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抬棺,硬核丧葬背后对生命的敬重

老师 0 31

黑人抬棺,硬核丧葬背后对生命的敬重,第1张

黑人抬棺,硬核丧葬背后对生命的敬重
导读:文/见澄 作者简介:现居住于昆明,热爱阅读,享受从写作中的得到的乐趣。 2017年BBC曾经做过一段报道,介绍加纳共和国当地的一种抬棺舞。 在这些视频中,当地的黑人会雇佣专业的抬棺队,以载歌载舞的形式送别亲人。 关于“黑人抬棺”的视频片段在

文/见澄

作者简介:现居住于昆明,热爱阅读,享受从写作中的得到的乐趣。

2017年BBC曾经做过一段报道,介绍加纳共和国当地的一种抬棺舞。

在这些视频中,当地的黑人会雇佣专业的抬棺队,以载歌载舞的形式送别亲人。

关于“黑人抬棺”的视频片段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开来,对于这种陌生的文化,人们感到诧异;也有人把黑人抬棺的片段和搞笑视频剪辑在一起,配上洗脑的电音,火遍全网。

搞笑的戏剧性效果之外,也有网友打趣说:希望我死以后也被这样抬走。

1

准确地来说,抬棺舞并不是加纳本地的历史传统。

抬棺队的创始人兼队长是Benjamin Aidoo,他也是抬棺舞的发明者。十年前他开始做抬棺人,有一次客户提出要进行“舞蹈式的送葬”,给了他灵感。

此后他不断创新,根据用户需求定制葬礼细节;包括跳什么舞、配什么DJ、葬礼上吃什么等琐碎的事,本杰明都能给家属安排了。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happy葬礼,源于加纳当地对死亡的态度十分开放。

加纳有句俗话:“死了就知道有多少人爱你了。”在加纳,葬礼是一个人一生最体面、最被尊重的时候。

在加纳的葬礼上,经常出现各式各样、形状各异的棺材,装载着逝者的尸体;亲朋好友也乐于以欢歌笑语送亡者最后一程。

在那些视频中,不会看到痛哭流涕的父母、没有悲痛欲绝的妻儿;只有七个西装革履、步伐划一、表情到位的黑人大哥,踩着音乐的节奏、放肆摇摆。

葬礼与歌舞的结合,严肃的哀悼仪式穿插热情洋溢的蹦迪,这种混搭带来巨大的冲击力。

“黑人抬棺”在网络上的迅速走红,或许单纯是因为这些视频看起来有一种很魔性的戏剧效果,或许只是因为那洗脑的电音。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或许是当下的人们,对于死亡这一沉重话题娱乐化的 自我疏解 。

2

庄子在《大宗师》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是好友。不久,子桑户死了,孔子派弟子子贡去帮忙料理丧事。

子贡去了却发现孟子反和子琴张在尸体旁弹琴作曲、对酒当歌。子贡好不震惊。

这么说来,孟子反和子琴张应该算是“黑人抬棺”的鼻祖了吧!

“生与死”在《庄子》中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庄子说:“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真正懂得生命奥秘的人,并不觉得生命有多么可惜,也不觉得死亡有多么可怕。他把生和死只看做是一个生命形态的变化。

庄子之所以对死亡旷达,是因为他对生命的顺应。在生命这个顺其自然的过程中,活着的时候好好活在当下,去世了也只把它当做自然而然的事情。

孟子反和子琴张唱道:“子桑户啊,你现在已经回到本真了,我们还寄迹在人间。”

这其实是庄子通过他们在表达,他对生死边界的看破,他的心神同天地一起遨游,有没有身体这个形骸其实并不重要。

所以,送别一个去世的人就像送一个人远行那样自然和从容。

3

或许你不能理解“黑人抬棺”这种魔幻的丧葬行为,也不苟同庄子看淡生死的哲学。

但是你也能感受到,这两件事异曲同工,其实都在表达:死亡不是终点,悲伤不是面对死亡的唯一情绪。

故人已逝,生者却还在,那些美好的记忆也将永存。

人类对于死亡的豁达,其实也是和自然的和解,对无可奈何的事进行自我疏解。

日本**《入殓师》里有这样一句话:“死亡就是一扇门,它不意味着结束,而是超越生命,走向另一个阶段。”

所谓另一个阶段,对于逝者来说,我们不知道那是什么;可是对于生者来说,就是坚强勇敢地活下去。

黑人朋友们用跳脱的舞步、洁白的牙齿传达自己的态度:悲伤不是面对死亡的唯一方式。

在歌舞音乐中,逝者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走完最后一程,他的亲人朋友心中也有着悲伤和不舍,但在欢快的音乐响起时,又能想起曾经共舞的日子,那些回忆永远不会被抹去。

4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黑人抬棺”是以一种很硬核的方式表达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敬重。

事实上,加纳是一个死亡率很高的国家;病毒、饥饿、暴力随着会带走加纳人的生命。

在见证了无数的死亡后,加纳人并没有对“死亡”这件事感到麻木,没有选择在亲人死亡后草草收场。

相反,他们想要铭记。对于天生自带强烈乐感的黑人来说,还有什么比歌声和舞蹈更好的送葬?

因为尊敬生命,不希望一个曾经鲜活的个体悄无声息地凋零;因为尊敬死亡,所以选择了这样一种洒脱的方式。

盛装出席的抬棺团队,跳着精心编排的舞蹈,给了死者极高的尊重。

人类的哲学永远在探讨:我是谁?我从哪来?要到哪去?

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答案。

唱歌也好、跳舞也好、悼念也要,人类一直在思考死亡和生命,人类一直在思考脆弱的人类面对生死的态度。

出生时,我们在哭,周围的人在笑;去世时呢?

是喜是悲,在名为人生的这段旅程中,谁也不知道定数。

5

4月4日清明节那天,举国上下举行了哀悼仪式,以表达全国人民对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牺牲的英雄烈士和逝世的同胞们深切的悼念。

山川呜咽、河海悲鸣。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所有的英雄烈士和同胞们用血肉之躯筑起抗疫的长城,书写了人类历史上可歌可泣的抗疫篇章。

这段时间,我们已经经历了太多的死亡,并且在欧洲大陆、美洲大陆上,死亡率还在持续上升。

对于这些牺牲的同胞们,我们给予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沉痛的哀悼。

逝者安息,人类将永远铭记他们做出的巨大贡献。

人类又一次展现了顽强的意志力和生命力,在这场逆流而上的拼搏中,我们向前走的每一步都伴随着无数人的倒下。

而生命珍贵之处即在于此,敬重死亡,却不畏惧死亡;在未知来临前,永远死磕、永远奋战。

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1、黑人抬棺这一系列的抬棺舞视频都来自加纳。视频中一支黑人棺葬舞蹈团队向我们展示了在加纳的特有习俗,他们认为死亡是新的开始,丧葬应遵循逝者生前的意愿,欢乐一些。后来该视频被一些网友剪辑配上了Astronomia音乐,导致整个视频充满欢乐和鬼畜的气息。抬棺的几位黑人更被网友戏称为“亡下七舞嗨”“专业团队”“建安七子”“豪勇七蛟龙”。

2、其实呢,这是五位黑人男子,是跳棺材舞的殡葬人员。西非迦纳又称为「世界葬礼之都」,对于当地人来说,葬礼是家族最重要的典礼,要让逝者风风光光、欢欢乐乐的离开人间。

3、当然,葬礼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个既悲伤又痛苦不过的事,那西非迦纳为何会看起来像是在「庆祝」呢?其实他们是非常不忌讳参加葬礼的民族,对他们来说葬礼就是要办的跟派对一样嗨,在迦纳办葬礼的费用还比办婚礼花更多,因为葬礼需要聘请厨师、乐师、舞者、调酒师等等,完全比照派对模式去做就对了!

4、他们的棺材会依照亡者的职业或喜好去订做,像是喜欢鱼的就订做鱼棺材、喜欢小鸭得就订做小鸭棺材。而后会将逝者梳妆仪容,将其放在床上,让外人来见他最后一面,在外人瞻仰遗容时,就会开始请人跳部落舞蹈以及唱歌。而这里的葬礼通常都会办在周末,参加葬礼的服装也是有规定的,红跟黑是葬礼主色调,甚至还有很多女生会为了参加葬礼而去定做衣服。

5、在逝者下葬前,牧师会为逝者祈福,念一段祈祷文;正式下葬后,所有人会回到逝者的家中开始狂欢派对数小时,其实这就是一直看到那五位黑人男子跳棺材舞的主要原因,当地人觉得葬礼办的越开心,这样逝者才能开心的离开,通往美好的另一个世界。其实迦纳人这样乐观的面对死亡,不仅让过世的人能安心离世,也能帮助死者家属脱离悲伤情绪,这样的葬礼仪式不仅相当具有特色,也让人看见了他们的乐观生活态度!

    谢园先生不举行遗体告别会的这种做法,这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火遍全网的“黑人抬棺”。

    每个人对待生死都有自己的态度,有些人看得淡,像谢园先生一般,将其看作是人生常事,坦然面对。而有些人将其当成人生的终结,害怕死亡,究其原因,就是把人世的各种纷扰各种繁华看得太重,想要继续留在人间享受浮生。谢园先生作为一名**演员,不管戏里还是戏外,他已经见识过人世的繁华,可以说也体验过不同的人生。但是他并没有被人世所羁绊,这就更值得我们向谢园先生学习。

    前段时间的“黑人抬棺”和谢园先生的生死观有异曲同工之妙。仔细对比,我们会发现二者对生死都没有采用悲观的态度,谢园先生平淡处之,“黑人抬棺”乐观面对。

    对我们常人来说,人生来就是一场苦难,特别是成年之后,或者家里突遭变故,至此之后所有的快乐都是苦中作乐,因为我们有责任了,我们要承担,要学会在苦痛中成长。人生已如此艰难,为什么在死后还不能轻松一把?

    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庄子老先生,他的生死观也尤为独特:尊重生命,不惧生死。在他生前,他对弟子说:让我以天为被,以地为席,将我放置在大自然中,回归自然就好。

    这些生死观都很豁达,死亡并不是人生的终点,就像庄子的思想一样,我们只是回归自然,用自己的身体哺育大自然,让我们进入下一个生命大轮回。除了一身的赤条条,什么都带不走,名声都留给后人评说了,就像武则天给我们留下的“无字碑”,让我们来评说,但是武则天已经不在了,我们的评说又有什么用处呢?

作者\ 编辑部

最近有不少孩子看了「抬棺舞」的影片,就争相模仿玩耍,不过有家长指出,他的小孩在班上被四名男同学用椅子举起来,孩子就坐在上面,让他担心可能有跌落的风险。

抬棺舞是什么?

2020年4月,黑人抬棺舞的影片在全球爆红,影片来自于非洲加纳共和国阿散蒂地区的护柩者团队,在丧礼上抬棺跳舞是他们其中一项护柩服务。影片经过网友混剪、重制与模仿,被网友广泛地上传至TikTok、YouTube等影音网站,台湾知名网红团体「反骨男孩」也有三名成员拍摄模仿影片,将脸涂黑模仿黑人,到街上随机找路人共舞。

小孩子玩抬棺舞,有哪些需要顾虑的?

如果只是单纯把桌椅抬起来走动似乎无伤大雅,但有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回家说,今天在学校考完试坐在位子上休息,有四名同学过来抬起椅脚玩抬棺舞,孩子就坐在椅子上被人家抬!

推荐阅读:抖音「绊倒挑战」恶作剧正夯,数名孩童头破血流危险动作请勿模仿

该名家长没有特别叙述孩子自身的心情或想法,但他担心这样会有摔落、撞地的危险,因此在脸书社团「小一联盟」上发文询问大家的意见。有人认为,孩子们玩创意,小心安全就可以了,很多大人自己小时候也常常玩神明抬轿、骑马打仗的游戏。不过,有家长则建议老师应该要 当场制止 ,孩子们觉得有趣,但不小心跌下来就不好玩了。

有家长分享孩子曾经遇到或听到过的类似事件:

「之前儿子班上同学轮流 公主抱 ,结果被抱的 摔断手 …后续不谅解的父母直接报警。」 「有听过大家把一个小孩抬上去结果大家都忘记接住,我觉得也很危险。」 「提醒老师留意,毕竟是学校的课桌椅,而不是玩具。」

孩子天 玩、爱模仿,大人无须太过严厉,只不过应该要叮咛他们尽量「不要被人抬」也「不要抬人家」,因为孩子们可能无法拿捏好同学身体的重量,被抬的同学也可能因为过度摇晃、平衡感不佳而跌落。

不同殡丧礼俗的文化层面

除了玩游戏要注意身体安全,有家长也注意到现代资讯太容易取得,大众普遍都有跟风现象,更遑论好奇心旺盛的小孩子了,而抬棺舞系源自于非洲丧礼上送别亡者的一种活动,慎重且欢乐,这与台湾丧礼「孝女白琴」以哭营造哀伤气氛、讲究敬重的送行文化意象很不一样。

推荐阅读:爬进灵堂丧礼习俗:『哭路头』为何是女儿?

孩子在玩、在唱抬棺舞歌曲的时候,并不懂什么是棺材、为什么是黑人,家长也可以机会教育,顺便解释给他听,让孩子从日常生活与时事认识其他民族的文化差异以及生命教育,开拓眼界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孩子因无心而作出不礼貌、不尊重他人的行为。(例如:「反骨男孩」的抬棺舞影片遭质疑会冒犯到其他种族)

黑人抬棺舞的文化渊源?

英国《卫报》专访「黑人抬棺舞」迦纳殡葬公司「Nana Otafrija」的老板艾杜(Benjamin Aidoo),艾杜自称从2003年还在读高中时就开始从事抬棺工作,而他发想「棺材舞」的点子是因为他希望人们能颂扬死者。

他注意到,人们在庄严的葬礼上经常很难过,结果晕倒或受伤,他认为如果这些人能将焦点放在「棺材舞」,那么他们可能比较能转移注意力,防止有人痛哭昏厥会受伤。