认为正常的事物,在孩子看来可能是“大怪物”。

如果我们抱起孩子,孩子用大人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那种恐惧感消失,就会充满安全感。对于一些怕生的孩子来说,让大人抱抱也会感到安全。

03、寻求关注

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我们对孩子的拥抱逐渐减少,慢慢开始忽视孩子的感受,但是孩子的需求一点都不会减少。

孩子还是一个小婴儿的时候,我们认为孩子特别孱弱,需要无微不至的保护,会给予足够或者过度的拥抱,孩子得到的关注是充足的。

孩子会走路以后,我们认为孩子长大了,能够独立,对孩子的呵护就不会像以前一样无微不至。再加上孩子体重增加,我们对抱孩子有些发怵,所以很少抱孩子。孩子要求抱抱正是在告诉我们他需要关注,不和忽视。

04、探索的需求

“站得高看得远”,孩子自己走的时候,由于高度不够,视野范围受到限制,不能看到更远的事物,俯视的范围很有限,对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孩子来说,探索的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

如果被大人抱着,高高在上,视野范围更开阔,孩子能看到更多、更远的事物,观察角度发生变化,孩子会欣喜若狂。二宝除了喜欢妈妈抱以外,还很喜欢被爷爷抱着,因为爷爷更高一些,视野又有所不同。

多抱抱孩子好处多多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孩子需要抱抱,是心理的基本需求,是在寻求安全感、寻求关注,也是探索世界的需求,所以不要担心会宠坏孩子,在我们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多抱孩子,会给孩子带来很多好处。

01、培养一个心理强大的孩子

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极力倡导父母多抱抱孩子:让孩子尽可能多地感受你的体温,方便和你交流。拥抱本身不会惯坏孩子,经常得不到父母拥抱的孩子才会有问题。

拥抱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会平复孩子的情绪。当孩子哭的时候,我们抱着孩子,他就会得到安慰慢慢停止哭泣。当孩子感到害怕的时候,我们抱着孩子,孩子就会变得勇敢。当孩子感到害羞的时候,我们抱一抱孩子,孩子就会开朗起来拥抱就像孩子的保护神,让孩子心理变得强大。

02、提高认知

如果能多抱一抱孩子,孩子就会用不同的视觉观察这个世界,探索更多未知的事物,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

我们抱着孩子的时候,由于近距离的接触,我们和孩子交流更方便,随时引导孩子观察新鲜的事物,随时解答孩子的问题,孩子的观察力得到提高,知识更加丰富,进一步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03、促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胡慎之说,一个能信赖别人、在关系中感到安全的人才有可能建立起亲密关系。婴儿时期建立起的安全感关系到他一生的幸福。

我们多抱抱孩子,和孩子进行亲密的肌肤接触,孩子感受我们的体温,倾听我们的心跳,嗅到我们的气味,看着我们和蔼的的微笑,调动触觉、听觉、味觉、听觉等感知觉,享受这个美好的时刻。这个过程会让孩子充满安全感,建立信任感,从而促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满足孩子的拥抱需求

既然多抱孩子有这么多好处,我们就不要吝啬自己的拥抱,有时间就多抱抱孩子吧。我们为每次出门孩子都要抱抱而发愁,不妨在家里多抱抱孩子。如果充分满足孩子的拥抱需求,孩子也会理解父母的苦衷,在外出的时候就不会一直求抱抱了。

01、拥抱次数是有标准的

著名家庭医生维琴尼亚·萨提尔说:我们每天需要4次拥抱才能生存,需要8次拥抱才能维持正常状态,需要12次拥抱才能有所进步。

计算一下每天的拥抱次数,是否达标了呢?可能我们都没有在意这一点。我们喜欢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感情,对孩子的拥抱过少,就需要改进,其实做起来也不难。

02、拥抱可以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拥抱不必刻意找时间,不必刻意做好准备,自然而然地进行就好了。早上起床的时候,顺势抱一抱孩子,问一声早安。陪孩子读书的时候,让孩子坐在我们的腿上,享受一段温暖的读书时光。和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孩子获胜了,给孩子一个拥抱作为鼓励和赞赏。孩子帮忙做家务、收拾碗筷了,拥抱孩子,表示感谢。和孩子暂时分别的时候,抱抱孩子说“再见”。当回到家和孩子重新见面的时候,抑制不住惊喜地和孩子拥抱,表示思念。准备睡觉了,抱一抱孩子,道一声晚安。看,这些是不是很简单就能做到呢?成为家长之后,一定学着大方起来。

03、出门做好准备工作

孩子也是容易知足的,只要在家里给予足够的拥抱,他也会体谅大人。我发现在家里拥抱越多,外出时二宝求抱抱的现象越少。当然还少不了抱抱,那就需要做一点小小的准备。

当孩子大了,抱起来确实很费力气。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大人带孩子外出,还算比较轻松,轮流抱一抱能得到休息。如果一个人带孩子外出,确实令人疲惫。不妨准备一个婴儿背带,解放自己的双手,体力上也会减轻不少负担。

在路上经常引导孩子自己走一走、玩一玩,欣赏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或者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休息、吃点食物,孩子也会暂时放过大人,就不会总是为抱孩子感到烦恼了。

一位年轻的爸爸为自己5岁的儿子总是突然大发脾气而感到深深的困扰,对孩子的叱责和惩罚只会使情况变得更加槽糕,有一天,当他的小家伙又一次为了一点小事而大发脾气的时候,这位爸爸蹲了下来,对着孩子喊道:“我需要一个拥抱!”孩子明显没见过这样的招数,一愣之后疑惑地问道:“什么?”爸爸重复了一遍:“我需要一个拥抱!”孩子这次确定爸爸不是又要收拾自己,但还是不敢相信的问道:“你要我现在抱一抱你?”爸爸点头说:“没错,现在!”虽然孩子现在完全不清楚爸爸的目的,但他还是停止了发脾气,走上去给了爸爸一个略微尴尬的拥抱,很快,尴尬的感觉就消失了。爸爸放开孩子,轻轻说道:“谢谢,这正是我想要的。”儿子在冷静之后,带着些微的抽泣,说道:“我也一样。”

拥抱不仅能够化解这场小矛盾,还能促进父子之间感情的交流,有时候,表达自己的感情不需要很多的语言,父母要表达对孩子的爱,可能只需要一个轻轻的拥抱。不过,因为文化传统的原因,很多父母不擅长于通过拥抱来表达自己,而且随着孩子越来越大,拥抱的次数就会明显减少。虽然还有很多其他的交流方式,但是精神上的沟通也很重要。

拥抱是一种很好的亲子交流工具,通过这种皮肤之间的接触,孩子于父母离得更近,能够感受彼此之间的呼吸和心跳,缩短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让孩子觉得更有安全感,对父母也会更加亲近和信任。爸爸抱着小宝宝,用胡子蹭一蹭孩子的小脸蛋儿,或者将孩子举起来“骑大马”,这些动作都会让孩子感觉到爸爸的呵护和陪伴。而当宝宝累了、困了,在妈妈的怀里总是能够睡得香甜。在拥抱孩子的过程中,孩子有个舒适的体验,爸爸妈妈也能感受到孩子的乖巧与可爱,通过这种亲子互动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拥抱对于孩子的心理也有很多的好处。当孩子内心被某些不良情绪困扰时,父母及时的拥抱可以消除孩子内心的不安、恐惧等,拥抱会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暗示,他能从拥抱中感觉到自己和父母之间的联系,在自己有困难或者感到疑惑的时候,是可以向父母寻求帮助的,这样的孩子,在长大以后也会更加愿意与父母经常进行交流。

有研究发现,一个温暖的拥抱会让孩子体内的某些激素分泌处在最佳的状态,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有一个更强的抵抗力,对孩子的健康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人都有皮肤饥饿感,身体的接触是最有力量的一种表达爱的方式,而拥抱无疑是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你可以借助拥抱将自己对孩子的爱传递出去,给予孩子力量和信念,为什么不多拥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